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機會與期貨交易高手交流,你會問些什麼

最近有不少做期貨的交易者加我,然後就開始問有沒有群,加進去“交流交流”。我看著這話瞬間就感到十分好笑,交易是自己的事情,群裡有什麼好交流的。關於交流這個問題,我一直不敢輕易苟同,並不是我認為交流無益,而是我覺得大多數情況下的交流,實際上都是浪費時間的瞎聊。有這些時間都去好好研究交易了,哪有那麼多時間在此消耗?如果真有這樣的機會,讓你和高手進行交流,你會說些什麼?你認為什麼才算得上是交流?

你所謂的交流,實際上不過是在瞎聊

實際上 ,大多數人眼裡的交流,只希望從高手嘴裡套出點對自己有用的信息,亦或者初步檢驗人家的水平,看看以後是不是可以跟著做,這樣自己就省事多了,不用整天自己去動腦思考就能賺到錢。你看這是多好的事情,大家總能想到一塊兒去。<strong>相當一部分人所謂的交流,實際就是在他的圈子裡瞎聊,而實際對交易沒有任何幫助。除了吹牛過嘴癮,實際上沒有意義。

你可以試想一下,群裡或圈子裡大多數都是虧貨,這樣的交流有什麼意義呢?起初高手也確實在群裡有發言,但久而久之就沒有了。原因就是這些穩定盈利的交易者言論往往不入流,因此總能被眾人群起攻訐,他們會讓這個人展示成績單,或者喊個單子驗證實力。<strong>要知道真正的高手是不屑於這種事情的,因為他們不求人也無需證明什麼。那些剛剛進入穩定盈利不久,或者是交易已久的交易者,在沒有被虧貨們抨擊之前,確實想授人以漁,這是最初高手們的通病,那就是想要極力證明自己。什麼時候等這個人看透了,不需要這種虛榮時,他看到那些攻訐他的人,會選擇直接沉默退出這個群體,只留下一幫虧貨整天侃大山。因為交易所處層次和境界不一樣,那些能做到穩定盈利的,必然有其過人之處和獨到的方式。在此情況下有爭議是很正常的事,如果他和大家都想到一起了,他就不能盈利了。


如果有機會與期貨交易高手交流,你會問些什麼

交易的層次不同,造成了交流上的嚴重分歧

我曾經也見過不少行業內的交易大佬,談到或者回答過關於類似的問題。比如吳洪濤、陳向忠、王春祿、王建、劉偉等等。豆粕王吳洪濤有一次專門說了這個問題,他就不喜歡與人交流。他有一次做豆油,認為行情要啟動了,就開始進場做多,結果這時候有人告訴他現在的庫存很大,後市肯定是看跌的,還給出了很多充分的理由。這讓一向自信的豆粕王變得有些動搖了,因為自那天之後確實微跌了幾天,受他人影響,吳就平掉了倉位。結果剛沒過幾天豆油接連大漲,等他意識到這件事的時候,行情已經上漲很多了。實際上他們所看的週期根本不一樣,吳看的是很大的週期,那個給他意見的可能也沒說錯。<strong>對交易的層次、週期和認知不同,會對人的判斷造成影響,對於交易者本人來說足夠致命了。

<strong> <strong> 盈利的與虧損的,由於並不在一個層次上,所以那些虧損的會很難理解那些盈利人的做法。因為在他看來這種錯誤實在太過低級。這樣以來,虧貨就認為自己才是聰明的,事實證明那都是事後諸葛亮。我一般在跟人說某件個策略時,一般喜歡代入實際行情走勢,最好是實時行情,但這樣往往更考驗一個人隨機應變能力,要知道這些可不是用文字能表達出的。

如果有機會與期貨交易高手交流,你會問些什麼

真正的交流都是建立在自身交易系統之上的

交流實際上是建立在雙方都有自己交易系統的基礎之上。可能有些人會說,越是有自己的交易系統,越是不應該交流。因為交易系統不一樣,參照的週期、技術、分析和理解都會不一樣,這種情況下分歧在所難免。實際上,這種交流或許是受益最大的,因為他們都知道自己哪方面比較薄弱,交流互通或許能夠幫助他完善自己的交易系統。每個人在交易上的理解會不一樣,除非是市場,否則任何人都不能輕易說他是錯的。我覺得真正的交流,就是要建立在有自己系統的前提之下,通過外界的接觸,和不同人之間的言論、觀點,用以彌補、查找、完善自己存在的一些不足,這就是交流的意義。

然而,我們看到更多的交流卻不是這樣。有不少人壓根就不在這個層次,他自己都沒有系統,你讓聊他根本說不出什麼。即便是讓行業大佬坐在他面前,他都不知道該從哪裡說起,可能憋到最後只問了個“這個品種怎麼看”,因為他知道問點位那是不可能的。如果對方不是大佬,他們會為了一個觀點爭論不休,畢竟做期貨的都很自負,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實際上,交易層面的東西,就沒有一成不變的。<strong>沒有哪個理論或者策略能夠十分完美的呈現出絕對精準的交易結果,每個指標和策略都有自己的短板和缺陷,至今為止沒有人能夠絕對相信這個策略一定是正確的,只不過是在概率上,準確的程度相對高了一些。


如果有機會與期貨交易高手交流,你會問些什麼

交易的核心——站在高手的肩膀上,學著隨機應變

除了互通有無式的交流之外,那些不能盈利的,向能夠盈利的求教,這並不能稱之為交流,而是請教。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可能會質疑高手或許並不會說出核心,認為他說了只可能是百害無益。實際上,哪一個交易做的好的不是站在那些高手的肩膀上?就像是牛頓在力學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他也是站在了伽利略、開普勒、哥白尼等巨人的肩膀上。伽利略他們前面就沒有了嗎?如果你仔細找,就會發現還是有的,正是因為有傳承,力學才會大放異彩,交易也是這個道理,如果沒有人傳授,交易早就不存在了。

前陣子,有人讓我單獨給他單子,我白天和晚上接連給了四張短線單,結果都在窄幅震盪行情裡止損了。窄幅震盪行情裡,打短線都很困難的,更不用說我是做波段,這種行情累吐血也賺不到錢的。很快那人就說:周總,你這不行啊!能不能給個準確率高的?你看吧!這還說要交流呢!他看到的是成功率,而不是盈虧比。事實上,想要做到高成功率很簡單,你做進去死扛就行了。我相信你這樣做,成功率會很大,但賬戶爆倉只需要一次就可以了。 我們在考驗一個盤手的水平時,通常要跟上一年,而這些人只需要幾單就把人給否定了,從這裡你或許就會明白,為什麼有些做到穩定盈利的,不願意與人交流了。

如果真正要交流,還是要根據實時行情要好的多,只不過這種方式,多數人並不能真正理解。很多人說高手不會輕易教人,其實並非如此!那些核心的東西相比之下往往隨機性較強,更注重交易者的隨機應變能力,這才是關鍵問題所在。《孫子兵法》說起來大家都懂,但真正代入到戰場上,因地制宜根據敵情去分析,這可就是能力問題的分水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