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金國運一戰,明朝戰敗的綜合性因素,明朝真的是無力迴天?

關於明金決定性戰役——薩爾滸之戰明朝慘敗,歷來認為是明金最高統治者之間能力差距太大,明神宗極度無能。但是我們通過歷史考證發現,神宗有抱負,只是被當時明朝的環境所否定,明朝失敗是歷史的必然。

明金國運一戰,明朝戰敗的綜合性因素,明朝真的是無力迴天?

薩爾滸

"鐵背山頭殲杜松,手麾黃鉞振軍鋒。於今四海無征戰,留得艱難締造蹤。"這是乾隆寫的小詩名為《薩爾滸》,為的是紀念薩爾滸之戰。所謂薩爾滸之戰是爆發在明朝神宗皇帝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努爾哈赤天命四年、公元1619年的明朝(以明朝為主聯合明朝的藩國朝鮮、東北親明部落等)和後金的一次國運之戰。此次戰役以明軍的慘敗而告終。此戰役使大明東北邊軍精銳盡失,進而造成的嚴重後果就是東北關外的諸多親明藩國、部族紛紛被後金殲滅或變換了顏色(如出兵參與薩爾滸的朝鮮,之後被後金打敗成了後金的藩屬國),此後東北邊關不復王師(不能過於絕對,寧遠就在袁崇煥袁督師手中)。薩爾滸之戰明朝為何慘敗,這是我們關注的問題之一。

明金國運一戰,明朝戰敗的綜合性因素,明朝真的是無力迴天?

明清戰爭

關於薩爾滸明朝失敗原因歷來的解釋

薩爾滸之戰,因明清的鼎革,清朝入主中原,對歷史上明清關係中不利於清朝的部分一律篡改。如將建州(後金、清朝)曾嚮明朝朝貢這段歷史一律刪除改為明清是對等關係;又如將清朝滅明的易姓革命,宣傳為是為中原百姓報君父之仇(因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殉國)。在這種官方話語體系下,為了證明清朝自己的合法性,對明金(為行文方便,以下皆將後金稱為清)國運之戰薩爾滸中清朝要極度美化自己、對明朝要進行醜化。

在這種意識主導下,對薩爾滸之戰的明朝失敗的原因都歸為:明朝將領懦弱無能、貪功冒進;明軍士氣低落、軍隊吃空餉嚴重;最高指揮楊鎬志大才疏、無能指揮;明朝天子昏庸無能、對軍事漠不關心。總之,對明朝沒有好話。對清朝的評價自然就是將評價明朝的詞彙變成反義詞即可。但是明朝真的

"實亡於萬曆"嗎?我們拋開個人對歷史發展的因素,以當時的時代為背景,發現明軍慘敗不僅是個人的原因,更是歷史的必然。

明金國運一戰,明朝戰敗的綜合性因素,明朝真的是無力迴天?

明軍

神宗能否"親征"

眾所周知,萬曆三大徵打空了巍巍大明朝,至薩爾滸之戰爆發前,大明國庫極度空虛。離遼東最近的三大徵就是援朝抗倭之戰,此戰達到了光伏朝鮮的目的,但更讓東北各族看到了明軍的實力,明軍在朝鮮"喪師數十萬、靡費上百萬",堂堂天朝對倭國戰爭打的如此狼狽,這不由得讓東北某些部族不安分起來。最終就是建州女真挑頭,開始了東北全面叛亂。

應對女真叛亂,神宗皇帝是否想過親征以便飲馬松花江?歷來神宗皇帝的歷史形象好像很差,但是《萬曆十五年》中提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在神宗清算張居正後,神宗有過一段時間的振作,即神宗在勞累的祭天儀式後仍然神采奕奕,此故事顯示了神宗的青年雄心。

至萬曆四十六年,東北的酋長努爾哈赤公然以"七大恨"為名造反,應對關外勢力,有明一代,應該說歷來的中原王朝的應對之策無非有二,皇帝親征,如明成祖;選派將領鎮壓。如明成祖的大將軍丘福出擊漠北(慘敗)。現在如何應對建奴的造反,親征亦或點將出徵?歷史沒有給神宗創造御駕親征的機會,只因土木堡之戰的杯弓蛇影。明英宗的土木堡慘敗,被俘,造成了明朝中期的軍事衰落以及後續一系列災難(也先南下、代宗繼位、北京保衛戰、代宗廢英宗太子朱見深、英宗迴鑾、南宮之變),幾乎將明朝推向了滅亡的邊緣,所以英宗之後天子守國門,但天子不出徵成為慣例。唯一例外就是武宗,武宗權力太大,造成個人隨心所欲,才有了應州之戰。

明金國運一戰,明朝戰敗的綜合性因素,明朝真的是無力迴天?

薩爾滸

而武宗之後的皇帝則慘了,因大臣們鑑於武宗權力太大,所以對後代的皇權進行了限制。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萬曆朝的國本之爭,神宗被迫聽從朝臣們的意見,冊立不喜歡的長子為太子。如果神宗提出親征,那必會遭到整個朝臣集團的反對。皇帝和整個朝廷為敵,雖然明清是封建皇權的頂峰,但是皇帝也不能太過分,一旦和整個朝廷為敵,那後世史官必然是口誅筆伐,比如後世對武宗的評價。所以當時的歷史沒有給神宗親征塞外、飲馬松花江的機會。加之,神宗長在深宮,而非馬上天子,並無指揮作戰的本事,所以歷史沒有給他能力。

文臣對軍事的制約

明朝立國,宣揚繼承唐宋傳統,明朝繼承宋代最大的制度之一就是文人主軍事。當然和宋代完全的外行領導內行不同,明代是文人治武。而明代的文人士大夫受宋明理學影響恰恰有治國平天下的責任感,明成祖的參謀軍事、三楊之一的楊榮就曾跟隨成祖遠征漠北;中期的于謙指揮北京保衛戰、王陽明輕而易舉破寧王;晚期的督師袁崇煥、孫傳庭,都是文人治軍的表現,他們有能力進行軍事指揮。

但他們的軍事才能和自己的戰爭天賦掛鉤,不是每個文人士大夫都熱衷軍事,軍事水平更像是業餘愛好。可正因為有幾個文人治軍,且治的好,所以產生了整個明朝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和宋代那種極端壓制武將還不大一樣)。這樣明朝軍士人才不足,到了萬曆時期,我們看參加三大徵的主將,名字基本重複出現(武將就那幾個人),如李如松,既平定西邊的寧夏之役,又參加了東邊的援朝抗倭;劉綎既參加過南方的播州之役,又參加了東北的薩爾滸之戰。可見這是文臣對軍事的制約,造成明朝武將不足的原因。

明金國運一戰,明朝戰敗的綜合性因素,明朝真的是無力迴天?

薩爾滸明軍進軍圖

財政對軍事的制約

萬曆三大徵耗盡了國庫錢財,"靡費數百萬"

。就因為萬曆三大徵之後,國家實在沒錢了,所以後來的皇帝才有了飲鴆止渴三餉加派,這不得不說三大徵是其遠因。三大徵造成的嚴重後果是惡性的、持續的。三大徵尤其是援朝抗倭戰爭暴露了明軍實力,損傷了大明邊軍精銳,這讓努爾哈赤有機可乘。

而因三大徵損失的財政遲遲不能彌補,這就造成了薩爾滸戰役時期,明軍裝備的落後。徐光啟在總結薩爾滸之戰的奏報中說:"杜松矢集其首,潘宗顏矢中其背,是總鎮監督,尚無精良之甲冑"。參加明朝聯軍的朝鮮軍指揮姜弘向給朝鮮王的奏報說"明軍人員奇缺,兵器不全"、"器械齟齬,且無大炮、火器"。需要指明,明軍是分兵進擊,朝鮮參加的是明軍的一路,所以沒有火器尚屬正常,但是也的確反應了明軍火器不足、裝備不夠的事實。

明金國運一戰,明朝戰敗的綜合性因素,明朝真的是無力迴天?

劉綎在薩爾滸殉國

薩爾滸之戰明軍慘敗的原因

薩爾滸之戰的失敗是明朝發展的必然,並不會因一兩個人的改動而改變結果。歷來將薩爾滸之戰的失敗歸為神宗昏庸用人不當,是有欠妥當的。明軍總指揮楊鎬的確有其自身的弱點,但他的弱點也是明朝本身能力不足的反應。正如政治課本所教的唯物主義歷史觀所認為的那樣,內因決定外因,歷史發展不受一兩個人的左右,神宗是帝國最高決策者,但他的決策始終受到帝國政府官僚和帝國傳統的限制,正因如此將過錯全部推給神宗是有欠公允的。

參考文獻

《明史》《萬曆十五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