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一個突出的問題,當今有些七、八十歲的老年人為什麼不和兒女在一起過?

用戶775389099940


種種原因等等,如思想觀念不同,生活觀念不同,教育理念也不同,一家不知一家難,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例如老人兒女成群,有三至五個子女的,也有八九十多個子女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子女成了家,各家有各家的生活規律和飲食習慣不一樣。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輪養,老人東家一年,西家一年,也有的幾個月輪養,表面上看起來是多子多福,實則是多子多女冤家多。如果老人兒子媳婦孝順,吃粗茶淡飯也有滋有味,如遇到不孝兒子媳婦,大眼瞪小眼,左右都瞧老人不順眼,指桑罵槐,就算大魚大肉上桌,老人也是咽在口裡,苦在心裡。所以我們農村不單是七八十歲,還有九十幾歲的老人都寧願獨居,也不和兒子兒媳住在一起,生活起居能自理大多選擇獨立生活,哪怕是住老房子,環境差點也無所謂,老人是吃過苦的過來人,對生活要求並不高,只要溫飽的一日三餐。總之,老人願意自己單過也是好事,只希望所有兒女們感恩父母,讓老人安享晚年生活,老有所依,開心快樂度過往後餘的每一天,感恩父母,收穫幸福,家和萬事興!






幸福平安林蘭


我己快七十了,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一代。對與小一輩共同生活的問題,我可發表一己之見,拋磚引玉,與大家言商。有不對,指出,罵也不計較。對老一輩誰不想和小輩一起,可互相照顧。這有古風,民俗千年。現不行了,可悲,可嘆。本家醜不外揚,即有人提出,怪老人。我以本身親受,說一下,小孩長大,辛勞不說,小孩上大學,趕上我們下崗,為了他學習費,生活費。我只好省吃撿用,四處打工,大學出來,支持他買房結婚,用完一生積累。現在想在一起住,他們處處看老人不順眼,不是你錯,非說你不是。老了牙口不好,你燒菜他們不吃,他燒你吃不得,還要主菅你退休金。你說,無奈,只好含淚離開,自己單過。我說,神明在上,說活要捂一下你的心,幾十年過後,我們的今天,你們會體會的,一個扶養了二十幾年的活寶誰舍的離去。善待老人,積德明天。老人不願和孑孫一起,也是現實無奈,可時刻祝願,祝福孑孫生活愉快,幸福。也祝福天下千千萬萬年青的您。莫怪老人,切記。


凌雲745


儘管還沒七老八十,但終有這麼一天,所以我很願意談一下這個問題。

等我老了,我不會選擇和兒女一起過,原因很簡單:不給兒女添麻煩。

九年前,我早已步入老年的父母身體變得很差,經常住院,除家中請的保姆外,身邊還有三個兒子三個媳婦,再加一個女兒和女婿,這麼多人伺候兩個老人也弄得手忙腳亂。

到我女兒這一輩人多為獨生子女,結婚後將面對雙方父母四個老人,可以想見肯定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盡孝床前。

2014年6月,我和妻子前往倫敦看望在那裡讀書的女兒,乖巧的女兒為我們安排好了每一天的行程,結果這次探望女兒完全變成了一次旅遊。

從倫敦回來的路上妻子告訴我,由於走路太多,女兒腳上都磨起了泡。我感觸很深,我們去倫敦原是看望女兒,看能不能給孩子幫上什麼忙,沒想到是我們處處需要女兒照顧,事實上給女兒添了麻煩。

同樣,我一老哥的女兒在新加坡,老哥和妻子去和女兒、女婿住了一個多月。後來老哥告訴我,嫂子臨回來前不高興了,原因是在新加坡嫂子每天在女兒家裡做飯,臨走前女兒無意中一句“總算又可以去吃披薩了”讓嫂子心裡很不是滋味:我辛辛苦苦給你們做了一個月飯,原來還委屈你們了?

其實無論感情再深,你都得承認兩代人之間是有隔閡的,三觀不可能完全一致。

我不會要求女兒孝順,報答養育之恩什麼的。如果說報答,她帶給父母的快樂和驕傲已足以報答養育之恩。

兒女長大成人後,他(她)不僅僅屬於父母,他(她)更多的屬於這個世界。


風雨敲書窗


生活習慣差太多了,沒法適應!女兒家裝修後清除甲醛,在我這裡住了將近一年,經濟上倒是無所謂,就這一個孩子。花誰的錢都沒關係,孩子也很大度。關鍵是小兩口的作息時間和飲食習慣很難與我們融合,只能說是互相遷就。他們晚上不睡,早上不起,起床後被子也不疊,往那一堆就完事,做好了飯也不吃,說是上班不趕趟了,出去上粥鋪吃快餐。平時衣服也不洗,攢堆兒送洗衣房,啥也別說了,這個樣子,能看得慣嗎?


與非或非gy


最關鍵的原因只有一條,那就是家庭關係。如果關係處理的好,其他都不是問題。

俗話說"寧看兒子的屁股,不看姑爺的臉"。無論是兒媳婦,還是姑爺,對於老人來說,都是拘著面子的外姓人,即使已經是多年的媳婦姑爺,也不等同於親生兒女。自己的兒女,打罵吵鬧,過後還是一如既往的親。兒媳姑爺,行嗎?天天生活在一起,哪有不產生矛盾的,與其彼此撕破臉,不如距離保留親情。

說到代溝。現代社會發展這麼迅猛,三年就已經是有代溝的了。人們往往能和自己的孩子有代溝地相處,甚至為了孩子可以把自己卑微到塵埃裡,而不能容忍七八十歲的老人和自己有那麼一點代溝差。人心都是向下疼愛的。與其說有些老人不願意和兒女住一起,倒不如說,有些兒女從自己心裡就不願意接納老人。假若能拿出對自己兒女疼愛的三分之一,取關愛父母,情況會不是這樣的。

再說習慣。多大的習慣差距是不能容忍的?兒媳婦往往不會抱怨自己母親和自己的習慣差距,姑爺也一般不會埋怨自己的娘。人心都是自私的。

所以說,所有的問題,歸根結底就只有一條,那就是家庭關係。老人的一句不給兒女添麻煩,包含了老人的明智,也飽含了許多的無奈和蒼涼。

盡享天倫,看子孫承歡膝下,是每一個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的最大願望。只是考慮由此可能對家庭關係帶來不便和矛盾,我們辛苦了一輩子的已經步入老年的親爹親孃,才會選擇獨立生活。這看似彼此有了空間,可同時也增添了幾許的蒼涼。


缺席的審判長


古人說:“話不投機半句多”。由於兩代人之間生活方式不同,有代溝,拉不到一塊,以前的老人也想單獨過,條件不允許,是夢想。現在條件好了,可以隨心所欲了。

根本原因是現在人們的住房寬敞了,經濟條件好了,具備了老人與子女分開住的條件了。

五十歲以上的人都知道,八十年代以前,人們都很窮困,解決吃飯問題也很不容易,住房也很緊張,城裡人大多數一大親人二三代人擠在一起,農村兄弟幾個一人一間住在一個家中,家庭成員之間特別是婆媳之間發生矛盾的比現在多得多,再有矛盾,也只有湊合著在一個鍋裡輪勺子,老人想與子女分開住,沒有房子,上哪兒去?在農村,父母有房子住的,吃飯也要在一起吃,因為單獨開灶開支要多一些。

現在好了,大多數都各自有了自己的房子,收入的增加也不再計單獨開火多的那點費用,為了避免代溝引發的衝突,各住各家,其樂融融了。

大多數老人只要生活能自理,選擇單獨過,是以前多少代普通老人的夢想,現在成為了現實。


南極冰火


我是一名退休人員,我非常理解為什麼七八十歲的老年人,不願意和兒女在一起住。我年輕時認為老年人和兒女住是一種親情,實質現在看就是著罪。七八十歲的人和年輕人生活節奏不一樣,有時候辦事不利索,說話腦袋發應慢,幹活兒女不一定能看好。再說現在老婆婆和兒媳婦的關係很難融洽,兒媳婦兒只看親媽好,老婆婆很難和兒媳婦兒處好關係。現在社會姑爺和丈母孃的關係能真正處好也很難,七八十歲的人如果在自己家可以隨便一些,如果和兒子,兒媳婦兒,姑爺就不能太隨便了。夏天熱了在自己家可以不穿上衣,如果在兒子家,老公公夏天不穿上衣可以嗎?所以七八十歲的人不願意在兒女家一起住,不是親情問題,主要是太不方便。


用戶05318799968


這個問題碰到我自己的切身經過,我們夫妻兩都是近七十的人了我六十八歲,老婆六十六歲,本來同小兒子住一起13年老婆給他們燒飯,我接送孫女上學,現在孫女大了,上學能自理了,所以我們根據兒子的要求,搬到新家,過上了兩人生話,兒子媳婦孫女過上了三人生活,兒子為了照顧我們年紀大了,過上幾年自由幸福生活,不是討意,各自都高高興興分居,我總的認為這樣為好,年輕人有年輕人打祘老人有老人想法,住在一起老人免不了對小輩大手大腳用錢等方式嘰喳幾句,分居了更能敬老愛小,各自由,老人也省力省心,過好自己的餘年


用戶7273848233285


我也七十了,大兒結婚搬至我和親家各出一半錢買的新居已三年了,我和妻子包括親家夫妻都沒去過他家,讓小倆口自己設計生活,享受生活。他們每週開車回來一次,吃一餐飯,玩半天,這就夠了,距離產生難以割捨的親情。二兒雖已工作,畢竟只25歲,我給他買了房,在我住房的隔壁,他住主臥,我和妻子住次臥,因他還未談朋友,沒結婚成家就是孩子,同我們一起住可照顧他的生活,如清潔,做飯都有我們請的保姆,他工作也無後顧之憂。今後他結了婚,我和妻子仍住回自己家,反正在隔壁,他們有什麼需求一樣馬上可解決,總之樹大分椏,人大分家。各有各的生活方式,何必在一起磕磕碰碰,不如分開反而親熱。


湯豆之主


我說說我娘,1933年大年三十出生,幹一輩子小學語文教師,我爸三十年前過世,老人家一個人住一套房,不是我們不願意和她一起住,她願意單住。我認為她願意單住的原因是我們干涉她購買保健品。三線城市一個老人月工資近五千還啊有房屋出租(我們無償代管)收入一千多一點,每個月購買保健品三千多,有一個銷售經理每兩天上門一次服務加洗腦,我們每週都上門探望還要給她做一份葷菜,素菜她自己每天買每天做。我認為她要求單住的原因是生活無憂而且消費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