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章邯當將軍的時候橫掃六國,當秦王的時候連劉邦都打不過?

京東李達康


章邯最初嶄露頭角,是在陳勝、吳廣起義軍威脅秦帝國腹地關中的危機關口,挺身而出組織起驪山刑徒軍,出戰擊破陳勝部將周文,一舉穩定住秦朝老根據地關中。

而此前章邯的官職,是秦國的“少府”,少府這個官,在秦朝政治權力層排老幾呢?

要解答這個問題,還得從“三公九卿制度”說起。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改革官僚體系,皇帝之下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三公下設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和少府“九卿”。

章邯這個少府,日常職能是負責為皇室管理私財和生活事務,因而當時的章邯正在督建始皇陵後續工程。

章邯能躋身三公九卿隊列,表面他已經處於秦帝國核心決策層,有機會接觸到整個帝國最新軍事動態。而從章邯提議將驪山刑徒武裝成軍隊,又能對陳勝、吳廣起義所引發的反秦風潮做出正確判斷的情形看,這個少府還是很有些獨到眼光和領軍才能的。

更為難得的是,章邯的政治生存能力也是一等一厲害。秦滅六國時的武將,如王翦、王賁父子,蒙恬、蒙毅兄弟,要麼壽終正寢退出秦國政壇,要麼在趙高亂政階段,死於殘酷的宮廷鬥爭。章邯能躲過趙高的清洗,沒有些見風使舵保全自身的本領還真不行。

等到反秦起義擴展成天下響應的風暴,章邯這個秦國第二梯隊的武將,真正迎來了他軍事才能發揮的黃金時期。

自陳勝覆滅後,天下反秦勢力能算得上號的大致有三股:楚地的項梁、項羽叔侄,齊地的田廣、田橫兄弟,以及趙國的陳餘和張耳。三大反秦勢力之間互相缺乏聯動,給了章邯逐個擊破的機會。

章邯先是將齊地的田廣、田橫打成游擊隊,接著舉兵南下殺死項梁。楚國內部面臨楚懷王、宋義、項羽、劉邦各大派系的重新洗牌,一時集中不起軍力找章邯復仇。章邯抓住機會,與王離的長城軍團合兵一處,將最後一個規模稍大的陳餘、張耳集團重重包圍。

如無意外,趙地起義勢力的覆滅只是時間問題。可老天偏偏給章邯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讓他槓上了超一流的名將項羽。

鉅鹿之戰,秦軍蘇角被斬、王離被俘、涉閒自殺,由蒙恬帶出的長城兵團隨之覆滅。剩下二十餘萬章邯的驪山囚徒軍,投降後又被項羽坑殺,從關中帶出的人馬僅剩章邯、董翳、司馬欣三個光桿司令。秦人損失了整整一代青壯男兒,再加上項羽入咸陽後腰斬秦王子嬰、火燒阿房宮和始皇陵的倒行逆施,使得關中老秦人與項羽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滅秦之戰結束,項羽為壓制封地在漢中的漢王劉邦,分封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三秦王作為項羽在關中地區的勢力代表,自然成為了老秦人滅國之恨的發洩對象,而章邯更是被視為葬送四十萬秦軍的罪魁禍首,因此他這個雍王在關中地界壓根兒就沒有群眾基礎。

相比之下,劉邦卻因在入咸陽時“約法三章”的惠民善舉,贏得關中民眾的擁戴與支持,民心向背可想而知。

況且,老天還給章邯安排了另一個對手——戰神韓信。韓信一通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外加水淹廢丘,搞得章邯措手不及,還沒緩過勁來戰場局勢就已經勝負分明。鉅鹿之戰是項羽,廢丘之戰又是韓信,後生可畏,估計章邯的內心是很鬱悶的,於是選擇用兵敗自殺的方式退出楚漢相爭舞臺。


劇透歷史


回顧章邯的征戰史,我們會發現:章邯是個很可惜的人物。即使在他慘遭失敗的鉅鹿之戰、還定三秦之戰中,他依然表現出了堅韌、冷靜的名將之風。

漢軍之所以能迅速還定三秦,除了著名的“暗度陳倉”,還有著一系列精彩的計謀、決策。

半路出家的章邯

章邯,原本在大秦帝國擔任的是少府。少府,是專門管理皇家的財務和生活的。

按理,打仗,和他是扯不上關係的。


陰差陽錯,他居然成了大秦帝國最後的希望。

原來,陳勝吳廣起義後,趙高等人矇蔽秦二世,秦二世一直不知道外面已經亂成一團了,該幹嘛還是幹嘛。

起義軍一口氣殺到了距離咸陽只有百里的戲!

紙包不住火了,秦二世急忙召群臣商議對策。

群臣面面相覷,沒有辦法。

見大家都不說話,“生活委員”章邯出來說話了:“現在敵人都這麼近了,你再去外面調軍肯定來不及了,就算是去附近的郡縣徵兵也來不及了。不過沒關係,阿房宮和驪山的工地上不還有幾十萬民工嘛,一人發把刀,一起出去懟呀!”

大秦君臣一聽,眼睛一亮:就是你了,章邯,你來負責這個事情!


就這樣,“生活委員”操起刀來,開始了風風火火的砍人生涯。

異軍突起

章邯緊急徵調後,秦軍在關中形成了優勢。

雙方都不是什麼正規軍,但是,大秦帝國武器、糧草都十分充足。相比之下,揭竿而起的農民軍,就不經打了。

章邯二話不說,迅速擊敗了周文(負責入關中作戰的起義軍),穩定了形勢。

在擊敗周文後,章邯沒有立即出關追擊,而是花了兩個月時間整頓、訓練,從各地補充來的有老兵補充到隊伍中,加強指揮。


這樣,章邯這支臨時徵發的大軍,成了一支精銳之師,開始出關作戰!

後面一段事沒什麼好說的,張楚政權根本不是對手,迅速被章邯掃蕩了。

死守待機,走向巔峰

擊破張楚政權後,章邯繼續東進,遭遇了戰鬥力較強的項梁軍(劉邦、項羽都在軍中)。

果然,項梁軍的戰鬥力還真不是陳勝吳廣之類的軍隊能比的,他成了章邯的強敵。

東阿、濮陽,章邯連續敗退!

敗退中的章邯,以定陶為據點,死守待機。


項梁認為章邯也不過如此,在攻堅城不克後,怕耽誤時間,一面讓劉邦、項羽遠出陳留、外黃;一面親自率軍繼續攻定陶;同時,去齊國調人。

章邯,終於等來了逆轉的時機:劉邦、項羽遠出作戰,齊國拒絕派兵增援,項梁兵力分散;而秦軍方面,秦二世調王離所率的長城軍團前來支持,實力大漲!

機不可失!章邯迅速組織反擊,一舉擊敗項梁,走向了他軍事生涯的巔峰。

章邯早期的勝利,主要得益於三點:

1、對手實力不強(或力量分散);

2、大秦帝國的全力支持。


秦二世被嚇了一跳後,傾全力支持章邯;

3、章邯韌性強,既能練好兵再出關;在受到挫折後,也能死守定陶,等待戰機。

事實上,章邯的作戰特點一直沒有變,只是:前兩點變了。章邯也就變得獨木難支了。(後來的鉅鹿之戰、廢丘之戰,都是如此)

項羽的算盤

現在,我們說到章邯“不堪一擊”的歷史了。

項羽分封諸侯,把關中之地分別封給了章邯、司馬欣等三人。


項羽自以為下了一招妙棋。

1、關中形勝之地,項羽既然自己不願意以此為基地,也不允許別人在這裡囂張。因此,將關中一分為三。而且,這三人,還都是秦人所仇恨的人,蹦躂不起來。

2、相互牽制。由於劉邦在關中民望很高,因此,劉邦與三秦王是天然的敵人!

正常情況來看,項羽下的,是一步好棋。


鉅鹿之戰後,章邯等人投降項羽,結果,二十萬秦軍被坑殺(其中,多數是關中子弟),因此,章邯等人成了秦人嚴重的叛徒!

儘管如此,相信章邯還是有一些忠誠死士相隨的(章邯可以孤守廢丘十個月,便是明證)。

而關中到漢中之間,總共就是那麼幾條道,還都是天險。從當時的情況看:有少許忠誠死士,據險而守,是足以卡住劉邦大軍的!

最後,還有一道保險:項羽大軍。

從彭城到關中,距離雖遠,但一路都是大道,途中沒有敵人,很快就能到達。實在出了意外,項羽也能趕來救場!

以常理度之,這幾道保險,能封住劉邦!

軟肋


不幸的是,項羽、章邯,遇到的是劉邦和韓信。

韓信和劉邦說的一段話,道出了關鍵手:“章邯等三人,以前是秦將。鉅鹿之戰後,他們三個投降了項羽,而秦軍二十餘萬(大部分是關中子弟)被坑殺,他們早被秦人恨死了!而劉邦在關中時期約法三章、秋毫無犯,很得人心!因此,我們現在過去,可以傳檄而定“!

韓信看來,勝負的關鍵,是關中人心!

後面的戰事,顯示出這個勝負手的威力!

劉邦的破局方法

劉邦的破局方法,分為三步。

1、先讓項羽忙起來!

項羽不是想著隨時回來救援嗎?沒關係,我先讓你忙起來!


張良把田榮的“反書”給了項羽,“齊欲與趙並滅楚”。挑起項羽東征齊。

齊地田榮本來也鬧事了。張良通過誇大事態,讓項羽重視齊的問題,讓項羽忙了起來。

2、暗渡陳倉。

劉邦繞過在修的棧道,越秦嶺、涉渭水,取故道,出陳倉,在三秦軍無所察覺的情況下,進入了關中!


二戰時,古德里安的奇兵出阿登森林,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完全陷入被動!此時的三秦軍,想來也應該與當時的法軍一樣倉促、被動吧!

三秦軍緊急調動,連戰連敗!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直被認為是劉邦迅速擊敗韓信的關鍵。正如同“鐮刀收割”,是1940年德軍擊降法國的關鍵。這一點,毋庸置疑。

但是,僅靠這招,劉邦還是贏不了!

(1)、與二戰時的德軍不同。此時漢軍沒有機械化裝備,行軍相對緩慢。因此,對手往往可以在腹地重新組織,長期堅持;

(2)、還是之前說的,項羽如果能重視三秦問題,及時發兵來援,仍然可能趕得及!

而劉邦之所以能打得章邯“毫無還手之力”,除了之前所說的項羽被牽制,抽不開身外,還因為劉邦的另外一個重要決定。

3、不理堅城,放膽發展!

失算在先,但章邯一如既往的穩定!

他退守廢丘,堅守不出!


與定陶之戰擊敗項梁時一樣,章邯死守待機。

劉邦留兵牽制章邯,分兵迅速掃蕩三秦,勢如破竹,迅速平定關中!

我們還記得,當初項梁,也是留兵牽制章邯,分兵發展,結果,兵力分散,被一舉逆轉。

那麼,劉邦為何不會兵力分散,被逆轉呢?

是的,假如各城都堅守,重新調度、組織,劉邦不分出大軍,根本不可能取得大的發展!


可是,從記載看,關中各地,除了章邯弟弟章平緊急調撥的北地郡兵進行的野戰反擊外,漢軍攻略關中各地,幾乎沒有遭到抵抗!

看來,勝負的關鍵手,還是在人心!

廢丘孤城,章邯,一直堅守了十個月!一直到劉邦從彭城吃了敗仗,他才被擊破!可以說,章邯已經在當時條件下做得足夠好了。

章邯,還是那個章邯,堅韌、耐戰。

劉邦、韓信,採取了正確的策略。通過挑起項羽與齊的戰爭,化解了後顧之憂;通過暗度陳倉,化解了天險阻塞;通過迅速“傳檄而定”,把三秦敵國的資源,迅速轉為己用,徹底改變了形勢!


總的來說,章邯算得上一位優秀的將領。即使是面對項羽、劉邦這樣的對手,章邯,也一如既往地表現出了臨危不懼、堅韌耐戰的風格。

只是:為秦作戰時,因趙高的猜忌而軍心渙散;守三秦時,又因項羽的殘忍好殺而失去人心!

與項羽、劉邦、韓信這樣的人物交手,已經夠難了,又遇到了這樣的豬隊友!章邯,可惜!

找對領導,太重要了!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我感覺章邯要是能打過劉邦那才叫有鬼了。秦地的人都恨死他了。他帶著秦國最強的長城軍團打項羽(這裡面的人可全都是秦地的人),最後他投降了。二十萬秦朝子弟兵被項羽給坑殺了,二十萬秦兵戰死殺戰場也就算了,投降後被項羽給活埋了。二十萬子弟兵,多少個家庭啊!一時間秦地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父哭其子、子哭其父,而他自己還被項羽封在秦地。秦地百姓看見他不得氣死啊,不得對項羽章邯這幫人都恨得咬牙切齒啊!他們怎麼可能幫著章邯打劉邦?加上劉邦在咸陽雖然一開始沒管住自己也幹了點壞事,但最後和秦地百姓“約法三章”,還兵壩上,把搶來的東西又還了回去,嚴明紀律,秋毫無犯。人氣指數直線上升,得到了秦地民心。而且本來就應該是劉邦當漢中王來治理秦地,結果項羽把劉邦封到了巴蜀和漢中,把本來就不招待見的章邯封到秦地。等到劉邦來打秦地的時候,秦地百姓得有多高興啊!得民心者得天下!章邯在這個地方不得民心,而且在軍中他的威信也大減。章邯要是能打敗劉邦那才叫一個稀奇!


昌寶聯護欄


章邯是秦朝最後的名將,成名於戰國時期,彼時的他可以橫掃天下;而此時的他,卻在秦國命懸一線的時候,被項羽打的大敗,後期連劉邦也幹不過。可以說是“虎頭蛇尾”了,章邯真的是那種順風無敵,逆風無能的名將嗎?

其實,章邯只是被迫成為名將而已!他本身就不具備王氏父子和蒙氏兄弟的水平,雖然獲封三公九卿,位於九卿之末,但其能力水平均達不到絕世名將的級別,充其量只是個一代名將

俗話說的好,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章邯,就是這個先鋒


成名於戰國,立威於秦末——嶄露頭角的章邯,究竟是個什麼人?

要說戰國時期可謂是名將如雲,而秦國名將更是威震天下,尤其以王翦王賁父子,可以說秦滅六國時,這對父子是立下了汗馬功勞。此時的蒙恬、蒙毅,也只能以副將之名追隨王氏父子,至於章邯,僅僅是參與其中英勇作戰了一波,風光主要是王氏父子的

而後蒙氏兄弟威震匈奴,可以說躋身秦朝一流武將的行列,而此時的章邯則安安穩穩的位居高官,喝茶看報。嬴政在位之時,秦朝文臣武將是如百花綻放一般層出不窮,而優秀元勳如李斯、馮劫等人也是大放異彩,此時的章邯可以說是非常不出名不出彩的,可就是這一特質拯救了他

隨著胡亥上位趙高掌權,名將名相被屠戮殆盡,李斯等人枉死,蒙氏兄弟也追隨扶蘇而去,大秦帝國的中流砥柱基本被一掃而空,唯獨章邯因為其低調且略顯“無能”的表現獨善其身,存活了下來。所以等到陳勝吳廣起義成燎原之勢,秦朝不得不出兵鎮壓時,章邯被推了出來——真是應了那句話,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啊!

戰陳勝、殺項梁——章邯的快速崛起,似乎成為秦朝最後的稻草

沒辦法了,趙高瞞不下去了,秦二世也發飆了,章邯被推舉出來,成為鎮壓起義軍的不二人選。此時的章邯倒也沒時間打怵,二話不說就拉著驪山的刑徒(服刑人員)和奴產子(奴隸軍團)奔赴戰場,原以為這些人根本就沒啥戰鬥力,沒成想在章邯的帶領下,一路高歌猛進,連連擊潰起義軍,逼迫陳勝逃走,獲得大勝,鎮壓了囂張的義軍勢頭

隨後,他又二次出擊,面對來勢洶洶的前六國貴族反秦武裝,他三下五除二就幹掉了三位首領魏咎、田儋、項梁,而項梁就是項羽的叔父。就這樣,一時間章邯名聲大噪,可謂是在戰場上風光無限,成為義軍人人皆怕的對象,也正是這樣的章邯,逼迫出了一個絕世名將,也光榮的成為了好幾個成語的背景,也成為了那個絕世名將成功的墊腳石!

項羽橫空出世,面對來勢洶洶的章邯,他絲毫沒有畏懼,在破釜沉舟之下,他以必死之心衝擊章邯,最終在鉅鹿之戰中大敗章邯所部三十萬兵馬,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的奇蹟,也奠定了項羽此後在各國霸主中的絕對領導地位。倒不是說章邯的實力有多弱,是項羽太強了,若不是項羽,或許...

鉅鹿之戰失敗後,章邯並未氣餒,而是退守並積極備戰,奈何此時的趙高已經窮兇極惡,殺掉二世後立子嬰為帝,專權不說還殘害忠良,章邯因退卻被責難,眼見要被奸臣所害,章邯開始動搖。可他還是沒有選擇直接頭像項羽,奈何項羽用兵如神,又一次大敗秦軍,走投無路的章邯選擇和項羽簽訂和約,隨後跟項羽入關。就這樣,秦朝最後的名將,在報國無門的情況下,草草結束了自己的衛國戰爭。而後項羽分封天下,章邯獲雍王封號,自領一方兵馬

此時的章邯,仍然是名將——哪怕是最後為劉邦所滅

項羽三分秦地,其中一王便是章邯,足以見得章邯在項羽眼中,也算是一代豪傑。畢竟西楚霸王向來高傲,看不起六國軟弱的貴族,能對秦國名將如此優待,也算是對章邯的一種認可。可惜,章邯再強也強不過項羽,而項羽卻為劉邦所滅,所以說章邯打不過劉邦也是情有可原。畢竟,劉邦有韓信啊!這可是秦末最強名將,沒有之一

此時項羽還未覆滅,而劉邦已經將矛頭瞄準了章邯,他在韓信的建議下,從古道回軍,襲擊雍王章邯,措手不及的章邯被打的大敗,隨後章邯在陳倉迎擊漢軍,劉邦則再次採納建議,用趙衍之提出的計策,繞道進攻陳倉,章邯被打的大敗。此時的章邯已經接連戰敗,無論是兵力還是士氣都處於低谷,隨後章邯在好畤再次與漢軍交戰,已經是強弩之末的章邯又被漢軍打敗,只能退保廢丘。劉邦隨即平定了雍地,向東一路到達咸陽,並率軍圍困章邯於廢丘。固守的章邯企圖拖垮劉邦,而劉邦則是頻繁攻打廢丘,卻沒有任何進展,奈何劉邦再次用計,以水淹城池,隨後廢丘城破,絕望中的章邯拔劍自刎

其實,章邯是有尊嚴的。他明知道打不過漢軍,卻也沒有選擇投降,而是一次次的反抗,甚至說已經被圍困,自知無法逃脫,卻也始終沒有選擇再次投降,對於劉邦來說,章邯的投降是非常有必要的,畢竟是前秦最後的名將,對於提升軍隊士氣來說非常有幫助,可是年老的章邯,卻沒有選擇放棄,哪怕是最終城破,絕不二次受辱的章邯,也是以自盡來表明心跡

如果說戰國時期的章邯,是一員戰將,那麼秦朝覆滅前夕他力挫起義軍的時候,就已經成長為一代名將,奈何絕世名將項羽的出現,擊潰了他所有的希望,沉重的打擊了他的意志,已經年邁的章邯早已不復當年之勇,而被坑殺的二十萬秦軍也是他永遠的痛

已經為秦人所罵的章邯,已經在項羽面前受辱過一次,他絕不想要第二次,所以面對劉邦之時,他選擇了以卵擊石。倒不是他無能,而是劉邦實在太強,雖然他不是什麼絕世名將,但他手底下,卻都是一頂一的高手,而章邯註定只能以悲劇收場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關於章邯實力到底有多麼強大,其實我們綜合他在歷史上的表現,還是很容易找得到答案。

章邯是秦末的一名大將,當時在他的帶領下,10萬人從長安城出發,僅僅稍加訓練就所向披靡,莫非是他真的有和何通天本領?

其實關於章邯的實力,我們要著重從以下幾點分析:

  • 代表國家利益,統領十萬亡命之徒

章邯作為秦朝將領,也算是吃過皇糧的主兒,本來自身就有實力,何況藉助國家的權威,極大的放大他自身的統御力。儘管他帶的是10萬人,但是這10萬人都是正在服刑服役的勞改犯或者奴隸。

在那個戰亂的年代,章邯有權赦免他們的罪狀,而且他們參軍只要能夠取得最終勝利,也是有機會能夠得到封賞,甚至加官進爵。本來沒有希望的生活,遇上如此好的逆襲機會,自然也都是拼命爭取,何況戰死也比帶著屈辱死去要好太多了。

  • 對手懶散無序,基本形不成有效抵抗

章邯帶領的也算是收編的正規軍,他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平反叛軍,並有國家信譽作為背書,而且還有國力支撐,但是他面臨的對手就不一樣了。就拿當時的周文來說,周文算是叛軍,在那個年代,除了不受朝廷待見,也並不見得有多麼得民心。

畢竟叛亂失敗就意味著殺頭的風險,儘管周圍有四五十萬人的軍隊,但更多的是烏合之眾,實際戰鬥力比起章邯的亡命之徒就差太多了。何況章邯在出發前,還是做了相關有組織訓練的,比起毫無章法的叛軍,具有其先天優勢。

  • 劉邦慧眼識人,章邯的真正對手是兵仙韓信

歷史上的劉邦,絕非一介莽夫,他的用人之道也足夠讓人稱頌,雖然說章邯實力強勁,但是就拿劉邦手下的大將韓信來說,兩個人的用兵之道絕非同等級別。韓信對兵法頗有研究,而且就拿他帶兵作戰過程來說,也頗有建樹,並非泛泛等閒之輩。

何況韓信手下,都是訓練有素的正規軍,這樣一比,章邯手中那十萬亡命之徒,已經大不同往日,也絕非會像以前那樣拼命,此前平定叛亂,畢竟還有其先天優勢,但是現如今反而成為劣勢,韓信本人用兵,花樣多端,根本不是章邯所能揣測的。

章邯此前面臨的強力對手,除了周文,也還有當時首先起義反叛的陳勝。

關於陳勝、吳廣起義,他們是充分利用了當時的封建心理,對起義軍進行了思想控制,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短時間內可以聚集大量的響應號召者。

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陳勝吳廣還是有其思想上的劣根性,佔山為王還可以,但要說最終消滅並取代一個國家,戰略格局顯然不夠。

陳勝作為最大的起義軍統領,也是被章邯的10萬刑徒給剿滅的,帶兵作戰,殺敵一千,自身也要損失800,這10萬亡命之徒終究有損失殆盡的時候。

要說章邯的實力究竟有多強,相信我們對照西楚霸王的項羽,就可以一目瞭然,項羽和章邯的交戰,發生在鉅鹿之戰之後,由於雙方實力差距相當,最終也沒有分出勝負。

關於韓信與章邯這一戰,就是著名的暗度陳倉,韓信的用兵之道,章邯絕非是對手,剛開始就被韓信的障眼法迷惑,本以為他們在修棧道,但其實被韓信結結實實擺了一道。

陳倉才是韓信的最終目的,他提前到達拿下地盤,直到章邯趕到,才發現為時已晚,最終也只能彈盡糧絕自殺。他最終敗給劉邦也是理所當然,何況,章邯在關中並沒有劉邦得民心。


大國布衣


看了好多題主的回答 都沒有勾畫章邯被擊敗的全貌 更沒有點出——劉邦彭城之敗時章邯還在廢丘堅守的事實

由於《史記》中對於劉邦奪取漢中的描述過於簡潔,加上各種信息分散在本紀、列傳、表中,多數人都是從劉邦本紀、韓信列傳等獲取劉邦奪取關中的信息。似乎好像是韓信一招暗度陳倉就輕鬆搞定了章邯似的。但事實並沒有如此簡單。

雖然章邯有自己的劣勢:

1、關中被分為三國:章邯為雍國,治理咸陽以西(關中平原大部分和隴西等地),都城為廢丘;司馬欣為塞國,治理咸陽以東到黃河,即戰國時魏國的西河郡地區,都城在櫟陽;董翳為翟國,治理秦朝時的上郡,都城在高奴。

三國中,章邯擁有關中大部分和隴西地區,資源和實力最強。司馬欣的塞國土地最小,實力也最小;董翳的翟國雖然土地大,但沒有什麼資源,就是有騎兵而已。

2、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率領秦國絕大部精銳20萬,因為投降項羽,導致劉邦得以攻破空虛的關中而滅秦,又在半路上致使20萬關中秦軍精銳被坑殺。這足以讓關中秦人對三人恨之入骨,因此不支持三人。即韓信所說的:

“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

若20萬秦軍士卒尚在,劉邦想要如關中、沒糧的項羽想要攻破函谷關,談何容易!即便秦朝滅亡,有20萬秦軍,秦人復國輕而易舉,劉邦想要佔領關中,就得學諸葛亮北伐。

但事實是章邯從漢元年8月一直堅守到漢2年6月劉邦彭城之戰失敗的2個月後,合計堅守了11個月,差不多一年的時間——根據《史記 親楚之際月表》

從《史記》各處資料勾勒劉邦奪取關中的大局

1、前提:當時咸陽被項羽燒殺後,已經成為一片廢墟不能住人。長安就是在咸陽的附近進行新建——為什麼要新建,因為修復咸陽城的成本高過新建長安城;另外劉邦本意只是想要隨意建個地方作為都城就可以,但全權負責修建長安的蕭何修得富麗堂皇,出戰回來的劉邦一看,因為打仗錢糧就緊張,看到蕭何如此鋪張浪費,自然把蕭何罵個狗血臨頭。

2、事實:劉邦進攻關中和項羽殺楚義帝還無關聯。劉邦是在漢元年8月包圍章邯的廢丘,根據《史記 秦楚之際月表》項羽殺楚義帝是在漢2年10月,即是在劉邦攻包圍廢丘後,當時劉邦已經到達關中的陝縣,準備聯絡各路諸侯進攻項羽,進行彭城之戰的戰備和聯絡工作。

當時張耳被陳餘擊敗,投降劉邦,劉邦也上月(漢元年9月)滅了司馬欣的塞國和董翳的翟國。

因此,項羽殺楚義帝的原因只有一個:面對劉邦在西部糾集諸侯,項羽防止劉邦以楚義帝詔令攻打自己,提前動手,殺了楚義帝。

你劉邦想要挾天子一令諸侯,我項羽手起刀落送你天子人頭。

3、事實:劉邦攻打關中直到章邯戰敗,項羽都還沒有攻打田榮,全程袖手旁觀。根據《史記 秦楚之際月表》,項羽是在漢2年正月進攻田榮。即在殺了楚義帝的3個月後項羽才攻打田榮。

在項羽看來,劉邦攻打關中就是狗咬狗,兩不相幫。但為了防止劉邦咬自己,項羽為消除隱患,先幹掉楚義帝,然後在得到張良關於劉邦不進攻西楚過的保證後,項羽才進攻田榮。

但張良的保證,被劉邦打破了。於是項羽把張良一心想要輔佐的韓王成給砍了,斷了張良復國之夢以做懲罰。

4、漢元年8月前,劉邦為主帥——並非大將韓信,採納韓信從陳倉道進攻關中的建議,率軍進攻關中。

下圖是韓信建議下陳倉道行軍路線和關中三國都城位置

劉邦進入漢中時,走的應該是靠近咸陽的子午谷之道。

韓信建議走陳倉道,目的是避開走子午穀道被章邯和司馬欣同時夾擊的風險,加上相對廢丘,陳倉道是章邯空虛之處。

5、但韓信的陳倉道路線被章邯軍在陳倉道路口死死堵住,根本就走不出。劉邦當時就想撤軍,但在須昌侯趙衍的建議下繞路攻擊章邯軍,擊敗章邯守在陳倉路口的守軍,才走進了關中。《史記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須昌侯趙衍:

“以謁者漢王元年初起漢中。雍軍塞陳,謁上,上計欲還。衍言從他道,道通。”

歷史上並無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史實。《史記》中沒有任何關於明修棧道的記錄,至於暗度陳倉故事的主角不是韓信,而是趙衍。

猜測下趙衍版暗度陳倉:

藍色圈為守陳倉道的章邯軍,紅色圈為劉邦軍,黃色線為繞路夾擊的暗度陳倉軍,紅色線為劉邦正面進攻軍

6、劉邦、樊噲、酈商、夏侯嬰等行軍路線。

樊噲:西丞白水北(即秦國的西縣一帶隴南地方)——雍南(雍城南方)——雍城——斄城(今楊陵區)——好畤(今乾縣)——壤東(今武功縣東南)——郿(今郿縣)——槐裡——柳中(即細柳)——咸陽——廢丘。

樊噲應該是半路和劉邦分離,獨自攻打隴西,從隴西東出攻打關中,是攻打關中的主力軍,也是水灌廢丘城的最大功臣。

酈商:隴西——北地——上郡。作戰地點有:焉氏(屬於安定,即今定西市 章邯別將軍)——栒邑(今栒邑縣,周類軍)——泥陽(今寧縣,蘇駔軍)——高奴(今延安市)。

酈商軍應該是和樊噲軍一起攻下隴西,隨後被劉邦任命為隴西校尉,負責攻打隴西其餘和北地、上郡,滅翟國的應該是酈商。

灌嬰:廢丘——櫟陽——廢丘——臨晉關,跟隨劉邦東出。

灌嬰應是跟隨劉邦包圍雍丘,隨後為防止塞國夾擊,率軍離開廢丘滅塞國,再回圍雍丘,再攻佔臨晉關,確保關中東部安全,隨後跟隨劉邦出關東出作戰。

劉邦:陳倉道——10月在陝縣。行軍包圍廢丘為猜測,無記載。

包圍廢丘,攻不下,自己去了陝縣,準備東出事宜。

韓信:無明確記載。

綜合各種信息,可以得到劉邦攻打關中各路兵馬的進軍形勢圖:

這才應該是劉邦奪取關中的整體局勢,並非韓信一招暗度陳倉所能擺平。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章邯還是秦朝末期著名的大將,在程勝吳廣起義轟轟烈烈的時候,諸侯並起,幾十萬大軍逼近函谷關時。章邯臨危受命,靠臨時組織起驪山囚徒,一敗周文之數十萬大軍,再破齊楚之聯軍,先敗後勝,擊破楚軍統帥項梁,殺之定陶,可以說當時章邯就是救火隊長,起義軍一個個都被他打趴下。

項羽攻入咸陽分封諸侯的時候,章邯被封為雍王,位於關中,但是在劉邦 進入關中的時候,章邯卻不堪一擊,很快就被劉邦打敗,最後自殺身亡。章邯的命運軌跡和軍事戰績如此差異,造成的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章邯前後的軍隊實力不一樣。

章邯在秦末的農民起義中,雖然率領的是驪山囚徒,但是人數眾多,經過訓練之後依然是一支強大的軍隊,都鉅鹿之戰爆發時,章邯的軍隊還有20萬,而其它的諸侯多的不過七八萬,少的只有兩三萬,項羽參加鉅鹿之戰的時候只有五萬人馬。所以在秦末的農民起義中,章邯的部隊對陣一方諸侯的話有兵力優勢。

鉅鹿之戰的時候,章邯像項羽投降,而項羽坑殺了章邯的20萬部隊,章邯主力喪失殆盡。到後來劉邦出漢中的時候,擁有大概八萬人,而三秦的軍隊總共也沒有劉邦的軍隊多,所以從實力對比上章邯處於下風。並且章邯都是新招募的軍隊,而劉邦是歸心似箭的老兵,戰鬥力也要強一些。

第二、章邯對手不一樣。

章邯一生只敗給了兩個軍事天才,一位項羽、一位韓信,這兩人的軍事才幹在章邯之上,所以章邯敗給他們兩也情有可原。韓信此處出漢中採取的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本來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這就淡化了“三秦”擁有的地理優勢,在軍事實力和指揮能力都不如劉邦的情況下,章邯失敗是必然。

第三、章邯失去了民心。

章邯在投降項羽之後,致使20萬秦軍被殺,雖然說不是章邯的本意,但是章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也是因為此,關中的百姓對章邯都是恨得咬牙切齒。韓信評價“三秦”:“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關中百姓百姓對章邯失望、憎恨,相反劉邦入關的時候“約法三章”,取得了關中的人心,所以關中百姓多幫劉邦攻章邯,這種情況下章邯的失敗也不可避免。

章邯從無敵到屢戰屢敗,正是應驗了“攻守之勢異也”的那句話,在實力、計謀和人心都不於劉邦的情況下,又措錯失戰先機,他的失敗就順理成章。


帝國烽火


章邯是秦國最後一位名將,曾經帶領七十萬驪山囚徒擊敗圍困咸陽的百萬叛軍,從而得到秦皇朝的賞識重用,那為什麼被項羽封為雍王后被劉邦迅速擊垮呢?有幾個原因。



首先,章邯的成功得益於秦朝國力資源的強大。

秦二世時,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義軍群起響應。陳勝派遣周文率領幾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向咸陽,一路上又不斷有加入的反秦大軍,高達100多萬。秦二世採用了章邯的計策用驪山70萬囚徒擊敗了周文120萬大軍,解了秦王朝之危。這時章邯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秦王朝底子還在,起碼養70萬囚徒吃飯的糧食還有,兵馬武器等都充足,天下人心中秦朝還是正統政權,所以以秦王朝的底子加威信可以讓章邯的統帥能力發揮從而挫敗周文百萬叛軍。



荀悅《前漢紀》:以周文為將軍。眾十餘萬。西至戲水。蓋百二十萬矣。秦令將軍章邯。赦驪山作徒七十萬人以擊之。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將,擊破周章軍而走,遂殺章曹陽。二世益遣長史司馬欣、董翳佐章邯擊盜,殺陳勝城父,破項梁定陶,滅魏咎臨濟。楚地盜名將已死,章邯乃北渡河,擊趙王歇等於鉅鹿。

其次,被項羽封為雍王的時候章邯已經盡失民心,無力再抗衡劉邦。

而到了項羽擊敗了秦軍滅了秦王朝,又屠殺了20萬秦軍,而這恰恰是章邯率領向項羽投降的20萬秦軍,所以秦國人把這筆血債也算到了章邯了頭上了。項羽在滅了秦國之後在關中封了三個王用來堵住劉邦東出的路,章邯就是其中之一的雍王。而關中是秦國的發源地,所以關中的老百姓都對章邯恨之入骨,在劉邦大軍攻打關中三王的時候可想而知了,民心盡失的章邯不可能再複製帶領驪山囚徒擊敗周文叛軍的光輝戰績。而劉邦早在入住咸陽的時候就與百姓約法三章深得民心!所以章邯敗劉邦勝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再次,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謀讓章邯措手不及無力迴天。

章邯除了失去了人心之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碰到了韓信這個世不二出的兵法奇才!明修棧道是為了迷惑項羽和三秦讓他們放鬆警惕,以為劉邦一輩子困死在巴蜀再也不會出來了。而韓信的最終目的是暗度陳倉,然後席捲關中,當劉邦大軍賓臨城下的時候章邯只能倉促應戰,根本不是來勢洶洶的劉邦大軍的對手,最後一代名將章邯寧死也不投降韓信,或許這是章邯在這個世界上僅有的最後一點尊嚴吧。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漢二年六月,漢軍引水灌廢丘,廢丘降漢,章邯自殺

結語:章邯的成功和失敗都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所謂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依託強大的秦王朝章邯可以是百戰百勝的大將軍,而當秦國滅亡,人心不在,即使面對的對手再不濟章邯也難有勝算,何況這個對手是世不二出的兵法奇才韓信大將軍!


竹林論風月


章邯沒有當秦王,項羽封章邯為雍王,董翳為塞王、司馬欣為翟王,三人領地合稱三秦。

章邯橫掃六國時仰仗的是強大的秦軍,章邯的大軍不止臨時組編的驪山刑徒,同時也有秦軍精銳在內。其實不止章邯,歷代秦將除去白起、王翦、蒙恬不提,就是名氣不大的蒙驁、蒙武、內史騰、李信、王齕、趙陀、項少龍領兵作戰也是少有敵手。

秦朝之強大源自於成功的軍事制度改革,先秦時期一般士卒很難有出頭之日,秦軍的士卒只要在戰役中斬殺敵人立功,就能得到田地和爵位,將士自當勇猛作戰。劉邦早期也沿用秦朝制度,所以他的部隊在後期發展並不弱。秦軍的優勢還有裝備標準化,秦弩的部件可以互相更換,秦兵在戰場上把弩機弄壞,仍舊可以用完好的部件重新拼裝再使用。

章邯的秦軍實力很強,項羽在擊敗長城秦軍王離的部隊以後,章邯率著士氣低下的秦軍仍舊跟項羽對持。當時諸侯聯軍已經盡歸項羽統率,項羽的總兵力跟章邯旗鼓相當,若非趙高排擠章邯,沒有給予章邯補給,也不至於逼反章邯。在章邯投降不久後,項羽就將章邯的秦軍屠光,章邯猶如光桿司令。


章邯被封雍王時間太短,還是賣主得到的王位,名不正言不順。他就算能徵用秦民作為士兵,但由於訓練週期太短,不可能很快恢復到秦軍鼎盛時期的戰鬥力。再就是咸陽城被項羽又屠又燒,錢財和美女都被項羽擄走,章邯還要面臨經濟恢復的難題,他又沒有蕭何那樣的才華,自沒法在短時間內足兵足食。蕭何進入關中後把秦朝的地理、戶籍、律法、制度等資料全部搬走,這些資料就是蕭何日後替劉邦建立漢朝的基礎。章邯缺了這些資料,很難恢復秦朝的制度進行統治,他得到只是一個假雍王。

劉邦出征關中前,韓信就給劉邦分析過,章邯、董翳、司馬欣本為秦將,他們害死二十多秦軍,秦人對他們恨之入骨,劉邦入關中時則秋毫無犯,深得百姓擁戴。一旦出兵關中,就會得到百姓歡迎。事實果如韓信所言,劉邦雖是走陳倉攻其不備,但廢丘、壤東二戰中章邯軍是被劉綁軍正面擊敗。

章邯的戰敗即是輸在軍事和經濟實力,也輸在政治工作。韓信分析關中百姓對章邯、劉邦的好感度,才是劉邦取勝的關鍵。


蘇沉船


首先,要糾正一下,章邯沒有當過秦王,只做過雍王。說章邯為將時橫掃六國可能有點誇張,但是在鉅鹿之戰前,章邯這位長期被世人低估的名將憑藉一連串不可思議的戰功為大秦帝國續命。在項羽入關後,殺死秦王子嬰,徹底終結了秦朝統治,項羽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為防範劉邦,項羽將劉邦封為漢王,而為了牽制監視劉邦,項羽將秦國故地分為三分,其中將章邯封為雍王。但是,由於章邯的軍力不夠,所以被劉邦暗度陳倉輕易擊敗,章邯因而自殺。下面具體展開分析一下。

首先,看一下章邯在鉅鹿之戰之前的輝煌戰績。在秦二世二年,陳勝部將周文攻入函谷關之後,因關中當時沒有足夠的兵力,時任少府的章邯建議免除在驪山做苦役的刑犯的罪名,徵發他們臨時成軍,迎擊陳勝部將周文,屢戰屢勝,並一舉擊殺周文於澠池,為秦朝暫時解除了迫在眉睫的危機。緊接著又東出函谷關攻滅義 田臧等部於 滎陽(今 河南滎陽東北),直逼陳(今淮陽),迫使陳勝遁走。進攻山東,陸續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王魏咎、 齊王田儋、和楚國大將項梁,把第一波起兵反秦的原諸侯國勢力幾乎都消滅殆盡。在這種大好形勢之下,再加上駐守北方邊疆的王離邊軍二十萬,秦帝國已有轉危為安的趨勢。

在這種情況下, 章邯認為楚地已不足憂,遂率20餘萬秦軍北上攻趙,並調原駐上郡的王離部20萬秦軍南下,圍困趙王歇於鉅鹿(今河北平鄉)。無奈之下趙王派使者向楚懷王以及各國諸侯求援。當時秦軍十分強大,救趙諸軍駐紮在鉅鹿城北,沒有人敢前去迎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後九月(閏月),楚懷王以卿子冠軍宋義為上將軍,魯公項羽為次將,亞父范增為末將,率軍數萬北上以解鉅鹿之困。

但是,項羽憑藉霸氣破釜沉舟取得了鉅鹿之戰的勝利,最後俘獲了秦軍統帥王離,殺死秦將蘇角,迫使秦將涉間自殺。鉅鹿之困因而得解。

再看一下章邯為何軍力大減。在鉅鹿之戰以後,諸侯聯軍連戰連勝,數月之後,章邯走投無路率其部眾20萬投降項羽。項羽封章邯為雍王,並封司馬欣為上將軍,率領投降的秦軍為前鋒先行。在行軍過程中,因擔心原秦軍反水,項羽下令在新安殺降秦軍二十餘萬,秦軍最後的主力軍隊宣告瓦解。即使是項羽把章邯封為雍王,但秦地的父老鄉親怨恨章邯斷送了二十萬秦軍的性命,不肯擁護和依附於他,再加上章邯手裡久經沙場的精兵強將都被坑殺於新安,無力抵抗劉邦大軍。章邯在陳倉迎擊漢軍,雍王兵敗,退保 廢丘。 劉邦久攻 廢丘不下,至漢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六月,被劉邦大將韓信用計水淹城池而城破, 章邯拔劍自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