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蘇聯為何出兵阿富汗?

井底小小魚


從戰略上來看,出兵阿富汗是蘇聯南下戰略的重要一步,從沙俄時代以來,俄國就一直想向南擴張,企圖將勢力範圍伸展到地中海、印度洋,尋求那裡暖水港和出海口,這也是為何沙俄和當時的奧斯曼帝國頻繁進行戰爭的根本原因。到了蘇聯時代,南下戰略顯得更加迫切,尤其到七八十年代蘇聯和中國交惡後,蘇聯面臨著被全面包圍的嚴峻戰略態勢,加上蘇聯海軍和北約海軍巨大的差距,如何打破這種戰略包圍成為當時蘇聯考慮的首要問題。



中東地區的地中海-蘇伊士運河-紅海航線是連接歐洲和亞洲的重要通道,如果蘇聯將勢力深入伊朗和巴基斯坦,那麼就控制了這個重要的通道,一旦爆發戰爭,蘇聯可以輕鬆的封鎖這一戰略要道。所以阿富汗作為進入伊朗和巴基斯坦的跳板,就顯得意義非凡。蘇聯決心在阿富汗建立一個親蘇的政權,對中東地區施加更加廣泛的影響,最終讓伊朗和巴基斯坦也加入其中。


當然上述並非蘇聯軍事入侵阿富汗的直接理由,本質上蘇聯只是希望扶持一個親蘇的阿富汗,而不是吞併和佔領阿富汗,不過局勢的發展顯然並不如蘇聯所預想的那樣。1979年阿富汗再度爆發軍事政變,親蘇的塔拉基政府被推翻,新上臺的阿明政府開始疏遠蘇聯,向美國等西方國家示好,採用“更為平衡的外交方針”。這讓蘇聯難以忍受,而且阿明政府並不能有效控制阿富汗局勢,許多“穆斯林”武裝組織開始組建,決心在阿富汗實施“伊斯蘭”式的革命,這種民族主義的運動排斥任何進入阿富汗的外國勢力,蘇聯也在其內。也就是說這兩種勢力無論哪一方獲勝都對蘇聯沒有任何益處,所以在其他外國勢力還沒有進入阿富汗之前,蘇聯決心發起軍事入侵,扶持一個親蘇的紅色政權,保住其在阿富汗的影響。


所以阿明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的改變應該是導致蘇聯入侵阿富汗的直接原因,如果阿明政府繼續選擇親蘇路線,或許蘇聯不會發起直接的軍事入侵,而是採取較為緩和的策略和方式。


戰略論


1980年,第22屆夏季奧運會在蘇聯舉辦,奧運會開幕的時候,好多蘇聯人欣喜若狂,早早地坐在電視機前等待收看開幕式盛況。可是不久他們卻發現這屆開幕式與往常的開幕式不同,開幕式會場上空飄揚的各國旗幟中,居然沒有看到德國、美國和中國這些體育大國的國旗!

(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

不僅如此,在隨後的比賽中,很多外國運動員在獲得獎牌時,也沒有升起所屬國的國旗,而是代之以奧運五環旗,這些怪現象讓他們百思不解。

之所以莫斯科奧運會會出現這些怪現象,是因為由於蘇聯入侵阿富汗,這屆奧運會遭到國際社會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抵制,幾十個國家沒有來參加奧運會!

1979年冬天,蘇聯悍然入侵阿富汗,處死阿富汗總統,扶植傀儡政權。蘇聯對一個主權國家赤裸裸的入侵,蔑視了國際秩序,讓蘇聯在國際上千夫所指,陷入空前孤立中。

蘇聯人當年當年為什麼要對這個國土面積只有65萬平方公里的小國大動干戈,他們入侵阿富汗的動機又是什麼呢?



阿富汗地處亞洲的大陸心臟地帶,是連接歐亞的交通樞紐。地理位置的特殊讓阿富汗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也讓阿富汗飽受戰亂之苦。

千百年來,波斯帝國、蒙古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的鐵蹄都曾踐踏過這片土地,俄國人和英國人也為了這塊肥肉大打出手。經過長期不懈的鬥爭,阿富汗在1919年終於贏得獨立。

但阿富汗的獨立只是名義上的,它始終沒有擺脫過大國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東西方冷戰又把阿富汗捲入其中。身處東西方陣營的夾縫之中的阿富汗處境艱難,阿富汗覺得誰也得罪不起,就腳踩兩隻船,奉行了中立的外交政策,但這樣做的結果是兩面不討好。兩個超級大國都想把阿富汗拉到自己這邊來,競相插手阿富汗國內事務,積極培養自己的勢力。


美蘇角力把原本還安定的阿富汗搞得雞犬不寧,政變不斷。先是達烏德在1973年推翻查希爾政權,幾年後,蘇聯培植的代理人塔拉基又推翻了達烏德政權,建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國。

塔拉基曾在莫斯科留學,又跟勃列日涅夫私交甚好。他上臺後,自然對蘇聯人感恩戴德,全力向蘇聯示好。而且還把蘇聯那一套制度克隆到阿富汗,廢除市場經濟實行起計劃經濟。

這些“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把阿富汗搞得烏煙瘴氣,很快就讓阿富汗國內陷入混亂,加劇了社會矛盾,引起社會各階層的不滿。到最後塔拉基和他的親信,國防部長阿明因國內政策也出現分歧。勃列日涅夫就給塔拉基出主意要他剷除阿明,蘇聯人和塔拉基的密謀被阿明察覺,阿明先下手為強把塔拉基幹掉取而代之。

(勃列日涅夫)

差點被蘇聯人除掉的阿明上臺後,自然不會給勃列日涅夫好臉色看。他旗幟鮮明反對蘇聯控制,採取了疏遠蘇聯,向西方靠攏的姿態。

阿富汗新政府的做法讓蘇聯高層非常不滿,他們無法容忍自己的家門口出現一個親西方政權,更不甘心失去苦心經營這麼多年的戰略要地。要知道失去和蘇聯擁有兩千多公里邊境的阿富汗就等於失去南部的緩衝地帶,是可忍孰不可忍。


讓蘇聯人入侵阿富汗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那時候伊朗剛剛爆發了伊斯蘭革命,新的伊朗領導主張向全世界的伊斯蘭國家輸出革命,如果伊朗的實力擴張到阿富汗這個伊斯蘭國家,不僅影響到蘇聯邊界穩定,也會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產生深遠影響,可能在這些地區產生連鎖反應,嚴重影響蘇聯穩定。

在此情況下,出兵阿富汗就箭在弦上了。

蘇聯人之所以決定冒天下之大不韙出兵阿富汗,也是因為他們的敵人,另一個超級大國美國正被被伊朗伊斯蘭革命搞得灰頭土臉,美國的人質還被伊朗扣押關在美國駐伊朗的大使館。對蘇聯的入侵,美國人肯定無暇顧及。還有,蘇聯領導人覺得憑藉蘇聯的優勢兵力肯定能在短期內解決阿富汗問題。


因此,1979年12月中旬,勃列日涅夫決定出兵阿富汗推翻總統阿明政府,12月25日,聖誕剛過,數萬蘇軍突襲阿富汗。正像勃列日涅夫預料的那樣,阿富汗果然不堪一擊。僅僅兩天時間,蘇聯軍隊就控制了阿富汗局勢,擊斃阿明,扶持起卡爾邁勒政權。

可後來的形勢發展卻大大出乎勃列日涅夫預料,蘇聯軍隊的入侵引起阿富汗各階層的強烈反對,他們紛紛拿起武器反抗侵略者,蘇聯士兵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阿富汗成了蘇聯人的噩夢,成了套在他們脖子上的枷鎖,成了壓垮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給阿、蘇兩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阿富汗有130多萬死於戰火,500多人無家可歸;蘇聯侵略軍總共傷亡超過5萬,蘇聯對這場戰爭投入多達450億盧布,蘇聯的國力因此每況愈下。在此情況下,克里姆林宮不得不在1988年決定從阿富汗撤軍。兩年後,蘇聯解體。


小約翰


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奪取印度洋出海口。早在彼得大帝期間,俄國就定下了奪取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四大出海口的地區性戰略;在美蘇冷戰,蘇聯走修正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道路的背景之下,蘇聯侵入阿富汗不是偶然行為,它是俄國自彼得大帝以來的全局戰略之一。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蘇聯在阿富汗扶持的親蘇政權被政變,這間接地損害了蘇聯在阿富汗的利益;勃列日涅夫認為憑藉軍事優勢可以好好收拾一下他們,最終腦袋一熱悍然發動了阿富汗戰爭。


在20世紀50年代,阿富汗與鄰國巴基斯坦在普什圖尼斯坦地區有領土爭執,蘇聯抓住時機,在此問題上支持阿富汗斯坦,將阿富汗拉入了自己這一方。並且後來扶持了曾在蘇聯留學的勳章帝勃列日涅夫的學弟的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在阿富汗成立阿富汗人民民主黨。

在1973年,在蘇聯方面、阿富汗軍隊以及塔拉基的人民民主黨的支持之下,原阿富汗首相穆罕默德·伊德利斯·達烏德發動政變推翻了阿富汗王國,建立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在之後的1978年,塔拉基在政變中下臺並被捕入獄,幾天後又在反叛軍和蘇聯的支持下發動政變上臺。在位奉行親蘇政策。1979年,塔拉基與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二號人物哈菲佐拉·阿明意見出現分歧,9月16日阿明發動政變,推翻了塔拉基的統治,塔拉基在政變中喪生。蘇聯為了在阿利益,只好稱阿明是“蘇聯的好朋友”,希望阿富汗能夠繼續與其進行合作;但阿明卻不買賬,不僅故意損害蘇聯在阿利益,還與西方擠眉弄眼。最終在安德博羅夫等一眾蘇共高層的慫恿下,勳章帝決定悍然出兵阿富汗。


1979年8月開始,蘇軍開始陸續進入阿富汗,以“檢查維修武器”為名,將阿富汗部分武器破壞和扣存,並控制一批戰略要地。1979年12月,蘇軍陸續集結;27日,悍然入侵阿富汗。蘇軍空降兵5000多人突襲阿首都喀布爾,控制機場,擊斃阿明。隨後蘇軍推進至如圖地域,控制了阿富汗大中小城市。但阿富汗斯坦地勢險要,很多地方不適合機械化的兵種進駐,故並沒有控制農村等地方。並在城市扶持傀儡政權。

而阿富汗的“聖戰者”憑藉當地山地等地勢險要的地方伏擊蘇聯軍隊(主要是運輸車隊)。經常使用地雷、從山上滾石頭阻斷路徑等方式阻擊蘇軍,讓蘇軍無所適從。蘇軍駐阿富汗部隊大為惱火,很快便發起了對這些“聖戰者”們的清剿行動:喀布爾、昆都士、巴格蘭、庫納爾哈、楠格哈爾和帕克蒂亞等省份的“聖戰者”們的游擊隊。可是縱使蘇軍的武器再先進,面對“聖戰者”們的游擊隊卻發揮不出其先進裝備的應有優勢,被神出鬼沒游擊隊打得滿地找牙。在1981年,阿富汗的大部分游擊隊又成立了“阿富汗斯坦聖戰者伊斯蘭聯盟”(包括一個叫奧薩馬·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得·本·拉登的人,就是後來那個搞911事件的),接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援助,來抵抗侵阿蘇軍。


在1985年戈爾巴喬夫任蘇聯領導人後,決定從阿富汗撤軍,並達成與阿富汗和平建國的意見。最終在1989年2月15日,蘇軍全部撤出阿富汗斯坦。在蘇軍佔領阿富汗斯坦期間,據蘇方統計,死亡12210人,傷35478人,失蹤311人。從全局看來,這次戰爭蘇聯不僅沒有討到好處,反而還造成一些根本就不必要的損失。

雖然說在蘇聯入侵阿富汗期間,為當地人民修建了部分水利設施,還賦予了阿富汗女性與男性相同的平等權利(現在塔利班統治下的阿富汗女性們不能上學,而且還得穿蒙面的服裝,地位尤其低下);那些奉行伊斯蘭極端主義的“聖戰者”也的確不是什麼好東西。但是不管怎麼說,這是蘇修大國沙文主義為了一己之利,所發動的非正義侵略戰爭,對阿富汗人民、蘇修和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造成的惡劣影響都是難以估計的。


二戰吐槽君


從歷史傳承方面看,甚至可以追溯到1724年神秘的“彼得大帝遺囑”。據資料顯示,遺囑主要內容分14個部分。對外政策方面,概況起來有三點:1.帝國要長期保持戰爭和擴張狀態;2.要力爭參與歐洲事務,繼續瓜分波蘭;3.帝國的勢力要走向四大洋。其中,難度最大的是印度洋,但是意義卻非常深遠——南下奪取暖水港口,以控制歐亞海上交通線。

(彼得大帝的理想帝國狀態)
不難看出,彼得大帝的歷代繼承人們,無論是羅曼諾夫王朝的沙皇,還是最高蘇維埃主席,都是其遺囑的忠實繼承者,而且,他們都對出海口有著異乎尋常的狂熱,尤其是暖水出海口。

幾百年的打打殺殺下來,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遠東的太平洋、家門口的北冰洋、大西洋的波羅的海與黑海早已成了蘇聯的勢力範圍,就剩一個印度洋了,能不著急嗎。

1973年至1979年,蘇聯在阿富汗先後煽動了3次政變,最終,趁亂扶植了一個阿富汗民主共和國,讓蘇聯的信徒塔拉基當了元首,試圖把阿富汗發展成為蘇聯在中東、近東地區的新據點。

然而,不信“神”又親蘇的阿富汗塔拉基勢力在國內缺乏群眾基礎,真正有實權的各部落首領們更是不買他的帳,此外,影響力巨大的宗教勢力更把號稱要“建設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阿富汗”的新政府看成“異端”,分分鐘想滅了它。

(阿富汗戰爭早期,一名“援阿”的蘇聯教師正在喀布爾理工研究所上課,向阿富汗學生們傳授最前沿的計算機知識,可以看出男女的打扮都很世俗。實際上,在喀布爾這樣的大城市,世俗化的知識分子當中,蘇聯還是有一定的人氣的;然而,阿富汗城市化水平比咱們同期的中國還低,文盲率也高,宗教號召力巨大,因此,反感和抵制蘇聯阿富汗人佔了絕大多數)

此情此景下,不信“神”的塔拉基還堅持進行激進的改革,模仿蘇聯體制,外交上一邊倒向蘇聯。這引起阿富汗社會各階層的嚴重不滿。執政黨人民民主黨內部,塔拉基和國防部長阿明產生了嚴重分歧。

同時,蘇聯的克格勃收集了大量材料,證實阿明一直在與美國進行接觸。於是,塔拉基在蘇聯的授意下準備除掉阿明,阿明暗中看的明白,趕緊先發制人,將塔拉基擊斃後獨攬大權。

正如前文所講,這個阿明是個親美派,早在沒上位之前,就跟美國勾搭上了,當了老大以後更是對蘇聯不客氣,直接要求蘇聯大使撤出阿富汗。

阿明的做法引起蘇聯極度的不滿,阿富汗作為蘇聯的戰略要地,蘇聯苦心經營了多年,可是真下了本兒的。而且,阿富汗居民中有700萬左右的塔吉克人、烏茲別克人、土庫曼人,佔了阿富總人口的45%,他們和蘇聯中亞各加盟共和國的各族居民屬同源民族。更重要的是,阿富汗和蘇聯有兩千多公里漫長國界線,其地理位置對蘇聯尤為重要,阿富汗一旦淪為美國的勢力範圍,蘇聯就會失去南部緩衝地帶,威脅到國家戰略利益。上世紀70年代末的蘇聯,在冷戰爭霸中呈咄咄逼人的“攻勢”,核武器的量比美國還大,經濟上,因為油價高升,蘇聯在全球資源出口中賺取了大量外匯,一時半會兒“不差錢”;

而美國這邊呢,剛從越戰的泥潭中拔出腿,還沒等緩過神來,伊朗打臉般的搞了個“伊斯蘭革命”,美國在中東的“鐵桿盟友”——巴列維王朝被推翻,換成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代表真主的“伊斯蘭”和代表民主的“共和國”就這麼給強行組合了)。伊朗的“現任老大”霍梅尼高舉起反美的大旗,跳著腳的跟美國唱反調,還搞了個驚天動的“人質事件”,讓美國及其的被動,在國際上也是顏面盡失。

於是,蘇聯的決策者們便一廂情願的認為,美國被伊朗伊斯蘭革命搞得焦頭爛額,已無暇顧及蘇聯擴張活動。再者,蘇聯臆想,離得近,家門口搞事情有主場優勢,自己這麼強大,取得勝利不會太費勁的。此時,蘇聯堅信,此次干涉,能給世界傳遞一個信號——莫斯科擁有著至關重要的全球控制力,你們都趕緊從了我吧。

當然,事實證明,蘇聯一陷就是十年,元氣大傷。軍事上也沒什麼拿的出手的戰果,在落後的阿富汗山區,全副武裝開坦克的打不過騎毛驢、穿拖鞋的是常態。而且,蘇聯有限的軍事成果也沒能如願轉化成政治經濟利益。在國際上,成了公認的“侵略者”,顏面掃地。

(當時中國譴責蘇聯行為的海報)
總之,蘇聯對國際形勢和阿富汗國情的錯誤判斷,致使蘇聯付出“國將不國”的代價。甚至,某種程度上看,全球人民都間接被連累到了。

10年的阿富汗戰場,歷練了高舉“聖戰”大旗的游擊隊長——本·拉登。

在美國大力資助(據估計,拉登的組織在阿富汗戰爭期間獲得的美國軍事援助高達2·5億美元)和世界各地的“增援”下(沙特也很下本兒),拉登旗下穿拖鞋的游擊隊逐漸升級成了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準現代化軍隊。同時,拉登一夥還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國建立了多個準軍事訓練營,這就是基地組織的“前身”。

下圖,伊朗給阿富汗游擊隊支援了現代化武器,幫助游擊隊實現機動作戰。
下圖,美國CIA派出的作戰顧問,正向拉登的游擊隊員們傳授毒刺導彈的使用方法。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堅持不懈創作的人”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阿富汗地處亞洲的心臟地帶,是連接歐亞大陸的交通樞紐 ,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由於阿富汗地理位置重要,成為世界主要大國爭奪的焦點地區,歷史上多個帝國都曾經踐踏過這片土地,使阿富汗人常年飽受戰亂之苦,變得非常悲催和悽慘。



1979年12月27日,蘇聯入侵阿富汗,處死了阿富汗總統阿明,扶植傀儡政權卡爾邁勒上臺,迅速控制了阿富汗局勢。但是,令蘇聯高層沒有想到的是,蘇聯的入侵,卻遭到阿富汗各階層的強烈反對,民眾紛紛揭竿而起,奮起反抗蘇聯侵略者,使蘇聯久久難以抽身,戰爭持續了10年時間。

阿富汗這個國家,從歷史上都受到列強的欺凌。波斯帝國,蒙古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的鐵蹄都曾經入侵過阿富汗。俄國和英國也曾經為了爭奪阿富汗而在戰場上兵戎相見。1919年,阿富汗迎來國家獨立,但是這只是形式上的統一,從來就沒有擺脫過大國之間的影響和博弈。



我們想知道的是,蘇聯為什麼要入侵阿富汗?我們知道,二戰結束之後,美國和蘇聯陷入了長期的冷戰之中。由於阿富汗採取中立政策,對美國和蘇聯都不得罪,結果是把雙方都得罪了,美國和蘇聯都對阿富汗有意見,雙方都想把阿富汗拉到自己的懷抱之中,爭著在阿富汗內部培植支持自己的勢力,把阿富汗攪和得雞犬不寧,烏煙瘴氣。

1973年,美國支持的達烏德政權推翻查希爾政權。幾年之後,蘇聯扶持的代理塔拉基又把達烏德政權推翻,建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國。

說起塔拉基這個人,他曾經在蘇聯留過學,與蘇聯的領導人勃列日涅夫私人關係很好。在塔拉基上臺後,一頭扎向蘇聯的懷抱,最要緊的是,塔拉基全然不顧阿富汗國情,全盤複製蘇聯的計劃經濟,使阿富汗的經濟一落千丈,民眾收入下降,加劇了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

而且,在阿富汗政權內部,塔拉基與當時的國防部長阿明存有很深的矛盾。塔拉基便求助於蘇聯,蘇聯的意思是先把阿明除掉。然而,塔拉基的計劃被洩露,國防部長阿明索性來個先下手為強,卻把蘇聯支持的塔拉基殺掉了。這樣,阿明卻上臺成為阿富汗的最高領導人。

阿明上臺後,採取親美反蘇的政策,旗幟鮮明反對蘇聯,使蘇聯領導人十分惱火。蘇聯在阿富汗苦心經營多年,如果失去阿富汗,就等於失去了2000多公里的戰略緩衝地帶,後果可以說是非常嚴重的。勃列日涅夫作為一個超級大國領導人,怎麼會容忍阿明這樣幹?

於是,在1979年的12月,蘇聯決定,出兵入侵阿富汗。蘇聯軍隊進入阿富汗之後,擊斃了阿明,推翻了親西方的阿明政權,扶植起了親蘇聯的卡爾邁勒政權。

這場戰爭的結果是先後長達10年時間,給阿富汗人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前後有130多萬人死於戰爭,500多萬人流離失所。而蘇聯方面也是損失巨大,蘇聯軍隊死亡5萬多人,前後投入450億盧布,從此以後,蘇聯的綜合國力逐漸正在走下坡路。


當時還有一個重要的國際背景,就是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新的伊朗政權與美國反目,把美國的人質扣押在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蘇聯人便料到,美國人肯定無暇顧忌,不會去加以干涉。

還有一點就是,蘇聯原本以為,憑阿富汗的實力,可以迅速結束戰爭,但沒有想到的是,阿富汗民眾而反抗會如此激烈,導致這場戰爭持續了將近10年時間。在聯合國和國際社會的干預下,到1988年蘇聯才真正從阿富汗撤軍。


小甜嘟爸爸


這個問題的答案要從當事國蘇聯和阿富汗身上一起找答案。

圖注:1988年,一名蘇聯士兵守衛陣地中

從蘇聯角度出發,大家都知道前蘇聯及現俄羅斯是地球上最獨特陸權大國,橫跨東經26°至西經170°,將近佔了地球一半,遺憾的是,這麼大的地盤卻只有一個北方出海口,位於北極地區,由於常年被北極冰層封鎖,所以對俄羅斯人而言有這個出海口跟沒有也沒差。但俄羅斯人對正兒八經出海口的渴望從未斷過。俄羅斯人多次出兵阿富汗,所求也從未變過,不過是想借道阿富汗尋求印度洋溫水出海口,但總是求而不得。因此,對印度洋附近溫暖的出海口心心念念,就是1979年蘇聯為何出兵阿富汗的背後動機。這也是為何如今俄羅斯全力以赴也要幫敘利亞,因為可以趁機借道敘利亞溫水港做海軍基地,這對沒有出海口猶如困獸之鬥的俄羅斯簡直是夢寐以求的大好事。

圖注:艾哈邁德沙·杜蘭尼,首個統一阿富汗君王

從阿富汗人角度而言,一定在抱怨為何不去騷擾巴基斯坦,為何不去挑戰伊朗,偏偏要挑這個阿富汗這個小地方下手。其實,自古以來阿富汗就是戰略要地。

圖注:阿富汗地圖

用全球首屈一指戰略預測公司STRATFOR首席地緣政治分析師兼美國海陸空三軍顧問卡普蘭的原話來說,“阿富汗作為伊朗高原、中亞平原、印度次大陸的地理緩衝區,具有令人屏息的戰略重要性,凱覦這裡的不僅僅是俄羅斯和美國,還有伊朗和巴基斯坦人,就連印度決策者都對其動心不已。”換言之,誰佔有這裡,誰就坐擁連接整個歐亞大陸的陸上樞紐,誰就掌握俄羅斯、中國、印度和伊朗的利益交匯處,因此蘇聯堵上國運也要拼一把去入侵阿富汗。因此,當下你能看到美軍身影活躍在阿富汗。


軍機圖


戰爭一開始蘇聯用一週的時間基本就讓阿富汗變了天。控制阿富汗以後在阿富汗建立親蘇政權。蘇聯出兵阿富汗是早有預謀,而且兩國實力懸殊,戰爭初期,蘇聯是很順利的。但是歷史證明,蘇聯是陷入了戰爭的汪洋大海,最終得不償失。

阿富汗共和國成立之後,就和蘇聯建立起了友好的外交關係,蘇聯在經濟上的對阿富汗的幫助使其對蘇聯的經濟依賴越來越嚴重,蘇聯牢牢的控制這阿富汗。

隨著阿富汗的政局跌宕起伏,一個叫阿明的統治者上臺,徹底讓蘇聯對阿富汗失去了希望。阿明追求阿富汗獨立自主,減少對蘇聯的依賴。而且阿明宣稱要跟美國關係正常化,這對蘇聯來說簡直就是噩夢。阿富汗所處位置是重要軍事戰略要塞,是美蘇對抗中重要的有利位置之一。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驅使下,蘇聯終於對不聽話的阿明下手,悍然出兵阿富汗,推翻阿明統治,扶植自己信任的人上臺,建立親蘇政權。

讓蘇聯人意想不到的是,進來容易出去難。出兵阿富汗短暫的輝煌之後,阿富汗國內的反政府武裝的頑強抵抗,國際上對蘇聯的反對,讓蘇聯政府忙於應對。從阿富汗戰爭開始到最後,持續十年時間,1989年蘇聯人真的是力不從心,狼狽不堪的從阿富汗撤兵。阿富汗戰爭宣告結束!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明空奕奕


當時的蘇聯把東南亞和西南亞當成同時推進的兩個方向,阿富汗正好在兩大戰區的中心地帶,為了打通南進印度洋的出海口,佔領阿富汗是陸上南進的第一步。

20世紀70年代,美國受困于越戰,石油危急及西方陣營的分化影響,在軍事上同蘇聯相比漸漸地處於下風,蘇聯在勃烈日涅夫的領導下軍事上進行強勢擴建,1979年入侵阿富汗,就標誌著霸權主義達到了頂峰。

阿富汗位於亞洲的大陸中心,是歐亞大陸的交通樞紐,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火頻繁,古代波斯人,希臘人,薩特人,匈奴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和蒙古人均踏上過這片土地,近代英國和俄國也在此激烈角逐,二戰後,阿富汗陷入蘇美兩霸爭奪的地方,阿富汗政府只好奉行中立外交政策,遊走兩霸之間。

1978年親蘇的塔拉基勢力推翻了前政府,建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國,極力模仿蘇聯體制,對內進行激烈的改革,外交上倒向蘇聯,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的強烈不滿,在對待政府武裝改革時,塔拉基與國防部長阿明產生了分歧,塔拉基在蘇聯的授意下,準備武力除掉阿明,沒想到,阿明捷足先登,先發制人將塔拉基擊斃,獨攬大權,阿明對蘇聯插手極為不滿,要求蘇聯大使撤出阿富汗,政策上表現出親美。

蘇聯不能容忍阿富汗倒向美國,那將失去多年來苦心經營的戰略重地,阿同蘇之間著兩千多公里的國境線,一旦淪為美國的勢力範圍,蘇聯將失去南部的緩衝地帶,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內部出戰派佔了上風,1979年12月12日,蘇聯政治局會議正式決定出兵阿富汗,蘇阿戰爭爆發。

蘇阿戰爭,為阿富汗聖戰組織提供了土壤,為後來的恐怖主義埋下了伏筆,您說是不是?





雪上長留馬行處


這一事件擁有非常複雜的背景。

從戰略上說,俄羅斯民族一直擁有濃重的海洋情結,一直試圖成為一個海洋大國,原本就是一個內陸小國發展為世界第一大面積的國家的過程中,這種情緒沒有減退,相反不斷加強,到了蘇聯時期,作為世界第二大國,可以與美國爭霸的超級大國,他更加希望獲得更大的成就。那麼通過阿富汗,進入印度洋,已經成為一個讓它無法放棄的戰略選擇了。

從全球局勢上說,上世紀70年代,美國剛在越南弄了個灰頭土臉,不得不撤軍,這讓蘇聯的形勢大好,有日中天的感覺,為了進一步在全球範圍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亞樞紐地區的戰略企圖越來越有吸引,那麼掌握阿富汗成了重中之重。

從地區局面上說,這個時期的阿富汗就出現了點問題,這個國家屬於一個內陸國家,與蘇聯的關係相當不錯,但是國內政治局勢不穩定,尤其是進入70年代後期之後,阿富汗呈現了一種試圖擺脫蘇聯控制,加強與西方聯繫的趨勢的意圖,這是一個不可能允許的。

1979年,阿富汗內部,塔拉基和阿明的矛盾越來越白熱化,最終阿明上臺,公開對蘇聯表示了不滿,又表示要和美國改善關係,擺脫蘇聯的傾向十分明顯。

如此局面之下,出兵似乎成了一個最佳的選擇,正所謂,正想睡覺時,枕頭送來了,於是出兵的決定就做出了!


麥田軍事觀察


由於阿富汗對蘇聯有著特殊的意義,自其獨立以來雙方就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從1921年兩國簽訂友好條約,直到1945年雙方都一直保持著平等的正常的關係。從1953年開始,蘇聯加大對阿富汗的經濟、軍事援助,就在阿富汗對蘇聯的依賴不斷加強的同時,蘇聯也開始干預阿富汗的政治。1965年,在蘇聯的支持下,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成立,也正是這個黨1978年在蘇聯的策劃下推翻了企圖親西方的達烏德政權,之後上臺的塔拉基政權與蘇聯結成了同志式的、革命利益一致的持久、友好的關係,但是由於該黨內部矛盾嚴重,1979年政府總理阿明發動政變殺死了黨的總書記,獨攬大權。

但莫斯科認為干預已經沒有必要,只要能維持住我們的地位,確保在那裡的影響,達到我們自己的目的就已經夠了。上臺後的阿明對內無法有效控制日益嚴重的反政府叛亂,對外明顯表現出的離心傾向,這使得莫斯科認為他是一個不忠誠也不可靠的人。

克格勃截獲的阿富汗官員的話語表明“阿富汗對蘇聯的依賴僅僅是出於對國內形勢的考慮而釆取的短期的策略性措施。只要阿富汗國內形勢得到鞏固,阿富汗將依靠穆斯林國家提供的有效援助,阿富汗將效仿埃及,驅逐蘇聯在阿富汗的顧問。”

莫斯科同時關注到,阿明還試圖同國內的反革命領導人尋求一致,甚至達成某種妥協,加劇了蘇聯的擔憂。在克格勃看來,伊朗的霍梅尼革命一定會對阿富汗產生影響,如果阿明同穆斯林分子有接觸很有可能導致阿富汗出現一個伊斯蘭政權。“美國人會把他們的控制組織和情報中心安插在我們最敏感的邊境地區。”克格勃密切監視阿明同美國官員的會見,並且相信,美國正在致力於通過與阿富汗改善關係來彌補它在伊朗北部失去的情報基地。

然而,反政府武裝力量切斷了通往略布爾的南北大道,阿明政權岌岌可危。阿富汗的這種嚴峻形勢將直接威脅到蘇聯對阿富汗的有效控制,一旦反政府力量取得勝利,取代親蘇的人民民主黨的將是當時深得民心伊斯蘭宗教極端主義的反蘇政權,即使最終阿明政權沒有被推翻,他本身也不是對蘇聯忠順的工具,很有可能轉向美國。

總之,不論哪種情況對蘇聯而言都將是失去多年的心血,更糟糕的是,還有可能出現美國取代蘇聯控制阿富汗對蘇聯構成戰略包圍圈的可能。這時蘇聯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軍事入侵與除掉阿明結合起來,這樣既可以幫助政府軍穩定局勢還可以扶持可靠的代理人,鞏固蘇聯的影響。正是在這種分析下,1979年12月25日,數千名士兵突襲阿富汗首都,12月27日,阿明及其全家被殺,取而代之的是以卡爾邁勒為首的新政府,新政府當即宣佈實行與蘇友好的外交政策。透過這樣的事實可以得出結論:蘇聯出兵阿富汗主要是不想失去其多年苦心經營的成果,更不想使阿富汗這個南部鄰國成為西方策劃威脅蘇聯的前沿陣地。總之,就是想確保對阿富汗這個“兄弟”國家的控制。葛羅米柯給蘇共中央的報告中關於對今後阿富汗及周邊局勢的想法中第一條就確認了這一目的,“蘇聯有限的部隊進駐阿富汗領土之後,阿富汗事態的發展證實這一舉動是正確的,也是及時的。這樣一來就破壞了推翻阿富汗民主共和國革命制度的計劃,並且還及時防止了在蘇聯南部邊境地區出現新的戰爭策源地的危險。結束了阿明的冒險主義路線,該路線貶低了四月革命的目的和任務,脫離了同蘇聯的合作,卻同西方建立了密切的聯繫。

佔據蘇聯國土總面積六分之一的中亞地區包括:烏茲別克、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塔吉克和哈薩克斯坦,其中前三者還與阿富汗有著多公里長的邊界線。雖然屬於加盟共和國,但是這個地區無論是從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還是從語言文化、歷史傳統來講都同俄羅斯民族格格不入,而且還屢屢發生反抗中央的事件。沙俄以武力征服中亞地區後,在不尊重民族意願和違背民族自覺的情況下進行的統治給該地區留下了許多棘手的問題,使得該地區民族矛盾比較尖銳,經常發生民族衝突及民族反抗事件。

蘇聯時期長期存在的大俄羅斯沙文主義,不恰當的宗教政策,以及為儘快抹殺民族特點和消滅民族差別而大力推廣俄語,隨意變動加盟共和國國界的做法嚴重地傷害了中亞民族的民族自尊心,使得這個地區的離心傾向一直存在。

另外,同阿富汗一樣,在中亞地區幾乎以上的人口都信仰伊斯蘭教,而且中亞地區同阿富汗有很多民族成分相交織,宗教問題是很複雜的社會問題,處理得當,會帶來民族安定,處理不當很可能造成整個社會的動盪,縱觀世界的戰亂和衝突相當一部分與宗教問題處理不當有關。

但是,蘇聯自始至終也沒能找到正確處理宗教問題的方法。相反,年伊朗的霍梅尼推動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卻越出了伊朗,對蘇聯的中亞穆斯林帶來了很大的衝擊,這更使得蘇俄對阿富汗的穆斯林反抗運動變得極為敏感,因為穆斯林分子一旦推翻人民民主黨的統治建立伊斯蘭政權必定會對中亞穆斯林的穩定產生影響。

而且蘇聯從伊朗、阿富汗兩國的形勢角度分析認為美國正試圖利用這一伊斯蘭地區,尤其是穆斯林居住區,作為一個因素來影響蘇聯的政治形勢。蘇聯永遠也忘不了年代發生的巴蘇馬奇運動就是以阿富汗為基地的。

為此,出兵阿富汗,徹底擊潰阿富汗的穆斯林勢力,並重新扶持一個親蘇傀偏政權,才是維持中亞地區安全和穩定的最好途徑。戰後美蘇把歐洲作為爭奪的重點,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從地理位置上講正好處於美蘇對峙的前沿,雖然在美國的包圍圈之內,蘇聯也是相當重視東歐對自己的戰略意義,雙方在此範圍內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馬歇爾計劃”,就是為了利用經濟利益來控制歐洲,藉機達到孤立蘇聯的目的。杜魯門公開提出了要向全球的共產主義開戰。 “北大西洋公約”的簽署形成了對蘇聯全方位包圍。面對強大的軍事壓力,蘇聯也不甘示弱,開始加緊對東歐的控制,分別通過成立 “歐洲共產黨九國情報局”、 “經互會”、 “華沙條約組織”實現了對東歐的絕對的、全方位地控制。

在手段的運用上也是不遺餘力,打著經濟援助、軍事援助的旗號進行著政治干預、文化滲透,也包括通過代理人進行武裝干涉,甚至派出本國軍隊直接入侵。世紀年代中後期駐軍蒙古,在中蒙邊境陳兵百萬,都屬於蘇聯建立自己的安全緩衝地帶的表現。

阿富汗是與蘇聯中亞部分相接壤的鄰國,故加大力度”支持“並控制該國對蘇聯的安全極其重要,面對一個有可能失控的阿富汗政權,在兩極對抗的背景下,蘇聯是不惜以出兵為代價來伊除未來任何有可能的安全風險的。故出兵阿富汗可被看做是在蘇聯傳統安全觀直接指導下的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