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買了,媽媽別打了"6歲女孩向媽媽求饒:父母情緒影響太大了

嬰兒在成長過程中,有時會使父母生氣,而有些父母缺乏情緒控制能力,憤怒容易失控,造成很大危害。

前天,寶媽在超市購物買日用品。

當我經過玩具區時,聽到了響聲,看著聲音,寶媽看到一個令我害怕的場景:

一個女人打了她的孩子一拳,並踢在一個六歲女孩的膝蓋。

女孩臉上含著淚,嘴裡乞求憐憫道:媽媽,我不買了,媽媽別打了!

有過路人看見了也站出來勸阻,但這位女士沒有注意,嘴裡還在咒罵。

寶媽我問身邊的售貨員才知道,這是一堆母女,女孩經過玩具區買了芭比娃娃,母親不同意。

她把孩子拉開,孩子抱怨了幾句,媽媽突然生氣了。

雖然在公共場所,但情緒失控的母親仍然大聲訓斥女兒,也許是生氣了,她後來就開始動了。

連孩子乞求,她也沒有停止,幸運的是,超市的保安沒多久就攔住她了。

父母情緒失控危害大。

父母經常情緒失控,容易破壞親子關係,容易導致孩子變得自卑膽怯。

最嚴重的是,孩子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面對犯錯的孩子,聰明的父母會這樣做。

1、父母應採取同樣的立場

一貫的立場是,在教育兒童的過程中,規則和違反規則的後果應該是一致的。

在私下裡,父母可以估計自己的孩子已經做了什麼和可能做了什麼,並制定了應對措施。

當事情發生,父母反應一致時,他們會讓孩子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如果孩子一次又一次地突破界限,他們就會遵守規則。

父母的立場是一樣的,不僅是尊重子女,而且是尊重父母的權威。

2、控制情緒,不要發脾氣

當一個孩子犯錯時,不發脾氣是他父母的基本成就。

當你的孩子犯了一個錯誤讓你生氣時,父母應該採取解決問題的態度。

他們可以先用5×10分鐘來數,深呼吸,暫時離開等等,這樣他們就可以冷靜下來,然後處理這件事。

不要急著彌補,這樣他就能明白這個錯誤的危險。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粗心大意,不斷地失去東西,或者不斷地破壞東西。

父母教自己的孩子要小心的同時,要顯得比自己的孩子更擔心,想辦法迅速把丟失的破碎的東西拿回來買回來。

事實上,有時他並不急於彌補,因為這樣他就永遠不會明白粗心大意的危害。

丟了書包,讓他有一天空手而歸地去上學,讓他面對老師的質問和同學們的不解。

打破水杯,讓他處理如何喝水,讓他明白沒有水杯是不方便的。

讓他知道"白手起家"是什麼,他做錯了什麼需要自己去解決。

從小就學會了承擔責任和剋制自己。慢慢地,一個粗心大意的孩子不僅變得謹慎,而且還要負責任和約束自己。

正如"積極的紀律"中所說,教育兒童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懲罰他們,而是引導他們在尊重子女的基礎上,以良好和堅定的方式糾正錯誤。

多年來,你的溫柔和堅定將成為你的孩子的行為準則,你的尊敬也將是遇到困難時尋求幫助的勇氣。

別忘了,你以前也是個孩子,一路上都犯了錯誤,在成長過程中步履蹣跚。

畢竟,孩子是孩子,世界上不可能有完美的人。

當孩子做錯事時,先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給孩子一個辯護的機會,囚犯有機會辯護,更不用說孩子了。

為了向孩子說清楚,我打你不是因為生氣,而是因為你做錯了什麼。

爸爸媽媽打你不是因為我們不愛你,也不是因為我們說你是個壞孩子。

只是你沒做正確的事,爸爸媽媽幫你糾正。

身為寶媽的我認為,給孩子陪伴,給孩子理解,讓孩子感受到愛。

不要把毆打當作一種發洩方式,一種虐待。

最後,我想告訴父母,當一個孩子有問題時,父母首先要反省自己。

你們覺得,有必要打孩子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