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詩文演變:從清初到道光咸豐,一文釐清清朝詩風的演變史

序言:清朝的詩歌發展史可以向上追溯至明朝時期。綱目中的李夢陽、何景明工古文辭,詩文遣詞造句都摹仿古人。詩歌復古的主張始於此。明朝隆慶年間,王世貞等人主張為文應當效仿經書古籍、諸子百家,寫得莊嚴肅穆。王世貞還提出,詩歌方面應標舉盛唐。<strong>唐朝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李太白、杜子美等人就是盛唐時期的詩人。何景明則傾向於取法更早的初唐詩歌。

總之,這些人的詩歌多為擬古仿古之作。復古思潮在文壇盛極一時的同時,反對仿古的聲音出現了。譬如,鍾惺、譚元春、袁宏道猛烈地批判了復古思潮。他們提出,詩歌是個人性情的真實流露,創作本該隨心所欲,率性而為。這種詩論雖也流行了一段時間,但在中國畢竟屬於極端,最終未能廣為流傳。明朝末期,陳子龍等人雖然也像此前李夢陽、何景明一樣提倡詩歌復古,卻不再一味受其拘束。明朝令人眼花繚亂的詩文論爭終因陳子龍復歸於正。

清朝詩文演變:從清初到道光咸豐,一文釐清清朝詩風的演變史

錢謙益畫像

清初詩壇名家的風格

清初的詩壇大家有錢謙益、吳偉業等人。他們雖已另立門戶,卻都深受明朝文學家陳子龍的影響。錢吳二人可謂清代詩歌的開山之祖。清初顧炎武的詩歌雖然學問根底深厚,水平極高,對後世也並非沒有影響,但卻不至廣為流傳。

總之,開有清一代詩風的是錢謙益和吳偉業二人。後來,錢謙益的名字漸漸被人遺忘,或者準確地說,是被人抹去的。錢謙益本為明臣,降清以後再次位居高官。雖然位居高官,他卻詆譭清朝,屢屢作詩暗示自己並非心甘情願向清朝夷狄之族臣服,只是明已滅亡,仕清實乃無奈之舉。錢謙益此舉引得乾隆帝大怒,並將其詩集盡數禁燬。


清朝詩文演變:從清初到道光咸豐,一文釐清清朝詩風的演變史

王漁洋的詩

久而久之,錢謙益之名也就被世人遺忘了。多年後,大名鼎鼎的王漁洋繼承錢謙益、吳偉業遺風,成為奠基有清一代詩風的大家。此外,龔鼎孳與錢謙益、吳偉業並稱江左三大家。再下面的吳兆騫是個詩歌天才。他曾因獲罪被流放至滿洲,因此他的詩作多與滿洲有關。感情充沛的南方詩人來到寒冷荒涼的北方之地,這種經歷使吳兆騫的詩別有一番風味。<strong>總之,清代詩風的奠基人是錢謙益和吳偉業。

清朝康熙雍正年間詩壇名家的風格

再下來的王漁洋也堪稱"清詩之祖"。王漁洋的詩風被世人稱為"神韻派"或"格調派"。他的詩歌多沿用古代文字,從不隨意遣造,讀來餘韻不絕,備受推崇。有人曾評價王漁洋的詩歌"如華嚴樓閣,彈指即現"。此話出自《華嚴經》,原意是彈指之間《華嚴經》中極樂世界的宮殿樓閣便會現於空中,這裡則形容王詩之神韻。

清朝詩文演變:從清初到道光咸豐,一文釐清清朝詩風的演變史

王漁洋雕像

總之,王漁洋的詩歌標舉神韻,獨具一格。但王詩也有一大弊病,那就是用典堆砌。用典雖能顯示詩人的學識,但用得過多便有無法自如駕馭,才力薄弱之嫌。施閏章曾批判道,"王漁洋作詩有如施展魔法,一個彈指,便有樓閣現於空中;而自己作詩則好比築屋,從打地基、立柱子到蓋房頂,一磚一瓦,皆由平地起"。

總之,人們對王漁洋的詩歌褒貶兼有。王漁洋雖然不似李夢陽、何景明那般拘守盛唐詩風,卻也極為推崇唐詩。幾乎同一時期或稍晚些時,詩壇還有一位名為查慎行之人。查慎行不喜盛唐艱澀的詩風,而取法白樂天、蘇東坡作詩,如此便奠定了他自然流暢的詩歌基調。朱彝尊也是這個時期的詩壇大家。朱彝尊早期作品晦澀嚴肅,後來則以學問入詩,變得隨性自由。<strong>以上王漁洋、朱彝尊、查慎行三人均為康熙雍正年間的詩壇大家。

清朝詩文演變:從清初到道光咸豐,一文釐清清朝詩風的演變史

清朝詩人趙執信畫像

此後,詩壇名家輩出。王漁洋雖被推舉為一代詩宗,但也漸漸遭人反對。王漁洋有個親戚名為趙執信。趙執信曾向王漁洋請教古詩,但王漁洋沒有教他。趙執信於是靠著自己摸索作詩,處處貶低攻擊王漁洋。這時的詩壇已有柴紹炳、毛先舒等人,號稱"西泠十子"。西泠十子在杭州創登樓社,組織詩會活動。廣東一帶的詩壇名家則有屈大均、梁佩蘭等人。<strong>以上就是康熙雍正年間詩壇的一些大家名家。

清朝詩文演變:從清初到道光咸豐,一文釐清清朝詩風的演變史

清代詩人沈德潛畫像

清朝乾隆嘉慶年間詩壇名家的風格

乾隆嘉慶年間的詩歌繼承了康熙雍正年間奠定的基本風格。繼承王漁洋一派的是大名鼎鼎的沈德潛。沈德潛是個長壽之人,深得乾隆帝寵愛。王漁洋詩派備受沈德潛尊崇,後由王昶傳衍其宗派,是為王漁洋之正脈。只是當時詩壇的整體風尚已漸從王漁洋轉向別的流派。

譬如,頗負盛名的袁枚就曾極力反對王漁洋的詩歌。王漁洋作詩謹遵古法,注重神韻,中規中矩;袁枚作詩卻更自由自在,隨心所欲。袁枚所代表的就是與格調派針鋒相對的"性靈派"。<strong>性靈派主張只有直抒胸臆才可謂之為詩,反對泥古不化,墨守陳規。

清朝詩文演變:從清初到道光咸豐,一文釐清清朝詩風的演變史

清朝詩人趙翼

<strong>乾隆嘉慶年間詩壇三大家就是此處所列的袁枚以及蔣士銓、趙翼。蔣士銓為人認真嚴謹;袁枚和趙翼卻比較極端,其中又數趙翼最極端。趙翼認為,詩歌只要是率性而為,俳諧之作亦無妨。歷代大家當中,趙翼最推崇查慎行,也多取法於查慎行。趙翼雖然沒有公然反對王漁洋之說,但卻尊奉查慎行為詩壇之正統。

總之,袁枚旗幟鮮明地反對王漁洋;趙翼則取法查慎行,暗中反對王漁洋。清朝中期,詩壇本就對王漁洋之詩頗為反感,加之這些主張,更成一時風氣。

在此前後出現的詩人都列在了"綱目"當中,其中也有不屬於袁枚一派的。乾隆至嘉慶年間,隨著時間的推移,詩歌不再像乾嘉三大家那麼遒勁有力,而是變得清雅婉麗。"綱目"中張問陶、楊芳燦及其之後的詩人都以清雅婉麗的詩風著稱。有趣的是,在中國人看來,凡作詩必是心中有所感慨;詩歌貴在吐露內心、真情流露;單純追求婉麗和技巧並非詩之正道。因此,道光咸豐以後,詩風又發生了變化。

清朝詩文演變:從清初到道光咸豐,一文釐清清朝詩風的演變史

清朝詩人龔自珍

清朝道光咸豐之後詩壇名家的風格

道光咸豐以後,世道動盪不安。詩人受到了極大的刺激。他們發現,那個可以悠然自得吟唱和平之音的年代已經遠去。道光咸豐以來的詩人當中,龔自珍狂傲不羈,作詩從來不拘一格。與此同時,魏源、歐陽紹洛、毛貴銘等一眾湖南詩人出現了。這些湖南詩人追求生澀瘦硬的詩風。曾國藩也同屬此派。

以上這些人的詩文風格主張頗為個性,一般被稱為"江西詩派"。他們提出,作詩應當先學宋代蘇東坡、黃山谷,再至唐代李義山、杜甫。即便沒有天分之人,也能照此學會作詩。只要肯下功夫鑽研學問,加以勤學苦練,就能學會蘇黃之詩,尤其黃山谷之詩。之後便可進一步師法李義山之詩。李義山之詩委婉含蓄、不直不露。再上一層便是杜甫了。

清朝詩文演變:從清初到道光咸豐,一文釐清清朝詩風的演變史

詩聖杜甫

不過,大多數人在黃山谷左右便停滯不前了。因為要想達到杜甫的詩歌境界絕非易事,也確實鮮有人能做到。總之,江西詩派主張照此順序學作古詩。這是道光咸豐以後的情形。再早些時期,詩壇受查慎行等人的影響,力戒乾隆嘉慶年間性靈派的纖佻輕薄之風,提倡以學問入詩。可道光咸豐以後,世事變遷令人們唏噓感慨。剛健有力、沉重悲壯的詩風漸成主流,直到近日仍是如此。

此後列出的詩人大部分也同屬江西詩派。其中,張之洞等人格外推崇江西詩風。"綱目"中寫有"乾嘉以後諸家多由蘇黃入玉溪生,以窺工部",其中的玉溪生是指李義山,工部則指杜甫。江西詩派盛行之際,詩風一度發生轉變,趨向以學問入詩。

清朝詩文演變:從清初到道光咸豐,一文釐清清朝詩風的演變史

張之洞雕像

如同文章從唐宋八大家表情達意之文轉為以學問為根底的駢體文一樣,詩歌也漸漸轉向以學問入詩,趨於《文選》風格。"近時作家往往宗選體"就是此意。其中,王闓運在效仿選體詩歌方面極具天賦,幾乎可以達到亂真的地步。較之王闓運,譚獻等人的詩歌風格更雋秀柔美。這些都是近來詩壇上很有影響力的人物。中國凡作詩之人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清朝的"詞曲"

最後我們再稍微講講"詞"。我們所說的詩在唐前都是可以唱的。唐朝初期,詩都可以和著樂器的伴奏來唱。唐朝中期以後,詩漸不入樂,代之而出的就是詞。日本有一種名為"端歌"的小曲,除原曲以外,還可以再配新詞,謂之為"替歌"。譬如,《春雨》有《春雨》的曲調,《黑髮》有《黑髮》的曲調,都可以重新填詞。

中國的詞與日本的小曲很像。詞中也有各種曲調,譬如《百字令》就是一種曲調。詞人可以根據曲調進行填詞。宋代以來,外族入主統治中國期間,詞得到了很大發展。對滿洲人、蒙古人來說,一點底子也沒有的情況下去學中國文學實非易事。而詞相對接近口語,平日又總吟唱,時常入耳。

清朝詩文演變:從清初到道光咸豐,一文釐清清朝詩風的演變史

徐乾學畫像

這種別具妙趣的事物與外來的民族文化更加契合。在徐乾學的幫助下編纂《通志堂經解》的納蘭性德就是一位天賦異稟的詞人。乾隆帝熱心於各種學問,對詞學的發展也頗費心血。康熙時期,很多優秀的詞學著作已經面世。到了乾隆帝時,他則特命研究古詞曲的名家黃文暘審校古代詞曲。

至於"曲",其實就是以詞入樂,並輔以人的動作的戲曲的原型。清朝有很多名曲,譬如清初的《桃花扇》。清朝還有一位戲曲天才,名叫李笠翁。因詩名被稱為乾嘉三大家的蔣士銓也是戲曲大家,作有《九種曲》。戲曲作家輩出,使戲曲在清朝得到大發展。雖然元明時期戲曲也很興盛,但研究戲曲卻始於清朝。孔藝亭曾奉乾隆帝之命研究戲曲。

清朝詩文演變:從清初到道光咸豐,一文釐清清朝詩風的演變史

鐵保書法

總結

由於清政府鼓勵皇親國戚讀書治學,滿清旗人中也出現了大量的詩人學者。嘉慶年間,鐵保所編《熙朝雅頌集》就收錄了蒙古旗人常安的詩文。常安在作詩為文方面天賦異稟。此外,盛昱還收集旗人文章,編成了《八旗文經》。《八旗文經》中雖有他人代筆之作,但也有旗人自己的創作。滿洲人與蒙古人很不一樣。精通中國文學的蒙古人甚少,但也不至於完全沒有。譬如,西域蒙古人的子孫後代也有能文善詩之人。不過在金、元時期,像滿洲旗人這般競相學習中國文學、熱衷編撰詩詞文集的情形是不曾出現過的。相比之下,滿人被漢化的成效格外顯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