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書能使人開悟?

和光橙子


一:《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著。

二:小史者,非徒鉅著之節略,譬如圖畫,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選擇雖精而語焉猶詳。

三、《中國哲學簡史》是研究中國哲學的導引。讀《中國哲學簡史》,我們會發現,中國哲學的內涵遠遠超過孔子和老子,或儒道兩家著述所涵蓋的範圍。貳仟伍佰年來,凡西方哲學家所曾涉及的主要問題,中國的思想家們無不思考過。

四:古代中國,一個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接受哲學方面的啟蒙教育。兒童入學,首先要讀的就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四書。兒童的啟蒙課本是《三字經》,《三字經》每三字為一組,每六個字成一句,偶句押韻,朗朗上口,便於記憶。《三字經》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學的基本思想。

五: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的反思。

六:哲學家所說的“宇宙”,是指一切存在的整體,“至大無外”,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當一個人對宇宙進行思索時,他就是在反思。

七:根據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這裡的正面知識是指客觀事物的信息,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於道德的價值。

八:“道家和道教是兩回事,道家是一種哲學,道教才是宗教”。他們的內涵不僅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道家認為,萬物有生必有死,人對於死,順應自然,完全不必介意。而道教的宗旨卻是教導長生術,這不是違反自然規律嗎?而道教含有一種征服自然的科學精神。

九:中國哲學,就做人來說,最高成就是什麼呢?就是成聖,成聖的最高成就就是:個人和宇宙合二為一。

十:一個聖人要想取得最高成就,必須拋棄社會,甚至拋棄生命。唯有這樣,才能得到最後的解脫。這種哲學通常被稱為“出世”的哲學。

十一:還有一種哲學,強調社會中的人際關係和事。這種哲學只談道德價值,對於超越道德價值的價值覺得無從談起,也不願去探討。這種哲學通常被稱為“入世的哲學”。

十二:入世和出世是對立的,正如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是對立的一樣。中國哲學的使命正是要在這種兩極對立中尋求他們的綜合。

十三:中國聖人的品格可以用“內聖外王”四個字來刻畫。內聖,是說他的內心致力於心靈的修養;外王,是說他在社會活動中好似君王。

十四:按照中國傳統,聖人應該具有內聖外王的品格,中國哲學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發展這樣的品格。中國哲學討論的問題就是內聖外王之道,成為內聖外王的道路,闡述內聖外王的基本原理。

十五:既然中國哲學以內聖外王之道為主題,研究哲學就不是僅僅為了尋求哲學知識,還要培養這樣的品德。哲學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實踐,拿生命去體驗。

十六:對哲學家來說,知識和道德是不可分的,哲學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實踐這個哲學。

十七:從認識的角度說,哲學家永遠處於追求之中,從實踐的角度說,哲學家永遠在行動或將要行動。這些都是不可分割的。

十八:學習哲學是為了使人得以成為人,而不是為了成為某些特殊的人。

十九:中國文學藝術的風格是有其哲學背景的。《莊子外物》篇上說:“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意思是說:言詞是表達意思的,既然已經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詞。比喻彼此心裡知道,不用明說。得忘言之人而與之言,這時兩人不是用語言來交談,《莊子》書中說到的兩位聖人,相遇而不言,因為“目擊而道存矣”。

二十:富於暗示而不是一瀉無餘,這是中國詩歌、繪畫等各種藝術所追求的目標。在詩歌中,詩人往往意在言外。在中國文學傳統中,一首好詩往往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詩詞會意是中國詩詞藝術所追求的情趣,她同樣也是中國哲學家表述思想時的風格。


劉豫州998


首先要明白開悟的概念,開悟有兩種不同境界。佛家的開悟是明白了,放下了,是人生領域。普通人開悟就是悟性的大門打開了,有些知識一下就融會貫通了或者才藝突然大增。比如原來不會寫詩,突然就會了,原來不會唱歌,突然就會了。佛家的開悟方法有六度,就是六種: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止觀)、智慧。六度的前五種都是修身,最後是智慧等身,最終到達彼岸。六度是六種到達彼岸的方法,就是由苦海到極樂。普通人開悟也可以用六度的前四種: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也可用仁義禮智信,也可以用慎獨。也可以用道德,等等。量變達到質變是精進的必然結果,所以不管是看書還是做事,只要把這些方法中的一個做好了,堅持住了,就可以開悟。還有就是經歷磨難可以使人開悟。


破譯國學密碼


佛家雲: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

這楞嚴,便指的《楞嚴經》。

《楞嚴經》是佛家一本重要的經典,“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就滅了。如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這句話,便顯示了楞嚴經的地位。

那麼《楞嚴經》到底講了什麼,奠定它如此重要之地位?

《楞嚴經》三大主旨:

1.悟真如本性

2.持清淨戒律

3.修禪定

憨山大師曾經說: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楞嚴經》詳備地講述了心外無法,同時又邏輯清晰緊密的分析了世間整個思路,既闡述了修心的大道理,又講明瞭世間的活定律,教你如何自在於世間,如何將修心融入世間。

但是,要開悟,光看書是不行的,你看到的還是別人的悟,自己不實際修心去悟,那麼也只是知道個道理罷了。


禪史倌兒


實話實說,沒有一本書能讓人開悟。如果有,也是無字天書,因為文字就是修行的障礙。

釋迦拈花,迦葉破顏。佛祖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由此可見,佛法不立文字,以心印心。但頓悟的前提是漸修。現代人被禪宗的公案洗腦了,認為頓悟很簡單,沒準哪天看本書就悟了,或者聽見一句話就悟了。醒醒吧,都是騙人的。就是真有六祖那樣的高僧,也是幾世修行來的,幾千年出一個,輪不到我們。

想要開悟嗎?多問問自己的內心,沒看見悟字一邊是我一邊是心嘛。



盛世南迦


有一本書是《夢》每個人都擁有這本書,不用到處去找,把《夢》讀明白了就是開悟。

比如夢中有空間,有時間,有人物,有景像,只是睡覺的人心裡起個動念,想到什麼,就會出現什麼。夢中裡有各行各業的人,每個人都在忙忙碌碌,他們根本不知道是在哪裡?為什麼會出現在那個地方?那個地方也不是他們選擇想要到的地方。他們每個人心裡在想著什麼,各人懷著各人心事。他們都很認真努力的生活著,而且對自己的存在沒有任何懷疑。

雖然睡夢的人還沒有醒來,但我在夢裡,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我親眼所見,耳朵所聽,肯定錯不了。我很自信的相信自己,在此刻。

這時不知不覺的睡夢人終於醒來了。

他才明白,原來這一切都是我的一念心的妄想在表演。

在夢裡我為什麼沒有對夢境產生懷疑呢?因為在生活中,我們對現實的生活從來沒有懷疑過,這裡的一切空間與時間,當真就是我的一念而已!

人生如《夢》。


三元走月


我想開悟就是自己開始了思考。

一旦自己開始思考那你的理解回是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是你自己的世界。

想通過什麼書來開悟呢?這本書一定要有獨特的思維,這個也得看緣分,畢竟每個人思想都不一樣。我給你推薦幾本書。

一:《遙遠的救世主》這本書的故事寫的非常的好,表達的思想非常的明確。其中佛家的理論很多,並且貼近你所讀的故事情節。所以你能明白一些佛家的話語含義。對很多讀書的人來說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二:《愛的藝術》這本書的作者是弗洛姆,美國人,著名的心裡學家。他寫的東西很獨特,思想角度不一樣。給你一種全新的認識。我推薦你去讀一下,是能讓你開悟的不二之書。

三:《1984》這本書的作者是喬治奧威爾,這本書之前是一本禁書,我是擔心前倆本書打動不了你得思想,所以把這本尺度大一點的書推薦給你,讓你能有一些不一樣的認識和思想。

這是我給你推薦的三本書,希望能夠幫助你。不過自己的思考是最重要的,這些書籍都是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小朋有話


就在一個悟,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悟在牛鬼蛇神。和尚一把掃帚,天天掃地,掃過幹靜心情爽,悟出清靜進入爽的狀態。沒有現成的天書讓你看明白,都是隱語,言外之意,觀,音,如,來,空無。悟不到那有慧根,更別談能堅持自修啦。

風動幡動,是心動,心不動入靜,外面大千世動不動壓根就不去想,就是軀魔的法。


馬振廷1


各位道友,老師好!

開悟主要看個人的緣份,這事是強求不來的。

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如果有意修道的朋友,建議先看看

佛教經典:(六祖壇經)這是一部能看懂,義理很深的經典。

(心經):最好背誦下來,時間長了自然就有所領悟。

(金剛經):這是一部禪宗修學的主要經典,義理很深看每個人的理解能力了。

(維摩詰所說經)這是一部在家居士所修學的經典。

道家經典(清靜經)最好能背誦下來,時間長了會有不同的領悟。

(經法)離不開(世法),如果想深入的瞭解,建議要不停的學習,廣學多聞,最後達到經經相通,道道相容就好了。


自求多


一切的一切都是從修正自我開始的,而不是從修正別人開始。也是從認識自我開始。

當你瞭解了生命的真相,你就屬於開悟了。

當你懂得了四屆的萬事萬物都是一個念頭,都是一個王想製造出來的以後呢,你就算是開悟了。

當你當下的這一刻,你對世間的一切的一切呀,都頂禮都感恩你就是開悟了。

當你一切都能放的下,什麼在心裡頭也不掛,那你就是開悟。

每個人開悟的形式不一樣。

你忽然對一個小螞蟻充滿了感恩之心,對一個小草充滿了感恩之心,被朵雲彩,你充滿了感恩的心,第一片樹葉,你充滿了乾的心,這就是開悟。

當你對身邊的一些人過去非常討厭他,你現在非常感恩他,所有的人在你的心中,你都得把它當成是你生生世世的父母,所有的小螞蟻,小蟲子,所有的小樹葉,小草,所有的你是泥土瓦塊兒,你都當成了你生生世世的父母,把他們都當成了一不當成二,那你就算開悟了。

當你沒有了分別之心,你就是開悟。

當你把世間的所有的事物,包括,分堆兒廁所。腐敗的東西你都當成了是絕妙的,絕妙的妙法,你就算是開悟了。

你心中對所有的事情都不反感,你就是開悟。

我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阿彌陀佛,那就是當下的利益眾生的心感恩的心出來的時候,就是在當下這一刻,你就皈依了佛了,你就等同於見到了阿彌陀佛了。心中的那種真誠的感,那就是一份最偉大的力量。

不抱怨,不指責,不恨人。

處處都從利他開始。

每一個生活細節當中,我們都是踐行著佛法的妙義。

對於萬事萬物都頂禮膜拜,都特別的尊重。

不執著。

發現自己身上的那些亂七八糟的秉性,馬上改正。

從來不去改正別人,都從糾正自我開始。

理解每一個人說的每一句話,沒有什麼對錯,好壞之分。

當這句話我聽到的時候,我絕對不反感,我都相信這句話對我來講是有啟迪意義的,就是對我而來的。

不貪婪。

不掛礙。

在生活當中的每一個細節,去尋找佛法的妙意。

也是在生活的細節當中,去體會佛法的真實義。

更是在生活當中呢,去踐行佛法的真義。

我們跟佛菩薩,天人神仙進虛空,遍法界的眾生,有形的無形的我們是一個人,而不是無數個人。一切都是一不是二。



東北向前


題主可能是個比較有精神追求的人,但是這個問題處境有點尷尬

  1. 沒有開悟的人回答這個問題就屬於瞎說,沒有實在的意義;

  2. 真正開悟的人大概也沒那個閒工夫來這個地方談開悟問題,不然就哪有時間去開悟;

雖說如此,但是我們還是可以通過一些思考來開解這個問題。

首先如果我們把開悟比作是打開某個大門的話,那麼開門可能需要很多因緣,比如找到門,用鑰匙打開鎖,藉助其他工具將生鏽的大門打開。

我曾經看過高僧大德有過這樣的對話(大概意思):

信眾:大師,我打坐能成佛嗎?

大師:不能!

信眾:唸經能成佛嗎?

大師:不能!

信眾:拜佛能成佛嗎?

大師:不能!

這個信眾著急了:那你們每天打坐、唸經、拜佛幹什麼?

大師:成佛!

信眾:你剛才不是說做這些不能成佛嗎?現在怎麼又可以了?

大師微笑著答道:打坐也好,唸經拜佛也罷,只不過是成佛過程的一個工具,一種方式而已。如果把工具當成了目標,把唸經、拜佛、打坐當做了目的,那麼真正成佛的目標就會迷失掉,從一個輪迴的深淵掉入另一個深淵,終將沒辦法成佛。


由上可知,讀書能不能開悟,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讀某一本就能成佛,那麼豈不是太容易了。能開悟的是人,而不是書,書只是工具,幫我們拂去無明塵埃的工具,讓我們現見自性佛的過程。

既然書只是工具之一,並非唯一的方式,又,每個人開悟的因緣也千差萬別,六祖依金剛經而開悟,但並不是每個讀金剛經的人今生就能開悟。

所以沒有什麼書能使人開悟,但是開悟的人可以通過讀某部經典而開悟。

歡迎各位善士慈悲斧正,評論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