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大謀士姚廣孝的結局如何?

建造師老魚


本自出世誦金經,奈何雄傑計才情。

古寺禪房談空色,緇衣宰相論刀兵。

萬里長河沉戟戈,六軍旗鼓入帝京。

夜雨秋聲催白髮,一襲袈裟孤月明。

這首詩說的就是朱棣的首席謀士、黑衣宰相姚廣孝。明朝似乎和和尚頗有淵源,當初明太祖朱元璋年輕時就因為活不下去了,而出家當了一個小和尚,四處乞討,最後參加義軍,東征西討,

建立了大明王朝,完成了從乞丐到皇帝的驚天逆襲,稱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在朱元璋死後不久,明朝又出了一個和尚,他憑藉著自己的經天緯地之才,輔助燕王朱棣,打敗了建文帝,奪取皇權,改變了明朝的歷史軌跡,這個和尚就是姚廣孝。如果說起大明第一奇人,很多人想到的應該是劉伯溫,此人號稱“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不過,劉伯溫的事蹟有很多演義的成分,大都是被民間傳說神話出的故事,而這個姚廣孝,是真正稱得上是明朝276年曆史中的第一奇人。

一“棄醫從文”

1335年,姚廣孝出生於今蘇州一鄉下郎中家裡,姚廣孝家庭是醫者世家,他祖父、父親都是郎中,在亂世中樂善好施,行醫救人,雖然生活清貧,但也在鄉里有一個好名聲。對於姚廣孝,他父親也是不遺餘力的傳授他的畢生醫術,希望姚廣孝能繼承他的衣缽。

可是姚廣孝卻不這麼想,他認為醫者只能醫治寥寥數人而已,他追求的是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要實現這個理想,非讀書入仕不可。由於元朝已經廢除了科舉制,漢人要想入朝為官極為不已,而對於姚廣孝這種無財無勢的家庭來說,更是難於登天。但是姚廣孝讀書志向堅定,姚父最後將十四歲的姚廣孝送入寺廟,為學有成則仕於朝,榮顯父母,不則就學佛,為方外之樂。於是姚廣孝送到了附近的妙智庵剃度出家,取法名道衍。

姚廣孝到了寺廟,並不甘於吃經唸佛,除了佛法外,他還自學兵法韜略,儒家思想,甚至道家的陰陽術數,這是一個不老實的和尚。有一次,姚廣孝雲遊到嵩山寺,碰巧遇上了術士袁珙,袁珙觀其面相,頓時大驚,說他是“異僧,形如病虎,性必嗜殺”,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和尚。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這正是姚廣孝心中說期待的,終於可以一展宏圖了。可是,直到朱元璋統一天下,建立明朝,姚廣孝也沒有等到自己的機會。此時天下大定,要想入仕,出人頭地,只有老老實實的走科舉這一條路了。洪武八年,姚廣孝被禮部召至京師考試,不出意外,這個半吊子和尚名落孫山,被國家分配至蘇州西山海雲院,又當起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生活,真的要在平淡與孤寂中了卻此生嗎?姚廣孝並不甘心。

二 用性命做一次豪賭

時間一晃就是七年,姚廣孝已經47歲了,年過半百,歲月不饒人。這個時候,機會再一次來臨,由於馬皇后去世,夫妻情深,亡妻之痛讓朱元璋備受折磨,這個站在權力巔峰的男人下令,在全國選拔有為高僧,侍奉諸子,以修善業。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個決定並沒有帶來什麼善業,反而給大明和朱家帶來了一場浩劫。

洪武十五年,姚廣孝經推薦,前往京師。在京師誦經是,他看到了燕王朱棣,只見朱棣相貌堂堂,氣宇軒昂,一副王者氣象。姚廣孝心知,燕王朱棣是他最後的希望了,錯過了這個機會,他就真的一生無為,在孤廟中淒涼死去了。於是,他私下找到朱棣,主動要求朱棣把他收入仗下。朱棣見這和尚年過半百,體態臃腫,其貌不揚,並沒有把他當回事。

這時,姚廣孝湊近朱棣耳邊,對他說:“貧僧若能為殿下所用,定能為您奉上白帽子。”王加個白,正是皇字,用意不言而喻,敢說這話,與謀反無異。朱棣一聽,頓時神情嚴肅,死死的盯著姚廣孝,一言不發。這也許是姚廣孝一生在最難熬的幾秒鐘,生死只在片刻之間,這是一次豪賭,賭注是自己的命。終於,朱棣開口了:“先生借一步說話。”姚廣孝長吁一口氣,他知道自己賭贏了。

經過幾番長談,朱棣與姚廣孝二人頗有相見恨晚之意,推心置腹,無所不言,“出入府中,跡甚密,時時屏人語”,他們商議的,正是如何奪取皇權。

三 秘密謀劃,鼓動起兵

1398年,朱元璋離世,這位500年一出的帝王,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明太祖的死,引發了大明局勢動盪。早在六年前,朱元璋精心培養的接班人、太子朱標就不幸病死,朱標的兒子、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朱允炆登基後,年僅21歲,年號建文。這位建文帝根基薄弱,經驗太少,剛一登基,就著手削藩,準備整治他那些驕橫跋扈、手握大權的叔叔們。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首當其衝。

可是真的走的那一步,一向剛毅果斷的朱棣卻猶豫了,他擔心以自己區區燕地無法和建文抗衡,又擔心會盡失人心,背上弒君篡位的千古罵名。這個時候,姚廣孝跟他說道:“臣只知道天道如此,不管民心。”又把他以前結交的術士袁珙叫來給朱棣面相,袁珙說朱棣“走路如龍似虎,前額高聳,是位太平天子”,加上朱棣的孫子朱瞻基出生,朱棣夢見朱元璋將一個大圭賜給了自己,還說了一句“傳世之孫,永世其昌”,這一系列的時間最終是朱棣下定了造反的決心。

與此同時,遠在南京的建文帝對自己這個四叔也是防範重重,派人日夜不停,嚴密監視。姚廣孝設計,在朱棣府中造了一個很大的地下室,在地下室裡打造兵器,為了掩人耳目,用實心石塊做牆體,再附以粘土將牆面弄得坑窪不平,外圍樹上圍牆,圍牆外面養上鴨、鵝等家禽,這樣地下室裡叮叮噹噹幹得熱火朝天,可是外面的人一點也聽不見。同時又建議朱棣裝瘋賣傻,跑到市民家裡搶飯吃,大夏天在屋裡穿著棉襖烤火爐,晚上在豬圈裡睡覺。這一系列舉動,終於使得建文帝的疑心稍減,把自己的親叔叔逼瘋了,覺得有點於心不忍。

四 坐鎮後方,出謀劃策

就在所有的事情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是,建文元年六月,燕王府的一位百戶告發朱棣秘密謀劃造反,與其坐等朝廷派兵來抓,不如先下手為強,朱棣決定提前舉兵。靖難之役時,姚廣孝對朱棣的作用,就像荀彧之於曹操,在朱棣領兵出征時,姚廣孝坐鎮北平,負責後勤等事宜。朱棣每有困惑,總是飛馬告知姚廣孝,“每有不決之時或兵鋒不利之當均以書問廣孝,廣孝條達之。”十月,朱棣率大軍襲擊大寧,李景隆趁機圍攻北平。姚廣孝指揮苦戰堅守,白天甚至連城裡的女人和兒童也扔石塊抵抗朝廷軍隊的攻擊。晚上姚廣孝派壯士潛下城牆偷襲敵軍,終於堅持到援軍歸來,裡應外合,獲得大勝。

靖難之役打到第三年,朱棣還沒有突破山東、河北,越打越發困難。尤其是東昌之意,朱棣大敗,損兵折將,原先打下來的城池多數丟失,連朱棣自己也有點動搖了。這時候,姚廣孝建議,燕軍雖然能征善戰,但是終究不是朝廷的對手,不能和朝廷這麼一直拉鋸下去,否者遲早玩完,不如繞開大中城市,直撲後防虛弱的南京。燕王和建文的皇位之爭,說白了是朱家人內部的權力之爭,普通百姓、官員並不會太在乎誰輸誰贏,只要拿下了南京,控制建文帝,就大功告成了。朱棣聽從了姚廣孝的建議,繞開重兵防守的濟南,直撲江蘇,拿下宿州、徐州等要地,渡過長江進入京師,終於坐上了皇位。

五 主持大明的文教事業

朱棣認為他能坐上皇位,“戰守機事皆決於道衍,道衍力為多,論功以為第一”。但是姚廣孝卻不要任何封賞,就連官職也不要,只接受了一個僧錄司左善世的從六品小官。這位老和尚,上朝著官服,下朝則換僧衣回寺院。朱棣心裡很對不住他的第一謀士,又授予他資善大夫、太子少師的正二品顯職,令姚廣孝位極文官,並從不直呼其姓名,而是尊稱為“少師”。

不過,姚廣孝立下了這麼一番經天緯地的功績,在百姓眼中,卻是助紂為虐的亂臣賊子。功成名就後,姚廣孝回到闊別20多年的家鄉,但是他姐姐、昔日的老友都不肯和他相見了,這也是他的悲哀吧。

這位老和尚遠離刀兵後,又開始了文教事業。朱棣繼位不久,為了擺脫建文帝的影響,同時也是為了威懾北方的蒙古人,決定遷都北京,規劃京城的任務落在了姚廣孝頭上,在北京城的中軸線,紫禁城的三大殿,北京城的九門格局,箭樓、甕城的修建,城牆的走向和建築規範就是姚廣孝規劃的。為了宣示自己的文治武功,朱棣五次親征漠北,肅清蒙古殘餘勢力,又下令編纂《文獻大成》,起初是解縉負責,但是初稿完成之後,朱棣並不滿意,又讓姚廣孝負責編撰,永樂五年,這部字數達三億七千萬的百科全書,在姚廣孝主持下順利完成,並最終被命名為《永樂大典》。此外,姚廣孝還主持《明太祖實錄》的重新編修,設計和監造了有“中國鐘王”之稱的永樂大鐘,承擔了太子朱高熾、太孫朱瞻基的輔導講讀工作,他的兩位皇帝學生也創下了歷史上有名的“仁宣之治”。

結語

永樂十六年(1418年),84歲的姚廣孝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朱棣非常悲痛,下詔廢朝二日,並尊重姚廣孝的意願,以僧人之禮安葬。縱觀姚廣孝的一生,是極其矛盾和複雜的,一方面胸懷抱負、渴望建功立業、光宗耀祖,另一方面又四大皆空、超然於物外,拒絕高官厚祿。明末的著名思想家李贄曾說過:“我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這算是對姚廣孝最高的評價了。


一卷青史


姚廣孝在靖難之役中智計百出,為朱棣最終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無疑是那個年代最頂尖的謀士,但最終卻在無盡的悽苦和悲涼當中辭世,其結局不算好。

姚廣孝是長洲人(今屬蘇州),1348年(至正八年),年僅十四歲的姚廣孝剃度出家,法名道衍。後來,姚廣孝拜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術數。1375年(洪武八年),朱元璋詔令精通儒書的僧人到禮部應試,姚廣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明太祖召入京師。1382年(洪武十五年),馬皇后病逝,明太祖挑選高僧隨侍諸王,姚廣孝以"臣奉白帽著王"結識燕王朱棣,主持慶壽寺,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

1399年(建文元年),姚廣孝跟隨朱棣起兵靖難,成為了朱棣的頭號軍師,經過三年的浴血奮戰,朱棣最終奪得天下,並於1402年(建文四年),正式稱帝,是為明成祖,姚廣孝被任命為僧錄司左善世。朱棣稱帝后,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對姚廣孝依然極度尊重,每次與之交談,都稱他為少師,而不直呼其名。

後來,朱棣讓姚廣孝蓄髮還俗,但姚廣孝不肯,朱棣又賜他府邸、宮女,姚廣孝仍不接受,依然住在自己的寺廟當中,白天上朝,夜晚燒香拜佛(或許是他覺得自己在靖難之役當中殺戮過重而為死者超度吧)。

1418年(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在慶壽寺中,朱棣數次去探望,臨終前,問他還有什麼遺言,姚廣孝說道":僧人溥洽被關在牢裡已經很久了,希望能赦免他。"溥洽是建文帝的主錄僧,當初,成祖攻入南京,被告知建文帝化妝成僧人逃走了,溥洽知道這件事,朱棣便以此為由將溥洽禁錮了十多年。此時,面對即將離世的老下級、老戰友的請求,他實在無法拒絕,最終答應了姚廣孝的請求,即刻下令將溥洽釋放。不久,姚廣孝去世,終年八十四歲,一代頂級陰謀家、大謀士終歸塵土!

縱觀姚廣孝的一生,作為陰謀家、謀士他無疑是成功的,但本該是意氣風發的他,卻活得無盡的孤獨和淒涼,因為他的所作所為並未得到家人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反而是無盡的唾棄,因為在他這些家人朋友看來,建文帝才是正統,朱棣是反賊,他隨朱棣造反就是助紂為虐,因此給他打上了反賊的烙印。姚廣孝在功成名就之後曾經回到過故鄉長洲,但衣錦還鄉的他,面對的不是鄉親們的夾道歡迎,而是無盡的冷眼和謾罵,甚至連他親姐姐都對他閉門不見,他又去拜訪老友王賓,王賓也不肯相見,只是讓人傳話道:"和尚誤矣,和尚誤矣。"

我們可想而知,面對家人朋友這樣的態度,姚廣孝內心應該是無盡的悽苦和悲涼的,功名富貴不能和家人朋友共享,要來何用!因此,他才拒絕了朱棣的賞賜,一個人又回到了寺廟當中,青燈古佛,了此殘生。


聊史論今


姚廣孝是朱棣的智囊,朱棣舉事成功,離不開他的謀劃。姚廣孝出生於中醫世家,祖輩世代行醫,可他卻在14歲時出家做了和尚,法名道衍。後拜席應真道士為師,學習陰陽之術。

1375年,大明招錄精通儒書的僧人,姚廣孝被錄用,但朱元璋並沒有給姚廣孝任何職務,只是個打雜的僧人,他這樣一呆就是5年。直到1380年,才到天界寺任個僧職,算是有了個正式的官家身份,此時姚廣孝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僧人。



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子馬皇后病逝,朱元璋非常悲痛。為了表達自己對馬皇后的深情,朱元璋挑選了許多高僧,陪伴諸王為馬皇后誦經祈福,姚廣孝因此被分配給了朱棣,姚廣孝到達北平後,朱棣讓他去了慶壽寺當住持。

此後的日子裡,朱棣和姚廣孝經常一起暢談天下事,朱棣稱姚廣孝為少師,非常欣賞他的才學。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即建文帝。建文帝繼位後不久,接受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建議,實行削藩,解除各藩王的兵權。



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齊王朱榑、岷王朱楩等先後獲罪。此舉讓其他藩王人心惶惶。朱棣也不知如何是好!沒有行動,基本上就是等死。朱棣也是夙夜憂嘆,百思也沒有想出好的對策。

姚廣孝深知朱棣的心思,力勸朱棣起兵,與其等死,不如一博,狹路相逢勇者勝。朱棣心裡明白,自己起兵名不正言不順,是叛亂,不得民心。朱棣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畢竟當時他的勢力同皇帝朱允炆相比,還是弱不少,一旦失敗後果不堪設想。



姚廣孝看出了朱棣的顧慮,用上了他的專業知識,對朱棣說:“我只知天道,不管民心‘’。這個是最蠱惑人心的話,天道深不可測。於是朱棣下定決心,開始為起兵做準備,一切都馬虎不得,天有不測風雲。

朱棣還沒有選定起兵時間,就出事啦!在 1399年6月,有個叫倪諒的護衛,向朝廷告發了朱棣謀反。朱棣得知起兵計劃洩密後,刻不容緩,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矛頭看似是直指齊泰和黃子澄,其實不過是為起兵找個藉口而已。



姚廣孝跟隨朱棣長子朱高熾留守北平,當朝廷主帥李景隆攻打北平時,姚廣孝和朱高熾一起指揮將士們堅守城池。擊退了李景隆的軍隊。朱棣率軍南下,想把一個個城池攻破,可圍攻濟南3個月,都沒有拿下濟南城,將士們士氣低落。姚廣孝讓人送信給朱棣,讓他放棄攻城,率軍直奔南京,朱棣接受建議,直撲南京城,不久便拿下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失蹤。

1402年朱棣登基後,大封功臣,姚廣孝被任命為僧錄司左善世,不久後拜為資善大夫和太子少師。朱棣讓姚廣孝還俗,被姚廣孝拒絕了,他不接受府邸、美女等賞賜,仍住慶壽寺中。朱棣出征,姚廣孝則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可見朱棣對他的信任。



1418年,姚廣孝病重,深感來日不多,朱棣多次前去慶壽寺探望,並問姚廣孝有什麼要求。姚廣孝只請求朱棣放了僧人溥洽,這個溥洽是建文帝的主錄僧,朱棣破南京後,以溥洽知道建文帝去向為由,把溥洽囚禁,一晃關了十幾年,可姚廣孝念念不忘此事,對於姚廣孝的請求,朱棣答應了。不久後,姚廣孝病逝,享年84歲。

姚廣孝得到了善終。他去世後,朱棣追贈他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諡恭靖。朱棣去世後,兒子朱高熾繼位後,加贈姚廣孝少師散官勳爵,諡號‘’悉如舊”,配享廟庭,這是姚廣孝最大的榮耀,因此後人也稱他為‘’黑衣宰相‘’。


一本夏


朱棣當上皇帝之後,讓姚廣孝蓄髮還俗,享受榮華富貴,但是姚廣孝斷然拒絕。朱棣賜予姚廣孝美女,也被姚廣孝堅定的拒絕了。他每次上朝的時候,都會穿上朝服,但是每次退朝回到家中之後,姚廣孝就換上自己的僧衣。

其實姚廣孝的這種做法是真正的大學問,朱元璋曾經大肆的除掉功臣是有一定原因的,朱棣作為朱元璋的兒子,姚廣孝心中比誰都清楚怎麼做才能夠保全自身,也只有像姚廣孝這樣的人在權力與富貴面前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急流勇退。


聽曼姨說


姚廣孝(1335~1418)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闇,號獨庵老人、逃虛子。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出自顯赫的吳興姚氏。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號逃虛子。蘇州人。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詩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時代起的謀士、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通儒﹑道﹑佛諸家之學,善詩文。始終未曾放棄成就大業的抱負,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開國功臣劉秉忠,欲成開國建業之功。


謀劃“靖難之役”幫朱棣從侄子手中奪得大明江山。朱棣即位,複姓,賜名廣孝,授太子少師。廣孝一直不蓄髮,不娶妻,為出家之人,八十五歲病故,葬於北京房山崇各莊,現有墓塔留存。有“政治和尚”,“黑衣宰相”之稱。為“北郭十友”之一。


為什麼說姚廣孝是黑袍妖僧呢,就妖僧這個字來說,就有很多說法了,姚廣孝是和和尚出身,用僧字來形容他,一點也不過分,最重要的是這個妖字,在古代社會,人們的思想文化都比較封建,科學技術不發達,只要是做出一些有違常理的事情,大家就都認為是神仙妖怪,用神話故事來填補知識的缺乏。這樣從側面可以體現出姚廣孝是一個知識淵博,很厲害的人,所以才會被人們認為是妖僧。世人之所以將他稱之為妖僧,我想根本的原因在於世人看不透他。大多數人總是對自己未知的人和事物,充滿恐懼和排斥。也許恰恰是因為這樣的看不透和排斥使的姚廣孝活出了最真實的自己。

1382年,藉著為病死的馬皇誦經祈福之際,姚廣孝被人舉薦,隨侍燕王朱棣。剛見面姚廣孝就說朱棣頭上有一頂帽子,兩人志趣相投,相談甚歡。此後姚廣孝隨朱棣北上,住持慶壽寺。1398年朱元璋死後,建文帝即位實行削藩,姚廣孝勸朱棣舉兵,朱棣遲疑未決,問道:“民心向彼,奈何?” 姚廣孝卻說:“臣知天道,何論民心。”建文元年七月,燕王舉兵,史稱“靖難之役”而後南京告破,建文帝出逃,朱棣登帝位。這種做法也導致了建文帝的追隨者為了醜化朱棣以及朱棣身邊人而將姚廣孝稱之為妖僧。 另外,在姚廣孝沒有發跡之時,還被人相面說像“劉秉忠”,劉秉忠的諡號是“文正”。“文正”這個諡號可以說是所有讀書人的夢想,歷史上有這個諡號的人不多,但都是讀書人中的典範,如范仲淹、曾國藩等。能被如此評價,可見姚廣孝的才學之廣博。一個人倘若僅僅是知曉這些學問,我們尚可以說他是一個“兩腳書櫃”,“書呆子”,但是姚廣孝不僅僅是知曉這些學問,而且還能活學活用,因此說他是個“妖人”也不為過了。


姚廣孝真正妖的地方就是主持編輯了《永樂大典》,很多人覺得編一套書沒什麼了不起,可是真正參與到其中的工作中去的時候,一切就完全不同了。號稱明朝第一才子的解縉曾經就是《永樂大典》的總編纂官,可惜他失敗了。所以朱棣將所有希望都傾注在姚廣孝身上,姚廣孝只好肩負起了編書的人物,用了三年時間,便將這套書編纂完成。 整部《永樂大典》一共22,877卷,入選有11095冊,大概3.7億字左右,當時你能在市面上看到的中華書籍,基本全部都編纂在內,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壯舉。可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沒有足夠的文學功底和深厚的文字操控能力,是沒辦法把控編書的過程的。可惜到了清朝這部書流失了不少,實在是非常可惜。不過姚廣孝能夠編纂成這部書,可見他的文學功底到底有多麼深厚。

姚廣孝是佛門弟子,卻也朱棣問鼎天下的第一功臣,姚廣孝本身是朱元璋選拔出來,親自送給朱棣的。沒想到這傢伙居然跟朱棣聯手,把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的江山給拱了。,朱棣建國以後,姚廣孝並沒有接受所有賞賜,只是一邊做和尚,一邊去朝堂做官,所以被稱為黑袍妖僧。姚廣孝文學功底深厚,大才子解縉無法完成的永樂大典,他花了三年時間便編纂完成,堪稱神蹟。


後來,明成祖命姚廣孝蓄髮還俗,被姚廣孝拒絕。明成祖又賜他府邸、宮女,姚廣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廟中,上朝時便穿上朝服,退朝後仍換回僧衣。他到蘇湖賑災時,前往長洲,將獲賜的黃金全部分發給宗族鄉人。此後,明成祖往來於南京、北京之間,並幾次征伐蒙古,姚廣孝都留在南京,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1407年(永樂五年),姚廣孝又奉命教導皇長孫朱瞻基。 1418年(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在慶壽寺中。成祖數次前去探視,並賜金睡壺。不久,姚廣孝病逝,終年八十四歲。成祖廢朝二日,以僧人的禮制安葬姚廣孝,追贈他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諡恭靖,還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銘。1425年(洪熙元年),明仁宗追贈姚廣孝為少師,將他的靈位放在明成祖的宗廟中。1530年(嘉靖九年),明世宗又將姚廣孝的靈位從太廟移到大興隆寺,命太常寺春秋兩次祭祀。


大老二爺


朱元璋開國多虧了劉基的運籌帷幄,而對於朱棣來說,姚廣孝就是他的“劉基”

按照百度百科的說法,姚廣孝出生於元朝末年,論起年紀來是朱棣的父輩,只比朱元璋小7歲,有趣的是姚廣孝和朱元璋的生平類似,二者都當過和尚只不過朱元璋那個是假和尚,姚廣孝倒是真的在蘇州妙智庵落髮為僧。

雖然姚廣孝當了和尚,但是這位仁兄並不安分,他與明初儒釋道各家學術首領都有不錯的關係。 洪武15年投奔當時的燕王朱棣,參與策劃了整個靖難之役。其為朱棣做出輕騎挺進,徑取南京的總作戰方針,使得朱棣最後成功以燕地一方敵全國兵馬,歷史上絕無僅有。

朱棣和他爹一樣殘暴嗜殺,但是對於自己的大恩人姚廣孝,朱棣還是很有良心的

朱棣登基後,姚廣孝以僧人身份參與政事,先後做成了遷都,建城,修書等幾件大事,是朱棣事實上的宰相。也許是他覺得此生紅塵是非多,所以白天入宮理政,晚上回寺禮佛,就這度過了自己的晚年時光,永樂十六年(1418年),姚廣孝病逝慶壽寺,追贈榮國公,諡號恭靖。皇帝親自撰寫神道碑銘,並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在民間留下很大的名聲,其陰陽術數很是有名,預測後世的《燒餅歌》名聞天下,不過劉伯溫幫助朱元璋奪取天下,其結局並不好,被胡惟庸下毒害死,令人嘆息,明成祖朱棣的謀士姚廣孝則比劉伯溫好多了,在幫助朱棣奪取天下後,朱棣對他依然高看,最後得以善終。


姚廣孝是江蘇蘇州人,家族世代行醫,不過姚廣孝對陰陽術數很感興趣,在十四歲那年跑去出家,法名道衍,後又拜了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術數。

姚廣孝是個很奇怪的人,說他很有野心吧,在朱棣奪得天下後,讓他還俗他卻不幹,賞賜給他美女、府邸,他也不要,說他沒有野心吧,在朱標死後,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時,姚廣孝就有意識的跟朱棣說你有九五之分,鼓勵朱棣爭奪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禦侮防患,將自己的幾個兒子封為藩王,為大明守邊疆,朱棣被封為燕王,防禦的敵人是大明的心腹之患蒙古人,朱元璋雖然建立了明朝把元朝滅了,不過北元的殘餘勢力跑回北方,依然威脅著明朝,朱棣就藩北平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行動,還兩次率師北征,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也展示了過人的軍事才能。


朱允炆登基前,朱元璋為了讓這個性格軟弱的皇太孫能夠穩坐江山,對那些跟隨他出生入死的兄弟舉起了屠刀,將武人集團基本上清洗的一乾二淨,不過對於自己的幾個藩王兒子卻是很信任,結果卻給朱允炆留下了作死的選擇題,朱允炆即位後,面對幾個叔叔各擁重兵、坐鎮一方的局面,朱允炆是如芒在背,其中朱棣是藩王中勢力最大,且在家族尊序上也是諸王之首(朱允炆登基時,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和三子晉王朱楓都已去世)。

朱允炆繼位後就跟他的儒家師傅齊泰、黃子澄密議削藩,採取了先枝後乾的策略,想先斬掉勢力比較弱的幾個藩王后,再對付勢力最大的燕王朱棣,朱允炆雖然性格軟弱,在削藩時卻是夠狠,從周王朱橚開始下手,隨後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岷王朱梗都被朱允炆派兵抄了家,廢為庶人,湘王更是被逼的自焚而死。


看到朱允炆步步緊逼的態勢,朱棣卻是猶豫不決,畢竟他只是個藩王,要以燕地一方土地敵全國兵馬,勝算不大,且民心也是向著朝廷,朱棣因而就商於姚廣孝,這時候姚廣孝對朱棣說了一句:“臣只知天道,不管民心。”這話讓朱棣下定了決心,決定起兵造反。

姚廣孝這人年紀輕輕就出了家,對儒釋道三教都很精通,跟各家學術領袖都有不錯的關係,不過他在朱元璋手下卻沒得到重用,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詔令精通儒學的僧人去禮部應試,姚廣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應召入京,沒被授僧官,只是獲賜僧衣。姚廣孝與朱棣結緣則是因為馬皇后過世,洪武十五年,馬皇后病逝,朱元璋悲痛不已,就挑選高僧讓他們跟隨諸王,為馬皇后誦經祈福,姚廣孝與朱棣得以結識,兩人相談甚歡,在朱棣回北平時,姚廣孝跟隨朱棣一起去了北平,姚廣孝任慶壽寺住持,經常出入燕王府和朱棣密談。


此後就是姚廣孝鼓勵朱棣起兵對抗朝廷,為朱棣訓練兵馬、打造武器,朱棣起兵後,姚廣孝留在北平輔佐世子朱高熾,在南軍主帥李景隆率五十萬大軍圍攻北平時,朱高熾和姚廣孝帶領燕軍守住了北平,等到朱棣援軍到來時,姚廣孝趁夜色將士兵用繩子吊出城外,與朱棣的援軍內外夾攻南軍,南軍大敗只好退軍。

建文二年(1400年),燕軍和南軍在白溝河交戰,李景隆再次戰敗,朱棣乘勝圍攻濟南,沒想到山東參政鐵鉉固守濟南,朱棣圍困濟南達三個月,還是破不了城,姚廣孝就寫信給朱棣,勸他先退回來,在後來東昌大戰,燕軍主將張玉戰死的情況下,朱棣本想著要稍作休整時,姚廣孝卻極力勸諫朱棣進軍,朱棣於是再度南下,擊敗了盛庸、吳傑,攻破西水寨。




燕軍和南軍對戰中,雖然多勝,不過損失也很厲害,朝廷軍源比燕軍多的多,經常是燕軍打下城池,兵回後又被朝廷軍所據,後來姚廣孝觀察形勢,跟朱棣說不要攻打城池了,要趁著南京城兵力空虛直取京師,朱棣採納了他的建議,很快就打進了南京城,然後就是朱允炆失蹤,朱棣登上了帝位。

明成祖即位後,授姚廣孝為僧錄司左善世,此前姚廣孝都是以道衍的法號聞名於世,永樂二年,拜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並複姓姚,賜名廣孝,明成祖朱棣跟姚廣孝交談時,都是叫他少師而不呼其名,可見對他的尊重。

後來朱棣讓姚廣孝蓄髮還俗,並賞賜美女、府邸給他,姚廣孝都拒絕了,不過他依然擔任官職,上朝的時候穿朝服,退朝後穿回僧衣回寺廟居住,在明成祖北征蒙古時,姚廣孝就負責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還奉命教導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


永樂十六年(1418年),姚廣孝得了重病,朱棣數次親往探視,還問他有什麼要求,姚廣孝只提出把被朱棣關押了十幾年的僧人溥洽赦免,溥洽是建文帝的主錄僧,朱允炆失蹤後,朱棣覺得溥洽知道朱允炆的下落,因此把他關押起來,這一關就是十幾年,在姚廣孝的請求下,溥洽才得以重見天日,沒多久姚廣孝病逝,享年八十四歲,朱棣還為此廢朝二日,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文,特進上柱國、榮國公,並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個。

姚廣孝能獲此殊榮,可見其在明初的特殊地位,其結局得以善終,比劉伯溫好的太多了!


歷史紅塵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以後,建文帝朱允炆即位,隨即開始削藩,於是燕王朱棣起兵造反並取得了最後的勝利。靖難之役改變了明朝原本的發展軌跡,這這場叛亂中有一位重要的人物幫助朱棣取得至上皇位。但在功成名及時隱退,淡出歷史舞臺,他就是靖難之役的第一謀臣—姚廣孝。

姚廣孝跟隨朱棣,是在明洪武十八年,當時,朱元璋從民間挑選了十名僧人,打算分配給諸位藩王講經薦福,這其中就有道衍和尚(姚廣孝)。在諸多的藩王中,道衍和尚一眼就看到了燕王的英武和與眾不同,表示了對燕王的跟隨之心。此後道衍和尚跟隨朱棣到了北京,擔任了大慶寺主持,而身為和尚的他不念經文卻鼓動朱棣造反,朱棣起兵以後,道衍和尚留守北平,並且一直給朱棣出謀劃策。直至朱棣取得最後的勝利。

朱棣即位以後,授予道衍和尚為僧錄司左善世的官職。永樂二年又加封太子少師,並恢復了他的姓氏,賜名廣孝。

晚年的姚廣孝雖然做官,但是沒有改變自己的僧人身份。他主要擔負對太子和太孫的教育,並主持了《永樂大典》、《明太祖實錄》等書籍的編纂工作。他精深的學識和修養對當時的皇太孫也就是以後的明宣宗影響很大,而且他對於《永樂大典》的修纂完成起了很大的作用。主要著作有《逃虛集》、《逃虛子詩集》、《逃虛類稿》等。

1418年(永樂十六年)3曰18日,姚廣孝病逝於慶壽寺,姚廣孝死以後朱棣非常的悲傷,為此停朝兩天。並追贈姚廣孝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諡號恭靖。洪熙元年(明仁宗年號),加贈少師,配享成祖廟。


千秋文史


朱棣當年想造反,其實他的心中是十分猶豫的。猶豫的原因,是因為害怕造反無法成功。畢竟他只是一個藩王。從古至今,藩王造反的不少,但獲得成功的則寥寥可數。根本的原因,是因為藩王在用一個小小的藩國對付全國。顯然,這種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朱棣和姚廣孝)

正是因為不能確定是否能夠成功,所以朱棣不敢貿然行動。畢竟如果失敗的話,項上人頭以及一覺老小的性命,都是保不住的。

當時與很多人勸朱棣造反,朱棣都不為所動。朱棣明白,對於那些勸說他的人來說,就算造反失敗了,也未必就死。說不定還可以在中途的時候,根據風向標,選擇投奔哪一方。而朱棣要是失敗的話,則死無葬身之地。這就如同當年魯肅給孫權說的那樣,如果大家都投降曹操,他魯肅憑藉自己的才華,在曹操的陣營裡,謀個一官半職,也是辦得到的。但是,曹操絕對不會允許孫權這樣一個競爭對手活著。

不過,當時有個人給朱棣說了一番話以後,他就下定決心造反了。這個人是個和尚,他叫姚廣孝。

那麼,姚廣孝給朱棣說了什麼,他因此就痛快答應了呢?

(朱棣和姚廣孝)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姚廣孝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姚廣孝是朱元璋在全國徵集通儒學的僧人進宮的時候,被徵集起來的。不過,雖然被徵集起來,但是朱元璋並沒有授予他官職。後來,朱元璋把這些僧人派給他的兒子們,姚廣孝就被派給了朱棣。

姚廣孝由於學識淵博,深得朱棣喜愛,成為朱棣的身邊人。

當姚廣孝已經說動朱棣造反以後,他在朱棣造反的過程中,給予了朱棣很大的幫助,被後人稱為朱棣的“第一謀士”。

那麼,姚廣孝給予了朱棣什麼樣的幫助呢?

其一,姚廣孝幫朱棣找到了起兵的理由。

朱棣想要造反,必須要獲得認可,至少要有人支持他,因此理由是十分重要的。姚廣孝幫朱棣找到“清君側”這條理由,同時,還找到朱元璋當年自己擬定的《皇明祖訓》中,提到如果天子有難,被大臣欺負,藩王可以舉兵進京“靖難”這一條根據。

可以說,姚廣孝給朱棣找的這個理由,是十分湊效的,讓朱棣在舉兵打仗的時候,不再是孤軍作戰。

其二,姚廣孝幫朱棣調整了進攻的節奏。

建文二年,朱棣圍攻濟南,三個月都難以破城。姚廣孝及時發現了問題,趕緊建議朱棣撤兵,避免和朝廷軍隊打消耗戰。要知道,朱棣本來兵力就少,和朝廷打消耗戰,只能自己失敗,所以姚廣孝及時阻止了朱棣的魯莽行動。

(朱棣和姚廣孝)

其三,姚廣孝幫朱棣獲得了勝利的策略。

朱棣和建文帝打了三四年的時間,一直無法獲勝。根本的原因,就是朱棣和朱允炆進行城池的爭奪。這樣的爭奪,形成一種拉鋸的模式。雖然朱棣取得了不少局部戰爭的勝利,但因為兵力很少,一直處於不利的局面。因此,朱棣推進的速度非常慢。

姚廣孝洞察到這一點,他對朱棣說,擒賊先擒王,不要再糾纏那些城池了,直接往京城打,只要攻陷了京城,當了皇帝,坐了江山,還怕那些城池裡的人不服?

朱棣豁然開朗。他明白,這才是制勝的策略。因此,朱棣就一路勢如破竹打進了北京城。果然,當他坐穩江山以後,地方上那些曾經和他拼死血戰的人,看見江山已易主,也都不再糾纏,而是很快就投降了。

由此看來,姚廣孝在朱棣打江山問題上,所做的功勞確實是不小的。當初他之所以勸朱棣一定要起兵,看來他確實很有把握。

但是,朱棣當初卻並不知道姚廣孝有把握,就算姚廣孝對他說,自己很有把握,保證他能夠打勝,估計朱棣也不大可能相信他的話。那麼,當初姚廣孝是通過什麼辦法,說動朱棣起兵的呢?

姚廣孝是利用他和尚的身份勸說朱棣的。當時朱棣對姚廣孝說,只有獲得民心,才能獲得江山。現在老百姓都是支持朝廷的,恐怕我們不能取勝啊。姚廣孝說:“臣知天道,何論民心。”意思是說,我作為出家人,只知道“天道”,我不管民心。同時,姚廣孝又找來相士袁珙、卜者金忠,給朱棣算命。大家都說朱棣命中會得到天下。

我們都知道,古人是很相信“天道”的。既然和尚道士們都說朱棣命中能得天下,他還擔心什麼呢?因此就斷然起兵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姚廣孝結局挺好的,事實上結局這麼好的謀臣並不多。活到84歲,朱棣、朱高熾兩代帝王都對他禮遇有加,並有“配享太廟”的殊榮,享受皇家祭祀,這可不容易。

朱元璋、朱棣兩朝,配享太廟的都是出生入死的武將,以文臣之身而得以進太廟的,只有姚廣孝一人。

就連劉伯溫,都是在嘉靖年間才被提議配享太廟。

(電視劇裡的道衍)

那姚廣孝為什麼這麼牛呢?因為是他,幫助朱棣下定了奪皇位的決心。

姚廣孝14歲時就出家為僧,法號道衍,之後又拜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術數,是個佛道雙修的人才。出家並不能打消他的雄心壯志,誰說出家人就該淡泊名利四大皆空的?道衍那沒意識。

如果是在亂世,道衍必然要投一方明主,成為開國功臣。沒亂世也不打緊,可以製造一個。

朱棣雖然很不服小侄兒朱允炆,但他畢竟是父親指定的繼承人,就此反了有點不好,所以還是坐視朱允炆登上了皇位,打算當個手握重權的藩王,結果朱允炆開始削藩。

《明史》上的記載是: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奪諸王。周、湘、代、齊、岷相繼得罪。

朱棣就怒了,你小子想幹什麼?皇父屍骨未寒,叔叔們都沒動你,你還打算來動叔叔們?

(電視劇裡的朱棣和道衍)

早已熟識的道衍和尚勸他造反。但朱棣怒歸怒,並沒下定決心,因為他知道,民心向的是正統,是得到朱元璋認可的朱允炆。

道衍神神叨叨的說:“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朱棣眼睛就亮了,民心哪有天道重要?如果上天註定他當皇帝,那他還管什麼民心!

但怎麼證明天道在朱棣這邊呢?

別急,道衍有辦法。他找來了相士袁珙、卜者金忠,通過迷信手段讓朱棣相信他才是天選之子。接來又幫朱棣訓練兵馬、打造兵器、出謀劃策。

靖難之役正式發動後,朱棣率大軍攻往南京,道衍輔佐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以極少數兵力抵抗住了朱允炆方面李景隆50萬大軍的圍攻,保住了北平。之後屢有進言,每一次都幫助朱棣做出正確的決定。

(李景隆攻北平)

所以朱棣對他非常看重,登基後讓他復俗姓姚,賜名廣孝,拜他做資善大夫、太子少師,言必稱少師,不直呼其名,非常尊重。

按朱棣那意思,姚廣孝索性還俗得了,成親生子也不晚。但姚廣孝堅決不還俗,還做著他的和尚,我認為這是他保全自己的一種方式。

事實也證明,很有效。朱棣從未對他起疑心,數次征伐蒙古都命他留京,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還讓他教導皇長孫朱瞻基。

1418年姚廣孝去世,朱棣為他廢朝兩日,以僧人的禮制安葬,追贈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諡“恭靖”,還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銘,並授給其養子姚繼尚寶少卿的官職。

(道衍畫像)

做為一個和尚,這算是人生巔峰了。

有些朋友可能要問,折騰來折騰去還是個和尚,有意思嗎?我們可能覺得沒意思,但這也許是姚廣孝實現人生價值的一種方式。天道什麼的,虛無縹緲啊。

太監都想弄權,和尚怎麼就不能建功立業呢?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