為什麼有人說岳飛死的不冤?

都是過客而已


如果有人直接問岳飛死的冤不冤?那麼多數人的回答一定是“冤”,岳飛的帶兵能力和愛國之心是無可爭辯的,岳飛的行為按照現在的價值觀也沒有什麼必死的原因。留著岳飛這個人,即使手裡沒有兵權,對南宋也是有價值的。但岳飛卻被殘忍殺害了,岳飛被殺的理由到底是什麼呢?

說岳飛死的不冤,首先的依據應該就是“迎二聖還朝”這件事岳飛做的不對。趙構還活的好好的呢,岳飛還想著把之前的皇帝接回來。不管能不能成功,有這個想法就是不好的,在趙構眼中這可能就是岳飛對自己不滿意的表現。

但這並不能成為趙構殺掉岳飛的理由,因為不管岳飛北伐能不能打贏,“迎二聖”這件事是不可能通過武力達到的。金人就是怕南宋真把這倆皇上救回去,直接把宋徽宗趙佶和宋欽宗趙桓從燕京(今北京)轉移到了黑龍江,如果金人願意完全可以繼續北移。借當時南宋的力量是不可能打到黑龍江的,如果靠談判換回“二聖”,主動權還是在趙構手裡,和岳飛沒啥關係。<strong>

筆者認為岳飛死的不冤的主要原因就是岳飛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沒有找準效忠的對象。我們可以注意到,岳飛的行為和觀念始終是為了宋朝,甚至有一點效忠北宋的意思。那在當時天下不是“宋朝”的天下啊,天下的一把手可是宋高宗趙構。南宋從對外用兵到對內政策都要按照趙構的意思來,如果趙構這一生立志要收復故土,那麼南宋的主要工作就是練兵,北伐。可趙構現在不想北伐,只希望安安穩穩度過這段時期,就算北伐也要等南宋在南方這個物產豐富的地方,好好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岳飛就偏偏不跟著一把手趙構的思路走,總想為了這個王朝做點什麼。

再有就是干涉立太子這件事,岳飛可能真的是為了大宋的江山考慮,想讓趙構抓緊立個太子。可這麼大的事情好歹的皇上商量商量啊?岳飛沒這想法,在趙構沒有明確表態之前把趙伯琮塞到了趙構跟前,這種不把皇上放在第一位的舉動直接降低了岳飛在趙構心中的信任程度。雖然最後趙構還是把皇位傳給了趙伯琮(後改名為趙眘),還在自己在世的時候來了個平穩交接。

最後來說一個岳飛死的冤的地方,宋朝從趙匡胤開始就有這樣一個習慣,時時刻刻防著領兵的大將。你說你是忠臣,當年太祖趙匡胤也是忠臣啊。在宋朝皇帝的心裡,你造不造反不取決於你是否是忠臣,而在於你手中的權勢和威望。所以當岳飛的權勢和威望上升到趙構忍受不了的程度,岳飛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與岳飛相比,同為“中興四將”之一的韓世忠就聰明多了,岳飛死後韓世忠直接辭官回家不幹了。但岳飛之所以沒有找個地方就地歸隱,是因為岳飛心中有一顆報國之心,“精忠報國”四個字始終伴隨著岳飛的一生,這也是岳飛最值得我們尊敬的地方。


鄧海春


負能量的社會教育:看到有人摔倒了,自己孩子要去扶一下,家長一把抓住說:不要多管閒事。

這就好比有人說岳飛“死的不冤”。

1.岳飛一心為國,岳母刺字“精忠報國”,是我們民族英雄的典範。他一生奮鬥的目標都是為了抗擊金國,收復失地,迎回二聖。用一些聰明人的話來說,就是“不夠聰明”。

但是什麼是聰明呢?如果人人都學秦檜那麼聰明?那麼我們歷史幾千年走來,還有精神嗎?還有國家嗎?想起抗日期間,多少英雄拋頭顱灑熱血,他們聰明還是不聰明?

2.最近網上掀起了一股洗白求真風。有人要把歷史教科書上黑白顛倒一下,比如抹黑岳飛,洗白秦檜。這些人的目的是什麼?擾亂我們的視聽,毀掉我們的三觀。我改名為歷史生物教科書,也是為了按照教科書的思路,給他家普及中國人心中真正的英雄歷史。

3.還有些人把自己放在了宋高宗,秦檜的位置,他們把同理心放錯了位置,放在了民族敗類的身上。如果這樣可行的話,那麼是不是下一步就要替汪精衛洗白了?

在歷史教科書上,高度評價岳飛為民族英雄,我摘錄其中一段。

岳飛一生廉潔正直,精忠報國。有人問他:“什麼時候才能天下太平?”岳飛答道:“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

讓我們高唱《滿江紅》,永遠牢記嶽武穆。

我是歷史生物教科書,學習真歷史,傳播正能量。


史地生教科書


第一,如果以南宋的眼光看。岳飛死得不冤。有句古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如果把南宋比作一家公司,宋高宗是老闆,而岳飛只是打工仔,打工仔不僅為老闆打工,還有著一種人身附庸關係。老闆最後為了自己的地位和公司犧牲了打工仔,這種行為在道德上屬於不義,但也無可厚非。畢竟,岳飛與宋高宗在公司發展思路上,出現了嚴重分歧,甚至不可調和。



第二,如果現在民族的角度,岳飛當然是死的冤。金國與南宋人民有國恥家仇,宋高宗放著民族敵人不打,卻自毀長城殺掉當家大將,這種行為,放在任何時代都不可原諒。



第三,如果現在宋高宗的角度來看,岳飛死的更冤。宋高宗殺岳飛,出發點有二,一是與金國和談的需要,二是殺掉統兵大將,進一步集權。雖然殺掉岳飛達到了這兩個目的,到是金國明顯是養不熟的白眼狼,很快再次與南宋撕破臉。這等於說,岳飛的死,除了激起民憤,並沒有起多大作用。從這個角度講,岳飛死的真冤!


真觀歷史課


站在走構的立場上就不冤,站在南部中國的立場上就寃。宋金對峙,現在看都是中華民族史。當時守護南中國不受戰亂危害,保一方平安,避免生產力遭到戰爭破壞,就是正義之舉。號召直搗黃龍府,迎回二帝,血洗睛康之恥,是維護南中國人民的利益,岳飛在這種危難時刻被殺,是置南中國人民的安危於不顧,是千古奇寃。

趙構的最高目的,是維護他的統治,在保證南中國安全和維護小集團利益目標不一致時,毫不猶豫選擇維護小集團利益。,宋朝已經失去了對天下的號召力,朝庭無力把全國人民動員起來,組織一支強大的軍隊,岳飛等憑自己的號召力,是可以組建抗金的力量的。趙構擔心岳飛等組織的軍隊強大後,朝庭無法控制,岳飛等將軍力量做大,他的天下做不穩。在民族利益和趙構小集團利益不一致的情況下,趙構寧可置民族安危於不顧,也要自毀長城,維護小集團。

迊回二帝,趙構就得讓位,趙構從來就沒想過要直搗黃龍府,只想苟且江南做個小皇帝,岳飛抗金已經超出了趙構的利益底線,觸犯了這一小撮統治者的私利。

所以趙構要殺岳飛。今天來講,從人民的利益角度出發,岳飛冤。從維護一小撮統治者的私利出發,就不冤。


夜泊蓑笠翁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以來,大眾傳媒的平臺上,似乎對千百年前中華民族的大英雄岳飛,輪翻地進行全方位的研究,重新進行審視和定位,大有從根本上抹黑,否定岳飛的企圖。

岳飛在中華民族心中的歷史地位,是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

每到國家和民族處於危險關頭,岳飛都是教育人民愛國的一面旗幟,一面高高飄揚的戰旗,為什麼一定要砍倒這面偉大的旗幟呢?!

難道僅僅是吃飽了肚子撐的難受,為了還原歷史,撥亂反正,實事求是,那麼簡單嗎?

明裡暗裡總有一群勢力居心叵測,用心十分險惡,其意圖是再明顯不過了,半腦的人都可以看的出來。他們不是跟岳飛過不去,他們是不希望我們中華民族還有脊樑。

真的搞不明白,為什麼會有那麼人跟著起鬨,他們都是一夥的?

令人厭惡之極,不想再見到這種討論題目。


歲月如歌0898123456


岳飛,字鵬舉,河南湯陰人,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親眼目睹了金兵蹂躪,從軍後,岳母刺字,從而籌就了一代抗金名將。從歷史的角度和出土文物看岳飛公而忘私,為大宋的江山社稷肝腦塗地,鐵定的直臣錚臣。但是,如果換你是宋高宗趙構來處理岳飛的問題,你該怎麼處理呢

一、岳飛廉潔,廉潔到讓人懼怕的地步,“餓死不搶糧,凍死不拆屋”愛民行為得到廣泛的擁戴,而岳飛身後無餘財,按照管子的理論:一個不愛自己的人他能愛誰。按宋太祖的理論:就算你岳飛對大宋江山忠心耿耿,而你屬下呢,黃袍加身之時,你何以自處?岳飛的這些行為對於宋高宗來說簡直是恐懼。因此,世人皆知岳飛忠心,難道宋高宗不知岳飛的忠誠嗎?不知岳飛是國之長城嗎?答案是肯定的。岳飛廉潔到無嗜好和不愛惜自己的程度,使宋高宗無法有效的對岳飛的掌控,無法掌控想法掌控,肢解岳家軍,沒有成功。淮西軍變,給宋高宗提了醒,想到自家江山從何而來,不能掌控人隨時有可能取而代之,岳飛即成為第一個目標,對於不能掌控的人待時而除。

二、根據岳飛的詞《五嶽祠盟記》具體內容不記得了,但其中確實有直搗黃龍,迎二帝還朝的語句,二帝的迴歸,讓宋高宗何以自處?宋高宗的帝位顯得不正吧!

三、平楊么擒曹成的霹靂手段,讓宋高宗懼怕,宋境之內誰是敵手,無敵手反噬不是輕易而舉嗎?

四、岳飛上書立儲,犯了武將之大忌。

五、因政見不和或朝庭中需要平衡或經濟等等原因,完全不給緩衝的餘地,岳飛一怒之下撂挑子直接回家不回來了。金兵南侵,宋高宗屢次三番派人去請,岳飛才出山重掌兵權。這在劉蘭芳的評書《岳飛傳》中也一筆帶過。

綜上所述,岳飛不能讓宋高宗有安全感,也不可能體涼到宋高宗的隱痛,廉潔到無嗜好的程度更讓宋高宗難以安心,所以,當宋金媾和時,金提出必以岳飛死為代價方可和談,戰爭結束了隱患也排除了,何樂而不為呢!宋高宗也就默許了秦檜陷害岳飛,說白了,是宋高宗覺得外患來了可躲可入海,而內患無路可躲無海可入,所以岳飛就難逃此劫,正所謂不能掌控的人待時而除。


探討33647200


題主的思維完全正確,大金昏德公之子“臣構”(《上大金皇帝誓表》中自稱)也是這麼想的。

《宋史·奸臣傳》中的秦檜野史這麼想的。幾百年之後,許多昏君奸臣的後代,以及一些現實中不得志的鍵盤俠為了譁眾取寵,也是這麼想的。

宋朝猜忌武將,從趙匡胤之時就已經有了。北宋強盛時,這麼作沒有事。但危如累卵的南宋,還故步自封,豈不是自殺。

臣構被追兵嚇得性無能,朝思暮想要投降,還需要臣子和他保持一致。他不但要自己作金國的奴才,還要裹挾江南千千萬萬百姓跟他一起做奴才。正應了“豬群裡容不下獅子”這句話。

岳飛是大英雄,是雄獅,卻與豬群為伍,這是他的悲哀,也是歷史的悲哀。

現在有許多公知洋奴,為了推行他的奴化思想,不惜抹黑歷史人物,篡改歷史愚弄讀者,其心可誅!

相信有良知的中國人一定會明辨是非,絕不會上了這些洋奴的當。


若羿文學屋


這個問題,,真是沒完沒了的出來,一定是一些人別有用心,想要篡改歷史,想要為奸佞小人平反,但是他們這一小撮人又不可能也不敢改寫歷史,所以他們才沒完沒了的提出這個問題是想讓人民答應他們,這就是他們的目的,我想他們是在做白日夢,人民不是傻子,是不可能答應他們的!岳飛就是國家大英雄,岳飛就是被冤死的,不管是官方歷史還是民間野史記載,都是說岳飛蒙冤受屈,這還有什麼說的!但有一點,人無完人,岳飛不明白前幾千年的事也不知道後面若干年的事,如果岳飛知道,他就要像現在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有些人一樣,出國去發展,管你幾姨媽、幾娘崽在國內玩什麼關我屁事!


人在他鄉74823


先上結論:一千多年之後,我們再來看岳飛的這個悲劇,其實不是哪個人的悲劇,也不是奸臣和良臣,不是昏君和忠臣之間的衝突。他是一個有才華的個人跟整個僵化的、僵硬的、僵死的政治結構之間的悲劇。

  • 點擊右上角【關注】,遇見更多文章和精彩視頻!
  • 提示:完整閱讀約需要3分鐘,喜歡本文歡迎留言評論以給我們鼓勵!
讀史如品茶,三泡知真味。我是娛樂君,為您奉茶,諸君自品!

本文看點:

  • 噓!別說岳飛不懂政治
  • 岳飛真的有那麼神嗎
  • 性格決定命運
  • 失去彈性的宋代政治

一番品: 停!別說岳飛不懂政治

小時候聽《岳飛傳》覺得那個評書真的很精彩,那時候對這個故事的理解特別簡單。岳飛所向披靡,秦檜大奸大惡,宋高宗趙構昏庸無能。後來稍微大一點之後就發現不是這麼回事,秦檜其實不重要,別看他跪在嶽王墳前是千古罪人,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高宗趙構。

為什麼呢?讀史書讀得深一點的人可能是這樣的一個印象,因為高宗怕岳飛直搗黃龍府,迎二聖還朝。那倆皇帝回來了,他怎樣辦啊?他就得脫袍讓位。所以他就發12道金牌催岳飛班師,即使是朱仙鎮大捷、郾城大捷也不要了。所以才自毀長城把岳飛殺掉,以保住自己的皇位。

但是隨著我們研究這段史料程度的不斷加深,就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岳飛為什麼必須死?其實是理解傳統權力社會的一把鑰匙,今天我們就試著解一解。

  • 高宗亮刀

“岳飛必須死”這個說法其實特別耐人尋味。宋太祖當年在太廟裡立下一塊石碑,上面寫得非常清楚: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不殺。子孫當皇帝的只要殺這種人,天必譴之。這就是宋朝的開國祖制。

雖然這是在祖宗的太廟裡貢著的一個皇家秘密,但是在靖康之亂的時候基本上外界也都知道了。然而在這兩宋交接的時候,卻發生了三起有違祖制的皇帝殺大臣事件。

第一起是殺張邦昌事件。殺張邦昌是怎麼回事呢?說起來定性張邦昌是賣國賊,老頭真的很冤。金人在靖康之亂佔領開封后說趙家人沒資格當皇帝了,這丞相老頭不錯,你來!給老頭摁那兒當皇帝。張邦昌哭啊,因為他是受過傳統儒家文化教育的,這種事對他來說是有悖綱常倫理的。說以老頭天天死活都不肯進正殿,並把所有的府庫都封了。意思是我無心覬覦大位,我還以臣子的身份替您看管著。等金人一走,張邦昌趕緊抱著玉璽就去找趙構說:還是您來,這活我肯定不幹。

“被”賣國賊的張邦昌

但是趙構為什麼要殺這個沒有什麼錯處,只是“被”皇帝的張邦昌呢?道理很簡單,因為皇統嘛。如果不殺張邦昌,那趙構的皇位怎麼來的?金朝人打敗了大宋,然後把位置傳給了張邦昌,國家由姓宋改為姓張,張邦昌再傳位給你,你等於是一個偽朝的後代,那怎麼行呢?只有把張邦昌殺掉,趙構就有了復國的合法地位,南宋在政治上的合法性才成立。趙構不承認是從張邦昌手裡拿到的政權,所以張邦昌必須死。

第二起是殺太學生陳東和一個普通的百姓歐陽澈。這兩個人上書言事,但那個話實在說得太難聽,已經嚴重危及到趙構的統治地位了。他們說趙構就不該當皇帝,欽宗皇帝沒死,只是北狩,人還活著,趙構你憑什麼當皇帝?法理上沒有依據啊,即使你做大殿,也不能改元(就是年號),你可以替欽宗當家作主,但是年號還得用欽宗的,表明當朝還是欽宗皇帝的,什麼時候迎二聖還朝了,還得欽宗繼續當皇帝。這就把趙構徹底惹火了,覺得這麼危難的時候你還在這兒搗亂,然後把這個陳東和歐陽澈殺掉了。

可是殺掉陳東和歐陽澈之後,趙構立即就開始做文章。各種場合表態自己真後悔啊、不該殺啊,又是寫信,又是給人做各種政治暗示。

太學生陳東

當時南宋對面的偽齊政權,就是劉豫後來又形成了一個偽王朝,就把陳東和歐陽澈的牌位貢在那兒,意思是說:現在宋家的皇帝不對頭,陳東和歐陽澈說的沒錯,他的皇統就是不正,不僅不正還很虛偽,他怎麼能殺上書言事者呢?

你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得出來,在宋代當時的社會風氣中,殺大臣士大夫和上書言事者,是一種在道德上非常站不住腳的行為。

於問題就來了,高宗為什麼要殺岳飛?岳飛功勳如此卓著,在任何具體的錯處上又讓人逮不著把柄。最後不也是以“莫須有”定的罪嗎?那為什麼還要殺?這是一個疑點。

  • 皇上才不怕他哥

第二個疑點就更有意思了,大家都在說高宗趙構就怕迎“二聖”還 朝,我們越讀史書就越覺得這個說法扯淡。因為迎“二聖”還朝這個說法不是別人提的,恰恰是高宗趙構他自己提出的。

岳飛也不是愣頭青,真的想把“二聖”迎回來把高宗給替了嗎?他沒那麼傻。岳飛在有一次出兵的時候,給高宗趙構上的奏表裡面就特地寫了這麼一筆叫“迎天眷還朝”,原來都說迎“二聖”,是他特地改了一個詞叫天眷,什麼意思啊?就是我只是把皇上的親戚給接回來。“天”是趙構,“眷”是二聖,這說明岳飛是有這個政治腦筋的。

其實迎所謂的“二聖”還朝,高宗趙構也是把它當一張政治牌來打。

其實金人曾主動提出過要把宋欽宗還給宋人。為此趙構也已經指定開封府替淵聖皇帝造宮殿。距離迎回欽宗最近的一次是高宗跟金國談判,迎回自己的親生母親韋太后。當時徽宗已死,欽宗趙桓就跪在地下攀住韋太后的車角說:請您給我弟弟帶個話,我回去就想當一個太乙宮的宮主,他無敢望也。什麼意思?就是我回來後出家去當道士,別的事我絕對不敢想,只要讓我回去就好。後來韋太后也把這個話帶給了趙構。所以,迎回“二聖”這件事情當時並不是一個絕對不能提的政治禁忌。而岳飛知道這事還會繞著走,這說明他內心非常清醒。

我們更往深一點想,就算欽宗回來了,是不是就對高宗趙構構成了地位上的威脅呢?

手裡沒有軍隊和朝臣的人事任免權的欽宗又能怎樣?典型例子是元末,朱元璋打敗張士誠,整個吳國已經聲勢鼎盛。當時朱元璋尊的還是小明王韓林兒的國號。他就派廖永忠去把小明王接到南京來當皇帝。走到瓜步時韓林兒就被人直接給弄死了。當你手裡沒有軍隊的時候,光有點名分有什麼用啊?

我們再看宋代自己的例子,靖康之亂前宋徽宗一看金人打過來自己扛不住就跑了,去鎮江燒香,還找個理由說我為國家祈福。把皇位生生塞給欽宗。後來宋徽宗覺得安全了又開始發令旨,然而再發也只能是太上皇的令旨。宋欽宗在皇帝位置上一看,說你發什麼令旨,國家這麼亂,你還給我添亂。你發一道我就發一道,到最後太上皇宋徽宗在鎮江發現誰都不聽他的了。

金人退走以後宋徽宗就回來了。回來之後怎麼辦?宋欽宗說奉養太上皇在隆德宮。其實跟坐牢沒什麼區別。宋徽宗還跟宋欽宗鬥心眼,說你看咱們爺倆都在汴梁待著不合適,這樣我到洛陽幫你招兵去,萬一金人再打過來,咱們爺倆分處兩地,這樣安全係數高啊。宋欽宗說別廢話了,我還不知道你跑洛陽去幹什麼?你要知道宋徽宗給宋欽宗上表稱欽宗為皇帝陛下,署名是什麼?老拙。就是我這個又老又笨拙的老人,我想替你盡點心力。宋欽宗說您接著在隆德宮裡待著吧。

那年十月十日,宋徽宗過生日。宋欽宗作為兒子去給老爹祝壽。哎呀,宋徽宗高興得不得了。老人家顫巍巍地倒了一杯酒給宋欽宗,說咱爺倆喝一杯。宋欽宗一看這杯酒他心裡就疑惑,心說我知道你這酒裡有什麼。心裡想著接還是不接,接又疑慮不接又不忍,這時候他後面一個隨從就踩了踩他腳跟示意他別喝,於是他就真的沒喝。老爹過生日給他敬酒,口稱陛下,他都不肯喝,最後是宋徽宗是號泣而走。

所以一個已經失去了權威的皇帝,欽宗就算是回到趙構身邊,真能對他的皇位構成威脅嗎?難道宋高宗趙構不明白嗎?那為什麼他還是要堅持殺掉岳飛呢?

二番品: 岳飛真有那麼神?

我們對岳飛的印象都是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金營裡甚至喊出一句口號說“捍山易,捍岳家軍難”!說他是軍神一般的人物。你看岳飛在中國古代是跟三國關羽關王爺一起貢在廟裡的,叫關岳廟。

但岳飛真的有這麼神嗎?你真的仔細去爬梳史料會發現,描寫朱仙鎮大捷寫得最天花亂墜的一本書叫《金陀萃編》,這本書誰寫的?岳飛的孫子岳珂。其實在當時的官修史書里根本就沒有把這個勝利看得多重要,甚至在官修史書當中都沒有提到朱仙鎮這幾個字。當然官修史書也不一定對,因為秦檜和兒子秦熺兩人天天跑到宮裡去改寫官修史料,所以也不可信。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岳家軍當時是步軍,如果再深入敵後,不在中州自己的主場作戰,真的直搗黃龍府和會寧府,步兵怎麼打得過人家騎兵,這是一個問題。要知道會寧府在今天的黑龍江省阿城市啊。

南宋與金的疆域圖

第二,當時宋朝的國力已經不支持這一場戰爭了。北宋是很富強 的,最富的時候是宋神宗時代,一年收入大概是6000多萬貫,可是到兩宋交替兵荒馬亂的時候,中央政府的稅收已經只有1000萬貫。一直到12世紀的中期南宋政府歲入才恢復到6000萬貫的水平。可是你知道當時岳飛一年的軍費要多少?光這一支軍隊一年就要700萬貫,所以皇帝基本上是在家裡掃倉庫給他。

宋高宗是一個非常勤儉的皇帝,營造宮室沒有想象的那麼壯麗豪華,據說他宮殿的主殿經常換牌子,幹什麼用就換一個什麼名字,因為沒有那麼多宮殿。為什麼?打仗得籌軍費啊。

可問題來了,為什麼不能讓將帥自籌呢?很多王朝往往到後期兵荒馬亂的時候都是將帥自籌軍費。清代晚期曾國藩就是這樣。宋高宗這一點算盤是打得明白的。不能讓你們自籌啊,你自籌我這兒是鬆快了,將來你們全割據了。

宋初建立的國家機構

宋太祖定國家制度的時候就把行政權、司法權和財政權分開了。管財政的地方官叫轉運使,直接對中央負責。如果地方官又管老百姓,又管判案子,還管財政稅收,就又變成了節度使,就可能造反。所以宋高宗非常清楚,即使是勒緊褲腰帶掃倉庫,我也得供軍費,要讓所有的老百姓和軍卒知道這支軍隊不是岳飛養活的,是我養活的哦。

所以在當時財政那麼艱困的情況下,能不能支持岳飛直搗黃龍府,也是一個問題。

從後代史家的描述中你會看到一個清晰的脈絡。比如說離那個時代非常近的朱熹,有一次有一個學生就問他,如果宋高宗趁那個時候國勢稍張,是不是能成功呢?朱熹的答案說將驕兵惰,未可知也。意思是就岳飛那些將領當時的戰鬥力真的是不一定啊。後來的史學家,如趙翼、錢大昕和胡適都認為當時談和,跟金兵保持以淮河大散關為界,劃界而治,是最有利最理性的一個選擇。所以岳飛的作用其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樣神,這在史學界幾乎已經是一個定論了。

朱熹

三番品: 性格和命運

  • 猜忌很可怕,後果很嚴重。

既然知道打不贏,那高宗趙構最主要的敵人是誰呢?恰恰不是徽欽二帝,也不是金兀朮,而就是他岳飛本人。因為你那麼能打仗,還掌握了全國幾乎5/7的兵馬,最後你要是還打贏了,你不當皇帝誰當皇帝?

當然我們現在都覺得岳飛是忠臣啊,那背上刺了字的。高宗也寫了四個字“精忠岳飛”賜給他嘛。臨死的時候有人勸他反他都不反。他怎麼會是高宗最大的敵人?高宗也這麼想過,有一次高宗說,這個岳飛還是個忠臣啊。秦檜就在旁邊說,對,岳飛是忠臣,我們太祖皇帝趙匡胤當年不也是後周的忠臣嗎?

趙匡胤黃袍加身“被”皇帝

換句話講,就算你岳飛不反,你掌握了全國5/7的兵馬,將來如果你又拿下了故地,甚至迎回來了徽欽二帝的屍骨,如果你是這麼一個聲名赫赫的人,你不反,你手下的弟兄都會讓你反。宋太祖趙匡胤就是這樣 得來的大宋王朝啊,他沒想反,走到陳橋驛的地方喝醉酒,部下就給他黃袍加身了。為什麼?兄弟們跟著你受苦,我們也想噹噹公爵侯爵啊,我們也想封疆裂土啊。所以到時候不反都由不得你。

理解岳飛的悲劇我們不能光看這一小段歷史,你要看整個宋代的歷史。歷史上有一句話叫北宋缺將,南宋缺相。北宋是名相很多,名將就一個狄青,南宋恰恰相反,名將多,但沒有好的丞相。

宋仁宗時代是一個非常燦爛的時代。宋仁宗是個老好人,所以有人說他是百無一能,啥也不會幹,就會當皇帝。為什麼?因為他性格柔弱、容民納諫、聽臣子的話,臣子跟他說問題的時候把吐沫星子噴到了他臉上,他都不生氣,就這麼一老頭。

狄青

宋仁宗時候的大將狄青徵西夏大勝,然後平叛也勝了。最後當到樞密副使,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狄青沒當樞密副使之前,所有士大夫看這小夥都覺得特好,能打勝仗,聽黨指揮,又帥,又有名氣,真棒!可是狄青到了東京汴梁當了官,就全是壞事了。

有一天,狄青家夜裡搞祭祖活動,燒點蠟燭,他家人忘了提前給開封府打報告。開封的衙役們一看說這家裡怎麼有火光啊?

第二天這個話一傳就變味了:昨天狄青家裡夜有怪光。然後士大夫們就說,那個篡唐的梁太祖朱溫當皇帝之前家裡就晝夜有怪光,這狄青想幹什麼啊?

後來歐陽修害狄青,一封表接著一封表地上給仁宗,起初仁宗還留中不發。後來文彥博又去找仁宗說:這個狄青你得把他拿走。仁宗還說狄青是個忠臣啊。文彥博說的話跟秦檜說的話一模一樣,說太祖皇帝當年也是忠臣。

狄青被這些文臣攆走之前,去找文彥博說:我啥也沒幹,你們幹嘛要害我?文彥博也只是冷冷幾個字:“唯猜忌爾。”

四朝宰相文彥博

老天啊,猜疑在過去的權力世界是一個多麼可怕的東西啊。

有一本歷史書叫《說郛》,裡面講的一段話:猜忌天下之亂源也, 主疑臣則誅,臣疑主則反,主疑臣而不誅則臣疑而反,臣疑主而不反則主必誅之。意思是如果皇帝猜疑你,你不反,那皇帝也會認為都猜疑了為什麼還不反呢,先殺了算了。

  • 手握重兵的生存之道

這其實跟歐陽修和文彥博趕走狄青,以及後來秦檜迫害岳飛是出於同一個理由。所以歷史學家研究岳飛的時候就發現一個特別怪的現象,岳飛當年被殺的時候,士大夫階層沒有替他說話的。直到後來宋孝宗登基要北伐重新抗金的時,才給岳飛恢復了名位,那時岳飛已經成為一個政治符號了,和對岳飛本身的評價已經沒有關係了。

這說明,在當時士大夫之間是有共識的,像這樣的驕兵悍將,我不管你在戰場上立了多少功勞,殺掉對於權力來說是最最安全的。

這其實還沒有破解到問題的最根本。你看南宋有四大名將吧,劉光世自己不會打仗,早早地就把部隊交出去了,我不幹了行吧。張俊幫著高宗趙構害岳飛,所以後來得以善終,但是最後也是被罷官。最有趣的是韓世忠,韓世忠這個人他本來是個浪子型的人物,雖然打仗也很能 打,但是他比岳飛就多一個心眼。他天天找高宗皇帝來要金銀財寶,要土地田宅。這是古時候武將跟皇帝玩兒心眼慣用的一個手法,意思是我這人就貪圖這點享樂,沒想你的位子。這韓世忠也矇混過關,但即使矇混過關,韓世忠也是天天閉門不出,過去老部下說過年了想給老長官拜年,韓世忠根本就閉門不納,硬是靠像王八一樣縮起腦袋活著才躲過這一禍。

南宋四大名將

再說岳飛,那實在是個好人。不近女色,不愛財,深得名望,還能寫點詞,形象很好,士大夫階層也喜歡他。為什麼仍然一定要殺,而不是僅僅剝奪他的兵權呢?

  • 倔強是要付出代價的

很多當代的歷史學家在分析岳飛為什麼必須死的時候往往在強調岳飛的性格。岳飛這個人性格確實有點問題——特別倔。這種倔在別人眼裡看叫風骨,但在皇上看來那就叫跋扈。下面具體講幾個例子。

剛開始趙構覺得岳飛這小夥子太能幹了,親自把岳飛從很低級的武官提拔上來,提拔成節度使的時候,岳飛還不到30歲。簡直可以說是趙構的首選“好基友”,愉快的度過了前期的蜜月期。可是岳飛後來逢人就講,整個宋朝就兩個人30歲不到封節度使的,一個是太祖,一個是我。這話哪能講呢,可他就私下瞎講。

岳飛跟宋高宗第一次翻臉是在紹興七年。南宋四大名將之一的劉光世想回家養老,他的那支軍隊就要交給朝廷。朝廷總要找個人來接管吧,於是開始趙構就把這個軍隊就交給了岳飛,岳飛還就興高采烈的收了,這樣的話岳飛就擁有了天下七分之五的兵力。可是趙構回去一 想,這麼多兵全交給他,他哪天造反,我一點轍都沒有。所以高宗很快就反悔了。而岳飛這邊高興啊,天天在那兒謀劃我擁有了這麼多軍隊,我應該怎麼收復故土,還我河山。

趙構反悔之後就從新做了一個決定,劉光世的軍隊誰也不給,直屬中央。岳飛就不高興了,還想著往回要,要來要去要不到,於是一甩手不幹了,直接回廬山。就到廬山閒住,管你朝廷怎麼喊我都不回去。趙構就給他寫了無數封激情四溢的信,一封一封送往廬山,岳飛硬是不答理。這讓趙構很沒面子,就叫來了岳飛兩個老部下,一個叫李若 虛,一個叫王貴,說你們倆到廬山去請,請不下來,斬你二人。這倆老部將就跑到廬山去見岳飛。岳飛剛開始還是很強硬,李若虛最後跟他說了一句話:你真的以為能跟朝廷翻臉嗎?這一句話說完,岳飛大汗淋漓,立刻下山了。

下山之後向高宗承認錯誤,寫認錯書,說皇上你別生氣了。高宗說我沒生氣,我生啥氣,太祖皇帝有一句話叫“亂吾法者,唯有劍爾”。言下之意我要真生你氣就弄死你。這是兩個人第一次翻臉。

岳飛手書拓本

  • 武將別管家務事,岳飛卻操心立太子

另外一次翻臉也是岳飛的性格問題。他老替皇上操心立太子的事。趙構在揚州逃跑躲避金兵的時候,據說受到驚嚇,落下了陽痿之症,所以沒有後代。後來他在宮裡養了宋太祖的兩個七世 孫,一個叫趙伯琮,一個叫趙伯玖,作為備選的接班人,但很長時間也沒有冊立太子。

而岳飛就說你應該立那個趙伯琮為太子。自己在船艙寫好了奏章,然後跑到那兒跟皇帝念。結果唸的時候就發現高宗就冷冷地看他,突然一陣冷風颳來把那個奏章刮到地上,岳飛哆哆嗦嗦大汗淋漓。他也知道這事做得太過分了。最後高宗跟他說,這種事哪是你這種掌兵權在外的武將該管的。如果你是文臣可能還是愛護國家,你一員武將說這話是啥意思?

要知道立太子這件事情,在封建王朝的時候是天大的事情。用現在的事情做比喻就好比炒期貨,你這個時候說立趙伯琮當太子,他當上皇帝之後,你就有擁立之功。所以過去在誰當太子這個問題上是宮禁當中最嚴肅、最碰不得的一個話題。

而秦檜則聰明的多

所以你看岳飛性格確實有問題,可是岳飛的性格問題真的又能導致他被殺嗎?我覺得還不至於。因為宋代畢竟是一個對士大夫很好的一個的政權,為什麼還是要殺呢,把軍權剝奪不就可以了嗎?這就又得說到宋代的政治。

知味回甘: 失去彈性的宋代政治

宋代政治在北宋仁宗時就完成了士大夫階層的覺醒。剛開始的時候,宋太宗也像唐太宗一樣,一看這麼多舉子來應試,他就感覺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都為我所用。可是到了宋代仁宗朝再往後,就有了一個清晰的概念叫“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這個時候士大夫的力量就開始成為朝廷上的主導力量,但同時又暴露出了中國人的一個缺陷,就是士大夫凡事基於意氣,認死理,搞黨 爭。最典型的就是王安石變法,兩派士大夫那真是有你沒我。咱倆不談是非,咱倆就談派系,你只要不是我這邊的你幹什麼都錯。王安石變法失敗後,司馬光上臺第一天就把所有的新法盡廢。當時王安石在南京說有些法明顯是有功效的,為什麼也要廢掉呢?這已經不是什麼具體的政策之爭了。

王安石變法之後,宋朝翻過來掉過去就是搞黨爭,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所以整個宋代的政治就是一個失去了彈性的政治。

那麼到了高宗趙構和岳飛的那個時候,這個彈性變得非常脆弱。當時朝廷上只有兩派,一派主和,一派主戰。主和派一定是漢奸嗎?不一定,就是圍繞在秦檜路線周圍的那一群士大夫。至於主戰派是不是一定全是抗金名將,全是謀國的板蕩之臣呢?也不一定。

比如後來甲午戰爭時,如翁同龢這種主戰派,那才叫誤國文人。真正在前線主持戰事的李鴻章這種人,都被罵成投降派、主和派。所以在中國古代政治當中,真正敢跳出來說我主和的人,不僅要有政治智慧,而且要有道德擔當。

這個擔當往往連坐掌自家江山的皇帝本人都沒有。比如明代的崇禎皇帝,其實到最後也想跟後金談判,剛派人私下去談,結果風聲就漏掉了,他就只好把這個人殺掉。皇帝也不敢當主和派。

回到岳飛。既然國家的大計已定,我們要跟金國談和,沒有第三條道路可走,那就要讓主戰派閉嘴。只有殺岳飛,其他人就都老實了。當時韓世忠已經開始閉門思過了,殺他沒有用。主和還是不能成為國家的大政方針。“爭國是”成為當時宋代政治缺乏彈性的一個最終結果。所以岳飛只能死。這跟你自己有沒有野心,跟趙構是不是怕你,其實已經沒有什麼關係了。

一千多年之後,我們再來看岳飛的這個悲劇,其實不是哪個人的悲劇,也不是奸臣和良臣,不是昏君和忠臣之間的衝突。他是一個有才華的個人跟整個僵化的、僵硬的、僵死的政治結構之間的悲劇。

參考:《岳飛傳》鄧廣銘,《岳飛新傳》王曾瑜,《岳飛之死與暴力均衡》吳思

如果您有好的建議、文章或原創視頻也可私信給我,期待與您的互動。

點擊右上角【關注】,遇見更多文章及精彩視頻!


娛樂加餐


不請自來

岳飛就不用介紹了吧,一個愛國的代名詞。

他死的冤不冤就看你站在什麼角度看待這個事了。

我們來從兩個角度看待這個問題。

以普通民眾的角度來看待

站在我們普通民眾的角度看待岳飛的死是很冤的,讓人氣憤填膺。

因為岳飛在我們心目中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深受人們的愛戴,我們打心眼裡尊重他。岳飛他為當時的南宋奉獻了一生,抵禦外敵,保家衛國。

他帶領的岳家軍,坑金十餘年,大大小小打過數百次戰鬥,他一直都想要收復中原,“直搗黃龍,迎回二聖”,洗清國家與民族的恥辱。

可這樣一位受人們愛戴,以守護國家為己任的英雄竟然被小人以莫須有的罪名給害死了,而害死他的小人跪了八百年至今都沒有得到人們的原諒。

以南宋當權者的角度看待

岳飛死的一點都不冤,還特別的該死。

為什麼這麼說呢?

1,上面說的岳飛想“直搗黃龍,迎回二聖”。

按照普通民眾與岳飛的角度來說這個是沒什麼問題的,救回被敵人抓去的兩位皇帝,洗清國家恥辱,這是最正確不過的事了。

可這個在現任皇帝宋高宗趙構的眼裡就不一樣了,你岳飛到底想幹嘛?接回二聖,皇帝的這位置還有我的份嘛?

2,功高蓋主

岳飛的功勞實在太大了,都到了封無可封的程度了。在老百姓的心中更是比皇帝的聲威還要高,而且你帶領的軍隊還叫“岳家軍”,南宋的百姓們只知你岳家軍,不只宋軍,只知到你岳飛大將軍,而不知我宋高宗趙構。

你岳飛到底想幹嘛?造反?

3,受小人的迫害

就是那跪了八百年的秦檜,這個不用介紹相比各位都瞭解。

4,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宋高宗想議和,要召回岳飛。可岳飛不想回,需要皇帝發了十二道金令,才回來。

這對於在外征戰的將軍們來說是最正常不過的事了。可對於岳飛這個想“直搗黃龍,迎回二聖”、功高蓋主的將軍來說卻是不行。

本來就非常的忌憚你岳飛了,你還不聽話,你讓我這個皇帝怎麼看你?

5,岳飛不是不可替代

當時的南宋,能打戰的將軍不少。

對於趙構來說就算岳飛死了,還有韓世忠、張俊可以帶兵打戰,所以岳飛並不是不可替代的。


當然了,這只是南宋當權者的心態。

而對於當時南宋的百姓或者如今的我們來說,岳飛就是一種精神,一種不可磨滅的愛國精神,值得弘揚千古---精忠報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