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劉邦寵姬,如果戚夫人從未和呂后爭搶地位,是否能平安終老?

燦傑師


戚姬平安終老和她退不退出和她平安終老關係並不大。

宋太祖在杯酒釋兵權前,召集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喝酒,喝到酒酣耳熱時,宋太祖直截了當的說出了自己內心的想法,讓眾人瞬間驚酒醒。

“汝曹雖無異心,其如麾下之人慾富貴者,一旦以黃袍加汝之身,汝雖欲不為,豈可得乎?”

這就意味著,身處皇家的戚姬,她的進退和她日後的存留不是她能左右的。

她與呂后之間的矛盾不能避免。

出身寒微的戚姬在人脈和政治軍事勢力上也的確不如呂后。呂后和劉盈的地位遭到戚姬和劉如意的威脅最為關鍵時周昌的冒死進諫,請張良出良策(力請商山四皓),諸兄弟皆掌握兵權,妹夫樊噲又是劉邦倚重的將軍,最為重要的是呂后的兒子劉盈身為太子數年。

而讓呂后感受到威脅的,也就是戚姬本人具有的幾個優勢。

戚姬年輕貌美能歌善舞頗得劉邦的歡心,生下的劉如意更是“類”劉邦。

雖然有些微弱,卻能量巨大。

劉邦難以選擇。

戚姬的柔美,如意的“類我”。

呂后的剛毅,劉盈的羸弱。

最終抉擇人劉邦態度一直處於搖擺之中,這不免就產生大的矛盾。

劉邦的猶豫不決,朝臣的緘默不言或據理抗爭,戚姬的狐媚,這既增加了呂后的心理負擔,更增添了呂后的仇恨。

當然,戚姬在此時提出退出,或者不再逼迫劉邦廢立的話,戚姬是無法倖免的。

話說回來,戚姬如果沒有爭立的舉動。

那呂后的確有可能放過戚姬。

但是,僅僅有可能而已。

代王劉恆,也就是後來的漢文帝。

他和母親薄姬,遠在代地稱王,低調的過自己的日子。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病逝。

成為贏家的呂后迎來了劉盈的登基。

在先後除掉三任趙王后,呂后提出來,將代王劉恆遷為趙王,劉恆婉言謝絕。不用描述劉恆政治上的老道,卻能辨識出呂后隱藏於其後的計劃。此事雖然不了了之,但是呂后對待任何潛在的威脅是都進行詳細的考慮的。

也就是說,即便戚姬在劉邦死之前,或者是誕下劉如意之前就退出,戚姬能夠倖免的可能雖說會降到最低,但還是不能完全的排除。

如果奔著平安終老的想法去的話,那麼擺在戚姬面前的只有兩條路。

一、遠離劉邦。

至少和薄姬一般,誕下皇子,拋開名利之心,學習蕭何的做法,大肆揮霍鋪張來自汙然後出長安就國。但是她們母子一輩子將會活的膽戰心驚,隨時會被派任為第四任趙王。那就意味著,你的平安幸福取決於別人的心情好壞與否。

二、滅掉呂后。

當然,這種可能性很小。那只有退而求其次,拿掉劉盈的太子之位。

一勞永逸。

事實證明,戚姬選擇的第二種,積極的主動的出手,以此來獲得劉邦的歡心,獲取日後的平安終老。

因為她知道皇帝只能有一個,皇權大的無邊無際。


唐代丹藥


戚夫人不可能善終


我這麼篤定的回答不是沒有根據,我們先弄明白戚夫人特殊地位。

在劉邦眼裡戚夫人不同於別的姬妾,這個女人千嬌百媚、仙姿佚貌、溫柔似水,除了年輕漂亮最重要的是溫柔體貼。相比之下呂雉年老色衰,蠻橫嬌縱,連司馬遷都評價呂雉:

———性本剛毅

形容爺們的詞語用在呂雉身上卻顯得恰當好處,劉邦當時讓呂雉當皇后也是形勢所逼,基於他以前對老婆的虧欠。面對這樣一個黃臉婆讓劉邦是又恨又怕又沒辦法,更別提什麼共患難,哪裡還有愛的深切?


戚夫人的出現則填補了劉邦對愛情,對女性最美好的幻想,那種區別於呂雉,掏心窩子的體貼和溫柔,滿足了劉邦作為成功男士內心深處的虛榮,兩人自然愛的你儂我儂。

戚夫人的出現是狐狸精對老公的魅惑

呂雉作為大漢的皇后劉邦的正妻,怎麼能忍受戚夫人勾引自己的男人?儘管古代皇帝后宮三千,最多都是荷爾蒙分泌過多用來發洩,可是劉邦對戚夫人的態度完全不同。

我唱歌來你跳舞,我吹笛子你賦詩,你張嘴來我餵飯,你噓寒來我問暖,你是風兒我是沙,纏纏綿綿共天涯……

戚夫人奪走了呂雉在劉邦心中僅有的一席之地,那麼呂雉很不爽,這種不爽是女人對小三的憎恨,老婆對狐狸精的厭惡。


劉邦愛的越深,呂雉恨的更深,即使戚夫人選擇妥協,呂雉也不會善罷甘休,破壞別人家庭的女人怎麼能受到歡迎?

戚夫人不懂,小三站不住腳

戚夫人獨自享受著劉邦的寵愛,各種沒日沒夜的體驗讓兩人生下小兒子劉如意,劉如意秀氣俊美,聰明伶俐,更是讓劉邦高興的不得了。

愚蠢的戚夫人仗著劉邦的寵愛,盡然想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不停的給劉邦吹耳邊分,陷入溫軟的劉邦早就忘乎所以……多次提出更換太子。


可惜祖制不容,天理不容,大臣不容,呂雉不容

呂雉對戚夫人的恨再次升級,升級到水火不容,戚夫人原本想著利用寵愛隔山打牛,可惜是飛蛾撲火。

死在呂雉手裡的大臣哪個不是一方諸侯?滿朝文武的大臣誰又買賬戚夫人?除了劉邦作為靠山沒有人支持。

單薄的戚夫人又怎麼是呂雉的對手?等到劉邦死後,迎來的是呂雉的怒火。可憐的戚夫人落得做成人棍,兒子劉如意也被毒殺。

再想想與世無爭的薄姬,呂雉為啥能多次放手?戚夫人不懂,劉邦也不懂!可是呂雉她懂,薄姬的本分才是最好的天分。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達我看到的歷史!


我不是易中天


這個問題,我認為即使是戚夫人不與呂后爭地位,也不能平安終老。她能否平安終老取決於劉邦得態度,真不在於她自己。原因如下:

劉邦晚年真的喜歡戚夫人

話說劉邦晚年時,戚夫人是非常得寵的,重病期間也是戚夫人日夜照顧著,還時不時把自己的兒子抱給他看,蠱惑帝心。某些心理學上說年齡大些的男人喜歡在年輕女人的身上找自己年輕的影子。

估計劉邦就是這樣的,面對更年期的呂后,雖然是糟糠之妻,還是更喜歡小意討好的戚夫人。連帶看戚夫人和他的兒子都順眼很多了,提出了幾次廢太子,把戚夫人推向絕路。

呂后對晚年劉邦認識不清,認為一切源頭都是戚夫人。

他們雖在古代,出軌是合法的,但有一點和現代夫妻關係一樣。那就是丈夫出軌,妻子永遠找的是第三者的麻煩,並不相信丈夫會絕情如斯。就連換太子這件事,呂后最終也歸咎於戚夫人的過錯。

☞呂后

殊不知,劉邦提出廢立太子很有可能是為了防止呂家外戚專權。戚夫人母子只是他平衡權勢的棋子而已,但劉邦晚年氣場變弱,加上張良等人的勸說以及對老臣的信任,最終妥協罷了。

現在女人角度上看,戚夫人不會放棄爭搶的

作為女人,能被自己崇拜的帝王所寵愛,是一件多麼自豪的事情,如果是狐狸,尾巴一定翹上天了。古代的女人是很無聊的,看了無數宮鬥劇,知道皇帝后宮裡真正能看破紅塵的女人是不多的,後宮能得到帝王寵愛的女人也是不多。
☞傳說中戚夫人畫像

所以,戚夫人知道劉邦喜歡她,她為什麼不抓住機會得到更多的利益呢?就像小三的目的從來都是扶正一樣。只是,她錯以為劉邦悄悄留給瞭如意多少的後備力量,在永巷舂米還唱著歌盼望如意前來救母,更是把如意送給了死神,也把自己作成了“人彘”。

小總結

不論是劉邦的喜愛,還是呂后的識人不清,或者是戚夫人自己的作,每一條都不能讓她平安終老的,最多是死的慘或者不慘的問題。


妙趣歷史


當然可能啊,呂后也不是瘋子,她也不是見人就咬的。她只收拾對她地位構成威脅的。你六畜無害,人家才不理你。

比如當時就有一位特別低調的妃子,結果大漢朝折騰到後面,皇帝變成她的後代了。

這位就是薄姬。

薄姬以前是魏王魏豹的妃子。韓信滅了魏豹之後,把薄姬送進宮,成為劉邦的妃子。

劉邦的妃子那就不要太多,估計薄姬就要歇菜,有一天,卻突然被宣了過去。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薄姬有兩個閨蜜,當年進宮時一起發誓,說以後誰發達,可不要忘記對方啊。

結果這兩個閨蜜都成為劉邦的寵妃。只有薄姬依能給她唱一首涼涼。

這一天劉邦跟這兩位寵妃吃飯,這兩位想著薄姬,不由得吃吃在笑。劉邦覺得奇怪,一問之下,這兩位妃子就把事情給說了。

劉邦好奇心被勾起來了,說那把薄姬叫過來看看。

薄姬知道自己的機會到了。這時候,她馬上講了一個故事。

我昨天夢見一條龍盤踞在我的身上。

劉邦大喜,今天就讓你美夢成真。

可見,薄姬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這個世界是會講故事的天下,從原始社會的篝火晚會開始就一直如此。

但是,後宮鬥爭顏值第一,光靠講故事還是不成的。畢竟這不是一千零一夜。

很快,劉邦就把薄姬給忘了,但薄姬卻幸運的懷上了一個小孩。這個小孩就是劉恆。

到了呂氏掌權的時候,以前那些得寵的妃子可就倒大黴了,只有薄姬長期被冷落,所以沒有進入呂后的打擊序列。

而劉恆也是相當低調的一個人。八歲的時候,劉恆被封為代王,封地在山西。

到了呂后執政的時候,曾經一度想把劉恆封為趙王,這樣離中央更近,地理位置更好。但劉恆謝絕了,表示自己願意守在邊疆。

所以,在陳平、周勃平定諸呂之亂,這些人精開始討論接班人時,很快就鎖定了這位低調的代王劉恆。理由有兩個:代王方今高帝見子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且立長固順,況以仁孝聞天下乎!

劉恆本身孝順,脾氣好,人畜無害的樣子,他的母親薄氏又向來與世無爭,是個好相處的對象。

那就他了。

所以,呂后爭了一輩子,最後還是丟了,人家不爭,一切送上門。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腦洞歷史觀,一起打開腦洞看歷史。


腦洞歷史觀


既使戚夫人從未與呂后爭搶地位,戚夫人也不會平安終老。因為:呂后為人野心勃勃,深諳政治之道,性格剛強堅毅、嫉妒性極強,手段兇狠毒辣。她輔佐高祖平定天下,誅殺韓信、黥布、鼓越等大臣。劉邦死後,她密不發喪,陰謀誅殺所有大臣,只是因為陳平、灌嬰率領十萬大軍鎮守滎陽,樊噲、周勃率領二十萬大軍平定燕地和代地,如果他們聽說高祖駕崩,諸將都將遭到殺戮,必定聯合起來進攻關中,朝廷大臣也會在內造反,出於當時形勢所迫,她才放棄這一陰謀計劃。執政後,因為自已的兒子惠帝逝世,她要把劉家天下篡守給自已的孃家一一呂家,果然大肆屠殺諸劉子弟以及忠於劉家朝廷的文武大臣。

戚夫人雖然很受劉邦寵愛,想讓劉邦立她自已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但是她僅是定陶的一個容貌美麗性格溫柔的女子,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沒有像呂后那樣的被封為侯的哥哥呂澤、呂釋之、侄兒呂臺、呂產、呂祿等孃家人,也沒有呂后那樣的政治才能、政治資本、政治盟友,兒子如意是位善良幼稚的趙王。她僅憑姿色,身受寵愛,沒有任何政治力量和軍事力量與呂后相抗衡。按照呂后為人,“臥榻之側,豈能容他人酣睡?”而嫉妒性強的人,別人既使不跟他爭,他也會給別人破壞的。所以,既使戚夫人不與呂后爭搶地位,呂后也非殺他不可。何況,戚夫人因劉邦關係,既使自己不願爭,但客觀上已對呂后造成過威脅。

再說劉邦,安邦治國平天下,確實是天下第一,無人能出其右,但在處理家庭問題上可真是個“低能兒”。既然寵愛戚姬,既然想廢太子而立如意,就必須為他們準備一定的政治條件、軍事條件和安排必要的措施,但他僅是感情用事,一時興起,就想改變有關天下大事的已成定局的政治局勢。他做的這一切都為戚夫人慘遭呂后毒手,埋下了禍根。臨死之前,他也只能不無憂慮的把趙王託付給趙國丞相建平侯周昌;而一個諸侯王國丞相,豈能挾制執掌朝廷大權的呂后?他語重心長的囑咐太子,登基後保護照顧好庶出的如意弟弟。而太子的善良柔弱,他自已也知道的,對兇狠毒辣的呂后能有什麼辦法?自已乾的事情,卻把渺茫的希望,寄託在他人身上,讓他人對他釀的苦酒負責,他人既使想負責也是負責不了的。他對戚夫人母子實在是太不負責任了。是他一手造成了戚夫人的悲慘結局,既使戚夫人不與呂后掙搶地位,如《紅樓夢》的尤二姐一樣,呂后也不會放過她。戚夫人是不會平安終老的。從這一歷史慘劇可以看出,給人做“小三”,實在是非常危險的,連漢高祖這樣的皇帝也保護不了他的“小三”,何況他人呢?不受法律保護的痴男痴女們,千萬要警惕啊!


竹林吟曉1


這個問題很好。

思慮再三,答案還是不能。因為問題裡還是給出了條件,就是戚夫人仍是劉邦的寵妾。

01 劉邦對戚夫人的過分寵愛讓呂后心生妒忌

自從劉邦遇上戚夫人後,就常把他帶在身邊。劉邦這麼做是因為呂后給予不了劉邦需要的溫柔和乖巧。

再看呂后,其為人剛毅,劉邦本就大男人主義,就性格互補來說,也希望妻子能溫柔些,所以即便劉邦當初和她還有感情,戚夫人的出現會讓他們這段感情提前畫上終止符。而呂后作為一個女人,怎麼可能不妒忌戚夫人?

02 劉邦寵愛如意,卻對劉盈冷淡

臣聞‘母愛者子抱’,今戚夫人日夜待御,趙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之上’,明乎其代太子位必矣。

因為戚夫人長年隨劉邦出征,劉邦愛屋及烏,特別是劉邦病重時,戚夫人日夜伺候,如意常伴劉邦左右。劉邦感嘆:“不能讓不肖子劉盈位居如意之上。”雖然有戚夫人苦苦哀求的緣故,但是劉邦心裡也很欣賞如意。

漢王急,馬罷,虜在後,常蹶兩兒欲棄之,嬰常收,竟載之,徐行面雍樹乃馳。漢王怒,行欲斬嬰者十餘,卒得脫,而致孝惠、魯元於豐。

太子劉盈於公元前210年出生,劉邦第二年就踏上了征程,並沒有陪伴他的成長。於是乎,公元前205年,劉邦率領56萬諸侯聯軍前去討伐項羽,結果在彭城被項羽的3萬精兵打得落荒而逃。逃跑的途中遇到了孝惠帝及魯元公主,劉邦就帶著一起逃跑。但是楚軍追得太緊了,於是劉邦便把兒女踢下車,趕車的夏侯嬰看見了,馬上又把二個孩子拉上馬車。如此多次,劉邦大怒,想殺掉夏侯嬰,也許命不該絕,他們最終安全逃至沛縣。

從這裡不難看出,當時劉盈不過5歲,劉邦便忍心拋棄這麼小的孩子,明知這麼做凶多吉少,仍三番五次往下推,可見劉邦對劉盈並無父子之情。

兩孩子看見呂后,把路上情形一說,呂后心裡怎麼能沒有陰影?之後看見劉邦如此寵愛如意,心裡沒想法才怪呢!

03 呂后下嫁劉邦的初衷

呂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原季自愛。臣有息女,原為季箕帚妾。”酒罷,呂媼怒呂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沛令善公,求之不與,何自妄許與劉季?”呂公曰:“此非兒女子所知也。”卒與劉季。

呂后出生名門,且比劉邦小15歲,甘願下嫁劉邦就是因為其父認定劉邦是人中之龍,將來必定飛黃騰達。

呂后一心一意地輔佐劉邦,劉邦懷疑非劉姓王想要爭奪漢室的天下,呂后便幫其殺韓信、烹彭越,手段之毒辣令人髮指。

所以,如果誰要想和劉盈搶奪江山,呂后也必不會讓他活著。既然呂后對戚夫人母子起了疑心,他們哪裡還可能善終?

結語:

即使戚夫人從未想和呂后爭搶地位,但是劉邦對戚夫人和如意的寵愛必定會讓呂后妒忌和起疑,再加上呂后的心狠手辣,戚夫人母子最終還是難逃一死。


讀春秋思無忌


(1)既然是劉邦的寵妃,不管你爭不爭地位,都很明顯得罪了呂后。因為身為寵妃,劉邦必然經常去寵幸戚夫人,那陪呂后的時間就少了。以呂后的性格,能不懷恨在心嗎?所以你爭不爭地位,都不能保證呂后不找你麻煩。相反,萬一你爭贏了,反而得平安終老。那個時代,從來都是勝者為王的。

(2)如果不是呂后贏了,而是戚夫人贏了,呂后的下場未必比戚夫人好。一山不能容二虎。

(3)呂雉不是個一般的女人,她很有手段,朝臣裡有她的勢力,甚至她可以從劉邦死對頭項羽手上活著回去,這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劉邦大概也知道他死之後根本沒人壓制得住呂雉。

(4)戚夫人只是農夫之女,是劉邦寵妾而已,她所出的兒子一不是嫡子,二戚夫人受寵的時候根本沒有拉攏過朝臣,當時一個十五歲還什麼都聽從周昌建議的皇子也說不上賢能,這種毫無政治敏感的女人還作出慫恿劉邦廢太子這種事,完全觸碰了呂雉的底線。(5)別人也就算了,戚夫人是誰,是呂雉帶著兒子在項羽手下艱難求存的時候陪劉邦花天酒地的人,受寵的時候估計也仗著寵愛給過呂雉難堪,最後還挑撥劉邦廢太子,不共戴天的大仇啊,呂雉根本不可能放過她,廢太子失敗後的劉邦和戚夫人估計心理都有數了,所以才有最後一舞吧。


鄧振華



應該可以的。

不過這個不爭搶地位,還要包括不支持自己兒子成為太子,不以這種試圖母憑子貴的方式來與呂后爭搶地位。

不然的話還是要被呂后收拾。

當然以歷史來看,呂后在漢惠帝繼位以後,雖然對於戚夫人頗有些慘無人道,甚至嚇得漢惠帝說道這不是人乾的事情,嚇得其有點精神不正常。

但整體來說,呂后這個人並非是一個殘暴之人。她如此收拾戚夫人,是因為他不只是劉邦的正室,更是因為劉邦的開國過程中,呂后及其呂家可是付出了很多,結果好不容易熬到開國了,戚夫人卻跳出來又是跟她爭寵,又是想讓兒子趙王如意取代呂后兒子劉盈的太子之位!

這不是要呂后的命嗎,所以呂后在掌權以後,自然是瘋狂的報復戚夫人了!

如果戚夫人老老實實的,有著自知之明,不跟呂后搶地位,也不想著讓兒子成為太子的話,就是再受寵,最多是在呂后掌權以後被打壓,也不至於自己還有兒子是雙雙因此送了命!

只能說戚夫人這個人是標準的婦人之見!看不清形勢,不知道呂后有多大的勢力,擺不清自己的位置,所以才有那種淒涼下場的,不能全怪呂后的。


宋安之


如果戚夫人從不與呂后爭搶地位,也不能平安終老,這緣於劉邦是好色之徒,他垂涎戚夫人美貌,而戚夫人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儘管能歌善舞,貌美如花,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她的悲慘的結局是劉邦一手造成的。

風華正茂的呂雉嫁給流氓劉邦後,溫柔體貼、賢惠能幹、任勞任怨,生下劉盈的第二年,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劉邦響應,帶領群眾殺了縣長,被推為義軍首領,此時劉邦已47歲了。隨後在反秦戰爭中,他的隊伍勢如破竹,迅速發展狀大,成為眾多農民軍中很重要的一支武裝力量;後來,劉邦與項羽爆發了彭城大戰,劉邦的56人萬漢軍被項羽的3萬多人打得棄盔丟甲,劉邦一敗塗地,帶著幾十個人上算三十六計,倉皇逃命。



而呂雉、劉老太公等劉邦家屬都被項羽軍隊活捉並關進楚軍軍營,作為人質。 二十八個月的人質生活,讓呂雉倍受屈辱,古代的女俘虜地位比軍妓還低,普通士兵就可以任意調戲、姦汙、打罵、甚至砍殺!呂雉身處惡劣的環境中苟延殘喘,依然委屈求全,忍辱負重,還悉心照料和安慰呂老太公,為了將來與自己的男人劉邦團聚,她在屈辱中認真地活著。


公元203年,楚漢議和後,項羽放回了呂雉及劉邦的親人,而劉邦在呂雉淪為楚囚的時候,又有了新歡,這人就是貌美如花,能歌善舞的絕色美女戚姫,人家與艱難困苦中盼了團聚,你卻捷足先登鳩佔鵲巢,與劉老流氓頭子夜夜笙歌,歌舞昇平,顛鸞倒鳳!這讓曾經純潔的呂雉心理徹底失衡,估計此時她對劉邦已心灰意冷,對趁人之危的戚姬在此時已恨之入骨了。

暗地裡肯定有過咬牙切齒的發誓:要報復,要讓戚姬償到自己的厲害,這種思維的轉變是可怕的,應該是呂雉由溫柔、賢惠的女子變成心狠手辣的女魔頭的重要發端; 隨後呂雉為報復劉邦花心薄情,於劉邦在世時就發展了情人審食其,給風光無限的劉邦戴上綠帽子;顯然,兩年多的非人楚囚經歷讓呂雉脫胎換骨了,她一改自己的優雅、寬容、賢惠、大度、隱忍的品格而變得陰暗、算計、狹隘、兇殘、惡毒了;劉邦駕崩後,呂雉殘酷無情地把年僅30歲的戚姬砍去四肢,挖瞎眼睛,燻啞喉嚨,做成了慘不忍睹的“人彘”,扔進茅坑給人參觀,後來又殺了她!


希望星晨58298869


萬物皆有定數,世事皆有可能!如果戚夫人從未和呂后爭搶地位,她還是有可能安度晚年的。

戚夫人被呂后做成人彘,也是她性格使然

自從戚夫人成為劉邦的寵妾後,併為劉邦生下了第三子劉如意,從此她就沒有消停過。戚夫人通過劉邦對她的寵愛,不斷的向劉邦吹枕頭風,讓劉邦改立劉如意為太子,理由是太子劉盈仁弱,一點都不像劉邦的性格。

劉邦欲要廢立太子之事,被朝中大臣堅決反對廢長立幼,但劉邦心意已決。張良給呂后出了一個計謀,讓人去請“商山四皓”出山來輔助太子。呂后依計行事,讓人攜帶厚禮去請“商山四皓”出山,太子劉盈的仁厚和呂后的真誠打動了“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出來輔助太子劉盈,這也讓劉邦大吃一驚,原來劉邦早些年一直想請他們幾個來輔助自己,但“商山四皓”都以各種理由拒絕了。最後他們哥四個告訴劉邦:“陛下輕視讀書人,還愛罵人,所以我們才不來。現在聽說太子仁孝恭敬,又愛護天下讀書人,所以我們就輔助太子來了。”因此才打消劉邦改立太子的心思。


劉邦去世後,呂雉因太子劉盈繼承皇位而被尊稱為“呂太后”,她把劉邦的寵妾們都囚禁起來,不給出宮。代王劉恆的母親薄姬,因為不得劉邦寵愛,因此可以出宮,跟隨劉恆到封地代國。

當初呂后並沒有打算要弄死戚夫人的意思,只不過是想著法子折磨她。呂后先是把戚夫人囚禁在一個小巷子裡,把她的頭髮剃光,給她在脖子上套上鐵圈,然後還讓他穿上囚服做舂米的苦力活。

戚夫人一邊舂米一邊唱著歌兒:“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汝?”

戚夫人作死的歌聲並沒有給她洗刷冤屈,反而讓呂后對她和劉如意痛下殺手。呂后先是把趙王劉如意殺死,然後把戚夫人的四肢斬斷,薰聾雙耳,挖掉雙目,還用毒藥把戚夫人毒啞,隨後命人把做成“人彘”的戚夫人丟入茅廁之中。

得享安度晚年的慎夫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慎夫人是漢文帝的寵妃,地位也是和戚夫人有一拼。漢文帝的皇后是竇漪房,她也和呂后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失寵了,但她們的兒子都是太子,日後必定會成為皇太后,有秋後算賬的本錢。

慎夫人原先也是持寵而嬌,竟然跟竇皇后平起平坐,完全忽略了尊卑有序的做人準則。在一次上林苑盛宴中,中郎將袁盎故意把慎夫人的座椅撤到下席,慎夫人和漢文帝都大怒離席而去。

《史記·袁盎傳》:“臣聞尊卑有序則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後,慎夫人乃妾,妾主豈可與同坐哉!適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賜之。陛下所以為慎夫人,適所以禍之。陛下獨不見‘人豕’二字乎?”

漢文帝聽了袁盎的進諫後,感到心驚肉跳,他趕緊去把袁盎的原話告訴給慎夫人聽,慎夫人是個聰明人,她聽了袁盎的話後也是後怕。從此慎夫人的形象徹底變了,她恭謹賢良,對竇皇后恭順有加,對薄太后十分孝順。


宋璟《定諸王公主封邑名號奏》:“昔袁盎降慎夫人之席,文帝竟納之;慎夫人亦不以為嫌,美其得久長之計。”

如若戚夫人懂得進退有度,有一半慎夫人的胸懷,對呂后保持起碼的尊敬態度,而不是處處去刺激呂后的神經,也許她和劉如意的結果也不會這麼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