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線浮籌有待消化,震盪整理


資金生態跟蹤:


一、機構,11月份新基金髮行近3000億,其中權益類佔比保守估計達到800億以上(創下2015年7月以來最高發行規模)。而12月份新基金髮行規模接近11月規模,預計權益類基金髮行佔比也維持樂觀。增量非常明確;


二、外資,外資,明晟、標普道瓊斯、富時羅素等權重因子新一輪調整時間未定,但從當前股市工具完善,以及外資主權益資金的建倉佈局等信息來看,外資趨勢上建倉操作仍未結束,因此增量延續;


三、遊資,市場資金生態在改善,有利於激進類資金維持反覆博弈的環境,存量輪動;


四、兩融,外資,明晟、標普道瓊斯、富時羅素等權重因子新一輪調整時間未定,但從當前股市工具完善,以及外資主權益資金的建倉佈局等信息來看,外資趨勢上建倉操作仍未結束,因此增量延續;


五、大股東,雖然年底減持套現改善流動性的壓力下降,但一月份解禁規模仍大且盤面個股上漲,大概率會維持常態化減持壓力。


市場解讀:


三季報數據顯示,公募基金持股市值約2.11萬億。而11-12月份權益類基金的發行規模保守估計有1600-2000億左右,對應當前公募基金持股市值的7%左右。外資方面,雖然短期並沒有MSCI權重因子調整帶來的被動配置資金。


但需要指出的是,近一個多月以來外資的進場已經變成了主動配置型介入,這與前期的被動配置存在差異。以MSCI為例,2019年權重因子調整至20%之後,有望帶來約1500億左右的被動配置資金,以及3000億左右的主動型基金。


因此,再結合2019年滬深股通只是淨流入大約3000億規模左右的情況對比來看,我們認為當前主動型資金進場的量級仍是值得期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