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捱揍和從不捱揍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的是不看不知道

經常捱揍和從不捱揍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的是不看不知道

俗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這都是老一輩的教育方式。爸媽常說她們以前都是被打出來的,一個不聽話,父母就拿衣架出來抽了,這給很多孩子都留下了陰影。

婷婷和丈夫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兩人的方式不同。有一回孩子犯了錯,夫妻倆就發生了爭執。丈夫說孩子得揍一頓,才長記性,不然總是犯同樣的錯。而婷婷卻認為,經常打孩子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而且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培養。

經常捱揍和從不捱揍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的是不看不知道

本來兩人都想說教孩子一番,最終卻成了夫妻兩人的“戰爭”。後來好朋友知道了,便跑來勸架,還說支持婷婷的教育方式。

如果用棍棒教育,氣頭上下手也不知道輕重,萬一把孩子打傷了打怕了,那以後可咋辦。上次就有一位小孩被父母打進醫院了,後來醫生說下半身殘廢了,父母可後悔了。丈夫聽了這話,便也不再堅持己見。

經常捱揍和從不捱揍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的是不看不知道

其實現在依然在家中用暴力手段來教育孩子的父母,不在少數。有些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今天我們就給大家對比一下,經常被打的孩子,和不被打的孩子,在20年後會有多大的差別。

經常捱揍和從不捱揍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的是不看不知道

經常被打的孩子和從不被打的孩子,20年後會有哪些差距?

1、 被打的孩子性格懦弱,不被打的孩子更開朗。

經常被打的孩子,性格上會比較懦弱,因為被父母打怕了。鄰居家是一位單親爸爸,脾氣比較暴躁。路過他家門口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他在罵孩子,時不時還會傳來孩子的哭喊著,一直喊著:爸!別打了。聽得讓人心疼。

而不被打的小孩,一般都生活的比較幸福,性格上也會更加的開朗,而且比較愛笑。懦弱和開朗的兩種不同性格,是會影響孩子以後的社交,以及人際關係。越是懦弱的人,就越容易孤獨,越容易交不到朋友,而開朗的人則相反,可以在人際上混的“風生水起”。

經常捱揍和從不捱揍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的是不看不知道

2、 被打的孩子會將打罵施加在自己孩子身上,不被打的孩子相對來說更理性。

習慣性被打的孩子,等到自己當了父母,也有可能對兒女實行這樣的教育。朋友小李以前就是在爸媽的“棍棒教育”下教出來,儘管他很痛恨這種教育。

但當他真正當了父親之後,他卻找不到合適的教育方法,一味的用粗暴的方式來管教孩子。還口口聲聲說:“以前我父母也這麼教我的,現在我打你算輕的了。”

所以說,經常被打的孩子,說不定他的下一代也會受到影響。而不被打的孩子在教育上會更加的理性、理智。

經常捱揍和從不捱揍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的是不看不知道

3、 被打的孩子性格暴躁,不被打的孩子更平和。

被打的孩子,嘴上可能不說,但心裡肯定是很憋屈的。積攢的久了,就會爆發了,而且逆反心理會越來越嚴重,脾氣也會因此變得很差。他們心裡想著,父母都這樣蠻不講理了,自己也必須反抗,只有以暴制暴。那些不被打的孩子,心態就好一些,遇到事情也更平和,不太會用粗暴的手段。

正確的教育方式應該是充滿耐心的,尊重孩子的。很多父母都因為“暴力”,而把親子關係弄的一團糟。我們都是從孩子長大過來的,其實我們可以用更多的耐心、以及理解去和他們交流,相信他們會理解我們的良苦用心。父母講道理了,孩子才會講道理。

經常捱揍和從不捱揍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的是不看不知道

棍棒教育如今已經過時,時代在進步,我們的育兒理念也應該進步。其實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像《都挺好》裡的蘇明玉一樣,她就有原生家庭的羈絆。

經常捱揍的孩子,不僅僅會給身體上帶來傷痛,對心理也是一種傷害。皮外傷易治癒,但心裡的傷痕可能永遠都抹不去,所以請各位父母不要再用暴力的教育方式了。


我是麗寶的媽咪,一名高級育嬰師,我會持續分享更多的育兒知識,幫大家解除生活中關於孩子的困擾。如果您有關於孩子的疑惑和不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共同成長,營造育兒小課堂。也希望我的一些建議可以幫到大家,喜歡的話歡迎轉載和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