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算盡的“八賢王”胤禩的“逼宮”鬧劇為何會失敗呢?

雨霽視角


胤禩的如意算盤是打得啪啪響,他想扳倒雍正,過渡一下,然後自己上位。因此,胤禩才在有了充分準備(關外旗主進京、收服隆科多、自以為掌控了京畿兵權等)的前提下,志在必得、氣勢洶洶的“逼宮”。那麼鬧劇為什麼沒有成功呢?下面咱就聊一聊。

機關算盡的“八賢王”

曾經想得到太子之位的、人稱“八賢王”的胤禩,自“斃鷹事件”以後,已經名存實亡了。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到熱河巡視,胤禩當時因去祭奠母親,沒能在路途中侍奉父皇,只是派了個太監到康熙處說明了原因,同時讓這個太監給康熙送去了一隻老鷹。但不知怎麼回事,當康熙看到老鷹時,那老鷹竟然已經竟快死了,於是康熙非常生氣,認為這是八阿哥對自己的詛咒,當著各位皇子的面,說了一些胤禩大不敬的話, 並說:“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這就是歷史的“斃鷹事件”。從此以後,康熙非常厭惡這個他曾經十分喜愛的皇子,不再重用他。甭說太子之位,就是一般的差事,也輕易不再派給他。


(胤禩影視形象)


經過康熙打壓後,支持“八爺黨”的官員就沒有多少了,尤其是“一、二品的官不多了”,胤禩自己也覺得底氣不足了。因而,他們在朝堂上的聲勢弱了,影響小了。真正的話語權被逐漸剝奪了,蝦兵蟹將再多也無濟於事。

雍正朝初期,胤禩被封為總理王大臣,也只是雍正對他的“軟處理”,根本沒有實權,尤其是沒有兵權。雖說後來拉攏了隆科多,但九門提督的兵馬比起京郊的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兵馬,無論是人數還是戰鬥力,都無法相提並論。也就是說,胤禩雖然通過隆科多得到了點間接兵權,但也就是“杯水車薪”,難成大事。

關外的旗主,雖說借整頓旗務之名來到了朝廷,給胤禩長了臉,助了表面的威風,但實際上,一則帶的兵不多(也不可能帶多了兵,否則誰守家);二則離開了大本營,又能發揮多大的作用?

妄想通過“逼宮”,實行“八王議政”,從而扳倒雍正的過程中,胤禩雖然哄騙弘晝誤傳雍正旨意,渾水摸魚,暫時接管了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防務,其實並沒有真正接管二營的防務,只是起到了暫時讓二營按兵不動的作用,為逼宮爭取一些時間而已,並不能真正指揮調動二營的兵馬。因為,只有皇帝、十三爺胤祥才能真正調度他們。

因此說,胤禩的“逼宮”陣勢,是徒有其表,雷聲大雨點小,難成大事。

保駕護航的“十三爺”

十三阿哥胤祥號稱“俠王”,他的外公是蒙古的土謝圖汗王爺。他的名字是康熙根據“國之將興必有禎祥”而取的。可見,清聖祖是本著大清國蒸蒸日上、興旺發達的意願為自己的十三子取名為“祥”的。在清聖祖的眼中,十三爺的出生不只是一個生命的開始,而是大清將興的前兆。十三阿哥胤從小乖巧,對父皇非常地孝順和仰慕,才華出眾。在一次南巡的時候,康熙曾讓隨行大臣欣賞過十三阿哥的書法,大臣們都交口稱讚。而且,他騎馬射箭的技藝非常高超,史書上記載:“精於騎射,發必命中”。這樣的皇子,得到父皇的喜愛很正常。


(胤祥影視形象)


康熙四十七年,胤祥因太子胤礽廢立之事,言行不當,惹得康熙不高興。康熙五十年後,就逐漸淡出了父皇的視野,並被圈禁了十餘年。有人揣測說,一方面是康熙對他的不明就裡的魯莽行事予以懲戒,磨鍊他的意志,陶冶他的性情,以便能成為後繼之君的得力助手;另一方面康熙也是為了自己的帝王之威!

當時,清聖祖看到了皇位爭奪的嚴酷性,也看到了老十三的無求無慾,更看到了他在軍隊中的威望,萬一有什麼不測,江山社稷會受到影響。非常之人,採取非常措施,是可以理解的。對於康熙來說,最重要的是天下,是江山,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江山社稷的穩固。因此,不管十三爺也罷,太子胤礽也罷,甚至老四胤禛也罷,只要阻礙了江山穩固,他都在所不惜。

雍正初年,胤祥就深得皇兄的寵用,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二號人物,主掌兵權。他擁有京內和京畿地區絕對的軍事權力。尤其是京外二營,主要軍官都是十三爺提攜的,彼此都有過命的交情,自然能一呼百應。無皇帝諭令或十三爺手令,絕對調度不了。這和十三爺的身體健康與否沒有關係,只要他活著,還能發號施令,就能調度兵馬,置敵人於死地。


(雍正帝影視形象)


未雨綢繆的“雍正帝”

對付“八爺黨”,雍正早有準備 ,登基前就準備好了。而且,雍正早就發現了弘時的不軌行為,因此與十三爺商量後,決定利用弘晝充當他們的“眼線”,摸清“八爺黨”的底牌。

在豐臺大營,老八胤禩和弘時矯旨,弘晝沒有當場拆穿,反而裝起了糊塗,讓老八胤禩和弘時放鬆了對他的警惕。弘晝在這一點是真是聰明,非常的機警。而且,弘晝還利用第二天早朝的時機,給十三爺通風報信。這個時機選擇得非常得當,使得八爺開弓沒有了回頭箭,“逼宮亂政”之罪被坐實。

因此,不管八爺怎麼折騰,也戰勝不了病入膏肓的十三爺,“逼宮”的鬧劇必定以失敗告終。


校書郎工作室,叄月春


歷史漫談君


八賢王說了:“我這一生就悔在了一個賢字。”從逼宮這場戲來說,八賢王胤禩確實太賢了,九王爺就是個碎催,老十就是個大傻冒。當時朝堂之上八爺提出要八王議政,氣得雍正都犯了心臟病了,在那真難受。再看幾位王爺坐那一動不動,好象單等皇上駕崩了,然後順利接班。多麼賢良的八賢王呀,把皇權之爭看成過日子了,但等老家兒一完,順利繼承大位。當時形勢對老八他們非常有力,隆可多已被他們收買,皇上勢單力孤可做為人質。要是狠角色必定將皇上拿下,擁立新君,關上城門。即使十三王爺帶兵前來,新君也可以發佈命令,帶兵總管加三級,士兵賞銀二十兩,錢往地上一灑,十三王爺也沒轍。

其實那都是電視劇編的,為了精彩,引人入勝。真實情況是,雍正有自己的情報機構叫粘竿處,就是特務機構。為什麼叫粘杆呢。北京小孩夏天粘蜻蜓,有時上樹粘。特務假介粘蜻蜓就上樹上房,監視這些異黨的行動,一有風吹草動就報告。所以八爺一舉一動都在監控之中,始終沒有成氣候的可能。再說八爺就是邀買人心,沒有帝王殺伐決斷的氣質。





劍指歷史


很簡單的道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而胤禩機關算盡,只是沒有槍桿子,才會遭致失敗。

有人說,胤禩有槍桿子啊,他已經控制了京外兩營和隆科多的步軍統領衙門。可以說,在逼宮時,整個北京都已經控制在他手中。

我只能說,非也,非也,胤禩自始至終也沒有控制京外兩營。



首先,胤禩只是通過假傳聖旨的方式暫時穩住了京外兩營勢力。胤禩帶著弘時和弘晝來接管防務時,豐臺提督曾說,沒有皇帝的聖旨和十三爺的手令,誰都無權接管防務。所以胤禩才讓弘時故意混淆視聽,還故意引誘弘晝說錯了話,豐臺提督這才將信將疑地允許關外鐵騎共管防務。

顯然,兩營的兵力要高於關外的兵力,因為後來十三爺胤祥很輕易就兵不血刃地收回了兩營的兵權,可見得知真相的豐臺提督很容易就能把關外鐵騎迅速控制。而胤禩的想法是,他並不打算真正控制京外兩營,他只想利用這個時間差瞞天過海,逼迫雍正同意八王議政,儘快收回權力,然後木已成舟,關外鐵騎就可以圓滿完成他們的使命,撤出兩營即可。



但很可惜,胤禩沒有控制住真正掌握兵權的人物,即十三爺胤祥。

而這就是胤禩逼宮失敗的第二個原因。

康熙去世時,胤祥遠在宗人府,沒能控制住胤祥的胤禩最終失掉了皇位。而這次逼宮,胤禩本以為胤祥會來參加朝會,正好可以將其在朝堂上一併控制,結果弘晝小心翼翼地提醒了胤祥一下,他就立刻調轉方向,前往豐臺了。

所以,儘管胤禩利用隆科多步軍統領衙門的兵馬控制了朝會,但胤祥這個定海神針他還是沒有控制住,最終也正是胤祥,奪回了京外兩營的兵權,讓胤禩功敗垂成。



如果弘晝沒有說那句話,而胤祥真的進入了朝會現場,並被胤禩控制,可能胤禩就真的能成功了。


達摩說


老八胤禩趁雍正病重之際,企圖藉著整頓旗務的理由,聯合關外的旗主王爺在大朝會上提出恢復“八王議政”的祖制,從而架空雍正,趁機奪取帝位。為確保萬無一失,胤禩這次不僅聯合了四位旗主王爺,而且把皇三子弘時和掌握京城九門防務的隆科多也拉入了逼宮陣營。打著整頓旗營的幌子,讓旗主王爺帶來的兵馬進駐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控制了衛戍京師的外圍兵權。
城外兩座大營的防務被接管,城內有隆科多和步軍統領衙門做內應,就連胤禩自己也說:“現在至少有九成勝算了,還有一成不是人算,是天算!”出人意料的是,胤禩敗就敗在這一成“天算”上,最終落得功虧一簣,抄家奪爵的悲慘結局。

那麼胤禩絞盡腦汁,精心設計的“逼宮”鬧劇為何會以失敗告終呢?

早有預料的雍正帝

當皇三子弘時提出讓旗主王爺進京,共同整頓旗務的建議時,原本倚靠在靠墊上的雍正突然間坐了起來,嚴肅地問了一句:“這話是誰對你說的?”這說明雍正敏銳地察覺出讓旗主王爺一同進京所帶來的威脅,只是在權衡利弊後,決定實施欲擒故縱之計,同意他們共同進京商議整頓旗務事宜。為此,雍正還拖著病軀,冒著嚴寒到老十三府上與臥病在床的胤祥商議。老十三提出奉天的鐵帽子王一向都是老八負責聯絡,擔心他們會串通一氣,釀成大亂。雍正自信滿滿地表示:“讓他去辦,翻不了天”、“要是膿包遲早得擠了它”。

扭轉乾坤的老十三

雖然雍正自信慢慢地表示胤禩聯合進京的旗主王爺鬧不出什麼大動靜,但胤祥卻提出讓弘時、弘晝跟隨胤禩一起去辦迎接旗主王爺進京一事。這樣一方面可以鍛鍊他們得到歷練,另一方面也可以充當耳目的作用。胤祥是雍正最深信任的兄弟,是名副其實的“二皇帝”,負責掌管兵權。他常年混跡軍伍,生性豪爽豁達、俠肝義膽,能夠與軍中將士打成一片,結下過命的交情。康熙駕崩時,胤祥就拿著金牌令箭處死了豐臺大營提督成文運,順利接管了兵權,更何況在雍正繼位後名正言順地委任他掌管兵權。

胤禩、弘時矯旨讓旗主王爺的人馬共管防務,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提督就曾多次表示他們只認聖旨和十三爺的手令,由此可見胤祥在軍中的威望幾乎與皇帝本人並駕齊驅。當胤禩在朝會上撕下偽善面具,當眾向雍正發難的緊要關頭,病入膏肓的胤祥帶來了旗主王爺安插在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共管防務的四名都統,一舉扭轉了朝會上因隆科多臨陣倒戈而導致的劣勢局面,迫使四位旗主王爺磕頭認罪。

歪打正著的弘晝

胤禩矯旨讓旗主王爺共管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防務,弘晝被弘時設計陷害,鑽了個言語上的空子。事後,弘晝越想越覺得不對勁,於是在上朝的路上攔住胤祥,向他訴說了自己的隱憂。

胤祥馬上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立即調頭趕往城外兩座大營,將旗主王爺安插的人抓了起來,又馬不停蹄地趕赴朝會。終於在關鍵進刻扭轉乾坤。弘晝完美地肩負起了耳目的作用,歪打正著地化解了胤禩精心設下的圈套。


歷史茶坊


《雍正王朝》的編劇劉和平將康熙末年的奪嫡鬥爭延伸到雍正末年,大概在雍正十年左右,這是為了將這段歷史演繹得更精彩。事實上,歷史上雍正即位,即雍正五年左右,以允禩為首的八王黨就被雍正皇帝打擊清洗了。歷史上沒有“逼宮”鬧劇,也不曾出現允禩造反。老八允禩與雍正自始至終的關係為兄弟與政敵,八王黨始終並非造反派。

那我們就只能就著《雍正王朝》電視劇來進行分析,以老八允禩為首的八爺黨製造的“八王議政逼宮”為何會失敗。

1.“八賢王”真的都得人心嗎?

康熙皇帝還健在的時候,一廢太子之後,八爺黨和四爺黨實際上成為奪嫡的最後兩支力量,看似輝煌騰達的老十四胤禵不過是康熙皇帝的一處“障眼法”。康熙皇帝駕崩的時候說:八阿哥胤禩處處學朕,處處學得不像,朕是以寬仁治人,他是寬仁收買人心。這話說到點子上了,老八胤禩為了收買人心,啥事情都幹得出來。

當老四胤禛搶先奪得任伯安的《百官行述》,並一把火燒了的時候,就可以想知,那些朝野被任伯安揪住“小辮子”和“把柄”的人,內心對老四胤禛懷著多大的“感恩戴德”之心。

若是這《百官行述》被八爺搶走,不知道那些官員們該如何下場?

這是一起典型的人心爭奪戰,老八胤禩敗得很徹底。可以想象,火燒《百官行述》之後,又有多少官員暗中投向四爺黨的懷抱。

雍正登基之後,新朝開啟新氣象,首發雍正新錢,老八卻表面粉飾太平,暗中坐收漁利,故作不知。戶部小吏孫嘉誠則當著雍正皇帝的面揭穿了造幣當中的蹊蹺,未給予老八允禩半點情面。

大家一定覺得很奇怪,以為僅僅是孫嘉誠赤誠忠心才有這樣的舉動。非也,雍正即位之後,雖然將老八允禩封為總理王大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事實上,雍正的意圖很明顯,就是以此架空老八允禩,讓允祥等人對允禩實行“政治包圍和分解”。事實上,允禩並沒有多大的實權,更沒有以槍桿子為基礎的兵權。正因為如此,聰明的孫嘉誠才敢在雍正皇帝面前揭穿老八允禩的把戲,倘若老八允禩有實權在手,孫嘉誠只怕早就被清洗了。

孫嘉誠被年羹堯殺害之後,老八允禩搶先跪祭孫嘉誠。想想看,給揭穿自己把戲的仇人下跪,目的大家都清楚,為爭取清流的人心。可是,要不是八爺黨已經搖搖欲墜,人心盡失,又何來的理由去拉攏清流一黨,以前咋就沒幹過?

我們姑且只說到這裡,從這些事件當中,我們唯一可推知的因素就是八爺黨所謂“得人心”,不過是一種虛幻而已,無非只是老八對下屬的放縱和廢弛而導致的賢德假象,人心其實並沒有多少在八爺黨那一邊了。

2.八阿哥搗亂的手法上不了正堂

除了處理刑部冤獄案的張五哥,老八所作的每一件事似乎都帶著目的性,因為張五哥是康熙皇帝欽點審理的案子,老八不得不慎重。但是他玩的一處誘審肖國興,被康熙皇帝一眼望穿,在背後給太子捅刀子的人,又何以堪大任?

還有:為什麼不在黃河發大水的時候想想怎麼救災呢?明明老九的小金庫有銀子,偏要讓老四胤禛去打劫才拿出來,是不是缺少了一點大局意識?

雍正即位之後,這老八雖然沒什麼實權在手,但是搗亂的事也沒少幹。為了私利粉飾太平,製造新幣的時候擅自更改銅錢的含銅比例,這不是破壞“金融秩序”和環境嗎?

在諾敏案和張廷璐科場舞弊案中,作壁上觀,煽動朝臣保諾敏,保張廷璐,想以此讓雍正皇帝陷入兩難的境地,破壞雍正皇帝的威信。還故意跑到景陵,鼓動老十四允禵出來繼續爭奪。這些把戲,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沒有政治大局意識,沒有維護雍正皇帝的核心領導地位,搞小團體,團團夥夥,拉幫結派,是很嚴重的政治問題。

一個“柏倫樓”,將八爺黨濃縮得惟妙惟肖。一些人就是這樣,成天正事不幹,偏就耍嘴皮子,玩樂,搞小動作,搞破壞樂此不疲,真正推行改革新政這樣有利於國家大局的事,他就要變著法子阻礙,反對。老八允禩這些作為就和一個破壞者沒有什麼兩樣,即或是搞破壞,也是想一出是一出,沒什麼章法可言。

就算最後發展到“逼宮”,也不過如題者所言,完全就是一處“鬧劇”罷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是矯旨接管豐臺大營,想以一句模稜兩可的話就實現奪權,是不是太草率了?豐臺大營的管事們難道都是傻瓜,會將就執行一個模稜兩可的命令?他們不會向十三爺報告?

二是“八王議政”的歷史基礎。老八允禩不是向來心思縝密嗎?為什麼連“八王議政”的基本歷史基礎都沒有弄清楚就拿來用?自己還是編纂《八旗通志》的主管之一,是不是太沒水準了?難怪被張廷玉駁斥得體無完膚。

三是四千八旗兵,能吞掉京郊的豐臺大營嗎?這種投機取巧的方式會不會太過兒戲?

這一系列問題還只是“逼宮”技術層面上的事兒,不管編劇認為合不合理,反正我認為是不合理的,如此草率的“逼宮”就如同兒戲和鬧劇一般。

3.老八阻礙歷史進程,終將以失敗告終

八阿哥允禩為什麼如此得人望最終還是沒有進入康熙皇帝的法眼?因為他的所作所為不能匡正康熙皇帝末年的施政過失。封建王朝的國家命運與皇帝個人的施政有莫大的關係。康熙之初,他能夠把握歷史潮流,開疆擴土,平三藩,收臺灣,勵精圖治。但是到了晚年,倦於朝政,施政廢弛,結果國庫空虛,吏治腐敗。康熙駕崩那一刻,已經將他傳位胤禛的原因說的異常透徹了,因為只有老四胤禛能夠改革弊政,匡扶康熙的過失,繼續將大清王朝推向前進。

康熙皇帝說:朕已經過於放縱下頭,八阿哥比朕還要放縱。就算他的寬仁是真的,也只會將列祖列宗的江山由於放縱而毀於一旦。

這是康熙皇帝對自己和八阿哥胤禩的總結,也是對他執政最後那些年的歷史總結,唯有根據這個總結,來匡正得失,才能推進歷史前進。而八阿哥允禩的所作所為都與歷史潮流和進程相左,故而只會以失敗告終。


青燈問史


知子莫若父。對素有"八賢王"之稱的胤禩的評價,老康熙僅廖廖數語:他處處模仿朕,可一點都不象。不是由內及外,而屬沽名釣譽。

《雍正王朝》這部清宮大劇拍的好。尤其為爭皇位,九子奪嫡,是濃墨重彩的一筆,看得人驚心動魄。

康熙精心培養了四十多年的太子胤礽兩立兩廢后,精神上受到嚴重打擊,並不準再提立儲之事。

但國不可以無儲君,他後來搞了一個讓眾朝臣推薦太子人選的測試。結果老八胤禩得到絕大多數朝臣推薦。這不是康熙所要的。故不予理睬,擱置下來。朝臣個個人精,豈能不知,老八與太子無緣,己經出局。

此時康熙突然晉升老四、老十四的生母為皇貴妃,明眼人一看便知,太子將從二人中產生。

康熙是突發疾病,來不及交待後事而撒手人寰。至於他要傳位於誰?至今仍是個謎。

雍正強行登基,後來才亮出遺詔。後人一直對傳位於四,或傳位十四議論紛紛,但與詔制不符,漢滿雙文就說不過去。但控制權力改詔或重擬一份是輕而易舉的。

雍正即位的最初幾年,皇帝當的很不容易,朝堂及民間的流言使他焦粹。而最大危機就是老八為首的八爺黨聯絡八旗旗主對他的逼宮。但為何會失敗呢?

一,雍正已主朝幾年,和八爺黨的君臣名份已定。八爺黨是不敢謀反篡位的。

二,八旗議政是清入關前遊獵民族的舊制度。而至雍正己是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承襲明制已近百年,這種復舊開歷史倒車已不合時宜,動起真來毫無勝算。

三,雍正潛邸時被稱冷麵王。現以天子之威且早已有了佈署,八爺黨的徹底失敗在所難免。最終落個奪爵抄家,並賜名"豬"、"狗"相辱也是罪有應得。


晚亭與落霞同暉


在逼宮之前,廉親王允禩曾對允禟、允䄉還有八爺黨成員們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們已有九成勝算,那最後一成就是老天幫雍正了。

以廉親王沉穩老練的性格,做任何事情都不會隨意出牌,沒有十足把握他是不敢出手的,因為在他看來勝算已經是相當大了,朝中大臣多數因雍正推行新政搞的君臣上下關係惡劣,而此時的豐臺、密雲大營、西山銳步營已被老八他們全面接管,而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隆科多也已經徹底倒向他們,此時的雍正在軍政上算是徹底淪陷,雍正所器重的老十三也已經病入膏肓,再也不是當年能替雍正力挽狂瀾的拼命十三郎了,所以老八他們對逼宮胸有成竹,認為如若不成,那是天意如此,無可奈何。

但是他們忘了,雍正畢竟是君王,他的後面是整個大清王朝,你老八一夥逼宮亂政,你成功了,歷史任憑你去改寫,但是你要失敗了,那你就是亂臣賊子!你行的事就不是正大光明之事,所以你心裡發虛,假如有一個正直之臣,站出來評判,對你們來說除了武力解決,你們佔不到一點上風,因此出現了張廷玉、王文昭這種正義之人的反擊。另外他們小看了老十三的能力,小看了他敏銳的洞察力及政治嗅覺,所以當弘晝給他十三叔說了豐臺大營被接管的消息後,老十三立馬感覺出事了,憑藉最後一絲力量保住了雍正皇位。

以上是我個人一點見解,如若有異,不喜勿噴,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