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上位以後,如何進行正名的?

歷史漫談君


朱棣很早就想當皇帝的想法了,朱標在世時就有。別說什麼朱標不死,朱棣就不會反。這是有前車之鑑的:楊廣、李世民的帝位是怎麼來的?南朝宋帝劉子業一繼位就殺了弟弟劉子鸞。劉子鸞臨死前講:願身不復生王家。太祖在時朱棣也許不敢亂動,但死後就不一樣了。公元1391年藍玉陝西趁太子朱標進言燕王有不臣之心。很多人講在京師是不對的。因為藍玉是公元1392年十一月才進京,而朱標在四月就死了。明史:夏四月壬子,涼國公藍玉徵罕東。癸丑,建昌衛指揮月魯帖木兒叛,指揮魯毅敗之。丙子,皇太子標薨。十一月甲午,藍玉擒月魯帖木兒,誅之,召玉還。而公元1391年時朱標藍玉都在陝西。因為太子去陝西考察準備擇一地為都,藍玉則在陝西守備。明史:二十四年......魏國公徐輝祖、曹國公李景隆、涼國公藍玉等備邊陝西。明史: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撫陝西。



當時藍玉對朱標講:燕王在國,撫眾安靜不擾,得軍民心,眾鹹謂其有君人之度……臣又聞望氣者言,燕地有天子氣,殿下宜審之……臣觀燕王在國,陰有不臣心”。 藍玉是提醒朱標,因為藍玉與朱標是親戚。朱標的妻子是常遇春的女兒,藍玉的姐姐是常遇春的妻子。朱標並未把藍玉的話放在心上。朱標講:燕王事我甚恭謹。意思是說燕王不會的。之後朱標竟然將藍玉的話,告訴了朱棣。其他不光朱棣有這樣的心思,其實弟弟也是一樣有的。藍玉於是講我是為了太子你呀,還是保密吧。而據明鑑錄:太子殊無意,而語嘖嘖聞於燕王,不數月而玉禍作。就是說朱標把藍玉的話告訴朱棣了。有人可以講燕王在北平,朱標怎麼對朱棣講。因為公元1392年朱棣來京城了。明史太祖紀:燕王棣、楚王楨、湘王柏來朝。明監錄講朱棣知道這事幾個月後藍玉就結誅殺了是不對的。因為藍玉是公元1392年十一月回京師的。公元1393年二月就有人他謀反,太巧了。明史:二十六年二月,錦衣衛指揮蔣瓛告玉謀反,下吏鞫訊。我覺得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有除掉藍玉之心,朱棣亦有推波助瀾的作用。藍玉的兵權大多歸晉王燕王。明史:其屬衛將校悉聽晉王、燕王節制。朱標死後三個月,太祖朱元璋就立朱允文為皇太多孫。其意就是早定國本,同時也有告訴諸王你們別想太多了。



夫有四海者不顧其情。朱標太過於仁慈,而且沒有心機。明史: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我不認為朱標這樣做是對的。諸王有過應以律治之而不是去維護,不然以後誰奉公守法。晉王有異謀,應詳查之。不應用眼淚去化解。只要是弟弟們犯了事,朱標都會去維護而不治其罪。明史:二十四年,以樉多過失,召還京師,令皇太子巡視關陝。太子還,為之解。據《名山藏》明太祖把棘杖放在地上讓朱標拿。明太祖講:“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這些刺都給去掉了,再交給你,豈不是好。我所殺的都是天下的壞人,內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當這個家。”朱標頂了一句:有像堯舜這樣的天子,就有怎樣的百姓。意思是皇帝好,臣民就好。明太祖大肆誅功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朱標、朱允文,因為他們都過於仁慈。靖難時朱允文居然下旨不然傷著燕王,不要讓我揹負殺之名。豈不愚昧不堪?如果朱標當皇帝后,手下的人也會勸他削藩的。即使朱標不同意,朱棣也能打著國家有奸臣要清君側起事。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規定:雖親信如骨肉,朝夕相見,猶當警備於心,寧有備而無用。如欲迴避左右,與親信人密謀國事,其常隨內官及帶刀人員止可離十丈地,不可太遠。如元朝英宗遇夜被害,只為左右內使迴避太遠,後妃亦不在寢處,故有此禍。可不深為戒備。可以說明太祖深知就是親如骨肉也要防備的。這在歷代是有教訓的。



明太祖亦深知藩王之禍,但目前首要是功勳之禍。皇祖明訓:凡古王侯,妄窺大位者,無不自取滅亡,或連及朝廷俱廢。蓋王與天子,本是至親,或因自不守分,或因奸人異謀,自家不和,外人窺覷,英雄乘此得志,所以傾朝廷而累身己也。公元1398年即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朱允炆以皇太孫繼位,明年年號為建文。建文一繼位就著手著削藩了,削藩的想法建文應該早就有了。但建文行事操之過急,又太過仁慈了。洪武三十一年八月廢周王朱橚為庶人。是他兒子告發朱橚圖謀不軌。朱橚喜歡編醫書,一生編了很多醫書。我覺得他是無辜,只是建文要削藩。明史:憚燕王強,未發,乃先廢周王橚,欲以牽引燕。洪武三十一年十一月,建文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察燕陰事。朱棣不可能不察覺到建文要對付他。(我覺得的打草驚蛇)



建文一心想削藩,互相告發之風颳起。藩王都是太祖兒子,龍子龍孫高高在上會沒點問題?在古代穿衣服、房子材料大小顏色、門口石獅卷鬃數量等都有規定。隨便那點違反都是大罪。明史:於是告訐四起,湘、代、齊、岷皆以罪廢。這是建文元年四月到六月的事。這四王都是別人告他們有罪,建文都把他們度為庶人。建文為了安撫朱棣把朱棣的三個兒子送回北平。(個人覺得是一招臭棋,既然遲早要削就應留為人質)於是朱棣懼而稱病,朱棣反不反建文都是要對他下手的了。建文元年六月有人告燕王,建文下詔讓王。讓王就是朱棣自己辭讓王位的意思。七月朱棣上書天子指泰、子澄為奸臣,並援《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本來是建文要削藩,卻講齊泰黃子澄為奸臣。建文也不可能給朱棣下密詔勤王,但朱棣偏偏說有。歷來起兵造反都不會直接反皇帝的。所以說朱棣起兵既有謀反之意也有建文逼迫的原由。



明朝的藩王都是有護衛的,守邊的就更多了。明史: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每個藩王至少有三個護衛,既九千人—五萬人。朱棣是藩王中比較強的,應該不少於五萬。1明史:弟康王志邅嗣。好古嗜學。四年,護衛軍張嵩等訐其府中事。志邅不安,辭三護衛。(是秦王朱樉的孫子,所以推測藩王至少有三護衛。護是指保護,衛是明朝軍隊的編制。)2明史:橚歸國,獻還三護衛(周王朱橚,在永樂初交兵權)3明年獻還二護衛(二代蜀王)4明史:革其三護衛及官屬。(永樂時革代王朱桂)但是一些塞王重鎮藩王的兵力是遠不止的。



明史:建文元年朝議恐權與燕合,使入召權,權不至,坐削三護衛。我認為是一招臭棋,寧王貴為藩王就算幫了朱棣又能得到什麼?封無可封賞無可賞,為啥要鬧生命危險去幫朱棣?至於朱棣跟他講的平分天下,寧王會信?當時必竟建文代表中央,朱棣只有小小燕地。完成可以派人曉以利塞,讓他討朱棣。結果讓寧王倒向朱棣,朱棣趁機扣留了寧王。據明史寧王所部軍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公元1402年朱棣率軍攻進南京,當時建文已失蹤。我認為有三種可能1出宮2自殺3朱棣下手殺。朱棣叫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大哭,朱棣講:先生不要自取憂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輔佐成王的方式。方孝孺問:“周成王在哪裡?”(指建文帝)朱棣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問:“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指建文帝的兒子。建文帝的兒子讓朱棣關了五十年,明英宗給放出來了)朱棣說:“國家有賴於成年的君王。”方孝孺說:“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指建文的弟弟,皆已成年。何況皇明祖訓: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嫡母所生者。建文幾個弟弟也讓朱棣關起來了)朱棣答道:“這是我們朱家的事。”說明朱棣起兵完全是為了皇位。朱棣稱帝后廢除建文年號,把建文元年至建文四年改為洪武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完全不承認有建文皇帝,更加表明其心。朱棣當皇帝后繼續實行削藩政策,把藩王的軍權都收了。



朱棣取得皇位後,耍了一點手段。永樂元年降為呂太后為皇嫂懿文太子妃,而稱常氏為敬懿皇太子妃。太子妃和皇太子妃差一個字,可是所代表的是不同的。在明朝的官方文書還是皇明祖訓中可是稱儲君為皇太子的。即是說呂氏所生朱允炆不是嫡出,從而否認建文帝的合法性。可以看下明朝皇帝為皇太子冊封正室都是皇太子妃:永樂二年封皇太子妃(朱高熾正室張氏)永樂十五年選為皇太孫妃(朱瞻基正室胡氏,因為朱棣在世時立朱瞻基為皇太孫) 朱棣當皇帝后還做了六件事,都是用來否定建文合法性。1去建文年號,仍以洪武年。2去朱標帝號(朱允炆追諡的)降為懿文皇太子3改上高皇帝、高皇后尊諡。就是不用建文給上的尊諡,用他朱棣給的尊諡。歷來後任之君都要給前任之君上尊諡,一是尊敬二是表明自己繼任。就好比是爺爺去世了,孫子在爺們的墓碑上刻上兒:朱標,孫:朱允炆。這在帝王將相中表明自己繼承,是大宗。將相也是如此,某位死了。史書會記兒某嗣,表明由他繼承是大宗。其他兒子就是小宗。而朱棣把朱標朱允炆的名子劃掉了。寫上兒:朱棣,孫:朱高熾。就是把朱標這一支降為小宗4遷興宗孝康皇帝主於陵園。就是把朱標從帝陵遷到普通的陵園。5把建文罷免的官員全部復職6復修太祖實錄。重修不用說裡面有不利於他的事、或者有利於建文的事。數次修改,前後十七年之久。十七年夠修一個朝代的史書了。



小鴻哥


公元1402年夏朱棣攻破南京,擺在朱棣面前的一道難題就是如何正名:證明自己的皇位合法性,畢竟朱棣上位是奪了侄兒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

1、剷除異己

永樂朝最著名的慘案,就是方孝孺不承認朱棣政權的合法性被滅十族株連八百多人。不是每個讀書人都像方孝孺不惜性命也要為前朝盡忠,讓天下的讀書人不敢議論朱棣奪取政權的合法性。

2、文治

打壓前朝異見文人的同時,也要對效忠新朝的文人給予獎勵。改變明初宣揚佛、道家的做法,改為宣傳儒家討好全天下的讀書人,召集儒生修《永樂大典》,該書是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書。

3、武功

因為當時北方的蒙古還有很強的力量,在定都北京之後,朱棣又對漠北的蒙古進行掃蕩作戰,直至最後一次竟病死在歸來的途中。南邊在平定安南的叛亂,把安南重新歸為中國的統治下。派遣鄭和下西洋,打造了當時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展示了中國強大的國威。

4、證明自己是嫡子

朱棣針對社會上流傳的其不是馬皇后所生,一方面用過高壓手段壓制輿論,二是通過修建大報恩寺,報答馬皇后的養育之恩,為其正名。

綜上所述,朱棣通過剷除異己、文治、武功、證明自己是嫡子等4個方面,來為自己的政權合法性進行正名。

我是陸棄,歡迎大家吐槽、評論、點贊,喜歡歷史的朋友可點擊一下關注我哦~


陸棄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考古學家們在湖北地界發現了一座古墓,經過考古人員的分析考證古墓的主人是朱柏,就是明成祖朱棣的弟弟。考古學家在這裡出土了幾百件的文物,其中的一件文物就是“溢冊”, “溢冊”上面記載的是朱柏的平生事蹟,也說出了朱棣起兵的真實原因,隨著這件文物的出土,一下就找到了朱棣起兵的真實原因。

原來再朱允炆稱帝之後,擔心叔叔們回搶奪自己的皇位,所以就下旨進行削藩,隨後還給叔叔們安上了一些罪名,先後把五個叔叔貶為平民。朱柏不願忍受這種屈辱,於是在家縱火自殺了。朱棣看到自己的兄弟們的悲慘下場,如果不去起兵搶奪皇位,下一個被貶為百姓的就是自己了。為了保全自己,朱棣還選擇了裝瘋才逃過一劫,最後萬般無奈之下才選擇起兵造反,如果不是朱允炆的步步緊逼,可能朱棣也不會走到這一步,所以這一切都是情有可原的。

雖然朱棣的皇位是通過起兵造反得來的,但是這也是他在萬般無奈之下的選擇,而且他在位期間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幸好隨著文物的出土,讓朱棣得以正名,希望大家能夠更加全面的看待朱棣這個皇帝


昔陽依舊暖


明朝的歷史相當混亂,讀過歷史的人都清楚,哪個朝代能有兩個祖?明朝有,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讓很多人都忘記了兩者之間還有一個建文帝朱允炆,這可能是朱棣的第一個正名手法吧。

第二,企圖收買方孝孺,許以高官厚祿,希望其為自己起草詔書,不成功,方孝孺被滅十族,又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

第三,篡改歷史,重修《太祖實錄》,處處以太祖對其讚賞有加為出發點,關於皇位繼承問題,篡改成是朱元璋本來是要宣朱棣進京,繼承大統,而被朱允炆等用陰謀詭計隱瞞,自己的皇位繼承權被剝奪。

第四,篡改出身,說馬皇后是自己的嫡母,自己才是正統。

第五,更改法令,建文帝時期的各項規章制度和太祖不一致的,全部廢除,以太祖的規章制度為執行標準,借太祖之名來獲得眾人的承認。

第六,拉攏文臣武將,賜予丹書鐵券,鉄券上書“奉天靖難”四字,以受害者自居,博取同情,同時鞏固政權。

第七,尋找建文帝,建文帝在南京被破後去向成迷,生不見人,死不見屍,朱棣也怕哪天有個叫朱允炆的拉起大旗靖難,所以想趕快找到以免夜長夢多,找到屍體,可以厚葬以安天下,讓那些想反抗的人知道建文帝已死,安心為朝廷賣命算了。找到活人,可以軟禁起來放自己身旁,讓大家看看自己慈悲為懷,沒有為難自己的侄子,為自己政治上加分。

第八,勤於政務,修養生息,愛護百姓關心人民的疾苦,努力打造太平盛世,讓人民忘記那段篡位史。

第九,籠絡文人集團,集中大量文人墨客編輯《永樂大典》,即讓文人集團有事可做,不會天天惦記著造反的歷史,又籠絡了天下的讀書人,讓他們知道自己這個皇帝是禮賢下士,愛護文人階級的。

以上為個人的部分見解,不到之處歡迎指正。


石墨烯健康小屋


朱棣的即位當然是名不正言不順的,他為了鞏固權利,對自己即位的正統性和合法性進行大肆宣傳。

1.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口號

早在靖難之初,朱棣為了起兵反叛的合法性,就已經以這口號為藉口發動戰爭,以遵守祖訓為由,誅殺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之名揮師南下。

2.起草詔書(失敗告終)

朱棣曾命令方孝孺為其草擬一個名正言順的即位詔書,他想用威壓和恐嚇讓方孝孺順從他,只見方孝孺在詔書上寫下“燕賊篡位”四個大字,隨後被朱棣“誅十族”。

3.篡改出生,修建寺廟

朱棣為了贏得輿論的支持,便對外聲稱自己是馬皇后的兒子,那麼在建文失蹤的情況下,朱棣繼承皇位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此外他還修建大報恩寺,目的是為天下蒼生祈福和繼續宣傳自己是馬皇后的兒子。

4.修改史書

有著高尚氣節的史官自然不願意聽從朱棣,而有些史官為了獲取利益,不折不扣的為朱棣進行洗白,因此朱棣篡改歷史這一方面是相當成功的,即使史書中還留存著些許蛛絲馬跡。

5.模仿唐太宗

唐太宗是靠弒兄弒弟奪取皇位,朱棣是奪取了他侄子的皇位,本質上沒有區別,都是篡位。而唐太宗便是朱棣的學習榜樣,他勤於政務,與民修養生息,編著《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七下西洋等等,企圖以豐功偉績來掩蓋他篡位的歷史事實。

此外朱棣還在民間悄悄尋找建文,生怕某天有不法之徒以建文為藉口,再來個“清君側,靖國難”,那麼朱棣的皇位就很有可能保不住,所以他必須尋找建文,所謂“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以此來提防造反之人。


老糖講史


明成祖朱棣是一位不錯的皇帝,但是他的皇位來的名不正言不順,他為了天下人認為自己登基是順理成章,而不是奪取自己的侄子建文帝的皇位,花費了不少心思。

登基前以“清君側”為名起兵

建文帝在登基以後憂慮各地藩王起兵造反,開始採取削藩政策。因為燕王朱棣的實力最強,建文帝不能直接對其下手,只能派人監視朱棣的一舉一動。

建文元年,朱棣以“尊祖制,清君側“為名,起兵造反,史稱靖難之役。這場禍亂歷經四年,以建文帝失蹤,朱棣稱帝落下帷幕。

費盡心機洗白皇位

朱棣稱建文帝一死,因為“國不可一日無君“,朝中大臣紛紛勸朱棣登基,但是朱棣為了表明自己的目的不是皇位,推推拖拖地演了好幾天戲。在他登基之時,他廢除了建文年號,稱自己是繼承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皇位。

朱棣登基後,廢除了建文帝在位時實施的一系列改革,恢復了明太祖時期的遵循的法度。他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向天下人證明,他的起兵目的是恢復祖訓。

新政成就勝於一切

評議一位皇帝,關鍵看他的功績,而不是人品。雖然他的皇位來的不正當,但是歷史證明他確實是一個好皇帝。

朱棣登基後,北征蒙古,南征安南,維護明朝邊疆安寧;疏通運河,鼓勵生產,明朝的國力蒸蒸日上,百姓安居樂業。

他還完善文官制度,通過科舉制拉攏知識分子。文人的筆有如一把利劍,若是朱棣沒有安置好文人墨客,只怕他奪位的事情會傳的更廣,留下的名聲也會更壞。

經過時間的洗禮,朱棣奪位的事情開始慢慢被人遺忘,百姓會對他的政治功績銘記於心,哪裡會記得他曾經是一名亂臣賊子呢?

雖然朱棣的正名之路比較漫長,但是我覺得他的皇位來源還是洗白成功了!


湯湯說歷史


當然是和其他統治者一樣的套路——改歷史,他甚至把自己的生母都改了。

由於嫡子和庶子之間的身份差距非常之大,於是為了讓自己的繼位名正言順,朱棣自稱是馬皇后所生,如果事實確實如此的話,朱棣的地位將非常尊貴,那麼繼承皇位也就無可厚非了。但是歷史上記載朱棣的同母弟弟朱櫹的母親卻並不是馬皇后,這種矛盾的說法不禁讓人懷疑。明成祖的生母問題,不僅僅關係到他是否有資格繼承大統,以及他自身的身世問題如何,還影響到了他一生的行為。

一說朱棣的生母有可能是朝鮮人,是朝鮮進貢給朱元璋的美女,她生下朱棣的弟弟朱櫹一個月就病逝了(一說是馬皇后將其折磨至死),但是由於朱棣出生於1360年,當時朱元璋並沒有登基稱帝,北方仍然是元朝在統治,所以朝鮮進貢美女一說就顯得有些站不住腳。之所以有這麼聲音,大概是因為朱棣在做燕王的時候距離朝鮮較近,多有來往,並且會說朝鮮話。

還有一說是朱棣其實根本不是朱氏血脈,甚至是元朝的蒙古後裔。朱棣的生母原是元末的一位嬪妃,在懷孕三月有餘的時候朱元璋打進皇宮,此妃子便躲在一口大缸中,被朱元璋部下發現,朱元璋將其納為妃子。此妃子向上天祈禱腹中孩子晚三個月降生,因為如果不足月降生勢必會引起朱元璋猜忌,而對孩子痛下殺手,朱棣果然在腹中十三個月方才降生。

後來朱元璋夢到東西方向有兩條黃龍相鬥,一條東邊的龍來自蒙古,打敗了另一條黃龍。朱元璋便認為自己百年之後有可能會發生一些動亂。朱元璋想起朱棣的生母、前朝妃子就是來自蒙古,於是對朱棣起了戒心,將他遠遠的發配北方封王。

雖然《明史》上面明確記載,朱棣的生母是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馬皇后,但是還是有很多疑點存在的,也有可能是朱棣的生母死得早,朱棣自幼由馬皇后撫養。儘管至今仍然不能確切的知道朱棣的生母是誰,但是他不是馬皇后親生的這一觀點還是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認同,雖然朱棣修改了《明史》以及相關史實,但是破綻還是存在的,比如《永樂實錄》還有《明史》都記載朱棣與朱櫹是同母兄弟,這一點並沒有被抹去。

不管朱棣的生母是誰,他這一生都為自己的篡位之舉感到不安,不然也不會修改史書,以及派鄭和下西洋去尋找侄子。


舒萌的奇葩觀點


朱棣在奪位之後,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讓自己在天下人口中,或者只是看起來皇位的名正言順而已。

他首先做的就是利用大儒(建文帝的智囊團第一人,方孝孺。朱棣在大軍攻破城池時已經下令對其留活口)方孝孺來起草詔書,已達到安撫天下人心。但是事實證明朱棣對方孝孺的期待過於美好,這位大儒拿出了言官的本領,要和朱棣進行辯論。方孝孺被逼無奈下了,“燕賊篡位”四個大字朱棣終於被成功的激怒了。大罵道不怕我滅你九族嗎?大儒的回答更是驚人,“誅我十族又如何”。

方孝孺的一句話就把他的朋友和學生全都帶進了墳墓。朱棣對於建文帝的智囊團進行了一次血洗尤其是核心成員(黃子澄,齊泰,凌遲各滅三族。練子寧卓敬凌遲滅族。陳迪凌遲殺子。還有妻女姐妹等全都沒入教坊司為妓女)和帝王的玩笑話成真了。


朱棣在坐上寶座之後,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的位子可以名正言順。為了給自己證明,用自己死去的父親的名號來安撫人心,迷惑後人。

第一就是恢復了朱元璋時期所有的律法章程等(建文帝時期的都廢除)。

第二就是進行重修《太祖實錄》,在這次重修中,他拋棄嫡母,改認馬皇后為生母,還把朱標和朱允炆進行抹黑,把自己在朱元璋心中的形象大家讚賞。

可見皇權地位的誘惑有多大。足以讓一個人變的六親不認。但是歷史是誰都改不了的。即使該得了書本上的,也改不了天下人心裡的那桿秤。


朱棣對於自己皇位的來源不正,心知肚明,他日夜都像防賊一樣的防著,對於那些敢於私下評論擴散的官員百姓,只有一個下場那就是死。朱棣即使是篡改了歷史,那也是一時之效,歷史是不會把誰漏掉的。結果證實了歷史是改不了的,儘管當時刻意粉飾太平,但是人心是不會放過你的,到頭來你只是騙了自己而已。


歷史說談


對於明成祖朱棣,歷史上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有的人認為他造反出身,得位不正。有的人認為他功績斐然,是個明君。

我個人認為,他是個好皇帝,但粗算個好人。

朱棣造反本來是一場實力懸殊的鬥爭,奈何朱允炆太不爭氣,一手好牌打出翔,最後輸給了朱棣。

最後朱棣登上皇位,大殺特殺,其中最慘的,當是方孝孺,歷史上唯一被滅十族的人吧。

有人以此認為朱棣是暴君,我覺得這隻能說朱棣不是一個好人,揹負這麼多殺戮怎麼也算不上好人吧。

說說朱棣的功績。

1.命解縉編纂了永樂大典,收錄了上至先秦以來幾乎所有的書籍,可以說是一件流芳千古的事情,可惜永樂大典現在已經丟失了絕大部分

2.征伐北元,朱棣確實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幾次征伐,打的北元落花流水,不敢侵犯明朝。

3.命鄭和下西洋,萬邦朝拜

這幾件事隨便拿出一件都是可以名垂千古的,朱棣在位並不長,卻做到了這麼多。

所以說朱棣真真切切是個好皇帝。


腋裘寒


“合法性”這個詞彙不僅僅在現代是被人看中過得,在古代的時候一樣被人們所重視。朱元璋依靠其卓越的才能和韜略,推翻了元朝,建立了一個屬於朱家的王朝————“大明帝國”,可皇帝也有老,也有駕崩的時候,在皇帝接班人的問題上,朱元璋選擇了長子朱標。但人們所想的美好往往會事與願違,最終朱元璋還是白髮人送了黑髮人,太子朱標在洪武年間去世。

就當明朝的各位臣工在對於皇位接班人的問題討論不休時,一雙來自北京的眼睛正躍躍欲試,這個人便是當時的燕王朱棣。按照燕王的思路,朱標去世後,說不定他自己可以通過這麼多年來對帝國的功績換來父親的垂憐和青睞,可朱元璋沒有去搭理這個兒子,只是一遍又一遍的對朱棣說要讓他成為像其岳父那樣成功的大帥,這些話彷彿像是釘子般扎進朱棣的心中。在朱元璋逝世後,皇孫朱允炆繼位,在建文帝上位後,第一步著手的便是削藩,正是朱棣看到自己的兄弟一個接一個被這個毛頭孩子整治和清算後,其心中的怒火便不打一處來,加上姚廣孝在一旁煽風點火,使得其在不甘中發動了以“清君側”為藉口的奪位之路。

在經歷了多重障礙的磨練和考驗後,朱棣最終登山了帝位,此時的他已經不再是一位大帥,而是一個擁有著雄才大略的君主;不知朱棣在坐上龍椅後,俯視著大殿中的一切時,會不會對自己的父親心生埋怨和委屈。

為了將自己的登基變得合理和合法,朱棣可謂是費了一番手段。

意味深長的“清君側”

就拿其造反來說,在別人眼中他叫造反,可朱棣卻將其包裝成為“清君側”,意思就是我看到君主旁邊有奸臣,我燕王朱棣為了大明的未來,要出兵幫助皇帝去除奸臣,匡扶朝廷正常的秩序不被打亂。可人家建文帝可不傻,你這老小子很明顯不就是朝著我來的嗎?於是便出兵阻攔,可後來朱棣還是一路打到了南京,並且在其攻入宮中後,朱允炆的失蹤為其後來的繼位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也有一定的風險。

攻入南京後第一步不是去大殿

要說朱棣的權謀修養是較為厲害的了,在其終於攻破了南京轉朱閣明朝的政治中心後,他的心中無疑是大喜的,多年心中的委屈,多年對父親的埋怨,彷彿在此刻煙消雲散,他巴不得第二天就登基稱帝,可在快要進宮的時候,他卻在冷靜了一下後沒有直接進宮,而是在第一時間去祭拜他的父親。要知道,朱棣此次出兵的名義是“清君側”,不是造反!所以其攻破了南京等於是完成了對大明朝的守護任務,所以此刻的他不應該是急切進宮的,而是需要去朱元璋的幕前進行一番自白,然後給自己造反的理由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一朝天子一朝臣

在其鞏固了朝政後,為了讓自己的位置合法化,他大量置換了建文時期的官員,啟用了一批識時務的人,當中最有名的便是“方孝孺案”。在進行了員工的置換後,他還改變了明朝信佛仰道的習慣,大力推崇儒家,然後利用儒家書生為其修改歷史,編著《永樂大典》,從一定的文化和精神上徹底否定了建文一朝,維護了永樂一朝的合法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