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馬皇后送給劉伯溫“一梨兩棗”後劉伯溫就告老還鄉了?

Amber955


朱元璋的成功離不開一個女人和一個男人,這個女人是馬皇后,這個男人則是劉伯溫。

他曾經只是一個在乞討路上幾乎餓死病死的乞丐,只是一個賴在皇覺寺中討生活的和尚,後來突然投了軍,最後竟然一步一步地當上了皇帝。

可是,即便他再努力,如果沒有得到郭子興的信任,沒有成為郭子興的心腹,他又憑什麼出頭?讓郭子興能夠信任和放心朱元璋的則是他們之間的“翁婿”關係,郭子興為了讓朱元璋不會背叛自己,也是為了拉攏朱元璋,將自己的養女馬氏嫁給了他。

朱元璋和馬皇后感情也很好,朱元璋此人性格多疑,馬皇后在調和朱和手下人的關係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劉伯溫則是朱元璋打江山的過程所必不可少的一個謀士,對於劉伯溫的評價,有所謂的“天下三分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絕對是歷史上少有的一個厲害角色。

朱元璋當時徵召劉伯溫可花了不少功夫,他在打下金華和括蒼之後,花高價錢聘請劉伯溫出山,劉伯溫什麼反應?不去!顯然,朱元璋用錢收買的方式打動不了劉伯溫,後來朱的手下孫炎給劉伯溫寫了兩次信,這才說服了劉伯溫。

孫炎說了什麼,沒人知道,但是劉伯溫一出山,便直接激了朱元璋一句:韓林兒不過只是一個小小牧童,你說你尊奉他幹什麼?

劉伯溫的話實際上已經說得很露骨了,你也不用尊奉韓林兒,自己打江山自己當皇帝!然後,他又為朱元璋規劃了奪取江山的路。

朱元璋在和陳友諒鄱陽湖一戰之時,差點死在陳友諒的飛炮之下,好在劉伯溫在危急關頭,讓朱元璋轉移到了別的船上,朱元璋前腳剛走,他之前所乘坐的船便被“轟”地一聲給炸碎了。

鄱陽湖之戰可謂是朱元璋一生中最驚險的一戰,但是最終在劉伯溫的幫助下,他成功地躲了過去。

所以,劉伯溫對朱元璋打江山當皇帝可謂是功不可沒,理應在朱元璋當皇帝后獲得高官厚祿。

可是,後來馬皇后突然送了“一梨兩棗”給劉伯溫之後,劉伯溫為什麼便毫不猶豫地告老還鄉了呢?

朱元璋坐擁江山之後,性格中的多疑被釋放了出來,為了穩固自己好不容易打下來的江山,為了讓別人威脅不了老朱家,讓別人沒有覬覦老朱家的江山的實力,制定了不少的規矩,也採取了不少的措施。

他後來藉著胡惟庸案廢除了丞相制度,便是他鞏固皇權的最明顯的一個動作。

他還留下了所謂的“宦官不得干政”的祖制,吸取了漢唐的教訓,將宦官鎖進了牢籠。不過,這個祖制後來被朱棣給打破了。

當然,當時對於老朱家最有威脅的莫過於跟隨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開國功臣們!

對於開國功臣,朱元璋的處理實際上也很簡單,趙匡胤為什麼“杯酒收兵權”?正是因為開國功臣的手裡拿著對皇權最有威脅的一樣東西——兵權!

所以,朱元璋需要做的只是收回他們手裡的兵權。

當時,湯和知道了他的心思之後,立刻老老實實地交出了兵權,最後獲得了善終。

對於劉伯溫,朱元璋卻犯迷糊了,想用他,又不得不提防他。

劉伯溫這個人能力很強,不管是打江山還是治天下,都是一個好幫手,可是,朱元璋又偏偏放心不下他,萬一劉伯溫造他的反怎麼辦?他曾經只是一個“臭乞丐”,尚且能夠當皇帝,劉伯溫這麼厲害,如果想要造反還不是小事一樁?

劉伯溫一路輔佐朱元璋,對朱元璋也是有所瞭解,所以在朱元璋要給他加官進爵,讓他當明朝的丞相的時候,他是說什麼也不肯接受。

朱元璋的枕邊人——馬皇后,她很瞭解他,所以,她很快便看出來朱元璋的心思和憂慮,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她決定做一件事。

她讓宮女準備好了一個小禮盒,在這個禮盒裡放好了一個黃梨和兩顆紅棗,然後吩咐道:這是我給劉伯溫準備的禮物,好好給我送到劉伯溫府上去,記住,一定要親手送到劉伯溫的手上。

劉伯溫聽說宮裡來人了,急忙出來迎接,一問之下,原來是皇后派人來慰問自己了,還帶了禮物,心中倒也有點感動。

不過,劉伯溫在打開禮盒之後卻愣住了,只見裡面只有一個黃梨和兩顆紅棗,馬皇后這是要幹什麼?

但是,心思縝密卻又活絡的劉伯溫,瞬間想明白了馬皇后葫蘆裡的藥——棗者,早也;梨者,離也!

馬皇后分明是在向他發出警告,劉伯溫呀,你得早早離去!

此外,馬皇后送的又為何是“一梨二棗”,而不是“一梨一棗”呢?

梨是黃色,黃色乃是帝王象徵。棗則是紅色,紅色所寓意的正是一個“朱”字。黃梨和紅棗,也是在說江山是朱家的,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只有一個梨,所以不能有兩個“朱元璋”!

所以,馬皇后的“一梨二棗”也告訴了劉伯溫,讓他早早離去的原因——朱元璋對他生出疑心了!

朱元璋有了疑心,便等同於劉伯溫的異心,不論劉伯溫到底有沒有異心,已經不重要了。

劉伯溫絞盡腦汁地想盡了馬皇后這“一梨二棗”背後所隱藏的深意,心中一個咯噔,背後驚出了一身冷汗,心想自己也確實應該離開了。

於是,劉伯溫立刻寫了一封摺子,讓人遞給了朱元璋,摺子的內容也不少,說了不少過去的事,但意思也很明顯——皇帝呀,我老了,所以想辭職回家養老了!

朱元璋批了,劉伯溫也回了老家。

不過,後來劉伯溫遭胡惟庸構陷,說他想將一塊有所謂“帝王氣”的地作為自己死後的墓地,這擺明了是想造反。為此,劉伯溫不得不入京謝罪,只是他在入京後卻不小心染了病,所以謝完了罪也沒能返回老家。

朱元璋聽說劉伯溫生病後,讓胡惟庸帶著御醫去看劉伯溫,給他開了藥,這藥不吃還好,吃了之後病情反倒愈發嚴重了。

朱元璋一看劉伯溫病情加重,也怕他撐不過去了,所以,便讓人護送劉伯溫回老家去了。

最後,劉伯溫在回到老家後沒過一個月,便一命嗚呼了,結局不可謂不淒涼。


吾與吾國


馬皇后最經典的一句話便是:

“天下安否,國母焉可不問!”

她送給劉伯溫的“一梨兩棗”含有很大的玄機。



馬皇后是誰?她是朱元璋的原配結髮的妻子。馬秀英、馬大腳、明朝開國皇后,都是她一人。她生於1332年八月初八,她的生日和朱元璋的名字“朱重八”非常巧合,他們之間的愛戀更是曠世千古。

馬秀英12歲時被她爹的生死之交郭子興收養,21歲時在他義父的包辦下嫁給了紅巾軍領袖小朱,這是自古以來包辦的最完美最和諧的婚姻。馬秀英陪著小朱度過15年的戎馬生涯,感情深厚,曾5次救小朱死裡逃生,在生活中一次次讓小朱感激涕零。



她做了許多事,令朱元璋感激敬重

郭子興為人心胸狹窄,愛聽信讒言,對朱元璋經常疑忌,有一天郭子興的兩個少爺因為妒忌朱元璋的才能,在自己父親面前告狀,說朱元璋要謀反。郭子興一聽立刻把朱元璋禁閉了,他的那兩個黑心小少爺想弄死朱元璋,就對下人安排,不許給朱元璋飯吃,餓死他。馬秀英知道了,心疼焦急,她瞅準機會,趁人不注意偷了一個剛出爐的熱餅,立刻藏在懷裡。連忙給小朱送去。一路上那滾燙的餅子燙的馬秀英眼淚要掉下來了,她都沒有拿出來。她怕拿出來被人發現,告訴那兩個小黑心,小朱更遭殃;她寧願燙死也不捨得扔掉,怕她的小朱餓死。就這樣咬牙堅持,等見到小朱,把餅子拿出來時,胸部皮肉被燒焦。《明史》:

“竊炊餅,懷以進,肉為焦”

身上的疼痛怎比她內心的煎熬與牽掛!小朱的靈魂在顫抖,痛哭流涕發誓:待我君臨天下,許你一世榮華!

朱元璋在前方領兵打仗,馬秀英親手為將士縫衣做鞋。一次,朱元璋的死敵陳友諒兵臨城下,人心慌亂,大局將不穩。馬皇后鎮定非常:“盡發宮中金帛犒士”。戰士們士氣高昂,鬥志飽滿,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所蘊藏的戰鬥力,為朱元璋獲得勝利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據《明書·懿文皇太子紀》記載:朱元璋與陳友諒對戰時,受重傷被狂追,馬大腳背起朱元璋腳下生風拼命地跑啊跑,朱元璋保住了小命。老朱的兒子朱標為此繪有圖像,一直放在懷中。每當老朱追著打他時,朱標就故意把圖像遺落在地,老朱每撿起圖像,就會扔掉手中的鞋子、棍棒,痛哭一場。

基於朱元璋對她深厚感情,她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舉動,都讓老朱對其百依百順。

發自內心的善良,如一場春雨於無聲處滋潤萬物,各種手法救大臣,她活成了傳奇!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於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秀英為皇后。


朱元璋當了皇帝,無人敢監督和約束他,他變得驕橫霸道,一顆心也變的冰冷堅硬。多虧馬皇后婉轉地勸說,救了不少大臣的性命:

老朱的文官,郭景祥擔任和州知州時,因得罪小人被告密,說郭景祥的兒子手持長槍要殺父親郭景祥,朱元璋大怒,當場表示要處死這個逆子。馬皇后說:“郭景祥只有一個兒子,傳言也許不可靠,殺了他的兒子恐怕就斷了郭景祥的後代了。”朱元璋聽了馬皇后的話派人調查,果然是謠言。如果不是馬後的勸說,郭家就家破人亡了。


學士宋濂,因為長孫宋慎牽連到胡惟庸案而獲死罪。馬皇后竭力勸說,老朱不聽。馬皇后在侍奉朱元璋吃飯時,全部是青菜,不見肉星。朱元璋問原因。馬皇后回答說:“我在為宋先生作福事。”朱元璋放下筷子,起身離開。第二天免了宋濂的死罪。

同樣她也去救劉伯溫,只是方式不同

劉伯溫,叫劉基(1311—1375),字伯溫,浙江青田人,朱元璋對他敬稱“老先生”,他精於謀略,擅長兵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民間廣泛流傳著:“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傳說。


他聰慧過人,童年“神童”,讀書過目不忘,背誦如流,12歲中秀才;青年“學霸”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是熱愛非常,潛心鑽研揣摩,十分精通,23歲一舉考中進士。26歲在元朝當官位居正八品,剛正不阿,打壓豪強惡霸,懲治下層貪官汙吏,深受百姓愛戴。因得罪仇人太多辭官隱居。

1360年朱元璋把他的這位“老先生”請到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謀臣。曾多次招入內室密謀大計,劉伯溫的致勝奇招層出不窮。他輔助朱元璋消滅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在種種活動中他就是朱元璋的大智囊,貢獻巨大堪稱一等。


然朱元璋打下了江山後,封劉伯溫為伯爵。位居第三等。一等是國公;二等是侯爵,這些位子都是朱元璋的子孫、親人和他“淮西老鄉團”的。一等開國元勳竟受這待遇,劉伯溫心裡哇涼。

老朱對丞相之位有擔憂,他認為丞相制度不利於自己以後的統治。從此功高震主者的日子不好過。劉伯溫,老朱對他猜忌日深,有一次,老朱又密室召見劉伯溫。想借伯溫的口,廢除宰相制度,順便試探下劉伯溫。官場套路深!



朱元璋問:現有一丞相之位,老先生看誰當最 合適?

劉伯溫答: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三人可選。

朱元璋問: 胡惟庸如何?

伯溫答: “譬之駕,懼其僨轅也。”(胡惟庸 就像一匹烈馬,將來他一定會擺 脫韁繩!)

朱元璋說:這位子只有你坐最合適。

劉伯溫答:“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 且辜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 主悉心求之。”

劉伯溫最後一句的意思是:我當然知道自己可以當宰相,但我嫉惡如仇,天下有才人多的是,皇上慢慢挑選吧。這句話說的讓老朱非常非常不爽,“嫉惡如仇”“惡”指朱元璋說的,“又不耐繁劇”(想廢丞相制度直接廢了吧)演那麼多繁文縟節的戲幹嘛!

君臣“深厚的友誼”結束在這次談話上。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親自下書給劉伯溫,炒了他的魷魚,勸其回家養老,但是養老也養不安生。他被胡惟庸隨便一個罪名給告了,除去了養老金。腦回路與一般人不同的他竟又回到了京城,也許是送上門讓老朱方便監視吧。



馬皇后出手相救,無奈迴天無力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劉伯溫生病了。他收到了一個水果籃,裡面有兩個棗,一個梨子,這是那個善良的馬皇后派人送來的。對於料事如神的劉伯溫來說,不難猜出其中玄機——早早逃離!然他知道在劫難逃!

隨後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視劉基,胡惟庸隨身的醫生給劉伯溫開了藥方。劉伯溫吃了藥後,病情越來越重,不久死去,馬皇后痛心不已。

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選了胡惟庸做左丞相,不久一場巨大的血雨腥風……

朱元璋勤政、愛民,對百姓愛民如子,可其對待手下的官員只能用“毒辣”來形容了。

1382年(洪武十五年)51歲的馬皇后病重,卻堅持不服藥,朱元璋急令太醫醫治。馬皇后對他說:“死生,是命運的安排,醫生又怎能使人活命!如果吃藥不能見效,恐怕會因為我的緣故而降罪各位醫生吧?”

洪武十五年八月,馬皇后死了,享年51歲。她用自己的死,免除了一場血雨腥風的殺戮,保全了太醫上下家族的性命。

朱元璋失聲痛哭久久不止,從此,再也沒有冊立皇后。


小姐姐講史


明朝立國之後,朱元璋為了政權的穩定開始屠殺有潛在威脅的人。在這一過程中,馬皇后救下了很多的人,比如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大明首富沈萬三。除了這些人之外,傳說中,馬皇后還救下了神機軍師劉伯溫。



相傳,朱元璋創立錦衣衛後,對文武百官日夜監視,只要有人說自己一句壞話,立刻下令處死。久而久之,很多官員被逮捕入獄。

時間長了,朱元璋認為這些人或多或少的都對自己有所不滿,於是他準備將所有的功臣一網打盡。為此朱元璋花費重金建造了一座慶功樓。

某天上朝,朱元璋對文武百官說;“如今天下太平,國泰民安,皆賴眾位愛卿的功勞呀。所以朕準備為大家慶功,地點就在剛剛建好的慶功樓內。”

眾位大臣一聽,皇上要請客,所以個個是滿心歡喜。



劉伯溫聽到朱元璋請客,又看到了大明江山穩固,心裡產生了疑慮,知道了這是狡兔死、走狗烹的圈套。於是劉伯溫在當天向朱元璋辭職了。

朱元璋看到劉伯溫辭職,說了幾句客套話後賞賜了一些金銀。之後還親自把劉伯溫送出了皇宮。

劉伯溫出了皇宮直奔徐達府。在徐達的府上,劉伯溫百感交集,交談了一會兒,向他辭行的時候說:“兄弟,記住,在慶功樓宴會上要時刻跟隨皇上,不論皇上去哪兒,你都要不離左右。”



慶功樓那天,功臣畢至,所有人都開懷暢飲。正在大家喝的開心的時候,朱元璋站起來說要去方便,這時徐達也迅速起身跟了上去。

朱元璋問徐達為何跟著自己,徐達反問朱元璋:“陛下真的一個也不留嗎?如果是這樣,我立刻返回,不過請陛下照顧好我的老母和妻兒。”

朱元璋聽後大驚,知道了事情敗露,於是讓徐達跟了上來,兩人離開慶功樓後便燃起了熊熊烈火。

徐達死裡逃生,朱元璋很納悶到底是誰走漏了風聲。想來想去他想到了劉伯溫,於是命令錦衣衛去探查,果然查到劉伯溫臨走前拜訪了徐達。



好你個劉伯溫,竟然早已經看穿了我的計謀,堅決不能留著你。正在朱元璋自言自語的時候,馬皇后從宮外經過時聽到了一切。

馬皇后心想,劉伯溫為大明江山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不能讓朱元璋把他殺了。於是派親信給劉伯溫送去了一個果籃,果籃中只有一個梨、兩個棗。

劉伯溫收到果籃後,看到了果籃中的棗和梨子,瞬間明白了馬皇后的意思,那就是“早早離去”。就這樣,劉伯溫馬上收拾行李,離開了京城,回到了老家。



當然,以上只是一個傳說,實際歷史中並沒有火燒慶功樓事件。劉伯溫也並不是主動辭職,而是因為和李善長的黨爭失敗才告老還鄉的。後來又因為胡惟庸的誣告而返回了南京城,最後死在了南京城。


我是越關


能言簡意賅的,就不長篇大論了。馬皇后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結髮之妻,是歷史上著名的賢后。朱元璋後期性情多疑暴戾,許多開國功臣都被誅殺,而馬皇后是心地仁慈之人,她多次設法挽救功臣。馬皇后給劉伯溫送“兩棗一梨”正是她挽救功臣的行動之一。

劉伯溫辭歸是為了保命

馬皇后送一筐梨兩筐棗給劉伯溫自然不是平常的賞賜,馬皇后此舉是有其他用意的。

明朝開國後劉伯溫僅被封為伯爵,這是朱元璋有意為之,加上後來發生的一些事,馬皇后看出了朱元璋想殺劉伯溫的心思。

馬皇后瞭解劉伯溫的為人,知道他不是該殺之人,於是設法挽救劉伯溫,馬皇后派人給劉府送上兩筐棗和一筐梨,以此提醒劉伯溫。

劉伯溫是聰明絕頂之人,他自然明白馬皇后此舉不是簡單的賞賜,而是有深意的。

劉伯溫看到這三筐水果一下子就明白了馬皇后的用意,他知道馬皇后這是提醒自己“早早離”的意思。

歷史上像這類以物寄意的例子不在少數,清朝紀曉嵐曾經以茶葉和鹽提醒兒女親家兩淮鹽運使盧見曾朝廷要查鹽。不同的是,紀曉嵐此舉屬於通風報信,而馬皇后此舉是屬於救人。

劉伯溫從馬皇后的提醒中明白自己的處境很危險,為了避開危機,劉伯溫便主動告老還鄉,朱元璋順勢批准了劉伯溫的請求,將其賜歸。


歷史守望者


一梨兩棗是諧音“早早離”,馬皇后勸劉伯溫早早離開,免得遭朱元璋的毒手。

這個“一梨兩棗”典故,具體是什麼?

咱們中國人做事真的是曲線思維,禪機重重,很多事情都不明說,總是喜歡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極其的含蓄。哪怕做狠事,也非常的委婉,比如三國時,曹操想弄死荀彧,不直接下達命令,只送了個空盒子給荀彧,讓荀彧自己領悟而自盡。

馬皇后送劉伯溫一梨兩棗,是委婉的間接告訴他趕緊離開朝廷,晚了,可能會遭到朱元璋的殺害。但是俗話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以劉伯溫的智慧,我覺得他是能察覺到朱元璋的想法的,只是馬皇后也熱誠,深知劉伯溫的功勞巨大,不忍心劉伯溫被害,就間接地告訴他離開。

朱元璋這開國皇帝,過河拆橋,總是擔心開國功臣謀了他的位,下得了狠手,絲毫不念這些與他出生入死的元老們的功勞,而且殺害手段也是令人瞠目結舌。

比如從小與朱元璋一起長大的小夥伴徐達,一路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功勞可謂巨大。但大明建立後,朱元璋明知徐達有背疽的病,這病忌吃鵝肉,他偏偏故意賜鵝肉給徐達吃。徐達無奈,吃了鵝肉後不久歸西。

眼看朱元璋又要對劉伯溫下狠手,馬皇后本人以仁慈寬厚聞名於世,也深知劉伯溫為人剛正不阿,不可能會造反,更不會威脅到大明的統治,就有了惻隱之心,要救劉伯溫一命,但又不方便明用語言告之自己老公的險惡用心,於是就有了一梨兩棗的典故。

劉伯溫借又病又老之故,告老還鄉養病,但朱元璋依然派人來探試。

以劉伯溫的智慧,知道此刻伴君如伴虎,聰明的以病、老之故請求回鄉,朱元璋應允。但是,劉伯溫在家,時不時會有朝廷官員過來“慰問”,他何償不知道這是朱元璋的狐疑。劉伯溫晚年對朱元璋的所作所為極其心寒。

在他病深之時,告誡兒子,不得再看奇門遁甲之書,他也把這些書籍給燒掉了。不久之後,劉伯溫便病死了,一說是被朱元璋毒死,但都沒有正史的記載。

還有一說,是劉伯溫早年遊學,曾跟一道士學到一些道法,可以七天不呼吸。劉伯溫故意讓兒子對朝廷上報他已“死亡”,然後用道法不呼吸躺在棺材之中,而且還在棺材板中故意挖一個洞。

果然,朱元璋派人來試探他真死假死,見棺材中的劉伯溫沒有了呼吸,棺材板上還有洞,以為是假死,然後把洞給塞上,再蓋上棺板,過幾天再看,確實劉伯溫已沒有了“呼吸”。

劉伯溫後來就逃過此劫,隱名埋姓,當然這些都是野史的撰寫,真實與否,無從考據,但人們的美好希望,都是希望良臣都有好結果。


我就是竹韻


馬皇后送給劉伯溫“一梨兩棗”這個故事裡面牽扯到三個關鍵性人物:一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即朱元璋,二馬皇后,即馬秀英,劉基,三即劉伯溫,我們一一表來。

朱元璋其人 朱元璋(1328年—1398年),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幼名重八,參加農民起義軍後改名元璋。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稱明太祖。

朱元璋幼時貧窮,放過牛,當過和尚。他在位期間,獎勵墾荒;興修水利;他徒富民,抑豪強;解放奴婢等,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以擅權枉法的罪名處死了丞相胡惟庸和有關的官員,不再設丞相。

1382年,朱元璋成立錦衣衛,一個軍事特務機構,並授以偵察、緝捕、審判、處罰罪犯等權力,由皇帝直接掌控。 錦衣衛俗稱“詔獄”,詔獄裡採取廷杖、剝皮等酷刑。

1393年,錦衣衛指揮使參奏藍玉謀反,由吏部審訊,三天後,朱元璋將藍玉殺死,爾後,就是大規模的清洗和株連。胡、藍兩案,前後共殺四萬人。



朱元璋沒有像宋朝皇帝趙匡胤採取平和的杯酒釋兵權的策略,導致人心惶惶。朱元璋甚至對從小一起玩大,功勞大大的徐達,朱元璋都下得去黑手,置之死地而後快,就別說其他人了。

劉伯溫何許人?"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劉基(1311年-1375),字伯溫,明朝開國元勳。 劉伯溫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劉基一身正氣,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民間,劉伯溫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說。

中書省都事李彬——李善長的私寵,因貪圖私利,縱容下屬而被治罪,故請求從寬發落,劉基不聽,並派人騎馬速報太祖,得到批准,劉基便在祈雨時,將李彬斬首。 吳元年(1367年),天氣大旱,太史令劉伯溫請求處理久積冤案,朱元璋當即應允,大雨也就從天而降。



朱元璋因事要責罰丞相李善長,劉基勸說道:"他雖有過失,但功勞很大,威望頗高,能調和諸將。"太祖說:"他三番兩次想要加害於你,你還設身處地為他著想?我想改任你為丞相。"

劉基叩首說道:"這怎麼行呢?更換丞相如同更換樑柱,必須用粗壯結實的大木,如用細木,房屋就會立即倒坍。

馬皇后其人: 給劉伯溫送一梨兩棗的主人公就是馬皇后。

馬皇后(1332年一1382年),孝慈高皇后,又名馬秀英,安徽宿州人。 1352年(至正十二年),在郭子興的主持下,把養女馬秀英嫁給了時為紅巾軍將領的朱元璋。

馬秀英保持節儉樸實的生活作風,冊後以後,仍親自帶領後宮刺繡和紡織。她自己平時粗茶淡飯,縫補舊衣。



為何馬皇后送給劉伯溫“一梨兩棗”? 朱元璋有殺劉伯溫的意思,馬皇后非常著急,她在想一個完全的策略。或許之前她已經勸過朱元璋好多次,讓她善待功臣。但這次勸說,顯然效果不好。怎麼辦呢?馬皇后不想放棄,正巧劉伯溫病了。

馬皇后派人給生病的劉伯溫送去了一籃子桃,裡面還放上了一個梨和兩個棗。意思是什麼呢?兩個棗就是“棗棗“(早早),桃(逃),一梨(離),連起來就是“早早逃離(棗棗桃梨)”。



不得不佩服馬皇后的聰明才智,沒有隻字片語,就不會授人以柄,只通過幾個水果就把自己所要表達的話語進行的非常完美的傳遞。 馬皇后一心向善,不想傷害任何人,尤其是那些功臣們。

故此,劉伯溫辭官回家了。


歷史漫談君


世人都知道朱元璋的老婆外號“馬大腳”。

當時就有人畫過一個大腳女人懷抱西瓜,暗諷她“淮西婦人好大腳”,可是要不是這個淮西婦人,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死在朱元璋手下。

“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齊嚇煞。要與西風戰一場,滿身披上黃金甲。”

這是朱元璋還在郭子興手下時,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模仿黃巢的菊花詩,但意境差了很多,只是一股野心和殺氣撲面而來。

朱和馬:


在紅巾軍內部起了矛盾,孫德崖和趙均扣押郭子興,要殺了他之時,朱元璋救下了郭子興,郭子興便把乾女兒馬秀英嫁給了朱元璋。

馬秀英也許和朱元璋有緣,朱元璋小名重八,而馬秀英的生日恰好是八月初八,兩人真是天作之合馬秀英從此跟著朱元璋,用她的一雙大腳隨朱元璋丈量天下,協助朱元璋幹出了一番偉業。

據《明史·后妃列傳》說:郭子興的兩個兒子忌恨朱元璋,在郭子興面前告朱元璋圖謀反叛。

郭子興把朱元璋關了起來,這兩個小子就告訴人不給朱元璋飯吃。

馬秀英知道以後,在廚房偷了剛烙好的燒餅放在懷中偷偷給丈夫送去。

剛出廚房,恰巧與郭子興的夫人張氏撞個滿懷,馬秀英忙將燒餅放在懷中,張氏看見馬氏神情慌張,就故意與她閒聊,馬氏只得勉強應答,後來疼的說不出話來,張氏把馬氏扶進屋裡,仔細詢問。

馬皇后:


馬秀英伏地大哭,說明原委。張氏趕忙叫馬氏解開衣服拿出燒餅,那燒餅還熱氣騰騰,粘著皮肉,好容易將燒餅除下,肉差點燙焦了。

張氏一面命馬氏敷藥,一面叫人速送食物給朱元璋。當晚,張氏便在郭子興面前說朱元璋的好話,郭子興這才放了朱元璋。

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冊封馬秀英為皇后,他對群臣說:

“昔光武受命,嘗回思滹沱麥飯,以勞馮異;唐德長孫後,以能周旋於隱太子之間。今皇后同朕起布衣,閱歷憂患,每不憚灼肌膚,懷熱食飼朕,此不止麥飯也。至郭氏猜嫌,幾羅叵測,後卒能多方彌縫,以脫朕於難,其與長孫之周旋險易何等?語曰:妻者,齊也,又曰:家貧思賢妻,非後德齊一,安有今日?其敢以富貴忘貧賤哉!”

朱元璋雖然對手下功臣下手狠毒,但對老婆還是很好的,沒有忘記當年馬秀英懷餅救他的事,而且他真的在以後的日子,不以富貴忘貧賤,與馬皇后非常恩愛。

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馬皇后深居皇宮,每當與人相見,總是用裙子將腳嚴嚴實實地遮蓋起來。

有一次,馬皇后乘轎到街頭遊覽,忽然一陣大風吹來,將轎簾掀起一角,馬皇后擱在踏板上的兩隻大腳,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急忙把腳縮了回去,可人們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啦!

於是這件新鮮事傳開來,轟動了整個京城,因為是姓馬的露出了腳,“露馬腳”一詞便流傳到今天。

朱元璋是不許後宮干政的,但對馬皇后是例外。

經常朱元璋下朝,皇后都要問:

“天下民安乎?”

時間久了,朱元璋也有點不耐煩,有一次就回了一句:“此非爾所宜問。”那意思,這事不是你該管的。 馬皇后回答道:

“陛下為天下父,妾為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問?”

朱元璋一聽有道理,竟然無從反駁。 朱元璋當上皇帝后便開始大殺功臣,馬皇后總是設法相救。

太子的老師宋濂被人誣告牽連進胡惟庸案,朱元璋便要殺宋濂,太子求情都沒用。

宋濂:

馬皇后便讓當天的御膳房準備全素席,吃飯的時候朱元璋很奇怪,便問今天怎麼沒葷菜?

馬皇后說:

“尋常老百姓對先生都會禮遇一生,宋先生盡心盡力教誨太子,有功無過,我這是為他祈福吃素。”

朱元璋體會到馬皇后的良苦用心,便放過了宋濂。

劉伯溫是朱元璋的智囊,他運籌帷幄,神機妙算,為大明江山立下了大功。

由於劉伯溫過於精明,威望又高,朱元璋將他當作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

打天下時:


馬皇后非常著急,她知道朱元璋殺意已決,絕對不會聽自己的勸阻,但她不希望看到這樣的忠臣被無辜處死,可是朱元璋對自己也已有了防備,不讓自己去救劉伯溫。

怎麼辦呢? 也是該當劉伯溫命大。過了沒幾天,劉伯溫病了。

馬皇后聽說此事,便讓太監送去一個籃子,裡面是一籃子桃子,還有兩個棗和一個梨。

劉伯溫多聰明的人啊,一看就明白了,原來是讓他早早逃離(棗棗桃梨)。

結合最近朱元璋對自己的態度,他明白老朱要下對自己毒手了,便在第二天向朱元璋告老還鄉。

劉伯溫:


朱元璋本來不同意,但馬皇后在一旁給劉伯溫說好話,總得給皇后一點面子,就放劉伯溫回鄉了。

這位歷史上有名的軍師得以逃脫虎口。 洪武十五年農曆四月,馬皇后突然病逝,終年51歲。

她死之後,朱元璋再無顧忌,開國功臣三十四人,被他殺了三十個,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殺人狂。

不過朱元璋對馬皇后還是很有感情的,馬皇后病逝後,朱元璋再也沒有立過一個皇后。

歷史上能真正母儀天下,或許也就只有馬皇后了。

參考:《明史·后妃列傳》


剛日讀史


一梨兩棗,從字面上就很容易理解,那就是“早早離開”,馬皇后這是在勸劉伯溫早點走,以免殺身之禍臨頭。


劉伯溫是一代奇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能不知道馬皇后的警告嗎?所以他二話不說,趕緊向朱元璋上表辭職,告老還鄉。

劉伯溫以為自己退歸鄉野,就可以保一世的平安,誰曾想洪武八年,劉伯溫身體小恙,朱元璋派出丞相胡惟庸前去探望,胡惟庸回京之後不久,劉伯溫就一命嗚呼了。

可嘆一代神算,能算乾坤百世,卻算不出自己得了個這樣的結局。


說到底,劉伯溫還是沒有徹底理解透馬皇后“一梨兩棗”的最終意思,他只是看到了表面文章,就是讓他早早離開,卻沒有想到馬皇后有更深的意思,是叫他遠離塵世,歸隱山林,再也不要問世間事情了。那麼這前前後後到底還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劉伯溫的歸隱是在洪武四年,從洪武四年到洪武八年,劉伯溫人雖退隱,心卻依然在朝堂,時不時還會參加一些重要時間節點的朝會。

例如洪武八年元旦早朝,他就在大殿上做了一首詩,表面上看,這首詩是給朱元璋歌功頌德,朱元璋一開始也確實沒有聽出來。


但是當後來聽到“從臣才俊俱揚馬,白骨無能媿老身”這兩句時,朱元璋有些回過味來了。感覺不對呀,這是在說我慢待功臣呀,但是朱元璋當時並沒有發作,當作什麼都沒有發生。

但是在這之後不久,劉伯溫就死了,你能說這裡面一點因果關係都沒有嗎?馬皇后的意思是什麼?是叫劉伯溫徹底和皇家斬斷一切聯繫,不要再參與朱元璋的任何活動。

但是劉伯溫不聽,隔三差五還去見朱元璋,這就給自己的死埋下了伏筆。

馬皇后是好人呀,從嫁給朱元璋的第一天起,就對這位夫君感到了失望。她是皇帝的妻子,她能從皇帝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皇帝未來要做什麼。


但是她雖然貴為皇后,卻無力去阻止這一切,只能盡其所能向一些大臣提出警告。劉伯溫是大明功臣,為大明江山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也正因為劉伯溫的功勞太大,功高而蓋主,馬皇后已經看出了朱元璋有殺他之心。所以她才會在某一天突然造訪劉伯溫,匆匆留下一梨兩棗後離去。

劉伯溫豈能不知,但是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他始終無法徹底離開朝堂,也許在那一刻,他對朱元璋還抱有一絲幻想,認為自己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生死與共,朱元璋應該還不至於會對自己下毒手。

他沒有想到朱元璋會有這麼狠,殺起人來會如此不留情面,可以說,劉伯溫算錯了朱元璋的心思。


自古君王的心思你不要猜,因為你是無論如何也猜不到的。可惜了馬皇后的一番好意,要知道,馬皇后這樣做也是冒了極大風險的。以她這種方法,一旦被朱元璋知道,只怕也會跟那些功臣一樣的下場。


小小嬴政


劉伯溫,這位歷史上著名的謀士。開國之後朱元璋大肆誅殺功臣,一時間鬧得是人心惶惶,劉伯溫也害怕某天皇帝就要了自己的小命。擔心總歸是擔心,可若劉伯溫不顧朱的猜忌冒然離開,皇帝便一定會懷疑他的,但若是不離開,皇帝一定會對他下手,所以,走或是不走一時之間成了兩難的問題。就在劉惶惶不可終日時,他接到了馬皇后的禮物,一梨兩棗,當他看到這個東西時,他很快就明瞭,當即激流勇退告老還鄉。為何馬皇后送來這個東西后,劉就會離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熟知皇帝的品性

作為皇帝的枕邊人,馬皇后可謂是熟知皇帝的性格,所以,她可以從皇帝的一言一行之中推算出皇帝的所思所想,從而判斷皇帝下一步要做什麼,會怎麼做,從而防患於未然。

所以,不到萬不得已馬皇后是不會突然造訪,更不會無緣無故的給劉送禮,因此,劉從馬皇后的禮物中推算出自己大難將至,必須遠走高飛。

馬皇后的個人魅力

作為一國的皇后,馬皇后沒有那些後宮婦人的目光狹隘,相反她是一位很有遠見的女子,在皇帝征戰期間,她一直幫助皇帝打理好後方,不僅如此,她還時刻勸諫皇帝要收斂自己的性格,不要暴躁,多疑,所以,在朝臣的心中馬皇后有著極高的地位,是一代賢后。

尤其是在開國之後,馬皇后的表現更是讓朝臣讚歎有加,除此之外,馬皇后還極其愛惜人才,所以,她勸劉快些跑必定是不忍看劉慘死於刀刃之下。

兩棗一梨本身的意思

梨顧名思義是通離開,而棗通早,兩個棗加一個梨的字面意思是早早離開,這樣的解釋也不是沒有依據的。

在古時,雖然物資匱乏,但位高權重的人基本上都能享受到豐富的資源,不論是米麵,還是說蔬菜瓜果,雖然皇宮也有賞賜,但一般來說都是很貴重的水果,而且量都比較大,不至於說是一個或者兩個,一個是為了不失皇家風度,一個是為了彰顯對於臣子的重視,所以,一般不會用梨或者棗來賞賜人,所以,更別提只拿一個梨和兩個棗這樣小家子氣的東西了。劉是跟著皇帝南征北戰數十年的老人,所以,他熟悉皇帝的脾性,而且他還是個足智多謀的人,聯想起身邊這麼多的前車之鑑,以及皇帝的所作所為,一定會造作防範。

所以,當皇后送給他這些東西時,她一定是知道了些什麼,要不然也不會有如此的舉動,離開就是保護自己。

機械工程師雷紅


“梨”即“離”,“棗”就是“早”。意思是說趁早離朝。

朱元璋除了自身有一點點本事之外,最主要的是有一班文人武將對他的輔佐,所以從一個乞丐當上了皇帝。


可是當上皇帝之後,朱元璋又心生疑慮,總是害怕朝中能人有朝一日會奪走自己的皇位。為此他是晝夜不安。終於他定決心一個一個地把懷疑的對象給“咔嚓”了。

而這些要殺的人裡有劉伯溫的名字。

馬皇后是朱元璋敬重的老婆,一般情況之下也很聽從馬皇后的建議。可這樣的事朱元璋就不會聽從老婆的勸告了,因為這關乎老朱的皇帝位,這種事任何人都擋不住。


馬皇后也是個聰明人,因此無奈之下,想了個辦法示意劉伯溫離開朝廷。

於是,有一個天馬皇后給劉伯溫送來了幾個水果,就是“一個梨和兩顆棗子”。

劉伯溫拿起梨就吃了起來。可是劉伯溫也是很愛思考問題的人,吃著吃著,心想:馬皇后為何給自己送水果來呢?而且是棗和梨,忽然,聰明的劉伯溫一下子悟出來了,這不就是,“棗”點“梨”開之意嗎?

於是第二天,劉伯溫就給朱元璋上了一道辭官的奏摺。果然朱元璋爽快地答應了。

劉伯溫在馬皇后的暗示下,也算是躲過了一劫。

期待關注,歡迎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