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康熙為何要將一名70歲種田老漢滿門抄斬?他是誰?

用戶3708573253


康熙在這件事上非常陰險,他一面推崇明朝,表示善待明朝皇室成員,並且不斷祭拜朱元璋的孝陵,孝陵裡面“治隆唐宋”四個大字就是他寫的。但另一面卻著手鏟除所有明朝皇室後裔。後來捕獲了已經75歲的“朱三太子”朱慈煥,不僅下令將其滿門抄斬,並且將他凌遲處死。



崇禎皇子

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紫禁城。明廷覆滅之時,走投無路的崇禎下令皇宮內女眷自盡,於是周皇后在坤寧宮自縊,後來崇禎又砍了袁貴妃、長平公主和昭仁公主。

與對待女眷的態度不同,崇禎希望自己的兒子可以逃出昇天,延續命脈。於是下令太子朱慈烺、皇三子朱慈炯、皇五子朱慈煥逃跑,讓他們躲入皇親國戚家中。



李自成進城後,雖然對明朝大臣嚴刑拷打,但始終沒有選擇殺害這三個皇子,並且還選擇赦免了他們。即便是李自成從山海關敗退後也沒有殺死他們,反而是任由他們逃跑了。

清軍打著為崇禎復仇的旗號入關後,開始捕殺明朝皇室,至此三個皇子全部下落不明。期間也發生了南北太子案件,清軍處決了所謂的假太子,但也有一部分人說這個太子是真的。



朱三太子案

清朝定都北京後,開始尋找散落民間的崇禎皇子,但始終渺無音訊。時間到了康熙年間,很多地方打出了“朱三太子”的旗幟造反。“朱三太子”指的是崇禎三個皇子,並不是其中之一。

清朝的“朱三太子案”非常多,電視劇《康熙王朝》之中就有描述,比如楊起隆,他就聯絡了很多北京當地對康熙不滿的人員起事,結果失敗潛逃。類似的事情在康熙一朝多達十餘起。



經歷了多次的“朱三太子案”後,康熙想了一條毒計。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在南京大肆祭奠朱元璋明孝陵,聲稱探訪明朝後裔,授予官職,或者讓他們看護孝陵。

公元1708年,康熙已經在位47年,這一年清政府在山東汶上縣捕獲了一名75歲的老漢。經過審訊,確定了這個人就是崇禎的第五子朱慈煥,康熙大喜過望,不過沒有授予他官職,而是下令將其滿門抄斬,並且將他凌遲處死。



朱慈煥逃亡經歷

原來李自成兵敗後,朱慈煥被李自成的一名將領帶到了河南,當時他們處理了所有的武器裝備,準備隱姓埋名。但由於清朝的搜捕力度很大,所以李自成的將將領扔下了朱慈煥獨自逃命了。

十幾歲的朱慈煥開始了流浪的生活,並且走到了朱元璋的老家安徽鳳陽。當時鳳陽有一個姓王的鄉紳好心收留了他,並且給他改了名字王士元[原是王],就這樣朱慈煥過了幾年穩定的生活。



後來王員外去世,朱慈煥無依無靠,又開始了流浪,由於生計所迫,他到了一處廟宇中做了和尚。有一次一個胡姓鄉紳到了廟裡上香,認為朱慈煥器宇不凡,所以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他。從此朱慈煥以王士元的身份娶妻生子,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期間雖然因為身份問題,帶著家人逃竄於大江南北,但總算保住了性命。

康熙年間,康熙多次拜謁明孝陵,並且明確表示會優待明朝皇室後人。雖然朱慈煥不敢出來接受,但逐漸的認為康熙是對明朝皇室親善,所以放鬆了警惕,開始安定的享受生活。

既然放鬆了警惕,人的戒備心也就放鬆了很多,晚年有一次和好友聊天時吐露了自己就是朱慈煥的秘密。這件事很快就引起了轟動,甚至有一名叫做念一和尚的人又打著朱慈煥的旗號起義。



聽到念一和尚起義後,朱慈煥迅速從居住地浙江逃到了山東,但消息走漏後又豈能置身事外,最終朱慈煥在山東被捕。

被捕後,清廷讓念一和尚來與朱慈煥當堂對質,雖然證明了二人並無往來,但康熙特批凌遲處死。已經鬚髮皆白的朱慈煥看著自己的家人一個一個被砍殺倒地後,自己也在絕望中被凌遲處死。


我是越關


康熙是皇帝,咋還跟一個老漢過不去呢?事有蹊蹺必有妖,仔細瞭解之下,才明白咋回事兒,原來這位老漢威脅到了清朝的穩定。

散落民間的皇子

明朝滅亡之後,勵精圖治崇禎皇帝倒黴啊,忙了半輩子成了亡國皇帝。最終他有七個兒子,在亡國的時候死了四個,最終在李自成兵敗的時候趁亂跑了三個,哪三個呢?老大朱慈烺;老三朱慈炯;老五朱慈煥。

逃亡之後,三人浪跡天涯,過慣了舒服日子的的大太子朱慈烺,在流亡之中忍受不住煎熬,最終鋌而走險去投奔了自己的姥爺周奎,過了幾天好日子的朱慈烺,早忘了自己是亡國太子的身份,失去警惕的朱慈烺最終被他的舅舅們綁起來,扭送給了清廷請賞,這樣一來就避免被牽連。

朱慈烺到死都沒想到,這親情如此不堪一擊,可見他有多麼不成熟,有此下場也怪不得別人狠毒了。

老三朱慈炯不知道去哪裡了,他的下落一直是一個謎,清朝為此特別煩惱,因為朱慈炯一天找不到,一天就有反清復明的組織藉著他的名號造反,此起彼伏,鬧的清朝不得安寧。

老五朱慈煥,不同於老大,他能忍住民間疾苦,能夠明白自己不能露面,更不能相信任何人,在老大的前車之鑑下,他肯定不會再選擇去找什麼姥爺、舅舅。他更傾向於學習老三,從此人間蒸發,過自己的餘生。他和老三不同,他從來都不想反清復明,就想從此安安穩穩的過日子。

朱慈煥逃亡之後,隱居於民間,在民間受到貴人相助,改頭換姓,名為王士元。朱慈煥早民間生活,倒也衣食無憂,畢竟是一個皇子,從小讀書,憑藉自己的文化,在民間做教書先生,也算受人尊敬。

一言不慎

時間荏苒,有如白駒過隙,等到朱慈煥70多歲的時候,他早已習慣了自己的生活和身份,小心翼翼幾十年的朱慈煥,逐漸開始忘記了自己原本的身份。一時大意的朱慈煥在和朋友酒後聊天的時候,不小心洩露了自己的身份。

儘管朱慈煥酒醒之後十分後悔和懊惱,但還是安慰自己,畢竟已經過去那麼多年了,如今清朝已經穩定,不會把自己怎麼樣了,於是朱慈煥放寬了心。

只是他沒想到的是,有一位念一和尚得知了此事,於是反清復明的念頭冒了出來,這位念一和尚就打著朱慈煥的名號,造反了。

朱慈煥一聽,心裡大驚,他知道自己給自己惹禍了,於是帶著家人,全家遷徙,找一個新的地方落腳。

狡猾的清廷

這期間發生了一件事情,康熙皇帝祭拜明皇陵。說道康熙祭拜明皇陵這件事兒,由來已久,大清朝是推翻了明朝建立政權,為什麼清朝皇帝卻時常祭拜明皇陵呢?因為他們清兵入關,為漢族所不容,為了穩固統治,清朝的歷代皇帝都會做做樣子,表現出對前朝漢王朝的懷念與尊重。

康熙尤其會用此套路收買人心,甚至還發出了一個信號,他說:“尋找明朝皇族後裔,封官,讓他們守陵吧。”一句話說出來,讓天下人都覺得康熙寬容大度,前朝恩怨,盡釋前嫌。這樣的態度傳到民間,自然也傳入了朱慈煥的耳朵,年邁的朱慈煥幼稚的以為清朝已經忘記了他們與大明朝的恩怨,就算找到自己也沒什麼,能為祖宗世代守陵,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朱慈煥擔心的事情發生了,他全家老小被清軍抓捕,朱慈煥仍抱有幻想,做定了給祖宗守陵的準備,結果卻沒能如願,最終朱慈煥全家被斬,他被人被凌遲處死,享年75歲。

康熙殺朱慈煥,就不怕漢人不滿嗎?就不怕他拜祭明皇陵的安排成為笑談嗎?他當然怕,所以他殺朱慈煥的理由不是清除前朝餘孽,而是抹黑朱慈煥冒充“朱慈煥”,以他冒充前朝皇子的罪名,將其全家處死,斷了崇禎最後的血脈,然後還繼續拜祭明皇陵,估計拜祭的時候,康熙會竊笑也說不定。



野史日記


康熙將一名七十餘歲的老人滿門抄斬,這是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事情,不過這位老人並不是什麼種田老漢,而是一位教書先生。

這位教書先生名叫王士元,他之所以被康熙抓捕並滿門抄斬,主要是因為王士元一次酒後自稱是明朝崇禎帝的皇子朱慈煥。王士元的房東張月懷聽聞之後,就打算藉機起義,擁立“朱三太子”(朱慈煥)。而僧人張念一聽到消息後,也開始大舉募集香火錢,說是要“助朱三太子起義”。

清廷很快得知了消息,立刻派人通緝並捕獲了王士元,以及王士元的兒子和孫子。此時的王士元已經75歲高齡了。

王士元被抓後,自述了自己的身世和經歷。

王士元說他就是明定王朱慈煥,李自成攻入北京時,他才十一歲。崇禎將他交給了一名太監帶出宮,並隱匿於民間。結果這名太監背叛,將他直接交給了李自成。

幸運的是,李自成沒有殺他,而是將他交給了一名毛姓將領看管。清軍入關後,毛將軍先是帶著他到河南種田,後來留下他獨自逃亡了。他只能獨自一人流浪到了鳳陽,被一名王姓鄉紳收為養子,改名王士元。

王士元十八九歲時,王鄉紳病故,他被王家子孫趕出了家門,只能在一座佛寺出家度日。做僧人期間,他又結識了一名姓胡的餘姚人,並被胡某招為了女婿。從此,王士元就以教書為生,遷徙於各地,不停的改換姓名,防止被清廷發現。

不過,最終他還是被清廷偵查到,並被抓獲了。

王士元被捕後,還說他蒙清朝對前朝的三大恩,即誅殺流賊,替崇禎報仇;從不殺害先朝子孫(假的,清廷抓到朱氏子孫不論真假皆殺);還有祭奠明朝皇陵先祖。所以,他是不會造反的,更何況他已經七十五歲了。而且他也從未積草屯糧,招軍買馬,打造盔甲,佔據城池。

但對於康熙而言,滿清雖然已經立國六十餘年,卻還是對明朝朱氏後人非常忌憚,特別是對“朱三太子”。最後,康熙還是以“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應擬大辟,以息亂階”,判王士元斬立決,兒孫全部斬首。

康熙的擔心不無道理。從明朝滅亡的那一天起,以漢人為主的各族人所進行的“反清復明”活動就從未停止,這也是滿清統治者從立國之初,到滅亡都一直頭疼的事情。而滿清所採取的手段也非常簡單,鎮壓處決,可是每次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那王士元到底是不是“朱三太子”朱慈煥呢?應該不是。

按照《明史》的記載,崇禎共有七子,其中第二子、第六子、第七子早殤。朱慈煥排行第五,同樣在四歲時夭折。7年後李自成才殺進了北京城,所以,王士元絕對不可能是朱慈煥。

崇禎七個兒子中,長大成人的只有三個,長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和四子朱慈炤。三人在北京城破後,均下落不明。

傳說中,有說太子朱慈烺本來要前往大臣朱純臣家躲避,但被李自成找到。山海關大戰,朱慈烺隨行。李自成敗,朱慈烺被送給了吳三桂。原本吳三桂準備擁立朱慈烺為新帝,被多爾袞拒絕。吳三桂就帶著朱慈烺到了山西,並在山西去世。還有說朱慈烺被李自成所殺,也有說南明弘光元年太子案中的朱慈烺就是真太子。總之,亂軍之中肯定是死了。

第三子朱慈炯據傳也被李自成抓獲,並被封為了定安公。李自成戰敗後,下落不明。因此,很多人就打出了“朱三太子”的旗號,其實都是假的,名字都對不上。但是這個“朱三太子”卻一直困擾著清廷。

第四子朱慈炤,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時,就已經下落不明瞭。當時朱慈炤才12歲,如果王士元自稱朱慈炤,倒是有點可能。但是,王士元卻自稱朱慈煥,十幾歲的孩子,怎麼會不記得自己的名字。

推測這個王士元,原本想借“朱三太子”的名氣炒作一下,撈點好處。他可能想,他都已經這麼大年齡了,而且也沒有造反的實際舉動,康熙即使抓了他,為了收買人心,可能還會封他一個公爵、侯爵之類的閒散爵位。結果沒想到康熙一點都不仁慈,讓他白白搭上了全家人的性命。


奕天讀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嘛種田老漢啊!一驚一乍的,人家那是一位教書先生。你嘮嗑可嘮到了鼻樑骨上邊了,跟那逮了這麼一句。

這七十歲的老漢他可不是別人,是老朱家留下的唯一的一根苗,就這最後還是沒有逃過康熙的毒手。

話說康熙這人,天天的給朱元璋上墳,以表達自己個的滿清是繼承了大明的國祚,樣子做的是不錯,這不還給崇禎帝那臨時的墳頭修繕了修繕。可回頭知道了崇禎還有個兒子在人間,這翻臉比翻書都快,隨隨便便弄一個連小孩子都哄不了的由頭,從上到下將崇禎這兒子的家給血洗了。

這就是康熙這仁皇帝的做派。

那麼這老漢是崇禎的那個兒子呢?

是老四。話說當年,北京城這地被只能統領個先鋒營的李自成給破了之後,崇禎這就把自己的女兒老婆殺了,感覺自己個也無顏面對天下父老,這就吊死在了煤山上了。

但人這物件,對於子嗣看的比較重,想著自己是不行了,但兒子還在,這就想著咋也留條後不是,這就把太子,皇三子以及皇四子藏到了公卿貴戚家裡邊。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最小的皇四子比較幸運,他在出來的時候和哥哥定王一傢伙就走散了。

出城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大明的將領,這將領就帶著皇四子跑到了河南,在這嘎達生活了一年有餘。

後來滿清政府要查流賊,這事對這將領觸動挺大,自己個跑了。那麼就剩下皇四子,他壓根就沒有生活能力,畢竟當習慣了皇子,所以這就開始乞討流浪。

他這眼裡邊也沒有啥目的,依靠著本能想回鳳陽看看,看看自己家的祖地,這就流浪到了鳳陽。

話說鳳陽這塊地畢竟是老朱家的老家,前朝的官在這塊也是有的。這其中有一個姓王的給事中,就瞅見了這皇四子,這就把他收養到了家裡邊,還給他取了個名字叫王士元。這名字倒過來唸就是原來是王。

但這給事中畢竟年齡大了,沒多久也就死了,這皇四子一下子也就無依無靠了,又開始流浪。

咋說呢?這皇四子雖然命不好總是在流浪,但運氣卻不錯,到了浙江這塊又遇到了一個姓胡的前朝官員。

這人就把自己個的女兒嫁給了皇四子,打這裡起皇四子算是有了著落,有了家。

從這裡大傢伙可以看出來,大明很多官員還是很嚮往大明的,就算是冒著殺頭的罪,他也願意庇護老朱家的人,老朱家餘恩還是在的。

這也是為嘛滿清小三百年的統治,總是有人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和滿清對著幹。

後來的事

原本這樣安靜的生活下去也就得了,那麼到了皇四子已經成為了七十五歲的半大老頭子的時候,家裡邊是一妻一妾,六個兒子三個女兒外加一個小孫孫,算是個大家庭了。

而皇四子對自己個的身世也是絕口不提,但他這人給娃娃起名的時候,這就露了餡了。

他是按照老朱家的家譜給兒子取的名,和字輩,您要說這也行,這都滿清了,也沒規定給娃娃們起名字,不能起和字。

但他太執著了,非要給最後一個字加個土字邊,咱就說了一般的老百姓給自家的娃娃起名字不會起這種過於生僻的字的。

他又是和字又是土字邊的,有心人往老朱家的族譜上一瞅,沒跑就他了,崇禎的娃。

於是有一個叫念一的和尚就打起了他的注意,扯著他的旗號開始造反。

得咧,這事就被打明瞭,這念一也完蛋了,皇四子也被抓了。

康熙還想確認是不是真的。

“這事是真的,俺就放了你!”

皇四子還是太單純了,他就想這康熙都給自家老祖宗上墳了,還能把他咋樣呢?所以也就一五一十的說了,他還反覆的強調自己個壓根就沒有參與造反。

好了,這事確認了,康熙可就翻臉了。他知道這皇四子是真的,但要殺這人卻不能用皇四子的真實身份來殺。

他這就故意的把皇四子和皇五子的身份進行了混淆,而這皇五子在大明的官方記載中有死亡記錄。所以就說這皇四子是假的冒充人家老朱家的根,所以最終這皇四子一大家子女的逼著自殺,男的全部剁了腦袋。

只有一個小孫孫朱鈺寶下落不明,有人說死在了杭州的監獄裡邊,這事也沒地印證去,總之這一大家子算是完了。

這事在《雞林舊聞錄》和《清實錄》中都有記載,有興趣大傢伙可以翻翻。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因為,這個75歲的普通種田農夫不是別人,正是崇禎皇帝的第五子朱慈煥,後來很多人都把他當做朱三太子,這當然是有誤的。

甲申之變中,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盡前把自己的三個兒子(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五子朱慈煥)託付給太監,希望他們能趁亂逃出皇宮,延續大明皇室血脈,復興明王朝。可是在逃跑之中,由於年齡太小,涉世不深,還是被李自成抓住了。李自成如獲至寶。局勢變化太快,不曾想山海關一戰,李自成被清軍大敗,三位皇子因戰亂再次走失。 結果太子朱慈烺被多爾袞抓獲,不久就被殺害。三子朱慈炯,下落不明,朱三太子成為歷史懸案,也是牽動清朝統治者敏感神經的一大問題,可能是這樣,康熙連75歲的五子朱慈煥都不放過,凌遲處死,全家抄斬。曾經六次拜謁朱元璋陵寢,並且行三跪九叩大禮的的康熙帝,這時表現出了他的險惡與奸詐。

話又說到這位五子朱慈煥,逃出清軍的搜捕後,他一路乞討,被一個姓王的前明官員遇見,見皇子淪落至此,於心不忍,便做收留,改名為王士元。後來,王紳士去世,家人不敢收留他,只好繼續流浪,最後落腳到浙江,此間還當起了和尚。這時五子朱慈煥已經20出頭了,全身煥發著青春的氣息,前明皇室的氣質一點也不少。後來,一位胡姓鄉紳到廟裡祭拜,見朱慈煥氣宇軒昂,不同凡響,於是勸其還俗,還把女兒許配給了他。婚後生下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如果日子一直這樣,到也相安無事,埋名隱姓到白頭,一家人其樂融融,迴歸生活本源,也是極好的。

然而幾十年過去了,人難免大意,也會想起之前的事情,已經75歲的朱慈煥就把自己的身世跟多年熟悉的村中哥們說了,就是這一說直接引來了官府,最後在山東被官府抓獲,判處凌遲處死,可謂非常悲慘。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


秦右史


康熙是為了自己愛新覺羅的滿清江山才把這個70多的種田老漢殺了的。這個老漢,不是普通的農夫,他還是崇禎的第五個兒子朱慈煥,民間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他的身份和名號又給他製造了一個身份叫“朱三太子”!

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十二歲的朱慈煥被李自成俘虜,其他皇子全部被殺後來李自成兵敗,朱慈煥趁亂?等著一位姓毛的將軍逃到了河南,以種地為生。 當時的滿清一直在查找流落民間的明皇室成員,姓毛的怕朱慈煥連累自己,所以把朱慈煥給丟下自己又逃跑了。

無依無靠的朱慈煥靠著一路乞討到了朱元璋的老家鳳陽,遇到一位姓王的鄉紳。鄉紳見他眉清目秀,氣質不凡,不像平常人家的孩子,便問他來歷。單純天真的朱慈煥將自己的身世告訴了鄉紳。

鄉紳是明朝舊臣,見堂堂大明的五皇子落魄到如此地步,當即落下淚來收留了他,還將他的名字改為王士元。不幸的是五年後鄉紳病死,王家也跟著落寞。

朱慈煥為了生存,又過上了四處討生活的日子。後來流浪到江南落髮為僧,朱慈煥本就想著在廟裡過一輩子得了,但是一天一位姓胡姓鄉紳到寺廟上香,見二十歲出頭的朱慈煥相貌英俊,氣度非凡,很是喜歡,勸他還俗,還把女兒嫁給了他。

之後,朱慈煥便在浙江安家,以教書為生。成家後十分小心,處處謹慎。從來不對人坦白自己的身世,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搬家。由於朱慈煥的小心謹慎,得以平安無事地生活了五十多年,育有三子兩女,還得了孫子。

公元1699年,康熙為了贏得民心,拜謁明皇陵後對大臣們說:“朕想找一位明朝後裔來管理明孝陵,並授予他官職。”朱慈煥知道康熙的這一旨意後,很快便識破了康熙的陰謀。康熙此舉不光能贏得民心,還能找到明朝後裔以絕後患,是一石二鳥的妙計。

小心了一輩子的朱慈煥沒上當,心裡卻放鬆了警惕,緊繃了五十多年的心絃稍微鬆了鬆。有一天,朱慈煥與一老朋友喝酒,無意中透露了自己的身份。這一消息很快便傳了出去,於是便被那些反清復明的給利用了。他們打著朱慈煥的旗號造反,朱慈煥瞬間感覺大事不妙,於是舉家潛逃,躲了兩年還是被抓住了!

康熙下旨的本意就是找到明皇室後裔,如今真正的朱三太子就在眼前,他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好也罷壞也罷!他必須死,但康熙又怕別人說他錯殺好人,說朱慈煥冒充明朝皇子,應當凌遲。

朱慈煥被割五百多刀而死,享年七十五歲!他的兒子和全家也被殺死!

可憐朱慈煥躲藏一生,仍然未逃一死!


小夥子別放棄啊


理科男答歷史。

康熙要將一個人滿門抄斬必定是有理由的,而他殺70多歲的種田老漢,也是迫不得已。

因為這個老漢來頭實在太大了,並且還有非同尋常的號召力,所以一定是要殺他的,不僅要殺他,還要連同他的子孫一起殺。

這個種田老漢是明朝的人,身份不一般,皇家子弟,他就是崇禎皇帝的第五個兒子朱慈煥。

在清朝修訂史記的時候,將他給寫死了,5歲夭折,其實是因為明滅亡後,找不到朱慈煥,所以才寫成夭折的。

朱慈煥不僅沒有死,還活得非常好,就是生活上再也沒有曾經當皇子時那麼瀟灑了。

朱慈煥是公元1633年出生的,在公元1644年甲申之變的時候他才12歲,因為明已滅亡,父親崇禎帝也已身死,所以他只能逃跑。

在逃跑過程中,和兄弟走散,最終朱慈煥來到河南。一開始他身邊還有一個將領,但是因為清朝抓的太嚴,那個將領再次逃走,這時只剩下朱慈煥一人流浪。

一年後,朱慈煥遇到了明朝老臣,並且跟其改名換姓為“王士元”。在這裡呆了四五年後,王家出變故,無奈朱慈煥再次出走,後進入一寺廟削髮為僧。

有一次,朱慈煥偶然間結識了一位明朝後裔,相談甚歡,這位明朝後裔勸朱慈煥還俗,並將女兒許配給他,同時還獲得了一份工作私塾教書。

朱慈煥就這樣和妻子生兒育女,安安穩穩的生活了大半輩子,直到公元1705年,朱慈煥認識了一個老先生,姓張,這個人暴露了朱慈煥的身份,導致朱慈煥的妻女自盡,子孫被捕。公元1708年,朱慈煥也被抓。

同年,朱慈煥被凌遲處死,而其子孫皆死於獄中。康熙帝為此感到很惋惜,因為朱慈煥此時已經75歲高齡了,他不可能再做謀反之事,但是奈何他是明末皇帝的兒子,所以肯定心有不甘,懷有謀反之心,於是康熙帝只能如此。


理科男讀歷史


歷史上康熙為何要將一名70歲種田老漢滿門抄斬?他是誰?(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看過《康熙微服私訪記》和《康熙王朝》兩部電視劇的朋友都知道。康熙皇帝,一生勤政愛民、寬大仁慈,削三藩、收臺灣,逐沙俄、徵朔漠、治蒙古,重農桑,興水利,重教育、編詞典,一手創下了大清王朝的“康熙盛世”,在位61年,由於他的文治武功,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中的一個黃金時代,是一位英明的好皇帝,被譽為千古一帝、“最博學的皇帝”、最英明的君主之一。

但就是這樣一位明君,卻將一名70歲的種田老漢滿門抄斬,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個70歲的種田老漢到底是誰呢?他們之間有什麼故事呢?

其實這個70歲的種田老漢,來歷並不簡單,因為他是前朝皇帝崇禎的兒子,人稱“朱三太子”的朱慈煥。這要從明朝末年清軍入關說起。

學過歷史的都知道,明朝是乞丐皇帝朱元璋一手創立出來的王朝,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比較強大的王朝,但往往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朱元璋的子孫沒有繼承和發揚他勤政愛民、文韜武略治理國家的優良傳統,而是寵信宦官,一代不如一代,最終朱元璋一手打下的江山毀在了崇禎的手上。明朝末年,內憂外患,朝政動盪不堪,加上崇禎生性多疑,更加速了明朝滅亡的腳步。

1、崇禎皇帝被逼上吊,明朝太子逃亡。

1644年3月18日,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攻進北京城,逼得崇禎皇帝在殺死自己的妻子和女兒後,在煤山上吊自殺。但崇禎在臨死前,把三個兒子叫到跟前(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崇禎對太子講,你要把弟弟撫養長大,來日為父親報仇,隨後把他們託付給太監,安排他的幾個兒子穿上破衣服,逃出了皇宮。

在逃亡過程中,他的三個兒子最終還是落入了大順皇帝李自成手裡,李自成當時顯的相當有氣量:“爾等本無罪之人,我不殺你們!”隨後,崇禎帝這三個兒子被收押看管。其實李自成從未想過要殺他們,他只不過是想給明王朝要一個合法的領地並且讓崇禎承認他的政權而已,所謂命運就是這樣的不湊巧,李自成把崇禎的幾個兒子封了王,打出口號“克復神京、奠安宗社、乾坤再整、日月重光”並帶著他們率兵去征討吳三桂,結果吳三桂投了清,李自成就這樣被清和吳三桂所大敗。兵敗如山倒,李自成棄城而逃,連自己都顧不上了,那會顧得上前朝的皇子?就這樣崇禎的三個兒子從大順軍中各自逃出,太子朱慈烺投奔了自己的外祖父周奎,周家那些勢利小人把太子朱慈烺獻給了清軍多爾袞,就這樣崇禎的長子被殺死,永王朱慈炤在逃亡的路上也被清軍當城李自成的部隊所殺死,崇禎的幾個兒子裡最幸運的應該就是朱慈炯了。

他和一位將軍一起逃到了安徽,在那住了幾年後清軍查流寇時,朱慈煥逃出搜捕後,一路乞討被王姓前明官員收留,改名為王士元。後來全家搬到了鄉下,王鄉紳去世家人不敢再收留他,只好落腳到浙江當了和尚,此時他已20歲了,朱慈煥本就想著在廟裡過一輩子,後來胡姓鄉紳到寺廟上香,看到這個二十歲出頭的朱慈煥氣度非凡,便勸他還俗,招了他當女婿。朱慈煥在浙江安了家,一生以教書為生。為人處處謹慎,從不提身世,這樣平安無事活了五十多年,一共育有三子兩女,過得也算是安順。

然而,清朝入關雖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但一直沒有停止搜尋皇子下落的腳步,對清朝統治者來說,生要見人,死要見屍,否則,這始終是自己的一塊心病與隱患,但始終渺無音訊。

2、朱三太子酒後失言,惹禍上身。

隱姓埋名大半輩子快過去了,但朱慈煥曾經錦衣玉食,也有人鞍前馬後,曾經的優越生活成了後來吹牛逼的資本。在一次酒後,朱慈煥給一個浙江大商人訴說了自己的身份,第二天酒醒之後開始後悔。但後悔沒用了,大嘴巴惹了事,不久爆發了“四明山朱三太子案”,這下子,距離很近的朱慈煥無法淡定了,這是誰打著自己的旗號行那造反之事?雖然,幾十年來打著自己旗幟造反的不在少數,但如此近距離,卻是第一次。於是,朱慈煥開始逃了。但是,逃亡過程中朱慈煥的信息不斷被洩露,有些是自己家人不小心透露的,有些是知道此情的人透露的,所以就有了不同的人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做反清復明的事。

3、康熙施計拜謁明皇陵,朱三太子因兒媳被抓。

有了風吹草動後,朱慈煥就開始了新的漂泊旅程,這次是帶著老婆孩子一起飄蕩在世間。先是到了寧波,後來到了鎮海縣,這兩個地方都有打著朱家旗號“做壞事”的人。於是,朱慈煥又來到了湖北長興縣,時間不久,又跑到了山東汶上縣,朱慈煥希望能安定下來。

公元1699年,康熙為了贏得民心,拜謁明皇陵後對大臣們說:“朕想找一位明朝後裔來管理明孝陵,並授予他官職。”朱慈煥知道康熙的這一旨意後,很快便識破了康熙的陰謀。康熙此舉不光能贏得民心,還能找到明朝後裔以絕後患,是一石二鳥的妙計。但壞就壞在朱慈煥兒媳婦身上了,朱慈煥以前不小心給兒子透露過自己的身世,兒子又告訴了兒媳婦,他兒媳婦又是個什麼都不懂的婦女,在一次接受審問時,聽到審問的人員說如果你是前朝的皇族,立馬就給你升官,結果招了,官員立刻下令抓了朱慈煥全家,並押送到京城讓康熙裁定。

此時朱慈煥已經70多歲了,康熙知道後,怎麼能容忍前朝崇禎皇帝的後人活在這個世上,這可是崇禎的嫡子孫,於是給出了“雖未謀反、人心難測”的罪名,隨即下令將朱慈炯凌遲處死,並全家滿門抄斬,就此崇禎的後代全部覆滅。

可憐朱慈煥老漢,一生沒造過反,卻被扣了個造反的大帽子,一家上下送了性命。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康熙表面仁義,甚至在其去世後還被尊稱為聖祖仁皇帝,可在許多事情上,他當真配不上一個“仁”字。

1708年,康熙抓住一位七十五歲的老人,並馬上將其滿門抄斬。康熙為何要對這位無辜老者下如此重手呢?

因為他不是一般人,而是崇禎的皇子——朱慈煥

明朝滅亡時,朱慈煥12歲,僥倖活了過來。後來,朱慈煥到一王姓士紳家乞討。士紳見其氣質不凡,就詳細詢問其生世,朱慈煥透露自己的皇子身份。


姓王的士紳是明朝官員,也算受過“明”恩,看到皇子如此落魄,有點於心不忍。於是,士紳就冒著風險收留了他,還將其改名為王士元,倒著念就是“原來是王爺”。

王士紳去世後,王家不願繼續收留朱慈煥。沒辦法,他只好再次流浪,到浙江後當了和尚。後來有一位姓胡的鄉紳,非常賞識其才華,勸朱慈煥還俗,還將女兒嫁給他。

成家後的朱慈煥以教書為業,還經常給地方士紳打秋風來維持生計。他一輩子小心謹慎,雖然比較勞累,但也活到古稀之年,還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個孫子的大家庭。

隨著天下的穩定,康熙也刻意表現自己的大度,數次參拜明孝陵,還對外宣稱要尋訪明朝後裔,給其官職。

朱慈煥雖然沒去領這個“獎”,但心想終於可以鬆口氣,所以,有一次在於好朋友聊天的過程中,說出自己的身世秘密。只能說他太天真了,很快,消息就開始向外傳播。

康熙四十五年,天地會的總舵主,浙江大嵐山的一念和尚利用這個消息,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反清復明,結果失敗。這事就牽扯出朱慈煥,當時他在山東蓬萊,於康熙四十七年被捕。

朱慈煥被押送到杭州後,在審訊中為自己辯解:

“吾數十年來改易姓名,冀避禍耳……吾今年七十五歲,血氣已衰,鬚髮皆白,乃不反於三晉變亂之時,而反於清寧無事之日乎?且所謂謀反者,必佔據城池,積草屯糧,招軍買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於此乎?”

應該說,不管是從行為動機還是精力、實力上看,朱慈煥都沒有謀反的可能。他並未犯罪,康熙卻強詞奪理,“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

朱三太子案

清朝初年,許多人打著故國旗號,接著“朱三太子”的名義,起兵反抗朝廷。康熙年間,各地爆發十幾起“朱三太子”案,比較有名的是楊起隆起義,甚至連吳三桂反清的檄文中也提及要擁立前明“三太子”。

很顯然,“朱三太子”已經成了對付清朝的一面旗幟,具有極強的號召力。

康熙並不害怕真正的朱三太子,真正讓他如鯁在喉的是“朱三太子”這面旗幟背後的影響力,會威脅到大清江山。雖然每次都能抓獲“偽朱三太子”,可真正的朱三太子一直沒有出現。等到朱慈煥被逮捕,康熙徹底拋棄仁義的面具。

康熙是一位帝王,不管表面多麼仁義,內心的出發點都是維護自己的江山社稷以及權威。殺了朱慈煥,康熙心裡的石頭才算落地。


秋媚讀史


這件事情還要從公元1644年說起,這一年,李自成率大軍殺入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砍殺諸位嬪妃後,自己也上吊自殺。

不過,在李自成殺入北京城前,崇禎已經提前將自己僅剩下的三個兒子(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煥)送到他的岳父家裡。

但後來,李自成還是找到他們三人,不過李自成並沒有殺他們,反而都封他們為王,李自成的目的,自然是希望通過尊崇他們來拉攏明朝的殘餘勢力。但可惜的是,李自成在北京呆了還不到兩個月,就被清軍擊敗,不得不狼狽逃出北京。

接著,清軍攻入北京城,太子從此下落不明,而永王與定王兩個人則趁亂逃亡出去,但清軍也沒有放棄對他們倆的追捕。在逃亡中他們倆被清軍追上,定王為掩護弟弟永王離開,最終死在清軍手上,永王順利逃脫後,漂泊到了安徽,被一位姓王的明朝舊官員收留。



當時永王朱慈煥才12歲,這位姓王的官員為安全起見,就將朱慈煥改名為王士元。五年之後,這位姓王的官員去世,朱慈煥便到江南流浪、並在浙江餘姚當了和尚。

但有一天,一個姓胡的鄉紳帶著家人到廟裡遊玩,看朱慈煥一表人才,又談吐不凡,便極力勸說他還俗,還把自己的千金小姐嫁給他。

於是,朱慈煥就正式還俗成家立業,並且並且在岳父的幫助下,他還得以教書謀生。而除了教書,朱慈煥總是小心翼翼、謹小慎微地生活,從來不與他人聊及自己的身世。所以當時已經沒有人知道他是朱慈煥,大家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做王士元。

此後數十年,朱慈煥和妻子共生下3個兒子和2個女兒,而其後兒子和女兒也都先後成家立業,他可謂是兒孫滿堂,可以安享天倫之樂。特別等到他晚年,正逢康熙盛世,生活日益富裕安定。

從正常的情況的看,朱慈煥這一生就將這樣平淡而安定的度過。但有一天,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徹底打破了朱慈煥的餘生幻想。



當時,康熙皇帝為了籠絡漢族民眾,曾經6次親自到南京參拜瞻仰朱元璋的皇陵。每一次拜謁皇陵時,康熙皇帝都會三跪九叩,一副無比虔誠的模樣。

公元1699年,康熙此時已經執政38年,他又一次親自祭拜明孝陵。拜完之後,他對隨行大臣說:多多查訪,朕要尋找一位明皇室後裔,授予他職銜,讓他來管理明孝陵。

康熙皇帝的這一番話語在全國引起巨大轟動,百姓都被康熙皇帝這樣“親民友善”深深感動。

朱慈煥聽說之後,心裡也非常高興,他想去找康熙申領這個職位,這樣自己的先祖起碼也有人照顧。但是,當年的逃亡經歷讓他明白,小心駛得萬年船,保不準這就是康熙故意搞出來的把戲。所以,朱慈煥最終還是沒有出去找清朝的官員說明此事。

但問題是,這件事情卻在朱慈煥心裡埋下了根,所以向來守口如瓶的他,開始變得有些多話起來,沒事總愛和別人說起自己的往事。可能是因為康熙皇帝的這一番表態,讓朱慈煥覺得清政府即便不給自己官當,但應該也不會再追殺自己,畢竟已經時隔這麼多年。



在這種背景下,有一次他和學生喝醉酒之後,就把自己保守了一輩子的身份秘密給透露了出去。而當時,因為康熙的那番話,各地官員為了圖表現,都是重金在徵集有關明朝皇室後裔的消息。於是,朱慈煥的學生轉身就將他給出賣。

第二天,官府就直接找上門來將他們全家都給抓了起來,朱慈煥見事已至此,就承認了自己的身份。官員一看,竟然被自己找到了傳說中的朱三太子,於是他立馬安排朱慈煥住下,並用很好的食物招待朱慈煥吃喝。

第三天,接著,官員立馬把朱慈煥的材料整理好,並上報給朝廷,等待康熙皇帝下令嘉獎。而康熙皇帝在得知找到真正的朱三太子朱慈煥時,他頓時喜出望外、如獲至寶。

但是,出乎官員的預料,康熙皇帝不是要對朱慈煥授予官職、更不是要嘉獎官員,而是發佈一道聖旨:將朱慈煥(也就是王士元),凌遲處死。

其實,康熙皇帝之所以要凌遲處死朱慈煥,是因為擔心反對清朝統治的仁人志士利用“朱三太子”的名號,再次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而他先前所說的“對明皇室後代授予官職”,實際上只是一道誘餌,可惜朱慈煥一生東躲西藏,最終還是逃不過心中的貪慾。

於是在公元1708年,75歲的朱慈煥和自己的兒子們一道被押赴刑場,遭遇一刀刀割肉而死亡。自此,大明朱家的直系皇室後裔,徹底中斷。當然,要說明的是,這個故事並不是正史中記載的,而是出自野史,所以其真實性還有待考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