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朱元璋殺功臣時沒人反他?而且沒有手裡有兵權那種人反他?

用戶2412365708526


俗話說”野雞打得滿天飛,家雞打得團團轉。”

傅友德是朱元璋殺掉的功臣中真正反抗最激烈的人。那些所謂謀反的,只不過是朱元璋殺他們的理由。即便如此,傅友德也不過是提二子人頭見朱元璋,然後當著朱元璋的面自刎而死,丟了一句“不過欲吾父子頭耳!”


這個反抗方式令朱元璋震驚,而朱元璋並沒有因此而對傅友德心生憐憫,而是下令屠滅了傅友德族人,流放了所有女眷。

傅友德是大明開國元勳,曾經朱元璋在《平西蜀文》中,把殊勳的傅友德比作西漢戰神霍去病。

不但封為潁國公、太子太師,曾經兩次收到過可以世襲的免死鐵券,還被朱元璋捧為“論將之功,傅友德第一”。


傅友德還和其他很多將領一樣,是朱元璋的親家。

他兒子傅忠娶了朱元璋九女兒壽春公主;女兒嫁給了晉王朱棡的世子朱濟熺。這是幾代人綁到一起的姻親關係。不僅如此,傅友德原本有三個兒子,其中有一個已經為建立大明捐軀了,也就是說他本人不但是大明的功臣、親家還是大明的烈屬。

所以像傅友德這些人怎麼去反朱元璋?朱元璋的江山本來就是他們打下來的,朱元璋這個皇帝也是他們擁立的。對付大明的敵人,他們擁有很多方式方法、陰謀詭計、戰略戰術。但是面對朱元璋的猜忌和屠刀,他們卻無可奈何。


最多像傅友德一樣,抱怨一句,你想要的給你就是了,包括自己的命。

胡惟庸做了朱元璋白手套多年,他如何擅權作惡,朱元璋就像空氣一樣不聞不問。用完之後,胡惟庸的兒子摔下馬車死了,胡惟庸一怒之下就直接殺了駕車的。朱元璋只說了一句話,“殺人償命!”胡惟庸就變得惶恐不安,做事就亂了方寸,自己給自己坐實了一套罪證,還牽扯了一大波人。


藍玉是朱元璋給朱標打造的武將班底,藍玉狂妄的時候,率兵攻打大明自己的關卡,羞辱元順帝妃子,致使其自殺。朱元璋也不過就是把“梁國公”改封為“涼國公”。朱標死後,朱元璋決定要殺藍玉,只需要錦衣衛指揮使蔣瓛的一封所謂告發信。然後又是大規模株連。


炒米視角


在中國所有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中,殺功臣最厲害的莫過於明太祖朱元璋了。朱元璋在開始的時候還比較友善,後來年紀大了,簡直就是動不動就殺人,朝中所有的功臣幾乎都被殺戮殆盡。

當時在所有的開國功臣中,有不少都是從屍山血海中殺過來的,他們一些人也是掌握了不少的兵權。不過,這些兵權在朱元璋那裡恐怕沒有什麼用。因為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他掌握著實權,別人掌握的兵權也無法和他進行有效的對抗。因為古話說的好,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朱元璋要殺大臣的時候,大臣很難和他進行對抗。

而且朱元璋開始殺功臣的時候,已經是開國十多年了,那個時候天下已經大一統很長時間了。即使往日有兵權的大臣都已把軍權上交給中央,自己擔任著某個職務或者是賦閒在家,根本就沒有機會再去染指兵權了。再說了,這個時候他們即使掌握著部分的兵權,但是那些軍隊恐怕不可能跟著他們去和掌握天下的皇帝對抗。

感覺被殺的這些功臣中,掌握兵權最大的莫過於大將藍玉了。常遇春在開國的時候就已經死了,徐達本身活的時間也不長,據說是病死,當然也有野史說是朱元璋賜鵝而死。藍玉在洪武末年攻打蒙古的捕魚兒海一戰中立了大功,當時應該是掌握兵權最大的大臣了,但是在朱元璋的屠刀下也沒有任何反抗的實力。至於那些文官,就更沒有實力去和朱元璋進行對抗了。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很簡單,除了有限的幾個兒子之外,朱元璋的大明沒有人有“完全的兵權”。

那些“貌似”有兵權的傅友德呀,藍玉呀等人他們只有指揮權,並沒有調兵權。

拿什麼“反”?

大漢朝的周勃說:

吾嘗將百萬軍,然安知獄吏之貴乎!——《絳候周勃世家》

朱元璋的功臣大將什麼的,也兩個獄卒的事情,簡單的很。

比如說朱元璋殺胡惟庸只用了四個字“殺人償命”,就合理合法的成功殺掉了胡惟庸。

那麼,胡惟庸官那麼大,為啥那些手下平時聽他的話,朱元璋一來就不聽話了呢?

一個原因。

因為那些手下的工資是朱元璋發的,那些手下升官與否,胡惟庸只有建議權,沒有最後決定權,最後決定權在朱元璋哪裡。

軍隊裡面也是啊!一個人打仗再厲害,功勞立的再多,傅友德和藍玉們只有往上報功的權力,至於怎麼賞功,怎麼升官,決定權還是在朱元璋那裡!

一句話,權力是可以分割開的,分成一塊,兩塊,三塊,無論多少塊,這些塊塊條條從來是互相制約的關係,誰也奈何不了誰。

九九十八彎,最後的解釋權在朱元璋那裡。

朱元璋確實厲害,他的政權穩定性超級穩定。

有明一朝,除了兩個藩王造反之外,無論文臣還是武將,沒有一個人造反。

無論在朝廷之上被扒下褲子打的多麼皮開肉綻,也沒有造反的。

到後來的南明時代,也沒有造反的文臣武將。

多麼壞的,多麼大權力的權臣都沒有一個有過“吾可取而代之”的念頭。


葭明通半瓶歷史


想要回答清楚這個問題,可以將朱元璋和劉邦做個對比。

朱元璋和劉邦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真正起於草莽的帝王,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也都殺了很多功臣。但漢初和明初有個很大的區別。

劉邦殺功臣的時候,那些人是想過反抗的,並且殺了這個還會引起另一個的警惕,真的起兵造反;

而朱元璋殺功臣的時候,可以說大部分功臣都是有心無行,計劃是計劃了,但還沒來得及有所行動,或者說,也不一定敢行動,更不會反抗,彷彿引頸就戮。

為什麼如此呢?我認為這和當時的情形以及朱元璋本人是很有關係的。

咱們先看一下當時情形

明朝之前的朝代是元朝,在當時來說是異族,趕走異族是幾代漢人的夢想。當異族被趕出中原,所有漢人都覺得頭頂為之一輕,新建立起來的明朝是民心所向。

或者這麼說,明初百姓對於明朝的感情,遠遠高於漢初百姓對於漢朝的感情,甚至高於所有封建朝代裡的百姓們對於自己所處國朝的感情。

經歷過異族的統治,曾被當做下等人,對於新的朝代能不感恩嗎?

每一個朝代,幾乎都有想復前朝的“餘孽”。只有明朝沒有,因為前朝的統治者是異族。

明朝百姓都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太平。這種情況下,根本不存在造反的土壤。

要是某位手握兵權的大將站出來說“朱元璋太殘暴了,咱們必須弄死他”,等待他的很可能是士兵的譁變。

胡惟庸、藍玉、李善長等人深深明白這一點,所以當大刀砍下來的時候,除了認命沒有別的辦法。

(兩幅畫像,沒一個是他本人)

朱元璋個人能力很強

當然,朱元璋的個人能力也是很大的因素。

為什麼漢初那些將領動不動就選擇造反?比如韓王信、臧荼、張敖、彭越、韓信、英布等人。

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有兵權,另一方面也是他們覺得有勝算。

一起打的天下,誰還不知道誰啊?劉邦籠絡人心有一套,打仗卻真的不行,和項羽對陣時幾乎打一場輸一場,他們心裡本來就是不太服氣的。

而在朱元璋這裡,兩種原因都不成立。

首先,他就沒像劉邦那樣大封功臣,各位將領沒有那麼大的兵權;

其次,若論軍事指揮能力,他比劉邦強出八條街。

(電視劇中的朱元璋)

劉邦若是沒有韓信,萬萬打不過項羽,而推翻元朝、蕩平各方勢力、建立明朝的所有重大戰役,基本都是朱元璋親自指揮的,他對將領們的依賴程度根本沒有劉邦那麼高。

為啥劉邦要封那麼多王?其實不是他大方,而是這些王的功績太大,不得不封。封了又要找機會撤回,很麻煩。

朱元璋就沒有這種煩惱。

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沐英、廖永忠、藍玉等人的確是朱元璋的得力干將,但就算少了他們,朱元璋未必打不下這些大戰。

他的能力有目共睹,藍玉就算真的起兵造反,能有勝算嗎?藍玉自己知道沒有。

(電視劇中的朱元璋)

【結語】

總之,明朝在民眾們的期望中建立,無人希望國朝動盪;而朱元璋的個人威望在軍中、民間都是極高的。

綜合這兩方面原因,沒人敢反朱元璋,最多在心裡想想。

結果就是想也不許,想也有罪。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朱元璋駕馭文臣武將的手段和能力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地步。胡惟庸被五馬分屍,藍玉被活剝皮,貴為大明王朝開國元勳之首朱元璋的親家韓國公李善長被滿門抄斬。這些功勞顯赫的文臣武將被處以極刑結局極其悲慘,另一方面從心裡和精神上震懾個個文臣武將,誰給造反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沒有一個人敢領兵造反。


夢迴均州滄浪湖


劉邦自從把韓信抓住,押回長安軟禁起來以後,諸侯們知道劉邦準備誅殺功臣的時候,就開始造反了。陳豨造反,臧荼造反,彭越造反,英布造反。可以說,那些面臨被清洗的功臣們,無一沒有反心,無一不造反。以至於最終劉邦殺紅了眼,連和自己最親近的發小盧綰和樊噲,也準備誅殺。

然而奇怪的是,朱元璋當了皇帝后殺功臣,先後殺了十萬人,但是基本上沒有人造反。朱元璋雖然認為這些功臣們在造反,羅列了不少事實。但其實這些所謂的事實,多半是捕風捉影的,分析出來的,沒有一項能落到實處。至少,沒有任何一個功臣有舉兵造反或者發動政變這樣的事實。

(朱元璋劇照)

那麼,朱元璋殺了十萬人,為何竟然沒有一個人造反。大家都坐以待斃,就像等著朱元璋開著收割機來收割一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一、防患於未然。

我們不能說那些功臣們沒有造反的心。比如胡惟庸,他肯定和李善長,以及其他那些親近的人抱怨過,抱怨朱元璋的不是。也想著乾脆反了算了。江山是大家打下來的,他朱元璋能夠當皇帝,我胡惟庸未嘗不能當皇帝。現在當個宰相,被朱元璋揉捏來揉捏去,非常不痛快。與其這樣,不如干脆自己來幹。

不過,胡惟庸雖然這樣想,總歸還只是停留在唸頭、言語,或者規劃上面,並沒有具體的措施。但朱元璋已經在那時候發現了苗頭不對,並一下就抓住了。也就是說,朱元璋在未成事實之前,就已經付諸了行動。他給那些大臣們的打擊,都是措手不及的。因此,大臣們幾乎毫無反抗之力。

最典型的是藍玉。朱元璋在殺藍玉的時候,收集藍玉的罪行,寫了一本書。如果藍玉真的造反,並且罪證確鑿,朱元璋用得著搞一本書來證明藍玉有罪的。明擺在那裡的東西,他就不用多此一舉了。這隻能說明,朱元璋害怕別人不相信,害怕別人流言蜚語,要搞這麼一個東西來,強行讓別人相信。

(藍玉劇照)

二、手中無兵權。

朱元璋在殺功臣的時候,那些功臣們,手中其實都沒有兵權。

這種情況,和劉邦完全是不一樣的。劉邦當初是把異姓諸侯王們分封到各地,他們在他們的封地上,完全是獨立王國,要權有權,要兵有兵。劉邦要對付他們,非常不容易。在對付韓信的時候,陳平給劉邦出了個偽遊雲夢的主意,輕輕鬆鬆把韓信抓到。但是,這樣的計策雖好,只能用一次,第二次別人就不會相信了。劉邦最後除了提兵攻打這一條路,沒有其它辦法。

但朱元璋誅殺功臣完全不一樣。那些功臣們,當時都在京城裡,都在他的眼皮子底下。他們手中沒有兵,也不可能把軍隊聚集起來。他們想造反殺朱元璋,只能發動宮廷政變。但是由於朱元璋防患於未然,對他們嚴密監督著,使得他們雖然想發動宮廷政變,但是找不到機會。

朱元璋在殺胡惟庸的時候,史書上寫的是,胡惟庸說他房中冒出了靈異的泉水,讓朱元璋前去看。路上,有個叫雲奇的太監,拼死攔在朱元璋面前。朱元璋覺得有異樣,登上城樓觀看,看見胡惟庸屋子的夾牆裡藏著很多“甲士”。於是知道胡惟庸要造反,因而把他抓起來。

這件事,有太多的疑點,是否真實很難說。但至少說明一點,朱元璋一定對胡惟庸有嚴密的監督,否則的話,他也不可能發現胡惟庸有異樣。

(胡惟庸劇照)

三、做事有層次。

朱元璋在誅殺功臣的時候,做事情非常有層次,可以說滴水不漏,讓那些功臣們,完全沒有反抗的機會。

他首先是拿下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這樣的文臣。這些文臣手中無兵權,根本就無所作為。接著,他廢除了宰相的職位,把權力完全分散下去。這樣一來,就可以對那些權力並不多的權臣們實行各個擊破了。

而且在殺胡惟庸集團的時候,遞進得也非常好。比如李善長這樣一些影響力很大的大臣,他先是讓他退休,接著再從容收拾。這在歷史上稱為“胡惟庸案件追問案”。

在拿下文官後,再對付武將。武將雖然可以掌控兵權,但是起先因為看見朱元璋對付的是文官,因而他們也並沒有十分在意。後來再意識到朱元璋是想文武通吃的時候,已經沒有機會了。

總之,朱元璋的政治手段確實非常高明,以至於雖然殺了十萬人,但是竟然都沒有人造反。

(參考資料:《明史》《明太祖實錄》)


張生全精彩歷史


每個人都會害怕面對死亡,所以在面對死亡的那一刻都會拼盡全力奮死一搏。當年劉邦在誅殺功臣的時候,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抗以及造反。但是朱元璋也做了同樣的事情,卻沒有一個人起來起兵造反,與劉邦面臨的境遇卻大不相同。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被殺的多是地方官和文官。

在朱元璋所殺死的大部分人中,都是很多沒有什麼兵權的地方官,他們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軍隊,就更談不上要起兵造反了。而且另一部分被殺的人則主要是文官了,文官就更不可能接觸到兵權了。另一方面,這些文官也是一群處於政治核心之外的人,所以他們根本沒有絲毫反抗的資本。

第二,錦衣衛的存在。

在古代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見到錦衣衛的存在,他們就是非常神秘的,也是皇上的左膀右臂。所以儘管在胡惟庸一案中牽扯到了大批量的開國功臣,但是由於有錦衣衛的監視,他們想有動作是很困難的,他們的一舉一動早就被皇上看在眼中。


海人觀史


我也反問一句:為啥朱允炆在削藩的時候,朱棣卻敢扯著大旗,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這兩個問題背後都有相通的答案,最直觀的是朱允炆的手段比他爺爺朱元璋差了十萬八千里。

首先,朱元璋在明朝有絕對的影響力。在元末政治崩塌、黃河氾濫、民不聊生,老百姓四處逃荒的時候,朱元璋聚集起一幫子義士走向造反之路,這些人就是明朝的開國功臣,包括:徐達、常遇春、鄧愈、李善長、湯和等。是朱元璋領導著這幫弟兄在槍林彈雨中,一刀一槍的打下天下。

也正是在曲折的造反經歷中奠定了朱元璋的領導地位,以及以朱元璋為核心的管理機制。簡單的話來講就是,大哥帶著你們打天下,享富貴,你們就得聽大哥的話!現在明朝建立,經過刀山火海和時間沉澱的革命友誼,開始轉變成封建壓制和絕對權威的君臣關係,誰敢輕易觸摸朱元璋的逆鱗?

其次,朱元璋殺功臣不是由著性子隨便殺。很多關於朱元璋的影視作品廣為流傳,大部分讀者看完後,然後斷章取義的給朱元璋的腦袋上扣上“功臣收割機”的帽子。不過歷史也沒有冤枉朱元璋,他殺的功臣確實很多,手段之凌厲,態度之堅決確實讓人歎為觀止,但有沒有仔細思考過朱元璋為啥一點不念舊情?

因為很多功臣有被殺的理由,最直觀的明朝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藍玉案。每個案件都是幾萬幾萬的人頭落地,每個案件都涉及到違反亂紀,有的違背朱元璋反腐倡廉,有的違背朱元璋實現中央集權,有的甚至準備直接造反,總而言之,殺歸殺,不是想殺就殺,湯和、徐達不也是手握重兵?為啥能安度晚年?

再次,朱元璋高超的政治手腕。明朝建立以後,內部矛盾成了主要矛盾,甚至開始不斷延伸成黨爭之勢。朱元璋能機智的平衡雙方實力,故意以權臣之爭混亂黨爭,結果反而只有朱元璋一人得利,文職系統中廢除丞相制度,武將體統中也全部破而後立,分化武將權利,變成互相監督,互相鉗制的政治關係。

高中央集權後剩下的就是孤膽英雄,哪個官員會隨隨便便造反?很難有這麼大的勇氣。更可怕的是朱元璋發明了無孔不入的錦衣衛機構,只要🈶風吹草動,或者有大臣不軌,還沒有來得及造反,消息已經傳到朱元璋的耳朵裡,自然會把危險消滅在萌芽。各種制約的制度,官員們自然而然的看的通透,活的明白。

最後,朱元璋深得人心,沒有造反條件。相比元朝的暴政,明朝的老百姓幸福多了。朱元璋鼓勵農耕、興修水利、減少徭役等措施,讓朱元璋在老百姓心中的影響地位與日俱增。即使朱元璋對功臣大殺特殺,並不會影響他在老百心目中的形象,大家都覺得他是個好皇帝。

況且,朱元璋貧苦出生,不管他殺人是出於什麼目的,他主要針對的是大臣,在朱元璋總結的《逆臣錄》裡,有普通老百姓的名字?甚至普通士兵?造反是必死罪,誰又傻乎乎的跟上作死?那些被殺的功臣也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原本指著朱元璋念著情分手下留情,沒想到手段這麼很辣。

最後再回答下朱棣敢造反的根本原因,也是最簡單的原因:朱元璋死了!假如換朱允炆隨便殺幾個功臣,我估計造反這件事都輪不上朱棣去幹!


我不是易中天


為什麼朱元璋殺功臣的時候沒有人反抗?這確實是個好問題。人都是怕死的,狗急了還會跳牆,何況那些打過天下,有過實權的重臣?

個人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來通過胡惟庸案,朱元璋廢除了丞相,把權利集中到了自己手上。而且胡惟庸一案中武將受到牽連並不多。

二來通過五軍都督府的交叉分權,勳貴們平時除了自己的家丁,並沒有什麼班底。

三來通過分封,朱元璋的兒子們掌握了兵權,可以節制大將。比如令人震驚的藍玉案中,很多武將是在山西被處決的。而監督處決的就是朱元璋的第三子晉王朱棡,山西軍政大權的實際掌握者。

四來因為朱元璋是開國之君,他的威望無與倫比。手下人都見識過他的手段,沒有人敢想象與他進行直接對抗。

以上就是為什麼朱元璋屠殺功臣的時候,沒有人敢於反抗的簡單分析。


樓哥看歷史


朱元璋和劉邦一樣都是從底層成為帝王,後來一樣誅殺了很多開國功臣,在瞭解兩位帝王的同時讓我們不僅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何朱元璋處決功臣的時候沒人反他,那些手握重兵的功臣也是如此呢?

這個問題顯然存在一定的誤區,朱元璋處死的功臣中有人確實有造反之心,受到牽連的功臣才沒有造反於朱元璋。

首先我們要知道,朱元璋能建立明朝離不開手下謀士戰將的輔助,反過來我們也可以認為明朝開國功臣也離不開朱元璋的統領,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係。可以說沒有朱元璋就沒有明朝功臣的功成名就,朱元璋在文臣武將之中甚有威嚴,讓功臣心服口服,在朱元璋威信之下,那些功臣哪敢有造反之舉。

其次,明朝開國功臣被處死並非全部是有反心所致,他們確實在開國之後,自持功高目無法度,以權謀私,貪腐民脂民膏。這個功臣心中也明白,自己所犯的過錯已經是死罪,朱元璋一直在法外開恩饒恕他們,只不過後來他們意圖謀反才被朱元璋處死。換一個角度而言,這些被處死的功臣自己時刻生活在擔驚受怕的環境之中,畢竟自己所犯過錯已經是死罪,朱元璋下令處死他們之時,對他們來說何嘗不是一種解脫。

再則,朱元璋處死他們乃是上承天意,下順民心,朱元璋建立明朝以來一直心繫百姓,在百姓心中威望甚高,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那些被處死的功臣跟朱元璋相反,他們以權謀私,貪腐成風,讓百姓苦不堪言,沒有民眾的支持他們如何造反。

最後,朱元璋進入行伍,從一個兵士成為帝王絕非泛泛之輩,可謂是身經百戰的將,也是掌控天下大勢的君王。他們自知自己的能力無法與朱元璋相提並論,自然也不會造反,以卵擊石。

綜合以上幾個方面,那些被朱元璋處死的功臣沒有反朱元璋的能力,也沒有反朱元璋的資本。

我們繼續回到正題,為何那些受到牽連的功臣沒有造反於朱元璋呢?

那些被牽連的功臣雖然也有為國為民的守法之臣,可是也有功臣和明朝時期幾大案件有所牽連,其中胡惟庸、藍玉案之中,很多受牽連的功臣確實跟二人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另外,朱元璋用錦衣衛來監視各位臣子,錦衣衛的強大我們不用過多闡述想必大家也有所瞭解,就連一個官員晚上上了幾次廁所都清楚無比,顯然這些官員都在朱元璋的掌控之下,有和能力造反於朱元璋。

還有就是自古以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朱元璋為帝王,這些臣子聽令於皇命,皇帝下令處決自己,作為臣子自當甘願赴死,豈有反抗之心。

最後,胡惟庸藍玉案中,受牽連的功臣之中,除了幾個王侯之外,其他官員都是地方官員,可以說他們根本沒有機會接觸軍權,或者在建立明朝之後已經歸還自己的軍權,沒有軍權的官員如何造反呢。

種種原因交織在一起,那些被朱元璋處死的功臣並沒有聯合起來造反與朱元璋,假設他們聯合起來造反,也非朱元璋一合之敵,朱元璋可是久經沙場的皇帝,就平時這些功臣對視朱元璋,也會避開朱元璋的目光,這些功臣跟朱元璋想必都不是一個等級的存在,他們如何去造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