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贏政並沒有下令呂不韋自盡,只是讓他遷到巴蜀,為何他就自盡了呢?

大秦鐵鷹劍士


呂不韋出生於公元前292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滑縣)人。戰國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是姜子牙的23世孫。

呂不韋作為一位出色的商人,憑藉著自己非凡的商業才能積累下萬千財富。他在趙國經商的時候,秦國王孫異人在趙國當人質,異人不受父親安國君寵愛,趙國人也不待見它,而呂不韋高瞻遠矚,有自己獨到的眼光,在趙國時給予異人諸多照顧。


呂不韋甚至在公元前259年把自己美若天仙的愛妾趙姬送給了異人,趙姬不久就生下兒子嬴政,呂不韋並幫助扶持異人成功上位成為秦國的莊襄王,而呂不韋順理成章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秦國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呂不韋帶兵攻取周國、趙國、衛國土地,分別設立三川郡、太原郡、東郡,對秦國兼併六國的事業作出重大貢獻。莊襄王去世後,迎立太子嬴政即位,即秦始皇,呂不韋拜為相邦,尊稱“仲父”。

呂不韋與已經成為秦國太后的趙姬藕斷絲連,後來呂不韋怕自己與趙姬的曖昧關係被秦始皇發現,便偷偷將嫪毐獻給趙姬,把自己撇出來,太后趙姬與嫪毐通姦並生了兩個兒子,嫪毐有太后趙姬的庇護,勢力也越來越大,後來嬴政得知嫪毐與太后趙姬有染並生有兩子之事,嫪毐甚至企圖發動政變推翻秦王嬴政,嬴政越來越無法忍受,決定先下手為強。

公元238年嬴政發動政變,把太后趙姬軟禁,而誅滅嫪毐三族,秦始皇甚至把嫪毐與太后趙姬所生的兩個同母異父的弟弟殺掉。


此事牽連到呂不韋,而此時呂不韋權勢很大,嬴政只好暫時罷免了他的相邦職務,遷出京城,前往河南封地。

回到洛陽的呂不韋行事依然高調,不僅門客三千,僮丁萬餘,而且六國使者紛紛前來拜望,聲勢一時無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秦王嬴政寫下了這封信。

這封信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有記載: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這封信的大意是說,你對秦國有何功勞可言,我把河南十萬戶作為你的封地。你和秦國有什麼血緣關係,竟要我叫你為仲父。我現在把你和你的家屬流放蜀地,你好自為之吧。

呂不韋何等聰明之人,知道嬴政對自己翻臉無情步步緊逼,把自己對秦國的功勞一筆勾銷,把父子之間的親情恩斷義絕,並從信中看出24歲的秦王嬴政已羽翼豐滿,對自己起了殺心,殺了自己是早晚的事,只是時機未到而已,嬴政在信中還威脅自己的家人,到時候不僅自己身敗名裂還很可能還會連累家人,甚至弄個誅滅九族滿門抄斬的悲慘結局也未可知,為了保全家人的性命,不如自己現在死了!

公元235年,57歲的呂不韋萬念俱灰被迫飲酖酒自殺而亡。


厚德載物49847


呂不韋的確是在接到秦王政的一封信後選擇了自殺。秦王政給呂不韋的信很短,只有三十個字,絲毫沒有提及讓呂不韋自盡的事,只是讓呂不韋將全家遷到蜀地。


但是高手過招,根本不需要說的那麼直白。


這裡先貼出那封只有三十個字的信: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是不是完全沒有讓呂不韋自盡的意思?但是,這三十個字在呂不韋看來卻只有七個字:


呂不韋,你自盡吧!


那麼呂不韋為什麼要自盡呢?


回答問題之前我們來了解下呂不韋


對於前期宰相呂不韋,大家應該是耳熟能詳,他是戰國時期傑出的商人及政治家。呂不韋原先只是一個普通商人,在邯鄲經商的時候遇到了落魄公子子楚,那時,子楚只是秦國太子安國君的一個庶子,並不受待見,於是子楚被派來趙國為質,然而趙秦兩國在當時經常有摩擦,之間關係不好,由此可見子楚差不多是被放棄的存在,但作為商人的呂不韋卻是發現了機會,認為子楚值得投資。不得不說作為一個商人呂不偉有野心也很有眼光,而這些因素最終都促使他走向成功。


子楚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功繼承王位,作為回報,呂不韋也因此被封為宰相。三年後,子楚因病去世,年僅十三歲的贏政繼位,由於贏政年幼,因此秦國王權由太后趙姬、仲父呂不韋等代為執掌,自此呂不韋開始了他多年的宰相生涯。在這些年裡,秦國的各方面也都有了顯著的增長提升,秦國的強大,呂不韋可以說是居功至偉。

  

 

不過古代專制君權的權力結構有一個顯著特點


那就是“獨”和“一”,即絕對的專制,最高權力只能由一個人掌控。這種制度會造成一個普遍的現象,即每當最高權力進行交接更換的時候,往往也是朝中政局最為兇險的時候,因為權力的轉換便意味著朝中不同利益集團的興衰起伏,甚至關乎生死。秦始皇親政就是一次最高權力的交接。

  

按照制度,太后趙姬、相國呂不韋等人應該交出自己代行的權力,這裡往往很兇險,一有不慎,便會引起朝中局勢震盪,秦王政正式接手權力以後,依附太后趙姬的嫪毐因害怕其報復,先一步造反企圖殺死秦始皇,但以失敗收場,其本人被車裂,兩個兒子也逃脫不了,被秦王政下令亂棍打死。


處理完了嫪毐,回過頭就是呂不韋,秦王政是想借著這件事直接處死呂不韋的,畢竟嫪毐是呂不韋進獻給太后的,其假太監的身份也和呂不韋有關。但是呂不韋的情況又和嫪毐不一樣,嫪毐對秦國完全沒有功勞,所以處死這樣一個人是很簡單的一件事,但是呂不韋就不同了。

為什麼秦王政不處死呂不韋?


1是:呂不韋這些年對秦國是有大功的,是他一手將子楚扶上了秦國國君的位子,甚至可以說沒有呂不韋,就不可能有秦王政。


2是:呂不韋在秦國甚至諸侯國間還是很有威望的,他門客眾多,他們也都為他說情。


在這樣的情況下,秦王政不可能強行處死呂不韋,畢竟他剛剛親政,權力還沒有完全握在手中,一旦處死呂不韋,會寒了很多官員的心,這樣就是得不償失。


因此,秦王政只是在第二年免去了呂不韋相國之職,又讓他離開國都到河南的封地去。雖然做了這樣的決定,秦王政還是不放心呂不韋,而且他時時刻刻在想著怎麼處死呂不韋,徹底解決這個隱患。


機會終於來了,一年後,很多諸侯國的賓客紛紛來到秦國慰問呂不韋,這讓秦王政終於按耐不住了,就給呂不韋寫了一封信。

本文開頭已經貼出了信的內容,秦王政在信中直接質疑呂不韋何德何能食邑十萬戶並且做“仲父”,並命令呂不韋一家遷到蜀地去。



呂不韋看完信,知道秦王政早晚會要了自己的命,先是免了他的職務,將他趕到封地河南,現在又要收回封地,將他趕到蜀地,下一步就是要他的命了。而且如果讓秦王政主動動他的話,很可能整個呂家都要遭殃,還不如趁著現在秦王政還對他有一絲忌憚,直接自盡了事,這樣秦王政也不會為難呂家。實際上這也是秦王政想要的結果,也算是彼此成就了。



總結秦王政要的是兵不血刃的解決呂不韋,並且不能留下刻薄寡恩的壞名聲,而呂不韋要的是自己死後,家裡人能夠免於一死。因此呂不韋自盡是最好的結局,畢竟秦王政想殺呂不韋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彼此心裡都有數。這正印證了古人的一句話: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君命難違,道不盡的是為人臣的辛酸與無奈。


路之意


這是歷史上最有殺傷力的一封信,短短30個字,就讓輔佐兩任秦國君主的丞相、當朝秦王的“仲父”二話沒說,喝下了毒藥自盡。

讓我們來看看這封信——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翻譯一下:你對秦國立有什麼功勞?秦國把你分封在河南,食邑達10萬戶。你跟秦王我有何血緣關係?卻敢稱仲父。你和家人都遷居到蜀地。

這是秦王政寫給呂不韋的信。

令人不解的是:秦王政信中只命令呂不韋遷居蜀地,他為何卻自盡了呢?

1、秦王政突然醒悟:這個人非死不可

因為嫪毐事發,秦王政出手,滅嫪毐三族,還把異父同母的兩個弟弟殺死,把親孃趕出咸陽,搬居雍城,嫪毐食客也被趕到蜀地。秦王政本想殺呂不韋,但因為他在前朝立下大功,加之眾人求情就“不忍致法”,不忍心把他繩之以法。

秦王政對呂不韋網開一面,如果沒有下面這一幕,也許呂不韋能平安落地。史載,“歲餘,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文信侯”。1年後,諸侯國爭相派賓客和使者,路上人流不斷,來拜訪呂不韋。秦國免了呂不韋相國一職,諸侯國可是惦記著這個人才哪。

萬一東方六國中的某國,打動了賦閒在家的呂不韋……後果不可想象,秦王政突然醒悟:這個人非死不可,不能僅是免職,於是就寫了那封信。在信裡對仲父兩連問,要求搬到偏遠蜀地,這只是徹底清算的開始,秦王政的組合拳即將打出。

2、呂不韋突然醒悟:自己非死不可

依呂不韋的智慧,這封短信已讓他嗅到風暴來臨前的騷動。儘管被免職賦閒,但是在諸侯國眼裡,自己就像當年邯鄲作人質的異人一樣“奇貨可居”。即使有再大定力,即使永遠不會去諸侯國任職……但是,秦王政會相信自己的承諾嗎?

作為犯了死罪、失勢免職的臣下,又被君王懷疑投敵,任何的解釋都是蒼白的,只有以死明志。而且,呂不韋最大功勞是扶異人上位,如今異人的兒子不買這個賬,認為並沒有對秦國立有大功,非親非故卻成了秦王仲父,這等於對呂不韋的全盤否定。

這封短信背後所暗藏的殺機已顯露無疑,呂不韋當然能解讀出來,因此“自度稍侵,恐誅”(想到危險正逼接自己,擔心被誅殺),於是喝毒藥自盡。與其早晚被審判,公佈一堆罪名而死,不如自己尋死,免得受辱,這不僅是呂不韋的無奈,更是一種必然。

3、呂不韋之死:也是“聞”者之死

對於呂不韋之死,司馬遷有過這樣一個評價:孔子之所謂“聞”者,其呂子乎?翻譯一下:孔子所說的“聞”,指的正是呂不韋這樣的人吧?如何理解司馬遷的這句話呢?

這句話出自《論語》。

子張問:讀書人如何做到通達?

孔子說:你指的通達是什麼?

子張答:對外,在諸侯國中要有名聲。對內,在卿大夫家裡也要有名聲。

孔子說:這叫聲望,不是通達。通達是立身正直而好義,審度他人話語,觀察別人表情,時時謙恭退讓,對外對內就能通達。聲望不是這樣,表面上追求仁德,實際上違背仁德,卻泰然處之,這樣的人對外對內也能取得聲望。

孔子所說的“聞”用現代語境解讀,就是指那些表面道貌岸然,滿嘴仁義道德,擺出一副高尚的樣子,實際上毫無道德底線,人品低下,為一已私利,為所欲為,即使面對質疑和處罰也滿不在乎,毫無羞恥之心的人。儘管這些人也能獲得一些利益,也能取得一定知名度,但結果會是什麼?不言而喻!

那麼,司馬遷用孔子的“聞”者來形容呂不韋合適嗎?呂不韋在接到秦王政的短信後,儘管沒有任何讓你自盡的意思,卻選擇了自我了斷,是不是說明呂不韋已認識到自己人性的醜陋?

恐怕這又是一個新的謎團吧……

參考文獻:《史記》、《資治通鑑》、《呂氏春秋》、《論語》,感興趣的人可以詳細一讀


指動濟南


根據《呂不韋列傳》的記載來看,造成呂不韋自盡的直接原因就是秦始皇的一封信,雖然這封信中秦始皇只是嚴厲批評了呂不韋,並讓其和家人遷往蜀地居住,不過呂不韋是極為聰明的,他應該是透過這封信料定自己早晚必死,這才喝下酖酒自盡的。

秦王信件的內容和背景

秦始皇繼位的時候只有13歲,時任宰相的呂不韋獨擅大權,甚至被尊為“仲父”,而嫪毐又霍亂後宮,這令嬴政極為不滿。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年歲漸長的秦始皇與嫪毐、呂不韋的矛盾越發尖銳,這一年有人告發嫪毐並非宦官,且和趙太后私通生下兩個兒子,還意圖在秦王政死後立其子為王。嬴政於是令人嚴查此事,最終將嫪毐,以及他與太后所生的兩個兒子全部殺死,並夷嫪毐三族。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由於呂不韋已經成為了嬴政親政的絆腳石,加上嫪毐案牽扯到呂不韋,於是嬴政免去了呂不韋的相邦身份,將其遷出咸陽,令其返回河南封地。

然而返回封地的呂不韋還不清淨,各諸侯前來拜訪的賓客絡繹不絕。嬴政生怕造成動亂,於是在公元前235年,給呂不韋帶去了一封信,責問其道,“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呂不韋在收到秦王的這封信後,“自度稍侵,恐誅,乃飲酖而死”。

為何一封信便令呂不韋自殺

從這封信的內容看,秦始皇似乎只是對呂不韋“無功而被封十萬戶,無親而被尊為仲父”表達不滿,於是令其全家牽往蜀地。但在極為聰明的呂不韋看來,這封信卻是足以致命的,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嬴政抹殺了呂不韋的功績。呂不韋有沒有功績,那自然是有的,且不說正是在他的努力斡旋之下,嬴政和他父親才能夠返回秦國,並最終繼承王位。僅僅以呂不韋擔任丞相,先後輔佐異人、嬴政兩代秦王的過程看,他的功勞就不小。然而嬴政卻在信中說出了“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這樣的話,這等於是將呂不韋之前的所有功勞都給抹殺了。

2、嬴政步步緊逼,意圖幽禁呂不韋。嬴政為何要斥責呂不韋,即使如史料記載的一樣沒有明說,但我想呂不韋應該也猜的到,正是由於他返回封地後不斷接待各諸侯使者,這才引起了嬴政的不滿和猜忌,於是有了這封信的出現。而之所以令其和家屬遷往路途不便、地處偏遠的蜀地,就是對於他結交外人的一種懲戒。嬴政的這封信等於是傳達了一個信號,你的一舉一動都在我的監視下,最好還是不要和外人來往了,不然我會以為你是要造反的。


秦始皇這封信雖然內容不長,傳達的信號卻很明顯,等於是在告訴呂不韋,你對秦國沒有功勞,你和秦國宗室沒有血緣關係,我對你已經很不滿了,你再和外人來往我會認為你是要造反的。我想呂不韋正是體會到了這封信中的意思,他知道自己已經成為了嬴政的絆腳石,他也料定自己即使乖乖遷往蜀地,恐怕也遲早會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

正是這封信讓呂不韋明白,只要自己還活著,嬴政就不會放心,這已經是必死之局,與其最後被潑汙水“因罪被殺”,倒不如自殺留個清白之身。於是呂不韋便自殺了。


香茗史館


如果可以生,誰會選擇死?呂不韋從一名商人搖身一變成為秦國的丞相和萬戶侯,這期間他付出了多少心血?這樣的人是不可能輕易放棄生命的,然而,呂不韋又的確是在接到秦王政的一封信後選擇了自殺。秦王政給呂不韋的信很短,只有三十個字,絲毫沒有提及讓呂不韋自盡的事,只是讓呂不韋將全家遷到蜀地。但是高手過招,根本不需要說的那麼直白。這裡先貼出那封只有三十個字的信: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是不是完全沒有讓呂不韋自盡的意思?但是,這三十個字在呂不韋看來卻只有七個字:

呂不韋,你自盡吧!

秦王政要的是兵不血刃的解決呂不韋,並且不能留下刻薄寡恩的壞名聲,而呂不韋要的是自己死後,家裡人能夠免於一死。因此呂不韋自盡是最好的結局,畢竟秦王政想殺呂不韋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彼此心裡都有數。

呂不韋原先只是一個商人,在邯鄲經商的時候遇到了落魄公子子楚,彼時,子楚只是秦國太子安國君的一個庶子,生母還不得寵愛,而子楚奉命在趙國做質子,兩國衝突不斷,子楚在趙國的處境實在不怎麼好。然而正是因為這樣,呂不韋才認為子楚奇貨可居,如果能把這樣的一個公子扶上未來的秦國國君之位,才能讓子楚感激自己,那樣呂不韋得到的才會更多。

也正如呂不韋所想的那樣,子楚向呂不韋承諾,將來自己做了國君,會和呂不韋一起共掌秦國國政,相當於兩人均分秦國。

呂不韋拿出千金來打點這件事,先是讓子楚在趙國得到了比較好的待遇,然後呂不韋親自到秦國說服華陽夫人將子楚過繼過去,讓子楚成為嫡子,將來會在安陽君成為國君的時候做秦國的太子。

呂不韋在子楚身上投入的可不止金錢,還有美女。呂不韋在家中宴請子楚的時候,子楚看上了呂不韋的小妾,也就是趙姬,未來的趙太后。呂不韋忍痛割愛將趙姬讓給了子楚,很快兩人就結婚,並生下了趙政,也就是未來的始皇帝。而也正因為如此,一直有秦始皇是呂不韋私生子的傳聞,但實際上秦始皇根本不可能是呂不韋的兒子,他只可能是子楚的兒子。

後來秦國攻打趙國邯鄲,呂不韋和子楚趁機逃回了秦國,而趙姬帶著趙政在趙國被軟禁了起來,趙政在趙國還有一個玩伴叫做太子丹,就是著名的荊軻刺秦王中的燕太子丹,他當時也在趙國做質子,兩個人在異國他鄉成為好朋友,只是長大後又成為了敵人。

秦昭襄王去世後,安陽君繼位,子楚被立為太子,趙姬和趙政被護送回了秦國。只是安陽君比較悲催,繼位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子楚繼位,趙政成為太子,而呂不韋這個大功臣成為丞相、文信侯並食邑十萬戶,位極人臣,權勢滔天。三年後,子楚也去世了,十三歲的趙政登基成為秦國的國君,因其年幼,秦國國政實際上把握在呂不韋手中,而且他的地位進一步提升,成為相國,以及趙政的“仲父”。何為“仲父”?就是國君對重臣的一個尊稱,其地位僅次於父親。

呂不韋做臣子做到這個地步應該是已經達到極致了,這樣的權臣對任何準備有作為的國君來說都是攔路石,都是應該被清除的。在趙王政那樣的有野心和雄心的國君面前,呂不韋應該急流勇退才可能保全性命,但是在秦王政還年輕的時候,呂不韋捨不得權力,而且他還犯了一個大錯。

子楚去世後,呂不韋就和趙姬重新勾搭在一起了。雖然當時的秦王政年紀小,但不代表他什麼都不知道,只是選擇了隱忍而已。到了後來,隨著秦王政一天天長大,呂不韋知道自己繼續和趙姬這樣下去很可能會被趙王政解決掉,才給趙姬推薦了嫪毐。

趙姬和嫪毐雙宿雙飛之後,呂不韋覺得自己終於可以繼續安心為官了,但是嫪毐顯然沒有呂不韋那樣的頭腦,他以假太監的身份和趙姬待在一起,還讓趙姬懷孕生下了兒子,兩人搬到了雍地,真正過上了一家人的生活,任何一個帝王都不可能容忍這樣的事情發生。而且嫪毐狐假虎威,藉助趙太后的力量,不僅成為長信侯,有了封地、門客,排場也很大,甚至嫪毐還動了讓自己的孩子做未來國君的心思。

秦王政一直隱忍不發, 只等著親政後將這些人一網打盡,前239年,在秦王政親政前夕,朝中的風向就開始轉變,秦王政新君上任三把火是必須要有的,因此已經有人將嫪毐的一切行徑報告給了秦王政。第二年,秦王政正式親政,嫪毐害怕秦王政向自己對手,遂搶先一步對秦王政動手,當然,結果是嫪毐失敗被車裂,夷三族,兩個兒子也被秦王政亂棍打死。

處理完了嫪毐,回過頭就是呂不韋,秦王政是想借著這件事直接處死呂不韋的,畢竟嫪毐是呂不韋進獻給太后的,其假太監的身份也和呂不韋有關。但是呂不韋的情況又和嫪毐不一樣,嫪毐對秦國完全沒有功勞,所以處死這樣一個人是很簡單的一件事,但是呂不韋就不同了。

呂不韋這些年對秦國是有大功的,是他一手將子楚扶上了秦國國君的位子,甚至可以說沒有呂不韋,就不可能有秦王政。而且呂不韋在秦國甚至諸侯國間還是很有威望的,他門客眾多,他們也都為他說情。在這樣的情況下,秦王政不可能強行處死呂不韋,畢竟他剛剛親政,權力還沒有完全握在手中,一旦處死呂不韋,會寒了很多官員的心,這樣就是得不償失。

因此,秦王政只是在第二年免去了呂不韋相國之職,又讓他離開國都到河南的封地去。雖然做了這樣的決定,秦王政還是不放心呂不韋,而且他時時刻刻在想著怎麼處死呂不韋,徹底解決這個隱患。機會終於來了,一年後,很多諸侯國的賓客紛紛來到秦國慰問呂不韋,這讓秦王政終於按耐不住了,就給呂不韋寫了一封信。

本文開頭已經貼出了信的內容,秦王政在信中直接質疑呂不韋何德何能食邑十萬戶並且做“仲父”,並命令呂不韋一家遷到蜀地去。

呂不韋看完信,知道秦王政早晚會要了自己的命,先是免了他的職務,將他趕到封地河南,現在又要收回封地,將他趕到蜀地,下一步就是要他的命了。而且如果讓秦王政主動動他的話,很可能整個呂家都要遭殃,還不如趁著現在秦王政還對他有一絲忌憚,直接自盡了事,這樣秦王政也不會為難呂家。實際上這也是秦王政想要的結果,也算是彼此成就了。

<strong>


蕭曉四姑娘


這是一封什麼信?信的內容又是什麼?

只有弄清楚這兩個問題,我們才能從中找到呂不韋自殺的原因。

這封信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有明確記載: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這封信的大意是說,你對我大秦有何功勞可言,我把河南十萬戶作為你的封地。你和我有什麼血緣關係,竟要我叫你為二叔。我現在把你和你的家屬流放蜀地,你好自為之吧。

這顯然是一封流放書。發生的時間正是秦始皇親政的第三年。而在三年之前,也就是公元前239年,秦始皇正式親政,嫪毐意圖謀反遭到失敗,而嫪毐與太后淫亂之事又遭人揭發,秦始皇勃然大怒,不僅為了皇室顏面,同時也乘機剷除嫪毐的勢力,秦王下令誅其三族,一查到底。

呂不韋因此而受到牽連。嫪毐畢竟是他的門客,又是在他的舉薦之下才得於進宮認識太后。嫪毐謀反,呂不韋自然難於置身事外,於是在秦始皇步步緊逼之下,呂不韋先失相位,再被逐出咸陽,回到河南洛陽封地,從此遠離大秦政治權力中心。

回到洛陽的呂不韋行事依然高調,不僅門客三千,僮丁萬餘,而且六國使者紛紛前來拜望,聲勢一時無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秦始皇寫下了這封信。

這封信的第一句話,就是抹殺呂不韋的所有功勞,繼而對他本人加於全盤否定。但是,問題來了,你秦始皇一句話就想抹殺掉呂不韋為大秦所立下的不世之功,這可能嗎?

呂不韋,一個商人而已,憑藉自己獨到的眼光,深遠的謀劃,將子楚這個最不可能奪取王位的秦昭主庶孫推上了王位寶座,其擁立之功,不可謂不大。在子楚去世之後,又以仲父之名,代理國政,最終將權力平穩地過渡到親政的秦始皇手中,其輔佐之名,不可謂不顯。如此赫赫功勳,豈能因為秦始皇一句話就抹滅乾淨。

既然不能,秦始皇還要這麼說,那他的用意何在?他真實的意圖是在告訴呂不韋,為了掩人耳目,我這封信的基調就是正話反說,你得按照這個邏輯來理解這封信的意思。

這第二句話是君何親於秦,敢稱仲父。明面上是告訴天下人,我始皇帝和你呂不韋沒有半毛錢關係,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想在這上面做文章,簡直就是白費心機。但既然是正話反說,那麼秦始皇告訴呂不韋的意思,就是我知道我們是父子關係,但現在有人企圖利用我們這種關係來威脅我的王權,我能怎麼辦呢?我只有殺了你來堵天下人的嘴。

不管秦始皇是否相信他們之間真的存在父子關係,站在呂不韋的角度上,他肯定是信的,而且深信不疑。否則,他不可能在秦始皇親政之前如此盡心盡力,更不可能在秦始皇親政之時讓政權得於平穩交接。

呂不韋的消息來源只能是來自太后趙姬,趙姬告訴他的時間大概是在秦始皇登上王位不久。那個時侯他們孤兒寡母要想坐穩王位,就必須仰仗身為相國的呂不韋,但要呂不韋亳無私心盡力輔佐,只靠趙姬和呂不韋的這點私情是遠遠不夠。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呂不韋相信秦始皇是他的兒子,這樣一來,幫助大秦就是幫助自己,他敢不盡心竭力。而至於是不是則另當別論。

而第三句話其與家屬徙處蜀,無非是說但我不忍心殺你,只能將你流放蜀地。

我們把這三句話按照正話反說的意思寫出耒,看看會是一篇怎樣的東西。

我知道你功勞很大,即使封君河南,食十萬戶也不足於酬全功。我也知道你是我的父親,但現在有人借我們這種關係來攻擊我得位不正,甚至嚴重威脅到我的王權,我唯一的辦法,就是殺了你來堵天下人的嘴。但是,我不忍心,也不願意揹負這殺父的罪名,寧願冒著失去王權的風險,只是將你和家人流放蜀地,你就好自為之吧。

呂不韋看了,肯定感動得痛哭流涕,心想既然如此,我也別讓我兒子為難.,我自殺算了。

唯有如此,才顯得呂不韋的自殺更為合理一些。這只是我個人的一家之言,純屬臆想,不喜勿噴。





煮茶道史


這是之前嫪毐事件的後續,前238年,嫪毐謀亂被滅,受到牽連的人很多,連太后都給嬴政放逐到雍城關禁閉去了,呂不韋則給免了丞相,這時呂不韋還被准許待在咸陽的。有個齊國人他可能是個儒生、是提倡孝道的,他來勸嬴政說,這麼對待自己的母后說出去不好聽,不利於爭取天下。嬴政聽進去了,把太后迎回到了咸陽。大概是考慮到太后與呂不韋的老關係,不樂意他們同城,就把呂不韋打發到他的封地洛陽去了。這也說明,到這時嬴政仍不想就此殺了呂不韋。

也許呂不韋華麗、熱鬧、招搖慣了,到了洛陽竟過得很高調,列國的使者來拜訪他的人絡繹不絕,估計不是求策就是請他出山,這事傳到咸陽引起嬴政的警覺,結果就召來嬴政的書信,“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於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呂不韋列傳》中記,“呂不韋自度稍侵,恐誅,乃飲鴆死。”要說呂不韋怕死,嬴政賜死令還沒來,他怎麼倒把自己毒死了,怕的難道是車裂那樣的酷刑?比較合理解釋,呂不韋怕的可能是累及家屬。呂不韋死後,嬴政的怨氣果然也消了,後來連原本發配蜀地的嫪毐的舍人都赦了回來,呂不韋的家屬應該是不用遷蜀的吧。

為秦始皇說一句話,他其實不輕易殺人,呂不韋可能出現了誤判,遷蜀其本質是要消解呂不韋的影響力,呂不韋他只要老老實實的去蜀地,過得低調點,慢慢的嬴政的怨氣也沒了,就忙著打六國去了。





小生不乖


一切都是權力惹的禍。

呂不韋是商人,商人的本性是逐利。

呂不韋是政客,政客的本性是逐權。

《戰國策》記載:呂不韋年輕時候問父親:“確立國君的利潤是幾倍?”父親回答:“無數”。

呂不韋在邯鄲經商時見異人(子楚)“居處困,不得意”,精明的呂不韋第一反應:“奇貨可居”,立即傾盡家產資助異人,忍痛割愛將自己風華絕代的愛妾趙姬獻上。後趙姬生下嬴政,這也就是人們一直懷疑秦始皇生父是呂不韋的由來。

生的偉大,活的憋屈的異人立即承諾:“必如君策,請分得秦國與君共之。”

在呂不韋的多方運作下,子楚果然登上王位,是為秦莊襄王,嬴政成為太子,子楚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食邑河南10萬戶,兌現了當初的承諾。

三年後,苦命的子楚去世,13歲的嬴政登基,依然尊奉呂不韋為相國,並且稱其為仲父。彼時趙姬、華陽太后、夏太后三大外戚勢力相互制約,後夏太后去世,華陽太后勢力被限,秦國大權握在趙姬、呂不韋集團手中。

子楚去世後,趙姬才30左右,本身出身歌姬,生性風流,在宮中雖是紆尊降貴,但長夜漫漫,寂寞難耐,與呂不韋舊情復燃、暗通款曲。

日久天長,精明的呂不韋害怕姦情被長大的嬴政發現,禍及自身,於是成功的將嫪毐送到了趙姬的床上,自己“功成身退”。

《呂不韋列傳》:“始皇帝益壯,太后淫不止。呂不韋恐覺禍及己,乃私求大陰人嫪毐以為舍人”。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嫪毐的“其陰關桐輪而行”的私物將趙姬伺候得欲生欲死,對嫪毐“絕愛之”,為行事方便,兩人乾脆搬至在遠離咸陽的雍城,並生了兩個兒子。

人心不足蛇吞象,嫪毐野心膨脹,他不但把持朝政,還向趙姬建議,要讓秦始皇立下詔書,在秦始皇死後將秦王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

嫪毐酒後失言,說自己是嬴政的假父,導致事情暴露。

公元前238年,在趙姬的支持下,嫪毐竊取了秦王璽和太后璽,發動了蘄年宮事變,被秦始皇迅速平定。嫪毐被五馬分屍,夷三族,兩個兒子也被裝進麻袋裡面,活活的摔死,趙姬被囚禁。

此時,贏政獨掌大權的唯一絆腳石就是呂不韋,“王欲誅相國,為其奉先王功大,及賓客辯士遊說者眾,王不忍致法”,贏政念及呂不韋功勞、影響、舊情,只是免去呂不韋相位,遷出咸陽,返回河南封地,想讓其老死家中,這一年是公元前237年。

精明一世的呂不韋,竟被豬油蒙心,做起了傻事。

呂不韋忘記自已為相12年,雖官職被免,但數千門客仍在,勢力仍不可小覷,忘記白起因何而死,忘記什麼叫功高震主。在河南本應解散門客,飲酒賞花,閉門謝客。但各界人士出庭入院,更主要的是秦國正跟趙國激戰正酣之際,各國的使節爭相拜訪,幾個意思,想裡通外國,東山再起嗎?

雖呂不韋沒有謀反之心,但在贏政看來已有造反之實。

公元前235年,嬴政給呂不韋帶去了一封信,“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短短三十個字,讓呂不韋讀出個八個字,就是“恩斷義絕、一刀兩斷”。

政客過招,勿須明言,就如同徐達身生毒瘡,朱元璋偏送蒸鵝,徐達淚流滿面,叫家人準備後事。朱元璋送劉伯溫兩個棗、一個梨,劉伯溫立刻辭官如出一轍。呂不韋明白,自己該死了,自我了斷,或許是是保住最後一絲尊嚴的唯一方式!

《呂不韋列傳》:呂不韋自度稍侵,恐誅,乃飲酖而死。


美麗青春您真痘


因為秦始皇雖然沒有直接下令,但是逼他回自己的封地,事實上就已經相當於流放,遠離了權力中心。後來秦始皇派人給呂不韋送一封信,呂不韋看過信後就自盡了,因為秦始皇的意思就是要他的命,他為了保全自己的家族,所以自盡了。


呂不韋本身是一個商人,只不過在趙國首都邯鄲見到秦始皇的父親子楚的時候,認為子楚是奇貨可居,傾盡家財在他身上進行投資,並且將自己美貌的姬妾趙姬送給了子楚。接著呂不韋又用大量的金銀財寶賄賂當時在秦國非常得寵的華陽夫人的姐姐,讓她在華陽夫人面前說子楚的好話。而華陽夫人因為沒有自己的兒子,所以最終將子楚領養為自己的兒子,並且在安國君面前推薦子楚,枕邊風果然有效,最終子楚被封為太子。

後來子楚即位,就是秦國的莊襄王。那答謝呂不韋,封呂不韋為宰相,呂不韋本身也確實非常有才能,在秦國可謂是混得風生水起。呂不韋也為秦國的興盛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他當宰相的時候,秦國的軍事實力得到了顯著的發展,最後消滅了東周,並將東周的土地併入到秦國,這使得本來就很強的秦國變得更為強大。

不久之後,秦莊襄王病死,他的兒子嬴政也就是秦始皇最終登上了王位。由於嬴政當時年紀還比較小,所以國家大權有宰相呂不韋統領,在這段時間裡呂不韋也確實為全國的發展鞠躬盡瘁。而且呂不韋和趙姬之間也有著不清不楚的關係,所以很多人都猜測嬴政是呂不韋的兒子。

那個時間久了之後,呂布我也怕這件事情敗露,所以給趙姬,也就是太后找了一個假宦官嫪毐。嫪毐後來和趙姬還生了兩個兒子,意圖叛亂,這可謂是實在太膽大包天了。後來秦始皇採取了決然的手段除掉了嫪毐。而且在平息這場叛亂中,呂不韋等於有一定的功勞,所以嬴政並沒有殺死呂不韋,而只是把他發配回自己的封地洛陽。

但是呂不韋在朝多年為相,其黨羽遍及朝野,而嬴政這樣雄才大略的皇帝肯定不會容忍這種事情的繼續發展。而且呂不韋回到自己的封地洛陽之後,出現了各國使臣到洛陽拜會呂不韋,朝中很多大臣到呂不韋那裡去彙報的局面。這讓嬴政更加無法容忍,所以就給呂不韋寫了這封措辭極其強烈的信。呂不韋看到這封信之後,也明白了自己牽扯到的問題實在太多了,嬴收不可能放過自己,所以就自盡了。


其實有些人說不就是一封信嗎,而且並沒有說要他死。但是很多時候,君王的一封信,實際上就是一個賜死的信號。例如曹操給荀彧的一個空盒子,荀彧看到之後就自信了。呂不韋也知道自己以前做了太多的事,秦始皇不可能放過他,所以就自盡,以此來保全自己的家族。


平安讀歷史


在你印象中,呂不韋是怎樣一個人?

——精於算計的商人?

——搖唇鼓舌的政客?

——養士三千給嬴政編治國教材的治世賢臣?

——權傾天下的秦國宰相?

——妖冶趙姬的前夫、情夫?

——秦王嬴政他親爹?

一代雄傑,亦或是投機商人?



呂不韋和贏異人那筆“奇貨可居”的生意,我們就不說了;呂不韋跟趙姬名滿天下的緋聞,我們也不扒拉了;呂不韋究竟是不是嬴政他親爹,咱們也不爭議了。

今天,我們說說呂不韋的死。

秦王十二年,那年嬴政25歲,親政的第三年。呂不韋被罷相免職回河南封地,依舊門庭若市,各國的使節爭相拜訪。而此時秦國正跟趙國激戰正酣。

秦王嬴政給呂不韋寫了一封信,之後呂不韋飲鴆自殺。

嬴政給呂不韋寫那封信,事出何因咱們捋捋。



莊襄王初年,即呂不韋秉相位之時,秦國東出爭奪天下,大將蒙鶩經過多年苦戰,攻取周、趙、衛的幾十座城池,立三川、太原、東郡,可根基還未扎牢,就被魏公子無忌率領魏、趙、韓、楚、燕五國聯軍覆盤,所得城池盡失,昭告呂不韋為相期間的對外軍事擴張,勞民傷財,卻徒勞無功。之後幾年秦國國內災荒連年,秦軍長期閉關不出。

《史記.魏公子列傳》: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諸侯。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11年後,即公元前236年,勵精圖治的秦王嬴政起用王翦、楊端和、桓齮功趙,復取上黨及河間各城。也就這時,秦王嬴政給呂不韋寫了一封信。

秦王的信很赤裸裸地質問:你呂不韋對於秦國有多大貢獻?你憑什麼享受十萬戶的封邑。滾一邊去!

《呂不韋列傳》:秦王恐其為變,乃賜文信侯書曰:“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呂不韋自度稍侵,恐誅,乃飲酖而死。

呂不韋沒有遷徙,選擇自殺! 秦王只是讓呂不韋遷到蜀地,呂不韋為什麼自殺?

自慚

說實話,呂不韋當政期間,秦國對內對外的政治軍事都沒有太大改觀,尤其國內饑荒連連,民不聊生,國家可以倚重的將才稀疏,就蒙鶩和王齡。兩人又先後去世,估計都是戰死的。

《秦始皇本紀》:二年,麃公將卒攻卷,斬首三萬。三年,蒙驁攻韓,取十三城。王齮死。十月,將軍蒙驁攻魏氏、有詭。歲大飢。四年,拔、有詭。三月,軍罷。秦質子歸自趙,趙太子出歸國。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天下疫。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

難逃一死

呂不韋知道自己在秦國為相十三年根基深厚,剛剛親政不久羽翼未豐的秦王是容不下他的。當年有赫赫戰功的白起被貶為庶民,也是在遷徙途中,被秦昭王賜死。

反正是死何不自己痛快點,省的死的難看,還牽累家人。

該結束了

呂不韋從一個社會地位卑微的商人,慢慢走到秦國宰相的權力巔峰,該經歷的都經歷了,與其從頂峰摔到低谷,倒不如死的痛快。反正死也不遺憾了,何況自己的死,對秦王嬴政來說,也是一種成全。



你們覺得呂不韋死的憋屈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