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奶了寶寶還跟媽媽親嗎?

a小雨欣


斷奶了之後孩子還是會和媽媽最親。

1、孩子與媽媽具有先天的依戀關係。

媽媽經過十月懷胎生下寶寶,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就已經熟悉了媽媽的聲音和氣味,將剛出生的孩子放在媽媽的懷裡,孩子會自動停止哭泣,雖然孩子並沒有見過媽媽,但是母子之間的天然連繫使孩子能夠在媽媽身邊獲得安全感,所以孩子對媽媽的依戀是具有先天因素的。


2、媽媽看護孩子,使孩子與媽媽之間的關係更親厚。

孩子在6個月到兩歲之間會與看護者形成親密的依戀關係,而這個時候陪在寶寶身邊,對寶寶日夜照料,並對寶寶的各種需求積極回應的通常都是媽媽,所以孩子會與媽媽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3、斷奶是孩子成長的標誌卻不是親子關係的終結

很多寶媽會在給孩子斷奶的過程中對孩子抱有愧疚心理,對孩子的哭鬧以及對孩子添加輔食而不適應無比的糾結。一方面知道需要給孩子斷奶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一方面又認為覺得虧欠孩子,甚至害怕影響親子關係。害怕孩子和自己不親了。

其實媽媽的這些想法多慮了,母乳在六個月之後,營養成分就會有所降低,尤其是母乳中的鐵元素含量會嚴重不足。這是因為媽媽在懷孕過程中已經將身體中儲備的鐵元素無償的供應給了寶寶,媽媽在生產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失血的現象,鐵元素的流失會更大,所以孩子需要在六個月左右添加輔食,就是需要給孩子補充母乳中缺失的營養元素。



而孩子過了一週歲之後,咀嚼能力與牙齒的咬合力都在增強,這個時候也是大多數媽媽給寶寶斷奶的階段,讓孩子完全接受食物更能進一步鍛鍊孩子口腔的咀嚼能力,有利於孩子說話更清楚表達更流利。而食物的多元化也有助孩子形成廣泛的食物興趣,避免孩子出行厭食、偏食。

所以孩子到了一定的階段需要完全斷絕母乳,孩子才能走出成長的關鍵時刻。這是孩子生長髮育的需要也是正常的。媽媽不必自責,更不要糾結。

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父母與孩子漸行漸遠不斷分離的過程,一個有智慧的父母,要學會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而在孩子擁有自我想法與能力時,從孩子的生活中不斷脫離,給予孩子獨立生活的勇氣與能力。

4、斷奶要講究時間和方法。

不要再炎熱的夏季或者過冷的冬季給孩子斷奶,夏季氣溫熱,孩子容易上火,如果輔食添加的不適應的話,孩子容易便秘。而冬季本身孩子就容易生病,這個時候給孩子斷奶,孩子的反應可能會更大。最適合的斷奶季節是秋季和春季。

斷奶要先從斷夜奶開始,白天母乳餵養時,儘量拉長兩頓母乳之間的時間距離,直至將母乳徹底斷掉。

在斷奶期間,媽媽不要採用在乳頭上抹紅辣或紅藥水的方法,孩子容易受到驚嚇。也不要將媽媽和寶寶分開,孩子容易缺失安全感。孩子在斷奶期間更需要媽媽的愛撫和陪伴。

結語

斷奶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是每個孩子都需要經歷的。媽媽不用愧疚也不用自責,而孩子與媽媽之間親子關係的建立,除了有先天條件,還需要後天的高效陪伴,所以單純的斷奶並不會影響孩子與媽媽之間的親子關係。

我是@TT辣媽愛美麗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想要獲取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


TT辣媽愛美麗


你好!我是西瓜媽媽!

孩子小時候跟誰親關鍵在於平時誰帶的多和晚上睡覺和睡一起睡。我孩子小時候每天晚上都是跟我睡的,所以一到晚上他無論多晚都要等我回家陪他,白天沒事,跟誰玩都行。但是隻要是我在家必然會跟著我,跟我最親。其實這個就是習慣問題。

我鄰居的一小孩,媽媽是護士,三班倒的工作,沒有固定時間陪孩子,所以孩子從出生就跟著奶奶睡覺。孩子跟奶奶也很親,奶奶去哪裡他就去哪裡,晚上也不找媽媽,有時候媽媽想晚上陪他睡覺,他都說他要奶奶陪。

所以跟誰親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你是否平時跟孩子有足夠多的時間在一起的問題。陪孩子的時間多,孩子自然會跟你親。這種依戀關係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特別的明顯。

等孩子慢慢長大,有了自己的社交和朋友這種依戀關係就會慢慢變少。但是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還是很重要的,孩子還是會最依戀自己的父母,特別是母親,這是一種本能!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刪除,謝謝!)


聚果育兒課堂


如果孩子一直就和你很親近,放心吧,斷奶之後依舊如此。

拿我個人的經歷來說。因為奶水充足,一直母乳餵養到一歲7個月。大致吃奶情況是:1歲之前不分晝日地喂;1歲之後,慢慢地減少了餵奶次數。先是,從睡前到早上睡來這個階段有母乳吃,之後戒掉了晨醒吃奶的習慣,後來就只會在睡前給他吃一次。

其實,到後來睡前吃奶根本就是一個形式。他只是習慣性想吸吮,並非真的吃奶。所謂習慣成自然,每天他都必須先吸吮才睡覺。有嘗試過給他用奶嘴替代,非常排斥。終於有一天,我決定要戒掉奶睡這個惡習了。鑑於我家娃如此依賴,當時我已經做好了打長戰的準備,覺得會很難。然而,堅持了大概一個星期的時間就戒掉了,不吃奶也能睡覺。

順便補充一下,戒奶並沒有進行隔離或者回避,跟以前沒差別,只是堅決不給他吃奶而已。

很意外這麼快就如願了,開心的同時又夾雜些許失落,畢竟母乳曾是萬能法寶。

戒奶前後,跟我的親密程度沒有變化。最依戀的還是媽媽。



寶媽在德國


寶媽完全不用擔心,寶寶在斷了奶之後還是會和以前一樣和你親的。

割不斷的母子關係

我個人認為,一般媽媽親自帶的寶寶會跟媽媽特別親,也知道疼惜媽媽。我家寶寶從生下來就是我自己帶的,中間就有一次吧,因為我的媽媽生病我去北京看她,分開了兩天,在這期間從沒有分開過。這中間寶寶讓寶爸給我打了好幾次電話,問什麼時候回來。

孩子也真的是依賴了,他知道餓的時候找媽媽,在家裡找不到東西找媽媽,即使爸爸在家的時候。

當每個媽媽感受到這種依賴感的時候,應該都是覺得幸福的,因為我們愛著的這個小寶貝,也是愛我們的。

多陪伴,斷奶不是斷了關係

無論什麼時候,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當然離不開來自媽媽的陪伴。有的媽媽可能比較工作比較忙,再給孩子斷了奶之後就少了陪伴的時間,交由他人來照看,如果孩子常常不在自己身邊,而在身邊我們也沒有給予真正的陪伴,那麼我們的孩子也會感受到,也會影響你們之間的親密度的。


寶媽不能要害怕孩子斷了就不會跟自己不親了,我們只要用心給寶寶最好的愛,你也會感受寶寶的愛的。雖然孩子小,但在他的心裡還是最依賴那個給他生命的媽媽的。


暖暖的育兒日記


寶媽不用擔心這個問題,每個媽媽都要經歷斷奶的這一步的。小孩和媽媽親不親,和餵奶的關係並不是很大。一般小孩誰陪伴的多,就和誰親近一點。平日裡寶媽多陪伴下孩子,和孩子多玩耍互動,例如唱歌給寶寶聽,陪寶寶玩遊戲,陪孩子睡覺,都是可以增加你和寶寶之間的感情的。我家小孩由於我的母乳不足,只喝了三個多月的母乳,但是我陪伴的多呀,所以我家小孩和我最親了,簡直像個小尾巴一樣,我不管幹嘛都有跟在我屁股後面,像狗皮膏藥一樣,甩都甩不掉的,孩子爸爸有時還會吃醋呢。


小橙子麻麻聊育兒


要是媽媽認為寶寶斷了奶之後就和自己不親了,而猶豫著不給寶寶斷奶。這其實是沒有必要的。

因為寶寶對媽媽的感情,和吃不吃媽媽的奶沒有直接關係的。雖然斷奶過程中,寶寶也許會有不適,但是隻要選擇合適的斷奶時機,寶寶依然能夠感覺到媽媽的愛,寶寶依然會和媽媽親的。

那麼媽媽和寶寶之間的親密度都有哪些表現形式呢?

第一個當然是母乳餵養。

對於寶寶來說,母乳是最好的食物,帶有媽媽的溫度。在媽媽的懷抱裡,靜靜的吃著香甜的母乳,聽著媽媽對自己說的溫暖的話,感受媽媽的撫摸和心跳,這些都能讓寶寶產生安全感。讓寶寶知道這個世界上,最愛自己的就是媽媽。


但是如果媽媽要給寶寶斷奶,一定要提前給寶寶一個過渡期,讓寶寶心理有個準備。不能說斷就斷。而且要做到斷奶不離人,不能說為了不讓寶寶吃奶,而不讓寶寶見到媽媽。這種粗暴的斷奶方式可是不提倡的哦。

第二個就是陪伴。

寶寶小的時候,媽媽就是整個世界,看到媽媽就笑,找不到媽媽就哭。這是寶寶對媽媽的依戀。所以媽媽有時間就多陪陪寶寶。媽媽陪伴寶寶的形式有很多:

①陪寶寶說話:寶寶雖然小,有時候不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願,但是寶寶喜歡聽媽媽對自己溫柔的說話,微笑。媽媽餵奶的時候可以給寶寶說話;給寶寶洗澡的時候,可以陪寶寶說話;晚上睡覺前,可以陪寶寶說話……

②擁抱:對於寶寶來說,世界上最安全、最溫暖的地方莫過於媽媽的懷抱。所以媽媽要經常的抱抱寶寶,讓寶寶感覺到媽媽的愛。


③陪寶寶玩耍:媽媽可以陪寶寶玩玩具、做簡單的遊戲。讓寶寶從遊戲中獲得快樂。這也是媽媽和寶寶之間的互動,能增加寶寶和媽媽之間的感情。

很多媽媽都是職場媽媽,寶寶斷奶後就要回歸職場,工作忙了,難免對寶寶忽略,所以媽媽一定要留出時間來陪伴寶寶。


每個寶寶都是愛媽媽的,也希望媽媽給寶寶最好的愛。

感謝閱文,我是小風車媽咪,陽光寶媽一枚,有一個可愛的小子。我堅信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歡迎大家和我@小風車媽咪一起探討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

小風車媽咪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介紹一個心理學實驗“恆河猴實驗”。

這個實驗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和他的同事設計完成的。實驗過程是:先讓新生的幼猴從出生第一天起同母親分離,單獨關在籠子裡,裡面放兩隻假母猴,一隻是有奶水的鐵絲猴,一隻是沒有奶水的絨布猴。剛開始,幼猴多圍著“鐵絲母猴”,但沒過幾天,令人驚訝的事情就發生了:幼猴只在飢餓的時候才到“鐵絲母猴”那裡喝幾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時候都是與“絨布母猴”呆在一起;幼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體,如一隻木製的大蜘蛛的威脅時,會跑到“絨布母猴”身邊並緊緊抱住它,似乎“絨布母猴”會給嬰猴更多的安全感。


哈洛從這個“代母養育實驗”中觀察到了一些問題:那些由“絨布母猴”撫養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極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後不能進行交配。於是,哈洛對實驗進行了改進,為幼猴製作了一個可以搖擺的“絨布母猴”,並保證它每天都會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進後的實驗表明,這樣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哈洛等人的實驗研究結果,用他的話說就是“證明了愛存在三個變量:觸摸、運動、玩耍。如果你能提供這三個變量,那就能滿足一個靈長類動物的全部需要。”

通過上面“恆河猴”的實驗,相信對你應該有所啟發,對孩子的養育,僅僅停留在吃飽穿暖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給孩子更多的感官刺激,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存在,產生安全感,形成安全型的依戀關係。

說到這裡,我再介紹兩個心理學上的知識。

第一個是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學家埃裡克森,他把人的心理社會發展分為8個階段,其中第一個階段就是嬰兒期(0~2歲),主要任務是發展基本信任和克服不信任的心理衝突。可見,埃裡克森說的信任,也和安全感,安全依戀是一個意思。這個階段的孩子,最主要的發展,就是獲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個是關於依戀的。什麼是依戀呢?依戀是嬰兒和其照顧者 (一般為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美國心理學家安斯沃思和威特1969年提出“陌生情境測驗”。具體做法是,實驗時將被測試的兒童與其母親和一個陌生人以多種組合安排在實驗室中游戲,來觀察兒童在該情境下的情緒行為反應,以確定兒童的依戀類型。 各種組合方式為,嬰兒與母親在一起,與陌生人在一起,與母親和陌生人在一起,獨自一人時,母親離開、回來時及陌生人出現、離開時等情境。據此安斯沃思提出了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和反抗型依戀等幾種類型。



綜上,在孩子2歲前,主要的任務就是與孩子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係,除了吃飽穿暖,愛撫,互動,聊天,抱抱,都是很好的方法,公主抱抱,飛起來的抱抱,轉圈圈的抱抱請不要吝嗇。

剛好,稍後我要寫一篇介紹埃裡克森發展8階段的文章,喜歡就關注我吧,謝謝!


帶娃123


他晚上跟誰睡就跟誰親。


美人之儀


如果寶寶一直是媽媽哺乳的,那當然會一直親下去。給寶寶餵奶只是媽媽和寶寶交流的一種方式而已,等寶寶慢慢長大,還有很多事情可以拉近寶寶和媽媽的關係。比如和寶寶做遊戲,給寶寶講故事,帶寶寶出去玩等等,寶媽大可不必擔心這個問題,寶寶想擺脫媽媽的掌控起碼得等到孩子住校以後,還早呢。

這個時候寶媽只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育好寶寶上面就行了,先教寶寶做人,後做事,提高寶寶的情商將來用處是最多的。


小兒外科龐軍良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2addd0006feaf5cdfa71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