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真實的自己只會毀了你,人在江湖必須搞清楚三個“我”

曾國藩:學於古,則多看書籍;學於今,則多覓榜樣。

做真實的自己

在學校的時候,老師和長輩們經常教導我們要做“真實的自己”。步入職場後,很多成長導師也這樣教育我們。可似乎從來沒人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實的自己,以及如何才能成為真實的自己。

自從入職後,小張對自己的工作一直不是很滿意。他最大的問題是溝通能力有所欠缺,為此同事和客戶都有怨言。

小張是個積極要求上進的小夥,於是他去向同事老李請教。老李確實是這方面的好榜樣,客戶對他的評價很高。老李看小張這麼謙虛,就很坦誠地告訴他,沒什麼秘訣,就是做真實的自己。為此他有兩次去見客戶時還特意帶著小張一起。

小張發現老李見客戶時確實跟平時沒什麼特別之處,談笑風生間就把事情搞定了。可回來後他仔細想想,老李和自己並不一樣,因此倆人的“真實的自己”不一樣,那樣效果自然有差別。

人與人之間是有區別的,“真實的自己”當然也不同。老李在和客戶交談時,並不急於從事情著手,而是先聊聊家常,活躍下氣氛,然後再開始談正事,成功率就會大大提高。小張卻覺得老李這是套路,不是真誠待人,自己學不來。

基於從小的教育,我們都有著要做“真實的自己”的強烈願望,進入職場後也不例外。我們非常討厭那些套路或是虛頭巴腦的事,因為這違背了我們內心深處那個“真實的自己”。真的是這樣嗎?

堅持真實的自己只會毀了你,人在江湖必須搞清楚三個“我”

人作為個體並不是單一性的,而是多樣性的。我們會在不同的時候展現出不同的自我。我認識一些朋友,在跟朋友聚會時開朗活潑,聊天時甚至滔滔不絕,可在面對陌生人時卻惜字如金,突然成了一個靦腆的人。

真實的意思是真誠。真實的自己,就意味著我們所作所為要和所想保持一致,做到表裡如一。不難發現,這不就是“知行合一”嗎?太難了……

對於真實性還有一種理解,那就是內心的篤定,是忠於自己的目標,而目標又是建立在自己的三觀基礎上的。我覺得老李就是這樣的人,他的目標是讓客戶滿意,只要不違反原則,他會採取不同的方式來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讓潛在客戶成為滿意的客戶,這就是老張的目標,這會引導他根據不同的客戶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朝著實現目標而努力。這對他而言就是做真實的自己。基於這種理解的人,不會認為在不同情況下采用與以往不同的策略或行為方式有何不妥。他們甚至認為這是很有必要的,是一種隨機應變的能力。

堅持真實的自己只會毀了你,人在江湖必須搞清楚三個“我”

目標是明確的,過程是曲折的

過去的我,現在的我,將來的我

每個人都有三個不同的“我”,過去的我,現在的我和將來的我。這三個都是真實的我,可往往是不一致的。現在的我,通常會與過去的和將來的我有矛盾。

上學時的我們天真無邪,現在卻整天勾心鬥角,這不禁讓人覺得迷失了自我。現在的我收入平平,可我卻希望將來的我出人頭地,五子登科。

要想成為真實的自己,首先必須要搞清楚自己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也就是說,只有明白將來的我,所有的比較才有意義。要找到將來的我,就要先忘記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

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存在一些陷阱。有人基於過去來定義真實性,這會讓他們認為一旦改變就不再真實。還有人認為刻意地去和別人建立關係或者討好別人,是別有用心,是為了利用別人,這些都有違真實的自己。事實上,只要我們的行為不損害別人利益,無需對此有所排斥。重要的是,這些行為能讓你成為將來的自己,這些不過是實現的方法而已。

堅持真實的自己只會毀了你,人在江湖必須搞清楚三個“我”

除了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我”,我們還有著不同的“我”,即身份的不同!過去是學生,現在是員工,將來可能是老闆。即使是現在也會有著不同的身份,子女、父母、員工、朋友,在使用不同身份的時候,我們的處事方式應該靈活變通,這樣才會有更好的效果。

只有當我們意識到因身份而產生的不同的自我時,我們的心態會有所改變。我們會變得更好學,更樂於聽取別人的意見。

堅持真實的自己只會毀了你,人在江湖必須搞清楚三個“我”

要想成為真實的自己,接下來要做的是學會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自己。認識到身份的不同有助於我們朝不同的方向前進,而這要求我們走出現在的舒適區,向更好的自己邁進。

不要害怕失敗,更不要擔心質疑,要明白重要的是找到自己不一樣的可能性。這裡最好的方法是找到榜樣,努力和榜樣成為朋友,並向其靠攏,那麼終有一天你會成為將來的你。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味模仿榜樣,要學會揚長避短。

所有的努力,只為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