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當太子時想巴結衛綰,衛綰一點面子都不給他,漢景帝當了皇帝為何還重用他?

史學達人


衛綰這個人,屬於那種死忠無二的臣子,能力雖然有,卻並不突出。但最難能可貴的就是衛綰無二心,他只忠心於君王。從歷史上衛綰因為避嫌而拒絕了當時還是太子的漢景帝劉啟的親近就可以看出。這也是為什麼劉啟會在後來當上皇帝后依舊重用衛綰,他看中的就是衛綰的忠臣不二。

衛綰在漢朝百官之中實際上並不顯眼。他就是那種芸芸眾生中十分平凡的一員。最早時期,衛綰之所以可以步入政壇並不是因為漢文帝有多麼欣賞他的文化學識,而是因為衛綰高超的駕車技術。衛綰十分擅長駕車,可以說在駕車技術上可以和衛綰一較高下的人,在當時基本上是沒有的。所以衛綰憑藉一手好車技成功的跟隨在漢文帝身邊做了一個郎官。所謂郎官就是君主侍從之官。說白了就是皇帝的小跟班。但不論如何,衛綰算是開始了正式的宦海生涯。

衛綰這個人能力不顯,他並沒有非常突出的才能和能力。所以衛綰在漢文帝手下工作的非常紮實,基本上就是一步一個腳印,慢慢立功一點點積累,官職也隨之越來越高。按照常理來說,一個並不是非常優秀的臣子,應該早就被漢文帝給趕跑到一邊去了。怎麼可能還像衛綰一樣一直呆在漢文帝身邊,而且還非常受漢文帝信任呢?那就是因為衛綰這個人十分的老實本分,沒有爭強好鬥的心,辦事踏實穩重。更重要的是,衛綰沒有那麼過多的想法,他也不貪婪。衛綰只忠誠於漢文帝,從不與人拉幫結派。這是漢文帝最滿意也是最看重衛綰的地方。

漢景帝也就是劉啟在他還是太子的時候,劉啟經常會辦一些宴會邀請漢文帝身邊的近臣吃飯喝酒,大家互相之間拉拉關係之類的。儲君相邀沒有人敢不去,但唯獨衛綰總是在劉啟邀請他的時候就裝病不去。並不是因為衛綰飄了敢和劉啟對著幹。只是他嚴格遵守了做臣子的本分。那就是隻效忠於君王。漢文帝顯然也是知道衛綰忠心不二的。所以漢文帝才會在病逝前對漢景帝說“衛綰是個忠厚長者,好生對待他。”可見漢文帝十分滿意衛綰的做法。但也怕漢景帝不瞭解衛綰。所以才會在離世前對漢景帝提醒了衛綰的為人。

漢景帝繼位後起初也沒有搭理衛綰。但衛綰卻依舊恭謹有加,辦事滴水不漏。後來漢景帝終於想起想要和衛綰聊聊了。所以漢景帝問衛綰,我做太子的時候邀請你來赴宴,你為什麼不來?衛綰依舊錶示自己只是生病了。後來漢景帝又要賞賜衛綰佩劍,想要試探衛綰。衛綰又拒絕了漢景帝的賜劍,並且表示漢文帝已經賜過了六把劍,身為一個臣子。恩寵已經足夠了。漢景帝又說大臣之間交換佩劍是很正常的事。先帝賜你的劍你都保留了嗎?沒有和人炫耀過嗎?並且立刻派人去衛綰家拿來了六把賜劍,結果一看六把賜劍幾乎都沒有拔出來過。此時漢景帝才真正意識到衛綰這個人的忠心和低調。所以之後才會升任衛綰做丞相。並且十分信任重用他。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劉啟當時是太子,也就是將來的皇帝。太子請漢文帝身邊的近侍吃飯。其中中郎將衛綰居然裝病不去。這件事,實在讓人不理解。畢竟所有人都會想方設法巴結太子。而巴結好了太子,也意味著確保將來的榮華富貴。而得罪太子,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可想而知。既然如此,為什麼衛綰還要拒絕劉啟呢?

(劉啟劇照)

更讓人不解的是,我們知道,劉啟這個人其實是個心胸並不寬廣的人。當時吳王劉濞的兒子和他下棋,一言不合,拿起棋盤就砸在劉濞兒子頭上,結果把人家兒子砸死了,這也引發了後來的“七國之亂”。

劉啟心胸不寬廣的例子,還在處理周亞夫問題上。周亞夫幫助劉啟平定了“七國之亂”,劉啟讓周亞夫當宰相。但是,因為周亞夫很耿直,一些事情不太買劉啟的賬,劉啟因此很不喜歡他,結果把周亞夫逼得自殺。

由此可見,如果那麼人要是不買劉啟的賬,得罪了他,下場是很慘的。

可讓人奇怪的是,衛綰不買劉啟的賬,劉啟當了皇帝以後,反而不斷給衛綰加官,最後把劉啟封為太子太傅、御史大夫、丞相這樣的高官。那麼劉啟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史記》記載:“綰以戲車為郎,事文帝,功次遷為中郎將。”這裡的“戲車”,意思是在車上表演雜技,或者表演與車有關的雜技。不知道這個“戲車”是怎麼表演的,歷史上似乎缺乏這方面的記載。(有人覺得這個太過玄幻,認為衛綰當的是“太僕”之類的與皇帝車馬及路政有關的官員。但是這個“太僕”是九卿之一,官職比中郎將高。顯然這個說法不對。)

(衛綰劇照)

總之,衛綰因為雜技玩的好,很得漢文帝喜愛。漢文帝在臨死前,特別交代劉啟說“綰長者,善遇之”。

漢文帝為什麼會特別對漢景帝交代這一點?我認為肯定與劉啟請漢文帝身邊的近侍吃飯而衛綰不去這件事有關。漢文帝害怕劉啟會為難衛綰,所以特別這樣交代。

那麼,劉啟為什麼要請漢文帝身邊的近侍吃飯呢?這主要是因為劉啟當時有些擔心,漢文帝會不滿意,把他的太子之位給廢掉。因為漢文帝腿上曾長有一個瘡,鄧通經常給漢文帝吮吸。有一次,漢文帝問鄧通,天下誰最愛我?鄧通說,太子最愛你。後來,太子劉啟去見漢文帝,漢文帝讓他吮吸,劉啟做出為難的樣子。漢文帝因此很不高興。

這件事,讓劉啟害怕了,所以才請漢文帝身邊的人吃飯,希望他們能在漢文帝身邊幫他美言兩句。

衛綰不去,其中所表現的意思,就是他對漢文帝非常忠誠。

古代的皇帝,最忌諱大臣的,就是大臣“交通太子”。也就是提早巴結太子。提早巴結太子,就有巴不得皇帝早死的嫌疑。衛綰不去,顯然就是他非常忠誠於漢文帝的表現。

(周亞夫劇照)

如果衛綰是因為忠誠於漢文帝,而不接受劉啟的請吃,劉啟是不會痛恨他的。

劉啟在當了皇帝以後,對衛綰進行了一次考驗。他請衛綰和他在同一個車上到外面去走了一圈,回來的時候,就問他,當年請他吃飯,他為啥不去?衛綰說,當時確實是生病了。漢景帝就賞賜他寶劍。衛綰說,他手中還有當年漢文帝給他的六把寶劍呢。漢景帝說,你難道都沒有拿來送給別人過嗎?衛綰說沒有,把那六把寶劍給漢景帝看,果然封套都沒開過。

這件事,其實就是劉啟考驗衛綰是不是對漢文帝忠誠的表現。考驗的結果,衛綰果然非常忠誠。也因為這一點,劉啟也非常信任衛綰,後來才提拔他為河間王太傅,太子太傅、御史大夫、丞相等。

周亞夫這樣的人有能力有大功,但是在劉啟看來,他們對皇帝不忠誠,所以慘遭不幸。而衛綰等人雖然沒什麼本事,不過是個耍雜技的。不過因為對皇帝忠誠,所以,劉啟要讓他當高官。


張生全精彩歷史


史書評價衛綰是“醇謹”之人,醇是純粹;純正,謹是謹慎;小心。一個為人純正而做事謹慎小心的人。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劉啟宴請他而他為什麼不去了。衛綰因為馬車開得好而被文帝賞識入朝,其時文帝為了消除功勳貴胄的勢力,多方面引進人才充實朝廷,不致被老臣宿將把持大政。衛綰當上官員後,兢兢業業做事,沒有什麼大成績,以勤謹做事當上中郎將。


衛綰的做事方式和性格,放在漢初百廢待興,從劉邦呂后到文帝時都推行黃老治國的環境下,是非常適合時宜的。(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黃老之術認為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和公正無私恭儉樸素等,就是抓住大方向不過份亂民擾民,衛綰這種只服從命令,從不另生思想,勤懇做事的風格正為皇帝欣賞。經常賞賜東西給他。太子劉啟看到父親對此人如此看重,心想以後當上皇帝也必須用好老臣們,便有心結納,設宴請他過府,要拉近距離。


誰知老實的衛綰這一次竟然不聽話,託詞說自己生病了,皇帝的其他近臣都到場,只有衛綰一人不至,劉啟心有不爽,以劉啟下棋就可以打死吳太子和餓死鄧通逼死周亞夫的性格來說,衛綰十有八九吃不了好。幸好文帝臨終交代說,衛綰是忠厚長者,要用好他。劉啟當上皇帝后才沒有算舊帳,還與他同車乘座以示恩寵,並責問他說,我當時請你飲宴,你怎麼沒到場,衛綰堅持說當時病得不輕。(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二人談得投機,景帝便賜了一把劍給他,衛綰推辭說,先帝已經賜給我六把劍了,再收皇上的劍就受之有愧了。劉啟有點不信,從沒見你佩戴過,不會是吹牛吧?讓他把劍拿來看看,一看果然。認為此人真實是忠厚長者,便任命他為河間王太傅,又平七國有功,屢經起復,到武帝時曾任丞相。(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衛綰雖有忠厚之名和勤謹之實,但觀他待人處事,有一些原則,在文帝時不赴太子宴請,是表明忠心的只有皇帝一人;在漢初皇帝太子關係還算融洽,要是後世如李唐時,別以為太子皇帝是父子,隊站不好馬上人頭落地,這是謹慎處。拒絕景帝賜劍,是陽拒實迎,以不忘舊皇有邀忠以博得新皇另眼的用意。到了武帝時,一慣唯唯諾諾的衛綰突然雄起了一下,武帝下詔各國舉賢良方正文學之士,衛綰建議罷除法家和縱橫家這兩個學派,這是迎合武帝罷黜百家思維,沒想到竇太皇太后還活著,一聽很生氣,就把他罷相了。


南方鵬


衛綰是個什麼人?開始他只是一個小車伕,就是領導漢文帝的一個小車司機,既沒有區滿腹詩文,也沒什麼過人的才能,也就是一不能文二不能武的那種人。那麼,區區一個馬車伕,為什麼連漢景帝這樣的皇帝人物都要巴結他、並重用他呢?

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衛綰就是車伕這一行業的狀元,他趕馬車的技術是當世一流的,據說可以玩“漂移”,就好比現在的“飈車”超級能手,也因此受人推薦,做了漢文帝的馬車伕。不管什麼職位,只要能經常待在皇帝這樣重量級的人物身邊,那麼此人的身份必定也受到的抬高,而成為他人注目的人物。但是,衛綰卻是個處很低調的人,他總是不卑不亢,從不因自己的身份低賤而看不起自己,也從不因自己的身份特殊趾高氣昂,而一心一意地幹好自己的事務。

據說,漢景帝當太子的時候,想巴結衛綰,而衛綰卻一點面子都不給他。事情大概是這樣的:

太子劉啟想宴請老爸漢文帝身邊的一些官員,到自己的太子府中來飲宴,就是下令讓下人請一些朝中的王公大臣等重要人物,前來相聚。這事一傳開,可想而知,太子的飯局,誰不想參加,於是凡被邀請到的人,無一不興高彩烈的前往。但是,也在邀請之列的衛綰,卻說自己有病,而推託沒來。於是很多人都說他不會做事,這不明擺著不給太子面子,而得罪了太子嗎?所以在大家認為他就只不過是一個傻傻地車伕罷了,上不了什麼大臺面!

殊不知,這正是衛綰的過人之處——我是漢文帝的車伕,皇帝還健在,沒有必要去攀太子高枝!如果真去了太子府,皇帝肯定會說我對他不忠,而太子又肯定會說逢迎巴結。再說,太子一下子邀請那麼多人,誰的表現再好,誰表現再好也不會有太深的印象。而自己不去,反而會讓太子記住,自己是一個穩重之人。並且,此後衛綰做事更加的謙虛謹慎,什麼都任勞任怨。所以,不要小瞧任何人,小小車伕也是胸有乾坤。

不過,這漢景帝也不是平常之人,衛綰沒來府中赴宴,自然使他印象深刻,於是他就留心看看衛綰到底什麼意思。

漢景帝即位之後,一次,他帶領一干人要外出打獵,並且在眾人面前一定要讓衛綰坐在自己旁邊。衛綰頓時受寵若驚,漢景帝問他為何我請你赴宴,這時衛綰心知肚明,但卻不好聲辯,便堅持說那天自己生病了。

漢景帝聽了沒有說什麼。但到了下車的時候,突然拔出身佩寶劍,“朕這把劍贈送給你如何?”

“這……這如何使得啊!話說寶劍贈名士,美女配英雄。陛下這麼貴重的寶劍,微臣接受不起啊!再說,先皇曾賞賜過臣六把寶劍,但臣卻沒能練成‘六脈神劍’,實在慚愧和很啊!”衛綰驚慌失措地說。

“哦,那‘六脈神劍’如今在哪裡呢?”漢景帝問。

“先皇所賜的劍自然都在臣的家裡啊!所謂劍之道,劍在人在,劍亡人亡這點臣是一定要遵守的啊!”衛綰說。

回去後,漢景帝就立即派人去衛綰的家裡,一查看,果然如此。於是他從此更加看重衛綰的誠實之處了。

這時,漢景帝對衛綰為人處事的態度越來越滿意,便開始重用他了。當發生“七國之亂”時,漢景帝派了很多人去平定,其中也派了衛綰去,而衛綰也立下了戰功;但是漢景帝對別的有功之人,都進行了封賞,唯獨沒有賞衛綰什麼。但衛綰卻無絲毫沒有不滿的情緒。

景帝對衛綰的表現,看在眼裡,贊在心上。於是便決定真正的重用他了。接下來,漢景帝就封衛綰為“建陵侯”,隨後就任命他為當朝大丞相;接著,並讓七歲的太子劉徹,拜太子太傅。

從此,衛綰便開始了自己輝煌的官仕生涯,而他也確實是一個盡心恪守的好官,對劉徹的成長培養盡心負責,從而使劉徹成為一代名君——漢武帝。


超能博士


衛綰出身低微,早年是漢文帝的馬伕,但他為人忠厚,辦事幹練,因此很快就做了中郎將,隸屬於郎中令管轄,成為了皇帝身邊的中級侍從。

當時,太子劉啟經常在家中舉辦宴會,邀請王公大臣參加,衛綰也邀請之中,但因為擔心漢文帝懷疑他結交太子,每次都稱病拒絕,對此景帝很不爽。

漢文帝死的時候,囑咐漢景帝重用衛綰,但漢景帝對衛綰有意見,一年多都沒有重用他。有一次,漢景帝去上林苑,召衛綰同行,路上景帝仍對之前的事耿耿於懷,問衛綰為何拒絕他的邀請,不參加他的宴會。衛綰不敢說心裡話,只說自己真的病了。

此前景帝把衛綰晾在一邊,冷落了他一年多,但衛綰不僅沒有怨言,還和原來一樣盡心盡責辦事,因此漢景帝覺得這人確實是個人才,又想起文帝的囑咐,很想重用他。

在去上林苑的路上,漢景帝解下自己的佩劍送給衛綰,以示恩寵。他以為衛綰會欣然接受,沒想到衛綰這次又拒絕了。對此,漢景帝責問他為什麼這麼不給面子?衛綰回覆漢景帝說:“先帝曾經賜給了我六把劍,皇家給我的恩寵已經夠多了,因此不敢再接受陛下的贈送。”

漢景帝說,佩劍都是經常更換的,難道先帝送你的佩劍都還在嗎?衛綰說都還在,不信去我家裡看。漢景帝估計是真是不信,一掉頭還真跑去人家家裡看,一看果然還在,而且保存的很好,所有的劍都像新的一樣。

經過這件事情,“上以為廉,忠實無他腸”,越來越看重衛綰,將他任命為河間王的老師。後來吳楚造反,又詔令他帶領河間王的兵馬抵抗吳楚叛軍,因有功而官至中尉——長安的治安長官,三年後被封為建陵侯。公元前150年,漢景帝立膠東王劉徹為太子——即後來的漢武帝,這次漢景帝又讓衛綰擔任漢武帝的老師,教漢武帝做人、讀書、處事。

後來,漢景帝又任命衛綰為御史大夫。過了不久,衛綰又取代桃捨出任丞相一職。在丞相的崗位上他也乾的不錯,漢景帝因此覺得衛綰敦厚幹練,將來可輔佐少主,十分尊寵他,經常賞賜財物給他。衛綰當了三年丞相,漢景帝就死了,漢武帝繼位後,因為他母親王太后的干涉,就找了一個理由,免了他的丞相之職,任用國舅田蚡為丞相。但在內心深處,漢武帝仍十分尊敬這個老師,私下裡仍經常聽取他的意見。

《史記》中,司馬遷用“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這句話高度評價衛綰,稱讚他不說空話,只做實事,是一個可靠的實幹家,我想這就是他受重用的原因吧。


老羅侃史


衛綰是代郡大陵(今山西文水縣)人,他的特長就是趕車技術一流和甚至比劉邦時期的夏侯嬰更加青出於藍。

因為有這個長項,他被漢文帝選去,當了一個郎官。

由於經常在漢文帝面前出現,在和漢文帝混了個臉熟之後。

這個人做事又以謹小慎微而被漢文帝所記住。

衛綰常年累月的侍奉著漢文帝,要說沒有功勞,也是有苦勞的。漢文帝就把他的官職給升成了中郎將,得到漢文帝的重用後衛綰做起事來就更加兢兢業業了。

我們看看他做事謹慎到什麼程度,就是因為這件事,他得罪的太子劉啟。

在漢景帝劉啟剛被漢文帝封為太子不久之後,太子為了和朝中的重臣拉拉關係,就開始請這些漢文帝時期的朝臣到自己家中去聚一次餐。

這件事受到邀請的大臣當然是開心至極了,太子是誰呀,以後的皇帝。若是現在能把關係和太子建立好,以後不用說,那肯定是可以被太子重用的。

到了聚餐的這一天,太子宴請的所有重臣基本上都到位了。

只剩下一個人沒來,他就是衛綰。

太子以為這個衛綰可能是路上耽擱了時間,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人來。

當時的太子沒想到自己會被放鴿子,整個宴會結束之後,也沒有見到衛綰的身影。

衛綰這人也太放肆了,竟然連這點薄面都不給自己。

太子開始記恨衛綰了。

衛綰也深知結實太子對自己將來的發展能帶來很多的機遇。

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規矩,他還是不敢擅自打破的,這件事若是被漢文帝知道了,漢文帝會怎麼想呢?

我這裡還沒死呢,你們就這麼急於去攀太子的高枝嗎?

總之,若是去了,這件事讓漢文帝知道後肯定是不好的,索性他就以有病為由,沒有去。

到了漢文帝去世,漢景帝當朝的時候,漢景帝故意冷落衛綰有一年的時間。

衛綰也不去逢迎漢景帝,只要在自己的官職上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

衛綰能坐的住,不去找漢景帝,可是,漢景帝坐不住了。

漢景帝實在忍不住了,在一次去上林苑打獵回去的路上,漢景帝讓衛綰陪同自己坐車回去。

等衛綰上車後,漢景帝開始問衛綰,你知道為什麼今天能和我做一輛車回去嗎?

衛綰說道,我就是一個耍車的人,誤打誤撞被提升為了中郎將,但是,陛下為何讓我同坐一輛車,臣下不知是何意?

漢景帝心想你真是貴人多忘事呀。

漢景帝說道:“還記得當年我做太子的時候宴請群臣,只有你缺席了,這件事嗎?”

衛綰說道:“當時實在不是臣子不願意去,真的是病重起不來身導致的。”

衛綰也只能這樣說了,再說了他這樣做,也並沒有什麼過錯呀。

作為臣子的就應該對自己的主子做到忠誠。

漢景帝說:“這樣吧,我賜給你一把劍吧。”

要知道,在當時能夠得到皇帝賜的劍,那是多麼榮幸的事情呀。

衛綰說道:“劍是貴重之物,我沒有什麼功勞可言,就不要給我了吧。再說了,先帝之前已經送給我六把寶劍了。”

漢景帝以為衛綰在吹牛,你有六把寶劍的事,我怎麼不知道,也沒見你佩戴過。

當時皇帝給了臣子寶劍之後,為了炫耀,大部分官員都會選擇佩戴的。

可是這個衛綰是個另類,他把漢文帝給他的寶劍都給封藏了起來,從始至終就沒拔出來過。

漢景帝不相信衛綰家有六把先帝的劍,以為衛綰是在吹牛,想讓他出下醜,就派人跟著去他家裡查。

來到家裡一看,果然如衛綰所說。六把劍一把都不少,在哪裡原封不動的保存著。

漢景帝知道這件事後是大大的讚賞了衛綰,這個人為人做事十分的低調,確實是個可用之人。

吳楚七國之亂時衛綰曾帶軍去參加叛亂過,因為這次叛亂他立有軍功,又被漢景帝提拔為中尉。三年之後,又因軍功被封為建陵侯。

從此,漢景帝就越來越重用了衛綰了。若是遇到什麼比較大的問題時,漢景帝還會選擇刻意的來保護他。

在漢景帝廢掉太子劉榮之後,他想把慄姬的親戚殺掉,其實當時負責這個事的人是衛綰。

漢景帝覺得讓衛綰來做這件事不妥,所以,漢景帝罷了他的官,直接讓郅都來接手了。

等這件事過去之後,漢景帝又把他給召了回來。

在劉徹也就是後來的漢武帝,被立為太子之時,漢景帝就任命衛綰做太子太傅,去輔佐太子去了。

衛綰做事不管大小都能做到親力親為,兢兢業業。

在輔佐太子五年的光景後,他被漢景帝直接提拔為了大漢的丞相。

衛綰的官職做到了人生的頂峰。

在漢景帝朝他只擔任了三年的丞相,漢景帝就掛掉了。之後他又開始輔佐漢武帝劉徹。


史學達人


但凡頭腦清醒的皇帝對講原則忠於職守的人是欣賞信任的,不止是漢景帝對衛綰,周亞夫駐軍細柳營時,守門士兵按軍規不給漢文帝開營門,等周亞夫同意後才開門。漢文帝不但不氣,還叮囑當時還是太子的漢景帝說周亞夫這個人你以後要重用。趙匡胤沒當皇帝前有一次帶兵打了勝仗,戰利品裡有酒,趙匡胤想喝,負責登記管理的曹彬拒絕了,說已經登記入庫不能擅動,自己拿錢給趙匡胤買酒喝。趙匡胤當皇帝后,以“杯酒釋兵權”開創“崇文抑武”的制度,但是對曹彬卻異常的信任倚重。衛綰是漢文帝的近臣,只能忠於皇帝,而且太子結交皇帝近臣本來就是政治大忌,衛綰不理太子實際上避免了漢文帝對他和太子的猜疑。還是太子的漢景帝當然會想以後我當了皇帝衛綰也會對我忠心不二的。看一個人的人品操守,不是會不會為了洞察迎合上司的心理沒有原則和底線,而是對事不對人,到今天仍然有不能忽略的積極意義


立志成蟲


看到本題的第一反應就是某個答友提到的那個男子娶了當初自己調戲騷擾時怒罵的女子而沒有娶當初有所回應眉來眼去的那位,君王要求排他性的忠誠,和男子要求排他性的貞烈,在古代確實是共通的,為這位答友點贊。

齊桓公寬恕管仲站在敵對立場射其鉤(差點要了他的命)以管仲為相,成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是一個例子;晉文公寬恕兩次提前趕到追殺自己的寺人披(又名勃鞮、履鞮,寺人就是宦官),得知其舉報呂省、郤芮謀反之事,避免重大的政治危機,也是一個例子;至於後世唐太宗李世民重用曾經為隱太子李建成出謀劃策的魏徵,成吉思汗重用曾經射傷自己的哲別(者別,Jebe),也都是同一類型的事情。

話說寺人披見晉文公的時候理直氣壯:

君命無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餘何有焉?即位,其無蒲、狄乎!

意思是說:執行國君的命令只有一心一意,這是古已有之的制度。除去國君所厭惡的人,只看自己是不是能夠竭盡自己的力量(不看是不是應該)。(當時您在蒲地就是蒲人,在狄地就是狄人),蒲人和狄人對我來說又算是什麼呢?現在您即位了,難道就沒有當時的蒲人和狄人一樣的敵人嗎?

晉文公作為成熟的政治家,一聽就服氣了。

而我們來看衛綰回答漢景帝的“吾為太子時召君,君不肯來,何也?”這個問題時,一口咬定是“死罪,實病!”,打死不改當初稱病的藉口,雖然不誠實,但另一方面實際上也是給足了景帝面子(包括當初稱病其實也不算“一點面子都不給”)。

衛綰“以戲車為郎,事文帝”,很容易被後人視為領導司機這樣的倖進之人,但是御本身就是六藝之一,衛綰在漢代實際上是正途出身,所謂文帝時醇謹無他,景帝時一年多不理睬他依然日以謹力,當得起現代人們常說的一件件小事做好,就是大事。

另外,漢文帝將要駕崩的時候,還特別叮囑過景帝說“綰長者,善遇之”,加上景帝親自考驗發現衛綰妥妥帖帖地保存著文帝賜予的6把劍、有過錯就自己承擔不與其他人爭執,有功勞卻經常推讓給他人,所以確定了他“忠實無他腸”。

綜上,漢景帝無論是從父親的遺命還是自己的考察,都發現衛綰很忠誠也能幹,當初的不和皇帝以外的人即使是太子拉關係的所謂“不給面子”反而成為了加分項,所以很重用他,更覺得適合輔佐少主(漢武帝)。


談古論金


已故開國領袖毛澤東的兩個女兒李訥、李敏的名字出自太史公《史記》中的一句話:“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這句話本來是司馬遷用來高度評價衛綰的,稱讚他只幹實事,不說空話,是個行重於言的實幹家,是可靠的君子。


衛綰出身低微,是個老實人,不會工於心計,卻懂人情世故,文帝時期,太子劉啟經常在家中舉辦宴會,以籠絡人心,壯大勢力,衛綰是皇帝身邊的紅人,每每在邀請之列,心細如髮的衛綰卻擔心文帝會懷疑他私下討好、巴結太子,所以每次都小心翼翼地稱病拒絕了,對此劉啟很不感冒。

文帝臨終時,叮囑劉啟要重用衛綰,但已經是景帝的劉啟對衛綰有成見,冷落了他一年多時間,直到有一次,景帝召衛綰一同去上林苑觀光,路上景帝問衛綰為何當初屢屢拒絕自己的宴會邀請,衛綰不敢言明心事,依然堅持說自己真的病了,真的不能參加。



因為景帝把衛綰涼了一年多,但他沒有絲毫怨言,依然忠心耿耿地認真做事,他真正因病不能參加宴會,事後也沒有給自己解釋以套近乎,以取得諒解求重用,說明是過忠厚的人,景帝覺得這人可靠,聯想到老爸的囑託,準備重用他;於是景帝解下佩劍送給衛綰,這是皇帝對臣子恩寵的表示,多少人夢寐以求擁有這樣的時刻啊,景帝也以為他會感恩戴德呢,不成想,衛綰又一次拒絕了。

景帝懵圈了,衛綰說:“先帝已經賜我6把劍了,皇家給我的恩寵已足夠了,所以,我不敢再接受了。”,景帝認為佩劍是要經常更換的,“難道你還沒更換掉嗎?”,衛綰說:“6把劍都在”,景帝於是較真起來,調轉馬車到衛俯一遊,果然,6把劍還在,而且光亮如新,纖塵不染。“,於是,“上以為廉,忠實無他腸”。

景帝開始充分信任他,任命他為河間王的老師,後來“吳楚”趙哄造反,景帝令他帶領河間王的兵馬抵抗叛軍,因平叛功績顯著,而官至中尉,下面贏得了步步高昇,直到三年後被封為建陵侯。


公元前150年,景帝立膠東王劉徹(即後來的漢武帝)為太子,景帝特地安排衛綰擔任劉徹的老師,劉徹能成為文武雙全的一代帝王與衛綰的教導慼慼相關,後來,景帝讓他取代桃舍擔任了丞相。


希望星晨58298869


講個故事你就懂了,

一個地主有一妻一妾,小妾漂亮,妻普通,一公子去調戲其妻,妻怒目而視,將他轟出去,轉而調戲其妾,妾半推半就與之苟合,

後地主去世,有人問公子,你是願意娶其妻還是娶其妾?

公子說,當然是妻啊,

你說為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