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逐艦有沒有可能超過20000噸?為什麼?

餘燃復起


排水量超過20000噸還是驅逐艦嗎?是不是該叫巡洋艦了?但其實從目前情況來看,未來驅逐艦噸位會越來越大,達到巡洋艦的標準,而巡洋艦將被驅逐艦取代。所以說,驅逐艦排水量超過20000噸是完全有可能的。

先來研究研究巡洋艦和驅逐艦的區別。



巡洋艦是一種多用途,用於執行遠洋任務的大型水面主戰艦艇。換一個角度說,用於執行遠洋巡邏和護航作戰任務的軍艦就是巡洋艦。因為需要遠洋航行,需要強大的續航力,自持力,防護力和火力,所以巡洋艦需要足夠大的船身,裝備厚度較大的均制鋼製裝甲和數量巨大的各類型武器裝備。於是乎,巡洋艦無一例外都擁有巨大的排水量,直追戰列艦。

驅逐艦的定義比較模糊,我們沿著時間線說。早期的驅逐艦主戰裝備是魚雷,主要使用魚雷對付敵方目標,也就是魚雷艇。後來驅逐艦得到發展,火炮,魚雷,深水炸彈等武器上艦,驅逐艦成了擔負艦隊護航的艦艇,主要用於對付潛艇,同時兼備防空和打擊敵方小型水面艦艇的任務。二戰後,導彈,雷達,電子系統等技術井噴,驅逐艦再一次得到巨大發展,成為了目前世界各國主要的水面主戰艦艇。隨著現代海戰向以航母為核心發展,和驅逐艦的多功能化,驅逐艦成了具備遠洋作戰能力,區域防空能力,反艦反潛能力的航母編隊護航水面艦艇。

最近這幾十年來,驅逐艦的噸位是越來越大,慢慢的就追上了巡洋艦。而且,現代的驅逐艦也可以執行遠洋巡邏和護航任務。於是乎,巡洋艦和驅逐艦不僅在噸位上出現了重疊,任務屬性也出現了重疊,這兩種類型的軍艦不再界線分明。

▼這是我國055大型驅逐艦的首艦,南昌號。055大型驅逐艦是我國目前噸位最大的驅逐艦,裝備112個垂直髮射單元和多波段的相控陣雷達,滿載排水量12500噸。

▼這艘外形科幻的軍艦是美國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的首艦,朱姆沃爾特號。這艘驅逐艦是目前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驅逐艦,滿載排水量14564噸,超過了美國現役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



▼這是俄羅斯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也是目前世界上現役的唯一一款核動力巡洋艦,噸位最大的巡洋艦。基洛夫級巡洋艦於二戰剛結束立項,是典型的冷戰產物。滿載排水量約26000噸,全艦裝備500多枚導彈,火力空前強大,在世界範圍內沒有敵手。

▼這是美國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共27艘,滿載排水量約9500噸,裝備宙斯盾系統,和標準系列防空導彈,具備區域防空能力,是目前美國航母打擊群的排頭兵。

▼美國阿利·伯克級驅逐艦,Fight1型滿載排水量約8300噸,FightII型滿載排水量則達到了9500噸,與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無異。而且,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同樣裝備有宙斯盾系統和標準系列防空導彈,同樣具備區域防空能力,同樣是航母打擊群的主力水面艦艇。

可以得到證明前文的結論:從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開始,巡洋艦與驅逐艦不再界線分明。

朱姆沃爾特級和055兩型驅逐艦的噸位都超過了10000噸,都比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的噸位更大,所以有不少人認為這兩型艦不應該定位為驅逐艦,而是巡洋艦。但其實到今天驅逐艦就已經是原來的巡洋艦了,噸位已經達到15000噸級。如果未來重量較大,需要較大蓄能裝置的電磁炮登上驅逐艦。驅逐艦會為電磁炮空出空間,同時還需要設置導彈垂直髮射系統與電磁炮相互配合,噸位將進一步擴大,超過20000噸完全有可能。


赤焰噠噠噠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驅逐艦,美軍的朱姆沃爾特級滿載排水量也不過14000噸,距離20000噸還有不小的距離,但這可能已經是驅逐艦的噸位上限了。


雖然驅逐艦超萬噸是發展趨勢,但沒有必要太過龐大的艦體。即使不採用朱姆沃爾特那樣的科幻設計,將一萬噸級的阿利伯克3型驅逐艦放大一倍,來到2萬噸,價格至少也得翻一番,現有的升級版伯克就已經是十幾億美元的造價,2萬噸就是30-40億美元。



驅逐艦大了,最大的好處就是空間大了,比如相控陣雷達功率可以更大,導彈武器數量更多,適航性更好。2萬噸的驅逐艦按理來說可以配置200個垂髮單元,但是單純的打造一艘超級武庫艦有什麼意義呢?只不過是把2艘一萬噸級驅逐艦變成了一艘。除非技術上有什麼重大突破,需要大幅增大噸位來適應,否則單純的數量堆加沒有太大的意義,今後較長時間內,驅逐艦的噸位不大可能超越朱姆沃爾特這條線。



事實上,2艘一萬噸的驅逐艦使用起來效率要比一艘2萬噸的驅逐艦更高,因為一萬噸左右的驅逐艦就已經具備較強的攻防作戰能力。一型艦艇再厲害,沒有幾艘也不行,雖然單艦戰鬥力更強,但它畢竟不能分身。就好比說,一個航母戰鬥群需要4艘1萬噸級的驅逐艦才可以保證防空作戰,而這個防空範圍是非常大的,而2艘2萬噸的驅逐艦在技術上沒有本質上的突破,很難覆蓋原來4艘一萬噸級驅逐艦的任務範圍。


一號解析


日本的直升機驅逐艦算不算?驅逐艦越造越大是普遍趨勢

但問題是出雲級這種具有248米直通甲板,2600平方米機庫,可以飆出30節航速的玩意,更準確的講是歸類於直升機航母。日本在2019年特朗普訪日時,與美國達成協議,將在該級艦上改裝以部署F-35B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變成事實上的“輕型航母”。其沿用直升機驅逐艦更多是跟前蘇聯為過黑海海峽方便,搞出“重型載機巡洋艦”這一特有名詞一樣。

而排除出雲級這一異端後,目前排水量最大的驅逐艦是美國海軍的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其滿載排水量已經達到1.45萬噸。我國的055驅逐艦以超過1.3萬噸的滿載排水量緊隨其後,可以說現役驅逐艦排水量噸位距離2萬噸這一水準,越來越近了。

驅逐艦自誕生起,隨著地位不斷提升,排水量也不斷上升。在一戰時期普遍只有1000噸左右,二戰前達到2500噸級,並開始誕生驅逐領艦這一概念。二戰時期排水量增加到3000噸-3500噸級,驅逐領艦更是可以達到4000-5000噸級,並開始取代巡洋艦地位。

二戰後在進入導彈時代後,隨著戰列艦的退出,巡洋艦的落幕,驅逐艦開始成為海軍水面艦艇中扛大樑主力,排水量也直線上升到7000噸級。在隨著宙斯盾系統普及,VLS垂直髮射系統應用,驅逐艦成為集防空、反潛、對地攻擊於一體的多功能水面作戰平臺,新一代驅逐艦排水量也突破萬噸。在美國海軍定義中,驅逐艦和巡洋艦區別就在於巡洋艦搭載艦隊指揮中心,可以指揮驅逐艦,實際上就是驅逐領艦。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是與斯普魯恩斯級共用船體,排水量還不如阿利伯克II級驅逐艦。

而將來驅逐艦排水量達到2萬噸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例如美國海軍醞釀的用於接替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和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下一代“大型水面艦艇”(LSC),計劃排水量就將突破2萬噸。

目前LSC各種方案中呼聲最高的,還是基於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為原形的擴大版方案,拆除AGS先進艦炮系統,改內傾艦艏為飛剪艦艏,VLS垂髮數量增加到150個以上。

有獨無偶,一向喜歡出模型手辦的俄羅斯海軍,也推出過接替基洛夫級、光榮級大型巡洋艦的下一代艦種,23560型領袖級大型驅逐艦。這種大型驅逐艦排水量約1.75萬噸,長約200米,寬約20米。艦上可搭載約60枚反艦巡航導彈、128枚防空導彈和16枚反潛導彈。

由此可見,驅逐艦排水量不斷增加是必然趨勢,即使不打擦邊球,遲早有一天會突破2萬噸。


五嶽掩赤城


眾所周知,新世紀以來,各主要強國海軍都在發展排水量動輒上萬噸的大型導彈驅逐艦,其中,韓國2008年服役的“世宗大王”級11200噸、美國2016年服役的“朱姆沃爾特”級14564噸、中國最新建造服役的055型導彈驅逐艦滿載排水量超過12000噸。除此之外,日本最新下水的“摩耶”級導彈驅逐艦的排水量也突破10000噸,使日本海軍也加入至這場無聲的萬噸級導彈驅逐艦軍備競賽。然而,縱使有以上眾多驅逐艦超過萬噸的例子,也不能證明驅逐艦將來的排水量會最終超過2萬噸。

導彈驅逐艦作為各主要海軍強國的主要兵種,該類型艦艇在設計建造時除了性能要足夠強大,多功能用途、成本因素以及符合相應這個國家的時下海軍戰略等等,亦對導彈驅逐艦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以目前現有的萬噸導彈驅逐艦為例,“世宗大王”級、“摩耶”級、055級都是典型的在性能、成本、多用途以及海軍戰略四大要素完美平衡的代表。而“朱姆沃爾特”級則顯然過度向美國當時正在推行的海軍戰略“前沿存在”傾斜,因此才導致該艦在其他指標上,尤其是成本上嚴重失衡。

不過值得注意,美國已經開始糾正“朱姆沃爾特”級發展路途上錯誤。目前,美國一邊加速阿利伯克3型導彈驅逐艦的建造,一邊研發艦型基於“朱姆沃爾特”級傳統驅逐艦,排水量預計在13000噸左右,與055處於同一級別。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驅逐艦雖然也有大型化的趨勢,但排水量短期內指標,預計不會超過1.1萬噸這個平均水平。在這個噸位框架下,導彈驅逐艦可以在時下的技術條件下能實現各項關鍵因素的平衡,沒有必要也無需建造的更大。

將來,即使海軍技術取得飛躍式的進展,電磁炮、先進隱身艦體結構、激光炮等技術成熟,未來導彈驅逐艦的排水量也很難突破1.7萬噸平均值。因為,電磁炮、先進隱身艦體結構、激光炮上艦的同時,動力電力系統的小型化、全艦系統的自動化和艦員編制的縮小所節省出的噸位空間,無論何時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新型武器裝備系統以及其他技術上艦應用時帶來的噸位增加。而且,未來武器裝備的無人化是三軍主流,當世界海軍進入無人戰艦時代時,屆時,導彈驅逐艦的平均排水量恐怕只會越來越小,而不是誇張的突破2萬噸。

相信這時,肯定會有網友說,俄羅斯的“領袖”級核動力驅逐艦已經相當接近2萬噸的門檻,未來的核動力驅逐艦也許會達到2萬噸。確實,俄羅斯正在計劃的“領袖”級驅逐艦據傳標準排水量在1.5萬至1.7萬噸左右,由於使用了核動力系統並裝載了大量的武備,滿載排水量有可能達到2.1萬噸,但,這也是僅僅可能而已。

畢竟,對於俄羅斯來說,先且不說2萬噸的核動力導彈驅逐艦,俄羅斯未來5年內能否造出052D級別的導彈驅逐艦目前都是問題。只是少量裝備了幾千噸的護衛艦,就連幾百噸的小艇還能打口徑巡航導彈,要是發展大型軍艦早就造了。俄羅斯的“領袖”級驅逐艦更多的應該是俄羅斯給自己畫的大餅,用來安撫俄羅斯人民和俄羅斯海軍的精神領袖罷了,未來,即使俄羅斯有能力建造大型導彈驅逐艦,預計其噸位排水量也就在1萬噸上下的徘徊,不會超過2萬噸。

那麼,以上是不是就說,2萬噸的驅逐艦將來永遠不可能出現?其實非也,目前,日本自衛隊就裝備有2艘排水量超過2萬噸的驅逐艦,既“出雲”號和“加賀”號直升機驅逐艦,兩艘直升機驅逐艦的排水量都已經超過26000噸,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驅逐艦。而且,雖然長期以來“直升機驅逐艦”這一詞彙都被我們認為是日本的文字遊戲,但事實上,在冷戰初期,加拿大就已經基於英國的12型護衛艦,改裝過直升機驅逐艦並長期運營著。

美國海軍在上個世紀80年代也提出過“斯普魯恩斯”級直升機驅逐艦改型,甚至“衣阿華”級航母改型。這種以直升機為主要作戰手段,以反潛為目前的直升機驅逐艦排水量由於需要寬大的艦體運營直升機乃至於固定翼艦載機,其噸位很容易就能超過2萬噸,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不用等到將來,目前世界上就已經存在有排水量超過2萬噸的驅逐艦。而且,在未來,考慮到AIP潛艇的擴散,未來以反潛為主要用途,裝備有直升機的大型直升機驅逐艦可能會愈來愈多。


雷姐的機械空間


自驅逐艦誕生以來其噸位就越來越大,未來超過2萬噸的概率非常大。

首先,已經有超過2萬噸的驅逐艦了,那就是日本的出雲級直升機驅逐艦,排水量超過2.7萬噸。

當然,日本海上自衛隊將這型排水量超過2.7萬噸、能夠搭載16架直升機的大傢伙稱為“驅逐艦”,原因是作為戰敗國的“夾起尾巴做人”,其本質上是一型直升機航母,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驅逐艦。

需要說明的是,即便不考慮日本出雲級這樣的異類,如今的“驅逐艦”已經與其剛誕生時的涵義已經大相徑庭,誕生於上19世紀末的的驅逐艦(destroyer)是一種以魚雷為主要武器的小型作戰艦艇,如今的驅逐艦、巡洋艦、護衛艦很大程度上已經沒有作戰定位上的區別,只是從噸位上的簡單劃分而已。

就像我國新銳的055型驅逐艦,排水量超過1.2萬噸,無論從哪方面衡量都不弱於美國提康德羅加和俄羅斯光榮級巡洋艦,之所以還叫驅逐艦,很大程度上是傳統和體制使然。

自驅逐艦誕生的一百多年以來,從噸位上來看就是越來越大。從一戰時的千餘噸到二戰時的兩千多噸,二戰後雷達、導彈技術的發展使得戰列艦和巡洋艦逐步走入歷史終點,驅逐艦的地位上升。以美國海軍為例,驅逐艦也逐步大型化,從4000噸級的孔茨級到6000噸級的斯普魯恩斯級,一直到8000噸的阿利伯克級。

而美國最新銳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排水量超過1.5萬噸,離2萬噸的距離已經不遠。驅逐艦噸位越來越大,與其作為主力戰鬥艦艇承擔的任務越來越多有關,集防空、反艦、反潛、對陸打擊、編隊指揮諸多任務於一身的驅逐艦需要裝備更多的船電系統和武器裝備,自然噸位越來越大。

其實不但是驅逐艦,戰鬥機、主戰坦克等空軍、陸軍的主戰裝備,其發展趨勢也是噸位越來越大,這是主戰裝備性能越來越強的基本規律。

而從美國下一代戰鬥艦艇研製思路來看,電磁炮、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防空、對地打擊武器的使用、以及探測能力更強的雷達系統,都需要更大的艦體來實現,排水量在朱姆沃爾特級1.5萬噸的基礎上放大到2萬噸是非常可能的。

除了美國,俄羅斯為了替換基洛夫級、光榮級巡洋艦而規劃(意淫)的領袖級驅逐領艦,其排水量也達到1.8萬噸,據2萬噸一步之遙。

所以,綜合驅逐艦未來發展趨勢,世界各海軍強國的下一代驅逐艦排水量大概率會突破2萬噸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2萬噸級驅逐艦,已在計劃中,俄羅斯規劃中的23560型“領袖”級驅逐艦,模型已亮相,就是2萬噸,只是還沒有開工。俄羅斯海軍,多年沒有造大艦,原因主要是沒有常規動力堪用,要使用破冰船的RITM-200型核動力裝置,才能解決大艦的需要,只是顯大了一點。

所謂實用比什麼都強,大就大一點,也就將就了。大有大的好處,可以容納更多的武器上艦,還可加強艦載機反潛和救援實力。艦大了以後,艦員的生活空間也跟著相應增大了許多,不是很好嗎?一切皆可從容佈置。俄羅斯準備佈置128枚防空導彈,60具反艦導彈,以及16具反潛導彈,真是細思極恐,威力滿滿。如果電磁炮未來技術成熟,使用核動力的“領袖”級,也不怕沒有充足的電力做保證。武器如此,如各種電子系統的佈置,探測能力也自可大為增強,大型相控陣雷達自然也可做得更大一些。

但是驅逐艦似乎不是一個可以被無限放大的戰鬥艦只,也帶來造價昂貴,傷之不起的重大弊端,因此過去作為重甲火力艦的巡洋艦,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美國的考慮,以高隱身優勢,來解決是一問題,如其正在打造的3艘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排水量高達1.7萬噸,艦體外表充滿科幻感。可是除了造價昂貴,每艘高達70億美元外,也存在耐波性能不高,武器佈置不易等諸多技術弊端。

因此綜合考慮,驅逐艦建造大多維護在萬噸左右的水平,如我們新發展的萬噸大驅,滿載排水量不過1.1萬噸。


魂舞大漠


在驅護艦噸位不斷放大的發展大趨勢下,傳統的以噸位劃分艦艇類型的指標正在被模糊化,很難保證驅逐艦的噸位不會超過20000噸,只能說是一切皆有可能。

近現代海軍水面艦艇的發展經歷了戰列艦時代,二戰後開始步入航母時代,巡洋艦成為繼航母之後噸位最大的水面作戰艦艇。美蘇曾曾經都發展過大噸位的核動力巡洋艦,但當前國際上僅存的巡洋艦隻剩下美國的提康德羅加級、俄羅斯的基洛夫級、光榮級這三個型號。其中噸位最大的當屬排水量4萬多噸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

美蘇冷戰之後,國際主流戰艦發展主要以驅護艦為主,在驅逐艦大噸位發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的阿利伯克級,其至今已經發展了三代,最早的標準排水量也不過6000多噸,但是滿載排水量卻達到了9000多噸甚至達到萬噸級別。

在護衛艦發展領域大噸位是由歐洲牽頭開始的,早期的護衛艦噸位也就一兩千噸的水平,後來放大到現在的三四千噸級。近些年出現了以德國F-124、F-125、英國26型護衛艦為代表的大噸位護衛艦,排水量達到七千噸甚至八千噸的水準。要知道這個噸位甚至比現在很多國家的現役驅逐艦的噸位還大。

驅逐艦的大噸位化是一個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國內在055萬噸大驅之前,現役的主流驅逐艦的噸位也就六七千噸,而我們周邊的韓國世宗大王級排水量達到了萬噸級,日本先後建造的愛宕級、摩根級驅逐艦的噸位也基本達到了萬噸級的水平。

目前噸位最大的當屬美國的科幻艦DDG-1000滿載排水量達到了14000噸。回顧驅逐艦誕生之初的一兩千噸的水平提升了10倍以上,與國際主流的驅護艦相比噸位提升了兩倍還多。萬噸級的驅逐艦的型號數量正呈現出一個不斷增多的趨勢,未來很可能還會更多。

歐洲的護衛艦的噸位放大了8000噸的水平,那麼參照驅逐艦與護衛艦發展過程中的噸位比例,驅逐艦的噸位還有可能進一步放大,不排除搞出20000噸的型號。另外,推動艦艇對大型化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垂髮單元的數量需求,艦艇多用途化特徵越發明顯的今天,需要搭載更多數量的垂髮單元以滿足單艦對各種彈藥的綜合搭載基數。

基於上述的原因,只有艦艇的噸位放大,才能滿足對於垂髮單元數量的需求,同時還給艦載雷達電子設備的兼容發展提供較大的空間冗餘。總的來說,艦艇的“眼睛”看得越來越遠,搭載的武器越來越多、越來越全面。

伴隨著巡洋艦這類傳統大型艦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驅逐艦將成為水面作戰艦艇中噸位最大的艦艇,且已經出現驅護艦向大噸位發展的趨勢,未來不排除出現排水量超過20000噸的驅逐艦。沒什麼可稀奇的,現在萬噸級的驅逐艦以前是巡洋艦的噸位,被冠以驅逐艦的名義,未來果真出現20000噸的驅逐艦,也沒什麼可奇怪的。


鷹鴿分析


驅逐艦目前世界正規意義上現役的沒有超過兩萬噸的,最大的是美國的朱姆沃爾特級,滿載排水量1.5萬噸;

但是巡洋艦有超過兩萬噸的,也只有一節,就是俄羅斯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其實現在巡洋艦和驅逐艦的區別也沒有什麼具體的標準,這艘基洛夫級,滿載2.45萬噸,堆滿了數百枚反艦、防空導彈和反潛武器,堪稱“武庫艦”,他的飽和打擊能力達到一個巔峰。



但日本的那兩級“日向”、“出雲”級直升機航母,日本叫做直升機護衛艦,也有稱為直升機驅逐艦的。出雲級的滿載排水量已經逼近三萬噸,全直通甲板和龐大的機庫面積,使人很難相信這是一款直升機驅逐艦/護衛艦,日本就是在掛羊頭賣狗肉,現在出雲級已經在改裝,以便可以搭載美製F35B戰鬥機,這樣一來出雲級就是完全意義上的航母了,而不是日本所謂的直升機驅逐艦/護衛艦。


標槍防務


目前,世界上被稱為驅逐艦主要有幾種,俄羅斯現代級驅逐艦,日本愛宕級驅逐艦和摩耶級驅逐艦,還有韓國世宗大王號驅逐艦和美國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再加上我國055型驅逐艦,其中055型驅逐艦和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是世界上所有驅逐艦的代表。但是,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為目前人類建造的噸位最大的驅逐艦,滿載14564噸。然而根據未來海軍驅逐艦逐漸朝著多樣化和大噸位化,很可能突破20000噸。

在冷戰時期,前蘇聯就建造出超過2萬噸的巡洋艦,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這款巡洋艦噸位達到標準排水量2.4萬噸、滿載排水量2.8萬噸,裝備著核反應堆2座、總功率15萬千瓦,如果核反應堆達到美國28萬千瓦簡直就是核動力航母的動力。作為前蘇聯建造的最高傑作,這款核動力巡洋艦針對美國航空母艦。

前蘇聯在航空母艦不如美國,但跟美國在大洋一決雌雄的決心是不容置疑的,繼續保持著遠洋作戰,建造出另外一款常規動力巡洋艦:“光榮”級導彈巡洋艦,噸位也是不容小覷,滿載排水量達到12000噸,雖然被稱為巡洋艦,但是其噸位還沒有超過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噸位。可見,驅逐艦和巡洋艦在噸位越來越模糊,照此發展很可能兩者名稱逐漸區分不了。

隨著全球軍事力量逐漸東移,西方國家特別是老牌的歐洲國家例如英法德等國軍事力量逐漸沒落,再加上作為針對俄羅斯前沿陣地,不可能讓歐洲國家脫離美國的掌控。因此,歐洲國家建造大噸位的驅逐艦在未來二十年根本不可能。雖然,英國建造出伊麗莎白級航空母艦,但是這只是維持大不落帝國的最後餘暉。現在,歐洲建造的大噸位驅逐艦隻有8000噸左右,45型驅逐艦也只是歐洲建造的最大噸位驅逐艦。

但是,亞洲逐漸成為世界軍事全力中心,特別是東亞地區,美日韓都裝備著萬噸級驅逐艦,而這也是最近十年的世界驅逐艦的代表之作。隨著,東亞地區的軍事力量升級,很可能未來也是建造出超過2萬噸的驅逐艦,例如日本建造出雲級直升機航母,在日本就叫做出雲級驅逐艦,噸位超過2.8萬噸。照此下去,未來建造出噸位20000噸驅逐艦是很有可能。


沐風談兵論道


當然是有可能的,目前美國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滿載排水量已經達到了15000噸,然而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的武備數量並不如阿里博克Ⅲ級驅逐艦強大。如果增加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的武備和直升機,如果可能的話在增加一些無人機的機庫,想要突破20000噸級大關不難。

可是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的設計理念為獨行俠,依靠自身的武備執行近海作戰,但傳統的驅逐艦卻是要融入編隊中,成為海軍編隊的一部分,所以驅逐艦超過了20000噸雖然可能,但是建造的意義不大。畢竟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的單艦造價已經高達50億美元,這已經不是戰爭機器,而是不折不扣的吞金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