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中,誰過得最幸福、最後各自的結局怎麼樣了?

Cats貓


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分別是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這其中的貂蟬出自《三國演義》,正史上對其並無記載,所以是否實有其人不得而知。在《三國演義》中貂蟬最後一次登場是跟呂布一起在白門樓被曹操圍困之時,至於呂布兵敗之後再無交代貂蟬的下落,因此我們即使姑且不論貂蟬是否實有其人,至少她的結局是不為我們所知的。也正因為《三國演義》留下的這個不解之謎,以致於後世不斷出現講述貂蟬結局的小說、戲曲等作品,這就使貂蟬的結局命運出現了“慘死”和“善終”兩種完全不同的說法。儘管關於貂蟬命運的說法莫衷一是,但從她早年的坎坷經歷來看:其人生總體上是不幸的。

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末期農曆六月廿四日(陽曆7月19日)出生於浙江省諸暨市苧蘿村,因為姓施,家住村西頭,故稱西施。其父賣柴,母浣紗,西施亦常浣紗於溪,故後人又稱施家門前的小溪為浣紗溪。據說西施天生麗質婀娜迷人,浣紗時魚見其美而忘記了游水,漸沉於水底,故譽其有“沉魚”之美。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擊敗,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後大夫文種向勾踐獻滅吳九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計。大夫范蠡奉命巡行全國勘察美女。他來到苧蘿村遇到了鄭旦和西施一對姊妹花。他愛鄭旦,更愛西施,一次假面舞會的誤會中他向西施坦露了真情,西施也愛上了這位範郎。然而文種的到來結束了這段芬芳纏綿的愛情,他將鄭旦和西施帶回越國都城會稽教習歌舞,準備獻給吳王夫差。據說西施進京途中行人爭相圍觀,結果造成交通堵塞,寸步難行。護送西施的范蠡見此盛況心生一計,索性叫西施住進路旁旅社的一幢華麗小樓,而後四處張榜:欲見美女者,付金錢1文。告示貼出,四下轟動。西施登上朱樓,憑欄而立,飄飄然似仙女下凡。觀賞者排成長龍,為一睹西施芳容,慷慨解囊,有的竟付兩三次之多,真是百看不厭。3天下來范蠡所得金錢無數。進京後他把這些錢都交到國庫。西施因此更加仰慕范蠡的才智和品德,兩人遂結為生死之交。范蠡的舉措不折不扣地為後代的“美女經濟”開了先河。越王寵愛的一名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於是越王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步履、禮儀等。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由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舉手投足間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然後又給她製作華麗適體的宮裝,方進獻吳王。吳王夫差大喜,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築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又專門為她築“響屐廊”,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放置起來,鈴聲和大缸的迴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於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其實關於西施在滅吳之戰中所起的作用史學界一直存有爭議:有人認為西施除了肩負迷惑吳王擾亂吳國朝政的使命外,還負有竊取吳國軍事情報的任務,甚至有人稱其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間諜。

關於西施在吳國滅亡後的下落問題目前主要有六種說法:

其一西施助越國滅掉了吳國後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內疚,覺得對不起吳王夫差,畢竟夫差從未有負於她。她在一種異常矛盾的心理中不能解脫,最後自縊宮內。

其二吳國滅亡後越王因為西施的美貌想要將她留在身邊,但是范蠡堅決反對,他要越王吸取吳王教訓:不能被美色誘惑。他設下計策——派人用越王的車把西施騙到太湖,又把她騙上船,到湖心的時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將西施從船上推下,西施就這樣溺死於太湖之中了。

其三吳國滅亡後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洩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東坡異物志》載:“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據云系西施沉江後幻化而成。”唐代羅隱寫詩道:“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為誰。”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西施“被吳人沉江說”有一定市場。

其四越王勾踐曾說:“亡吳之功,西施當屬也。”傳說勾踐認為吳國的滅亡源於夫差沉湎於西施的美色,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過來殃及越國,他恩將仇報,賜西施沉江而死。這種說法和“被吳人沉江說”、“被范蠡沉湖說”是異曲同工,都把西施看成了“紅顏禍水”。

其五傳說越國滅吳後勾踐欲將西施收進後宮。王后認為西施是“禍國之女”,擔心西施禍害越國,就令手下將其裹進牛皮袋子中沉入江底了。這種說法說穿了就是一出狗血的後宮爭寵戲:王后擔心西施入宮奪了自己的恩寵,索性先下手為強。

其六東漢人所寫的《越絕書》中記述:“西施,亡吳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學戲劇作品大都這麼描繪。說吳國滅亡的當天范蠡做了兩件事:一件是勸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難的文種趁早離開勾踐。再一件事就是在姑蘇臺下花蔭深處找到了萎頓不堪的舊日情人西施,倉皇逃到太湖,雙雙駕一葉扁舟,消失在煙波浩渺之中。蘇東坡曾經寫道:“五湖問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在山東肥城陶山據說有范蠡和西施墓。這是關於西施的六種結局中唯一以喜劇收場的,也是流傳最廣的,也許寄託著人們對西施、范蠡這對才子佳人的同情吧,畢竟那五種說法都太過悲慘。

綜上所述關於西施的最終結局眾說紛紜:其中悲劇性結局的說法更多,然而流傳最廣的卻是喜劇性結局。如果說西施真和范蠡泛舟五湖而去,那麼她應該算是幸運的;如果她最終落得另外五種下場,那麼顯然她的一生也是充滿悲情色彩的。

漢元帝年間作為漢朝老對手的匈奴出現了五個單于爭位的亂象,其中以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最為強大。為爭取漢朝作為自己的外援,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都送兒子為人質,漢朝都接受了。漢宣帝時期呼韓邪單于親自到漢朝稱臣朝見。漢朝方面以賓禮而非臣禮接待了呼韓邪單于——讓其在朝見時的位次在諸侯王之上。倍感漢朝恩遇的呼韓邪單于向漢朝提出了聯姻的請求,不料恰在此時漢宣帝駕崩,於是和親一事被暫時擱置。漢元帝繼位後呼韓邪單于再度向漢朝求婚,這次漢元帝決定同意匈奴的聯姻請求。當時後宮裡有很多從民間選來的宮女,整天被關在皇宮裡,很想出宮,但卻不願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著急。這時有一個宮女毅然表示願意去匈奴和親。她名叫王嬙,又名昭君,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管事的大臣聽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報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選擇吉日,讓呼韓邪和昭君在長安成了親。單于得到了這樣年輕美麗的妻子,又高興又激動。臨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漢元帝告別的時候,漢元帝看到她又美麗又端莊,可愛極了,很想將她留下,但已經晚了。據說元帝回宮後越想越懊惱,自己後宮有這樣的美女,怎麼會沒發現呢?他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才知道畫像上的昭君遠不如本人可愛。為什麼會畫成這樣呢?原來宮女進宮時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選,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給皇帝看,來決定是否入選。當時的畫工毛延壽給宮女畫像,宮女們要送給他禮物,這樣他就會把人畫得很美。王昭君對這種貪汙勒索的行為不滿意,不願送禮物,所以毛延壽就沒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為此元帝極為惱怒,懲辦了毛延壽。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騎著馬,離開了長安。她冒著塞外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來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韓邪單于的妻子。昭君慢慢地習慣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她一面勸單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使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了60年。昭君死後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為她修了墳墓並奉為神仙。昭君墓就是如今內蒙古的青冢。兩千多年來的無數詩人在自己的作品中極力描寫昭君出塞的艱難困苦,殊不知昭君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位極其偉大的傳奇女子——需要注意的是:昭君出塞和漢初以送女子換和平時不同的,此時的匈奴不再是漢帝國的威脅,而是盟友。昭君出塞就民族大義而言:不是屈辱地乞求和平,而是作為安撫盟友的手段。當然就其個人境遇而言:出塞之時的確是千辛萬苦,然而換個角度想想:如果她不去和親呢?要知道漢宮之中從來不缺美人,多少深宮怨婦“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和親匈奴再艱險,可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這正是昭君——她就是一個不甘於向命運低頭的傳奇女子。

唐開元七年(719年)農曆六月初一蜀州司戶楊玄琰府上誕生了一名女嬰,取名玉環。此時唐玄宗李隆基已有34歲,距離他坐上龍椅也已有8個年頭。在此之前李隆基發動政變終結了韋后專權的局面,賜死姑姑太平公主以鞏固自己的權力,到楊玉環出生時大唐王朝正在李隆基的治理下有條不紊地發展著。楊玉環出生六年後的公元725年12月21日唐玄宗李隆基封禪泰山,跪伏階下的人員囊括了大唐聲威所及之地的所有臣民:作為皇帝治理天下的得力助手的文武百官;各地州牧推舉的賢良方正;孔子的後人象徵著本朝道統所在;北周和隋朝兩個前朝皇室後代的獻禮叩首彰顯著大唐的寬容博愛惠及前朝孑遺。當然最令人大開眼界的還是來自異域殊方的各國使節:突厥、契丹、奚、大食、崑崙、日本、新羅、靺鞨、天竺......幾乎大唐聲威所至的各族各國皆派出使臣參與這場盛會。距離泰山900多公里外的長安城是大唐帝國的都城,同時也是當時全世界唯一擁有百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城內格局整齊嚴密:內城將禁宮大內、政府機構和居民區分開,而居民區則依直線劃分為東西南北整齊排列的108個坊。這其中的平康坊是舉人書生、進京官吏還有駐京辦事人員的聚居地,熱鬧非凡。但與此同時它還有另一層身份就是妓女聚居地。這是在長安城特意開闢的,也就是說有“官辦”性質。江南、蜀地乃至西域、天竺、歐洲等地的商賈雲集於長安,長安城以開放包容的胸懷接納了來自各地的外來人士:黃皮膚的新羅人、日本人、東南亞人;白皮膚的東羅馬人、阿拉伯人;黑皮膚的崑崙奴都能在當時的長安城見到。中國的絲綢、瓷器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一起在長安城裡售賣。儒家的宗祠、道教的道觀、佛教的寺廟、景教的教堂、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廣泛分佈於長安城中。此時的大唐王朝“北臣穹廬,東臣雞林,南臣滇池,西臣昆夷”,一時間聲威遍及四海,文治武功進入全盛時期。

很顯然這時的李隆基不會認識只有6歲的楊玉環,而楊玉環則一如既往延續著她之前的人生軌跡,直到四年後她的父親楊玄琰,此後她被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璬家。楊玉環天生麗質、美豔絕倫,而宦門世家的家教使她從小就具備較強的文化修養——精通音律,擅長歌舞和樂器。這頗符合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對她的評價“天生麗質難自棄”。開元二十二年七月李隆基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家也在受邀賓客之列,而在代表楊家出席公主婚禮的人員之中就有楊玉環。正是咸宜公主的婚禮上前來赴宴的楊玉環被咸宜公主的弟弟壽王李瑁一眼相中,於是就讓自己的母親武惠妃去向父皇請求賜婚。武惠妃是李隆基的寵妃,其受寵程度被形容為是李隆基前半生的楊貴妃,儘管她只有惠妃的頭銜,但實際上卻是代行皇后之職而執掌後宮。這時的李隆基並沒見過楊玉環,自然壓根不知道楊玉環的美貌和才學,又架不住自己的寵妃、愛子一陣攛掇,於是很自然地就下旨賜婚了,楊玉環就這樣成了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這時楊玉環是壽王妃,而不是壽王李瑁的妾室)。歷代君王幾乎個個都是後宮佳麗三千,以致於子嗣眾多,壽王李瑁是李隆基第十八個兒子,這麼多兒子都要娶老婆,其實李隆基可能壓根不知道壽王李瑁娶的是一個國色天香的羞花美人。

武惠妃死後李隆基中日鬱鬱寡歡萎靡不振,儘管他富有天下,儘管他擁有後宮佳麗三千,卻始終感覺無人稱心如意。這時也不知是誰向李隆基進言:壽王妃楊玉環才貌雙絕,可以納入宮中。為什麼說不知是誰進言呢?因為史籍就是這麼原原本本記載的——《新唐書》卷76記載道:開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後廷無當帝意者。或言妃(指楊貴妃)姿質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內禁中。這裡的“或”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有人,也就是說《新唐書》只是提到有人向李隆基進言稱楊玉環可以納入宮中,卻沒指出這人是誰。當然我們大致可以肯定這個進言的人應該是知道楊玉環是李隆基的兒媳婦這一身份的,否則這人既然對楊玉環的品貌、才學都一清二楚,卻唯獨不知道她是壽王李瑁的妃子說不過去吧?既然知道這層關係,還去向李隆基進言,由此我們大致可以推斷:這個人應該是一切唯李隆基的喜好馬首是瞻,甚至為此連起碼的人倫原則都不顧了。問題是:蒼蠅不叮無縫蛋——李隆基要是自個沒想法,那麼多半不會有人敢這麼進言的,即使真有人這麼進言了也一定會被斥退,也不至於有後來的事。然而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李隆基自己是有想法的。據說武惠妃死後李隆基有一天心血來潮就召集自己的皇子皇孫們去泡溫泉,估計順便也讓這些皇子皇孫們把家眷帶上吧。於是李隆基就這樣得以見到楊玉環,當時就驚為天人。也許這時李隆基就動了心思,不過這畢竟是自己的兒媳婦,自己要有這想法是會被人說閒話的,也許李隆基所謂的那個鬱鬱寡歡搞不好就是在糾結這個事。皇帝身邊最不缺乏的就是善於察言觀色、揣摩上意的人,這不你皇帝有想法了嘛,那邊立馬就有人出來攛掇,這對李隆基而言可謂是正中下懷,於是也就堅定了他把楊玉環納入自己的後宮的決心。決心時下了,可這事實際操作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畢竟是要把自己的兒媳婦納為妃子,朝廷裡那幫言官大臣們知道了還不定鬧成啥樣,各種流言蜚語還不得鋪天蓋地而來呀?這時李隆基想起了自己的爺爺唐高宗李治是如何把自己的曾祖父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武則天納入後宮的,於是他並沒立即將楊玉環納入宮中,而是以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后祈福的名義下旨讓楊玉環出家為女道士,搬出壽王府,住進太真宮並賜名楊太真。唐代盛行道教,加之此事又是打著為太后祈福的名號,如此一來朝中的言官大臣們也不便說什麼。楊玉環出家後五年李隆基給兒子李瑁又選了一個妃子,對外這完全可以解釋成為楊太真為太后祈福而出家,但壽王妃的位置不能一直空缺,所以陛下特意恩澤賜婚,實際上只有李隆基父子、楊玉環以及進言者等為數不多的人知道其中內幕——說白了李隆基此舉就是對兒子李瑁的一種補償。李瑁又能怎麼辦呢?自己的父親是手握生殺予奪之權的皇帝,正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何況這是要你一個女人呢?現在給你重新物色一個已算是給了你天大的面子。不能不說這在當時的專制皇權話語邏輯中的確是再合理不過的。在擺平大臣和兒子之後李隆基認為:此事風頭已過,正是自己名正言順將楊玉環納入宮中的大好時機,於是就在給兒子找妃子一個月之後李隆基正是冊封楊玉環為貴妃。由於李隆基宗自廢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後,因此楊貴妃在後宮的帝王實際相當於皇后。

自從得到楊玉環後李隆基常對後宮中人說:“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從二人彼此的稱呼大致可以看出關係的非同一般——別的妃子都稱李隆基”皇上“、”陛下“,而楊玉環卻稱李隆基為”三郎“,李隆基一般也不稱楊玉環為貴妃,而是直呼其名”玉環“。楊玉環喜歡吃南方的荔枝,於是李隆基就派人快馬加鞭從南方將新鮮的荔枝運到長安,晚唐詩人杜牧曾專門就此寫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被奉為中華梨園鼻祖的李隆基是一個極具藝術細胞的人——他曾親自譜寫《霓裳羽衣曲》,在召見楊貴妃時令其翩翩起舞,而李隆基本人則親自奏樂。李隆基充分發揚了愛屋及烏的精神——在寵幸楊貴妃的同時也屢屢封賞她的家人:楊貴妃的大姐被封為韓國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每月各贈脂粉費十萬錢。三姐虢國夫人還獲得了隨意進出宮門的特權——對此唐人有詩曰:“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楊貴妃的遠房族兄楊釗被賜名國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餘職。李隆基遊幸華清池時以楊氏五家為扈從,每家一隊,穿一色衣,五家合隊,五彩繽紛。沿途掉落首飾遍地,閃閃生光,其奢侈無以復加。楊家一族娶了兩位公主,兩位郡主,李隆基還親自為楊氏御撰和徹書家廟碑。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即使李隆基對楊玉環的寵愛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可他們也會像尋常夫妻一樣鬧矛盾:天寶五載七月李隆基將楊玉環譴歸孃家。然而自從楊玉環出宮後李隆基就終日茶飯不思,最終在高力士的開導下李隆基又將楊玉環接回宮中。天寶九年楊貴妃又一次被遣送回了孃家。關於楊貴妃兩次被遣送回孃家的原因過去一般認為是後宮爭寵所致,對此《楊太真外傳》甚至繪聲繪色記載道:天寶九載(750年)二月的一天楊貴妃偷偷地吹李隆基大哥寧王李憲的紫玉笛,因此觸怒李隆基。這種說法滿足了人們的獵奇獵豔心理——尤其是李唐皇室在男女關係上本就被一些人詬病,楊玉環本是李隆基的兒媳,如今在成為李隆基的妃子後還與李隆基的大哥有曖昧關係,這是何等勁爆的八卦消息啊!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開元二十九年二十九年十一月(742年1月15日)寧王李憲就死了,楊玉環是如何與一個死人保持曖昧關係的?事實上楊貴妃兩次被遣送回孃家很有可能並非後宮爭寵、男女關係所引起的,而是隱藏著李隆基不足為外人道的政治目的:當時楊家接受招待的規格已超出了規定的界限,大肆收受賄賂,他們甚至還騎到了皇室的頭上。據《新唐書》記載:連皇上的親妹妹在三位夫人面前也只能讓座而不敢就坐;唐玄宗的女兒信成公主因為和楊家人有矛盾竟淪落到追回內府封贈東西。這樣的情況再不處理,那麼這天下究竟是姓李呢?還是姓楊呢?事實上李隆基遣送楊貴妃的行為極有可能是對楊家的一種警告,這也從側面證明了一點:楊家儘管顯赫一時,但並沒掌握朝廷軍政大權,而深居內宮的楊玉環更是不可能把持朝政。所謂楊貴妃禍國亂政之說純粹就是封建統治者推卸責任的紅顏禍水之說,唐朝的由盛轉衰說到底是其政治經濟制度中固有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並非某個人或某幾個人的問題。

李隆基儘管兩次遣送楊玉環,可心裡始終唸叨這事,於是不久之後又把楊玉環接回宮中。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當時的李唐王朝的整體軍事佈局呈現一種外重內輕的局面:邊防軍佔全國正規部隊的80%左右,而內地軍隊僅佔20%,況且長年與外族征戰的邊防軍的戰鬥力也不是內地軍隊所能比的。然而邊防軍卻直接聽命於各藩鎮節度使,節度使還同時具有管理轄區民政和財政的權力並可以同時兼領多鎮。安祿山麾下聲勢浩大的叛軍長驅直入,相繼攻破了洛陽、潼關等地,兵鋒直逼長安。唐玄宗李隆基匆忙帶著楊貴妃及朝臣、妃子們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避難。然而當李隆基一行人馬抵達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時以陳玄禮為首的隨駕禁軍軍士發生譁變,這些譁變的兵士砍殺了楊國忠和楊貴妃的姐姐等人。隨後譁變的士兵包圍了皇帝李隆基所在之地,要求李隆基處死楊玉環。李隆基認為:楊國忠禍國或有真憑實據,然而貴妃久居深宮並無禍國亂政之舉。然而已譁變的士兵們堅持認為:縱使貴妃無罪,然而既然已殺光了貴妃的家人,仍留她在皇帝身邊會使兵士們擔心日後會遭遇秋後算賬,因此楊貴妃必須死。無可奈何的李隆基只得下旨賜楊貴妃白綾一條用於自盡——這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典故。關於楊貴妃在馬嵬坡自縊身亡的說法《新唐書》與《舊唐書》的記載大致相同。劉禹錫《馬嵬行》一詩則寫道“貴人飲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色彩真如故”。按劉禹錫的說法而言:楊貴妃系吞金自殺,不過劉禹錫寫的是是個而非歷史,況且無論是自縊身亡或是吞金自殺都肯定楊貴妃是在馬嵬坡自殺身亡了,除了細節的出入外大體還是吻合的。當然在野史傳說中也有關於楊貴妃下落的不同說法——這種說法認為:當時李隆基找了一個替身處死,而真正的楊貴妃則被放走了。那麼放走之後的楊貴妃去哪兒了呢?大體上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命當時的日本遣唐使將其帶到了日本,如今日本的久津地區還流傳著關於楊貴妃的傳說並被成為“楊貴妃之鄉”,甚至有說法認為日本影星山口百惠就是楊貴妃的後人;另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在被放走後潛逃民間不知所蹤。關於楊貴妃流亡日本或潛逃民間的說法並無確鑿實證,可能更多隻是表達人們的一種願望而已。

個人以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中人生境遇最為幸運的當屬昭君。貂蟬且不論是否真實存在,說到底不過是別人隨意擺弄的玩物,別人不過是想在她身上滿足原始的慾望或是以她作為工具實現自己的野心;西施的結局眾所紛紜,然而以悲劇性結局為主,儘管喜劇性結局流傳更廣,不過可能更多是反映人們的一種美好願望;楊玉環儘管曾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然而到頭來卻以馬嵬自縊為自己的人生畫上句號,關於她流亡日本或潛逃民間的說法並無確鑿實證。四大美女之中只有昭君一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她以女流之身肩負起民族團結的歷史使命,而她自己也得以從那個爾虞我詐的牢籠中逃出;相比之下其他三人的一生起起落落,卻始終像是無根的浮萍隨人擺弄。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自古紅顏多薄命,越是美麗的女子越是容易引來紛爭。我國的四大美女留下了“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美麗傳說。但是似乎並沒有留下多好的結局。這裡,我們不得不感嘆一句紅顏多薄命。

第一、沉魚西施

魚兒水中忘卻遊,卻遇岸邊浣紗女。水中無影落幕下,疑是仙女未歸庭{本人作)。河岸邊洗衣服的西施,導致魚兒忘卻游泳,沉人水底。因此就有了西施的沉魚之說。

美麗的傳說來到了越王勾踐處,越王吃的苦,有心眼,更有強大的意志。狠狠心將美女送到老對頭越王夫差處,希望一曲美人計,換得江山歸。計是好計,人是美人。硝煙散盡,西施用美人計完成了夫差的野心,但她的結局又若何?

江湖上流傳多個版本,其無外乎,自盡、被人沉江,與范蠡郎情妾意,遠走他鄉幾個版本。這裡要說明的是,歷史無考證,但與范蠡私奔最不可信。為何?身份差異引起的一場小誤會。士大夫階層與民女間的愛情只是小說中的橋段。這裡的傳說只是人們對美好事物的一種嚮往。

因此,美人西施,生時為工具,死時被沉江,並沒有辛福一說。

第二、落雁王昭君

一曲悲歌思別離,雁兒聞聲低落頭。忘卻振翅高飛翔,只因容顏沁人心(本人作)。昭君出塞時,因為有了這麼一事,因此有了王昭君的落雁之說。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不但匹夫有責,宮女亦能挺身而出。為了國家的和平安康,昭君帶著一把琵琶出塞,一曲悲歌離落雁,換得漢家安康寧{本人作)。

昭君一生侍奉兩代匈奴單于,第一代單于死時,希望歸漢,成帝未許。後與其子生活二十載,育有2女。復株累單于死後兩年,昭君病故。

昭君一生為國,嫁於匈奴。曾要求歸漢,可見其生活並不幸福。

第三、閉月貂蟬

司徒掌上有明珠,拜月欲迎天上人。月上人兒無顏見,只因地上醉容顏{本人作)。貂蟬拜月,月亮不敢見,因此有了貂蟬拜月只說。

東漢末年分三國,三國之前有董卓。美人一曲離人醉,換使董卓變三國{本人作)。又是一出美人計,換來了董卓的滅亡,同樣也換來了貂蟬與呂布的愛情故事。

故事的有結尾卻沒有結局,呂布死後,貂蟬的結局有善終,也有慘死。結局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卻相信貂蟬有一段過往的辛福。

第四、羞花楊玉環

歲歲年年花開時,牡丹傲然花叢中。思鄉美人花叢指,卻令百花羞低頭{本人作)。思念家鄉的楊玉環令百花低頭,因此有了她羞花之說。

楊玉環是不幸的,卻也是辛福的。馬嵬坡下她沒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卻遇到了一個對自己千依百順的帝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是唐明皇對她寵愛的最佳描寫。她沒有得到一個善終,卻遇到了一個對她寵愛有加的人。

大山結束語

四大美女,其結局都不算好。但是不得不說,楊玉環是才是真正的幸福,雖然她是被唐明皇李隆基從兒子手中搶來的,但是面對一位一心一意對她的帝王,她還有什麼可說的。不知道你怎麼看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文史侃大山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已經成為了絕色美女的代名詞,但是這本來是專指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並且在各自背後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結局都極為悽慘,那麼誰才是最幸福的呢?

西施“沉魚”

西施浣紗的故事,眾所周知,因為西施的美貌就連魚兒也不能無視,忘記游水沉入水底,從此以後“沉魚”就成為了絕色美女一個象徵。

西施與范蠡有過一段真摯的感情,但是因為勾踐的“美人計”,只能委身於吳王夫差。勾踐復國以後,得到的是“臥薪嚐膽”的美名,但是西施得到了什麼呢?

西施的結局在傳聞中有好幾種,但是我寧願相信西施是被范蠡帶走,從此以後“只羨鴛鴦不羨仙”。

王昭君“落雁”

“沉沙落雁”形容的不只是王昭君的美貌,更是王昭君超凡脫俗的才藝,在即將離開故土之際,王昭君一曲《琵琶怨》,使得南飛的大雁都忘了揮舞翅膀,落於沙丘上。

作為身單力薄的平民女子,王昭君擔負和親任務,只能聽從皇帝的命令,先後委身於單于父子,這對於一個漢人來說,是一種怎樣的屈辱。

最終身陷大漠的王昭君,鬱鬱寡歡死於33歲。

貂蟬“閉月”

貂蟬應該是小說《三國演義》裡面的人物,而貂蟬的美貌也是王允刻意宣揚出來的,據說就連月亮也比不過貂蟬的美貌,躲到雲彩後面,因此有了“閉月”之名。

但是貂蟬作為一個弱女子,只能被動地參與一系列的朝廷大事,擔負罵名,淪為政客的工具。

呂布白門樓被殺以後,《三國演義》就再也沒有提起貂蟬的下落。或者就連作者都認為,貂蟬已經失去了利用價值,一句話都不想為貂蟬說,將她殘酷的殘忍的拋棄了。

楊玉環“羞花”

楊玉環“羞花”之名,據說是在皇宮裡面碰到了“含羞草”,導致“含羞草”收攏葉片,極為搞笑。不管如何,楊貴妃能夠迷得唐玄宗忘乎所以,可見其美貌。

楊玉環本來是唐明皇的兒媳婦,並且已經嫁給壽王李冒整整五年,就是因為唐明皇看中了楊貴妃的美貌,將她強納入宮。

可是這個可憐的女子,並沒有得到世人的同情,反而揹負了引誘君王、導致唐朝衰弱的罵名,最終在馬嵬坡被唐明皇賜死。

在封建社會,這些女子的美貌,反而成為了她們悲慘遭遇的根源。

要說誰最幸福?也許是西施吧,最起碼還給世人留下了一個美好的希望,那就是“西施,亡吳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被用以形容女子相貌之絕美,引人遐想,而這詞源自四位美人,西施浣紗沉魚,昭君琵琶落雁,貂蟬行路閉月,玉環觀景羞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卻美而不同,結局也不同。

四大美女生生憑著美貌在歷史中留下了一抹瑰麗的色彩,但她們卻不是僅僅因為美貌而留名,她們的美貌、智慧、堅韌都是她們的武器,在一定程度上她們是改變歷史流向的那陣風兒。

回顧四大美女的人生歷程,回看故事結局,來評評四位齊名的絕世佳人,誰的人生是幸福的。

美能沉魚的西施美人

生於先秦亂世,於男人是爭名奪利的名利場,於女人卻是淪為棋子玩物的修羅場。

關於西施的前半生美貌光環加持獲譽,但後半生卻因美貌被男人玩弄於鼓掌之中,成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與范蠡相識相戀,卻被愛人送到吳王的身邊,美人計十分成功,吳國傾倒趙王崛起。



西施美人的開端讓女人豔羨,但結局卻談不上幸福,紅顏薄命,史載其為自殺或是與范蠡歸隱,而後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無論是哪種,她都已經被愛人親手放棄,於她而言,美貌都是禍非福。

音能落雁的昭君美人

一曲昭君出塞響徹千古,哀婉不絕,鴻雁聽之都忘了南飛,王昭君身為女兒身,出身不顯,沒為宮女。

但她擁有著凡俗女子不一樣的果敢勇氣,主動和親,遠嫁匈奴,為大漢帶來了五十多年的太平盛世,真真應了那句“誰言女子不如郎”。

可昭君美人是否幸福卻是難說,雖然被故國歌頌,為匈奴禮遇,但身為一個接受傳統儒家思想洗禮的女子,卻身伺三代單于,最後身死異國,芳魂難歸。

貌能閉月的貂蟬美人

身處三國,爾虞我詐,誰能獨善其身。

貂蟬美人不過是男人們政治鬥爭中的棋子罷了。養父王允所養,實則為其反間計中的一環,被董卓看中玷汙,又設計引誘呂布,讓他們二人反目成仇。

以身飼狼,沒有人問過她是否願意,政治者只關心大局,又有誰曾關心過她。棋局已成,貂蟬美人成了棄子,結局不過是流落民間,再無人關注罷了。

顏能羞花的玉環美人

長恨歌猶在耳盤桓,縱目望去,六宮粉黛無顏色,三千美人都是空,寫的就是楊貴妃美人的好顏色。



入宮飽受唐皇寵愛,華清池的瑰麗,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寵愛,從此君王不早朝的任性,都是源自楊玉環大美人。

但她有過一個男人給過全部的愛,全部的寵,有過一個帝王為她曾奮不顧身,愛美人不愛江山,風光一生。

雖被罵之禍水殃國,縱然身死馬嵬坡,何懼之有?心中有愛,身赴黃泉亦是幸福的。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處在不同的時代互不相識,卻因美貌而齊名歷史,我們無法親睹其風采孰高孰低,但較之結局幸福卻是楊貴妃小姐姐最為肆意,其他三位的男人都因為野心政治放棄她們,只有唐玄宗願為楊貴妃用江山做賭,能有此一遭,足矣!


小小嬴政


【毀三觀!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竟然是虛構的】\r

貂蟬,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閉月”之容。其養父王允為宣揚她漂亮,逢人便說我女兒比月亮美,月亮見了都要躲在雲彩後面,此後“閉月”便成了貂蟬的代稱。\r

但大家是否知道,貂蟬竟然是虛構的人物,歷史上並無此人。\r

貂蟬最早出現於《三國演義》前身《三國志平話》中,是呂布的原配妻子,兩人在家鄉失散後流落一方,淪為成為王允的婢女。王允得知後其身世後心生一計,設家宴款待太師董卓,讓貂蟬與董卓見面。王允又設宴招待呂布赴會,讓他與原配妻子相會,並承諾改日讓他們正式團聚。之後王允便送貂蟬到董卓家,董卓誤以為是王獻給自己的厚禮,喜出望外,當晚便共赴雲雨之好。呂布得知董卓的行為後,勃然大怒,提劍入堂殺害醉倒的董卓。

在《三國演義》中,貂蟬則是因遭十常侍之亂,避難出宮,為司徒王允收留為歌女。 貂蟬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在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恰巧為王允瞧見。於是,王允便將貂蟬收為義女,定下連環美人計,離間董卓與養子呂布的關係。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配給呂布,再明著把貂蟬獻給董卓做妾。貂蟬嫁給董卓之後對呂布曖昧送情,周旋於父子二人之間。呂布與董卓因此反目,也留下一個“呂布戲貂蟬”的千古傳說。\r

貂蟬這一人物雖然是虛構的,但是也是有歷史原型的。正史《後漢書》中,雖未提及貂嬋之名,但卻記錄了呂布與董卓婢妾之間的姦情。《後漢書》記載,董卓派呂布去看守自己的內宅,不料呂布竟乘主人不在,與董卓的貼身婢女暗中相戀。因畏懼姦情被董卓發現,呂布求見王允,和盤托出與董卓不和的真相,指望得到他的援助,結果反過來被王允所利用,指使他將赴宮廷開會的董卓一舉殺死。\r

這裡出現的婢女,應該就是貂嬋原型,而這個婢妾到底叫不叫貂蟬,卻無從知曉。至於人們為什麼要虛構出貂蟬這一角色,並且以假亂真,或許在三國的男人幫裡,真的需要這樣一位美女來調節一下氣氛吧。








甲歷史


在四大美女中,貂禪是"三國演義"裡的人物,史書上沒有記載,史學界把她定位虛構人物。

王昭君;為了國家和百姓的安寧出塞與匈奴和親,嫁給了呼韓邪,使大漢六十多年無戰爭,促進了兩國經濟發展,後來按當地的風俗習慣,王旺君又嫁給呼韓邪的兒子,後來與大漢反目,又陷入戰亂,王昭君因思念故鄉,鬱悶而死。

西施:勾踐因被吳國打敗,曾"臥薪嚐膽",又把傾國美女獻於吳國,西施為越國打敗吳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了美女西施,真是要美人不要江山,聽盡讒言,賜死伍相國,耗盡財力,軍無鬥志,最終亡國身死。西施的死有多種版本,只有三種版本靠譜,一種說是隨范蠡隱居經商,一種是感其夫差厚恩有愧,投i江自盡,還有一種說法是被勾踐皇后害死。

楊玉環:為國沒有什麼貢。只是李隆基的娛樂工具罷了,安祿山進宮看見美人,心生邪念,要美人必須奪江山,奪來江山才能得到美人。楊貴妃和哥哥楊國忠是沒有幹什麼好事,要不然會引起逃亡途中的政變呢,說楊國忠奸邪是事出有因的,哥哥被殺,自己賜死。

看來她們三個的結局都不怎麼樣,西施的與范蠡遊三江實在是難靠譜。

相比而言,西施若是投江自盡,也算善終,相應要幸福一點。倘若被越王皇后害死,那就是楊玉環要幸福了。

王昭君遠嫁異幫,兩國戰亂必定失寵,孤苦伶丁,憂國思鄉,油然而生林黛玉的悲慘,何談幸福。


小李子情懷2O19036


楊玉環。

大唐鼎盛巔峰時期,萬千寵愛於一身,很多文學作品中有寫到,最著名最有說服力的是李白的詩,清平調三首: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寫楊貴妃最為人所知的還是白居易的長恨歌,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唐玄宗可以稱得上千古一帝了,收拾武則天留下來的混亂局面,開創開元盛世,這是大唐帝國最鼎盛的時期,也可以稱得上中華文明最輝煌的時代,老外上世紀一直稱中國人為唐人由此而來,當然,也是大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讓唐玄宗這樣一位聖主明君,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並且改變了一個輝煌帝國的走勢和命運,沒有誰比楊貴妃更當得起傾國傾城這個詞了。

可惜,紅顏禍水,馬嵬坡下別漢皇,香魂一縷隨雲散。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西施。

關於西施的詩詞文章就數不勝數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天生麗質的人任何裝飾都是多餘的,沉魚落雁就。西施可以算得上歷史上第一位女間諜了,當然可能是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她只是做了一個王的女人該做的,取悅君王,讓他樂以忘憂。英雄難過美人關,吳王夫差果然沉迷酒色,丟了江山,所以傾國傾城一說,傾了吳國,興了越國。

傳聞說,西施後來被范蠡帶走隱居在西湖一帶,泛舟賞月,范蠡做生意發了大財,富甲一方,這倒是個很美麗的結局了,不過很可能只是民間老百姓寄予的美好想象罷了,以西施的天姿國色,好色的越王勾踐豈能不佔為己有。



貂蟬

傾國傾城,閉月羞花,三國演義中,她是王允美人計和連環計的主角,從容遊走於殘暴軍閥董卓和天下第一武將呂布中間,讓親如父子的兩人反目成仇,最終刀兵相見,除掉了東漢混亂以來第一號奸賊。而後被呂布帶著顛沛流離,到處漂泊,幾乎沒有出場的機會,呂布白門樓殞命後,貂蟬也就了無蹤跡,不知去向了。首先需要提出的是,對貂蟬正史是沒業記載的,她被後世看做是紅顏禍水,妖媚蠱惑人心,國家動亂的來源,更重要的是一女事二夫,不守貞操,這是封建倫理不能容的。

儘管如此,這樣一個奇女子的傳奇還是在民間流傳下來,後世對她的去處有過很多的猜測,比較被認可的有這麼幾個說法。

一,貂蟬是被關羽親手斬殺的。下邳城破後,關羽清理城池,在呂布的宅子裡看到貂蟬,看到她不禁心神盪漾,隨即理智戰勝情感,認為此女子太過妖媚,容易亂人心志,宜儘早除掉,於是青龍偃月刀一揮,落花滿地。不過這個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關羽被奉為武聖,不僅僅是武功蓋世,武德也是楷模,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吾不殺老幼”,怎麼可能對一個手無寸鐵柔弱嬌媚的女子下得了手呢。

二,在戰亂中死去。這個說法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呂布離開京城就帶著家人四處漂泊,寄人籬下,生活是很不穩定的,而且性格不討人喜歡,待不了多久就得跑路或者跟人打仗。貂蟬這樣一個弱不禁風的女子,哪裡趕得上呂布的赤兔馬,在顛沛流離中病死或者被亂兵殺死的可能性都是非常大的。



王昭君

中學歷史課本說昭君出塞為維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體現了大漢王朝寬容的少數民族政策,其實背後的真相是很屈辱的,自劉邦開始漢朝在對抗遊牧民族的鬥爭中一直被動挨打的處境,劉邦親率三十萬大軍追擊匈奴,結果陷入埋伏,歷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圍,最後還是通過行賄逃了回來,屈辱至極。

劉邦死後,呂后當家,匈奴冒頓單于來信說,我們兩個都是單身,要不借結合在一起吧,面對這樣的侮辱,殘暴的女強人呂后也只能忍氣吞聲,所以漢元帝送昭君出塞實質是屈辱求和的,權宜之計,隱忍等待時機,終於等到漢武帝任用衛青和霍去病才一雪前恥。

其二,王昭君只是漢文帝后宮一個身份低微的宮女而已,臨危受命,在宮中許久默默無聞,至少相比後宮眾多嬪妃,美色是談不上的,至於民間傳說美貌賽過後宮佳麗三千,因為沒有賄賂畫師而沒有被選上嬪妃,不過是後人寄予的美好想象罷了。



卿本無過,懷璧其罪。

無論是紅顏禍水,還是傾國傾城,她們只是在儘自己的本分。

至於王朝更替,天下興亡,本不是她們能夠掌握和預見的。


四個人相比起來,楊玉環當然是最幸福的,李隆基本人是千古一帝不說,還能做到萬千寵愛於一身;至於結局,只能說,紅顏薄命。

西施歷史最久遠,傳奇色彩比較多,應該說待在吳王夫差那段時間,還算是安逸平靜的,至於結局如何,不得而知;

貂蟬的身世是最坎坷的,出身卑賤,被王允當做工具和間諜安插在呂布和董卓之間,一個柔弱女子在左右朝廷命運的三個男人間周旋,稍有不慎便有殺身之禍,哪裡還能像電視劇裡面那樣奢望愛情,跟了呂布之後,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幾乎沒有過上一天的安穩日子,至於結局,自然可以想象了。

王昭君是先苦後甜。最初身在宮廷多年,錦衣玉食,接觸的都是溫文爾雅之士,突然臨危受命,遠赴草原和沙漠深處,風塵僕僕去往一個遙遠的地方,前期當然是受盡煎熬苦楚的,而後通過自己的高貴氣質,勇氣和智慧,征服了野蠻的匈奴人,受到極高的尊重,身份煊赫,子孫滿堂,在四個人裡面,結局是最幸福的。


柳影看歷史


我國古代的四大美女分別是: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貂蟬是虛構的美女,西施、王昭君、楊玉環都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美貌讓四大美女的人生不再平凡,也註定了她們一生的悲劇。

西施是四大美女中最早的一位美女,越王勾踐為了報復吳王夫差,將西施作為女間諜送給了夫差。在到達吳國後,西施深受吳王的寵愛,夫妻兩人的感情一直很和睦。然而西施女間諜的身份,註定了她不能像平常女人一樣相夫教子。

後來在西施等人的幫助下,越國滅亡了吳王,同西施有著二十年夫妻情分的吳王夫差被迫自殺。越王勾踐並沒有記住西施的恩情,他在消滅吳國後,就把西施逐漸的忘卻了。幸好西施的老朋友范蠡一直對西施念念不忘,范蠡帶著西施離開越國私奔,後來成為了天下首富。西施的前半生是悲劇的,後半生是幸福的,是四大美女中結局最好的一個。

王昭君是漢朝時期的和親美女,很多人都知道昭君出塞的故事,卻不知道王昭君在遠嫁匈奴後,遭受到的苦難。王昭君在到達匈奴後,最早嫁給了年老的呼韓邪單于,並且給呼韓邪單于生下了一個兒子。然而在王昭君結婚三年後,呼韓邪單于就撒手西去。

匈奴人的婚戀觀念開放,父親去世兒子就要娶了父親的小老婆,王昭君不願意嫁給復株累單于,給漢朝皇帝寫了一封信,希望能夠回去。結果漢朝皇帝根本沒有理會王昭君的訴求,強迫她嫁給了復株累單于。後來復株累單于也先於王昭君去世,搜諧若鞮單于繼位,搜諧若鞮單于究竟有沒有繼續迎娶王昭君,在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從匈奴的風俗來看,王昭君再嫁的可能性是極大地。在復株累單于去世兩年後,33歲的王昭君因病去世。

貂蟬是《三國演義》虛構的一個美女,貂蟬最早是王允家裡的侍女,被王允認作乾女兒。王允為了挑撥董卓和呂布的感情,將貂蟬先後獻給兩人。貂蟬先被董卓奪走做了小妾,後來呂布殺死董卓,貂蟬又被呂布奪走。呂布從洛陽戰敗後,小說中就沒有了貂蟬的記載。估計貂蟬要麼死於亂軍之中,要麼就自殺明志了。

楊玉環是唐朝時期的美女,楊玉環最早的丈夫是唐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好色的唐玄宗看中了兒媳婦,他先逼迫兒媳婦出家,又明目張膽的將兒媳婦娶到了後宮裡面。唐玄宗的年齡做楊玉環的父親還差不多,然而楊玉環根本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她只能默默地接受了這一切。幸運的是,唐玄宗非常寵愛楊玉環,夫妻兩人的感情一直很好。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帶著楊貴妃一起去四川逃難,半路上士兵們發生譁變,殺死了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楊國忠是楊貴妃的族兄,依仗著妹妹做到了丞相,在任期間專權弄國,禍亂朝政,是一個十足的奸臣。叛亂的士兵們殺死楊國忠後,要求唐玄宗殺死楊貴妃。唐玄宗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只能派遣高力士將楊貴妃勒死,一代美人就這樣香消玉殞。


史海泛舟擺渡人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和楊玉環。其中貂蟬是三國演義裡的人物,所以就剩下西施、王昭君和楊玉環。


西施本是越國之女,因為吳越交戰,越國失敗,越王勾踐也被迫到吳國為奴,後來越國通過用美人計,進獻西施,迷惑吳王夫差,導致吳王夫差貪圖美色,荒廢政事,讓夫差和伍子胥徹底君臣失和,使吳國也一步步的走向滅亡。

而西施的結局有三種說法,一是和范蠡歸隱、泛舟湖上,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二是自己投江而死。三是被吳國人投江而死。

王昭君是西漢時期之人,王昭君的出塞讓漢匈之間出現了長達五十年的太平局面,讓漢匈兩方的百姓過上了幾十年的太平之年。

因為王昭君的出塞,所以王昭君也受到後世的推崇,也得到了歷史的好評,同時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霍去病。


不過王昭君嫁到匈奴,過得並不怎麼好,匈奴人和漢朝人習慣不同,因此在其夫呼韓邪死後,按照匈奴的習慣,只得改嫁。

再到後來,大漢和匈奴之間開始有矛盾衝突,王昭君眼看自己出塞和親帶來的和平局面就要毀於一旦,她在憂鬱成疾之下,不久就離開了人世。

楊玉環是唐朝之人,本是唐玄宗李隆基之子壽王之妃,後來李隆基先讓楊玉環出家,而後封楊玉環為貴妃,楊玉環深受唐玄宗李隆基的寵愛。

李隆基不僅寵愛楊玉環,他愛屋及烏,大力封賞楊玉環的家族,同時重用楊國忠。後來在安史之亂後,李隆基在出走蜀地的時候,在路上軍士發生譁變,軍士殺死楊國忠,並且還要殺了楊玉環。李隆基當時雖然不願楊玉環死,但那時李隆基也沒有辦法,最終楊玉環被賜死。


那西施、王昭君和楊玉環,她們誰最幸福呢?

其實她們的命運都牽扯到當時的政局,一旦牽扯上了政局,就註定命運坎坷,而西施的結果有三種說法。若以西施最終和范蠡歸隱泛舟湖上的這個說法來看,西施和范蠡有情人終成眷屬,那西施就是她們之中最幸福之人了。


中孚鑑


自古紅顏多薄命,自古紅顏多禍水……這些俗語充分說明兩點,一是太美的美女都是惹禍的源頭;二是太美的美女都是倒黴的短命。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形容的就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沉魚,說的是西施,她在洗衣服時,水裡的魚都被驚豔到,忘記游泳,沉到了水底。

落雁,說的是王昭君,她在塞外,天空的大雁被她驚豔到,忘記飛行,掉到了地上。

閉月,說的是貂蟬,她的天生麗質,讓皎潔的月亮都自慚形穢。

羞花,說的是楊玉環,她的國色天香,讓美豔的花朵都羞於見面。

西施的命運

越王勾踐為了報被吳國滅亡之仇,將美女西施送給吳王夫差,西施忍辱負重,幫助勾踐滅了吳國。吳國滅亡後,關於西施的結局,眾說紛紜,一說西施與范蠡攜手隱退,一說西施羞愧自殺,一說西施被勾踐或范蠡殺死……但最廣泛的說法是西施與范蠡隱退,度過幸福一生。

王昭君的命運

王昭君本是漢元帝的一個宮女,漢元帝為與匈奴和親,挑選宮女作為和親公主,最後王昭君被選中到了遙遠的塞外與匈奴和親。她身處異域,思念家鄉,生活過的並不幸福,而且按照匈奴婚俗,她先後嫁給兩任可汗,終生不得返鄉,最終客死他鄉。


貂蟬的命運

貂蟬其實是《三國演義》的虛構人物,她與西施類似,也是被男人利用的工具。王允利用貂蟬成功挑撥離間董卓和呂布的關係,激將呂布幹掉董卓後,貂蟬就跟了呂布,端的是美女配英雄。但好景不長,呂布被曹操打敗所殺,貂蟬下落不明。

有傳言說,貂蟬被曹操送給了關羽,而關於不解風情,認為貂蟬是紅顏禍水,手起刀落,竟然把一個大美女給“咔嚓”了,這便是“關公月下斬貂蟬”的故事。


楊玉環的命運

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人盡皆知,雖說唐玄宗公開“扒灰”兒媳的行為一向為人不齒,但兩人在一起的生活確實是男歡女愛,幸福美滿。不過,正是兩人這種“幸福感”一定程度導致了天寶危機和後來的安史之亂,在馬嵬坡兵變中,唐玄宗不得已下令縊死楊貴妃。

綜上所述,古代四大美女中,只有西施的結局最完美,雖曾忍辱負重,但度過了幸福的下半生,王昭君次之,貂蟬再次之,楊玉環最悲催。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