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結婚,婚禮都選在晚上,為何連皇帝想更改都不行?

古人結婚,為何選在晚上舉行婚禮?專家的解釋來了!古人結婚,婚禮都選在晚上,為何連皇帝想更改都不行?

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有個小女兒,在歷史上非常有名,那就是聲名顯赫的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沉敏多權略,武后以為類己,故於諸子中獨愛幸(《資治通鑑》)。”因為太平公主的性格與武則天很相近,所以深受武則天夫婦的寵愛。

古人結婚,婚禮都選在晚上,為何連皇帝想更改都不行?

“受寵而驕”的事,自今亦然,太平公主的個性更奔放,行事更張揚。比如,在追求個人幸福上,太平公主也有不俗表現,她就是唐代的“劉巧兒”,也有自主找婆家的浪漫之舉。

據《新唐書》載,太平公主在宮宴之上,以一副青年武官的打扮現身。唐高宗和武則天問,一個女孩子家,為何打扮成這樣。太平公主馬上回到:“既然我不適合這樣打扮,那就把這身行頭賜給我的駙馬好嗎?”而唐高宗為太平公主選定的駙馬就是薛紹。

古人結婚,婚禮都選在晚上,為何連皇帝想更改都不行?

薛紹的出身也很高貴,他家除了是河東大族薛氏外,他的母親為唐太宗李世民最寵愛的十六女城陽公主,論起來,薛紹與太平公主是正兒八經的表兄妹,兩人的結合,是“親上加親”。

因為太平公主深受父母寵愛,所以公主出嫁之事,也辦理極為濃重。史籍記載,兩人婚禮可以說是超級豪華。據說由於兩人的婚車過於豪華,根本無法進入萬年縣衙,最後的解決辦法是拆牆而入;而途經道路則全部點燃火把,以致道路兩旁的樹都被烤焦了。

古人結婚,婚禮都選在晚上,為何連皇帝想更改都不行?

太平公主與薛紹結婚,道路兩旁為何要舉燃火把呢?真相是,他們的婚禮是在晚上舉行。《禮記·昏義》曰:“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在這裡“婚禮”寫作“昏禮”,也就是表明其在黃昏時候舉行。

而人們熟知的常識是,現代婚禮多是白天舉行,一般的儀程是,早起迎親,晌午成禮。古代的婚禮為何會選在晚間,其中有何講究呢?

古人結婚,婚禮都選在晚上,為何連皇帝想更改都不行?

對此,成書於東漢的倫理專著《白虎通義》,列有專門解釋,“婚者,謂黃昏時行禮,故曰婚。”黃昏時候有何特殊意義呢?古人常以陰陽解釋天地萬物,而黃昏時刻正是陰陽交替之際。男子屬陽,女子屬陰。男女結合正暗合了陰陽交替之義,如此則無違於天時。因為,那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深入人心,做任何事情,都不可違天背時,何況是婚嫁大事。

令人遺憾的是,薛紹之死與太平公主的婚禮雖然如此地超豪華,但是,也沒能確保他們能白頭到老——兩人在共同生活大約七年後,薛紹的長兄薛顗因參與唐宗室李衝的謀反,被武則天下令處死,薛紹因此事受到牽連,被“杖一百,餓死於洛陽獄中”。

古人結婚,婚禮都選在晚上,為何連皇帝想更改都不行?

薛紹死後,武則天便開始為太平公主挑選新的駙馬。薛紹是否真的曾參與“謀反”?新舊唐書出現了矛盾的說法。不過在薛紹去世17年之後的神龍二年(公元706年)正月,唐中宗為其平反,由洛陽遷葬長安。

無獨有偶,薛紹母親城陽公主的婚禮也是晚上舉行的。史稱城陽公主為唐太宗李世民所寵愛,貞觀中下嫁萊國公杜如晦次子杜荷,後杜荷因參與太子李承乾謀反一案,被殺。杜荷死後,城陽公主再嫁薛紹之父薛瓘。

古人結婚,婚禮都選在晚上,為何連皇帝想更改都不行?

城陽公主出嫁薛瓘之前,李世民還專門派人去找卜者為女兒的婚事卜了一卦。卜婚的結果是,城陽公主的婚事宜在白天舉行,太宗決定依卜而行。但是此舉遭到宰相馬周的極力阻止,馬周堅持公主的婚禮要依俗而行,因為婚禮自古就是於傍晚舉行,改為白天違背禮制。最終,唐太宗也只能無奈作罷,選個黃昏將女兒嫁了出去。

又嫁薛瓘。初,主之婚,帝使卜之,繇曰:“二火皆食,始同榮,末同戚,請晝昏則吉。”馬周諫曰:“朝謁以朝,思相戒也;講習以晝,思相成也;燕飲以昃,思相歡也;婚合以夜,思相親也。故上下有成,內外有親,動息有時,吉凶有儀。今先亂其始,不可為也。夫卜所以決疑,若黷禮慢先,聖人所不用。”帝乃止。(《新唐書·城陽公主傳》)

古人選擇晚間成婚,《白虎通義》給出的只是理論上的解釋,其實,這樣習俗的形成,也是有其社會發展基礎的。對此,呂思勉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國通史》中給出了說明:

古人結婚,婚禮都選在晚上,為何連皇帝想更改都不行?

遠古時期,人們都是過著遊牧生活的,部落與部落之間經常有搶掠事件發生。同時,隨著同一部落內部通婚禁例的出現,使得去別的部落尋找結婚對象成了必須。因此,部落間搶掠的對象就包括了女性。白天搶掠,傍晚歸來,“成親”自然要在晚上了。當然,這樣的解釋,也只是一家之言,因為,史無佐證,呂老師姑妄言之,我等姑妄信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