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最後為崇禎殉國的大部分都是“禍國”的太監,感覺“愛國”士大夫卻幾乎消失了?

mmymmy74488


《明史》載,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五日,李自成率大順軍進攻居庸關,守關明將唐通和監軍太監杜之秩獻關歸降。次日,大順軍攻取昌平,當天就有先鋒部隊抵達北京城下。

大順軍主力源源不斷地開至,遂將偌大的北京城圍得密不透風。此時的北京城裡已亂如鼎沸。在城外防禦的京軍被大順軍擊潰,城頭上的守軍既有官軍亦有太監,號令不統一,兵部、五軍都督府、還有錦衣衛各自為政,令出多門,誰也調動不了誰,無法統一指揮。守城士卒欠餉嚴重,沒吃沒喝,飢寒交迫,士氣低落。太監們回報崇禎帝朱由檢,由檢長吁短嘆,繞室彷徨,亦毫無辦法。

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明宮投降太監杜勳進城去與崇禎談判,提出自己無意取代大明,只想和崇禎中分天下,崇禎只需拿出八百萬兩白銀犒賞大軍,自己就罷兵息戰,握手言和,然後率大軍回西安做個西北王。守城太監曹化淳、王德化將杜勳吊上城來,杜勳向崇禎表明來意。崇禎當時並未表態。其實他內心根本不想投降,更不願與李自成分享天下,再說國庫早已空空如也,他也拿不出八百萬兩銀子,但又不想放棄這個難得的拖延時間的機會,於是命親信太監王承恩與杜勳談判,儘量爭取時間,希望拖到各地勤王兵馬進京解圍為止。

可是,李自成失去了耐心,他不願意再耗下去了。三月十八日夜,李自成下令攻城,農民軍聒噪著從四面發起兇猛進攻,守城明軍早已沒了鬥志,監軍太監曹化淳心知大勢已去,乾脆打開城門跪地迎降,大順軍魚貫而入,迅速佔領了北京外城。

朱由檢聽說外城陷落的消息,知道京城即將不保,看到宮外硝煙瀰漫,聽到殺聲震天,他長嘆一聲,潸然淚下。他命人喚來16歲的太子朱慈烺和11歲、9歲的永王朱慈炯、定王朱慈炤,以痛苦的語調告訴三皇子北京淪陷在即,即將國破家亡了。他令三子換上破舊衣服,讓人護送到周、田二皇親府上藏匿,囑咐他們千萬小心,切不可暴露,日後有機會再報此仇。

他隨手寫下一張手諭,讓人送到內閣,令大臣“俱赴東宮(太子府)宮行在”,他哪裡知道,此時內閣裡的百官早已逃散一空,早就空無一人了。

送走了三個皇子,朱由檢逼迫周皇后、田貴妃自殺。他提劍來到西宮,看到袁妃已經自縊,但繩子沒拴牢,又從凳子上跌落下來,尚有呼吸,於是狠心揮劍猛砍。接著,他來到壽寧宮將心愛的長平公主砍傷,聲嘶力竭地吼道:“為何生在帝王家”!又一劍將其刺倒在血泊中。最後他又去昭仁殿將三女兒昭仁公主斬殺。

做完這些事後,他由心腹太監王承恩架著出宮登上了煤山(今景山)。 好不容易到了煤山萬壽殿旁的一顆歪脖子老樹下,他讓王承恩在樹枝上搭一根白綾,吩咐自己吊死後,王承恩可以逃命去也。王承恩淚如雨下,表示自己要隨皇上一起赴死,崇禎想著那些不願與己共赴國難的士大夫們,心中稍覺寬慰。隨後,他將白綾套在了脖子上。王承恩見主子氣絕,自己也吊死在他對面的一棵樹上。歷經16帝276年的明王朝覆亡。這一刻被定格在1644年4月25日的黎明時分。

崇禎殉難時,身旁只有親信太監王承恩一人,成了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

當初,崇禎從他哥哥天啟帝朱由校的手裡接過了一副爛攤子,大明朝政腐朽,內憂外患,奸佞橫行,滿目瘡痍,百廢待興,他很想有一番作為,以振作朝綱,力挽狂瀾,重新振興大明。他幾乎將全部的精力都用在治國理政中去了,上位之初,他首先將天怒人怨的“九千歲”魏忠賢徹底解決掉,接著,他費盡心力,將大量兵力、財力投入戰場,以應付咄咄逼人的遼東後金與此起彼伏的陝西民變。

嚴重的內憂外患把朱由檢搞得焦頭爛額,精疲力竭,眼看著滿朝文武結黨營私,全不以帝國命運為重,崇禎苦悶異常,尤其是崇禎十五年後,他變得猜忌多疑、暴躁易怒、戾狠嗜殺,表現出難以控制的神經質,似乎有些不堪重負,快撐不住了。

在前方統軍作戰的將領也動輒得咎,只要稍有過錯就會被嚴厲懲罰甚至處死,先後有楊鎬、劉策、袁崇煥、陳奇瑜、孫元化、楊一鵬、熊文燦、鄭崇儉、薛國觀、陳新甲、周延儒等文武大員被喜怒無常的崇禎誅殺,中下級官員被他殺害的不下百人。之後,文武百官被殺怕了,對其畏之如虎,離心離德,乃至李自成圍攻北京時,坐鎮荊、襄一帶,擁兵近百萬的左良玉、馬科、高傑等悍將不願率軍勤王,坐視其灰飛煙滅。

朱由檢除掉魏忠賢后,沒有吸取宦官專權的經驗教訓, 依舊重用太監,命他們到各鎮監軍。但李自成從陝西南進北京時,這些太監並沒有替崇禎分擔國憂,而是紛紛開關迎降,歸附自成。王承恩從朱由檢做信王時就侍奉他,一向忠心耿耿,最終也就成了唯一願意陪他一起赴死的太監。

史載,崇禎十七年初,京城颳起一陣蹊蹺的大風,黃沙漫天,黑氣瀰漫,鳳陽祖陵又發生了地震。人們將這些都視為不祥之兆,京師人心惶惶,大家似乎都預感到大廈將傾,明帝國的末日快到了,朝中文武很多都在為自己謀求後路了。

李自成逼近北京的消息傳來,朱由檢命皇親國戚、文武百官捐資助餉,竟無人響應,大家都在哭窮,背地裡卻繼續宴飲享樂,揮金如土,極盡奢華。

史載,朱由檢拿著報急奏疏、渾身顫抖、涕淚交流道:“ 朕非亡國之君,事事皆亡國之象。祖宗天下一旦失之,有何面目見祖宗於地下。朕願督師親決一戰,身死沙場無恨,但死不瞑目耳”!他還兩次發佈《罪己詔》,向臣下、百姓表示承擔一切責任,下令停止一切賦稅加派,企圖挽回民心,鼓舞士氣,以困獸猶鬥。但是,這種空言已經毫無意義。

明朝從殺功臣始,又以殺功臣終 。崇禎的刻薄寡恩早已讓眾人寒心,當狂瀾既倒、社稷將傾時,又有那個“愛國”士大夫願意為其殉葬?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不請自來的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應該這麼說,大明養士三百年。確實有很多士大夫犧牲於抗清前線,比如全家被滅門的孫承宗,6個兒子、2個侄子、12個孫子跟侄孫相繼戰死,英勇殉國,最後全家男女老少總共47口人全部被清軍屠殺。

但養士三百年,也慣壞了很多人。

以清軍滅南明,攻下南京城時很多人的表現為例: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十五日,清軍在南京城北紮營後,文武百官紛紛迎降,其中投降的勳貴有:

魏國公徐允爵(洪武時期中山王徐達後人),保國公朱國弼(成化時期撫寧伯朱永後人);

靈璧侯湯國祚(洪武時期東甌王湯和後人),安遠侯柳祚昌(永樂時期融國公柳升後人),永康侯徐弘爵(永樂時期蔡國公徐忠後人),臨淮侯李述祖(洪武時期岐陽王李文忠後人),鎮遠侯顧鳴郊(永樂時期夏國公顧成後人),隆平侯張拱日(永樂時期鄖國公張信後人),懷寧侯孫維城(天順時期淶國公孫鏜後人);

總督京營戎政、忻城伯趙之龍(永樂時期都指揮使趙彝後人),南和伯方一元(天順時期南和侯方瑛後人),東寧伯焦夢熊(天順時期東寧侯焦禮後人),寧晉伯劉印吉(成化時期寧晉侯劉聚後人),成安伯郭祚永(永樂時期興國公郭亮後人),襄衛伯常應俊(弘光帝新封);

投降的皇親有:

大興伯鄒存義(皇太后弟弟),洛中伯黃九鼎(弘光帝原配黃氏兄弟),駙馬齊贊元;

投降的文官有:

文淵閣大學士蔡奕深、禮部尚書錢謙益、都御史李沾、唐世濟,翰林院掌院事詹事府正詹事陳於鼎等。

十八日,清軍進駐南京城,趙之龍特意將大中橋以東都劃為兵房給清軍住。這樣一來,很多居民都只得搬移,人們哭著離開這裡。

清軍進來後,各位官員紛紛帶上米麵、菜果等勞軍物品到馬路上慰問清軍表孝心,趙之龍還把演員組織起來進行慰問演出,看得多鐸連投降的明軍將領劉良佐求見都沒理睬,直到戲演完後才撤席。

清兵到達後,總督京營戎政府和都察院各派了兩個官員在道路旁跪迎,並高聲報名。等到士兵高聲喝起時,文武百官就出城迎接。當時天還下著大雨,卻沒有一個人敢落後。

這等無恥的行為,連乞丐都看不下去了。當時,一個乞丐百川橋上題詩云:“三百年來養士朝,如何文武盡皆逃?綱常留在卑田院,乞丐修成命一條!”然後就投橋而死。

不過這個乞丐能作詩,可能以前也是讀書人,很可能是遭遇兵災落魄了……

但我們不能把板子都打到士大夫身上。因為如前所說,投降的勳貴和皇親更多。而士大夫裡也有硬漢。

比如,吏部尚書張捷、刑部尚書高倬、工部尚書何應瑞、左副都御史楊維垣等高級文官卻紛紛自殺。

而禮部主事黃端伯不但拒絕投降,而且還在門口大書“大明禮部儀注司主事黃端伯不降”。後來,多鐸派人把他抓走。見到多鐸後,左右要求他跪下,但黃端伯拒絕下跪,反而是南面盤腿而坐。在書寫職名時,他自稱是“大明臣子黃端伯”。多鐸問:“你認為弘光是什麼樣的人?”黃端伯說:“天子聖明!”“那馬士英呢?”“當然是忠臣!馬士英不肯投降,然後帶著三千兵馬護衛皇太后前往浙江,怎麼會是不忠?”然後他又指著趙之龍、錢謙益、王鐸這些人說:“這些人才是不忠不義之徒!”

最後多鐸乾脆拔刀威脅,結果黃端伯竟然把頭伸過去說:“頭在此!”

這讓多鐸不得不感慨:“南來硬漢,就只看到這一個人。”隨後就將他送到監獄中,後來黃端伯不幸遇害。

但這些硬漢被那些頭像的文武百官所掩蓋了,所以讓人感覺“愛國”士大夫似乎都消失了。

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為啥會出現這種情況。


俗話說“仗義每多屠狗輩 負心多是讀書人”。歸根到底,一個人如果非常有錢,而且一直得到全社會的優待,很容易就培養出強烈的優越感和自認為高人一等。這樣的人會很惜命,更不可能為別人拼命。

因此當清軍殺過來的時候,那些士大夫是很難為國家殉難的。試想,如果你家裡有良田千傾,嬌妻美妾。你輕易捨得死嗎?所謂“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意思是家中有一千金的富人,不會靠近堂屋的屋簷處坐臥,因為怕被屋瓦掉下來砸著。

而且人錢多了,可以出賣的東西就多。再加上大明養士三百年,很多士大夫以為明清交替只是換個皇帝,自己臣服了,滿清照樣要依靠自己。

結果沒想到……清軍有八旗這個基本盤……讀書人的支持其實並不重要……不聽話就殺刀子。

這也是為啥明代很有名的廷杖到清代就沒了……因為直接就砍了……


冷兵器研究所


剛才在一個貼子下回復,系統自動刪除…

有點懵

崇禎皇帝煤山自縊,沒有臣民跟隨,首先要看朱明王朝做的什麼缺德事!

明亡始於朱元璋,打斷了士大夫的脊樑(強行要求下跪),從古至今,漢人王朝從沒有這個侮辱性的制度,在宋朝之前(包括宋朝)是有跪拜禮,但那只有在祭祀時,或者國家典禮時,那時候的皇帝代表天子,所以才跪。而朱元璋直接強制性讓士大夫下跪…

所以朱明士大夫不願為這個王朝效忠很正常。

崖山一戰,多少大宋軍民共同赴死?

十萬!

朱明將

百姓和士大夫當做自家的奴隸,自然沒人肯赴死。

看看宋朝之前的大臣,活得多麼有尊嚴,就知道大明是多麼噁心了。

當然韃清更是噁心,就不多少了,省得說破壞民族團結。

再補充一點:明並非亡在滿清手裡,而是被大順李自成滅亡的,所以這些大臣投靠李自成很正常。

不知道為什麼不能發圖片評論,宋朝的單兵作戰能力並不弱,這是我曾寫的小說截圖,你們看看就好,我的態度可不會忽變。




苦澀的小柿子


明代詩人曹學佺有一對聯,上聯雲,忠義每多屠狗輩,下聯對,負心多是讀書人。此言絕非無的放矢。俠以武犯禁,儒以文亂法者,屢見不鮮。但亂法也不是不尊國法這麼簡單,更有破壞規則之意。而古代行俠仗義者,那就都是“屠狗之輩”的事了!。儒家皇皇鉅著,滿本大談仁義道德,又云成仁,又曰取義,但歷史上真能做到捨生取義的文人比大熊貓還珍貴!!已經都成了史書中大書特書的國寶級人物了!這正是士大夫階層代表的封建時代!。魯迅先生用特別形象的兩個字,來形容“吃人”。

崇禎皇帝不是個合格的君主,也沒有國家領導人的能力,但他是個有氣節的皇帝。他沒有苟且偷生自行了斷了,臨終前,給李自成留下遺言。“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明朝所謂的飽學之士還不如他們筆下的昏君,有怕水涼的,有五門外硊迎李自成的,更有世受皇恩卻剃髮易服降清,“大學士”!!。儒家門人何其寡廉鮮恥!強迫寡婦守節義無反顧,自己賣國爭先恐後!!。


無私無畏征服星辰大海


明朝好太監其實很多,就像劉瑾還搞改革,很多措施利國利民,還偏向老百姓,文官集團覺得利益被侵犯,還如果太監改革成功的話文官的面子往哪裡擱?就必須把劉瑾弄死,首先就是敗壞他名聲。魏忠賢維持朝政還比較穩定,提拔了很多能臣和善戰的武將,成就了很多名臣和名將,收稅的重點放在富戶和工商業,減輕了農民負擔,魏忠賢被東林黨視為眼中釘,很多故事說魏忠賢殺了很多異己,但是首先搞肉體消滅的不是閹黨,而是文臣系統對閹黨 ,是文臣先挑起來的。魏黨一倒臺,東林黨為代表的文臣立即一改魏忠賢的政策,把稅收重點轉嫁到農民身上,而且文臣各個私利為重,都是動嘴皮子的憤青,沒有安邦定國的能力,朝政一壞再壞。


風中凌亂987


其實這事在今天是非常清楚的,就是儒家禍國殃民!

為什麼這麼說?為什麼敢這麼說?

我們現在是有數據支撐的,公認的東亞三國在智商上全球罕有匹敵,那麼為什麼我們沒有發展出‘科學’呢?明明我們有那麼多發明發現早於西方几百上千年?

無他,愚民也!

愚民源於何時何事?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已!

儒家和儒學是兩回事!

儒家是大門閥大地主通過科舉制度控制國家,享受準貴族待遇的利益群體!

就是這幫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禍國殃民,因為皇帝輪流做,但幾時見過滅儒?


617687101


在中國歷史上有三大階級:統治階級、官僚階級、農民階級。

我以為只有統治階級佔據壓倒性優勢,官僚階級才能老老實實的按照國法辦事,農民階級才有活路。畢竟不能依靠個人覺悟來要求這些官僚,畢竟千里為官只為財。史官站在官僚階級的一邊寫史書,肯定把統治階級及其爪牙寫成魔鬼,把官僚集團寫成白衣天使,而在實際生活中恰恰是這些天使禍國殃民。放在明朝,統治階級震懾百官的工具就是“廠衛”,崇禎廢除“廠衛”等於自斷雙臂,從此百官再也不在皇帝的掌控之下,因為國家亡了皇帝就不再是皇帝,而大臣依然可以是大臣。所以崇禎死後只有“爪牙”替他收屍,而那些熟讀聖人教誨而又滿口仁義道德的官僚們早早就投靠敵人了。至於史可法們,哪個朝代沒有幾個忠臣孝子,這些人恰恰就是一個朝代的遮羞布。要不乾隆修《佞臣傳》的時候怎麼把為清朝出力甚多的前明叛徒寫進去了。


九葉人參果


這個問題牽涉的其實是明朝亡國的真正原因!

明亡於黨爭!

明朝中後期,黨爭愈演愈烈。都說明朝太監權利大,其實太監就是帝黨,太監再厲害,皇帝一句話就能收拾了他,看看劉瑾。太監只是皇帝用來和官員抗爭的工具。因為開國皇帝朱八八同志過於優秀,所以他建立了一些特殊制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制度的弊端就顯露出來了。最主要的就是文官權力過大。

特別愛玩的正德皇帝,幾十年不上朝的嘉靖,萬曆,所做所為歸根結底都是在和文官集團鬥爭。明朝的文官刨除黨爭,就個體來說也分幾種。真心為國為民的,早就像孫承宗一樣全家死光光了。剩下的唯利是圖的就投降保命!崇禎死前所說“朕非亡國之君,臣皆是亡國之臣!”不是沒有原因和道理的。李自成進北京之前崇禎向文武大臣借軍餉,最終只借到不足20萬兩,李自成進北京之後,從各個大臣那裡搜刮到7000萬兩。各位試想一下,如果各位大臣能夠拿出二十二之一,北京會被攻破嗎?明朝至於亡國嗎?崇禎至於自殺嗎?

明朝養了這樣一批禍國殃民的大臣,真是悲哀!



小炁圓寶兒


1644年3月,李自成率領農民軍包圍北京城,崇禎情急之下撞響景陽鍾,急召文武百官上殿議事。然而,結果卻是,文官不至,武將不朝。無奈之下,崇禎只得出東華門,在煤山(今景山)上上吊。連同崇禎一起殉國的只有大太監王承恩。這就讓人感覺到好奇,那些標榜愛國、忠君的士大夫去哪了?

我們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隨崇禎殉國的為何是太監。

據陳寅恪、呂思勉等人考證,太監製度起始於西周。當時,西周政權地處鎬京(今天的西安),與犬戎等唬人雜居。受他們影響,西周宮廷也使用太監,以保證王室血統的純正性。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戰中擊敗帝辛(也就是紂王),取得了政權,太監製度自此便正式進入宮廷。在此後的兩千多年時間裡,太監製度一直存在。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紫金三祭天稱帝,大明王朝正式建立。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吸取前朝教訓,對太監製度進行嚴格限制。比如說,朱元璋規定,太監不準讀書,不準干預朝政。然而,朱元璋的皇明祖訓並沒有得到遵守。明成祖朱棣時期,太監鄭和率船隊下西洋,開了太監干預朝政的先河。到了明宣宗(朱棣的孫子)時期,太監又可以讀書。此後,太監在明朝的宮廷中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到了明英宗時期,太監王振甚至成了左右天下安危的關鍵人物。而王振的崛起,也標誌著明朝正式進入宦官專權的時代。

王振以後,劉瑾、魏忠賢等太監先後掌權。崇禎上臺以後,扳倒太監魏忠賢。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宦官專權的消失。就拿崇禎身邊的大太監王承恩來說,他就在北京被圍的時候擔任提督。從這我們也可以看出,明朝的宦官是既得利益集團。如果明朝滅亡,他們的利益也將不復存在。因此,崇禎死後,他們大多殉國而死。

另外,明朝的太監多半沒有文化。就拿大太監魏忠賢來說,他本是河北的一個地痞無賴。靠著與客氏對食,他才有崛起的機會。也就是說,太監是依附皇權存在的。如今明朝滅亡,這些沒文化的太監又能到哪裡去呢?因此,他們也只能殉國而死。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一說愛國的士大夫為什麼都不見了。

明朝建立以後,承襲了元朝的制度。然而,權力慾極強的朱元璋很快就進行重大調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藉口宰相胡惟庸謀反,將胡惟庸處死。不僅如此,朱元璋還下令廢除丞相制。自此以後,朱元璋便大權獨攬。不過,朱元璋還覺得不過癮,他又設立廷杖和詔獄,對文臣武將進行監控。在這種高壓之下,明朝大臣的處境就可想而知。

除了廷杖和詔獄之外,明朝官員的俸祿是很低的。據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描述,明朝的官俸是所有朝代中最低。而相比較之下,明朝的親王、勳貴則待遇優厚。試想一下,一個公司如果工資低還管理嚴格,你會對這個公司有好感嗎?明朝也是一樣,明朝的許多大臣對皇帝不滿。因此,明朝滅亡時,這些大臣不願隨明王朝殉葬。

除了歷史原因,崇禎的做法也讓大臣們寒心。1628年,崇禎接替明喜宗做了皇帝。此時,大明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內有李自成、張獻忠造反,外有後金的威脅。面對危局,崇禎也想力挽狂瀾。然而,崇禎的領導方式實在欠妥當。比如說,崇禎曾經讓兵部尚書陳新甲與皇太極密談。然而,陳新甲因為一次偶然的失誤,將和談的事給洩露了。許多御史都上書,矛頭直指陳新甲。照理來說,崇禎應該保護陳新甲。因為,密談是他讓陳新甲去做的。然而,崇禎卻沒有這樣做。他把所有責任都推到了陳新甲的頭上。類似的事情可以說不勝枚舉。可以說,崇禎就是一個讓底下人做事,又讓底下人背鍋的皇帝。這樣的皇帝自然不能得到臣子們的擁戴。因此,崇禎駕崩以後,明朝的大臣排隊找李自成,希望李自成給他們安排個位置。這也是明朝的悲哀之處。


這個歷史有點料


要說為什麼太監似乎更忠心於帝王,那就是:皇帝是太監活著的唯一意義,皇家就是太監唯一的家。

在古代中國,閹割後的太監是不能算人的,在世俗的眼光中只能算個怪物。一般要不是因為實在活不下去了,或者別有所圖,誰願意作賤自己去當太監……

可話又說回來,同樣是當牛做馬,為什麼不去國家最高權力中樞,皇帝的身邊當牛做馬呢?萬一混好了,少則富貴,多則大權在握,萬一受到皇帝恩寵,那便完成了從不算人的怪物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驚天大逆襲。狗是一樣的狗,主人見高低......

文官即便被趕出朝廷,回家起嗎是受人尊敬的,成家立業照樣不是問題。太監要是被趕走,就什麼都不是了,就像大明王朝中說的,太監的根在朝廷,朝廷沒了,太監也沒根了……文官有退路,而太監沒有。

所以,當朝廷覆滅,文官只要下跪稱臣,“仍不失州郡也”,有點骨氣,告老還鄉,但是太監,沒有選擇,只能與朝廷共存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