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昌輝殺掉楊秀清後,為何還要大開殺戒?

司馬長史


因為這是一場政治上的清算。

太平天國是一場晚清時期聲勢浩大的運動,在全盛之時等於是和清朝“二國相對”,可那個當年“人人皆平等”的天平天國,在後來卻因為天國內部的權力之爭而變了味,在天京中被富貴和繁華迷亂了眼睛的天王和眾王,更是陷入了對當下滿足中不能自拔,也正是因為這種對於當下的滿足,對於未來和當初志向的遺忘,才使得後來太平天國從強大到弱小。所以說當年真正毀掉太平天國的不是清軍,不是曾中堂,而是天國內部的相關人等。

楊秀清之死

東王楊秀清之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因為威脅到了天王的地位和權威。據說在天王當政的時候,東王每每對天王的決議有所不滿,就故意的以“天父”附身為藉口,對天王和眾人進行訓斥,有一次東王為了打擊天王,還利用天父的口吻進行降罪,判處了天王杖責,但是東王不知道的是,這樣的行為不僅不會打擊到天王的士氣,而且還會讓天王心中的怒火越來越旺盛,使得天王對東王的不滿,從當初的痛恨變成了要致他為死地。

其實東王在某種行為上來說做的是太過了,可天王因為礙於“拜上帝教”的教條,所以才不得已讓東王以天父下凡的口吻,在朝中一直囂張。因為在“教條”中,是有關於對天父記載的,如果東王被天父上身的行為,被自己指責為不實,天王害怕自己好不容易建立的信仰會崩塌,所以才一直對東王的所作所為採取隱忍。

可是到了後來,東王對這種把戲彷彿是上了癮,使用的頻率越來越多,這就使得了天王想要殺他的想法,慢慢從醞釀成為了現實。

天王在極度憤怒的的情緒下秘密的醞釀著行動的方法,終於在後來,北王韋昌輝奉天王之命回到了天京,在東王沒有任何防備的情況下,率領著自己手下的一干親信,對東王府展開了一系列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就這樣曾經不可一世的東王,終於死在了自己的把戲中。

在殺了東王后,北王為何還大開殺戒?

關於北王殺東王這一點,有人說是北王奉了天王的命令,但也有人說是北王自作聰明的行為。要知道東王之所以敢在天京無視天王為所欲為,那是因為在經過了多年的努力後,他在天京城內培植了很多的親信在當中,所以天王對東王的不滿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於是在這個時候,北王覺得自己立功的機會到了,於是便在奉天王回京的命令後突襲了東王府,一舉擊殺了東王府中的很多人,後來還通過一系列的手段,殺害了東王的親信以及兵甲,玩起了對“東王黨”清算的把戲。在這一次清算的過程中死去了很多人,天京城內的很多人都害怕自己被認為是“東王黨”。所以說,北王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迎合天王,為了在後來得到天王的重視。

可是讓北王沒有想到的是,天王在知道了東王被北王殺害的消息後,表情非常的痛苦,並大怒罵北王為什麼這麼做,後來便依靠著這樣的藉口將這個甘願做“刀”的北王殺掉了。

最後,這位天王不僅依靠著自己的智慧,將一直壓制著自己的東王給除掉了,還乾淨利落的扔掉了自己的“刀”,可謂是最後的贏家。

但這種贏家並不是贏得了最後,隨著曾中堂湘軍的破城而入,這位天王曾經的夢破碎了,他所費心經營的天國也轟然倒塌了。


木劍溫不勝


1856年9月2日凌晨四點,還在熟睡的民眾,被街上的炮火聲驚醒。東王府門前圍滿了士兵,不時從裡頭傳來陣陣慘叫聲。


由於接到天王洪秀全的密令,北王韋昌輝率三千親兵,從江西趕回天京,秦日綱帶領的精兵已在城內等候多時。兩人商量不等石達開,趕在東王集結六千衛兵前。事先解決東王楊秀清,合攏的部隊,興奮衝進東王府內。他們見人就殺,早已把只殺楊秀清的命令拋之腦後,此時的東王,聽到殺戮聲越來越近,十分慌張,還沒有跑進“空牆”,就被趕到的士兵砍傷,腦袋被割下,掛在天京城中心街道的一根木杆上。


韋昌輝,每次一聽到擊鼓聲,都會下意識的縮進脖子。因為鼓聲過後,便是屋外侍女的傳令聲,要求韋立刻趕到東王府去聆聽教誨,聖旨傳達沒有固定時間,有時是白天,有時是夜晚,甚至凌晨半夜。只要上帝心血來潮,隨時都可能傳喚北王韋昌輝。指令一到,韋昌輝稍有怠慢,就會受到”天父代言人“楊秀清的咒罵和毆打。聆聽聖旨時,韋昌輝必須伏在地上,朝向楊秀清,要叩頭聆聽。有時在半夜傳旨,傳到半途中,楊秀清睡死過去,韋昌輝必須跪著,他忍受著夜晚的清涼。等楊秀清恢復精神後,再繼續傳旨。


長久以來的仇恨,讓士兵們殺紅了眼,韋昌輝和秦日綱在城內砍人砍了足足一個月,屍體就堆放在街邊空地,仍由暴曬。

10月初,翼王石達開從武昌趕回天京,還未進城,血腥和腐臭味撲鼻而來。一見到韋昌輝,石達開當面斥責韋殺戮太重,韋正殺得眼紅,豈容職位比自己低的翼王拆臺!當晚夥同秦日綱包圍翼王府,破門而入,發現石達開不知所蹤,憤怒之餘,殺了翼王全家。


本草百曉生


1856年,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國高層突然撕下了和睦的面具,兄弟間開展了一場毫無人性的混戰,先是東王楊秀清被殺,接著洪秀全又處決了北王韋昌輝和燕王秦日綱,翼王石達開家眷也大部遭受屠戮,隨後率精銳出走。這場內訌使得太平天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損失,史稱“天京事變”。

在這場事變中,原本的幕後主使為天王洪秀全,被當槍使的是北王韋昌輝和燕王秦日綱,最無辜的是翼王石達開,而爆發這場矛盾的根源則在於東王楊秀清居功自傲,不斷僭越,引發了洪秀全的不滿。

太平天國運動是打著宗教幌子煽動起來的,經過與清軍的殊死奮戰,逐漸發展壯大,成為威震華夏的義軍,併成立了自己的政權,與清政府分庭抗禮。然而,隨著太平天國勢力的壯大,在統治階層內部也逐漸滋生了矛盾。

以天王自居的洪秀全,是天平天國運動的倡導者和精神領袖,逐漸演變成了政教合一的君主。然而隨著局勢的安定,洪秀全開始陶醉於錦衣玉食,沉迷於歌舞昇平,使得東王楊秀清開始覬覦更高的權力。

楊秀清效法洪秀全,妄稱自己是什麼“代天父傳言”,有時連洪秀全都得敬他三分。由於洪秀全看不慣楊秀清,便秘令北王韋昌輝、燕王秦日綱調兵回城,誅殺楊秀清。

北王韋昌輝和燕王秦日綱都是手握重兵的軍事領袖,平日裡也深受楊秀清排擠。在接到天王洪秀全的旨意後,自然滿懷欣喜地前去“鋤奸”。就這樣,兩人率精兵秘密南京,圍攻了東王府,將楊秀清府上下殺了個一乾二淨。

在除掉楊秀清後,韋昌輝和秦日綱懼怕楊秀清親信報復,於是又幹脆來了個屠城,將與楊秀清有瓜葛的人幾乎屠殺殆盡。太平軍成員原本就十分複雜,在縱兵燒殺的過程中很快失控,連翼王石達開的家屬也慘遭殺害。

等這群人殺過癮後,南京城內已經有幾萬人殞命,其中多數是優秀的軍事將領和精銳。洪秀全見此,心中也頗有餘悸,他不曾想到的是,除掉了囂張跋扈的楊秀清,竟然又竄出了殺人不眨眼的韋昌輝。

韋昌輝、秦日綱等人的舉動,引發了太平天國內部的強烈不滿,使得洪秀全也膽戰心驚。於是,洪秀全藉機又降罪於韋昌輝、秦日綱,再次處決了他們及其親信。

原本領兵在外的翼王石達開,此時也是有苦難言。由於楊秀清、韋昌輝、秦日綱等人均已殞命,他連報仇的對象也沒了,心裡雖然怨恨洪秀全,卻也沒有理由和實力發作,而且洪秀全也對石達開有了戒心。

萬般無奈之下,翼王石達開率領精銳出走。此後,太平天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內部已經四分五裂,許多精銳在這場浩劫中喪生。

因此,韋昌輝等人之所以大開殺戒,一是想斬草除根,以防楊秀清餘黨報復;二是想借機打壓異己,以擴大自己的勢力。但惡人自有惡人磨,此等作為也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可謂自食其果!


夕陽下的晚楓


俗話說“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1856年9月3日,北王韋昌輝奉天王洪秀全的密詔,率部回京誅殺東王楊秀清,由此揭開了太平天國曆史上最為血腥和暴力的天京變亂。楊秀清是太平天國最具才幹的人才之一,太平軍在廣西永安時就已經總攬軍政要務,定都天京之後更是大權獨攬,黨羽遍佈太平天國內外,如不趕淨殺絕的話,萬一遭到反撲則後果不堪設想。於是,北王韋昌輝和燕王秦日綱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將東王府上下數千口人統統殺害,楊秀清本人也在亂陣中被殺,首級被掛在天王府門前的旗杆上示眾。這還不算完,為了填補楊秀清死後留下的權力空白,韋昌輝以靖難第一功臣自居,在天京城內實施恐怖統治,大肆屠殺東黨殘部,一時間,天京城內人人自危,唯恐被認定是“東黨餘孽”而慘遭殺戮。韋昌輝藉機排除異己,眾多東王部屬在棄械後被殺,平民也不能倖免,隨後血洗南京城,約2萬餘人被屠殺,天京城頓時變成一座人間煉獄,血流成河,屍如山積。

實事求是來說,這場屠殺的始作俑者其實正是深居宮中,不問政務的天王洪秀全,韋昌輝只不過是洪秀全借刀殺人的一枚棋子。正是因為洪秀全對楊秀清委以重任,總理軍政要務,又默認其擁有“代天父傳言”的特權,以致於最後釀成苦果,連自己也要被楊秀清羞辱責問,不得已之下只能選擇痛下殺手,借韋昌輝之手除掉楊秀清及其同黨。韋昌輝對楊秀清更是深惡痛絕,其父韋源玠有一次在路上偶然間遇上東王出巡儀仗,因躲避不及,楊秀清派人把韋源玠抓住治罪,韋昌輝趕緊前往東王府替父求情,結果楊秀清“以王子犯法與民同罪”為由,判處杖責50軍棍的處罰,由孝子韋昌輝代父受刑。韋昌輝自此與楊秀清結怨,但因東王大權獨攬,只能隱忍不發。
這次洪秀全召其回京誅楊正中下懷,率領三千精銳連夜從江西前線趕回天京,與在天京城外等候的燕王秦日綱會合,手持天王令牌趁著夜色入城,直奔東王府而去。向來自負的楊秀清在沒有絲毫戒備之下被當場斬殺,至死都沒有搞明白自己因何獲罪被殺。洪秀全親眼看見了韋昌輝送來的楊秀清首級後,仍不放心,與北王合演雙簧,稱韋昌輝擅殺東王有罪,下詔說要當眾鞭打北王四百,誘使東王屬下數千人觀刑。聽說有天王詔旨,東王手下的人皆放鬆警惕,這些人大多是從廣西殺出來的太平軍老兄弟,是東王屬下的中下級軍官,人數約五六千人左右。哀痛之餘,響應號召前往天王府觀看殺掉老領導的韋昌輝受刑。在進入天王府之前,照例要解下兵器。這些人被乖乖的繳了械,進去後皆被趕入幾間大庫房內,大門緊關。
大夥正納悶時,窗戶忽然被打開,炸藥包一個又一個扔進來,轟隆巨響之下,東王屬下血肉狼藉,當場就被炸死不少。大門隨後打開,趁硝煙未盡,北王韋昌輝手下持刀而入,對這些手無寸鐵的老兄弟們加以集體屠殺。這段情節是兩名在南京生活數月的歐州人所親眼目睹並根據其口述整理,可信度非常高。由此可以判定,韋昌輝大開殺戒是經過洪秀全同意並親自參與的,只不過後來石達開返回天京,看到天王、北王濫殺這麼多人,又有自己的屬下亂中被殺,石達開很生氣,責斥韋昌輝濫殺無辜。韋昌輝於是又對石達開動了殺機,派兵連夜包圍翼王府,將石達開的家眷、護衛盡數殺害。石達開非常機警,又有耳目提前告知內情,縋城而出,倖免於難,但家眷及護衛卻慘遭殺害,悲痛之餘,石達開在大本營安慶起兵討伐,太平軍各地將領紛紛聲援,請天王殺北王以平民憤。洪秀全見眾怒難犯,這才將誅殺楊秀清的所有過失安在韋昌輝的頭上,並將他處以五馬分屍之刑。隨後又為楊秀清平反昭雪,並將東王被殺祭日(七月廿七)定為東王昇天節,成為太平天國的六大節日之一。


歷史茶坊


韋昌輝之所以要在誅殺楊秀清後擴大屠殺規模,並非僅僅只是韋昌輝個人復仇。這個禍根,早在永安建制時,就已經埋下。

太平天國的諸王都是實授王

永安建制時,洪秀全一口氣封了五個王。這五個王,都是實授王。他們都可以開府,都有自己的官僚系統、私人軍隊。

歷史上,唐朝的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前,天策府的將領們和秦王說,你要麼採取行動,要麼放我們回家。因為他們知道,如果秦王被太子擊敗,他們都很可能被殺。

如果李世民在權利鬥爭中被謀害,天策府的這些將領會不會考慮被秦王報仇?


因為,這些府將、府兵,一旦老大失敗,他們都極有可能會遭到牽連。像魏徵這種依然被忠用的,都可以成為千古佳話了!

顯然,成為千古佳話的概率是很低的。

韋昌輝後來敢帶3000部隊攻打天王府,而這3000人也居然聽令而行,可見,這些府兵,忠誠的是北王這樣的主子,而不是天王。

因此,在殺害楊秀清之後,繼續除掉一些東王死黨,並非僅僅“因為私人恩怨”。

從這個角度來看,“天京事變”幾乎是必然會發生的。即使這些王格局大一些,也會在形勢更好的時候進入內訌模式。

相比之下,在同時代清朝發生的辛酉政變中,慈禧等人奪權過程中,僅僅只誅殺了3人,其他人或流放,或不追究。這就是因為,大清的王爺,都是虛職,他們手下的人,都是大清的臣子,而非某王府的臣子。因此,在雷霆手段完成奪權後,可以“餘皆不問”。

但對手是“實授王”時,勝利方恐怕就很難這麼從容了。即使英明大氣如秦王李世民,也長時間受到“太子餘黨”的困擾。

只要翻開歷史書,我們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實授王”都會釀成禍害。

漢朝的韓信、英布;清朝的三藩,這些擁有實際權利(或較高威望)的王,無一有好下場。即使是同姓王,也都常常是動亂的源點,如漢“七國之亂”、晉“八王之亂”、明“靖難之役”等等。

古往今來,擁有實權的異姓王,多沒有善終。他們幾乎不可能與天子長期保持互信。


從這個角度看,即使天王、東王、北王等人擁有更大的格局、更高的素養,太平天國諸王的內訌,也幾乎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東王府的規模巨大

由於天王長期不理朝政,東王府幾乎成了事實上的權力中心。

《賊情彙纂》詳細記載了東王府的人員規模。其中,有幾個關鍵信息:東王府,自己就設立了六部。(吏、戶、禮、兵、刑、工),掌管事務。這些人員中,職同檢點的141人;職同指揮2人;職同將軍3414人!

換而言之,如果韋昌輝本著“斬草除根”的心態來殺人,東王府下面光將軍以上就有3557人!牽連下去的下級軍官、士兵,難以估算。

被血腥屠殺的,幾乎是當時太平天國的中樞系統,此後太平天國縱然依然有名將,但再無當初的“規整”了。


當時韋昌輝總共帶入天京的也就3000人,人數還不如東王府的將軍多!東王餘黨要是為東王報仇,韋昌輝被殺個100次都有可能!

這,大約就是韋昌輝心急火燎大屠殺的原因。

本應可控的局面,演變成血腥屠殺

可是,即便如此,這場大屠殺也本應可以避免。或者說,本應規模小很多!

在殺害東王府兩天後,天王下詔(也有說是偽詔)5000名最精銳的東王餘黨前往禮堂觀北王、燕王受刑。這5000多人都依照規定放下武器而去。

可見,此時天王是完全有能力,有威望控制局面,從容處置“東王餘黨”的。

所謂“樹倒獼猴散”,在這些“東王餘黨”中,真正願意死心塌地為東王復仇的絕對是少數。

即使是楊輔清,後來在得到妥善對待後,也能忠心耿耿,為太平天國拼到底。何況他人呢?

而韋昌輝,當時總共帶來3000多人,洪秀全如果有心制止,是絕對有能力制止的!

而洪秀全在整個過程中幾乎毫無作為,任由韋昌輝擴大屠殺範圍,如果不是昏庸至極,就是有意為之了!

洪秀全本應有能力早早制止,妥善處理,而不是事前不制止,事後甩鍋。


不管是昏庸至極還是有意為之,洪秀全的事業,也在這場不斷擴大的屠殺中走向了沒落。

楊韋之間的私人恩怨,應不是大屠殺的關鍵

至於楊秀清過去對韋昌輝的侮辱、責罰,我認為應不是大屠殺的關鍵。

楊秀清給韋昌輝的私人恩怨,韋昌輝所恨者,應該也就是楊秀清,再擴大一點,事變第一天的“血洗東王府”應該就已經完成“雪恥”了。

而後來擴大的大屠殺,我認為主要是源自韋昌輝對“復仇”的恐懼。

正因為天王的無所作為(或有意為之),韋昌輝才在恐懼的驅使下不斷擴大屠殺範圍。

因此,我認為,韋昌輝在殺害楊秀清後的大屠殺,源自太平天國天生的制度缺陷,而天王在這次事件中的態度,則是推動這場大屠殺的關鍵。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從廣西金田一路高歌猛進,殺到了江南比較富庶的南京城。可以說佔領南京城,讓太平軍走到了他們事業的頂峰。

自此之後,他們再也沒有前進一步。

太平軍之所以止步於南京,因為他們內部發生了戰亂,也就是歷史上所稱的天京事變。

事情的緣由是從洪秀全和楊秀清身上開始的。

當時洪秀全是天王,太平軍裡的最高領導人。

楊秀清是東王,他的地位僅次於洪秀全。還有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他們都率屬於東王楊秀清管轄。

你也可以這樣認為,自從到了南京之後,洪秀全基本上,就不怎麼管事了。

所以的軍政大事,都交給了東王楊秀清來管理。

但是,隨著楊秀清的威望越來越高,權利越來越大。不可避免的,他就和洪秀全起了衝突。

洪秀全是把權利都託付給了楊秀清,但是,他沒有讓楊秀清對他指手畫腳,不把他給放在眼裡。

正是因為洪秀全對楊秀清不滿,所以,洪秀全有了除去楊秀清的想法。

那麼要如何巧妙的除掉楊秀清呢?

當時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都在外面征戰呢。

洪秀全就讓他們帶兵回來,把楊秀清給秘密的殺掉。

當時洪秀全說的是,讓他們只殺楊秀清一個人就可以了。

但是,韋昌輝先趕回來之後,他趕回來之後,就把楊秀清的東王府給包圍了。

然後東王府裡的,包括楊秀清在內的所有人,全部被韋昌輝給殺了。

為什麼韋昌輝如此積極的殺楊秀清呢?

原來他是和楊秀清有矛盾的,楊秀清當年殺過他的哥哥。

他對楊秀清一直懷恨在心。

所以,當他接到洪秀全的命令之後,就趕緊趕了回來,把楊秀清給殺死了。

本來洪秀全是讓韋昌輝殺楊秀清一個人的,為何韋昌輝把楊秀清王府的人,全部給殺了呢?

因為韋昌輝怕楊秀清的心腹,會給他復仇。

要知道楊秀清的威望,在軍中還是很高的。尤其是他自己指揮的兩萬人馬,那都是他的精銳部隊。

這一支部隊,對於韋昌輝來說,必須要幹掉。

否則,日後危險的是自己。

所以,韋昌輝就通過欺騙的手段,讓這兩萬人,全部給放下武器,就這樣他們統統被殺掉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韋昌輝一下子殺了楊秀清的兩萬多人,這對於太平軍來說,是很大的一個傷亡。

事後石達開還埋怨過韋昌輝,說韋昌輝殺的人太多了。

韋昌輝氣不過,又把石達開的家人全部給殺了,石達開得到消息後,自己逃跑了。

後來石達開就帶著自己的軍隊,把韋昌輝給殺了。

就這樣天京事變,把太平天國的高層,基本上全部給殺光了。這也是導致太平天國,走向沒落的主要原因。


漢史趣聞


聞知“天京事變”擴大化,翼王石達開從武昌前線返回,帶著曾錦謙、張遂謀進城勸說韋昌輝,讓其適可而止,不要繼續擴大事態。誰知,韋昌輝此時已經殺紅了眼,連石達開也要殺掉。翼王也覺察到危險,於是便連夜縋城而出,跑去大本營招集兵馬討伐北王。韋昌輝知道翼王跑後,又做了三件事,一是讓燕王秦日綱帶兵追殺石達開;二是屠殺翼王府;三是進攻洪秀全天王府,完全失去了理智。這就有意思了,韋昌輝回京時只帶3000兵馬,為何卻敢圍攻洪秀全天王府,還派兵追殺石達開?他哪裡來的勇氣和自信呢?就“巖巖說史”看來,其中之原因可以歸納為兩個字,即是無奈,做殊死一搏了。


先看看他為何追殺石達開

1864年7月,九帥曾國荃率吉字營攻破天京,俘虜了李秀成,並將其關在了兩江總督府。應曾國藩之請,李秀成在獄中寫了數萬言的《自述書》,其對“天京事變”做了如下描述:“東欲專尊,北翼不滿,密議誅殺東王,及兄弟仨,楊原清、楊輔清,其餘不得多殺。”在此可以很明顯看出,韋昌輝與石達開都是“天京事變”主要策劃者,都是此次事變的主角。只是因某種原因,韋昌輝回到天京靖難時,石達開沒有動身,而是繼續留在武昌,靜觀時變。換句話說,韋昌輝和石達開是盟友關係,有著共同的對手——楊秀清。

既然都是盟友關係,韋昌輝為何還要追殺石達開呢?這實屬無奈之舉。韋昌輝率兵回來誅殺楊秀清時,是“奉詔討賊”,也就是說,誅殺楊秀清,是天王洪秀全的主意,韋只是執行者。可是,當韋昌輝誅殺楊秀清後,洪秀全卻沒有及時出來公佈詔書,承認事變的合法性,以致韋昌輝處境相當孤立。東殿餘黨因看不到天王詔書,認為此事是韋昌輝幹,於是便和他在天京大戰。可以所,韋昌輝此時非常被動,他需要的是同情和立場而不是對錯。可是,石達開一回來,立刻劈頭蓋臉責怪他,毫不留情面地批評。此外,翼王石達開公開袒護東王餘黨,“其下何罪?何得盡戮?無乃自戕手足!倘官軍萬一知之,乘我之危、將何御?”還將楊輔清納入麾下,以示保護。



石達開回京後之種種事蹟表明,他此時正在收買人心,而後將自己當作“天京事變”的替罪羊,實現大權獨攬,坐收漁翁之利。那麼,既然如此,還不如自己搶先動手,也許還有一絲勝算,否則就真的成了人生輸家了。不過,石達開發現事情不對勁後,立刻跑了,韋昌輝便命令秦日綱去追殺,可惜沒有成功,最終引來殺身之禍。順帶說下,石達開回京後袒護東王餘黨之舉動,洪秀全也是相當的不滿意,李秀成在《自述書》中說到:“天王亦不悅”。所以說,韋昌輝向曾經的盟友石達開下手,不是沒有原因的。這都是權力角逐,沒有對錯,只有勝敗。



再看他為何圍攻洪秀全天王府

對於這問題,其實很簡單,韋昌輝已經走投無路,沒辦法了。石達開回到洪山大本營後,立刻率兵回京“靖難”,揚言要韋昌輝的頭,否則就帶兵攻滅天京。此外,石達開從安慶渡江後,並沒有直接進攻天京,而是帶兵去救援寧國,說是為了打擊清軍,解除陳玉成之困境。其實,明眼人都可以看出,石達開此舉有更深層次目的,即是留下時間,讓洪秀全與韋昌輝繼續鬥。要知道,石達開可是上書天王,要韋昌輝的頭哦。此時,韋昌輝該怎麼辦?出兵與石達開大戰,壓根沒有勝算,那就只能攻擊天王府,挾持洪秀全,增加談判之籌碼了。


巖巖說史


個人認為有幾點原因:1>韋昌輝本人是地主出身,無論是教育程度還是計謀城府都是其餘諸王不可比擬的,他很清楚斬草除根,以絕後患的道理。2>東王倒臺,天王在天京城裡只能依仗自己,他完全可以趁此做大自己,至於做大後會幹什麼,估計會是第二個楊秀清或者乾脆把天王取而代之。
3>當時所處的環境和大時代和個人性格作用下,必然造成了其侷限性,他們沒有信昂和理想,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歷史的重複,勾心鬥角,互相爭寵,打擊報復



感情直通車


1856年爆發的的天京事變,徹底把洪秀全、楊秀清等人拉下神壇,號稱天國清平、天兄下凡的諸多起義合夥人,不過也是具有平民般的生老病死、血肉之軀和喜怒哀樂的人間凡人。天王洪秀全深居幕後,深宮大院之中行蹤詭秘,試圖構建所謂的理想天國理論,偶爾發幾份詔書,刷一刷存在感。內外大事皆付楊秀清,而洪秀全和一些已經腐化的太平軍將領,靡靡之音,開啟了享樂的生涯。

楊秀清負責太平天國具體事務之後,表現出了卓越的才能,擊破江南江北大營,接觸了湘軍對南京的包圍,同時也培育了一批黨羽死士,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天王的權威,也觸犯了一些金田起義合夥人、元老的利益,當然成為眾怒之源。激烈的矛盾一觸即發,加上洪秀全感覺自己被架空之後,也開始忌恨楊秀清的跋扈,動輒以天父下凡自居,無端發號施令甚至敲打自己,逼迫洪秀全到東王府封他為萬歲,這是作為太平天國宗教領袖的洪秀全本人不能忍受的。世俗權力與宗教權力的雙軌制,其實也是從金田到永安建制乃至定都天京之後形成了權力分配隱患。

一旦動態平衡被打破,各方必然撕破臉。馮雲山、蕭朝貴等人已經戰死,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等集團尚如日中天,還有朝廷中類似於洪家宗族、洪宣嬌等變量。同時,陳承瑢告密東王有弒君篡位之企圖,天王秘密下詔書招回北王、翼王及燕王誅殺楊秀清,韋昌輝率兵勤王。1856年9月4日,北王韋昌輝回到天京與秦日綱會合,大開殺戒,凌晨突襲血洗東王府,在天京城內製造大屠殺。雖然是在執行天王洪秀全的意志,但是牽連面太廣,最終竟然殺死了部分石達開等人的家人部屬, 總共約有2萬餘人被屠殺。

情況一發不可收拾,天王出來收拾殘局,由於太平軍大多支持翼王,洪秀全又宣佈韋昌輝謀反,這個時候東王舊部,石達開部乃至洪秀全的鐵桿隨從部屬,皆指責攻打韋昌輝,內訌逐步擴大化。韋昌輝無奈之下且惱羞成怒,攻擊天王府,孤注一擲。1856年11月2日,洪秀全下令處死韋昌輝及其心腹200多人。可以說,天京事變使得太平軍元氣大傷,老將喪失殆盡,餘下的洪秀全疑心太重又全不信任,只能廣泛封王予以制衡,彼此之間處處牽制。石達開不久出走,引兵西進,標誌著原有的合夥聯盟徹底瓦解,韋昌輝只是天王洪秀全打牌、控制朝局的一個籌碼,最終落下了悲慘的結局。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

這是千古名言,也是亙古不變的大智慧。當時的洪秀全身邊,正有一個在他臥榻之旁酣睡的人,那就是楊秀清。<strong>

楊秀清具有超高的軍事指揮能力,所以成為後期太平天國的實際領袖。

楊秀清這個人跟其他太平天國的王不一樣,他雖然是泥腿子走出來的王,但是他的軍事指揮能力堪稱那個時代的頂尖水平。楊秀清帶頭去打仗,基本上都是勝利。

而且他還是一位天才的戰略家,為太平天國規劃瞭如何奪取天下的步驟,並且在生前已經安排好了北伐的事情。所以在太平天國之中,真正的領導者,其實是楊秀清。

在打下南京城以後,洪秀全開始進入貪圖享樂的模式之中,他一直把自己關在後宮之中,縱情聲色,卻將權力都交給了楊秀清。

從此楊秀清的東王府,基本上就成為了天國的中樞機構,東王府內部就設有六部,管理天下事務,甚至連女狀元傅善祥都成了楊秀清的女秘書,可見楊秀清當時的權勢到底有多大。

洪秀全為什麼要放權?他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剷除這些王。

洪秀全是傻瓜嗎?顯然不是,能走到那一步的人,絕對不是傻瓜,那麼他為什麼要放權呢?洪秀全這麼做,讓我想起了朱元璋時期的胡惟庸。

當年朱元璋一再縱容胡惟庸管理朝政,將朝中大權都交給胡惟庸,自己則樂得清靜,去下面視察去了。結果胡惟庸一下子膨脹了起來,對朝政指手畫腳,甚至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裡。

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朱元璋出手將胡惟庸及其黨羽全部伏法,一口氣殺了兩萬多人。而朱元璋真正的目的還不是滅了胡惟庸,而是想滅了宰相這個官職。從此朱元璋不再設置宰相官職,所有大權統統都落在了自己手裡。

跟胡惟庸很相似的是,當時的楊秀清便掌握了朝中所有大權,而且不把天王洪秀全放在眼裡。有時候甚至假冒天父天兄下凡逼著洪秀全聽話。所以洪秀全會放過楊秀清嗎?當然也不會,但是楊秀清不是目的,楊秀清的身份才是洪秀全的目的。

洪秀全希望能夠通過楊秀清的事情,將當年所封的五個王全都廢除。這麼一來就能夠將權力都收歸自己所有。不過局勢似乎超出了他的預料。

韋昌輝的幕後主使者就是洪秀全,洪秀全的目的是為了滅了底下所有王。

韋昌輝便是洪秀全手下的一條狗,現在洪秀全要收拾楊秀清了,便利用韋昌輝跟楊秀清之間的仇恨,發動了這場血腥的天京事變。韋昌輝帶著3000人馬,直接衝到了東王府,殺光了東王府上下幾千人。

隨後又衝到了翼王府,把石達開全家也給殺了。甚至還帶著人馬衝到了天王府,準備攻打天王府。這個時候的韋昌輝已經殺人殺瘋了,壓根就不受任何人的控制。

這是洪秀全所想不到的,所以洪秀全這個時候出面,利用自己天王的身份,召集人馬將韋昌輝給滅了,並且將韋昌輝押赴刑場,讓東王府的餘黨們看著斬殺韋昌輝,以此給東王楊秀清報仇雪恨。

這麼一來兩個王就已經死了,翼王石達開當時不在家,否則也會被韋昌輝所殺。後來石達開甚至負氣帶著十萬人馬離開了天京城,這也是洪秀全想不到的事情。

之前的西王蕭朝貴和南王馮雲山也死了,所以洪秀全最初所封的五個王,眨眼之間,全都沒了,這樣的話方便洪秀全重新接管太平天國。

結局:洪秀全重新提拔年輕將領,再次掌握了權力。

天京事變其實就是洪秀全主導的一場政治內鬥,他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要把這幾個老傢伙都給幹掉。洪秀全有學習朱元璋的那種想法,可是他忘記了當時天下還沒有統一,他的手段使用得過早了。

但是如果他不這麼做,保不齊被殺的可能就是洪秀全本人。所以這場政變是在所難免的,當年封五王的時候,他給這五個王的權力實在是太大了。就連等級最低的翼王石達開,都能從容地帶走十萬大軍,可見東王楊秀清的權力到了何種地步。

所以洪秀全必須要把這幾個王都給剷除掉,然後重新選拔年輕將領,這樣一來,大權就再次落在了洪秀全手裡。洪秀全是一個政治高手,卻不知道少了那幾個老傢伙,他的太平天國壓根就玩不轉啊。

結果天京事變以後,雖然洪秀全重掌大權,但是再也沒有一個像楊秀清那樣的戰略家,幫助洪秀全提出戰略指導。從此太平天國開始走下坡路,青年將領的力量畢竟薄弱,沒多久太平天國便土崩瓦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