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老了以後你的兒女嫌棄你,你會怎麼做?

情感書生談感情


孝,指對父母還報的愛百善孝為先,是中華傳統文化所推崇的;但養小不養老,父母老了,反遭兒女嫌棄,傾其所有養大的孩子變成“白眼狼”,在現實的部分地區、部分家庭時有發生是不爭的事實,也不能不說是令人悲哀和發人深省的。

01.“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是一種傳統美德,是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

我們通過父母與子女的血緣關係,透視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父母與子女以血緣為紐帶形成一種共生關係,既糾纏不清又不可分離,同時子女和父母之間存在著傳遞性。子女身上帶著父母傳遞下來的基因,又會以父母的身份,繼續傳遞給下一代,這種一脈相承、不可或缺的關係也意味著是最親密的關係。這種最親密的共生關係培育了中國傳統的孝悌文化,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父母是賜予我們生命、哺育子女成長的人,所以,孝順父母是每個子女天經地義的義務。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有很多孝順父母的感人故事。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後來的印本都配上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影響了無數代人;感動中國2013十大人物陳斌強用孝心感動華夏大地,他用瘦弱的肩膀揹著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母親去上班,每週往返於30公里的山路, 風雨無阻。他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什麼是孝道:小時候母親馱著他,長大了他揹著母親,走完一段又一段崎嶇山路。

02.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傳統文化受到多元外來文化的碰撞,傳統孝道文化傳承過程時常出現錯位

外來文化的衝擊。享樂主義的人生觀,極端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和拜金主義的價值觀的流入,對傳統的孝道文化造成深遠影響。

“代溝”的天然存在。由於時代進步和個人經歷、性格等的侷限,老人和子女的“代溝”是天然存在的,生活習慣、消費觀念、思維方式、處事角度、對家庭話語權的認知等大有不同,產生各種矛盾也就不足為奇了,尤其是婆媳關係,號稱天下最特殊最難處理的關係,都對孝道文化傳承產生消極影響。

父母的言傳身教與過分溺愛。孝悌從來不是單方面的孝順和恭敬,而是在慈愛的基礎上才有孝順恭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和引路人,如果父母自身人格不夠健全,或沒有正確的教育理念方式,不能以身作則打樣,或教育方式簡單粗暴,抑或過分溺愛孩子,恨不得包辦一切等,就會對孩子的性格以及心理健康及獨立生活能力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

北大才子吳謝宇弒母一案,結局令人唏噓感慨,其家庭教育的殘缺難辭其咎,再如題主所言的父母年老,兒女嫌棄,箇中原因難免與父母的言傳身教或過分溺愛有缺陷或不到位相關。

父母陪子女長大,子女陪父母變老的傳統受到挑戰。有些子女嫌棄自己年邁的父母嘮叨,嫌棄父母沒有能力給他好的生活,嫌棄父母體弱多病,幫不上子女的忙,個人衛生邋遢,還有的嫌棄老人傳閒話、好管閒事,不一而足。

那麼,面對這種亡羊補牢的局面,作為年邁的父母的該如何應對成年子女的嫌棄呢?

一是管住嘴:少管閒事,少操閒心,別傳閒話,儘量不干涉子女的工作生活。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牛馬。子女已成年,自有主見,你不可能陪他們一輩子,放手讓他們錘鍊,哪怕失敗吃虧,都是閱歷教訓,大可不必事事插手干涉,更不必嘮嘮叨叨,好作參謀;人老了,就要兩耳不問不聞家庭事,兒女徵求你的意見,那是對你的尊重,意思下就行了,即使最後沒有按著你的意思來,也不要倚老賣老太霸道或蠻不講理,該放手就放手。

二是邁開腿:有個好身體,不給子女添累贅。老人要合理飲食,注重鍛鍊,堅持健身運動,調整好心態,保持良好的心情。身體健康了,不給孩子們添累贅,實現年老後所立目標:年輕時,不拖累生你的人,年老時,不拖累你生的人。

三是管住錢包,看住老屋:手有餘糧,心中不慌。當我們步入老年,或子女成家時,對餘生的生活、醫療等收支要有個提前亮的預算,留下足夠棺材本、養老錢,雷打不動;再一個就是看住老窩,藏好房本,任憑子女巧舌如簧,別弄丟棲身的老宅,落得風燭殘年,露宿街頭的結局。

四是善待老伴:少年夫妻老來伴,有伴才有家。養兒防老不可靠,老伴才靠譜,世上最浪漫的事就是和老伴一起慢慢變老。

五是若條件允許,不和子女同堂生活。單獨居住,或選擇入住養老中心,也不失是對老人和家庭負責的一種生活方式。兩輩人僅隔“一碗湯”的距離,既親情很近又有各自清淨獨立的生活空間,眼不見為淨,可以避免許多家庭矛盾產生。

說到底,父母子女一場,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修行路上多憂傷,修行路上多磨難,修煉自己,讓子女沒機會嫌棄你,是當老人的最高級的修行。

贊同我的觀點請關注點贊,不贊同的歡迎吐槽。


於非魚知魚樂


我覺得我老了沒機會讓兒女們嫌棄!

因為我自己雖然已經過了五十歲了,因為在多年打工的生活中,年輕時因為養兒女、養父母等多種原因沒多少積蓄。但過了四十歲後突然覺得這樣下去老了咋辦?所以我再找工作就找單位給交養老保險的,只是有點買遲了,所以還不能退休。在這期間,我有買了幾份商業保險,加上我一直注重保健、養生,所以身體特棒!

現在趁還可以賺錢,就留在城裡再打幾年工。等真的不想幹了,就回農村去,把父母留給我的看房子拆掉。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再重新蓋成兩三層的鄉村別墅。

我自己在老家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的,兒女們想回老家了,就可以帶上孩子回農村享受來自大自然的清新空氣,走時帶給他們些自家種的瓜果蔬菜,這樣兒女們哪有機會嫌棄我呢?!

如果真到了生活無法自理的時候,我覺得我可能會去老年公寓生活,不過我就期待能像父母那樣都突然來個急病,自己一點罪不受,也不拖累兒女。這樣兒女們會難受一段時間,但對要走的人來說,應該是最好的安排吧!



沉默不寡言129263386


養兒防老放到現在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兒女現在都在啃老,這個啃老不僅僅是金錢還有精力和時間。我有兒子,但我從未將養老的希望放在他身上,姑且不談他是否有這份孝心和耐心,我老的時候他要工作要養家,根本無暇照顧我。當我不能自理了,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安樂死!


蘭花不謝


嫌棄是雙方的,代溝造成的。本人七十三了,十年前為照顧孫子,與兒子媳婦住在一起。雖然相處還算融洽,但本人還是感到有些彆扭,比如領孫子外面玩,孫子想吃什麼就給他買什麼,兒子媳婦見了就批評,說不衛生,可我就是按照他們平時買的,照樣買的,他們買的就衛生,我買的怎麼就不衛生了?孫子調皮,他們倆當著我的面訓孫子,孫子吱哇地哭,這不是給我難看嗎?

孫子大了,上學了,就與兒子媳婦分開居住。可心裡還是老惦記孫子。又感覺還是住在一起好。人就是這樣的,犯濺,兩代人住在一起難免產生矛盾,分開了又互相牽掛。


趙日金141


我老了,如果孩子需要我帶孩子就帶著老伴去給孩子當保姆帶孩子希望不要影響他們工作,如果孩子不需要我帶孩子我就帶著老伴出去環球旅遊,如果孩子不需要我老伴又死了我能生活自理的就一個人在家自己生活,如果孩子不需要我老伴又死了我自己生活也不能自理了我就進養老院花錢請護工,直到死亡。反正我絕對不影響孩子的工作生活,我希望孩子工作生活都要越來越好不要被我拖累才好。當然如果這個孩子不是我親生的只是我領養的,那我就希望孩子一定要養我老了,我養他小他養我老很正常


更好234


我的兒女嫌棄我時,我會自責我教育失缺,或者回憶我是否有過這種,不良行為影響到孩子。沒有,現在開始教育不晚。親親熱熱的告訴孩子媽媽老了,有些行為,語言都詞不達意了,你平時多幫助媽媽,提醒媽媽,媽會當好老小孩聽話。千萬別在用你印象中,精明強幹的媽要求我,也別和當年精力充沛的媽媽相比較,歲月不饒人,人老了身體機能都退化了,別人會嫌棄我,是個窩囊的老太太,但媽頭腦還清醒,你不會也嫌棄我吧?我晚年生活是否幸福,孩子就靠你了。以前可能媽媽在這方面,沒和你說過,今天就算給你補一課,(哈哈大笑)有誰嫌棄我你可要挺身而出,替我出氣,讓媽媽也為有兒女呵護而驕傲。誰都有老的時候。


76小孩兒


看到這首歌,突然想起郭富城當年很火爆的一首歌,“我是不是該安靜的走開,還是該安靜留下來,等你明白我對你的愛,才能幸福的留下來”。但是我覺得我沒有那麼好的耐心。

她憑什麼嫌棄我,出生那一個禮拜,我就晚上沒睡過,一會換尿布,一會給衝奶粉盒,望著可愛的小臉,從心裡願意給她我的全部,怕自己不能一直陪伴著她守護著她。



看到誰家嫁女兒,我都會哭的稀里嘩啦,怕有一天也輪到自己,寶貝女兒從此離開自己,去沒有我的世界過她想要的生活,雖然祝福,但是也不免擔心沒有人像我一樣的愛她,她還要嫌棄我?


也許孩子長大以後會有她自己的想法,也許等她長大之後,自己有了翅膀可以飛翔了,再也不需要我了,而是嫌我老嫌我醜嫌我麻煩,那麼我就遠遠的離開女兒,在角落中關注她,如果她有危險我還飛一般的跑過去保護她,就像她小時候那樣,這就是父母的心吧。


我是焱垚


我今年五十一了,真想過這問題,首先我和老伴都有退休金,老伴已退休,我還沒到年齡,決不和孩子一起住,遠了香,近了臭,讓他們自立(兩個兒子)。我曾經和孩子們說過,真要是我病的嚴重了千萬別在治了,治好了也沒意義了,活就活的有尊嚴,躺在床上整天需要人伺候太累,不想給孩子們增加負擔。這決對是我心裡最真實的想法。


北方9047


女兒現在都嫌棄我,我不生氣,我們家喝水都有各人的杯子,給娃娃夾菜用筷子另一頭夾,或者那雙沒吃過的筷子夾,有時候娃娃喝我的杯子我都說大人的杯子對於娃娃來說是有細菌的不能喝爸爸媽媽的杯子,喝自己杯子,娃娃奶奶外婆都不會給夾菜等,我們老了,我自然不會打擾娃娃,如果鼻濃口水的,我就在自己家裡,準備好垃圾桶,等,不會那樣的,當然如果全身癱瘓了那就沒辦法了哈哈哈


360度循環圓


我今年五十一歲,兒子還沒結婚,我想做老人的,把媳婦當自已親生女一樣,錯了就懂得往自已身上找問題,而且我從小就教導兒子尊敬老人,我對我家婆也很好,就象自親媽一樣,所以老人家也知道我對她好,我想我以後媳婦也會象我一樣對待老人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