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沐王府權力有多大?

龍叔話歷史


金庸先生的《鹿鼎記》裡,有個非常可愛的人物,小郡主沐劍屏,她就是出自雲南沐王府。天地會本想拉攏沐王府共同抗清,卻因一些誤會而綁架了沐劍屏,才讓她遇上小流氓韋小寶,成為他的老婆之一。

(電視劇裡的沐劍屏)

清朝時沐王府都還有能讓天地會看中的影響力,明朝時就更不用說了。鎮守雲南兩百多年,權力非常大,可以說是雲南的土皇帝。

沐王府的第一任主人沐英,出身窮苦人家,家破人亡後流浪到濠州城,被朱元璋撿回家收為義子,從此精心教導,視如親子。

沐英也不負朱元璋所望,勇武忠誠,一直是朱家的得力臂膀,立下赫赫戰功。12歲就跟隨朱元璋上戰場;18歲時被封為帳前都尉,參與鎮守鎮江(今江蘇省鎮江市)。

明朝建立之後更是四處征戰,平定各方勢力,曾出征吐蕃、西番,剿滅元朝殘餘勢力。反正建國初年,他不是正在打仗,就是正在去打仗的路上。

朱元璋肯定想不到,當年發一次善心,結果給自己帶來這麼大收穫,是筆很划算的投資。馬皇后對沐英的感情更深,多次誇讚他,真的把他當做了自家人。

(沐英畫像)

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徵南將軍,藍玉、沐英為副將軍,率軍三十萬征討逃往雲南的元朝殘部。先攻下曲靖,然後是昆明,最後是被段氏佔領的大理以及鶴慶、麗江等地,雲南平定。

這期間馬皇后病逝,沐英悲傷得咳了血,這說明他心中也是真把馬皇后視做母親的。

1383年,傅友德和藍玉班師回朝,朱元璋命令最信任的沐英鎮守雲南,從此開始了沐家在雲南的輝煌。

沐英非常用心的治理雲南,不只是在武力上平定時服時不服的酋長土司們,還招引外省百姓來雲南屯田,組織民工疏浚河道,擴大滇池興修水利,使雲南的農業、商業都得到了發展。

朱元璋對沐英很滿意,曾說自從沐英鎮守西南,他就高枕無憂了。

1392年5月,皇太子朱標去世,得知消息的沐英很是悲痛,哭得非常傷心,《明史》上的記載是“聞皇太子薨,哭極哀”,哀大傷身,兩個月後也得病去世了,時年48歲。

(電視劇裡的沐英)

朱標出生時,沐英已經是朱家養子了,一起長大,感情肯定很深。

這對朱元璋來說又是一個極大的打擊,沐英的靈柩運回京城時,朱元璋親往迎接,追封沐英為黔寧王,諡昭靖,配享太廟。

沐英的長子沐春襲西平侯之爵,戰死沙場後次子沐晟襲爵,沐晟死後,三子沐昂升任左都督,佩徵南將軍印接任總兵官,接著鎮守雲南。四子沐昕則娶了朱棣的女兒常寧公主,當了駙馬。

終明朝一朝,無論皇室或朝廷如何爭權奪利,沐家都保持著一種超然的地位,也是明朝唯一長時間掌握實際領土權力的外臣,這和沐英是朱家養子有關係,但當時被收為義子的不只沐英一個,還有很多,最後能混出頭而且能得善終的,卻只有沐英一個。

(沐英藝術形象)

這和他有赤誠之心是分不開的。《明史》對他的評價很高,稱其為“汗馬宣勞,純勤不二,旂常炳耀,洵無愧矣。”

清末學者蔡東藩則讚揚了沐家對雲南的功績,認為“若明得雲南,全出沐英力,而云南人民,亦戴德不忘,終明世二百七十餘年,沐氏子孫守雲南,罕聞亂事,黔寧之功,固不在中山開平下也。”

“中山”指的是中山王徐達。這意思是說沐家對明朝的功勞不下於徐達。

總之,明朝沐王府掌握著雲南的軍政大權,對於雲南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而這一切,即來自於沐家的浴血奮戰,也來自於皇室百年難得一見的信任。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明朝的沐王府權力有多大?

在明朝,沐王府坐鎮雲南地區,在當地發展政治、經濟、文化,其家族勢力龐大,權力系統盤根接錯,富甲一方,幾與國家匹敵。

一、世襲黔國公的沐王府。

沐王府是明朝世襲黔國公的府邸。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藍玉、沐英南征雲南,元末代雲南梁王巴匝刺瓦爾密兵敗後,明軍迅速平定雲南。後來朱元璋派沐英駐紮雲南,處理邊陲事務,沐王府隨後被起建。

沐氏家族從沐英坐鎮雲南開始,到沐天波隨永曆皇帝逃入緬甸身死為止,前後長達282年。沐王府從在雲南留守以來,實現了對軍事的絕對控制,尤其是沐英、沐春、沐晟時期,對雲南屯兵、漢兵有絕對的控制權,其家族世襲黔國公在各朝代也是比較少見的。

二、地方首政的沐王府。

沐王府不但在軍事力量上有絕對的控制權,在地方民政和經濟建設上,也有非常高的威名。

雲南屬於邊疆地區,夷漢雜處,民風彪悍。在中央處理地方行政事務上,軍事和民政一般是很難割裂開來,所以沐王府在處理軍事事務的同時,民政等事務也一併代管,所以在雲南地方上,沐王府享有實際的大權,其勢力也深刻影響到雲南各少數民族,所以沐王府的權力已經遠超行政權力,而面及甚廣、影響深遠。

三、沐王府的影響。

沐王府除了享有中央政府的特權之外,其沐氏家族內部的一致對外和團結互助也極大的維護和壯大了自身的主鎮地位。這與在歷史上因為很多家族利益而出現互相傾軋的現象大相徑庭,這也體現出了沐氏家族的內外兼修。

沐斌繼任黔國公的時候,年紀尚小,政治經驗不足,族人沐昂挺身而出,代替沐斌征剿當時反叛的麓川思氏家族。沐斌在位時,也樂於提攜旁氏族人。這種風氣,促進了沐氏家族的發展。

地方諸侯享有世襲特權,更有中央在各方面的大力扶持,除了其本身擁有強大的政治軍事力量之外,本身的家族影響和內部因素也至關重要。位極人臣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自律性,不把百姓放在眼裡,從這一點上來說,沐王府做的很好,可能也是朝廷讓沐氏家族世襲的初衷。


山城小哲


  問題:明朝的沐王府權力有多大?

  說起沐王府,首先得講講沐英。

  沐英八歲被朱元璋收為義子,朱元璋是誰?大明朝的開國皇帝,皇帝的義子,地位自然不低。

  當然沐英本人也能征善戰,十八歲就擔當軍事要任。後因軍功封為西平侯,賜丹書鐵券。

  丹書鐵券大家都應該知道吧,除謀逆之罪無赦,其他罪皆可赦。但朱元璋在洪武三年也僅僅賜予 34人丹書鐵券,可見沐英的地位不一般。

  朱元璋與歷代皇帝一樣,高枕難眠。但沐英作為義子逝世後,朱元璋不僅倍感痛惜,還命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賜諡“昭靖”,侑享太廟。

  而且沐英就算是義子,也是異姓,朱元璋不僅沒有趁機奪其勢,反而讓沐英歷代子孫鎮守滇南,當然沐家也對大明朝是忠心耿耿。

  沐王府在滇南基本就是土皇帝的存在,加上與朱家的關係,誰人敢動,也就是朱家皇帝敢對沐王府削藩。







暖暖的三眼君


“沐王府”可以說是明朝統治階層中的一個“另類”,不論朝廷內部鬥爭多麼的激烈,沐王府一直都是一種“默默無聞”的狀態,這一狀態也持續了278年,在這278年的時間裡,沐王府一直默默的履行著為大明帝國守護西南邊境的職責。


沐王府的權力有多大,這個問題我們要從沐王府的地位說起。“沐王府”即“明代世襲黔國公府”,是明朝在雲南的權力中心,地位足夠顯赫,因為深受雲南百姓的尊重與愛戴,所以當地的老百姓們便將“黔國公”擬為親王,故“黔國公府”又稱“沐王府”。



沐王府的開府鼻祖為沐英,沐英出身貧寒,八歲時父親便去世了,沒過多久母親也病逝了,因為正處於元末動盪時期,沐英便加入了朱元璋所率領的反元勢力。朱元璋與其妻馬氏十分憐惜他,便將沐英收為義子,從朱姓,便同長子朱標共同學習,並教他行軍打戰。



沐英到了十八歲以後,便開始擔任軍事要職,先是擔任帳前都尉鎮守鎮江,後提為指揮使鎮守江西廣信,並在至正二十七年,攻破江西、福建的分水關,佔領整個崇安。隨後又再破閔溪十八寨,洪武九年隨鄧愈征討吐蕃,軍工顯赫被朱元璋封為西平侯,賜丹書鐵券。洪武十四年,與傅友德、藍玉率兵徵雲南,平定雲南後,沐英便留滇鎮守,其鎮滇南十年間,興屯田,勸農桑,禮賢興學,傳播華夏文化,安定西南邊疆。


沐英自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出宦,至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辭世,為大明出生入死,先一舉而開閩關,大業闢矣;再奮而運鬥樞,大政立矣;三厲而西略,自西徂南,大統一矣;後平定西南,剷除割據勢力;續經營雲南,鞏固大明對雲南地區的統治,國家的統一。

所以說,沐王府不僅是軍功甚隆的開國功臣一脈,同時也算半個皇親國戚。278年來效忠支撐明朝,相伴相生,為大明駐守西南,攘內安外,至於沐王府的權力有多大,那隻能說等於是明朝在雲南的一個小朝廷。


沐王府的後人們代代謹遵祖訓,盡忠報國,其最後一代黔國公沐天波,更是為了維護在咒水之難被緬兵挾持的南明永曆皇帝,奪刀抵抗至死,悲壯無比,可歌可泣,無愧於大明、無愧於漢家血脈。這一刻與大明相伴相生278年的沐王府,被歷史長河所淹沒。


像素說


【穿越時空感受歷史】沐王府,不僅是軍功甚隆的開國功臣一脈,也算是半個皇親國戚的一勢了。沐王府的爵位就從西平候升級為了黔國公,並一直保留到後世子孫。

沐王府以及沐姓的來歷,開創者叫沐英,他和朱元璋有一層很特殊的關係。

沐王府實際上叫黔國公府,由於府中人世世代代都姓沐,於是人們都將其稱為沐王府。

沐王府第一代掌權人為沐英。當時朱元璋還是一個小兵的時候有一次巡邏就碰到一個乞丐,見他可憐就帶在身邊,那個時候的朱元璋沒有孩子,就把這個孩子認作義子,並且起名叫朱英,後來朱元璋取得天下後,為了避諱就給他賜姓“沐”於是朱英就變成了沐英。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令傅友德、藍玉、沐英征討雲南,兩年之後,明軍平定雲南,傅友德和藍玉班師回朝,沐英被留下來鎮守西南,被奉為西平侯,幫助朱元璋治理這片方土。三年之後,沐英鑄造好了昆明城樓,並且也蓋好了自己的府邸,也就是我們說的沐王府。沐英入主雲南後,不僅讓軍隊屯田開耕,還在民間增設府學,州學,縣學,並從民間選擇優秀子弟入學學習。沒過多久,雲南在沐英的治理下經濟和農業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在明朝期間,沐家可以說就是雲南的土皇帝,一切生活,軍事都自給自足。

像沐英這樣鎮守一方的諸侯,爵位都是世襲的,從沐英起,到永曆十五年(1661年),沐王府一共有十八位主人,分別是沐英、沐春、沐晟(以上三位為西平侯)、沐昂、沐斌、沐璘、沐瓚、沐淙、沐昆、沐邵勳、沐朝輔、沐融、沐鞏、沐朝弼、沐昌祚、沐睿、沐啟元、沐天波(以上十五位為黔國公)。沐王府深得朱元璋信任,沐家的人都是忠君愛國之人被後世作為典範極為推崇。

在明朝統治的兩百多年間,沐王府隨著國家的動盪而興衰。但是沐王府十八代諸侯,一直對明朝忠心耿耿,天地可鑑。所以後世有那麼多作品中都對沐王府極為推崇。

沐王府不僅是明朝的一個府邸,它更是一種精神象徵,代表著忠義。李自成攻破北京,清兵入關後,朱由榔逃到雲南建立起南明政權,年號永曆。沐王府最後一代主人沐天波一直追隨著永曆皇帝,堅持反清復明。

但是在歷史的洪流之下,一方小小的諸侯已經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了,在清軍攻破雲南後,沐天波只能帶著兒子沐忠亮追隨永曆帝逃往緬甸,最終在緬甸遭遇埋伏,父子兩人盡皆遇難,從此,鎮守雲南邊疆270年的沐王府徹底消亡,歷史上再無雲南沐王。

【穿越時空感受歷史 歡迎大家點贊或評論】


穿越時空感受歷史


沐王府在雲南的統治比明朝朱家的統治還要長遠,從洪武十六年(1383)沐英開始,到順治四年(1647)大西軍入滇,沐家一共統治了二百多年。沐家在雲南的地位就好比朱家之於明朝,仗著皇帝的盲目信任,在地方上作威作福,橫行霸道。


沐家的始祖沐英和朱元璋關係不一般,朱元璋在《賜西平侯沐英複姓詔》中談到沐英幼年的情況:

朕(朱元璋)於擾攘之時,年已二十有五,尚未生二女。爾沐英因兵亂受厄,(父母)不可復會。爾是時八歲而逢難,罔知存活。朕憐其孤而且幼,特撫育如兒。夜臥同榻,數番酣睡於朕懷。<strong>

這段話就可以看出朱元璋和沐英的關係情同父子,而且沐英年少明敏,長大後在戰場上屢建功勳,所以等到朱元璋打下天下後,在洪武十年封他為平西侯。洪武十四年,沐英隨傅友德遠征雲南,次年平定全滇。洪武十六年,朱元璋特命沐英“留鎮雲南”。



沐英在鎮守雲南期間兢兢業業,始終跟隨朱元璋的號召,再加上和朱元璋的關係,才能數次躲過朱元璋殺功臣的屠刀。不過沐英在洪武二十五年就逝世了,比朱元璋還死的早,讓朱元璋很是傷心了會,特命沐英長子沐春世襲爵位,繼續鎮守雲南。

沐春自幼隨父作戰,也頗受百姓愛戴,可是六年之後就去世了,由他的弟弟襲爵。只是從他弟弟沐晟開始,情況就開始變得惡化。比如第五代沐紹勳“同鎮守太監杜唐,擅發民夫,攻山取石,土崩壓死不可勝計”;任命千戶何經管理勳莊“誘引投獻,混佔民田”。雖然朝臣舉報,但是當朝皇帝嘉靖卻默許縱容。


到了末代沐王府沐天波時,他也是個紈絝子弟,結果激起了兩次土司起義,第一次雖然成功鎮壓了,但是卻被王弄土司的兒子沙定洲藉著平叛的機會長駐昆明,埋伏好人手攻入了沐王府。沐天波只好跟著南明永曆皇帝混了,最後死在了緬甸人的襲擊下。


邯鄲醉


沐氏家族作為明朝統治雲南的代表,自洪武十六年(1383)沐英受命鎮守雲南開始,到沐天波隨永曆皇帝逃入緬甸身死為止,前後長達282年,期間先後受封二王、一侯、一伯、九國公、四都督,備受寵信,位極人臣。

沐氏家族在近三百年裡能夠始終在雲南擁有無與倫比的威勢和權力,即使明王室也不得不對沐氏家族忌憚三分,這在明朝是絕無僅有的,而且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那麼,明朝沐王府的權力究竟有多大呢?

朱元璋派大軍出征雲南時,沐英被封為徵南右副將軍。雲南平定後,沐英留鎮雲南。雲南屬於邊疆地區,夷漢雜處,民風彪悍。

對雲南的統治必須建立在絕對的軍事控制之上。沐英在鎮時,高度參與雲南地方事務,在軍事方面更是絕對的控制者,在雲南積累了很大的威名。

沐英死後,他的子孫後代除了承襲黔國公爵位外,大多以總兵官或副總兵官職位參政,這在武職官員中屬於高級鎮戍武官之職。

可以說,雲南的軍事大權始終被沐王府掌握著。特別是沐英、沐春、沐晟時,不僅能夠節制衛所土兵和漢族軍隊,甚至能夠總領四川、貴州的軍隊,其影響力,遠遠超出雲南一省的範圍。

沐氏家族之所以能夠在雲南建立如此龐大的威勢,除了身為族長的歷代西平侯、黔國公之外,旁系各支族人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鎮守雲南的二百多年時間裡,沐氏家族的勢力經滲透到了雲南的各個角落,很多邊關重鎮,要害部門都掌握在沐氏族人的手中。

而且,當沐氏家族面臨繼任者年幼,大權可能旁落的局面時,就會有旁支族人挺身而出,擔負起維持家族權勢,撫育下代家主的重任。

例如,沐斌繼任黔國公的時候,年紀尚小,政治經驗不足,族人沐昂挺身而出,代替沐斌征剿當時反叛的麓川思氏家族。沐斌在位時,也樂於提攜旁氏族人。這種風氣,促進了沐氏家族的發展。

代表皇室坐鎮雲南的沐氏家族,雖然在名義上只是雲南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無權干預民政。但是,出於雲南地區少數民族眾多,經濟發展水平落後等原因,軍民政務是無法截然分開的。

因此,總鎮雲南,享有崇高威望的沐氏歷代家主就以鎮守總兵之權兼併軍政,然成為雲南地方的最高軍政長官了。

沐英鎮守雲南期間,除了征討叛夷,安定地方之外,還擔負起了徵收賦稅、恢復發展地方經濟、監督官員等民政事務,同時,沐英還積極參與雲南地方行政區劃。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因沐英建議,置雲南永平、通海、鶴慶三衛。

洪武三十年,雲南始置提刑按察司,太祖敕令“軍民重事仍令與西平侯沐春議之”,沐春在執掌軍務之外,總攬百務,軍政並管。沐晟鎮守雲南之時,仍然積極參與民政。

當時雲南久經戰亂,民生凋敝,沐晟為民請命,輕徭薄賦,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此外,沐晟還參與對土司繼承人的考察。此後的沐氏歷代家主,也都積極參與地方行政事務。

沐氏家族在鎮守雲南期間,大力開發雲南,興水利,墾荒田,為雲南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與此同時,沐氏也不停在雲南墾置荒田,圈佔土地,逐漸形成了規模龐大的“沐莊”。再加上二百多年土酋的供奉,地方官員的孝敬,沐氏家族積聚起了一筆巨大的財富。

王世貞《弇州史料前集》在描述沐府財富時就說,“珍寶金貝充刃庫,幾敵天府。後庭曳羅綺者恆數百人,役使奴亦可數十百”。

沐氏家族在長達二百餘年的鎮守期間,積聚起了一筆鉅額的財富。天啟年間,巡按浙江御史傅宗龍在征討四川、貴州等地叛亂時因兵餉不足,還上疏“再乞上頒敕於沐昌祚,嘉其忠義而諭令再捐私積十餘萬金,則餉辦稍可支應矣”。沐氏財產,可謂富可敵國。

這筆巨大的財富,也是沐氏家族討好皇室、結交權貴籠絡民心、建立私兵等一系列活動的物質基礎,為沐氏家族在雲南的鎮守,提供了堅定的後盾。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在整個明朝,沐王府不僅掌握了雲南的地方軍事大權,家族勢力龐大,而且對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事務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力,那麼沐王府權力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尋找歷史的truth


沐王府的第一代掌門人沐英,是朱元璋的義子,朱元璋帶兵起義之初,收了很多的義子義子,然後朱元璋身邊的那些兄弟也收了不少的義子,朱元璋的義子和義侄不少,他們為大明的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這其中就包括沐英。



沐英作為朱元璋的乾兒子,權力和地位自然不低,而沐英代表的沐氏家族作為明朝統治雲南的代表,自洪武十六年(1383)沐英受命鎮守雲南開始,到沐天波隨永曆皇帝逃入緬甸身死為止,前後長達282年,期間先後受封二王、一侯、一伯、九國公、四都督,備受寵信,位極人臣。


沐英和朱元璋其他的義子不一樣,沐英屬於朱元璋的養子,沐英出身貧寒,自幼顛簸流離,沐英在八歲的時候遇到起義軍朱元璋,朱元璋把他收為養子,愛在身邊,並交由自己的妻子馬秀英照顧,自至正十六年(1356年)起,十二歲的沐英跟隨朱元璋攻伐征戰,開始軍旅生涯。

在沐英的心裡,朱元璋就是自己的父親,把皇后就是他的母親,朱標是他的弟弟,1382年沐英得知養母馬皇后去世,心痛的他吐了血,10年之後也就是1392年,又得知自己做弟弟朱標英年早逝,心痛的一病不起,兩個月後駕鶴西去,時年四十八歲。



結束語:沐英帶領的沐氏家族,對朱明王朝可謂是赤膽衷心,他覺得自己就是朱家人,生是朱家人,死是朱家鬼,甚至被朱元璋,還賜姓朱,也叫朱沐英,所以他的權利在當時的外姓人裡面是無人能匹敵。


佳寧談歷史


明朝自成祖朱棣之後,各地藩王權利均被削弱,藩王只享受稅負,不能負責軍政大權,且要受到當地官員監視。然而有一個藩王例外,那就是有“雲南王”之稱的沐王府。

沐王府在大明一朝,一直負責雲南事務,成為一個有實權的雲南王,與沐王府首祖沐英有著極大關係。

沐英出生在元末明初之際,七歲時候,父母皆亡。八歲的時候,流落到亳州城,被朱元璋與馬皇后收養,認沐英為義子,朱元璋改其沐姓為朱姓。當時朱元璋與馬皇后還無子嗣,朱(沐)英算是他們第一個孩子。

朱(沐)英在朱元璋教導下,展現出優秀的軍事能力。18歲的時候,就開始擔任軍事要任,參與重大軍事行動,並獨當一面。

朱(沐)英27歲,出任明朝掌管天下兵馬的中樞機構,大都督府同知。處事果斷,行事幹練,深得朱元璋器重。

沐英37歲,與傅友德、藍玉一同率軍平定雲南,朱元璋命沐英鎮守雲南。

沐英作為朱元璋法理上的長子,但沐英卻很聰明,及時上書朱元璋,要求將朱姓該回沐姓,得到朱元璋同意。避免了像三國時期劉封一樣的下場,也避免了朱元璋在繼承人選擇上的被動局面。

古人講養育之恩大於天,沐英一生為明朝鞠躬盡瘁。同時作為朱元璋養子,沐英卻不窺探皇位,深得朱元璋器重。

在沐英48歲去世之時,朱元璋十分痛心,下令將沐英歸葬南京,並追封黔寧王,諡昭靖,侑享太廟。同時念及與沐英的父子之情,命沐氏子孫世代承襲,鎮守雲南,直至明朝末年。

在整個大明,沐王府一直比較低調,僅按照朱元璋的命令,負責雲南一帶事務,並沒有干預朝政,也得到明朝之後歷代皇帝的讚許。

終明一朝,沐王府一直都是雲南的實際統治者,可以說是雲南一帶的土皇帝。


風吹下的洛夜


《鹿鼎記》中,因天地合與沐王府誤會,天地會的錢老本綁架了沐王府的小郡主沐劍屏,欲將其送進王宮,交給當時的青木堂堂主韋小寶。後來被韋小寶整的很慘,但最後依戀上韋小寶,最終成為韋小寶七個老婆之一。沐劍屏從小養尊處優,天真無邪,她還有個哥哥叫木劍聲。而他們的父親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明朝最後一代的黔國公沐天波。雲南沐王府在沐天波這一輩,終因大明江山的潰敗,走到盡頭。

  目前資料來看,沐天波是有後人的,只不過沐劍屏、沐劍聲是金庸小說裡的人物而已。而沐王府是在明朝幾百年間一直是鎮守雲南邊陲蠻荒之地的重要政權力量,雖然隨著明代的消亡隕落,但直到現在,沐王府的痕跡依然在雲南深深的存在。

  沐王府的奠基人是沐英。沐英幫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的開國功臣之一。相比於其他開國功臣的命運,沐英被遣往鎮守雲南算是幸運了。如李善長、傅友德等皆未善終,連徐達、常遇春等都疑似被害。而沐英也算是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開國大將,最終被封為黔寧王;或許也正是因為遠離了帝王都城,沐英及其後代才能在整個明代乃至到晚明,一直刻衷盡守鎮守西南,保大明江山一隅幾百年。

  沐英出生在安徽定遠縣,如今在這裡有一南北走向的村莊——沐家村。沐英就出生在此,只不過此村莊是隨著大明江山衰敗,沐氏許多後代從雲南回到這裡,從此在這繁衍而形成的。(此村莊據說沒有一家外姓,唯一一家入贅的馬姓,也是因為當初生的是女兒,而且嫁給了沐姓人家,並且傳聞大明皇后馬娘娘賜姓沐英姓氏有關。)有傳聞沐英本姓木,木姓為孔子弟子端木賜一族端木姓簡化而來,也有傳聞沐英本是回族血統。關於賜姓沐有截然相反的兩個說法:

  一種是當年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對開國功臣都起了謀害之心,沐英作為開國功臣,即使是義子也可能再所難免。

  “沐家老人稱,劉伯溫對朱元璋稱,沐英能“長槍刺月”,將來對大明江山肯定不利。為了除掉沐英,朱元璋最終採用了劉伯溫的主意,即將沐英送至雲南。在古人心目中,雲南為“火”地。劉伯溫的意思也就是沐英到了有火的地方,肯定會被燒死,因為他姓木。沐英臨去雲南前,深感大禍臨頭,求見了義母馬娘娘。馬娘娘稱,不去雲南屬於抗旨,肯定要殺頭,還不如趕赴雲南就任。去雲南前可將木姓改為“沐”姓,這樣有了水,火燒木自然不成,沐英性命可救也。”


  另一種說法是當年雲南邊疆之地,蠻族土司經常動亂,朱元璋有意派沐英前去平定。因為雲南地區在人們心中屬於“火”地,朱元璋怕沐英出師不利,進而改木為“沐”,以水解火,沐英可順利平定。這種說法是因為沐英是朱元璋路過沐家村時收的義子,當年打江山時,沐英有勇而忠義,朱元璋對他的感情不同於其他大臣。

  沐英最終病死於雲南沐王府,生有三子,春、晟、昴,皆鎮守雲南,本是長子沐春繼承爵位,但沐春在某年尚未發兵征討時就病逝了,因其無子嗣,其爵位由沐晟繼承黔國公,沐昴則是定邊伯。後沐氏由沐晟及沐昴後代繼承爵位。在其後的幾百年,沐氏一直鎮守雲南。直到第14任黔國公沐天波。當時大明江山早已轟然倒塌,南明小朝廷苟延殘喘,南明最後的君主永曆皇帝在李定國的保護下進入雲南。當時中國絕大部分地區連年戰火,只有雲南地區一直在沐氏的經營下,還氣息尚存,這也是南明最後一點可以抗爭的實力之一(當然李定國後期的反抗是最大亮點)。然而,一方面在清軍吳三桂的強勢圍剿下,一面是孫可望的在清軍和南明之間反覆投降,最終實力被大大的削弱;而南明最後的力量李定國、劉文秀等也無法有效反攻,漸漸無濟於事了。沐天波深知南明江山不保,無可挽救,最後發誓還是要與南明共存亡。他把自己的兒子都入贅給土司,為的是保留“沐氏”香火。如今在雲南沙甸依然有沐氏村莊(但是回族姓氏還是其後代還要考證)。

  沐天波和朝臣保護著永曆皇帝進入了緬甸,剛開始時,緬甸人見到黔國公來了紛紛恭迎。沐氏在雲南經營幾百年,非常有威望。但是一方面由於在明萬曆二十二年時,緬甸發生內亂,請求明朝出兵相救,明朝沒同意,緬甸因此停止了朝貢;另一方面,南明已經走到死衚衕,沒有了實力,清軍一統天下的局勢又很明朗。緬甸的態度已經越來越不好,沐天波建議離開以圖生路,但被國舅馬吉翔制止。後來緬甸君主竟然要求明朝去朝貢,要求沐天波行大臣之禮。沐天波雖拒絕,但面對如此情勢,無限悲愴,痛哭一場。直到後來李定國領兵來救駕,緬甸君主才裝出恭敬的樣子。一年過後,緬甸已經倒向了吳三桂,裡應外合設計把明朝最後的所有朝臣捉住。連國舅在內整整四十二個人,只有沐天波一人,勇敢反抗,在用流星錘擊殺數十人之後因寡不敵眾而被殘殺。

  沐氏終究與明朝江山一起消亡,但是其忠君愛國之大義,一直延續上千年。沐氏後人一部分分散到雲南周邊地區去了,另一部分回到了沐英出生之地。

  據沐家家譜上記載:“清,沐家秀才趕考一概不予錄用,鼓勵沐家後人從事農業……”後來沐家就再也不踏入仕途。

  傳聞沐天波有個姓楊的部將,驍勇善戰,在得知明朝已亡,黔國公慘死之後,依然率領部下在緬甸山林和當地部族戰鬥,緬甸部族打不過他。漸漸這位姓楊的就割據山林,雖然落草為寇,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勢力壯大。他們完全保留了漢民族的一切傳統。後來民國時期又有國民黨孫立人部入緬作戰留下一部分漢族。這就是緬甸撣幫東北部果敢族,據說果敢有楊姓高層即為此楊姓部將後代。果敢如今保留著漢族的一切傳統,所有文字習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