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有三處可供建國,為何偏偏選了會被阿拉伯仇恨的巴勒斯坦?

langman莘蒂


其實選那都一樣,只不過會與不同族群的人拉仇恨,選在了巴勒斯坦地區,生活在該地的巴勒斯坦人與猶太人(今天的以色列人)不共戴天,選在其他地方,當地的族群自然還會與猶太人不共戴天。(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比如說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為了非法開發被其佔去的中國東北,以獲得侵華的物質保障,對猶太人掌握的財富和人口資源非常覬覦,在1938年的時候便發佈了招攬猶太人到東北參加開發的計劃,條件就是允許猶太人逐漸在此地建國。

當然,這事兒當時是沒弄成,隨著日本的戰敗,遷移到中國東北的幾萬猶太人大軍,也迅速退出這一地區,假如他們留下來了還要想著“猶太復國主義”在中國東北地區落地生根,恐怕遭遇不會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德國的遭遇好到哪裡。


中國東北地區不是巴勒斯坦地區,中國人也不是軟弱的巴勒斯坦人,在這裡強行建國,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砧板上的肉,最終會落得個隨意被宰割的下場,因為猶太人屬於外來族群,經過兩千多年的流浪,到哪裡他們都屬於外來戶,都會被當地的“土著”族群排斥,時間那麼久,就算真是你的也成了別人的了。

更何況中國東北地區根本就不具備猶太復國的條件,其他的還有英國殖民帝國控制下的今西奈半島、東非的烏干達,甚至還有像馬達加斯加島這樣的世外桃源,這些地方有的比巴勒斯坦地區的生存條件要好的多。

但說來說去,最可能的還是巴勒斯坦地區,因為猶太人曾經就是在這一地區生存的,根在那裡,再一個就是耶路撒冷的存在,這個被基督教、天主教和猶太教奉為聖地的地方,註定要成為猶太人的心靈歸宿,這些因素最終決定了猶太人把猶太復國主義落地在了巴勒斯坦地區。


歷史三日談


猶太人建國的地方其實不止有三處,英國給猶太人提供了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亞、埃及的西奈半島、以及現在的巴勒斯坦等地。在這幾處地方中,巴塔哥尼亞是無主之地,西奈半島和巴勒斯坦處於英國的控制之下。

除了英國以外,蘇聯和日本也給猶太人提供了建國之地。蘇聯提供的區域是遠東地區,即現在的俄羅斯猶太州,位於黑龍江北側。而日本提出的區域則位於我們的東北,當時正處於日本的侵佔中。

不過,對於蘇聯的土地,猶太人是沒有興趣的,因為首先是遠東的猶太州天寒地凍,位置不好。其次,猶太人即便在蘇聯的土地上建國,其結果最大限度只能是成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同樣被蘇聯控制,這和不建國並沒有什麼區別。

而對於日本提出的建國之地,猶太人是非常感興趣的,並已經遷徙了數數萬人前往這個新的家園。不過,日本人的計劃從頭至尾都是一個陰謀,在猶太人被日本人利用完成以後,猶太人還是被趕了出去。

所以,猶太人建國的最終希望只有留在了英國提出的方案之上。但是對於英國提出的三個地區,猶太人基本上是毫無疑問就選擇了巴勒斯坦。因為相比較之下,巴勒斯坦的優勢很大,而其他兩處地區的劣勢也非常明顯。

首先,在猶太人建國以前,巴勒斯坦地區已經陸續遷來了大量的猶太人,這些人在巴勒斯坦已經漸成規模;其次,巴勒斯坦距離猶太人集中的西歐、蘇聯都非常近,距離歐洲文明也最為接近;再則,巴勒斯坦有耶路撒冷;最後,猶太人在2000多年前正是從巴勒斯坦地區出走的,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至於巴塔哥尼亞和西奈半島,則完全沒有巴勒斯坦這些優勢。相反,巴塔哥尼亞在南美最南端,距離世界主要大國都非常遠,且巴塔哥尼亞屬於南半球高緯度地區,氣候惡劣,不適宜單獨建國;而西奈半島,完全就是一片沙子,猶太人縱然能改造巴勒斯坦的部分沙子,但是對於龐大更多的西奈半島,猶太人還是有心無力的。


蘇綻




這個世界,沒有一個民族像猶太人一樣,流浪兩千年,民族沒散,富裕的人、科學家等精英還層出不窮。

這個世界,也沒有一個民族像猶太人一樣,流浪夠了,煩了,想著重新建國。關鍵是,人家心想事成了,成功建國巴勒斯坦。

其實,以色列建國的地址,不是隻有一個選擇,也不是隻有三種選擇,而是有多種選擇。

那為什麼獨獨選中了巴勒斯坦呢?

巴勒斯坦這個地方,曾經是以色列的故鄉



從十九世紀開始,猶太精英們就想著復國,他們和英國、美國進行交涉,也和日本聊過建國,其中,英國人提供了好多個備選地方,當然,那些地方都是英國殖民地,比如,埃及的西奈半島,烏干達高原,馬達加斯加等。

而美國的建議還在英國之前,美國建議去南美最南端的巴塔哥尼亞。後來,日本也提出了建議,就是在中國東北建國。

為了選擇一個最合適的地方,猶太精英西奧多·赫茨爾四處奔走,只為了給同胞們找到一塊容身之地。

南美的巴塔哥尼亞被早早放棄,因為西奧多·赫茨爾去考察時,發現情況非常惡劣,沙漠多,氣候惡劣,是典型的不毛之地。



後來,非洲的馬達加斯加,烏干達高原等,因為離曾經的故鄉太遠,大量猶太人遷移並不方便,而且非洲這兩個地方,黑人比較多,文化的融合又是一個問題,於是經過開會,放棄了這兩個地方。

至於,日本控制的東北,在猶太人考察後,發現並不合適,一是日本人顧慮太多,怕得罪德國人;二是,那是中國的土地,雖然暫時被日本佔領,但如果日本敗了,猶太人該何去何從?於是,西奧多·赫茨爾等人放棄了這裡。

西奈半島是個好地方,離巴勒斯坦距離很近,但是,這裡的土地,沙子太多,淡水太少,改造成本太高。於是,大家的目光還是回到了巴勒斯坦地區。



巴勒斯坦從十九世紀下半葉開始,陸續有猶太人遷移到了這裡,建農場,建作坊,一戰後,隨著奧匈帝國的失敗,巴勒斯坦的控制方成了英國,遷移來的人更多了。二戰前後,隨著德國人對猶太人的大屠殺,猶太人又有大批量遷移到了巴勒斯坦。

西奧多·赫茨爾等人知道,巴勒斯坦地區才是他們的落腳地,儘管這裡形勢複雜,周邊都是穆斯林國家,但那裡是他們真正的家園,那裡有錫安山,那裡有哭牆,那裡還有猶太教的聖地耶路撒冷。

如果選擇一種死法,猶太人寧願死在自己先輩們曾經生活的故鄉,那裡的土地,那裡的空氣,甚至那裡的沙子,都是那麼的親切。



無論是誰,再也不能阻擋他們的腳步了,英國人不能(丘吉爾後期曾經想阻止),阿拉伯人更不能,土耳其人也不能。

就這樣,歷經各種挫折和坎坷,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終於建國了。

那麼多的地方,而選擇在巴勒斯坦建國,這既是猶太精英的選擇,更是猶太廣大民眾的選擇,因為那裡是猶太人的家鄉,這個理由很重很重。

選擇在巴勒斯坦建國,離西歐距離更近,美國很支持



雖然以色列周邊風險重重,但猶太人選擇這裡,除了是曾經的故鄉外,還因為這裡離歐洲很近。

猶太人集中最多的地方,就是歐洲了,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猶太人可以方便地遷移,成本很低。

猶太人當中,做生意的很多,而歐洲就是他們生意的主戰場,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有助於猶太人的商業貿易。

另外,猶太人建國巴勒斯坦地區,很受世界第一強國美國的支持,也許美國有著自己的小九九,但以色列能得到美國的加持,更加堅定了在巴勒斯坦建國的信心。



美國需要這麼一個小兄弟,像釘子一樣插在中東區域,而以色列需要這麼一個大佬在背後支持他們建國在自己的故鄉。雖說都是互相利用,但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如此的結盟有何不可呢?

果然,以色列前腳建國,周邊阿拉伯國家就圍攏上來,準備趕走以色列。以色列全國動員,齊心協力,大有以死相拼的氣概。是啊!如果在這裡待不了,天下哪裡還有猶太人的容身之地?

阿拉伯人,只是為了趕走以色列人而戰爭。而以色列人是為了活下來而戰爭,不僅是為了自己活下來,也為了子孫萬代能活下來。不同的心理狀態,決定了不同的結果,阿拉伯聯軍大敗,以色列打出了血性,從此沒人敢隨便欺負以色列了。猶太人正式站起來了,終於不需要再流浪了。



綜合來說,猶太人面臨各種建國地址的選擇,最後定為巴勒斯坦地區,一是巴勒斯坦地區是猶太人曾經的故鄉;二是巴勒斯坦地區離歐洲更近;三是第一大國美國很支持。


藍風破曉


不止三處。

猶太復國運動興起的之初,堅持主張復國的猶太人認為最理想的復國地就是巴勒斯坦地區。為了實現這個夢想,1840年代,不少歐洲猶太人還專門為此移民,拋棄自己在歐洲的產業,跑去巴勒斯坦建立定居點。

不過,由於當時巴勒斯坦屬於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奧斯曼蘇丹不可能允許猶太人在自己的地盤上建立國中之國。並且當時的猶太人也大多數對建國不感興趣,認為自己就是歐洲人,沒必要跑去巴勒斯坦單獨建立一國(比如德國猶太人認為自己就是德國人,法國猶太人認為自己就是法國人)。因而早期的巴勒斯坦復國計劃由於得不到廣泛支持,就這麼被擱淺了。


巴勒斯坦計劃失敗後,又過了幾十年。到了上世紀初,由於沙俄迫害猶太人,猶太復國運動的領導人赫茨爾(以色列國父)就在1902年求助於英國,向當時擔任英國殖民地事務大臣的張伯倫(就是後來執行綏靖主義的那個窩囊首相)建議,希望英國能將埃及的西奈半島劃給猶太人建國。

赫茨爾表示,建國之後,猶太國可以作為英國的附庸存在。張伯倫對此事感興趣,於是他就牽線搭橋,幫助赫茨爾與英國最高當局進行約談。

事後,這一計劃被稱為“西奈半島計劃”。這是猶太人除了巴勒斯坦外,選定的第一個備選建國方案。

不過,由於英國當局有自己的小算盤,所以“西奈半島計劃”被英國直接拒絕。



英國最高當局否定了赫茨爾提出的“西奈半島計劃”後,遂即就向他拋出了一個新的“英屬烏干達計劃”。

所謂“英屬烏干達計劃”,是指英國當局在英屬烏干達殖民地劃一塊地(大約1.3萬平方公里),送給猶太人,作為猶太人建國的家園。條件是猶太人成立的自治政府要做英國政府的附庸。

說到這裡插一句:“英屬烏干達計劃”雖然名為烏干達,但英國人劃出的土地,實際上是在現在的“肯尼亞共和國”境內。

很多人望文生義,看到“烏干達”三個字就以為是現在的烏干達共和國,並且還在文章裡面配烏干達的地圖,這是不對的。


“英屬烏干達計劃”提出後,立即在猶太人中引起了爭議。

堅持在巴勒斯坦復國的猶太人強烈反對,他們認為要麼就別復國,既然要復國,那就應該回去巴勒斯坦。因為他們認為只有巴勒斯坦才是猶太民族唯一的家園。

而無所謂在哪裡復國的人則認為,奧斯曼帝國不會同意猶太人在中東建國,與其繼續做不切實際的白日夢,倒不如現實一些,就去英屬烏干達殖民地復國算了。

1903年,兩派猶太人對於爭論,進行了一次公開投票。這次投票的結果是295同意,177票反對。“英屬烏干達計劃”獲得了通過。

第二年,猶太復國組織派了三位代表前往肯尼亞進行考查。後來,這三個代表在肯尼亞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考察後,給出的一致意見是:雖然肯尼亞與歐洲氣候相似,比較適合歐洲的猶太人居住,但高原上充滿危險的野生動物,而且當地的土著居民可能也不會接納猶太移民。

代表們的意見傳回到歐洲後,猶太復國組織高層認為肯尼亞不適合猶太人建國,於是便在1905年做出決定,婉拒了英國政府的提議。

一部分猶太人士認為拒絕這項提議是個錯誤的決定,他們就另外成立了一個叫“猶太領地主義”的組織,公開主張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建立猶太家園,不必執著於巴勒斯坦。在這些人的宣傳下,還真的有一些猶太人移居到了肯尼亞。一直到現在,非洲還有這些猶太人的後裔。



“英屬烏干達計劃”被猶太復國組織婉拒後,堅持在巴勒斯坦復國的猶太人再度佔了上風。這些人猶太人到處宣傳,並取得了包括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南非總理揚·史末資、捷克斯洛伐克總統托馬斯·馬薩里克、意大利的哲學家和歷史學家貝內德託·克羅齊、紅十字創始人和“日內瓦公約”的作者亨利·杜南等一眾歐洲知名人物的支持。

1920年,英國逼迫奧斯曼帝國吐出了巴勒斯坦,巴勒斯坦變成了英國的殖民地。主張在巴勒斯坦復國的猶太人彷彿看到了希望之光,便極力遊說英國政府,希望英國能將巴勒斯坦讓出,以作為猶太人的復國地。

英國政府由於受到國際輿論的壓力,表面上對猶太人是非常得支持,但實際上卻因為極度不情願,淨幹“攪屎棍”的勾當。

從1920至1939年期間,實際上仍然沒有多少猶太人能移民到巴勒斯坦。因為英國政府對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做了很多限制。



英國假仗義,真小人的行為讓一向跟英國關係不好的蘇聯看到了噁心英國的機遇,於是蘇聯就提出了所謂的“猶太自治州計劃”。

從1928年至1940年,加入猶太自治州的猶太人總計超過十幾萬。

不過,蘇聯的這個計劃也是失敗的。因為猶太自治州太偏僻了,歐洲的猶太人根本就看不上那個原始森林地區。並且,事實上蘇聯境內的猶太人也瞧不上猶太自治州。(蘇聯當時有兩百萬猶太人)

所以,蘇聯的“猶太人自治計劃”,最後也是失敗的。

就在蘇聯搞猶太自治州的時候,跟蘇聯不對付的日本看到了噁心蘇聯的機遇。於是日本人也推出了自己招攬猶太人的計劃——“河豚計劃”。

1934年,即蘇聯猶太州建立的當年,該計劃首次在日本首次提出。四年後的1938年,該計劃在“五相會議”上得到了通過。

這份計劃具體來說,就是日本將計劃招攬數千名、或者數萬名猶太人定居在中國東北或者上海,准許他們成立一個附屬於日本的猶太人自治政府。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取悅美國,特別是美國的猶太人,推動這些猶太人向日本投資。同時又取悅猶太人這個大群體,吸引富豪猶太人移民日本。


不過由於日本在1941年加入三國軸心,迫於德國的壓力,這一計劃並沒有真的實施。



日本放棄“河豚計劃”的前一年,納粹德國也提出了一份他們安置猶太人的計劃——“馬達加斯加計劃”。

注意了,這個計劃不是“猶太復國”計劃,而是“屠殺猶太人”的計劃。很多人把這個計劃也列入猶太人的復國備選地,這是很無厘頭的。

1940年法國戰敗前夕,納粹德國外交部猶太局局長弗朗茨·拉德馬赫向希特勒正式提出了這一計劃。

這個計劃簡單的說就是分四步走:

第一步、法國投降後,逼迫法國將馬達加斯加劃給德國;

第二步、向英國發動進攻,並擊敗英國;

第三步、英國投降後,徵用英國商船,將納粹德國佔領區內的所有猶太人全部運到遙遠的馬達加斯加島監管;

第四步、利用馬達加斯加的特殊性(四面環海的島,不方面逃跑),納粹武裝份子將會慢慢折磨猶太人,直至全部折磨死為止。

不過,由於德軍沒有擊敗英國,沒有徵用到英國商船,並且英國海軍還在公海上對德軍進行封鎖,德國也沒有那麼的船去運猶太人,因而這一計劃也就告吹了。(之後納粹分子對猶太人進行了大屠殺)


二戰期間,由於要收買人心,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重提“英屬烏干達計劃”。但此時猶太復國組織內部已經完成了整合,決定全力準備在巴勒斯坦建立家園,並且反對所有在其它地區建國的所有提議,以免影響他們爭取英國政府放寬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人數限制。

所以丘吉爾的這個計劃被猶太人直接拒絕。

1947年,聯合國巴勒斯坦問題特別調查委員會建議,巴勒斯坦西部應分割成一個猶太國家和一個阿拉伯國家,以及一個由聯合國控制的“耶路撒冷獨立個體”。

這個分區計劃於1947年11月29日通過,成為聯合國大會第181號決議。最後,各國對這個決議進行投票,取得的33票贊成,13票反對,10票棄權的結果。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復國的計劃最終成功。

以上就是猶太人復國的全過程。

從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出,猶太人復國的選擇不止三個,但是由於一些客觀因素以及猶太人對在巴勒斯坦復國的強烈執著。最終那些計劃都沒有成功。


除了以上列舉的區域外,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高原曾經也是猶太人計劃的復國備選方案之一。這個計劃是由前面提到的以色列國父赫茨爾提出的建議。他認為阿根廷地域遼闊,人口稀少,氣候溫和,適合猶太人居住。

但是要注意了!很多人說這個建議是美國人提出的猶太計劃。這裡強調一下,不是的。這並不是美國的主張。而就是以色列國父赫茨爾的個人想法。他因為在阿根廷待過幾年,所以他就提出了這個主張。

後來在赫茨爾的影響下,還真有一些猶太人抵達了阿根廷,併成為了阿根廷牛仔,在當地購買土地,建立殖民地。巔峰時期,在阿根廷的猶太人數量高達20萬人。

不過,殖民阿根廷的猶太人也不成功,他們沒有建國,而是最終融入了阿根廷社會。上世紀七十年代,由於阿根廷軍政府迫害猶太人,導致阿根廷的猶太人大量外遷,所以現在在阿根廷的猶太人也就沒多少了。


Mer86


猶太民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這個民族在流浪2000年以後,1948年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了以色列。當初,可供猶太人建國的地方有多處,比如中東地區的西奈半島、非洲的烏干達、馬達加斯加島、南美的巴塔哥尼亞地區、我國的東北、雲南,還有就是巴勒斯坦。那麼猶太人為何最終選擇了巴勒斯坦呢?銘蘇先生具體給大家分析一下:

一、西奈半島

西奈半島是英國人的殖民地,這裡離猶太人的“應許之地”巴勒斯坦非常近,而且西奈半島面積6萬多平方公里,足夠猶太人建國之用。但是猶太復國主義精英考察之後認為,西奈半島雖然面積大,但是主要是沙漠,水源嚴重缺乏,沒有水源國家就不能發展,雖然英國人曾考慮將尼羅河水引過來,但是這也只是個許諾罷了,實現起來遙遙無期。

二、烏干達

1903年,英國殖民地事務大臣張伯倫提出英屬烏干達計劃,將英屬東非的3-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作猶太人家園。

烏干達位於東非高原,這裡降水充沛,水源充足,氣候適宜,條件要比現在的巴勒斯坦好的多。但是也有缺點,這裡遠離猶太人平時主要生活的歐洲地區,而且當時的猶太人主要來自歐洲,因此這個計劃在1903年瑞士巴塞爾召開第六屆猶太復國主義大會上沒有獲得通過。

三、馬達加斯加島

馬達加斯加島總面積約60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四大島,不管是土地資源,還是礦產資源都很豐富,這裡比巴勒斯坦好太多。

馬達加斯加島這個地點其實不是猶太人自己選擇的,而是當時的德國準備將歐洲的猶太人全部遷移到馬達加斯加去,這樣猶太人就離開歐洲了。

但是當時馬達加斯加島是法國的殖民地,德國在打敗法國以後,也垂涎法國的殖民地。艾希曼於1940年8月15日發佈了一份備忘錄,呼籲每年在非洲安置100萬猶太人,為期4年,但是德國沒能在馬達加斯加島上實現。因為馬達加斯加島離歐洲太遠,德國沒有能力大規模實施,而且德國同英國和蘇聯的戰爭又拖住了德國,使德國最終放棄了移民猶太人的計劃,轉而採取消滅政策。

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都能夠發展成發達國家,如果在馬達加斯加島,那麼這裡更不會差。

四、南美的巴塔哥尼亞地區

巴塔哥尼亞地區面積67萬平方公里,這一地區在當時是未開發無主之地,直到1870年代才被阿根廷佔領。不過這一地區緯度較高,環境惡劣,跟西伯利亞有點類似,並不適合國家的長遠發展,後被猶太復國主義精英拒絕。

五、我國的東北

猶太人來東北發展,其實這與日本當年的“河豚計劃”有關。當時日本為了開發東北地區需要資金,而猶太人在世界上是比較富有的民族,因此日本就想以此來吸引猶太人前來投資。

1938年12月5日日本內閣召開著名的“五大臣會議”提出河豚計劃,日本許諾對猶太人不採取歧視政策,並給予他們一塊土地復興猶太國,猶太人則用他們的財富幫助日本人在東北和以後被侵佔的土地上進行投資,並影響美國的對日政策。

但是隨著當時局勢的發展和戰爭的推進,日本放棄了這個原本就是為了利用猶太人資金的計劃,猶太人的建國計劃根本就沒有得到落實。當時由於俄國的排猶政策,還是有很多猶太人來到東北地區發展的。

六、我國的雲南

二戰時期由於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政策,導致德國及歐洲很多猶太人逃離,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猶太人逃到了上海等地。到了1941年,上海的猶太難民已經超過了3萬人,遠比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接收難民多得多,這給上海的難民救助造成很大的壓力。

當時著名的猶太銀行家雅克布.保格拉斯向國民政府表示,猶太人普遍比較富有,接納難民可免費獲得大量外匯。同時猶太人受教育程度較高,如果安置妥當,有助於大後方的建設和發展。

國民政府認為安置難民有助於取得英美等國家的好感,同時也有利於國家形象的樹立。在綜合考慮之下,國民政府決定在雲南的騰衝和蒙自之間,劃出一塊土地給猶太難民寄居。

但是,由於當時中國的國力有限,難以拿出大量資金安置難民,而且很多難民逃離時已經一貧如洗,雖然有猶太財團的捐助,但是也是杯水車薪。當時中國正處於抗日戰爭時期,國土大部被日本佔領,再加上德國和日本的阻擾,國民政府安置猶太人的計劃也未能落實。

七、巴勒斯坦地區

猶太人最終選擇巴勒斯坦地區建國,這既有歷史和宗教原因,更重要的是這裡有猶太人建國的基礎。

巴勒斯坦地區曾經是猶太人的祖居之地,畢竟是故土,猶太人對此有鄉情。而且耶路撒冷是猶太教的聖城,也是多個宗教的聖城,畢竟猶太人是靠宗教才聯繫在一起的,因此迴歸宗教中心這對於眾多的猶太人來說有擋不住的誘惑力。但是真正對猶太人建國起重要作用的還是從19世紀後期開始的五次大的移民迴歸潮,為猶太人建國奠定了基礎。

1878年巴勒斯坦地區開始出現猶太人農場殖民區。1896年在猶太記者西奧多·赫茨爾發起“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號召下,到1914年約有4萬名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1917年在英國外長貝爾福宣言發佈以後,大批的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地區。1922年,國際聯盟通過了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訓令”,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之家”以後,世界各地猶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由於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掀起第五次猶太人迴歸浪潮,1944至1948年之間,愈20萬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

1948年以色列建國時巴勒斯坦地區已有60萬猶太人,再加上美國和蘇聯對猶太人建國的支持,聯合國通過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治方案,這才使流浪了上千年的猶太人得以最終復國。


銘蘇先生


很多處。

一,哈爾濱,中央大街就是猶太人建的,二戰後退出。

二,俄羅斯,在遠東有一個叫比羅比詹的地方,他是猶太自治州的首府。太窮太冷,地理差,陸陸續續回歐洲。

三,南美洲,這是歐美盟國的初步構想,但被猶太人拒絕。

四,巴勒斯坦,在《聖經舊約》記載那是遍地都是牛奶和蜜的地方。

為何獨愛這一處? 猶太人的聖經就誕生在這,如果你是基督徒,請打開《舊約》最後幾頁,那地圖就是猶太人的家,信仰不可撼動。 他們被外族人入侵和奴役,歷經千難萬險,先知摩西帶領猶太人走出埃及回到了巴勒斯坦。

象徵苦難猶太人的“哭牆”在這。他們的聖地耶路撒冷在這。他們的聖經《舊約》還衍生出—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同樣是他們的聖經。這是精神家園,哪都比不了。流浪2000多年了,該回家了。

根據聖經記載,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是一個父親,是親兄弟。


閻大嘴


作為世界上一個非常優秀的民族,猶太人的命運是悲慘,之前一直都被其他的民族奴役,二戰結束之後,終於在美國和蘇聯的支持下有了建國的機會。要知道當時提供猶太人建國的地方共三處,為何猶太人執意要選擇被眾多阿拉伯國家包圍的巴勒斯坦地區呢?

關於猶太人的復國運動最早還要追溯到十九世紀末,有猶太人就發出了復國的號召,希望猶太人能夠前往耶路撒冷這個地方建立自己的家園。


但是,出於很多猶太人已經在歐洲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他們安於現狀,缺少復國的動力,要想讓他們這些人邁出復國這一步,就需要給他們足夠的理由,當年來看,並沒有什麼具備說服力的理由。

不僅如此,當時前往巴勒斯坦建國也是一件不現實的事情,十九世紀末的巴勒斯坦地區隸屬於奧斯曼帝國,猶太人要想在這裡建立國家將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即便是猶太人在這裡建立國家,他們的生活還是寄人籬下,和之前並不會有多大差別,甚至還可能遠不如從前。

在一戰結束後,奧斯曼帝國解體,巴勒斯坦地區開始接受英國人的管理,於是,一些猶太人開始向這裡移民,當然了,這也為二戰中的大量移民打下了基礎。


到了二戰中期,德國人對猶太人的欺壓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猶太人逃往巴勒斯坦地區,在二戰結束之時,這裡的猶太人數量和規模已經有了超過當地阿拉伯人的苗頭了。

隨著猶太人越來越多,英國人對這裡的管理越來越費力,於是在英國人的支持一下,原來的阿拉伯人成立了約旦,不過那些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混居的地方仍然受到英國人的管理。

其實在這個二戰中期,猶太人就已經在這裡建立了堅實的根基,建立國家的困難和挫折也不像從前那麼大。而且當時出於希特勒殘忍的行為,國際社會普遍對猶太人存在同情的態度,不過這個意見反而被猶太人的高層拒絕了。

因為他們認為時機未到,畢竟他們雖然認準了巴勒斯坦這個地方,想在這裡建國,但那個時候的英國還沒有完全退出巴勒斯坦地區的統治。


二戰結束之後,猶太人終於有了機會,在巴勒斯坦的一小塊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但是,猶太人剛剛建國就遭到了阿拉伯國家的圍攻,以色列自然不是這些國家的對手,但是在美國的支持下,以色列沒有倒下。

接下來的幾十年裡,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的恩怨一直都要延續,但是,之後的每次戰爭中,都是以以色列的勝利告終,而且以色列的國土面積也得以擴充,此時的以色列在阿拉伯地區的地位已經穩定了。

今天的以色列,雖然國土面積不大,但它卻成為了中東的一個“超級大國”,人均年收入超過4萬美元,遠遠超過了周邊的阿拉伯國家。

而且,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猶太人不僅富有智慧,還是一個勤勞,擅長創造奇蹟的民族,它在敵國林立的中東地區上,依舊能夠讓本國獲得突飛猛進發展,這實在是不可思議。


夏目歷史君


我們都知道以色列是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在美英支持下通過武力佔領巴勒斯坦領土後建立起來的,而實際上以色列人信奉猶太教,與該地區阿拉伯人所信仰的伊斯蘭教根本就是水火不容,為何不在其他地方安家,偏要選擇與仇敵為鄰呢?

本來,也有可供猶太人安家落戶的所在,諸如西奈半島、馬達加斯加島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亞等諸多選項,但是由於多種條件制約最終都被否定了,因為這些地方不是沙漠成堆,寸草不生,缺少水源,就是與猶太人的祖居相距遙遠,每當祭拜活動多有不便。而最終選擇定居巴勒斯坦被佔領土地,實則還有其他考量。

首先,戰略位置顯要。巴勒斯坦緊鄰地中海,而地中海一帶處於亞歐非三洲交界處,是通往印度洋和大西洋的要道,以色列安居於此,猶如美國在此安插了一個據點,便於對該地區進行控制。

其次,便於實現戰略推進。周邊阿拉伯國傢俱有神秘色彩,思想保守化嚴重,將以色列安插於此,便於美國的民主價值觀逐步滲透,繼而達到將其變為美國盟友的目的,這樣就可壓制前蘇聯在該地區的影響。

再次,該地石油探明儲量日漸豐富。石油作為戰略物資,其作用越來越大,發展工業尤其不能沒有能源,如果能夠對石油加以控制,就能促進美英經濟的進一步提高。

最後,也是迎合以色列人的心理訴求。猶太人對建國抱有夢想,對誕生地沒齒難忘,既然他們執意要在此落戶,那就順水送個人情,日後他們就會對美國感激不盡,定當盡犬馬之勞,對美英俯首帖耳,言聽計從,甘當馬前卒而無怨無悔。

現在,美國的願望如期實現,以色列人有了自己的家,一切唯美國馬首是瞻,完成了美元與石油的掛鉤,將沙特、阿聯酋、卡塔爾、約旦、埃及等多國變為了自己的盟友,這就為對付伊朗、俄羅斯等創造了條件。


點贊太容易,評論顯真情,歡迎關注、留言,等你評論,等你『一鳴驚人』!

江淮聖手


希特勒屠戮600萬猶太人,血腥的記憶深刻嵌入猶太人的意識,他們的人生反思有3個問題:加害者為什麼如此殘暴?受虐者為何如此軟弱?旁觀者為何如此冷漠?

別人很難被改變,或者被感動的空間很狹小,猶太人要生存只能靠自己。戰後的猶太人有著比以往更加強烈的復國意願,他們要重建猶太人的國家,用自己的政權來獲得安全感。

猶太復國主義,又被稱為錫安主義,這裡的“錫安”原是耶路撒冷城的1座山名。流亡在外的猶太人受盡歧視,習慣將錫安作為耶路撒冷的別稱,他們渴望回到耶路撒冷、回到巴勒斯坦、回到上帝的應許之地……

追溯歷史的腳步,法國大革命給猶太人帶來好運,歐洲諸國先後給予他們公民權。很多猶太人抱著“受洗是進入歐洲文明的入場券”,他們天真的以為只要同化於歐洲人,就能夠被接受。

現實的殘酷無情擊碎猶太人的玻璃心,他們發現歐洲人依舊冰冷如霜,猶太人總是用熱臉貼冷屁股。一再受到傷害的猶太人,讓他們開始尋思建立自己的國家,湧現出西奧多·赫茨爾等一批實踐者。

1897年8月末,第1屆猶太復國主義代表大會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204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代表出席會議。會議通過《巴塞爾綱領》,該綱領宣稱:猶太人要在巴勒斯坦建國!

巴勒斯坦是猶太人們的故國土地,更是宗教文化上的應許之地,無疑它是猶太人建國的優先選擇。但是,猶太人的熱情並不能感動相關國家,復國阻力重重。

西奧多·赫茨爾首先救助於威廉二世,他的2次拜訪都沒引起德皇的興趣,擺明德國人沒興趣。1899年開始,西奧多·赫茨爾開始接近奧斯曼蘇丹阿卜杜拉·哈米德,甚至不惜重金行賄奧斯曼高管,可惜土耳其人也是打哈哈。

1900年,西奧多·赫茨爾把活動目標轉向英國人,英國人同意拿1塊地給猶太人建國,但是這塊地不會是巴勒斯坦。1903年4月,英國給出“烏干達方案”,他們劃出6000平方英里的土地給猶太人建國。

“烏干達方案”註定是無法實現的,因為來自東歐的猶太人強烈表示反對,他們認為這個方案是對《巴塞爾綱領》的背叛。西奧多·赫茨爾顧全大局,為避免猶太人陷入分裂,放棄“烏干達方案”。

似乎除去巴勒斯坦,任何地方的建國都將被否決,得不到全體猶太人的認可。比如美國為猶太人選擇在南美的阿根廷建國被拒,英國人拿出塞浦路斯、西奈半島、烏干達被拒,甚至在中國東北建猶太國也沒成功。

每一次猶太人發生民族危機,總會刺激故土意識的強化,宗教迴歸於故土懷念成為猶太思想界的主流話題。換句話說,很多猶太人被融入其他民族,而頑強生存下來的的猶太人,他們從未忘記那塊應許之地。

近現代的巴勒斯坦地區,早已不是“流著牛奶和蜜的沃土”,那裡的荒漠並不是合適的居住之地。但是,自然條件的惡劣並沒有阻擋猶太人的迴歸……

19世紀後半期大批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他們在無人區建設出一片片定居點。經過猶太移民的辛勤勞動,1939年猶太人的土地已經佔整個巴勒斯坦總土地的5%,而1882年的佔比才為0.09%。

不過猶太人的“世界性大流散”,曾經的巴勒斯坦故土早已經易主,幾乎所有的土地都被阿拉伯人佔據著。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就相當於從阿拉伯人手裡奪取土地,雙方爭戰不可避免。至今,阿以矛盾依然是中東最不穩定因素,猶太人建立的以色列久經磨礪。


子屠龍


猶太人是一個在居無定所中輝煌起來的民族,他們原本居住在現如今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區,在這些地區平平淡淡地過著他們的生活,但是這一切隨著一場戰爭的爆發卻突然從他們的民族命運中消失了。


在兩千年前,他們徹底離開了他們的故土、遷移到了世界各地。

在他們漫長的民族遷移史中,他們去得最多的是歐洲,在歐洲各個國家中發展出了龐大的族群人數。

他們遷移到美國的人口也非常多,在歐洲出現了地理大發現之後,隨著大量歐洲土著白人遷移到美洲,在歐洲居住的一部分猶太人也隨之前往了那機會無限的新大陸、在那新大陸中最強盛的美國執掌起了無數金錢權柄。

而在二戰之後,除了生活在美國的猶太人,大多數猶太人則都前往了建立在巴勒斯坦地區上的以色列、在那裡尋求起了劫後慰藉。


猶太人選擇在以色列建國的原因

對於猶太人來說,巴勒斯坦地區有著非同一般的地位,雖然他們已經離開這塊土地2000多年的時間,但是有關這塊土地的記憶卻一直在他們的腦海中繚繞著、讓他們世世代代難以忘懷。

正是在這份濃濃的“思鄉”情緒左右下,二戰後心靈疲憊不堪的他們才毅然決然前往巴勒斯坦地區、在這四周被阿拉伯人緊緊包圍的驚濤駭浪中建立了以色列。


不過普通的思鄉情緒可無法在他們的民族記憶中流傳那麼久,他們之所以對這片土地那麼執著,主要還是受到了宗教的影響。

眾所周知,猶太人信奉的是猶太教,因為猶太教是基督教的源頭、遠比基督教的歷史還要悠久,所以猶太人在遷往歐洲後,一直都沒有改變過自己的信仰、始終相信自己的信仰才是最高貴的。

在這種執著的信仰下,猶太人對於聖城耶路撒冷所在的巴勒斯坦地區自然一直念念不忘著,想距離聖城更近一些。


以色列之前的三個選擇

而在他們建立以色列之前,其實他們也有著其他建國選擇。

在他們的選擇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埃及西奈半島、非洲烏干達、阿根廷高原地區等三個選擇,這三個建國的選擇分別是英國人和美國人提供給猶太人的。

只不過在最開始的時候,猶太人都看不上這三個地方,不是嫌棄荒涼,就是嫌棄位置不好、人種關係複雜。


當然這都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在德國人和其他歐洲人迫害他們之前,他們都捨不得自己在歐洲多年積累下來的財富以及產業,沒有太多的動力驅使他們投入到對一個新國家的建設中。

因此,大多數猶太人都對建國計劃保持了旁觀態度。

而也正因為他們早期的旁觀、不積極,導致他們在歷史中承受到了許多他們憶之心寒的災難。


對猶太人下毒手的不止德國人

說到猶太人受難,有一點我們也是要清楚的,那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猶太人動手的並不只有德國人。

除了德國人之外,其他歐洲國家的人對猶太人都不是特別友好,在沒有官方組織的情況下,其他歐洲國家的人都曾經有過多次攻擊猶太人的現象。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猶太人在歐洲太過於招人厭惡了。

首先,他們最讓歐洲人討厭的是他們的信仰。

在以往宗教狂熱的歐洲,這點非常難以讓歐洲人接受。

畢竟在別人的地盤裡和別人反著來,任誰能喜歡得起來?

其次,則是他們手中掌握了太多的財富,這點讓很多歐洲人非常眼紅,覺得猶太人這些外人掠奪了原本屬於他們自己的財富,在心裡出現落差的情況下,那些歐洲人自然而然就產生了仇富心理。

大家可不要小瞧了這點,上世紀90年代的那些印尼華人,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慘遭毒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