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軍中,為什麼滿洲兵的戰鬥力要遠超綠營,這裡提到了原因

在清軍中,為什麼滿洲兵的戰鬥力要遠超綠營,這裡提到了原因

(電影《投名狀》)

自1681年10月起,清軍三路大軍會師,對昆明城形成合圍之勢。三路大軍中,彰泰掌握著最高指揮權和兵權,趙良棟遂當著他的面提出,清軍應該“就近速戰”,速戰速決:“我們的大軍連營四布,若不就近速戰,時間長了,米糧接濟不上,滿兵還無妨,綠旗兵怎麼辦?”

趙良棟的意思是,滿洲兵軍紀嚴,相比綠旗兵也更具征戰的榮譽感,倘若米糧不足,或許還能堅持一段時間,綠旗兵可不一樣,大家都是吃糧拿餉的職業兵,沒有餓著肚子替朝廷拼命的道理。

彰泰聽了卻不以為然,他說:“滿兵系皇上所豢養,豈可輕進,讓他們白白犧牲?況且你的兵遠道而來,也應該休息一陣,怎麼可以再出現大的損失?”

見彰泰不想打硬仗,趙良棟又從佈陣角度考慮,針對包圍中出現的漏洞,他建議部隊紮營應挨近城下,包圍面不能離城太遠,對於圍困敵城所建起的壕牆須嚴密防範,不應該讓人有機會尋柴割草,同時在昆明池上要派艦船巡弋,斷其糧草,吳軍困必出降。

在清軍中,為什麼滿洲兵的戰鬥力要遠超綠營,這裡提到了原因

(電影《投名狀》)

自古兵不厭詐,趙良棟提出進圍於城下是一種策略,反其道而行之同樣是一種策略,他提醒彰泰還可以乾脆令各路大軍全部遠撤,吳軍見了必定要出城活動,到時便能相機消滅敵人於城外。

甚至於生力軍不足的問題,趙良棟也想到了,他的辦法是“降者宜分別收養,不宜盡發滿洲為奴”。

莽依圖在率部行軍時,部隊陷入糧荒,一個八旗兵跟役分得了別人所殺的百姓的牛肉,被莽依圖的親兵抓了現行,結果這名跟役被杖一百,其他有關的人包括他的上司也都得到了不同等級的處罰。八旗軍軍紀之嚴明可見一斑,這也是他們在戰場為何始終具有強大戰鬥力的一個重要保證,但是另一方面,八旗軍又有在戰後分配敵人的戰利品,掠賣其人口的習慣。賴塔算是八旗統帥中比較好的,但他也常把俘虜及其家眷折價賣給受傷兵士。趙良棟認為這是一種陋習,特別是投降的吳軍官兵,應收編補充進隊伍,而不應該賞給滿洲兵為奴。

趙良棟的這些意見都不失為真知卓見,可是彰泰橫豎聽不進去,趙良棟收編降卒的建議更是令他不快,於是當下便以滿語反駁。趙良棟不懂滿語,被弄得張口結舌,不知所措。

在清軍中,為什麼滿洲兵的戰鬥力要遠超綠營,這裡提到了原因

(電影《投名狀》)

雖然在彰泰這裡碰了釘子,但趙良棟還有另外一個反映意見的渠道,那就是直接上奏康熙。康熙看完趙良棟的奏疏後,對他表示完全支持,隨後立即通過議政王大臣移檄彰泰、賴塔等人,要求“速行攻取雲南省城”。

這回不是商量,是命令,彰泰能夠不理會趙良棟,卻不敢跟皇上唱對臺戲。他趕緊下令各路兵馬進抵城下,對昆明形成數重圍困,又接受趙良棟的建議,於昆明池內橫列巨筏,巨筏上構築了用以偵察、防禦和攻城的高臺,同時湖上還有水軍往來巡邏,以防止城內吳軍潛出城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