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後,老八下場很慘,為何老十四能躲過一劫?

潘欣冉


雍正登基以後,他的很多兄弟都遭到了他的爭對,尤其是以老八胤禩為主的“八爺黨”。“八爺黨”中最早被處罰的是大阿哥,大阿哥胤禔在知道自己登基沒有希望以後,轉而向康熙舉薦由自己母親撫養長大,關係密切的八阿哥胤禩,在加上他要替康熙殺掉廢太子的言論激怒了康熙,在康熙末年被圈禁。雍正登基以後依然保持著對胤禔的圈禁,並且基本上對其沒有任何表示。同為“八爺黨”的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不僅被削去了宗籍,賜名“阿其那”,“塞斯黑”,更是被雍正關了起來,不久就雙雙去世。後世甚至流傳有老八,老九是被雍正毒死的。但是另外兩位老十胤俄和老十四胤禵相比而言,情況就好很多,只是被永久圈禁。



雍正登基以後“八阿哥黨”除了八阿哥胤禩被雍正任命為和碩廉親王,和胤祥,馬齊,隆科多擔任四大輔政大臣以外,他的三個幫手都被雍正削減。老十四擔任大將軍王,雍正一登基,就讓年羹堯到西北代替了他,讓他回京奔喪,並且直接發配去給康熙守陵。老十則是因為拖病推遲皇命,並且上奏摺前,多次寫下“雍正新君”,這件事被悄悄密奏上去。雍正知道以後,認為胤俄大不敬,將其拘禁起來,執行人是廉親王胤禩,可見雍正用心。九阿哥為人仗義和八阿哥關係最近,雍正將其發配到西寧駐紮。


老十,老十四都被軟禁起來,行動也受到了嚴密監視,自然就與老八交流不多。

當然在其他方面,老十四作為雍正的同母兄弟,雖然雍正是孝懿仁皇后撫養長大,老十四是母親德妃撫養長大,但是雍正自然也是相對於其他阿哥來說,更多的手足之情在裡邊。老十的外公是康熙的四大輔臣遏必隆,正妻來自博爾濟其特氏族,這是順治母親孝莊太后,順治第二任皇后仁憲太后的母家,這兩位太后都經歷了大半個康熙王朝。所以老十的地位在阿哥里邊尊貴程度估計僅次於太子,他後邊的勢力對他的結局也有一定影響吧。


老九胤禟出身不夠尊貴,為人向來仗義,習慣發明創造,據說他能手繪設計戰車。老九算是阿哥里邊的“外國通”,他能將滿文和拉丁文互譯,和外國傳教士關係很好,據說胤禟被命令去駐紮西寧時都帶了外國傳教士,並且通過外文自創密碼文字在“八阿哥黨”內交流。老九政治敏感度不高,雍正登基以後依然和老十,老八,書信往來密切,後來老十被拘禁抄家,翻出了忘記“閱後即焚”的老九信件。信中有關於機會已失,估計就是說皇位繼承人的言論,被作為罪證。


老八雖然是總理王大臣,但是對自己的處境,早已不做樂觀打算。雍正不斷減去他的羽翼,他又束手無策,自己打理工部,處處受到雍正的監視。據說雍正為清朝四祖建廟,因為油漆味兒大,罰胤禩和工部要員,在祖廟跪了一天。胤禩幾次奏摺,比如說削減上駟院馬匹等奏摺,都被宗人府彈劾用心不純,辦事不牢,這大多和雍正授意逃不開關係。在民間,雍正形象一直不好,皇位來源不正當,這些謠言都出自宮廷之內,後人都猜測是八阿哥胤禩一黨的所作所為。後來胤禩和胤禟的往來書信被發現,在加上無奈的胤禩破罐破摔,縱容手下太監毆打了豐臺大營將軍。

雍正四年,坐穩皇位處理完權臣年羹堯和隆科多以後,雍正矛頭對準了八阿哥胤禩一夥。老九被圈,折磨至死。老八的妻子因為在雍正封王時說過:

有什麼好高興,說不定什麼時候就逃不過死。

被雍正挫骨揚灰。(老八的妻子是一位悍婦,不拘小節,歷史上傳言老八懼內,康熙都罵過這個兒媳)老八也被削爵圈禁,第二年病逝。


紅雨說歷史



雍正登基以後,不只是老十四逃過一劫,同樣活到乾隆年間的老十胤䄉,也算是逃過一劫。

那麼為什麼他們可以逃過一劫呢?

說白了就是他們與雍正衝突不嚴重,而死的老八和老九,跟雍正的仇恨就有點大了。首先老八是雍正在九子奪嫡後期最大的對手,而老九因此多次與雍正發生衝突。

像老八和老九說白了,都是非正常死亡,不是圈禁以後鬱鬱而終,而是被折磨致死的,像老八有可能被毒死,老九很明顯就是被折磨死的。

像老十和老十四,衝突不嚴重是前提。

當然老十四與雍正的衝突也不小,不過比不上跟老八和老九的衝突。更何況二人是一奶同胞,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當然是要留他性命了。

當然折騰還是少不了得,先派去守皇陵,又給弄回來圈禁起來。

老十呢,衝突不嚴重,而且遏必隆外孫,就圈禁留著了。


宋安之


雍正帝登基以後,老八的下場的確很慘,慘到什麼程度呢?



史料為證:開除宗室、議罪四十條、改髒名阿其那(豬或者不要臉的意思),其子弘旺改名菩薩保。幽禁期間受到折磨,不到半年死去,死前喝水就吐,有傳說是被餵了毒,死後是帶著髒名進墳墓。

相較於老八,十四阿哥胤禵(ti)則幸運很多。下面,我把決定胤禵命運的五個關鍵時間段劃分出來,並相應地一一分析。

康熙57年至康熙61年(康熙帝過世之前)



這個時間段,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統率二十萬大軍討伐策妄阿拉布坦。同時,這個時期也是京城內奪嫡鬧得如火如荼的時候。

史料記載:胤禵在西征時十分勇敢。一些大臣害怕他恐有閃失,要求其留在後方,他不幹,親自帶兵馳騁在青藏高原上。

這個時期,他僅回京一次,是和康熙商量對策妄阿拉布坦是進剿或者安撫的政策,然後迴歸兵營。

這樣,在精力上,他主要是圍繞打贏西征的戰爭來考慮;在地理上,他遠離京城,避開了很多的矛盾。

這個時期,在康熙的安排下,使他遠離了奪嫡鬥爭的漩渦之外。

康熙過世至胤禵返京謁靈

康熙過世時,胤禵身在甘州(今甘肅張掖市)的兵營裡。

當時,他手握得勝之師二十萬,聽聞到康熙過世、雍正即位,他沒有一點多餘的想法,直接輕裝簡從地回京謁靈。

其實,他這時是可以手握軍權、觀望朝局變化的,但他沒這樣做。

雍正新君登基可不敢大意。雍正的對策是:晉封延信(胤禵手下的方面軍將領)為貝子,這樣可以和胤禵爵位相同,來接掌徵西大將軍印信。同時,要求延信對胤禵捜身,主要是抄沒隨身的文件和通信。

因為胤禵走得急,延信在陝西榆林就和胤禵碰上了,但他很策略,沒有執行搜身的任務。只是向雍正報告了胤禵的去向,讓雍正派其它人去搜身。

這個時期,胤禵是自己立得穩,沒有反心,才減少了雍正的猜忌。

返京謁靈至雍正二年

胤禵返京後,因為受到強行搜身的不公正的待遇,就十分憤怒,打死也不給雍正下跪,還出口頂撞了雍正。

雍正很生氣,就將他軟禁在景陵讀書。

後來,孝恭仁皇后去世。雍正講孝道,為了讓生母在地下心裡寬慰,他晉封允禵為郡王,但是沒有賜封號和給俸銀,所以黃冊註名上仍稱為固山貝子。

胤禛和胤禵,是一奶同胞,生母都是德妃烏雅氏。胤禛在佟佳氏膝下長大,而胤禵是在生母膝下長大,所以德妃十分寶貝胤禵。

“不看僧面看佛面”,在這個時期,在德妃的蔭庇下,雍正對胤禵比較客氣。即使是殿前不敬,也只是軟禁了一下,後來還象徵性地晉為郡王。

雍正三年至五年

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雍正的朝局已穩,大清算的日子終於來了。

當年,胤禵被革去王爵,降為固山貝子。

雍正四年初,胤禵被革去固山貝子,押回北京,囚禁於景山壽皇殿內。

可以說,胤禵不幸中遇到萬幸。在八爺黨的排名中,胤禵名列第三,議罪十四條。而倒黴的老八穩居第一,議罪四十條,把議罪二十八條的老九遠遠地甩在了後面。

按照“排排坐、吃果果”的遊戲規則,老八和老九率先吃上了“毒果果”,並且不久之後一命歸西。

在這一時期,因為老八和老九在前面當了出氣筒,輪到雍正下手整胤禵時,滿腔的恨意消掉了不少,才這導致胤禵躲過了一劫。

我私下認為:因為親情和胤禵自身的磊落,雍正也許從沒對他起過殺心。

雍正五年至雍正十三年

因為雍正嚴罰了八爺黨和矢志推行改革,得罪了朝野中的很大一部分人,他們紛紛反擊,造起了雍正的謠言。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流言可以殺人。”



這時,一個專門負責搞笑的造反書生曾靜把自己奉獻給了雍正,(曾靜造反的故事很有意思,可以在我的《乾隆時期文字獄萌發》一文中翻翻)倆人合作原創了一本叫《大義覺迷錄》的書。

在《大義覺迷錄》中,雍正全面論述了兩個“正”:大清的立國之正和雍正的得位之正。

在書中,雍正的形象挺偉岸,再也不是謠言中的那個“殺父、篡位、氣母、弒弟”的暴君。於是,雍正獎給曾靜1000兩銀子,讓他全國宣講《大義覺迷錄》。

胤禵在雍正朝後期,基本上沒受到什麼折騰,主要得感謝《大義覺迷錄》。它把雍正講得太正面了,為了維護自己的良好形象,雍正不好意思對胤禵把事情做絕。另外,那些想挑撥是非的朝臣,在這種大環境下,也就不敢再對胤禵說三道四。

說說㣧禵的結局吧!

乾隆即皇位不久,便下令釋放允禵。

乾隆二年(1737年),允禵被封為奉恩輔國公。

乾隆十二年(1748年),封多羅貝勒。

乾隆十三年(1749年),晉為多羅恂郡王。

我是歷史閒話人,祝朋友們閱讀愉快!近一個月內,我會專注於剖析康、雍、乾三朝的歷史事件,如果大家感興趣,就順手點個關注吧。


鏈天絕


野史上說,雍正是偷了老十四的皇位,也就是所謂的十字加了一橫,所以傳位十四就變成了傳位於四阿哥,以這個來揣測的話,你偷了人家的皇位也就算了,你再殺人家,似乎就太說不過去了!第二點,十四跟老四是同母嫡出,跟老八不同!第三,十四一直再邊疆守關,手握重兵,老四肯定有所忌憚!第四,九龍奪嫡,其實老十四是被老八拖下水的,當時十四似乎並不太熱心,這點從其一直鎮守邊關就能看出一二,而老八結黨營私,一直為康熙所忌,後來自知進位無望,就轉而去支持老十四了,至於老八為何支持十四,因為他沒得選了,當時老大庶出,老二太子被廢,老三退出,老四對手,找了一圈,只有十四有希望了!所以從這點看,老四與老十四的矛盾歸根結底還是老四與老八的矛盾。最後一點,其實老四與老八的矛盾,就是老二廢太子與老八的矛盾,因為老四一開始是支持太子的,太子倒臺之後,老四繼承了太子的班底,而重點是,關鍵點是,太子是被老八拌倒的,結果老八也受牽連,被下獄了,同時也被康熙深深忌憚了,所以從這點上看,即便雍正登基之後不想殺老八,原來太子那幫舊臣也不會善罷甘休的,


誰來和我乾杯922


看到題目說老八下場很慘,很多人說雍正打擊八爺黨狠毒刻薄,這樣的觀點,我不敢苟同。看過《雍正王朝》的都知道,雍正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皇帝,而且歷史也對雍正有了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如果沒有雍正的勵精圖治,哪有什麼康乾盛世。



公允的說,雍正算是一個性情中人,雖然刻薄,但並不寡恩。九子奪嫡,大位之爭,本來就是你死我活、刀光斧影。相比於李世民,雍正算是一個非常仁慈的勝利者了。李世民發動宣武門之變,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後,連他們的孩子都放過,悉數斬盡殺絕。

雍正其實很念及兄弟情分的。康熙作為一代英主,這點識人的眼光還是有的,否則不會把大位傳給雍正。從兩點可以看出:



一,善待廢太子胤礽。雍正繼位後,對廢太子胤礽十分善待,在其死後予以大葬。胤礽諸子也都被封爵,雍正繼位僅僅一個月,便加封胤礽之子弘晳為多羅理郡王,後來又加恩封其為和碩理親王。而其他諸子也封為輔國公之類的爵位,可謂恩遇有加。

二,雍正登基後,第一時間任命皇八弟允禩為總理王大臣、和碩廉親王、理藩院尚書等要職顯爵。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從本意來說,雍正還是希望老八能夠以社稷為重,幫自己好好打理大清江山的,所以才委以重任。並不是有些人(包括電視劇中老八本人)所說的暗藏殺機的。

那麼,後來,雍正為什麼要嚴厲打擊八爺黨,奪爵的奪爵,圈禁的圈禁,以至把老八置於死地呢?為什麼要對同是八爺黨的老十四網開一面呢(還有老十胤娥也得以善終)?我認為,老八有“三必除”,老十四有“三必留”。

一,老八的“三必除”

1,篡位之心,昭然若揭,此一必除。老八奪嫡失敗後,始終賊心不死,一直想謀取大位。特別是借雍正整頓旗務之機,左右串聯,矯旨調兵,突然提出八王議政對雍正進行逼宮,如果不是張廷玉力挺危局,如果不是十三爺前來救駕,雍正很可能被八爺黨逼迫退位。



2,黨羽太多,興風作浪,此二必除。老八素有八賢王之稱,拉幫結派,結黨營私,其黨羽遍佈朝野。康熙駕崩之前,雖然替後主剪除了一部分,如佟國維等,但沒有清理乾淨。這點從八王議政逼宮時可見一斑,除了張廷玉挺身而出,力斥八爺黨險惡用心之外,滿朝文武竟然都默不作聲,更有甚者,隆科多作為九門提督竟然倒戈反叛。如果不除掉老八,則大清永無寧日。

3,鞏固江山,免除後患,此三必除。老八如此險惡,讓雍正不寒而慄。自己如此剛毅堅硬,老八都想分庭抗禮。如果自己百年之後,弘曆繼位,老八如果想篡位的話,以弘曆的性格,是很難與之抗衡的。所以,為了保住後代的江山社稷,老八非除不可。

二,老十四的“三必留”。

其實,雍正並不狠毒,對待兄弟還是很講情分的,如果不是八爺黨步步緊逼,雍正絕不會痛下殺手。即便如此,八爺黨只有老八和老九圈禁而死,老十和老十四都得以善終。



1,一母同胞,此一必留。老十四胤禵和雍正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生母都是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雖然在爭奪儲君上,雙方陣營不同,但畢竟是骨肉連筋。且雍正繼位時(1622年),其母尚且健在(死於1623年),雍正連同父異母的老十胤娥都網開一面,何況自己的親弟弟呢!如果連親弟弟都不放過,如何面對母親,如何面對天下百姓。

3,虎落平陽,此二必留。老十四被解除兵權後,就被雍正打發去看守皇陵了,變相軟禁起來。大寶無望,老十四心灰意冷,再也無心爭奪。且老十四並不是八爺的死黨,始終與老八貌合神離,如今虎落平陽,已經對皇位夠不成威脅,雍正沒有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韙,背一個戧殺親弟的罪名。

4,聖祖遺訓,此三必留。康熙駕崩之前,曾有遺訓,要雍正善待自己的兄弟,不要骨肉相殘。這就是雍正為什麼只圈禁老八和老九,對老十和老十四法外開恩的原因之一,同時,雍正對老八和老九的子孫,也沒有斬盡殺絕,而是採取了相對寬大的流放。乾隆繼位以後,又將老八的後人恢復宗籍。

閱後如果喜歡,不要忘記點擊右上角關注。這樣,就可以每天第一時間免費獲取本頭條號分享的管理知識啦

分享是一種快樂,關注是一種美德。歡迎大家關注、交流、評論、轉發。謝謝😜


管理那點事


愛新覺羅·胤禩(八爺),雍正即位後,為穩定人心,先改胤禩名為允禩(避諱),並封其為和碩廉親王,命辦理工部事務,兼理藩院尚書。

但在雍正皇位坐穩後,革去黃帶子,削其王爵,圈禁,進行監視,改名為“阿其那”,滿語“狗”的意思,並以長篇諭旨,歷數等罪頒示全國,後病死於監所,民間認為被毒死。

愛新覺羅·胤禵(十四爺),雍正即位後,將胤禵遠派守皇陵幽禁,不許返回京師,並命馬蘭峪總兵範時繹監視他的行動。雍正四年被押回北京,囚禁於景山壽皇殿內。直至乾隆帝弘曆即位後,允禵才恢復了自由。

相比之下,雖然雍正都展開了對當年參與儲位爭奪的兄弟的徹底打擊,但十四爺的命運比八爺好太多了。這是為何?要知道在雍正皇位正統性上,可是傳言康熙是要傳位於十四爺的。

首先,胤禵是雍正的同母弟,生母都是孝恭仁皇后。

康熙帝去世後,胤禵被召回京師,隨即軟禁於景陵讀書,不許返回京師,並命馬蘭峪總兵範時繹監視他的行動。不久,孝恭仁皇后去世,雍正在慰“皇妣皇太后之心”的幌子下,晉封允禵為郡王,實為虛銜,但未賜封號和給予俸銀,註名黃冊仍稱固山貝子。

其次,胤禵對大清貢獻很大,率兵入藏,驅逐準噶爾。

康熙五十七年春,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喇布坦出兵進攻西藏,拉藏汗請求清朝發兵救援。五十七年十月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統率大軍進駐青海,討伐策妄阿喇布坦,封大將軍王,並以天子親征的規格出征,“用正黃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樣”。

胤禵抵達西寧後,開始指揮作戰。他統帥駐防新疆、甘肅和青海等省的八旗、綠營部隊,號稱三十餘萬,實際兵力為十多萬人。胤禵的大將軍是個綜合管理崗位,參與軍事決策指揮,軍隊調度,部署人事,舉薦任命將領,保障後勤,情報收集,安撫穩定軍心,激勵部隊,調節內部和外部矛盾,籠絡達賴喇嘛,青海各部以及其他少數民族,說服青海各部共同出兵護送達賴喇嘛等等。

在一切準備就緒之後,胤禵即指揮平逆將軍延信由青海、定西將軍葛爾弼由川滇進軍西藏。八月,葛爾弼率部進駐拉薩。九月,胤禵命令延信送新封達賴喇嘛進藏,在拉薩舉行了莊嚴的坐床儀式。至此,由策旺阿拉布坦所策動的西藏叛亂徹底平定,胤禵也因此威名遠震。

康熙諭令立碑紀念,命宗室、輔國公阿蘭布起草御製碑文。雍正即位後,以碑文並不頌揚其父,“惟稱大將軍胤禵公德”,令將石碑砸毀,重新撰寫碑文。

最後,十四爺雖屬於八爺黨,但並非與他們團結一致。

看似十四爺支持八爺,但十四爺在八爺心中的地位,並非等同於九爺和十爺。九爺和十爺的利用價值在於皇子身份,而且八爺能夠鎮得住他們;十四爺則不同,他手中擁有兵權,八爺除了需要文官們的支持,自然也是需要武將們的支持,十四爺在軍中的地位之高,尤其在康熙帝心目中的地位,這樣的成就自然是八爺無法匹及的,倘若八爺即位,估計十四爺無法善終。

另外,在太子胤礽二次被廢的事件上,八爺完全利用十四爺,在胤禩得到高福送來的太子寫給任伯安的密信之後,意識到再次扳倒太子的機會來了,但是糾結在到底由誰將太子密信上奏康熙的問題上。

其實,這四個人都明白,密信一旦落到康熙手裡,胤礽再次被廢是必然的,但是舉報人是什麼結果就很難說了,所以,誰都不願意上奏,最後,還是胤禩以胤禵為兵部的管部阿哥,正在追查淮安綠營官兵被殺,為由頭,又其上奏。胤禵雖然接下了任務,但是悻悻而去。

當然,胤禵也不是傻子,給康熙上奏時也留了一手,只是將太子寫給任伯安的密信寄給了康熙,而沒有自己的奏摺。通過這一事件,已經很明顯了,胤禩和胤禵是在相互利用,同時也在相互防範。

舉薦大將軍王事件上,西北策零阿拉布坦作亂,康熙決定派兵征討,選皇子一名帶兵。此時,胤禛、胤禩和胤禵等一干阿哥,都料定大將軍王就是康熙的即位人選,都想爭這個機會。在小範圍討論的時候,胤禩和胤禵兩人,相互謙讓了半天,看起來是慷慨陳詞,實際上是在相互試探,畢竟,絕對的皇權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致命的誘惑。

胤禛舉薦胤禵為大將軍王,年羹堯出任陝甘總督,不僅成功的離間了胤禩和胤禵的關係,更是牽制住了胤禵手下的十萬精銳部隊,當然,這是後話。胤禵被康熙指派為大將軍王之後,胤禩就安排了鄂倫岱、雅布齊和塔寧等人,名為協助,實為監視胤禵。

康熙大壽事件上,這主要有三個事件,第一個是當胤禩意識到康熙在等待西北勝利的消息的時候,給胤禵密信,反而不讓其出兵,對此,胤禵看得很明白,生怕自己打了勝仗,壓胤禩一頭。

第二個就是胤禵再次發揮自己模仿別人筆跡的特長,第一次是在熱河避暑山莊模仿太子的筆跡,這一次模仿了胤禩的筆跡,成功策反了鄂倫岱為自己所用,以為康熙祝壽為名回京,打探京城情況。

第三個就是胤禩冒用胤禵的名義,在壽誕慶典上給康熙送死鷹,為了皇位無所不用其極。所以說,胤禩和胤禵的關係準確的說是相互利用比較好 。

不論是八爺和十四爺的命運如何,皇權面前,大家都紅了眼,一步之遙,就是天上地下。


五味社


因為老十四畢竟是一個媽媽生的呀!

對於這個弟弟,雍正皇帝肯定是有忌憚的,要是往死了整,就有“不孝”的嫌疑了。為啥呢?第一,皇太后確實比較愛這個小兒子。雍正出生的時候,德妃的身份非常低微,按例估計沒怎麼見過大兒子。所以後來生了小兒子,可以親自撫養了,肯定是嬌慣的。這一點,從允禵回京之後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實在像極了一個潑辣任性小朋友。

如今我之兄為皇帝,指望我叩頭耶?我回京不過一覲梓宮,得見太后,我之事即畢矣。

雍正皇帝還是要顧忌媽媽的態度的。

第二,雍正皇帝對於允禵沒有那麼厭惡。這從他私下的和臣子的對話中可以看出。比如他和年羹堯曾經說過,

貝子允禟近日行事光景頗知收斂(硃批:此人奸詭叵測之人,非廉親王、允禵之比。此二人真還望其後悔。)


其【允禟】語無倫次,心地(硃批:秉性)淺詐,竭力做哭(硃批,雖詐,這還好)介而無眼淚,故為親熱煦煦孑孑之狀,蓋有意學廉親王而(醜婦效顰,萬不及一)細緻則遠不及也。臣不能悉記錄,其大概可以知其終無悔過之意(此人膽量不堪,到定不得。再看。)

也就是說,他最討厭的人第一位其實是允禟,其次才是八阿哥和十四阿哥。所以,等到八阿哥的事敗,雍正在聖旨裡提到允禵,只不過說他“為阿其那、塞思黑所愚”。


susie李舒


當年劉詩詩和吳奇隆的定情之作,就是兩人合作的穿越劇《步步驚心》,若曦和雍正的愛情真正的從歷史“穿越”到了現實,如今兩人也是恩恩愛愛,還生下了可愛的兒子,成為眾人眼中的模範夫妻。

《步步驚心》大火之後,我也認真分析了,儘管承認影視劇都有美化加工,但是步步驚心還是比較尊重歷史的,至少不會讓人覺得胡扯。

《步步驚心》的歷史定位在清朝,康熙在位時,他最有權力的九個兒子,爭奪皇位的故事。最後由吳奇隆扮演的四阿哥胤禛繼承皇位,即歷史上的雍正皇帝。

雍正帝在歷史上,名聲並不咋地,有人說,雍正帝登基前,為了皇位和兄弟爭得你死我活,登基後處處打擊、殘害兄弟,為什麼雍正帝落下個這麼個名聲呢?

在歷史上,大阿哥胤褆和二阿哥胤礽相繼被出局之後,太子之位一直是虛位以待,當時最有能力競爭的就是四阿哥和八阿哥。對胤禛威脅最大的莫過於八阿哥,老八不僅僅有智慧,懂得運籌威武,還暗中積攢了自己的勢力,在康熙執政晚期,八阿哥胤禩幾乎受到了眾大臣的擁戴,最後卻是老四登上皇位,你說擱誰身上,咱們不得秋後算賬,專治各種不服。所以胤禛登基後,清理弟弟們的政治關係,首當其衝就是清理老八的勢力範圍,誰讓你在我登基前是個紅人呢。

在《步步驚心》中,八阿哥最終死在牢裡,但是在真正歷史上,八阿哥其實並不是死在牢裡。雍正登基後,首先是將八阿哥貶為庶人,之後把八阿哥幽禁在王府裡,並且派人監視,最終八阿哥在府中去世。其實八阿哥最終的命運大同小異,只是死去的方式不一樣。

與此同時,胤禛也著重清理八王黨的勢力。最出名的就是九阿哥胤禟,經歷了革爵、改名、削除宗籍,最後死在了大牢裡,命運真是慘不忍睹。十阿哥胤俄也是在雍正登基後,經歷了革爵、圈禁的命運。那些支持八阿哥胤禩的大臣,最後都難逃被胤禛的打壓。

那麼為什麼在最後八王黨勢力裡,只有十四阿哥能夠躲過一劫呢?

主要是因為,十四阿哥是自己的一母胞弟,儘管兩人在不同的環境下長大,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政見,但是他畢竟是自己的親弟弟,而且同為一個母親所生,雍正會遷就母親,為母親考慮,不會置老十四於死地。

並且雍正知道十四阿哥是個性情中人,他非常看重義氣,從當年他為老八出頭,得罪康熙就能看出來,所以十四阿哥不是雍正的真正對手,這樣一個愣頭青,對雍正的皇位來說構不成威脅,雍正自然就不會置他於死地。

而且當時流傳著雍正的皇位,不是從正道上得來的,因為他揹負著篡改詔書、殺父奪位的罵名。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地位,也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聲,他不得不留下自己的親弟弟,不能讓輿論把自己弄得處境難堪,否則百姓認為自己把弟弟們都趕盡殺絕,那麼他們就不會覺得自己是一個仁德、寬厚的皇帝,不利於穩定民心,也不利於穩定統治。

而且老十四也不是老八,老八即使什麼事情都不說,什麼情緒都不表現,也會讓雍正懷疑他居心叵測,所以雍正也因為老八經常傷腦筋。雍正殺老八無愧於心,因為他是自己的主要政敵,如果留下,就會貽害無窮。但是要他殺十四阿哥卻有些名不正言不順,因為老十四隻是支持老八而已,並沒有意圖造反、取代雍正。

聰明如雍正,又怎會做損人不利己的事呢?所以十四阿哥一定是殺不得的,但是不殺老十四不代表就放任他自由。

雍正讓十四阿哥一直生活在景陵,雍正對外宣稱是讓他時時可以瞻仰父皇的陵墓,其實就是幽禁十四阿哥,讓他遠離朝堂政治。換句話說就是老十四你哪涼快你上哪待著吧,我也不殺你,我也不用你,你就在景陵養老吧,你的作用就是給我留個好名聲。

每一個皇室子孫都想要當皇帝,不僅僅是能夠享受到高貴的生活,還是有無上的權力,就像把握著你的生殺大權一樣,也難怪都要趨之若鶩。

奪嫡之路走得有多艱辛,登基之後就會還回去多少,就像雍正一般。


史論縱橫


葛大小姐回答這個問題:

康熙帝

康熙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一生共下35個兒子,20個女兒,還有一個養女,共56個孩子。

康熙一生,勵精圖治,創造了較為穩定的局勢,人民生活得到較大改善,國家財富有所積累,疆域遼闊,整個社會處於發展階段,故被稱為康熙盛世。

毫無疑問,和很多的帝王相比,康熙是一個好皇帝,但是,卻不是一個好爸爸,在康熙王朝發生了較為嚴重的“九子奪嫡”事件,嚴重分散了康熙的精力,影響了國家的發展。

九子奪嫡都有誰:

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九子如何奪嫡:

康熙十四年,立二阿哥胤礽為皇太子(2歲),康熙認為只要立下太子,就斷了其他皇子的念頭,也就不會出現爭奪皇位的現象,其實,恰恰相反,皇太子不爭氣,能力素質差,揹著康熙幹了不少髒事兒,先後兩次被廢,其他皇子群起而攻之,皇位爭奪戰更加激烈。

八阿哥胤禩,此人精明能幹,善於籠絡人心,人稱“八賢王”,他勾結大阿哥胤禔、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四阿哥胤禵等皇子,處處給太子下絆,結成了最大的八爺黨,時刻不忘覬覦皇位,被康熙察覺後關押,後又釋放。胤禩看到自己接班的希望渺茫,就轉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上位,推舉胤禵為大將軍王,出兵平定準噶爾叛亂。

四阿哥胤禛 影視圖

四阿哥胤禛本來屬於太子黨,太子第一次被廢后,他積極為太子說好話,待到太子第二次被廢,他看到太子徹底涼涼,就開始考慮上位的事情,聯合十三阿哥胤祥等人,形成了四爺黨,和以八阿哥胤禩為首大八爺黨明爭暗鬥。

十四阿哥胤禵 影視圖

十四阿哥胤禵被圈禁。

康熙六十一年,病逝於暢春園,遺詔四阿哥胤禛繼位,他令人攜密諭赴藏奪取十四阿哥胤禵撫遠大將軍印信,護送回京參加葬禮。胤禵十分憤恨,對皇上出言無狀,四阿哥胤禛登基後,立即將胤禵軟禁,先是派他去給康熙守靈,不許返京,後來,始終還是不放心,害怕其他阿哥擁立胤禵,就將他改為圈禁,雍正在位期間,胤禵一直被圈禁,乾隆即位不久,就釋放了胤禵,先後封為奉恩輔國公、多羅貝勒、多羅恂郡王,先後任正黃旗漢軍都統、總管正黃旗覺羅學等職務。

八阿哥胤禩 影視圖

八阿哥胤禩結果很慘!

而八阿哥胤禩的處罰就很嚴厲了,雍正登基後,為穩定人心,封胤禩為和碩廉親王,辦理工部事務,但胤禩是個不省心的人,始終對皇位不死心,繼續結黨營私,煽動雍正的兒子弘時窩裡鬥,又聯合關外八旗王爺和隆科多,借恢復八王議政,差一點就奪取雍正的帝位。雍正不再客氣,公佈胤禩四十條罪狀,圈禁宗人府,抄家,家人發配,並改其名為“阿其那”(滿語“akina”的音譯。舊說是狗的意思),當年九月,胤禩因咳嗽病逝於監獄,民間普遍認為他是被雍正毒死的。

雍正帝

都是親兄弟,為什麼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差距這麼大呢?

一是親情。雍正帝和十四阿哥胤禵是一奶同袍,母親都是孝恭仁皇后烏雅氏,雖然四阿哥胤禛被送給當時剛喪子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但兩人始終是親兄弟,雍正繼位後,孝恭仁皇后還活著,她是不可能看著雍正殺自己的弟弟的,所以,當雍正帝打壓十四阿哥胤禵時,其母烏雅氏非常生氣,拒絕接受皇太后的尊位。

二是威脅小。十四阿哥胤禵雖然和雍正不是一路人,投靠了八爺黨,但是,並沒有給雍正造成太大的麻煩,而且胤禵性格耿直,康熙駕崩時,胤禵雖然手握重兵,但是卻沒有任何異常舉動,而且,雍正派人奪取兵權時,胤禵交權還是比較痛快的。

三是威望大。胤禵被封為大將軍王,平定了準噶爾部的叛亂,保證了西藏多年的安定,且胤禵統帥新疆、甘肅、青海的八旗、綠營部隊,近三十萬,善於用兵,無論在西北還是在軍中,威望都極高,雍正不得不有所顧忌。

四是心裡有鬼。康熙突然病逝,究竟是傳位十四阿哥胤禵還是傳位於四阿哥胤禛,除了幾個當事人,無人知道,但是民間都盛傳雍正將“傳位十四阿哥”改為“傳位於四阿哥”,才奪取帝位,如果匆匆忙忙將胤禵殺了,恰恰證明這個傳聞是真的。


帝位的爭奪始終都是殘酷的,雍正一生揹負“謀父、逼母、弒兄、殺弟”的名聲,為了改變這種皇位爭奪的教訓,雍正不再設立太子,駕崩前當著眾人將遺詔放到宮殿匾額後,防止了再次爆發皇位爭奪戰。



(我是熱愛歷史故事的葛大小姐,如果你也喜歡探討歷史的話,那就算找對人了,關注我,每天都有精彩的歷史故事看!)

葛大小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