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三國演義》中,最後和司馬懿對戰的是龐統,蜀漢能勝利嗎?

李茂影視解說


過程可能不同,但結果都一樣。

首先,歷史沒有假如,歷史也不能夠重來,現代人可以無限的遐想那個時代,也可以通過遊戲模擬,但如果是真正的歷史,考恆的就不單單是《三國演義》中武將的武力值了。

首先一點,在冷兵器時代,人口就是戰鬥力,東漢末年,黃巾大亂,軍閥混戰,導致人口數量銳減,曹操在一首題名《蒿里行》的詩中,描寫了當時中原一帶的悲慘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關於那個時期的人口數量,眾說紛紜,但大致是從漢朝強盛時的5000萬,下降到三國前期的800萬左右,有種說法是,世家門閥蔭庇的佃客、部曲還有屯戶、兵戶、吏戶、逃戶、漏戶、隱戶以及居於漢地的少數民族等等不納入戶口統計的人群,但學者們都認同的是關於人口數量,魏國>吳國>蜀國,魏國>蜀國+吳國,而蜀國的人口,也只在百萬左右。

《三國志》裡曾寫道,(263年),“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數據,蜀國百萬人口而兵力高達十萬,另有官吏吏四萬,不事生產的人口竟佔總人口13%,這在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古代是不可想象的。從經濟方面,蜀國幾乎沒有定鼎中原的希望。

單看《三國演義》

年齡方面,司馬懿跟龐統同歲,比諸葛亮大兩歲,龐統死於劉備征伐蜀中時的落鳳坡,而諸葛亮死於第五次北伐時的五丈原,而司馬懿是在諸葛亮死後17年才病故的,可見一個好的身體是多麼重要。

性格方面,龐統激進狂放,諸葛亮穩重,司馬懿內斂陰狠,這樣的性格也表現在軍中,龐統在軍事進攻方面更有天賦,諸葛亮更善於後勤保障,而司馬懿善於坐鎮中軍,如果龐統活到北伐,諸葛亮坐鎮後方,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很有可能會施行,但損失可能會極為慘重,換句話說,龐統統軍北伐,會用險,如果成功將是大勝,但勝利概率小,且損失會極大,如果一擊不勝,那蜀國隨時會有滅國的危險。

內政方面,單看諸葛亮北伐期間,雖然他貴為蜀漢丞相,但內部仍不時有人搗亂,比如李嚴。如果仔細看三國,就會發現,劉備進軍西川,就是一個外來的軍閥打敗了一個長期在蜀中休養生息的劉章,東漢末年的大亂,並沒有影響到西川地區,反倒是劉備的到來,使得蜀中不得不參與到戰爭中,當地的士紳當然不會支持,在攻下成都時,還曾經縱兵搶掠城中百姓三日,老百姓就更不支持了。即使龐統再牛,一隻沒老百姓支持的軍閥能打多久。

軍事資源方面,襄樊一戰,關羽失了荊州,夷陵一戰,劉備又敗光了蜀漢的物資,人才,家底沒了,導致諸葛亮的北伐只能每次出岐山,從漢中進攻,而且每次退兵也基本是因為缺糧,人才就更匱乏了。從龐統死後,劉備攻取西川,漢中,為給關羽報仇攻伐東吳,假設龐統能僥倖從這幾次戰爭中活下來,連年征戰,但身邊能征善戰的荊襄才俊都沒了,就剩下一個馬謖,一個魏延, 蜀中無大將廖華為先鋒的局面,產糧區就剩下一個成都平原,龐統能怎麼辦?

而魏國呢,首先政權是通過禪讓繼承了漢朝,中原氏族都歸向了魏國,人才資源有了保障,赤壁之後,曹操明顯用兵減少,開始大規模休養生息,屯田養兵,使得中原地區人口開始恢復,堅守有糧,出擊有將,硬實力方面魏國強大太多了。

綜述,即使臥龍鳳雛一起對戰司馬懿,蜀漢取勝的概率依然很低,畢竟蜀漢作為一隻遠離中原,且家底匱乏的軍閥政權,能堅守政權幾十年已經很了不起了,攻取全國,幾無可能


老人與少年



軍事戰爭只是政治的延伸。

兩國交戰拼的是綜合國力、輿論走向、人心支持、後勤補給。

然後就是戰略規劃,制定整體作戰方案。

其次才是上兵伐謀,根據環境地勢進行排兵佈陣,根據戰場形勢變化來合理應對。

最後才是戰鬥環節,士氣、兵種剋制......正面硬鋼。

因為諸葛亮北伐無功,所以引發出了一連串問題。其中最大的爭議莫過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襲被諸葛亮否決了!

子午谷奇謀是指魏延請兵五千【《三國志》中記載魏延請兵一萬】,走子午谷,直奔並奇襲長安!子午谷奇謀真那麼神嗎?


我們注意幾個問題:

1: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現在那個地方,快遞運過去都得加錢)而子午谷有過之無不及。魏延率軍真的能順利通過嗎?

2:縱觀中國古代史,有哪個一線城市是被一萬人規模的部隊就拿下的?【投降的例外】

3:從諸葛亮北伐可以看出,曹魏雖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但反應速度是非常快的。援軍陸續抵達,魏延的部隊能否應對。要知道,諸葛亮這邊根本無法接應。


可以說,魏延走子午谷就是過去送人頭。當然也不是一點用都沒有,魏延可以拖著魏軍,給諸葛亮贏得時間拿下隴西(但付出的代價太大,魏延和他那一萬人肯定活不了)。

相比魏延奇謀的效果,諸葛亮採取了另一方案--據守街亭【效果一樣,都是拖住魏國援軍,為諸葛亮奪取隴西贏得時間。但損失可以小很多】

當然最後馬謖敗了,敗了就說什麼都不好使。

馬謖守不住街亭在於馬謖笨!不代表魏延的奇謀就能成功!

在整個諸葛亮北伐戰爭中,除了用錯馬謖以外,諸葛亮無論是戰略還是戰術方面都沒有大的失誤。


諸葛亮耗不過司馬懿,主要是背後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沒有一條穩定的補給線。這些都不是諸葛亮能改變的,即使換成龐統,龐統依舊改變不了蜀國的積弱,龐統更改變不了難於上青天的道路劣勢。

而司馬懿這邊,他不管對手是誰,只要掐準對方補給線不穩定這一條,據各險要隘口固守。即使山地作戰是蜀軍強項也那他沒辦法【除非你能拉出一臺意大利炮來】

就這樣,我們還只是從軍事方面分析的。如果再算上政治因素,蜀國情況更不樂觀【我們看魏國搞的九品中正制,內部政治穩定。而蜀國內部大力打壓士族,士族階級對前線軍事非常不配合。】


左將軍


很明確地講,龐統和司馬懿對戰,蜀漢不會勝利。

可以把龐統和諸葛亮、司馬懿和諸葛亮做兩組對比,聯繫當時環境,就可以知道龐統是不如諸葛亮的。

第一、龐統雖為“鳳雛”,但名不副實

《三國演義》當中有“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一說,把龐統和諸葛亮並稱,讓人感覺兩個人是一樣才學的。但其實不然。

龐統的名氣其實挺大的,起碼魏蜀吳三方都有人知道他的名號。但是,徐庶投奔曹操的時候向劉備舉薦諸葛亮,水鏡先生也是向劉備舉薦諸葛亮,為什麼都不提龐統這麼一號人物呢?諸葛亮出山之後,他也是知道龐統的,為什麼劉備招兵買馬的階段也不推薦這個人呢?

其實就是因為龐統並沒有那麼厲害而已。一個長得醜,不受人待見,其次人比較瘋癲,往往給人不靠譜的感覺,這兩點就足以讓他不能得到重用了。漢末兩晉時期可是典型的“以貌取人”時代,並且名士極多,放浪形骸的不在少數。

龐統去獻連環計,被徐庶一眼就看出了目的所在,可見其計謀、說辭也就那麼回事。曹操不是沒想過火攻的問題,而是認為隆冬十二月不會有東南風。這也可以看出,龐統的連環計其實也不算什麼高明的東西,換個人去一樣可以。

落鳳坡事件更是說明了這個人不太靠譜。諸葛亮駐守荊州,讓龐統隨著劉備去打兩川,其實已經是把功勞讓給龐統來做了。可是龐統竟然認為諸葛亮有爭功的嫌疑,輕率冒進,這才導致了自己被射殺在落鳳坡下,可見其軍事判斷與政見洞察都屬於很一般的角色。

這樣一個聲勢造得很大的人,但出場沒有多久就打了醬油,所有成績其實都是別人吹出來的,並沒有看到其真才實學。

第二、司馬懿不如諸葛亮,但憑藉其他因素可以打個平手

《三國演義》後期主要看點就是司馬和諸葛兩人的鬥法。兩人在客觀現實當中是打了個旗鼓相當,既有上方谷的殺局,也有空城計的險象。但綜合來看,司馬懿不如諸葛亮。

諸葛亮是進攻,而司馬懿是防守,本來就有一定的優勢。而蜀軍是背靠險隘,防守之時才有用,進攻的時候會對糧草等物資的運輸造成困難,而司馬懿背後是平川,不存在糧草不濟的現象,此消彼長之下,這是司馬懿的優勢。

在佔據瞭如此多的優勢之下,司馬懿才堪堪和諸葛亮打個平手。那龐統這種不如諸葛亮的人要怎麼和司馬懿對敵呢?

所以,如果後期是龐統和司馬懿對壘,別說能不能六出祁山,就是怎麼守住蜀地其實都是一個問題。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龐統:看你個娘們家家的,換做我,你試試?)

在以往的問題回答中,豹眼總是不看好劉備集團,事後感覺很對不起劉備他們。就借題主這個問題,讓劉備集團大贏一回,把這些事給找補回來。

假如《三國演義》裡,最後是龐統與司馬懿對戰,司馬懿必死無疑,而且曹魏必定滅亡,蜀漢一統天下,延續漢家八百年江山。

戰役的勝負需要人謀,更需要實力。如果龐統能夠活到與司馬懿對陣的話,那麼蜀漢會有如何強大的勢力呢?

第一,龐統不死,諸葛亮就可以與關羽一起經營荊州。先把荊州南四郡牢牢地控制在手中,然後南征佔據交州,繼而平定南中,這樣就可以把荊州、交州、益州連成一體,經過一系列改革措施,發展經濟,為劉備積蓄足夠的經濟、軍事實力,等待龐統與司馬懿決戰。

第二,諸葛亮加強與孫吳的聯盟,趁孫吳北征曹魏之際,不斷在襄樊方向用兵,蠶食荊州屬於曹魏的地盤,逐步控制整個荊州。

第三,劉備在龐統的輔佐下,順利取得成都,然後回兵漢中,進而提前諸葛亮後來從事的北伐事業,藉助馬超的勢力,輕而易舉佔據西涼,形成孫吳、荊州、西涼三面夾擊曹魏的局勢。

第四,在關中地區,龐統與司馬懿展開決戰,一戰定乾坤,徹底消滅曹魏的有生力量,曹魏一蹶不振,最後等待劉備親自出馬,從荊襄、關中兩個方向出兵,一路向東,來許都迎接獻帝。最後,獻帝禪讓劉備,劉備是否接受,那就是老劉家自己的事啦,我們大可不必去操這個心。

這是龐統與司馬懿決戰時的基本勢力基礎,如果不具備這個前提,僅僅是諸葛亮北伐時的勢力,把諸葛亮換作龐統,這個結局就不好來預判啦,老羅也不好安排。

讓龐統戰勝司馬懿吧,就顯得諸葛亮沒本事,這不是老羅的本意;不讓龐統取勝吧,又顯得司馬懿太牛逼,諸葛亮、龐統都打不過他,這更不是老羅希望看到的結果。

既然如此,老羅還是乾脆讓龐統死了算了,別出來給自己添麻煩,弄得不好收場。

畢竟華雄死了,究竟誰殺死的,並不是特別關鍵;火燒赤壁,那東風的確是來了,是否諸葛亮借來的也無關大局,有借有還,還不還也是諸葛亮的事,不用老羅去還債。

如果留著龐統不死,這事就比較難辦。龐統不死,劉備不把曹魏、孫吳滅了,說不過去;如果把他們全滅了,這事有點大,都清楚三國的結局,如此安排不太好交代。

如此一來,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三國演義》。

如果龐統能在《三國演義》裡,與司馬懿對戰,司馬懿必死無疑,老羅不會讓司馬懿活著逃走。

(司馬懿:別嚇我,我自己死了還不行嗎?)


豹眼看歷史


俗話說,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安天下,可見諸葛亮跟龐統的實力是多麼的出眾。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多次北伐,都沒有成功,既然諸葛亮面對司馬懿,不能成功北伐,那我們大膽猜想一下,如果換做龐統,事情會發生改變嗎?



首先說諸葛亮,諸葛亮是一個政治高手,管理軍隊也很出色,懂得一些奇門遁甲之術。在前期的幾場戰鬥中,都沒有看到諸葛亮的身影,他更多的是在後方提供糧食和兵力調度,直到龐統在落鳳坡身死,諸葛亮才開始展示他的軍事才能。也就是說有龐統在,諸葛亮是不用上前線的,也間接說明龐統比他更適合開疆擴土,收服漢室。

司馬懿在曹丕時期,主要體現的是政治才能,後來曹睿曹芳時期,司馬懿才開始帶領軍隊作戰,後來跟諸葛亮的幾次戰爭,也能看出他軍隊指揮能力也是可以的,更可怕的是能忍。



龐統這個人,處理政務能力強,當然也有謀略,在使用謀略上,會比諸葛亮更大膽一些。劉備進入西川就是龐統所指定的計劃,除此之外,龐統還參加過赤壁之戰的連環之計。

因此,臥龍鳳雛二人因性格使然,臥龍更適合安內,而鳳雛更適合攘外! 如果從戰術謀略層面,將這個三個人做一個比較,三個人是差不多的,差別就在於性格對其戰術決策的影響,諸葛亮行事穩健,喜歡穩紮穩打,不喜歡冒險,所以魏延的子午谷計謀被否定;司馬懿喜歡認慫,所以司馬懿經常採取防禦戰來拖延時間,讓蜀軍因補給不足退兵;至於龐統,他敢於冒險,冒險即意味著出其不意,也意味著可能會發生失敗,所以龐統在落鳳坡戰死。



但如果是龐統參加北伐,因他的性格敢於大膽嘗試,會有極大的可能性採取魏延的作戰計劃,而魏延的作戰才能會在龐統的領導下,得到充分的發揮,有可能會取得北伐的成功。

當然,以上所述只是猜測而已,不必較真!畢竟歷史不可更改,諸葛亮對蜀漢的功績不可磨滅!


李茂影視解說


感謝提問題先,關於這個問題普文認為假設不能成立,如果對壘成立,先分析這兩個人來下定論。純屬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龐統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是《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與龐統的最高評價,首先我們來分析龐統的個人能力,獻連環計,能瞞過曹操,本非一般人士能做的事,包括入蜀中給劉備的出的計謀也絕非一般人能計算的,對於鳳雛的評價絕非恭維。


司馬懿

司馬懿號“冢虎”,這也並非虛名,曹操言:“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大用”,為何其子曹丕,其孫曹睿,為何還是得重用司馬懿呢?只能說明,當時曹魏政權,在軍事上無人能在蜀漢北伐過程中抵擋蜀軍,在天時上司馬懿必然得出,且能力確實在曹魏政權中無人能及了。

北伐天下時局

按《三國演義》來說蜀漢6次北伐是在公元228年-234年開始北伐,都失敗告終。那我們分析下當時曹魏與蜀漢的對比。

1.國土面積曹魏明顯大於蜀漢。

2.人口與繁華程度都高於蜀漢。

3.曹魏佔據北方糧食高產區,土地平原較多。

4.蜀道艱難,運量不便,蜀地以今四川與雲南為主,多是高原與高山,糧道不通,豈能打仗。

5.關羽失去荊州之後,劉備傾其70萬大軍攻東吳,最後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蜀國家當所剩無幾,再南方作亂,平南部,其實沒有得到養生休息。


君主對比——成敗可見

蜀漢君主是劉禪,曹魏的君主是曹睿,按《三國演義》來說,曹睿肯定優於劉禪,無論智慧、決策、任賢、軍事等方面,曹睿曾御駕親征,把入侵的東吳大敗而回,而且當時東吳大都督是火燒連營的陸遜,也不是三國演義中一般人物,光從膽略就高一籌,而且君主是第一決策人,看一個團隊的走勢,最為關鍵。

龐統vs司馬懿——蜀漢勝利幾乎為零

其實龐統與諸葛亮並稱,在當時時局中,蜀漢並沒有優勢,更顯劣勢,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龐統與司馬懿的對決並不能輕鬆勝利,時也,命也,假設成立的情況下,普文認為龐統的蜀漢政權也贏不了司馬懿的曹魏政權,畢竟喜偏安一隅的劉禪,怎麼能戰勝睿智與膽識的曹睿集團。


真茶君—普文


龐統雖有“鳳雛”之名,但在《三國演義》中並未發揮較高謀略就死在了落鳳坡。所以真正實力很難把握,就他的兩次用兵也是非常的大膽,屬於出奇不意,劍走偏鋒的套路,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結果就在劉備入川時而把自己給玩死了。

後在後期,諸葛亮追求統一的心情是非常迫切的,這也來源於劉備白帝城託孤之重,也來自於“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伹”的承諾,從其《出師表》中“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由此可以看出諸葛先生之任心之重,五丈原之死也可以說是“憂慮過重,以傷神”而死。

而司馬懿就是看到了諸葛亮這一點,六出岐山的中司馬懿抓住諸葛亮糧草供給的弱點,死死不放,用“龜息”戰術把諸葛亮耗死。

而如果把諸葛亮換成龐統對陳司馬懿,雖然可能在單場戰役中取勝,但如果想全部翻盤的可能性非常微小,只要司馬懿抓住蜀軍的糧草弱點,龐統就非常難以取勝,即使龐統用奇技,無非利用天時、地利、人和三點做文章,而司馬懿老謀深算,又豈能忽略?

所以,即使把龐統換成司馬懿,我覺得蜀漢也無法勝利。


老羊說文學


龐統謀略應該不是問題。不過有幾個細節值得推敲。初識劉備,龐統是很不屑於劉備輕慢他的;落鳳坡,劉備恩施於龐統,龐統就急於求成,說明此人在情感因素方面對他自身影響很大。穩重慎慮略遜諸葛亮。

司馬懿是個能忍耐的人,就連諸葛亮這樣穩健的人,都熬不過他。諸葛亮把司馬懿誘入山谷,其必死,怎奈天降大雨,此一節諸葛亮沒有算到。其實就是諸葛亮有點急於求成了。

按此推測,龐統可能在司馬懿眼裡的破綻更多。與諸葛亮對戰,司馬懿很多次的確運氣很好,但空城一役,諸葛亮的定力,龐統似乎還欠缺一些。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分析分析司馬懿贏在何處。除了運氣,謀略,在戰略上就以分出差別。司馬懿是守,最主要的就是消耗,消磨敵人。這非常符合司馬懿的特性,也正好將他發揮的淋漓精緻。諸葛亮是攻,快速推進並求勝是他的戰略要求,論當初三足鼎立,守住赤壁,孫劉聯盟,安定西南諸葛亮也是運籌帷幄的。但攻的確很難,我們現在常說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這還是要看綜合實力的,攻和受的力量對比到底有多大。在兵書上,攻是下下策。若諸葛亮繼續深耕三足鼎立之勢,發展再圖。也許結果是另一樣。總之,急攻而總體實力不足,的確戰敗面大。

並不是說諸葛亮急攻有什麼問題,在某種情況下,下面的原因,是諸葛亮更無奈的地方。

司馬懿還有一個特點是其他人都不能比的,就是培養下一代。劉備,諸葛亮,曹操都沒有做好接班人的事情。蜀中已無大將,再看劉禪的狀態。諸葛亮也是預感到,不打破三足鼎立之勢的結果將是如何。出兵也是最後博取一份勝算罷了。然而三足鼎立之勢的維持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孫劉聯合。這個關係被打破,三足的格局就變了。蜀魏之爭,吳國就成了重要的天平砝碼。

這許多的因素加起來,怎麼能是諸葛亮或者龐統換個人就能解決的呢?司馬懿也只是因為順了這個大勢才取勝的,要知道對方是要付出幾倍於他的代價才有可能勝出的。諸葛亮真的已經很了不起了。若不是如此,估計司馬懿都能死幾回了。


微語默話


個人認為結局一樣的。

天下九州,曹操取其六!而且都是繁華的中原大州!蜀吳加起來,人口不及人家的一半,耕地不及人家一半的一半。蜀吳還沒從夷陵之戰的泥塘裡走出來。魏國軍屯、各種生養休息已經恢復好多年。這種情況下,魏國人才大批的出現,鍾會、鄧艾、郭淮、郝昭、王濬、杜預、羊祜………

直接這樣發展個十幾年。也是碾壓的局勢。

諸葛亮北伐也是無奈之舉。畢竟打出去才有一絲的機會。就算拿下一州之地,以蜀國兵疲將寡,也守不住。最多府庫搬空,百姓遷入蜀中。

畢竟實力相差懸殊。換成龐統、周瑜、陸遜、司馬懿也一樣!


天天爆開心


不能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點,蜀國失敗的原因在誰的身上,如果是因為諸葛亮的任人唯親,濫用職權從而導致的蜀國被滅,那你說換一個和他差不多的還是有可能的。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回答了很多。蜀漢的滅亡,不是因為諸葛亮的數次北伐而導致的國力虧空。從關羽丟掉了荊州,再到舉全國之力的伐吳失敗。蜀漢已經沒有退路了,不管諸葛亮有沒有北伐,他的結局是註定的。



這個時候你換誰來都不行,除非你真能撒豆成兵,仙人下凡。而且很多人說龐統比諸葛亮聰明,其實兩人差不了多少,諸葛亮的二姐嫁給了龐統的堂哥,而龐統的師傅龐德公也是和諸葛亮也是亦師亦友的關係,龐統會的,諸葛亮也會。就算龐統的軍事能力真的比諸葛亮優秀,但你再怎麼優秀,沒有士兵,沒有糧草,上天入地的神通都白搭。


可能換龐統唯一有優勢的就是能留下一個魏延,他倆關係鐵的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