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大戰陳友諒時,蒙元政府在幹什麼?為什麼不乘機出兵滅了起義軍呢?

晉山河


朱元璋和陳友諒在廝殺的時候,元朝這邊也沒閒著。

在朱元璋陳友諒以死相拼的關鍵時刻,元朝在打內戰!



1360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大戰的前後,元朝都發生了什麼呢?

1354年,元順帝聽信奸臣讒言,下令剝奪宰相脫脫的兵權,脫脫手下百萬大軍頃刻消散。

脫脫是元朝有名的賢臣,一心想要匡扶元朝。他真的實打實的帶領了百萬大軍去圍剿張士誠,眼看著要消滅張士誠了,元順帝接觸了脫脫的兵權,配合之默契簡直像是張士誠的臥底。

脫脫帶領的軍隊都是直接歸屬元朝朝廷的正規軍,他們崩潰之後,元順帝失去了元朝的中流砥柱,義軍趁機發展壯大。

1356年,元朝內部出現帝黨、後黨之爭,元順帝的皇后叫奇皇后,是高麗(朝鮮)人。她趁元順帝不理朝政時大權獨攬,逼元順帝讓位於太子。

(韓國電視劇《奇皇后》)

當然元順帝身邊也有一幫大臣支持堅決不讓位。當時元朝內部的兩支最大的軍閥各自支持一派——山西軍閥孛羅帖木兒支持元順帝,河南軍閥王保保支持奇皇后。雙方劍拔弩張,隨時準備開打。

就在元朝人內鬥正酣的時候,紅巾軍正在對元朝接連猛烈攻勢,元朝幾乎丟掉半壁江山。

由於元朝內部宮廷鬥爭不止,根本無暇顧及南方局勢,讓原本被脫脫逼的瀕臨絕境的紅巾軍獲得喘息機會。他們重整旗鼓,迅速發張壯大。

元朝內憂外患,禍不單行。因為局勢不穩,各級元朝政權陷入癱瘓,河道疏於治理,農作物得不到灌溉又久無降雨,導致許多地方糧食歉收甚至絕收。元朝首都大都也發生了大饑荒,城內百姓剝樹皮,吃觀音土充飢,宮裡也無隔夜之糧。

這場大饑荒持續很久,僅僅大都就有幾十萬人被餓死。如果不是暫時投降元朝的張士誠和另一路義軍首領方國珍聯手向大都運糧,元朝那時候就崩潰了。

當1363年陳友諒和朱元璋打的最激烈的時候,元朝的內鬥也進入了白熱化狀態。

1363年,接著擁護元順帝的大將孛羅帖木兒進攻大都獨攬大權,挾天子以令諸侯。而皇后和太子倉皇出逃,跑到了王保保的地盤,也宣佈稱帝。

這時候元朝同時出現兩個朝廷。皇太子那邊站穩腳跟後立刻發兵攻打大都。而孛羅帖木兒野心勃勃,圖謀不軌,架空元順帝,想挾天子以令諸侯。

元順帝不甘心當傀儡,伺機除掉了孛羅帖木兒,並將其人頭送到王保保那裡,想和太子重歸於好。

1365年秋天,王保保保護太子回到大都,元朝宮廷爭鬥才告一段落。不料沒多久,被任命河南王的王保保又和朝廷鬧翻,元順帝遂命太子前去征討。此時正式朱元璋和張士誠鬥爭的關鍵時期……

這場元朝的窩裡鬥又持續很久,一直鬥到元朝快滅亡才結束。太子和擴廓帖木兒打疲倦了,終於在1368年和解,決心聯手對付朱元璋,可為時已晚。

此刻朱元璋在已經在滅了張士誠,收服方國珍之後宣佈稱帝,開始向奄奄一息的元朝政權發起總攻了。可是此時的朱元璋已經平滅了張士誠、陳友諒和方國珍,天下已經沒有什麼人能夠阻止他,就算此時元朝終於知道了團結對外,也沒有什麼意義了。


小約翰


十四世紀中葉,黃河氾濫,大量百姓無家可歸淪為災民,當時吏治腐敗,稅賦繁雜,災民不但要受黃河之災,還要被貪官汙吏剝削,於是一句歌謠便流傳開了"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帝國覆滅,就只等一個導火索。

至正十一年(1351),導火索出現了,元朝徵發壯丁十五萬人治理黃河,但管理的官吏卻大肆剋扣民工的伙食錢,就在這時,歌謠預言的事情發生了,一個獨眼石人被挖了出來,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起義爆發了。

元末最大的幾隻起義軍,便是割據南方的朱元璋、陳友諒和張士誠,朱元璋在北伐之前擊敗了陳友諒,接著轉身滅了張士誠,最後統一南方後才開始揮師北伐,其中朱元璋和陳友諒的決戰可以說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戰,陳友諒死,南方形勢可以說大局已定。而在南方起義軍內戰之時,蒙元政府卻毫無動作,坐視朱元璋擊敗陳友諒統一南方,這是為何?

我們先來理清朱元璋與陳友諒爭霸的時間線。至正二十年(1360),陳友諒稱帝,他的水師順著長江而下,攻破太平、採石兩座重鎮,兵鋒直指應天,但卻在龍灣被朱元璋擊潰。之後兩年朱元璋轉守為攻,佔領陳友諒大片地盤,至正二十三年(1363),陳友諒與朱元璋在鄱陽湖決戰,陳友諒戰死,次年,武昌被朱元璋攻陷,陳友諒勢力滅亡,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滅張士誠。也就是說,陳友諒與朱元璋死磕的時間是五年,加上攻破張士誠的時間,共有從至正二十年(1360)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的八年時間,而這八年裡蒙元政府在幹什麼呢?

至正二十年(1360),就在陳友諒稱帝的這一年,元朝漠北陽翟王阿魯輝帖木兒起兵叛亂,阿魯輝遣派使者對元順帝說:"以國璽授我,我當自為之!"次年,阿魯輝被平定,之後元朝宮廷內部,皇太子和元順帝也因皇位爆發了激烈的政治鬥爭,此時元政府的軍事被察罕帖木兒和孛羅帖木兒兩大軍閥把控,兩者雖都為元臣卻常年敵對,經常互相征伐。

至正二十三年(1363)順帝引孛羅帖木兒入京,皇太子被迫出逃,孛羅帖木兒乘機把持朝政。而此時察罕帖木兒已死,其子擴廓帖木兒(王保保)繼承了他的軍隊和與孛羅帖木兒的仇恨。至正二十五年(1365)皇太子與王保保聯合並大敗孛羅帖木兒,太子回到了宮中,王保保被封左丞相,宮廷內鬥告一段落。之後王保保又被封為河南王,這也直接導致其與李思齊、張良弼等人在山東、河南、陝西混戰,元順帝此時還懷疑王保保有異心,命皇太子率天下兵馬討伐王保保,蒙元這一場內鬥直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七月才宣告中止,但此時朱元璋不僅統一了南方,還在同年正月建立了大明王朝,發動了北伐。

梳理一下時間線,我們可以發現,蒙元政府並非是想坐視起義軍做大而不南下討伐,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從朱元璋與陳友諒爭霸一直到朱元璋北伐,這段期間蒙元政府都一直處於內亂之中,而且還北方紅巾軍也給蒙元政府造成了極大的困擾,在這種情況下,蒙元政府尚且不能平定北方,又如何南下討伐朱元璋等人呢?


煮酒君


元朝當時也在打內戰。


元朝末年和漢末三國的形勢很像。紅巾軍類似於黃巾軍;鎮壓紅巾軍的諸路元軍類似於鎮壓黃巾軍的漢末群雄;元順帝類似於漢獻帝;大元朝廷類似於東漢朝廷。就連軍閥之間相互攻殺,擁兵自重要挾朝廷的模式也是一摸一樣。

當時的北方諸路擁護元朝的軍閥,大致分為兩個集團:一是佔據今河南大部、山西南部的軍閥擴廓帖木兒(也就是王保保);二是佔據河北、山西北部的軍閥孛羅帖木兒。

這兩派人馬都擁護元朝,都鎮壓紅巾軍,但是兩派人馬擁護的對象不同。王保保擁護高麗人奇皇后和太子愛猷識理答臘,他就是所謂的後黨;孛羅帖木兒擁護元順帝妥懽帖睦爾,他就是所謂的帝黨。

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當陳友諒親率大軍六十萬,船載家屬百官,盡發精銳與朱元璋會戰於鄱陽湖時。王保保和孛羅帖木兒也爆發了大混戰。

混戰的起因是這樣的。當時以奇皇后為首的後黨逼順帝退位,擁護元順帝的軍閥孛羅帖木兒表示反對。於是後黨聯絡支持自己的王保保討伐,由此引發了元廷的內訌。

值得一提的是,元廷內訌的時候,朱元璋和陳友諒還沒有正式開戰。不管是朱元璋還是陳友諒,都是在確定元廷內訌後,才放下心來跟對方開戰的。



等到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後,元廷方面的內訌也基本快結束了。結果是王保保擊敗了孛羅帖木兒,元順帝認為孛羅帖木兒成了眾矢之地,沒有利用價值了,便派刺客殺了他。然後封王保保為右丞相,瓦解他和奇皇后的同盟關係。(孛羅帖木兒也不是啥好鳥,順帝對他恨之入骨。就跟漢獻帝恨曹操的心情一樣。他兵敗沒利用價值了,元順帝便派人宰了他)

王保保收了元順帝的好處,就沒有按奇皇后意思逼順帝退位。之後,他帶著元順帝的旨意回到河南,以河南王的身份坐鎮開封,預備肅清江淮一帶的紅巾軍。

此時,朱元璋正在與張士誠對峙。要是王保保趁機插上一腳,不說滅了朱元璋吧,最起碼也能讓朱元璋很難受,讓他不可能那麼毫無顧忌的滅了張士誠。

但是,任憑別人怎麼勸他,王保保就是故意不出兵。因為當時王保保有自己的打算,他想趁機把陝西給吞併了。

當時的陝西是漢人擁元軍閥李思齊、張良弼等人的地盤,王保保一直想吞併他們,就以順帝的名義調他們南征朱元璋,然後等他們被調離後,趁機攻佔陝甘。

李思齊、張良弼等人也不傻,王保保這一招調虎離山之計,目的性太明顯。於是關中那幫軍閥也不甘示弱,他們在西安會盟,共推李思齊為關中諸路元軍盟主,打算彙集陝甘元軍東出潼關跟王保保開戰。



眼瞅元軍內部又要火拼,當時圍攻張士誠的朱元璋都要笑死了。天賜良機,他要是不能問鼎中原,都對不起老天爺啊!

遠在大都的元順帝見到朱元璋基本上要平滅張士誠,大有統一江南之勢,心裡對王保保非常痛恨。他下詔給王保保,讓他趕緊停止和李思齊的內鬥。儘快率軍南下,絕不能讓朱元璋起勢。但王保保不鳥順帝,就是想要滅了關中諸路不服他的元軍。

1367年10月9日,張士誠兵敗被殺,江南富庶之地盡歸朱元璋所有。

同年同月,元順帝下詔,免王保保太傅,左丞相之職,讓他滾蛋。王保保接詔後,辭職不幹了,率軍退居山西,把山西境內不服他的元朝官吏殺了個精光。開始明目張膽的在山西搞割據,擁兵自重。

元順帝聽聞王保保反抗朝廷,便給李思齊等人下旨,讓他們會同各路元軍共同調討伐王保保這個亂臣賊子。

過了兩個月,就是1368年了。懂點歷史的人都知道,大明在這一年建立。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繼位,發佈了討元檄文,命徐達、常遇春北伐大都,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明軍20萬精銳悉數北上,按道理來說,元朝方面應該摒棄前嫌,共同抗明才是。但元朝命中該絕,徐達大軍都殺到了黃河邊上,元廷內部依然在內訌。

1368年閏七月,明軍渡過黃河,兵峰直指元大都。元順帝驚恐萬分,急忙下詔恢復王保保的一切官爵職務,命其統領天下兵馬,火速到大都勤王。但是王保保接旨後,卻依然憤恨元順帝,故意不救,坐觀成敗。

當時就連李思齊那幫人都看不下去了,主動派人跟王保保講和,希望共同抗明。但是王保保依然不理會。直到當時八月二日徐達大軍攻入大都,元順帝北逃上都,元朝滅亡之後,他才慢吞吞的發兵救援。

某種意義上講,元朝之亡,其實就亡在了軍閥內鬥上面。



總的來說。

朱元璋與陳友諒決戰於鄱陽湖時,蒙元政府當時在打內戰。


朱元璋與張士誠激戰於蘇州城時,蒙元政府當時在打內戰。

朱元璋派遣湯和逼方國珍歸順時,蒙元政府當時在打內戰。

朱元璋派遣徐達、常遇春北伐時,蒙元政府當時在打內戰。

當大明的北伐大軍拿下大都城後,蒙元政府當時倒是沒打內戰了。但元軍各派勢力依然相互敵視,互不相救。我個人覺得,如果明軍再推遲一兩年北伐,元廷那幫軍閥鬥著鬥著,都不用等明朝打,軍閥們自己就能把元朝鬥沒了。


Mer86


元末政權當時正在走下坡路,政權內部分裂了成了兩派,一派是孛羅帖木兒的“保皇派”,一派是擴廓帖木兒(即王保保)的“太子黨”。而且蒙元視劉福通,韓林兒的“紅巾軍”為大敵,因為劉福林的軍隊曾經“聲勢浩大”的三路進攻北方蒙元政權,毛貴還一度進攻大都。正是在這兩個背景下,使朱元璋和陳友諒的大決戰,並沒有受到元軍干擾。

(紅巾軍進攻路線)

當時,朱元璋和陳友諒在潘陽湖決戰時,已經是至正二十三年了。當時聲勢浩大的劉福通被元軍的孛羅帖木兒和察罕帖木兒打敗,又被投靠元廷的張士誠進攻,朱元璋於是派大軍增援,救出小明王,劉福通戰死。雖然,在紅巾軍里名義上還是小明王領導,其實他已經失去軍事資本了。此時,陳友諒趁機攻打朱元璋,於是釀成了一場“大決戰”。其實,早在之前,朱元璋的發展中,已經和陳友諒,張士誠發生了幾場戰爭,當時元朝政權在平北方劉福通“紅巾軍”叛亂,無暇顧及。

(韓山童,劉福通的“紅巾起義”)

那麼劉福通死後,元朝政權又在做什麼呢?這時,元廷因為壓力較為緩解,內部的矛盾開始“大爆發”。內亂的根源在於元順帝殺了脫脫丞相後,寵信哈麻,修煉什麼“男女雙修術”,把朝政扔給皇太子愛酋識理達臘。結果皇后和太子的野心開始大了起來,想讓元順帝讓位。元順帝知道後,一萬個不願意,於是有了矛盾。在元軍前線的兩位大將,一個孛羅帖木兒,支持元順帝,另外一個王保保,支持皇太子。還有陝西的軍閥張良弼和李思齊也因為內亂不和,於是,元軍開始了互相攻伐,自我消耗。元廷甚至一度分裂為兩個朝廷,直到至正二十八年閏月,元順帝刺殺孛羅帖木兒,才和太子,王保保和解。而此時,潘陽湖之戰也差不多打完了。

(元末割據圖)

那麼元軍在內鬥,投靠元廷的張士誠呢?朱元璋在潘陽湖之戰中,派徐達回到應天,就是為了看住張士誠的,以免被偷襲,結果張士誠一動也不敢動。


大飛熊騎士


1363年,陳友諒和朱元璋在鄱陽湖集中兵力惡鬥時,元朝軍隊正忙著內訌和剿滅劉福通在河南山東的殘部,沒工夫搭理陳友諒和朱元璋。

元朝末年大起義後,一片混亂,元朝內部軍閥內鬥,各路起義軍之間也相互混戰,差一點發展成三國演義:

王保保(擴廓帖木兒),類似曹操;

陳友諒,類似劉備;

朱元璋,類似孫權。

<strong>

這是當時實力最強的三大軍閥。只是陳友諒沒有劉備的素質,未能成新三國演義。

1,1359年時,陳友諒和朱元璋就開始火併。此前元朝正忙著對付劉福通和張士誠。

元末造反的勢力分為三股:

1)北方紅巾軍,以劉福通為首,相繼扶持韓山童和韓林兒為皇帝,朱元璋早期也屬於劉福通的部下。

2)南方紅巾軍,以彭瑩玉為首,扶持徐壽輝為皇帝,陳友諒、明玉珍都是其部下。

3)沿海的私鹽販子,如張士誠、方國珍等。

劉福通在河南,張士誠在淮北,首先受到元朝主力軍隊的打擊。

1354年,元朝宰相脫脫,一度擊敗劉福通,號稱率百萬大軍將張士誠的高郵團團圍住。

脫脫的目的,是消滅張士誠,保障元朝在東南的糧食基地。有了足夠的糧食,就不愁招募不到軍隊。脫脫的眼光是很毒辣的。

元順帝自己作死,聽信奸臣陷害之言,將正在前線指揮作戰的脫脫免職並賜死,元朝百萬大軍潰散。

從此元朝的主力軍隊崩了。

劉福通緩過勁來,不斷髮展壯大。

1356年開始,劉福通組織了三路北伐,西路軍攻打潼關和陝西,中路軍北上攻打山西和蒙古草原,東路軍從山東直接攻打大都。

此時元朝只能依靠各路軍閥。

一個是察罕帖木兒,一個是答失八都魯。

兩個人相互不服氣,一邊鎮壓紅巾軍,一邊相互搶地盤。

察罕帖木兒後來被山東紅巾軍所殺,其軍隊由養子王保保帶領,剿殺山東紅巾軍。

答失八都魯病死後,其軍隊由兒子孛羅帖木兒率領。

王保保和孛羅帖木兒也相互仇殺。

2,元朝臨死前還在做最後的宮鬥。

一派是帝黨元順帝,一派是太子黨愛猷識理答臘和奇皇后。

太子黨和王保保一夥。

帝黨和孛羅帖木兒一夥。

孛羅帖木兒入駐大都,把持朝政,受到各地元朝軍閥的攻擊,卻只顧飲酒作樂,威逼元順帝,眾叛親離。

元順帝忍無可忍,將孛羅帖木兒刺死。

元順帝又重用王保保,結果王保保也跋扈起來。元順帝又派其他幾個軍閥聯合起來打王保保,結果打不動。

元朝就在自相殘殺中喪失了最後的機會。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朱元璋和陳友諒展開鄱陽湖大戰的時候,對於元朝來說,算得上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因為這正是江南各農民起義勢力的一次大火拼的時候。如果元朝能夠抓住這有利的機會,巧思妙計,各個擊破,元朝肯定還會往下延續。但是,元朝為什麼沒有抓住這大好機會呢?

(鄱陽湖大戰)

第一,鄱陽湖大戰之前,元朝主力軍已遭受重創,無力組織大型南下戰役。

在朱元璋、陳友諒發動鄱陽湖大戰之前,北方以劉福通、韓林兒為首的為數眾多的紅巾軍,曾給予了元朝以沉重的打擊。劉福通、韓林兒甚至還組織了三次北伐的戰爭。雖然這三次北伐戰爭最後都失敗了,但是給予了元朝軍隊以重創,讓元朝的主力部隊銳減。

後來,張士誠又崛起,一度聲勢浩大。元順帝派丞相脫脫組織百萬大軍圍攻張士誠。張士誠孤掌難鳴,走入絕境。但這時候,元朝發生了奇怪的事情,由於朝廷內部的爭鬥,致使元順帝在這時候解除了脫脫的兵權。而元朝百萬大軍也因此如鳥獸散。張士誠因而起死回生,同時北方各地紅巾軍也死灰復燃。

這樣,元朝幾乎沒有了主力部隊,只能依靠地主武裝來對付農民起義。

(元將擴廓帖木兒)

第二,鄱陽湖大戰之時,元朝倚仗的地主武裝忙於爭奪地盤,互相攻擊。

在元朝基本上沒有朝廷主力軍的情況下,對付農民起義軍,主要倚仗察罕帖木兒與孛羅帖木兒兩大地主武裝。但是這兩大地主武裝並沒有用心對付農民起義軍,而是在互相攻擊,爭奪地盤。

後來,察罕帖木兒遇刺,其軍隊由養子擴廓帖木兒(王保保)繼承。但這時候,察罕帖木兒舊部,以李思齊為首的漢人地主武裝,又和擴廓帖木兒發生摩擦,打了起來。他們對北方農民起義軍尚且無暇打擊,怎麼還會管南方的農民起義軍呢?<strong>

(發動政變的奇皇后)

第三,鄱陽湖大戰時,整個元朝宮廷權力爭鬥也剛好進入白熱化。

元朝朝廷的這個權力爭鬥,不僅僅是大臣之間的爭鬥,還是皇位的爭奪。

由於元順帝不理朝政,沉溺於修煉“男女雙修之術”,因此造成奇皇后與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想讓元順帝退位,讓皇太子上臺。但是元順帝說:“朕頭未白,齒未落,遽謂我為老耶!”不願意退位,因此,奇皇后與皇太子在朝中掀起了一場風暴,他們趕走了那些依附元順帝的大臣,把順從自己這一派的大臣提拔起來。

後來,奇皇后與皇太子在陷害元順帝的母舅老的沙的時候,老的沙跑到地方武裝孛羅帖木兒那兒躲了起來。奇皇后與皇太子向孛羅帖木兒索要老的沙,而孛羅帖木兒反而要求朝廷交出親附太子黨的大臣樸不花與搠思監。太子不從,於是孛羅帖木兒提兵攻打京城,結果皇太子跑到擴廓帖木兒那裡。

這樣一來,整個元朝就有了兩個朝廷。

孛羅帖木兒打回京城後,他又想專權,因此,又引起了元順帝和孛羅帖木兒的戰爭,最後元順帝誅殺孛羅帖木兒及其黨羽。

也就在這個時間段裡,朱元璋與陳友諒發動了鄱陽湖大戰,最後朱元璋以少勝多,打敗陳友諒,基本上控制了南方。

朱元璋控制了南方以後,便發動了北伐元朝的行動。元朝就這樣,很快被攆回漠北去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元末之際,南方群雄並起,既互相攻伐又對抗元朝軍隊。公元1363年,江南兩大割據勢力朱元璋與陳友諒展開決戰,雙方交戰時間持續大半年,最終在持續37天的鄱陽湖大戰中,朱元璋擊敗陳友諒,奠定了統一江南的根基。正當朱元璋和陳友諒兩方拼盡全力一搏後方空虛之際,一直致力於剿滅江南地區農民起義的元朝朝廷卻沒有發兵攻擊。那麼,元朝方面這個時候因何故沒有趁機出兵?原因也很簡單,元朝方面也不是鐵板一塊,擁護元順帝和太子愛猷識理答臘各有一派,分別是佔據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的孛羅帖木兒和佔據山西南部和河南地區的察罕帖木兒,這個時候元朝方面正在內訌,因此無暇顧及江南地區的起義軍。

察罕帖木兒(漢名王保保)的父親是王姓漢人,母親是元朝潁川王察罕帖木兒的姐姐,后王保保過繼與舅舅察罕帖木兒,被收為養子。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察罕帖木兒在圍攻益都紅巾軍時被降將田豐刺殺,王保保接管了其養父的部隊,拜為太尉知樞密院事、中書省平章政事、銀青榮祿大夫。 王保保和孛羅帖木兒均捲入了元朝末年宮廷的黨爭,孛羅帖木兒得到了皇帝的支持,王保保得到了太子愛猷識理答臘(後來的元昭宗)和高麗籍奇皇后的支持。在朱元璋和陳友諒展開大決戰的時候,王保保和孛羅帖木兒也沒有閒著,雙方正打著皇帝和太子的旗號在山西河北一帶爭奪地盤,沒有心思南下剿滅起義軍。

應該說,朱元璋消滅江南割據軍閥,進而北伐收復大都,有一部分功勞要歸結於元朝內部持久的爭鬥。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羅帖木兒打著“清君側”的名義,攻入大都,太子流亡到王保保的屬地太原,王保保出兵擊敗孛羅帖木兒,元順帝一看自己支持的人兵敗,索性派人刺殺了孛羅帖木兒,並派人向王保保示好。王保保帶兵保護太子還燕京。因護衛太子有功,王保保被封為太傅、左丞相,同時元順帝賜蒙古名擴廓帖木爾給王保保。

鑑於北方的內訌告一段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元順帝下詔封王保保為河南王,總領天下兵馬,命令他迅速南下進攻朱元璋。王保保本身按兵不動,要求割據關中的李思齊等四位漢人將領聽從調遣,共同討伐朱元璋。但由於李思齊等人均比王保保年長,拒不聽從調遣,反而在西安會盟,推選李思齊為盟主,準備對抗王保保。 為消滅李思齊等人,王保保派遣其弟脫因帖木兒把守山東防備朱元璋,自己親率大軍攻打李思齊,雙方連年混戰,元政府的態度則搖擺不定,先支持王保保,然後又支持李思齊,最後元順帝於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下詔削去王保保所有官職,命令眾將合攻王保保。



同年,朱元璋派遣徐達率軍北伐,在徐達大軍即將渡過黃河之際,元順帝下詔恢復王保保的一切官職,命令他全力到大都勤王。王保保沒有聽從命令勤王,元順帝眼看大都保不住,就提前撤出大都返回大本營和林,徐達大軍順利收復大都。


滄海拾遺錄


由於元朝末年統治者的殘暴,造成大量農民開始反抗,組成了眾多的起義軍,準備消滅元朝,重新建立天下。在這些起義軍中,最出色的就是陳友諒、朱元璋等人,這幾個人的勢力可以說是非常強大。

當時陳友諒準備和他人結盟,共同攻打朱元璋,但不知因何緣故,最終和朱元璋交手的只有陳友諒一人。

那在這二人大打出手時,蒙元政府為什麼不趁機出兵消滅了起義軍呢?

陳友諒原本和張士誠共同約定一起攻打朱元璋,將朱元璋趕回老家,但是沒等張士誠出手,陳友諒便先行行動,主動挑釁朱元璋。所以當時和朱元璋對打的只有陳友諒一人,這場戰爭持續了很長時間,最後鬧的兩敗俱傷。

看到兩支起義軍落得這種結局,大家都會想蒙元政府會趁機出兵,要知道,這可是一個好的時機,如果能趁機南下,就能消滅這兩隻軍隊,為政府減輕負擔,不過元朝並沒有這樣做,

其主要原因有這三點:

  • 元朝有心無力

其實元朝並不傻,看到這樣一個好的時機,他們也想把握住,但是根本沒有這個實力,就算軍隊兩敗俱傷也沒有將辦法將起義軍收入囊中。在朱元璋和陳友諒這人大戰前,北方的起義軍就給了元朝重大打擊,這讓元朝受到打壓。

劉福通和韓林兒兩個人在一起還組織了幾次北伐戰爭,雖然這幾次戰爭沒有取得什麼勝利成果,但是讓元朝的軍隊受到了傷害,主力部隊損失慘重。

看到陳友諒和朱元璋之間發生矛盾,元朝就是想趁這個時機打敗兩支軍隊,也是有心無力,畢竟主力部隊都沒有了,還拿什麼打仗呢?

再加上當時和張士誠的戰爭,也讓元朝損失慘重,幾乎沒有可以戰鬥的部隊。這時元朝的內部還發生爭鬥,百萬部隊被打的七零八落,所以元朝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這兩個人之間兩敗俱傷,自己還不能漁翁得利。

  • 地主武裝不如軍隊

在經過上面的鬥爭後,元朝已經沒有了可以戰鬥的部隊,主力軍也消失的差不多,他們在想打敗朱元璋等人,就只能依靠國家的地主武裝。可元朝想得太過於完美,地主武裝畢竟沒有接受過國家的軍事培訓,實力遠遠差於軍隊。

而且這些武裝部隊也沒有將心思放在救國上,反而是想趁著這個時機擴張自己地盤,給自己撈好處。所以還沒等和這些農民起義軍之間發生爭鬥,自己就先出現了內部矛盾,開始互相攻擊。

察罕帖木兒被刺身亡後,這支地主武裝就被王保保繼承,他將養父的軍隊擴大,和另一支地主武裝之間發生摩擦,讓元朝的政府顧及不暇。這些國家的爭鬥還沒有平息,又怎麼可能有精力去攻打別人呢?

(王保保畫像)

而且當時北方的起義軍,已經讓元朝政府頭疼了,就算這個時候南方兩敗俱傷了,元朝軍隊也沒有時間搭理。他們本想解決好自己的內部鬥爭,再去解決這些起義軍,沒想到等他們忙活完自己的事情,朱元璋就一人獨大了。

  • 元朝內亂開始

等到北方的起義軍被消滅,元朝政府想趁著這個時候南下消滅朱元璋的人,但是元朝開始爆發內亂,內部的矛盾擺到了明面上。

(元順帝畫像)

元朝皇帝殺死了丞相後,將國家政權交給了皇太子,這讓皇后和皇太子有了野心,一心想要除掉元順帝,扶持皇太子上位。元順帝得之後非常生氣,自己還沒死呢,兒子和妻子就盼著自己讓位,這怎麼能行?

(元朝內亂)

於是元朝的內亂就此拉開序幕,當時的元朝只剩下兩支重要地主武裝,以王保保為首的支持皇太子,想要趁著太子上位撈些好處,只剩下孛羅帖木兒支持元順帝。所以在皇太子挑明後,這父子倆在元朝開始了自我討伐,還沒等到南下消滅朱元璋,自身實力就已經被消耗的差不多。

最終以皇帝殺孛羅帖木兒這場內戰才得到結束,而此時的朱元璋二人已經結束了爭鬥,這場大戰也進入了尾聲。

所以我們結合以上三種條件就不難發現,元朝軍隊雖然想趁著這個時機消滅南方的起義軍,但是元朝的自身實力得到消耗,已經有心無力。就算這時朱元璋和陳友諒之間兩敗俱傷了,元朝也沒有這個實力再去收復二人,畢竟自己都顧不過自己了,哪有閒空再去管別人呢。


大國布衣


元朝末年,百姓們不堪暴政,紛紛揭竿而起,以至於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strong>

朱元璋便是於這亂世之中崛起,一步一步開創了大明王朝。

而在過程中,統一江南的無疑是最困難的!

當時起義軍勢力主要集中在南方,以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三家最為強大。然而他們並不是鐵板一塊,而是互相爭鬥。朱元璋是在爭鬥中勝出以後,才登基稱帝,建立明朝,然後再北伐,將蒙元趕回了老家。


而在南方的內鬥時候,元朝政府並不是什麼事都沒有做,他們也在忙著內鬥!

當時,元朝內部分裂,一派支持元朝皇帝,一派支持元朝太子。

當時握有軍權的王保保和孛羅帖木兒兩大軍閥一個支持皇太子,一個支持元順帝,在北方大打出手。這場父子之爭,異常慘烈,元朝甚至一度呈現兩個朝廷的局面。

所以他們根本沒有力量和閒心去管南方的朱元璋。

除了內亂之外,元朝的實力因為北方紅巾軍的存在而遭到很大的消耗。雖然元末起義軍主力在南方,但崛起是在北方,當年紅巾軍以劉福通、韓山童為首,在北方揭竿起義,反抗元朝暴政。

紅巾軍戰鬥力很強,消滅許多元朝士兵,使元朝軍事力量受到重創。

紅巾軍甚至一度攻佔過元朝的上都,攻進了遼東和高句麗。所以為了對抗紅巾軍,元朝曾調集了許多軍隊,消耗了許多的力量,實在是無力派軍南征。以鎮壓起義軍只能是依靠當時北方的地主武裝。兒這些地主武裝都有自己的算盤,不遠出力!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張士誠!此人是個牆頭草,哪裡有利就到哪裡,最開始他子啊高郵起義,聲勢不小,後來被元朝招降,他又開始攻打起義軍,劉福通就是載在了他手裡。而後他又自立為王,建國大周,與元朝的關係非常的微妙。


在陳友諒和朱元璋爭鬥的時候,他擋在了元朝前面,元朝想要插手,必須得經過張士誠。而這個人是個典型的商人,他一直按兵不動,想要等到陳友諒和朱元璋兩敗俱傷。

結果朱元璋擊敗了陳友諒,騰出手後,又把張士誠給弄了。

而此時的元朝,在幹嘛?

當然還是在內鬥咯,原本在南方起義軍內鬥之時,元朝最有實力的軍閥王保保已經元順帝下詔封擴廓帖木兒為河南王,調度天下兵馬“肅清江淮”。但當時王保保並沒有南征,而是和關中軍閥李思齊、張良弼等地主武裝打在了一起。

“相持一年,前後百戰,勝負未決”!

因為這件事兒,元朝朝廷和王保保鬧掰,剝其爵位,削其軍權,王保保也懶得搭理他們,誓要平了這些“隱患”!

於是朱元璋就藉著這個機會,安安穩穩的發展。甚至於等到朱元璋的北伐大軍壓來,兵臨大都城下,王保保都沒去勤王救援!可見其內部分裂有多嚴重!

所以,總的來看,原因就是元朝自己在內鬥!


<strong><strong>


白話歷史君


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時,蒙元政府正在發生內部動亂自顧不暇,根本沒有精力抽調兵力去對付朱元璋與陳友諒。

一:中央內部政變,權力爭鬥。

元朝建國之後經常發生對皇位的爭鬥,而且持續時間長,對政治局面危害大,影響元朝的持續性發展。

在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時期,元朝政府又一次發生政變。這次政變的源頭來源於皇后與皇太子,奇皇后與皇太子想讓元順帝退位。

元順帝不許並回答說自己頭髮還沒發白、牙齒也沒脫落、這怎麼能說我已經老了呢?於是,奇皇后聯手太子發動宮廷政變。

豎立提拔一批依附自己的大臣,將順帝一派的大臣貶黜。於是雙方分別集結自己的勢力進行攻伐,雖然最終元順帝平定了叛亂,但是也錯過了進攻朱元璋最好的時機。



二:元軍疲弱。在朱元璋鄱陽湖大戰陳友諒之前,同樣屬於起義軍的劉福通等人發動了紅巾北伐,組織了三次針對元朝的大型戰爭。

在這個過程中,元朝軍隊雖然將北伐軍擊敗,但是,元朝軍隊自身也遭受了極大的損失,大量的精銳士兵戰死。

隨後,元順帝又組織軍隊剿滅張士誠,這一戰因為政策性失誤,臨陣易帥,使元朝軍隊鬥志渙散,一觸即潰。


所以,在朱元璋大戰陳友諒之時,元軍沒有拿的出手的部隊對朱元璋發動進攻,只能放任其互相兼併。

三:元朝政府組織鬆散,地方勢力散漫。

元朝的地方行政以行省製為主,而後期元朝政治局面失控,中央逐步散失對地方政權的控制,使行省主官成為割據獨立勢力,影響中央政策的落實。


當朱元璋大戰時,元朝中央政府無法及時調動地方武裝對起義軍進行圍剿,因為失去了對地方的強大控制力,所以元朝無力對大戰作出反應。

四:元朝政府希望起義軍互相爭鬥藉以削弱起義軍實力。

朱元璋與陳友諒同屬於起義軍陣營,在元朝政府沒有滅亡依舊佔據北方時,發生內鬥,消耗了起義軍的實力。

對元朝政府維持統治來說,的確算是一件好事。所以,根據這些原因,當朱元璋在大戰陳友諒時,元朝政府不能及時地調動軍隊展開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