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為什麼那麼輕易就奪得了宇文家的天下?核心原因是什麼?

錢塘安東陽


隋文帝楊堅,弘農郡華陰人。隋朝開國皇帝,鮮卑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氏普六茹,楊堅掌權後恢復楊氏。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改元開皇。隋文帝即位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適合於南北統一後的中國。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開皇九年(589年),派晉王楊廣南下平陳,統一南北。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間,銳意改革、政績卓著。但是在位晚期逐漸多疑,殺害功臣,並且聽信文獻皇后之言,廢黜長子楊勇立晉王楊廣為太子,埋下了亡國的禍根。仁壽四年,在仁壽宮離奇去世。終年六十四歲,廟號高祖,諡號文皇帝,葬於泰陵。

楊堅接受宇文家禪讓:

一、與其說是奪取,不如說是宇文家贈予的。

1、昏君未有如宇文贇者。

宇文贇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宇文贇即位後沉湎酒色,暴虐荒淫,大肆裝飾宮殿,且濫施刑罰,經常派親信監視大臣言行,將蒸蒸日上的北周國力生生打住。後禪位於長子宇文闡,自稱天元皇帝,但仍掌控朝權同時變本加厲愈加荒淫無道。因為縱慾過度宇文贇二十二歲便英年早逝。真的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比之隋煬帝也不遑多讓。朝中許多正直的大臣都對這個皇帝失望透頂。


2、限制宗室權力,重用外戚大臣。

北周的強盛離不開宗室的支持。但是,瞭解北周歷史的都知道,北周的宗室也給國家帶來了無盡的痛苦——就是連殺三位皇帝的宇文護。所以宇文贇不信任親王宗室。以其殺害皇叔齊王宇文憲為標誌,北周宗室逐漸遠離了核心權力。這在當時確實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客觀上使得重用身為外戚的楊堅成為了必然選擇。當真是“前門驅狼,後門進虎。"


3、歷史難題,主少國疑。

宇文贇二十二歲便去世了。因為其的荒唐,他的繼任者早已確定為長子長子宇文闡,根本不給宗親們另立長君的機會。但是他去世的時,宇文闡不到七歲。而親王宗室早已經遠離權力核心,反倒是作為外戚的楊堅大權在握,逐漸控制了朝政。

二、楊堅本人能力拔尖。

1、楊堅姿容甚偉,讓人見之傾心。

對手的評價才是最客觀的。史書中有記載,齊王宇文憲曾對北周武帝說:“普六茹堅相貌非常,我每次見到他,都不覺自失,我怕他不會久居人下,要早早地除掉他。”;內史王軌曾向北周武帝:"皇太子贇將來並非社稷之主,普六茹堅貌有反相。"可惜遇到的雄才大略的周武帝(是狼是虎,在武帝面前都只能臥著)。宇文贇繼位後更加不會理睬宗室的意見。從反面證明楊堅的姿容甚偉。

<strong>

2、楊堅本人性格穩重,善於施恩於人。

楊堅小時候因為讖語被常年寄養在寺廟之中。這也便造成了楊堅從小沉默寡言,成熟內斂讓人覺得成熟穩重。所以,在官場上甚至受人器重。本人又懂得韜光養晦。再加上宇文贇當政時期,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宰相。讓楊堅可以假借宇文贇的名義大肆收買人心,手下聚集了一批能臣猛將如高熲、賀若弼都以他馬首是瞻

3、楊堅本人鮮卑化的漢人的有利地位。

南北朝到了末期,北朝之中漢人的總體勢力已經超越鮮卑人。相比較一心恢復鮮卑化的宇文皇室,深受鮮卑文化影響的漢人楊堅似乎更適合作為這個新的朝廷的領路人。所以,在楊堅奪取政權的過程中,大部分人無論種族如何都是樂見其成的。事實證明,楊堅當政後與民休息,降低賦稅,寬於刑法,使得兆民歸心,大大降低了改朝換代的陣痛

綜述

楊堅的成功是順應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只能說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楊堅就是這個順天應人有準備的傢伙。


歷史的拐點


楊堅本是外戚,是皇后楊麗華的父親。楊麗華的丈夫、北周皇帝宇文贇早就看楊堅不順眼,多次起念殺楊堅。楊堅心頭也十分懼怕,便請求到外地去做官,遠離皇帝。可動身之前,宇文贇突然死了,宇文贇死的時候22歲,史書記載宇文贇沉溺女色,荒淫過度。楊堅矯詔,做了總知中外兵馬事,也就是全國兵馬總司令啦,輔佐宇文贇長子宇文闡做皇帝,宇文闡只有八歲。

楊堅要坐穩攝政的位置可不容易,因為宇文皇族樹大根深,哪會容他踏實安寧。北周開國者宇文泰有13個兒子,老四武帝宇文邕就是宇文贇的父親,此時在世的兒子尚有五位,都是分封在各地的親王,是宇文皇族的樑柱子,如果這些親王得知楊堅攝政,肯定是不會答應的。於是楊堅隱瞞宇文贇的死訊,召五位親王入京朝見。說是千金公主要外嫁到突厥了,你們呢都到京城來慶賀這件大事吧,也順便給千金公主送行什麼的。千金公主是老七宇文招的女兒,那老七自然是要來了,其他親戚嘛,老九,老十,老11,老13也就都來了。五位皇族的大佬來了,來了自然就再也走不了啦。在京城,楊堅給宇文家的人官做,還讓宇文闡的叔父宇文贊當右丞相,宇文贄當上柱國,只不過都是些有名無實的虛職罷了,旨在把他們穩住。

困住了五位大佬,他們留在封地的兒子們也就翻不起什麼浪來。只有宇文泰外甥、相州總管尉遲迥鬧了一鬧,折騰了兩個月兵敗自殺,尉遲迥鬧騰的時候,尊奉宇文招的小兒子為皇帝,並以這個小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

到了這一步,宇文皇族基本上沒什麼後勁了,楊堅呢自然就開始動手殺人啦。半年之內,五位親王以及他們所有的兒子以謀逆等罪名誅殺。

拔除了鋒利的釘子,楊堅自導自演一出禪讓大戲,做了大隋的開國皇帝。將宇文闡降封為介公。

可這並沒有完。宇文泰有13個兒子,在世的五位以及他們的兒子都被楊堅殺了,可早先已經去世的八個兒子還育有許多兒子,這些兒子是隋國潛在的不安定因素,萬一某個野心家擁立一個出來作對也是未可知的,於是楊堅就用這許多的宇文家兒子們的人頭來祭祀大隋開國,儘管這些兒子們許多尚且年幼,最後將宇文闡也毒殺了。

這是宿命,是君主專制時代每逢改朝換代帝王家的宿命。

楊堅共屠滅宇文皇族男丁六十多口。38年後,這宿命也落到了楊堅的頭上,他的子孫合計三十多口也被後來的帝王屠滅。不過這是後話。



春風閒度


楊堅家族十三世為官,並非是暴發戶;宇文氏雖然是皇族,但實際上關隴貴族對其的支持度很低。楊堅篡位時,並非是以楊氏一家之力單挑整個北周政權。而是楊家和宇文家單挑,外公贏了外孫。

也就是說,楊堅是運氣和實力並存。一切有利於篡位的條件,全讓他趕上了。所以他的篡位才會那麼成功。

北周的奠基人宇文泰,最初只是大將軍賀拔嶽的行臺左丞,平時替賀拔嶽處理一些政務上的事情。後來因為高歡使離間計,唆使侯莫陳嶽刺殺了賀拔嶽,而賀拔嶽的殘部又推舉宇文泰為新元帥,他這才上位。


後來宇文泰憑藉高超的個人能力,以及比較合理的政治平衡,讓賀拔嶽殘部以及關隴當地的貴族對他是俯首帖耳,他才得以穩坐西魏八柱國之首的位置。

注意了,當時宇文泰和其他柱國大將軍,不是君臣關係,而是盟主與盟友的關係。他能當上西魏相國,一是因為他能力強,二是大家抬舉他。並不是說他當了老大,他就是大傢伙的君主。不是這樣的。

宇文泰病死前,讓侄子宇文護監國攝政,輔佐宇文覺。因為宇文覺年紀太小了,需要宇文護幫他,否則他根本鎮不住場子。

後來,宇文護連殺宇文覺和宇文毓,發動宇文氏的家族內戰。在此期間,關隴貴族的權益並未受影響,只是有個別支持宇文覺的貴族受到了牽連而已。(比如獨孤信)

再之後,北周武帝宇文邕清洗宇文護後,也沒有搞清洗並未擴大化,被清洗的只有宇文護諸子及少數親信,依然只是家族內鬥,沒有牽涉到關隴貴族的頭上。

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出來,關隴集團的各大門閥貴族在北周一朝,是真心的牛掰。對於兩位先帝和宇文護被殺事件,這些人基本上抱著作壁上觀的態度,極少有人受到牽連。皇帝死了就死了,大家仍然是高官厚祿。皇帝的幸福感還不如臣子。

頗有一種“皇帝死了關我鳥事?我只關心我自己的利益”的感覺。

武帝駕崩,宣帝宇文贇繼位後,宇文氏內部繼續內鬥。宣帝接連清洗了齊王宇文憲、宇文孝伯、宇文神舉和,弄出五個皇后,然後再禪位給兒子自己做太上皇。而關隴貴族則繼續不受影響。

宇文贇發動這一系列皇族內鬥,目的可能是為了加強皇權。但是很可惜,他命短,才當了兩年皇帝就駕崩了。殘酷的權力結構重組才剛剛開了個頭,就悲劇的死去了。最後等於是給老丈人楊堅做了嫁衣。

因為,從後來楊堅可以輕易殺盡宇文氏諸王就可以看出,宇文氏因為宇文贇的內鬥,已經是毫無還手之力。楊堅攤上這樣一個能折騰,又無福享受,淨給別人做好事的主,也算是他命中有篡位的“運”。

周宣帝死後,門閥們投了宇文氏反對票,認為宇文氏不再具有統帥關隴貴族的資格,便對楊堅篡位一事予以默認。

當楊堅幹下篡位之事後,公開反對的貴族只有十二大將軍王雄之子王謙以及尉遲迥和北齊投降過來的司馬消難。除了這些人外,再沒有豪門貴族的響應。

這就足以可見,關隴貴族集團是打心眼裡拋棄了宇文氏。



最後做了總結。

首先,北周宇文氏本來就是一個統治力很弱的皇族。當年宇文覺能稱帝,全靠關隴貴族的抬舉。皇帝在貴族眼裡,就像是職業經理人,有用就抬舉,無用則棄之。

其次,宇文氏長年內鬥,皇族內訌從不牽涉到關隴貴族。這就導致統治力本來就不強的宇文氏更加的虛弱不堪。而楊堅家族則幾乎不受影響,這讓楊堅撿了便宜。

第三,楊堅家族實力強大。他父親是北周隨國公,爺爺北魏建遠將軍,太爺爺是北魏龍驤將軍、太守,高祖父是北魏太守,五世祖是北魏司馬,六世祖後燕太守。

結合以上三點,楊堅篡位時,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關隴貴族無所謂誰當皇帝,只要保證他們的利益,誰當皇帝都可以;宇文氏因為長年內訌,實力被削嚴重;楊堅家族累世為官,實力並不弱。最後,厚積薄發的楊家和只剩孤兒寡母的宇文家單挑。宇文家沒有能力反制,關隴貴族選擇冷眼旁觀,幾乎沒人出兵勤王。於是楊堅就順順利利的篡了外孫的皇位,並血屠了宇文氏。

後來隋朝的滅亡,也是同樣的情況。隋煬帝清洗了不少人,導致貴族後裔楊玄感、李密先後起兵。當隋煬帝遷都江都,拋棄關中之後,關隴貴族實際上也拋棄了他。李淵趁虛起兵,殺入關中接替楊氏,成為天下公認的正統。實際上就是關隴貴族對楊氏的否認和對他的承認。


Mer86


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要拿下江山,大多需要很長久的準備,還要付出很多努力方可,可是楊堅建立隋朝,看起來卻十分順利簡單,一切就像水到渠成一樣。為何楊堅能夠這麼順利拿下江山呢?接下來我給你講一講。


一、楊堅本非池中物

我們先不說其他,單純講一講楊堅本人,他在謀朝篡位這條路上,可是鋪墊良久,最簡單的就是他叫一些朝中大臣或者天下異士傳播一些他以後必為天子的言論,引起很大輿論效果。


就連當時宇文家也對楊堅十分忌憚,害怕楊堅對其產生影響,可是宇文家每每打算對楊堅出手,楊堅就能夠主動請求退讓以證明自己是清白的,說明那些流言蜚語並非自己所為。

可是實際上這些流言蜚語明顯就是楊堅為了籠絡人心故意為之,因為那些傳言,很多天下豪傑紛紛投靠楊堅,就希望日後能夠跟從楊堅一起建功立業。有了能人異士的支持,為楊堅日後登基做好鋪墊,要不然根基怎麼可能穩固。

看似楊堅登基過程十分簡單,背後還是有著很多值得深思的東西,在那個君權神授思想嚴重的年代,楊堅那樣的流言蜚語,對他日後篡奪江山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宇文家屢屢送助攻

要說宇文家,也是十分有趣的,北周奠基人宇文泰有兩把刷子,能夠靠著自己非凡的領導能力成為八柱國之首,讓大家都能夠服從他,可是這個八柱國對宇文家的支持力度不算大,或者說宇文家的衰頹對八柱國影響不大,所以後來在宇文家屢屢走下坡路的過程中,八柱國其餘人員都是隻管自己利益,對宇文家利益並不關心,對是否是楊堅篡位也不關心。



可以說最有能力的宇文泰都沒有搞好這個制度,後來者更是越玩越砸,比如宇文泰去世後,楊堅父親楊忠以及宇文護輔佐年輕的宇文覺登基,很快宇文家家族內部發生政治鬥爭,宇文護為了得到皇權,將當時皇帝宇文覺殺死,還順便殺掉宇文毓,內鬥轟轟烈烈,其餘人員隔岸觀火。

因為宇文護開了一個內鬥的頭,就似乎根本停不下來,緊接著武帝宇文邕討伐宇文護,並且將宇文護搞定,順便將他的家人以及黨羽一併除掉,不過依然沒有對隔岸觀火的八柱國制度進行改革,還是讓他們繼續過著自己逍遙自在的生活。

武帝雖然有點能力,但是天要絕宇文家,武帝不久猝死,將皇位傳給年輕的宣帝宇文贇,這個傢伙是個貪戀美色的皇帝,在位期間首先將影響自己找美女的那幾個親戚搞定,其中包括齊王宇文憲、宇文孝伯、宇文神舉。

搞定這些人後,宣帝終於可以安心娶老婆,他一口氣封了5個皇后,創造古代歷史上皇后最多的記錄,儘管他已經這麼拼,可惜還是有朝中大事影響自己,於是宣帝乾脆禪位給自己乳臭未乾的兒子,自己專心玩樂,最後身體掏空年僅22歲就去世。


宣帝去世後,剩下一個小屁孩當皇帝,楊堅已經感覺時機成熟,有些迫不及待,何況楊堅還是宣帝的岳父,有了這層關係,謀朝篡位更加簡單,年幼的小皇帝啥也不懂,朝中大臣基本都支持楊堅,八柱國其餘成員大多也投票贊成楊堅篡位,一切順理成章,小外孫皇帝禪位給楊堅,讓楊堅建立隋朝,成就大業。


三、楊堅的家族背景強大

楊堅家族世代為官,據說已經十二世都是朝中大人物,奠定了紮實的軍事基礎,再加上楊堅的父親楊忠在當時是宇文家的北周隨國公,權力滔天,朝中支持者甚多,後來楊堅謀朝篡位,也沒人敢出來吱聲,否則估計小命不保。

有了家族勢力的保駕護航,楊堅篡位簡直易如反掌,不費吹灰之力。



結語

楊堅就是這樣一個幸運兒,自己家族勢力雄厚,自身條件不一般,還足智多謀,善於審時度勢,最關鍵的一點還是宇文家內部鬥爭激烈,想自取滅亡,楊堅擋都擋不住,最後只能勉為其難成為皇帝,帶領大家一起發家致富!



嗔痴歷史觀


假如我說,楊堅做皇帝靠的是運氣,你信嗎?實際上,看似必然的歷史事件,都是無數個偶然因素的組合。楊堅的運氣,不是一般的好。你要是還不信,那就聽我給你嘮嘮:

偶然因素之一:幹得好,不如投胎投的好

楊堅的父親楊忠,因為替宇文家東征西討,立下了汗馬功勞,做到柱國大將軍和隨國公。楊堅生來就是官二代不說,做官都可以走捷徑——楊堅27歲的時候,正是大展宏圖的好時機,他老爹楊忠就很配合地老死了,楊堅就繼承了爵位,成為一方重臣。

偶然因素之二:北周武帝宇文邕(yōng)英年早逝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歷史上最有能力的皇帝之一,能文能武,用勇有謀,雄才大略。隱忍十多年,誅殺權臣宇文護,加強集權;完善府兵制,打造強軍;打擊地主兼併土地,緩和社會矛盾;堅決滅佛滅道,增加勞動人口,發展經濟;出兵北齊,一舉統一北方。

宇文邕這樣有能耐的皇帝,要是再多活十來年,滅南陳、滅吐谷渾、滅突厥、一統天下統統不在話下。在宇文邕手下的時候,楊堅只能瑟瑟發抖,伴君如伴虎。可惜天妒英才,宇文邕病死在了北伐突厥的征途上,這一年宇文邕36歲,楊堅38歲。

偶然因素之三:北周宣帝宇文贇(yūn)死在了縱慾過度

北周武帝去世後,19歲的宇文贇即位,這是一個標準的紈絝子弟,吃喝嫖賭樣樣都喜歡。這人最大的愛好就是女人,他老爹剛去世不久,他就全國海選後宮。就是這麼一個人創造了歷史上的一個記錄:同時冊封了五個皇后。

宇文贇這麼個浪蕩子,有沒有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答案是肯定的。他就是楊堅做皇帝的神助攻。做了三件事:

  • 其一,殺掉了威望極高的皇叔宇文憲,這個王爺是宇文家的定海神針,唯一一個可以壓制楊堅的人物。宇文贇認為叔叔功高震主了,覺著派人砍死比較安心。宇文憲被殺,享年34歲。

  • 其二,娶了楊堅的大女兒楊麗華做皇后,把老丈人楊堅提拔為大司馬、柱國大將軍,使得楊堅的權柄越來越重。宇文贇對楊堅也不放心,試探了好幾次。派出去的人為了給自己留後路,替楊堅說了好話。宇文贇就不了了之了。

  • 其三,宇文贇先是把位子禪讓給7歲的兒子,然後就縱慾過度搞死了自己——才21歲就掛了。有人對宇文贇的死因懷疑,別懷疑,他肯定是死於縱慾過度。13歲還是太子的時候,就開始後宮種馬,皇后就5位,妃子有名有姓的就有幾十個——做神仙也得看身子板呀。他一死,沒人壓的住楊堅了。

看看吧,宇文家的兩個皇帝一個王爺,都搶著早早投胎,楊堅繼承老爹爵位,宇文家還把楊堅扶上國丈大將軍的位置,替老楊家鋪好了路。楊堅要是還抓不住機會,哪能對得起宇文家的栽培?


爾朱少帥


古代開國皇帝有三種,一種是勢力崛起,比如秦始皇、唐高祖李淵、清太祖努爾哈赤等;一種是農民軍起義,比如漢高祖劉邦、梁太祖朱溫、明太祖朱元璋等;還有一種是一朝權臣篡位的,比如新朝王莽、魏文帝曹丕、晉武帝司馬炎,還有這位,隋文帝楊堅。

圖為隋文帝楊堅畫像。

楊堅有著高貴的出身,貴族世家的男兒,他的先祖是東漢太尉楊震,曾祖楊元壽是武川鎮司馬,後人一直繁衍於此,與宇文泰的祖先都是武川鎮的軍人,屬於關隴軍人集團,公元557年,宇文覺廢魏自立,建立北周,公元577年,宇文邕滅北齊,統一北方,此間,關隴楊氏扮演著左膀右臂的角色,北周建立後,楊堅父親楊忠封隋國公,官至柱國、大司空。

圖為滅北齊之前的北周勢力範圍。

父親楊忠的官爵給了楊堅平步青雲提供了十分優越的條件,楊堅14歲為軍中功曹,15歲就授散騎常侍,封縣公,16歲晉升為驃騎大將軍,宇文泰帝評價其“此兒相貌非凡,不似能經常出現的人物”,可見楊堅並非全靠父親蔭封,自己也是有實力的。權臣宇文泰死後,北周內亂,宇文泰長子宇文毓奪得皇位,是為周明帝,楊堅授衛尉,封郡公。

隋朝莫高窟第295窟壁畫。

21歲的楊堅已出任隋州刺史,進位大將軍,少年得志的楊堅受到朝中眾勳貴的親睞,特別是鮮卑大貴族、柱國大將軍、衛國公的獨孤信最積極,認為其前途無量,主動把七女兒許配給他,要知道獨孤信不僅在關隴集團有顯赫的地位,是北周朝廷重臣,他的長女已是皇后,楊堅與他的七女兒結為夫妻,對提高楊堅的地位有著更加堅實的作用,兩人婚後第二年,楊忠就去世了,楊堅順利的承襲了父親的爵位,這年他28歲。

圖為楊堅的泰陵。

周武帝宇文邕時,楊堅在北周政權中開始扶搖直上,公元575年在討伐北齊戰爭中,楊堅統率的3萬水軍於河橋擊破齊師,立下戰功,公元576年,武帝再次率六軍伐齊,楊堅為右三軍總管,再次大獲全勝,楊堅進位柱國,577年北周終於滅掉北齊,楊堅立下曠世之功。不久武帝去世,少年皇帝宇文贇即位,他的皇后正是楊堅長女楊麗華,楊堅拜為大司馬、柱國大將軍,進宮輔政,宇文贇胸無大志,整天不務正業,為這楊堅掌權提供了絕佳的機會,僅1年宇文贇死於酒色,8歲的兒子宇文闡即位,楊堅為大丞相,百官皆聽命於他,在清除了宇文家族反對勢力後,在眾望所歸下接受禪讓,改國號為“隋”。


圖文繪歷史


楊堅,隋朝開國皇帝。相比其他開國皇帝,楊堅奪得天下要容易的多,當時的北周已經有統一天下的趨勢,楊堅以外戚身份代周自立,背後的核心原因是關隴貴族集團雄厚的背景力量。




魏晉南北朝,出了很多世家大族。門閥士族在當時達到了其鼎盛時期。西晉八王之亂,中原板蕩,晉琅琊王司馬睿衣冠南渡,得到了當時江東大族王氏、謝氏、庾氏的支持,在建康建立了東晉小朝廷,王導、王敦、謝安、謝玄等門閥士族都得到重用,晉元帝幾乎是被這些人架空,當時民間還流傳著“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可見門閥士族在魏晉南北朝有著多麼大的影響力,幾乎可以左右國家的命運走向。

楊堅的家族,就是屬於典型的門閥士族。楊堅出自關中弘農楊氏,乃東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從楊震起至楊秉後裔楊彪(8世)均為太尉,後世稱為“四世三公”。父親楊忠,是北周的開國功臣,隨北周文帝宇文泰起兵關中,為“八柱國”之一,官居柱國、大司空,封隨國公,死後追贈太保。



魏晉南北朝時期,寒門子弟鮮有發達者,世家大族牢牢佔據著朝廷的各個職位。楊堅有一個牛逼的父親和強大的家族背景,屬於典型的官二代。西魏恭帝四年(557年),二十六歲的楊堅被封為驃騎大將軍,加開府,可謂是年少有為,春風得意。楊堅還有一個同樣背景強大的老婆獨孤伽羅,她的父親是關隴貴族集團重要成員,衛國公,北周開國“八柱國”之一獨孤信。

楊堅出身豪門,背景強大,但他在北周明帝、北周武帝初期,並未能施展拳腳。當時大權臣宇文護專擅朝政,北周武帝隱忍多年才除掉他。宇文護一死,楊堅才算是如脫韁野馬,在北周帝國的權力中央隆重登場。天和三年(56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聘楊堅的女兒楊麗華為太子妃,楊堅一躍成為皇親國戚,未來的國丈。這個身份的改變至關重要,楊堅可以以外戚的身份做掩蓋,逐步走向權力之巔。



北周武帝宇文邕去世後,太子宇文贇即位,即周宣帝,楊麗華被立為皇后。楊堅因是皇后之父,得以進位柱國大將軍、大司馬。但是周靜帝對他並不完全信任,楊堅覺得在朝中兇險詭異,於是就申請外放地方,跑去任亳州總管了。周宣帝自幼長於皇宮中,沉溺酒色,不問政事,覺得當皇帝嚴重束縛了自己的自由,在位僅兩年便傳位於長子宇文闡。大象二年(580年),北周宣帝病重,當時楊堅擔任揚州總管準備伐陳,御正下大夫劉昉、內史上大夫鄭譯偽造詔書,讓隨國公楊堅接受遺命,輔佐朝政。

至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楊堅已經把朝中反對他的人都殺的差不多了,二月,楊堅由隋國公晉封隋王,離代周自立僅一步之遙。同月,北周靜帝以楊堅聲著海內、眾望所歸下詔宣佈禪讓,楊堅造例三讓後順天應命 ,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隋”,並大赦天下。

楊堅的成功,背後有關隴貴族集團的強力支持,而北周宇文氏,看似帝王世家尊顯無比,實則外強中乾,虛弱不堪。



要知道,北周的建立同樣離不開強大的關隴貴族集團的支持。作為世家大族抱團形成的集團,在利益至上的魏晉南北朝,既可以選擇擁護北周,當然也隨時有可能拋棄北周。

作為關隴貴族集團的重要成員,已經在北周身居高位的楊堅,自然會得到關隴貴族集團的支持,因為他們相信,楊堅會給予他們想要的。而北周皇帝,自北周武帝后,便一代不如一代,這顯然不符合關隴貴族集團的利益要求。既然北周氣數將盡,那大家就合計下把楊堅捧上去,這樣也能繼續為關隴集團謀取利益。

遺憾的是,通過關隴貴族集團在背後支持得以實現改朝換代的隋文帝楊堅,在世的時候並沒有認識到世家大族對王朝隱藏的威脅。已至於隋朝的滅亡,居然是同樣亡於出身關隴貴族集團的唐國公李淵。


大國布衣


楊堅可以說是最被忽視的大一統王朝皇帝,而英國《劍橋中國古代歷史》把楊堅評為中國古代歷史上三個最偉大君主(另外兩個是秦始皇與李世民)。而楊堅之所以被忽視原因在於隋朝立國時間太短。喪失話語權,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印記。第二就是楊堅得天下太速太易。用《大唐雙龍傳》裡,黃易借宋缺之口所說:自古得天下最易者莫過於楊堅,寇仲則大拍岳父馬屁,大概是時運到了。楊堅,即隋文帝。鮮卑姓氏普六茹。是漢化鮮卑人。出身關隴集團。是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應該是瞎認祖宗)大隋朝開國皇帝,在位23年。最大的功績就在於結束了長達265年的南北朝分裂。確立三省六部制,但楊堅是如此發家篡位的呢?

北周實際開國皇帝是宇文泰。楊堅的父親楊忠關隴集團。而當時5歲的楊堅就被加封為縣公,16歲晉封為驃騎大將軍,一代權臣宇文泰對於同殿稱臣的楊虎的兒子也是十分感慨,此子日後絕非池中物。

公元578年,周武帝駕崩,周武帝在位19年,死時39歲。可以說,如果周武帝宇文邕不死,一定是統一天下的皇帝,無論如何也輪不到楊堅,這是楊堅運氣。周武帝駕崩以後,宇文贇登基做皇帝,時年20歲的宇文贇當皇帝以後,讓自己的死黨鄭譯為大將軍,也就是此人日後投靠楊堅,矯詔輔政。幫助楊堅篡位,成為新朝功臣。當了皇帝的宇文贇天天是胡做非為,國家法令朝令夕改,弄的朝臣無所適從。由於宇文贇作的太厲害。公元579年22歲的太上皇宇文贇駕崩。8歲的皇帝宇文衍與太后孤兒寡母惶惶不可終日,就在此時,宇文贇的第一寵臣鄭義假傳聖旨,讓宇文贇的岳父楊堅輔政。為宰相。這一決定得到了皇后的支持,畢竟是自己的父親,實際上楊皇后和楊堅是名義上的父女,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北周隋唐一脈相承,三朝皇室皆出自於關隴貴族。都是關隴集團的核心層。而皇帝本身很弱。只要楊堅控制了關隴集團基本上當皇帝就是很簡單的事情了。

可以說,楊堅當上丞相以後,就立即展開就開始了篡位計劃,當時的周靜帝拜楊堅假黃鉞、左大丞相,百官皆聽命於他。以鄭譯為長史,劉昉為司馬,設置丞相府官僚。可以開衙建府。楊堅當大丞相後,減輕律法,為政寬和,崇尚節儉(楊堅真是節儉了一輩子),一個八歲的孩子又如何掌管江山,宇文贇在位 的時候,為了防止宗室造反,基本上不授予宗室實權,而幾個有能力的宗室也被楊堅給殺了,(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都死於楊堅之手)。南北朝時期篡位比比皆是,北周自己也是篡位登基,別人也是有樣學樣,而朝中各個勢力,和天下之人心無不歸附於楊堅了。在581年,楊堅由隋國公晉封隋王。 同月,北周靜帝以楊堅眾望有歸下詔宣佈禪讓。楊堅登基為帝。時年40歲。楊堅生性殘忍,在登基不到兩年的時間裡。把北周宇文氏皇室宗親誅殺的乾乾淨淨。節閔帝后裔子孫6家,周武帝后裔子孫12家,北周末帝自己的外孫宇文衍被殺時候才9歲。北周已經統一了整個北方,而且留下統一雄厚的經濟和政治基礎,楊堅篡位控制了北周的龐大疆域,隨後完成了統一。楊堅本身功績不大。

自公元581年。楊堅篡位登基。代周建隋。公元582年楊堅伐陳成功。天下重歸一統。大隋經三帝,歷時38年,也是一個短命王朝。但楊堅的功績無疑是巨大的。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楊堅能夠奪取宇文氏天下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宇文氏皇族的內鬥。本來,按照周武帝留下的權力佈局,楊堅根本不具備任何篡位的資格,甚至而言,當時的楊堅連權臣都算不上,但是,等到周宣帝宇文贊登基後,宇文皇族展開了一場大內鬥,直接將宇文皇族的骨幹人物都給清理出局,而隨後周宣帝又英年早逝,這才給了楊堅篡奪皇位的機會。

最初,周武帝宇文邕在臨死前,為保衛宇文家族的皇權,特意給他的兒子宇文贊留下了三個強大的宇文皇族成員,分別是齊王宇文憲、託孤大臣宇文孝伯和驃騎大將軍宇文神舉。周武帝相信,只要有這三個人存在,整個北周就沒有任何人可以威脅到宇文氏的天下,而同時這三個人之間相互牽制,又足以保障他兒子的皇位不受威脅。

事實上,周武帝所留下的權力佈局,真的可以說是非常穩定。首先,齊王宇文憲是周武帝的弟弟,他曾率領大軍滅掉北齊,有著無人能及的赫赫戰功。並且,他在北周帝國還有著所有人都信服的威望和才能。可以說,北周只要有他在,任何人恐怕都不敢用武力來威脅皇權。



其次,是宇文孝伯。他不僅是周武帝的託孤重臣,更是周武帝一直以來的得力助手和嫡系親信,據史書上記載,周武帝在臨死前曾握住宇文孝伯的手說:“我估計我的病已很難治癒,現把後事都託付給你,希望你輔佐好我的兒子。”

當晚,周武帝便任命宇文孝伯為司衛上大夫,總管宿衛兵。隨即又命令他騎上驛馬入京城鎮守,以防有什麼不測。後來,宇文孝伯不僅官職大將軍,還牢牢控制著北周帝國的禁衛軍,可以說,只要有他在,任何人都不敢對皇位有所覬覦。

最後,是宇文神舉。雖然他比起宇文憲和宇文孝伯,要差那麼一點,但總的來說,他也是宇文家族能夠拿得出手、鎮得住大家的人物。但是,等到周宣帝宇文贊登基後,看到這強大的宇文皇族勢力,尤其是當他面對這三個有能力有威望的叔叔時,心中難免各種擔心和害怕,甚至會沒有安全感。



在這種背景下,周宣帝剛繼位不到一個月,就決定要把宇文家族最有威望和最有才能的齊王宇文憲給除掉。當時,周宣帝特意找到宇文孝伯說:“你如果能為我除掉齊王,我就把他的官職爵位授給你。”宇文孝伯對此是極力勸諫,總而言之,如果自己的親人都不可信,那還有誰可以相信呢?但周宣帝卻不肯聽勸,他派人將宇文憲召喚到宮中,然後將其勒死,時年三十五歲。

在殺掉宇文憲後,周宣帝還是不放心,於是他又將宇文孝伯也給殺死。於是,在周宣帝登基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宇文家族最牛的兩個皇族成員先後被殺。到此,宇文家族其實就相當於已經喪失了強有力的領銜人物,但好在還有一個宇文神舉,雖然他的才能和威望趕不上前面兩人,但好歹也是宇文家族的頂樑柱,只要有他在,恐怕也輪不到楊堅這個外戚來指手畫腳。

但可惜的時,在周宣帝登基後的第二個月,他還是感覺宇文皇族的勢力太過強大,所以又將宇文神舉給殺死。自此,宇文家族再也找不出一個可以拿得出手、挑得起大梁的人物。在周宣帝的這一番打擊下,宇文皇族已經變得脆弱不堪,基本上是全線退出了政治舞臺,從此只能夾著尾巴做人。



周宣帝從此不用在擔心會受到宇文皇族勢力的威脅。但問題是,正如宇文孝伯所說的,自己的親人不可信,外人難道就可以信嗎?周宣帝在將宇文皇族清理出政治舞臺後,開始重用外戚勢力,在這種背景下,作為周宣帝的岳父的楊堅,又是楊氏家族和獨孤氏兩大家族的領銜人物,自然在北周帝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甚至到後來,周宣帝自己都感覺到楊堅的勢力已經太大,如果再不加以限制,恐怕自己都很難再駕馭得住,所以他一連冊立5個皇后,企圖藉以分割楊堅一族的權力,但可惜的是,老天沒有給周宣帝足夠的時間,在當皇帝的第二年,周宣帝便因病去世,他年僅8歲的兒子繼位為新皇帝,楊堅自然順理成章成為輔政大臣。

對於此時的楊堅來說,他是朝廷中最有權勢的人物,又是關中楊氏家族和獨孤氏兩大家族的領銜人物,他的女兒,是北周帝國的皇太后,而此時的宇文皇族,已經全線退出政治舞臺,不僅在朝廷中找不出一個身居要職的人物,在宇文氏內部也找不出一個眾人信服的人物。

在這種背景下,面對一個沒有家族依靠的8歲小皇帝,楊堅自然可以輕而易舉逼迫他退位,而宇文皇族對此也只能是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於是只用了短短9個月,楊堅就正式爬上皇位,而在這過程中,他幾乎沒有遇到任何像樣的阻攔。也難怪後人們都說,自古得國之容易,沒有超過楊堅的。


我是趙帥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楊堅之所以能夠輕易的代周建隋,乃是其世代打拼的功勞。

<strong>

楊堅家族乃是北朝豪族,關隴集團成員。他的父親楊忠,是追隨北周皇帝宇文泰打江山的肱骨之臣。北周成立後,楊忠被封為隨國公。這是楊堅奪權的基礎!

當然,“天作孽有可為,自作孽不可活”,楊堅之所以能夠輕而易舉的得到宇文家的江山,更是是因為宇文贇昏庸無能,奢靡成性,導致皇權流失,這才讓楊堅鑽了一個空子, 奪取了本該屬於宇文氏的北周江山。


楊忠病逝後,楊堅世襲了老爹的爵位,因此,楊堅的政治出身非常好,幾乎沒有任何汙點,優秀的出身為他日後大權獨攬打下了基礎。

楊堅的相貌極為奇特,根據史書《隋書》記載,楊堅的額頭上,有五塊向外突出的骨頭,從額頭貫穿到頭頂,像五隻角一樣,並且他的手掌紋連起來看像是一個“王”字,朝中傳言楊堅的面相不一般,有“飛龍之相”,將來必定不是一般人。


因此楊堅奇怪的相貌引起了宇文邑的不安,宇文邑曾幾次想殺掉楊堅,奈何楊堅逢凶化吉,次次都順利躲過災難。

短命的宇文邑死後,由荒淫無道的宇文贇繼位,宇文贇沉迷女色,大肆建造行宮,勞民傷財,徹底敗光了老百姓對宇文氏的好感。

宇文贇立了五個皇后,夜夜笙歌,縱慾過度,22歲便病死了,宇文贇死後,年僅7歲的宇文闡登基,年少無知的宇文闡任命楊堅衛丞相總理朝政,楊堅靠著丞相的權力大肆消除異己,籠絡權力。

楊堅逐漸把宇文家族的權力架空,直到581年,楊堅暗中逼迫宇文闡禪讓皇位,渴求自保的宇文闡對楊堅的要求言聽計從。楊堅假惺惺的推讓了三次,最後以“為國為民”為理由,接受了禪讓,成為了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