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落差110米,下游的魚怎樣游上去呢?難道一直兩地分居?


三峽大壩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水利工程,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

三峽大壩規模宏大,壩頂的高度達到了185米,巨大的大壩將長江攔腰截斷。對於國家的經濟建設以及長江中下游的人民財產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儘管三峽大壩的建成有著諸多益處,但是卻帶來了許多環境問題,截斷了魚類洄游路線便是其中之一。

魚類洄游(fish migration)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魚類根據生理要求、外界環境和遺傳的影響,會週期性的以規定路線往返於河流上游與中下游,河流與海洋之中,長江之中就生存著許多洄游魚類。

圖注:回到淡水河流中產卵的太平洋鮭魚(紅大馬哈魚),圖片來自網絡


三峽大壩的建成截斷了洄游魚類的洄游路線,對於魚類的繁殖和生存造成了嚴重的問題。一般來說,大壩在設計之初就會考慮魚類的洄游問題,並且大壩邊上建立專門為魚類洄游設計的魚道,但是像三峽大壩這麼高落差是無法修建魚道的,所以三峽大壩並沒有魚道。


資料上說三峽大壩設計有可升降的魚道,類似於船閘。很多人認為魚類可以直接通過三峽大壩的雙線五級船閘作為通道進行洄游,但是考慮到船閘的工作程序和使用頻率,根本就無法保證洄游魚類的正常洄游。

圖注:三峽大壩的雙線五級船閘,圖片來自網絡


正是意識到大壩對於魚類洄游的截斷,魚類無法回到上游產卵,整個物種都將受到威脅。因此三峽集團組建了以中華鱘研究所為基礎的水電開發水生生物資源保護研究平臺,對長江珍稀魚類進行研究和繁殖保護,每年向長江中放流包括中華鱘、達氏鱘、胭脂魚、長薄鰍、巖原鯉、中華倒刺䰾、厚頜魴等魚類。


事實上,正是由於三峽大壩等大型水利設施的修建,截斷了魚類繁殖性洄游的道路,導致了長江中許多珍稀魚類的滅絕或者瀕臨滅絕,比如白鱘(已滅絕)、中華鱘和達氏鱘(瀕危)等等。


儘管我們已經突破了許多珍稀瀕危魚類的繁殖瓶頸,但是長江生態保護現狀不容樂觀,依然需要我們的努力!


古生物探索


這個問題非常不幸的告訴題主,下游的魚靠自己真的遊不上去了,大壩對魚類生存環境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阻隔魚類的洄游通道,造成魚類種群破碎,也就是題主所說的,造成種群分居兩地。

這種狀況在葛洲壩建設完成之後就出現了,葛洲壩建壩前,宜昌江段的主要種類有20種之多,包括鯿、圓口銅魚,銅魚、青魚、草魚、鰱、鱅、長吻魏、鯉魚、鯰、赤眼鱒、鰱、鱖和鯝類等,魚類的優勢種比較分散,主要種類的重量百分比組成分佈比較均衡。下圖為葛洲壩水利樞紐。

葛洲壩建壩後至三峽工程蓄水前,圓口銅魚,銅魚、黃顙魚、吻絢、長吻能和鯰等生活在底層魚類以及草魚在魚類中的比例上升,而鯿、鱅、鰱、鱖和鮐類等的數量下降,魚類組成表現為優勢種類較集中。

三峽工程蓄水後 ,圓口銅魚,銅魚比例幾乎佔總魚類的一半 ,鯉的比例上升明顯,而四大家魚 、長吻鮑和吻絢等比例下降較多。下圖的三峽大壩五級船閘並不能幫助魚類通過大壩。

由於大壩阻隔,有些洄游魚類如圓口銅魚,銅魚等因洄游路線被截斷,滯留於大壩的下游江段,使得其種群密度相對增加,從而在魚類總量中的比例上升。部分江湖洄游魚類(鰱魚,青魚等)的產卵場主要分佈在長江中上游,大壩的阻隔使產卵場範圍縮小甚多,種群資源量及在魚類總量中的比例大幅減小。

那麼怎麼應對這應對這一局面呢,一個是人工繁殖,然後進行放流。例如下圖中,2018年中華鱘放流活動,目前這一活動已累計放流了500萬尾。

另外是根據四家繁育特性,每年5月-6月,三峽大壩進行生態調節,人工製造洪峰,刺激四大家魚生育,目前這一措施已取得明顯的效果。


科學視野,不同解讀,歡迎關注和評論!


崑崙還東國


三峽大壩落差110米,下游的魚怎樣游上去呢?難道一直兩地分居?

人們常以“活魚逆流而上,死魚隨波逐流”來引申兩種截然不同的人,一種是不畏困難、敢於勇往直前始終保持朝氣和活力的人,而另一種則是放任自我、沒有奮鬥勇氣而隨波逐流的人。

我們都知道大部分魚類之所以有逆流而上(洄游)的習性,這主要是與魚類的遺傳因素以及外部環境有關,一方面洄游能夠擴展生存空間,索餌機會增加;另一方面上游水域水質較清且含鹽度較小,適合魚類繁殖;同時逆流而上在水的衝擊下魚鰓之間的間隙增大,更有利於吸收氧氣等。

但是隨著葛洲壩、三峽大壩等大壩的建成,導致原來連續的河流生態系統被分割成多個單元,使得魚類洄游通道被阻隔,這無疑對在進化史中形成的需要通過大範圍、長距離遷移的的魚類造成極大的影響。

據統計,在長江三峽截流之前,三峽江段原有魚類共有108種,但是隨著大江截流和正常蓄水之後,共有約40種魚類由於河流生態環境的改變而受到影響,其中就包括了約40%上游特有的魚類。

儘管三峽大壩阻斷了魚兒正常洄游的路徑,但是長江魚類生態保護還得繼續,而關於魚類的保護問題則主要是通過珍稀特有魚類馴養救護中心、修建珍稀和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增殖放流以及生態調度試驗製造“人造洪峰”促進中下游包括“四大家魚”在內的魚類自然繁殖等方式來維護長江流域魚類種族規模。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生態環境保護理唸的深入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魚性化”的魚類洄游工程被應用到水利工程當中,人們通過在大壩的兩端修建可供魚類洄游的“魚梯”,並在較高的地方修建可供魚類“歇腳”的魚池,如此一來魚兒就可以通過魚梯一步步“翻越”大壩並開啟正常的洄游之旅。

你還有哪些好的方法可以降低大壩對魚類洄游產生的影響呢?


地理那些事


三峽如果幾百年不幹,估計會有幾百斤重的大魚,十多斤重的黃鱔,幾百斤的甲魚烏龜!



用戶創維


大垻下的魚是可以上大埧的,不過不是都能上去,當壩下舟自要上壩開閘時就可以上去了,這叫隨船而上。


得亮一亮得


大壩沒留魚的迥遊通道嗎?應該有吧?專家不會傻到這個程度!我覺淂好象有報道!有通道的!


東北老大哥8


水壩上游的魚能流向下游,但下游的魚是無法游到上游的,三峽大壩正常蓄水位為海拔175米,而壩下水位為62米,上下落差達113米,要想通過需要翻越40層樓房的高度。即使三峽的雙線五級船閘,水位落差也太大,下游的魚很難通過,何況船閘關上後滴水不漏。

世界各地的許多河流流域,水壩的建設越來越被視為對水生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威脅,特別是對洄游魚類,水壩可導致內陸和海洋生態生產鏈之間的連通性喪失。在南美洲和亞洲都發現河豚的生存受到水壩的嚴重威脅,水壩形成了無法逾越的屏障。

長江流域是淡水魚類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有361種魚類分別屬於29個科的131個屬,佔我國淡水魚類的36%,其中177種是特有魚類,25種已經處於瀕危狀態。1981年葛洲壩的建設就導致了三個特有的古老魚類種群數目急劇下滑——中華鱘,長江鱘和白鱘。每年9月到11月,中華鱘最初是由海水中遷移到長江上游金沙江的繁殖基地,洄游3000多公里。然而,葛洲壩的建設完全阻止了它們遷移抵達長江上游產卵,雖然在壩下形成了一個新的產卵點,但繁殖地從600公里縮小到只有7公里,目前野生中華鱘的產卵地仍限制在在長江下游,見下圖。

三峽大壩繼續減少大壩下游41%的水量,進一步破壞其繁殖地。自2003年5月三峽水庫蓄水以來,由於水溫變化,中華鱘的繁殖時間逐漸被推遲。在水庫水位達到135米後,繁殖週期被推遲了一週;當水位上升到156米時,推遲15天;到175米水位後,中華鱘的繁殖期推遲了一個月左右。據觀察,現在野生中華鱘在11月的最後十天裡繁殖,比往年10月底的繁殖期晚了一個月左右。這可能會進一步減少已經很稀有的中華鱘的數量,由於幼魚沒有足夠的時間成長為成魚,當游回大海時,存活率可能會降低。

為了減少水壩建設對洄游魚類的影響,現在部分水壩開始設置洄游魚類可通過的魚梯,如上圖,但一直被詬病魚梯的通行效率低。


科學閏土


萬以給魚幾裝上翅膀飛上高處?什麼資源都沒有了!只有水!被汙染的水!


田其書漁者


首先得明確一個細節,船閘運營有沒有滿負荷。閘內高低水位時候,可不可以多停留一會。讓魚兒們能夠搭車上行。


aging74755260


下來了就不上去了,遠嫁他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