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皇上派人向太上皇、皇太后宣聖旨,太上皇和皇太后(不掌握實際權力)需下跪接聖旨嗎?為什麼?

靜水流深lj


這個是不可能的事情,雖然君臣有別,但古代皇帝以儒家思想作為統治基礎,以孝治天下,上皇或上皇后給今上皇帝下跪,根本是不存在的事情。




中國歷史上皇帝還在世就宣佈提前退休的例子本來就不多,比較有名的如唐高祖李淵、唐玄宗李隆基、宋高宗趙構、明英宗朱祁鎮、清高宗弘曆。這幾位太上皇,退居二線的情況也各不相同,如唐高祖李淵,是因為次子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後,無心戀政而主動讓出皇位。唐玄宗李隆基因為安史之亂入蜀避難,太子李亨在靈武被擁立為帝,遙尊玄宗為太上皇,李隆基屬於被動退位。宋高宗趙構是在在位三十多年後主動退位給養子孝宗,孝宗對太上皇趙構侍奉恭謹極盡孝道。清高宗弘曆在位60年後宣佈退位,但做了太上皇的他依然握有很大的權利。




再者,皇帝的聖諭詔書宣達給太上皇,一般都是由太監宮人代為傳達,這也是為了避免父子之間正式場合下是否行君臣之禮的尷尬,所以,上皇絕無可能跪著接旨。這裡我們強調的是君臣之間的父子關係,是在儒家思想支配下的君臣關係和父子關係,在講究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社會,這兩者並不衝突。




那麼歷史上是否有個別的情況存在呢?當然有,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被瓦刺大軍俘虜後,他的弟弟朱祁鈺被擁立為皇帝,即代宗,英宗被俘一年後南還,尊為太上皇幽禁在南宮,這個時候代宗派人向太上皇宣旨的時候,朱祁鎮是要跪下來接旨的,朱祁鎮和朱祁鈺之間是兄弟關係,行君臣之禮合乎制度。清末宣統帝溥儀被擁立為皇帝后,他的生父載灃以攝政王的身份主持朝政,宣統帝的諭旨他也要跪著接。載灃與溥儀雖然是父子關係,但畢竟不是皇帝,更不是太上皇,自然要跪著接旨了。


至於皇帝的生母或者嫡母,被尊為太后後也不可能跪著接旨,相反的,皇帝還要經常去太后那裡請安問好,中國歷史上的皇帝雖然暴君不少,但是在遵循孝道上倒是很一致的,當然北齊武成帝是個例外,這個畜生皇帝差點活活打死自己的母后婁太后。


大國布衣


  

  按照國禮,古代朝廷最高元首為皇帝,為一國之主。太上皇、皇太后是皇帝的父母(至少是國法意義上的父母)。他們與皇帝之間,既有父子、母子關係,又有著君臣關係。

  如果拋開太上皇,但將皇太后,這個件事情就好判斷的多。

  在朝堂上,皇太后需要向皇帝行朝禮,但因為她是皇帝母親,身份貴重,除非犯下大錯,一般皇帝都會主動要求免於行禮。

  在後宮,皇帝要對皇太后行家禮,既以子拜母,那都是要行跪拜之禮的。

  至於有太上皇時怎麼辦,這個問題就要複雜許多。

  如果太上皇掌握實權,皇帝傳旨時,自然是不用下跪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北宋欽宗皇帝派人向徽宗皇帝傳旨,傳旨者需下跪,遵循臣子稟告君父的禮節,稟告種種事宜。

  南宋孝宗皇帝對宋高宗更加尊崇。嘉慶帝時乾脆就只是名義上的皇帝,乾隆做太上皇時連玉璽都沒有傳給嘉慶,一直到自己死後才嘉慶才真正親政。

  那麼,如果太上皇沒有權力,需不需要下跪接旨呢?

  從國法講,傳位之後,太上皇地位就遜於皇帝;從家法講,皇帝是子,太上皇是父,皇帝地位遜色於太上皇。因此,這個問題很難說的清。

  一般來說,太上皇再遜也不會向皇帝下跪。

  比如劉邦的老爸劉太上,他就是不拜劉邦的。劉邦派人傳旨,他拿起大掃把就狂掃。

  李淵被軟禁後,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與李淵見面,如果傳旨時李淵怎麼辦?大家都是聰明人,知道輕重,在這些細枝末節上往往都會打個馬虎眼。除非矛盾已經激化,再無法調和。

  


葉之秋


不用,因為古代極重孝道!

關於這個話題,有這麼一個歷史故事:

漢高祖劉邦剛當上皇帝時,他的父親劉太公見到他,就給他就下跪。

高祖劉邦很過意不去,認為天下沒有父親給兒子下跪的道理。

後來劉邦與大臣討論,決定封劉太公為太上皇。

按照封建禮制,太上皇不用給皇帝下跪,而是皇帝要對太上皇行跪拜禮,在宮內的禮儀上,太上皇高於皇帝。

這才解決了高祖劉邦不忍父親給自己下跪的問題。

此以後,皇帝的父親才有了“太上皇”的封號。

歷史上有很多太上皇,唐朝李淵和李隆基就當過太上皇,清朝乾隆也當過太上皇。




花前月丨月下人


簡單來說,皇帝不會向太上皇和皇太后宣聖旨,太上皇和皇太后也不會下跪。

太上皇和皇太后本身就是個尊稱,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太上皇是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秦始皇自稱皇帝后,追封父親為太上皇,以示尊崇。

這個稱號很快被漢朝用上了,漢朝開國皇帝的劉邦的父親劉太公非常能活,劉邦稱帝后還在世,這就給劉邦出了一道難題,一方面,劉邦是兒子,要向父親行禮;另一方面,劉太公是臣,要向君主行禮,那究竟誰給誰行禮?劉邦於是尊劉太公為太上皇,劉太公不再是他的臣子,只有他向父親行禮,劉太公成為歷史上第一位活著的太上皇。

劉邦這一招被他兒子劉盈學到了,劉盈繼位後,尊母親呂后為皇太后,呂后也是歷史上第一位皇太后(秦始皇母親趙姬為帝太后)。

皇帝雖為九五之尊,但太上皇和皇太后一般是皇帝的父(嫡)母,像明代宗那樣尊哥哥為太上皇屬特殊情況,按照帝制時代忠孝治國的理念,皇帝也要講究孝順,這種以身作則的要求在秦始皇時期就有了。

在平定嫪毐之亂後,秦始皇遷怒於母親,將之囚禁,一連殺了二十幾個勸諫他接回太后的大臣,直到齊人茅焦勸諫:"秦方以天下為事,而大王有遷母太后之名,恐諸侯聞之,由此倍秦也。"秦始皇才迎太后於雍而入咸陽,復居甘泉宮。

在這種情況下,皇帝面對太上皇和皇太后,不管太上皇和皇太后掌不掌控政權,他們的稱號擺在那裡,地位就比皇帝高一級(倫理上),而聖旨是發給臣下的,怎麼可能發給太上皇或者皇太后?

相反,皇帝經常還要去給太上皇和皇太后請安,當然,這得看太上皇和皇太后跟皇帝的關係,比如李世民就沒怎麼探望過李淵。

總的來說,基本不會有皇帝向太上皇宣聖旨,如果太上皇是追封,無從下旨;如果太上皇是被迫退位,怎麼也要維持個孝順面子,有事直接說就可以,何必下個正式聖旨呢?如果太上皇是主動退位,則往往掌控實權,聖旨很可能就是太上皇發的,皇帝想被廢不成?皇太后也一樣,不論是不掌權的皇太后還是掌權的皇太后,地位都在聖旨約束範圍外了。


平沙趣說歷史


一般情況下皇帝不會給太上皇或者皇太后下聖旨的,都是親自去問安或者探望,這時太上皇或者皇太后要站著給皇帝行禮,然後皇帝給他們還禮,不用跪著。如果皇帝給太上皇或者皇太后下聖旨了,明朝以前他們要站著接旨,明清兩朝則要跪著接旨。跪著接旨這種事在明清兩朝才有的,之前的大臣是有人格尊嚴的,接旨也只是站著彎腰接,並不需要跪著接。

帝王之家無私事,不論是法家還是儒家都強調先君臣之禮,然後才是人倫之樂!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太上皇與皇太后從法理上講也是臣,因此他接旨也需要行禮,至於是跪著接旨還是站著接旨要分時代。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是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劉邦當了皇帝后冊封劉太公為太上皇,地位十分尊貴!開始的時候劉太公見漢高祖時以家庭人倫之禮相見,後來管家告訴劉太公要謹守人臣之道。於是漢高祖再來時,劉太公恭敬的在門前迎接,彎腰俯首,神色謙卑;劉邦後來重重地賞賜了管家,因為他釐清了君臣之道與人倫之道。

後世帝王多數沿襲劉邦與劉太公的故事,太上皇見了皇帝先以君臣之道行禮,然後皇帝再以人倫之禮向太上皇行禮。歷史上著名的太上皇有唐高祖李淵、唐玄宗李隆基、明英宗朱祁鎮、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他們當了太上皇的原因不一樣,因此待遇也不一樣。比如李淵是兒子李世民逼退位的,他當了太上皇自然不會跪著接旨;李隆基也是被兒子逼退位的,他也不可能跪著接旨。明英宗朱祁鎮當了太上皇后被軟禁在南宮,他如果接到聖旨,那麼必然得跪著接旨。乾隆雖然名義上是太上皇,實際大權還在他手中,因此他不會接到聖旨,更不可能跪著接旨。

還有這種情況,也就是皇帝的的父親本來是皇族的藩王,後來兒子當了皇帝,他自己卻當不成太上皇。這種情況下皇帝來了聖旨,他也得跪著接旨,比如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的父親攝政王載灃,他就得跪著接旨。先秦時代,王與臣朝會時,大臣都有位置可以坐,好比今天開會,臣是坐著給帝王彙報工作的。漢武帝之後,能坐著說話的只有皇帝了,大臣們得站著說話,當然元老大臣可以特賜一個坐位,坐著說話。明清兩朝皇權達到高度集中,群臣們得跪著講話了,當然站著或者坐著說話的也有,但是很少了。


大秦鐵鷹劍士


太上皇,顧名思義就是在皇帝上面的。雖然權利不一定比皇帝大,但是實際上,確實是比皇帝高的。

所以自古以來,從來沒有自己自願,放下權力當太上皇的。唯一的一個乾隆,還是受誓言所迫,當了太上皇,還死抓著手裡的權力不放,將自己的兒子,嘉慶皇帝當做是傀儡,可見一斑。

  • 所以太上皇與當代皇帝,大多都是父子關係,當然,也有那些願意給別人做兒子的皇帝,比如,五代十國時著名的“兒皇帝”石敬瑭就是為了當皇帝,主動向契丹稱臣,做了“兒皇帝”。

中華上下5000年的歷史,雖然太上皇的數量比較少,但是也出了二十幾位主動或被動的太上皇。這二十幾位太上皇,將皇家無親情、將權利的爭奪與殘酷,展現的淋漓盡致,處置膽寒。

但是,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忠孝治天下”,皇帝想要要求別人對自己忠誠,首先自己要做到“孝”,這一個“孝”就決定了太上皇與皇帝之間的差別。

就算是太上皇手裡沒有權力,但是,始終是皇帝的父親,皇帝只能好好供起來。

  • 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太公,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活著的太上皇。

劉太公是一個實在人,家裡邊雖然很窮,以務農為生。但是,劉太公一生之中,培養了劉邦他們四個兄弟,也很是不容易,為中國做出了突出貢獻。後來,劉邦起兵造反以後,擔驚受怕不說,還多次還連累劉太公被項羽俘虜,當做人質,差點就做了肉湯,可以說是受盡了折磨。

後來,劉邦總算是混的不錯,登基稱帝了。但是,這個時候劉太公還沒死呢。劉邦本來就是個小混混,平時也沒有什麼規矩,跟劉太公相處的時候還是跟平常父子一樣。後來,就有小人看不下去了。跟老太公說了一通,文縐縐的,不太懂,意思就是說讓老太公對劉邦尊敬一點兒,別看他是你兒子,他現在是皇帝,必須得對他恭敬一點兒。

好嘛,等劉邦再來找自己老爹的時候,劉老太公就畢恭畢敬的在門口相迎。把劉邦嚇了一跳,說這不行啊,我父親養我這麼大不容易,好不容易現在跟我想點福了,還得對我點頭哈腰的。於是呢,劉老太公就光榮的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當然,當不當太上皇對劉老太公沒有什麼影響,他也掌控不了什麼權利,還是整天種種菜。當然,以後劉老太公就不用給劉邦點頭哈腰的,成為了一對皇家父子。

  • 至於說,皇帝下聖旨給太上皇,這個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比如說,劉老太公成為太上皇,這麼重要的事,是怎麼個程序?是漢高祖劉邦,尊劉太公為太上皇。這裡就顯示出來了,而不是,劉邦下聖旨封劉太公為太上皇。

既然,在太上皇這個事情上,劉邦不可能下聖旨給劉太公,那麼,其他的事情,肯定是中間有人傳達,或者是劉邦直接過來找劉太公、劉太上皇商量。

唐太宗李世民,在把李淵給搞成太上皇以後,在招待外賓的宴會上,也是對李淵畢恭畢敬地稱兒臣,就怕李淵在宴會上不給面子。李淵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要求,唐代宗李世民都得滿足,並且不想要的也得給他做到。李淵的晚年生活,是非常地順暢、如意、風流。李淵六十多歲的人了,九年之中,給唐太宗李世民生了30幾個弟弟妹妹,不容易啊。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真難以想象,皇上會在怎樣的情形下需要向太上皇、皇太后宣讀聖旨。即便是太上皇謀反想奪回皇位或者皇太后想廢了皇帝重新立一個皇帝,皇帝也不可能向太上皇、皇太后下聖旨。

聖旨這種居高臨下傳達旨意的方式是不能用在皇上對太上皇、皇太后這裡的。畢竟古代以孝治天下,在皇權之外,還有父權的存在,即便父權是沒有什麼權力可言的,但皇帝卻不可能視之為無物,上行下效的結果可不是皇帝能承受的。


古代的皇太后相對來說是比較多的,當然也分好幾種,從權力上來分,有握有實權的,武則天、韋后、孝莊太后等都是這一類的皇太后;另一種就是沒什麼權力的,只是坐在了那個位子上,安安分分待在自己的宮裡。

從親情上來看,有的是皇帝的親生母親,有的則只是皇帝的嫡母或者別的庶母,甚至還存在過繼的情況,這樣的皇太后和皇帝大多感情不深,彼此之間僅僅維持禮法上的母子關係。

不管是哪一種的皇太后,皇帝都必須盡孝道,當然程度會大有不同,有的甚至彼此之間是嫌棄的,如果皇太后干涉太多,甚至會被皇帝軟禁起來,但這都不妨礙皇帝盡孝,比如偶爾的問安,關心一下身體健康等,如果皇帝做錯了事而皇太后質問,皇帝一般都會有所表示,解釋或者認錯,甚至或許會有下跪認錯的情況發生。



但反過來,如果皇太后做錯了事,比如牽扯進後宮妃嬪的爭寵,或者干涉朝政,甚至有的會想要廢了皇帝另立他人,皇帝自然也會興師問罪,但也絕不會違反孝道逼著母親認錯,最多就是軟禁起來,好吃好喝的伺候著。

與形形色色的皇太后相比,太上皇則是不常見的,但說起來也並不稀奇,歷史上的太上皇掰著手指頭是數不過來的。

實際上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太上皇的存在,當然那個時期因為只是諸侯國的存在,所以太上皇還只是王上,典型的代表就是著名的趙武靈王,這位雄才大略的趙國國君為了將時間更好的利用在擴張領土上,自己做了王上,但結局實在不太好,繼承人的問題沒有處理好,引發了內亂,自己也被困在沙丘行宮活活餓死。



從漢朝開始,太上皇正式出現,在為數不多的太上皇中,也是有明顯區別的,一般分為有權力的,屬於主動退位,這個更應該叫做太上皇帝;另一個就是被逼退位的,沒有權力,被軟禁在某個宮殿裡,寂寥的過完這一生。

太上皇帝的數量是極少的,一般沒有哪個皇帝真的捨得放棄手中的權力,多多少少都是留戀的。歷史上三讓天下的唐睿宗讓位給兒子李隆基的時候,手中還握著大部分的權力,五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和重大案件的處決權都握在手中,這是李旦能想到的妥協,但是李隆基並不滿意,他還是備受掣肘,畢竟還有一個姑姑太平公主的爭權,所以李隆基加快了和太平公主的爭權,在解決掉太平公主之後,李旦終於把全部權力都讓了出來,成了名副其實的太上皇。



李旦大概是唯一一個既做過太上皇帝又做過太上皇的皇帝。其他的都是單一的,最著名的太上皇帝應該算是乾隆皇帝,他實在是長壽,以至於做皇帝的年齡即將超過康熙帝,於是他主動成了太上皇帝,手中握有實權。

而更多的太上皇是沒有權力的,從他們成為太上皇開始,就註定了悲劇的後半生。因為這樣的太上皇多半都是被逼下臺的。唐朝開國君主李淵就在玄武門之變中被李世民逼下了臺,後來窩在大安宮中無聊至極。

另一位著名的太上皇則是成就大唐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亂後,他在逃往四川的路上遭遇馬嵬兵變,之後太子李亨北上靈武僭越稱帝。李隆基在四川被迫做了太上皇,等迎回長安後,李隆基的晚年是很悲慘的,軟禁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太上皇帝(即握有實權的太上皇)權力在皇帝之上,仍然是天下的老大,而一般的太上皇雖然沒有實權,但因為是皇帝的父親,父權還是在的。

即便他是被皇帝趕下臺的,被軟禁了的,但皇帝還得盡孝道,就算是做給天下人看也必須要做。這是身為皇帝必須要做的事情,當然真情還是假意,盡心還是敷衍,探視還是監視,這就隨便皇帝怎麼做了。

但無論如何,即便太上皇想要謀反重新做皇上,皇帝也不會下聖旨,更不可能讓自己的父親給自己跪下接旨。這是違背禮制和孝道的,更重要的是它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要知道皇帝是天下人的表率。


蕭曉四姑娘


無論是被迫退位(比如唐高祖李淵),還是自願讓出皇位(比如清高宗乾隆帝弘曆),他們在禮法和位序上的排位,都明確的要高於皇帝。乾隆帝退位之後,依然手握朝政大權,任何重要的事情必須由他獨斷。嘉慶顯然知道自己的前途取決於太上皇的喜惡,所以一直恪盡職守的做一個好兒子,那就是對父親唯命是從,從來不乾剛獨斷。在朝臣眼中,嘉慶帝只是一個唯唯諾諾的傀儡,這樣的認識延續到了太上皇歸天。

這是有實權的太上皇。那麼,沒有什麼任何實權的太上皇,是不是要被皇帝欺凌呢?像李淵這樣的,被李世民囚禁,但是待遇並不差,退位後還給李世民添了很多弟弟妹妹。李世民最起碼在明面上是非常尊敬太上皇的,在史書上,我們找不到任何李世民虐待李淵的記載,倒是有李世民跪而吸允自己老爹李淵的乳頭,還不停掉淚的劇情,可謂感人至深。這似乎想要表達兩種含義。第一個,發動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是迫不得已的自保。第二個,李世民對父親李淵至孝,是為了保護父親不被李建成等人傷害而發起反戈一擊。

這是關於太上皇。至於皇太后,地位也是高於皇帝的。雖然有後宮不得干政的規定,其實絕大多數時候都沒有嚴格執行。萬曆皇帝的母親李太后,光緒皇帝的母親(其實是姨母)慈禧皇太后,她們都具有完全掌控朝局的能力。莊士敦是溥儀帝的外國老師,被尊稱為帝師,他官居一品,地位甚高,而且他在中國生活了30多年,是不折不扣的中國通。莊士敦寫了一本書,叫做《紫禁城的黃昏》,書裡面就多次提到,皇太后的地位要高於皇帝。



中國儒家思想很重視孝。莊士敦說,“中國人將孝道擺在第一位。在中國,晚輩必須絕對尊重長輩,聽從其意見。皇帝作為地位最尊貴的一族,更應該以身作則,引導普通百姓。”(《紫禁城的黃昏》第二章《曇花一現的維新運動》,第11頁)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中國的皇帝代表了天之子,所以他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天道”,而孝道是天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一國之君,皇帝要恪盡孝道,對父母順從,這是一種莊重的表率。如果皇帝公開的忤逆父母,則是非常嚴重的事件,甚至有可能失去自己的職位。

所以說,由於孝道思想,皇帝對待太上皇和皇太后,是必須表達謙卑的,是以下級侍奉上級的規範履行義務,自然不可能給他們下達聖旨。聖旨是上級給下級傳達,在太上皇和皇太后那裡並不適用。反過來,如果太上皇和皇太后可以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他們可以廢黜皇帝。


懷疑探索者


太上皇和皇太后需不需要跪地聽宣(皇帝聖旨),我們只需要搞清楚,皇帝見了太上皇和皇太后是什麼禮節就清楚了。

中國古代各個王朝都非常的講究禮制,俗話說的規矩,皇家的規矩更嚴格,才能給朝廷、民間立下很有榜樣性的禮制和規矩。

中國曆代王朝基本都是以儒家思想治國,而儒家思想的基礎就是孝道。

只有講究孝道的人,才會講究忠誠。所以千百年以來,封建帝王們一直是推崇孝道的,以孝治國,都是絕大多數帝王的選擇。


那麼回到題主說到的問題,封建王朝的皇家家族裡,也是要講究孝道的,甚至更加推崇孝道,自己都不孝,何來讓天下人講究孝呢。

所以,如果皇帝有太上皇或者皇太后在位,皇帝對他們是非常尊重和孝順的,中國歷史上出現太上皇的時期不多,比如劉邦時期,他爹被尊為太上皇;唐太宗時期,李淵被尊為太上皇;嘉慶年間,乾隆被尊為太上皇。


這是歷史上比較出名的太上皇,從種種史料記載來看,無論是劉邦、李世民、還是嘉慶對他們的父親,太上皇都是很尊重的,至少在禮節上來說,不再是論君臣之禮,而是行的父子之禮。

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禮制來看,君臣之禮應該是高於父子之禮的,但是非常特殊的情況就是這太上皇和皇帝父子都曾經是皇帝,又曾經互為君臣。要論了這君臣之禮,那麼對這父子之禮就有了尷尬。於是,作為兒子的皇帝來說,一是儘量避免這種必須用君臣之禮的場景,二是在會面時期都會尊崇父子之禮。


同樣的情況,皇帝對待皇太后的禮儀依然如此,無論這個皇太后是否是自己的親身母親,只要對方在皇太后這個位置上,皇帝就會行母子之禮,除非有非常重大的事宜。

那麼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了,如果皇帝的聖旨來了,太上皇和皇太后是否會跪地聽宣呢?

我可以負責任的回答你,不會。因為皇帝根本就不可能給太上皇和皇太后下什麼聖旨,聖旨的下達只會是給朝臣和低於皇帝等級的人。

太上皇和皇太后從登基上來說,雖然沒有皇帝的政治權力高,但是在禮制權位上要高於皇帝的。所以,皇帝即使有什麼事情要通告於太上皇,要麼是派專人通知,要麼就是自己親自前去徵詢,絕無可能下什麼聖旨的。


沉墨I方之城


首先來說,跪拜禮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在先秦時期,包括隋唐之前,君主與臣子之間的禮儀,也無需天天行跪拜禮,我們所知道的宣旨下跪通常是從明清影視劇中看到的,因此,你這個問題得從兩方面來看。


中國自古以來踐行的文化觀:“孝文化”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提倡孝道的,自孔子的儒家融入中國封建社會統治階級之後,儒家的天地君親師、仁義禮智信等文化就深入國人的骨髓之中,所以我們通常在清朝的電視劇中會看到孝的一面,比如還珠格格中,乾隆對他母親的孝,康熙大帝中康熙對他祖母的孝。

那無論是親身父母還是名義上的父母實際上在地位上都是要高於兒子的,這無關乎是否掌權。而聖旨之所以要求臣民跪拜,那是為了體現皇權的權威性,那麼試想一下,作為兒子的皇帝有必要在父母面前體現皇權的威嚴嗎?從某一方面來說,太上皇和皇太后本身就代表著一種皇權的威嚴!所以,如果對太上皇和皇太后宣旨,自然是不用跪拜了!

再其次,為了表現孝道,通常如果皇帝有什麼事情要通知太上皇、皇太后時,大多數情況也不可能派個太監直接去宣旨,多數情況還是親自去拜見爹孃,商談事情,為了符合禮儀,拜見父母時即便不跪拜,那也得鞠躬,以示尊敬!這就跟清宮戲中皇帝經常去給母親請安一樣。


兩個案例鮮明的對比:“有權與無權”

歷史上最著名的兩個太上皇,一個是大唐開國皇帝“李淵”、一個是“乾隆帝”,李淵雖然無權,被囚禁深宮,但從歷史記載來看,李世民為了抹平玄武門之變的汙點,那對李淵是非常的恭敬和孝順啊,所以自然不可能出現什麼宣旨讓李淵跪拜的情況出現了。

那乾隆當太上皇,是自己決定的,但實權都在自己手中,嘉慶為了顯示孝順,更是幹當傀儡,事事請示,自己做一個乖寶寶,所以通過這兩個案例就會發現,父母給聖旨跪拜的情況不太可能出現!


我是愛歷史的李夫子,希望大家關注李夫子說史,給大家分享更多更有趣的歷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