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土耳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2019年12月23日,土耳其政府稱“伊斯坦布爾運河”項目通過了“環評”可以開工建設。時隔4天,土耳其博斯普魯斯海峽12月27日有貨櫃船擱淺,導致該重要海峽一度需要全面封航。總統埃爾多安藉此重申有必要興建“伊斯坦布爾運河”,減輕該海峽的交通流量及防止意外發生,有關言論重燃圍繞這項目的政治攻防戰。埃爾多安說:

“希望我們將逐步取得進展,我們一定會取得成果。”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根據計劃,運河將連結馬爾馬拉海與黑海

12月30日,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計劃舉行集會,抗議在該市以西修建“伊斯坦布爾運河”。

時任總理埃爾多安2011年首次提出在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西面開挖運河,多年來備受爭議。直到2018年年底埃爾多安才終於宣佈“將在2019年進行公開招標”,目標是2023年土耳其立國100週年時可啟用。不過,至今只聽到聲音,沒有看到行動。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運河計劃

埃爾多安提出的“伊斯坦布爾運河”長45公里、寬400米,同樣連接黑海和馬爾馬拉海,預計耗資750億里拉,聲稱新運河每天可讓160艘船通過,較目前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每天約150艘船稍多。埃爾多安曾揚言新運河要跟埃及蘇伊士運河及中美洲的巴拿馬運河齊名。一時間,伊斯坦布爾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成為關注的焦點。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土耳其地形圖

伊斯坦堡佇立於歐洲之端,遙望亞洲海岸,三千多年來始終以世界十字路口城市之姿傲立,歷史上從未有其他城市長久位處世界舞臺的核心,擔當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拉丁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諸多帝國與多元文化之都。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伊斯坦布爾

緣起:希臘人在此建立了城市

拜占庭是一個古希臘城市,也就是現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的舊名,相傳是從希臘墨伽拉來的人在公元前667年建立的。拜占庭的名字據說出自他們的王“拜佔斯”。直至4世紀中期,該城發展成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的中心,更名為君士坦丁堡,直至1453年又更名為“伊斯坦布爾”逐漸成為該城的官方名稱,與科斯坦丁利耶並用,奧斯曼帝國滅立後方更名為伊斯坦布爾,在希臘語中意為進城去。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拜占庭時期的君士坦丁堡復原圖

拜佔斯在這片高地之上建立他的城市,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拜占庭。由於位處黑海唯一出入口的戰略優勢,使它成為一個商城。拜占庭後來吞併卡爾西頓,使它的版圖橫跨博斯普魯斯海峽。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555年拜占庭帝國版圖在查士丁尼大帝治下達到極盛(此圖是527-565年間的帝國疆域)

拜占庭在羅馬帝國敘利亞總督尼格爾與潘諾尼亞總督塞維魯的戰爭中支持尼格爾,使拜占庭於公元196年被羅馬帝國軍圍困,受到極嚴重的破壞。在成為皇帝的塞維魯重建下,拜占庭很快就恢復昔日榮光。拜占庭的優越位置吸引了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公元330年,他在這裡建立了“新羅馬”,在他死後就逐漸被稱為君士坦丁堡。自此它就成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拜佔廷海軍戰艦

帝國主義和獨特的地理優勢影響了君士坦丁堡作為歐、亞兩洲連接點的角色。它可說是個商業、文化和外交的中心。位處一個戰略地位,君士坦丁堡可以控制來往亞、歐的路線和由地中海進入黑海的航道。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君士坦丁堡

爭奪:君士坦丁當上羅馬帝國皇帝后需要一個首都,拜占庭是個不錯的選擇

直至4世紀中期,該城發展成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的中心。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東羅馬時期的君士坦丁堡地圖

公元324年9月,兩位羅馬皇帝前來拜占庭,決定西方世界的命運。一如動亂時代常態,此類討論常以刀劍、盔甲與鮮血進行。拜占庭人已相當習於這類貨品。當羅馬帝國在前方吃緊與背後分裂的壓力下呻吟破碎,斷層線似乎總是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城市交會。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東羅馬帝國的疆域變遷

324年交戰雙方是君士坦丁一世與李錫尼皇帝。羅馬帝國擁有兩名皇帝是相對新近的做法,286年,戴克裡先皇帝將帝國一分為二,兩邊各有一位皇帝(稱為奧古斯都)及一位副帝(稱為凱撒)統治,希望透過四帝共治,減少帝國朝廷外的將領,尋求挑戰帝位的誘惑。幾乎從一開始,四帝共治就充滿內鬥與公開叛變。但因為缺乏更好選擇,羅馬人仍舊維持這個制度。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381年的君士坦丁堡宗教會議

西方皇帝君士坦丁與東方皇帝李錫尼均透過戰爭取得帝位,然而君士坦丁卻是真正翻轉世界的異類,他是基督徒。耶穌基督的宗教長期在羅馬帝國和平時期中興盛,沿著羅馬道、乘著羅馬船、在文明世界各處的羅馬廣場與劇院裡,使徒傳播著福音。然而從3世紀開始,成長的基督教與衰弱帝國之間的衝突愈演愈烈,有時成為宗教迫害。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565年的東羅馬帝國疆域。黃色部分為君士坦丁一世統治時的疆域,紅色為查士丁尼一世統治時期征服的地區

最後決裂在303年到來,戴克裡先皇帝下令查禁基督教,摧毀所有經典,焚燒所有教堂,所有基督徒不得集會或進行信仰活動。帝國各處的軍人搜捕處決基督徒,導致基督教遁入地下。多數地區嚴格執行皇帝命令,但在君士坦丁統治的不列顛及高盧,權力當局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時君士坦丁尚未成為基督徒,但顯然對受迫害的教眾甚感同情。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君士坦丁堡旗幟

君士坦丁與西方皇帝馬克森提烏斯的內戰在312年爆發。10月28日,世上最重大的戰役之一在羅馬北方的米爾維安大橋爆發。君士坦丁最終擊敗馬克森提烏斯,進入羅馬成為西方的新皇帝。他將這場勝利歸給耶穌基督,並立刻宣佈改信基督教,他的家族也跟著改信。次年,君士坦丁與東方皇帝李錫尼正式廢止禁教令。幾乎一夜之間,基督教的命運有了戲劇性轉變。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君士坦丁大帝向聖母獻上新羅馬城,聖索非亞大教堂鑲嵌畫

君士坦丁與李錫尼和平共存一段時間,兩人也都選擇兒子擔任凱撒。但雙方都不是能共享權力之人。經過一些摩擦與條約協定,內戰在324年爆發。君士坦丁召集大軍,在基督羅馬旗之下出徵,預備征服另一半的帝國。  

李錫尼決意要在君士坦丁涉足小亞細亞前,擊潰對方大軍。如同過去許多皇帝,李錫尼以拜占庭為軍事總部,召集大軍,並將海軍駐紮在此。324年夏天,他派出艦隊前往赫勒斯滂,將君士坦丁之子克里斯普斯統領的海軍,擋在馬爾馬拉海之外。李錫尼則帶領約莫16萬人的軍團,前往色雷斯的阿德里安堡,等待君士坦丁。再一次,拜占庭成為帝國鬥爭的舞臺。然而此次,不單將決定羅馬帝國的命運,基督教的未來發展也命懸一線。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拉丁帝國、尼西亞帝國、特拉比松帝國和伊庇魯斯專制國。國境不確定。

在形勢上,李錫尼略佔上風,他的陸軍與海軍戰力明顯高過君士坦丁。然而君士坦丁在阿德里安堡擊敗李錫尼軍團,迫其逃回拜占庭的安全範圍。南方的克里斯普斯也帶領艦隊大敗李錫尼海軍,得勝後駛向博斯普魯斯。

秋天接近時,李錫尼增加軍力,9月18日與君士坦丁軍正面交鋒。完全被擊潰的李錫尼選擇投降,同意以平民身分安享餘年,君士坦丁自此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統治者。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聖索非亞大教堂

經過重大勝利,多數人期待君士坦丁將回到羅馬接受風光的勝利凱旋。但相反地,他帶著朝廷直接前往拜占庭,並在可見未來中,持續定居此地。由於童年時期住在四十英里以東的尼科米底亞,君士坦丁對這區域熟稔於心。經過多年輾轉於英格蘭、高盧及意大利,五十多歲的君士坦丁也許渴望藉機返回美麗的馬爾馬拉海。然而,更重要的是拜占庭的地理位置。身為東方與西方的皇帝,君士坦丁需要一個首都,能讓他快速反應兩個方向的需求。在情勢如此不穩的時代裡,拜占庭是個完美選擇。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君士坦丁堡的核心區域:皇宮、聖索非亞大教堂、聖伊琳娜大教堂和大競技場

重建:拜占庭成為君士坦丁堡,擴張四倍,君士坦丁從此終身未再返回羅馬

此時,羅馬皇帝已習慣將行政中心定於羅馬以外的城市。塞維魯皇帝為了兒子卡拉卡拉,將拜占庭重建為一座華美的皇家行宮。君士坦丁意圖擴大這個計畫。324年11月,群眾聚集在拜占庭的塞維魯陸牆外,君士坦丁與家族重臣盛裝出席歷史悠久的建城典禮。他們肅穆宣示,拜占庭將由西方世界霸主重新建立。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君士坦丁一世塑像,位於英國約克大教堂廣場。

重建拜占庭為君士坦丁堡的工程規模,在古代世界是前所未聞的。這個計畫將耗費數十年才竣工,由君士坦丁一手規劃新城藍圖。君士坦丁堡將是永久的政府中心,君士坦丁皇帝與子孫的家鄉。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君士坦丁堡城牆遺址

根據傳統,君士坦丁皇帝將駕馭祭犁,劃出城市的神聖疆域,亦即拜占庭新城的疆界。塞維魯重建拜占庭陸牆時,已向西推進四百碼,擴大舊希臘城邦的範圍。君士坦丁則由塞維魯陸牆持續向西,穿越開闊草原,推進一點五英里,劃下一道從金角灣到馬爾馬拉海的南北向溝渠。君士坦丁意欲將拜占庭城的範圍擴張四倍。這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祭禮結束後,新的城市正式定名為:君士坦丁堡,即君士坦丁皇帝之城。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君士坦丁堡的二號軍事門

在希臘古城拜占庭基礎上,重建拜占庭為君士坦丁堡的工程規模,在古代世界是前所未聞的。數不盡的船艦運來大群工程師、木匠、石匠及工人,以及建造偉大城市需要的原物料。塞維魯陸牆外的山丘平原一夜之間成為世上最大的工程基地。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沿岸的多爾瑪巴赫切宮、徹拉安宮和貝勒貝伊宮

這個計劃將耗費數十年才竣工,由君士坦丁一手規劃新城藍圖。他意圖建造一座易於防守、資源豐厚的城市,成為羅馬帝國的行政中心。當然,羅馬城將永遠是帝國的首都,畢竟包括君士坦丁皇帝在內,無人能奪去永恆之城的王冠。然而<strong>君士坦丁堡將是永久的政府中心,君士坦丁皇帝與子孫的家鄉。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君士坦丁大帝為紀念建城而下令鑄造的錢幣

當城裡充斥著鐵錘、鏈鋸及工人聲響時,公元325年,君士坦丁皇帝前往東南方五十英里外的尼西亞(土耳其伊茲尼克)。他邀請全帝國所有主教在此集合,召開自使徒時代以來第一次大公會議。君士坦丁皇帝參與儀式,但未直接參與討論或決議。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比提尼亞地區(黃色部分)

尼西亞大公會後隔年,君士坦丁與家族前往羅馬,慶祝即位20週年。在歡慶活動中,君士坦丁卻發現一樁陰謀,又或者只是年輕妻子法烏斯塔與長子克里斯普斯之間的不倫戀。326年,法烏斯塔與克里斯普斯在羅馬受審行刑。君士坦丁受夠了羅馬,君士坦丁從此終身未再返回羅馬。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黑海周邊地緣

接下來4年裡,君士坦丁持續忙碌建造新城。他親自督工新陸牆建造工程,在半島上雄偉橫亙超過一點五英里。巨人足跡已不可見,然而君士坦丁陸牆的存在將超越數個世紀。如同塞維魯及拜占庭前人所建,新的陸牆一樣有哨塔及貫穿牆身的巨大城門。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馬其頓王朝時的東羅馬帝國領土疆域

公元5世紀的時候,由於人口迅速增長,提奧多西二世在西邊修築了提奧多西城牆,將城市面積擴大了兩倍。擴建之後的君士坦丁堡城牆全長21.5公里。君士坦丁堡的居民認為,通往羅馬的大道所經過的那座城門門扉是金子做的,因此被稱為“金門”,實際上門扉的材質可能是黃銅。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1190年拜占庭帝國版圖在伊薩克二世治下的領土疆域

我國《舊唐書·西戎傳》也有記載:

“城東面有大門,其高二十餘丈,自上及下,飾以黃金,光輝燦爛,連曜數里。自外至王室,凡有大門三重,列異寶雕飾”。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1205年前後的東羅馬帝國(尼西亞帝國)疆域

在公元12世紀時,君士坦丁堡是全歐洲規模最大且最為繁華的城市。後來拜占庭帝國逐漸衰落,領土範圍也縮減到君士坦丁堡及其周邊地區。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1355年前後的東羅馬帝國疆域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眼見樓起了,眼見樓塌了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1300年至1683年之間奧斯曼帝國的領土變遷

土耳其人原為一個突厥小部族,初居中亞,遷至小亞細亞,後來日漸興盛。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滅亡前夕的東羅馬帝國疆域,公元1440年前後

奧斯曼帝國自1453年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土耳其語叫科斯坦丁利耶,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攻陷君士坦丁堡

奧斯曼帝國是15到19世紀唯一能挑戰歐洲國家的伊斯蘭勢力,但到了19世紀初,帝國趨於沒落。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1422年的君士坦丁堡地圖。這是君士坦丁堡現存最老的地圖,也是奧斯曼帝國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前的唯一地圖

面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眼前的殘酷現實,慘烈敗績導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窮困潦倒、士氣低落、人口流失,塔拉特、恩維爾及傑馬爾等三帕夏(奧斯曼帝國行政系統裡的高級官員,通常是總督、將軍及高官)登上一艘德國炮艦,逃離君士坦丁堡。1918年7月,蘇丹穆罕默德五世死於心臟衰竭,寶座由弟弟穆罕默德六世繼承。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奧斯曼帝國時期的君士坦丁堡,1572年

隨著三巨頭離去,新蘇丹任命新的大維齊爾艾哈邁德.伊澤特帕夏,並令他不計代價與協約國談和。1918年10月30日,大維齊爾簽下停戰條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戰爭終於結束。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奧斯曼時期伊斯坦布爾的畫作。

11月初,英、法、義、希戰艦組成大型艦隊,駛入馬爾馬拉海,在君士坦丁堡外下錨,佔領都城。這是

1453年後,都城首次易主。勝利者也沒有忽略這一點。面對此刻伏首稱臣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法國軍官特別沉浸在中古時代的類似情境中。浪漫殖民主義在法國特別強盛,讓這些人聯想到先祖偉大十字軍東征的年代。在大馬士革,法國將軍亨利.古羅勝利入城時,大膽宣稱:

“薩拉丁,我們回來了。”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疆域擴張

類似情況也在君士坦丁堡出現。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奧斯曼土耳其統治時期(1881-1913)的科索沃省

法國將軍法蘭切.德斯貝希騎著白馬,穿過狄奧多西城牆,喚起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征服都城的景象,以及現代的反挫。都城裡的基督徒族群歡欣喜慶,穆斯林則不可置信地看著帝國崩毀。協約國入駐君士坦丁堡,嚴格管制金角灣港口,運輸系統,警力及火炮槍枝。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特殊地理位置的土耳其

1919年,君士坦丁堡的管控分為三區,法國人佔據史丹堡,英國人擁有佩拉,意大利人則前往博斯普魯斯海峽對岸的郊區。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1913年形勢圖,紅線間是土耳其戰後領土異動範圍,左上角塞爾維亞新拓南方疆土(淺藍色),科索沃就在其中。

蘇丹穆罕默德六世順服解散內閣,將帝國困境歸咎於聯合進步委員會。恩維爾與傑馬爾在缺席情況下受審,許多聯合進步委員會的領導人與支持者被捕定罪。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圖為1919年,在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的土耳其民眾抗議英法軍隊佔領。

1919年1月,戰勝國在巴黎齊聚,決定議和條件,同時重劃歐洲與中東地圖。君士坦丁堡與安納托利亞的土耳其人以無可挽回的心情,看著事態發展。毫無疑問地,帝國剩餘領土將被列強瓜分,成為託管地,直到新的獨立國家成立。其中一項提案是將君士坦丁堡與海峽轉由國際共管,小亞細亞近期由美國託管。由於爭議較小,君士坦丁堡許多人傾向此一方案。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繪於15世紀的小亞細亞地圖

君士坦丁堡國際化?或返回希臘人手中?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圖為由空中俯瞰大興土木的金角灣。

然而,巴黎和會卻受困於先前承諾與偉大視野之間的衝突。雖然美國總統威爾遜希望“沒有勝利者的和平”,以民族界線劃定邊界,但許多與會者卻是帶著勝利承諾參戰。其中一位就是希臘首相埃萊夫塞里奧斯.韋尼澤洛斯。他在國內支持協約國,現在希望能獲得回報。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希臘火

身為“拜占庭帝國復國偉大理念”的強力支持者之一,韋尼澤洛斯堅持協約國支持希臘從士麥拿(伊茲密爾)入侵,佔領小亞細亞西部。由於該城以及附近區域擁有大量希臘人口,有些區域甚至超過半數,這對巴黎和會與會者來說可以接受。因此在協約國戰艦保護下,1919年5月15日,希臘軍隊登陸士麥拿,快速佔領該城後,開始鞏固對海岸區域的控制權。次年,他們向東推進深入安納托利亞。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希臘與土耳其

在君士坦丁堡佔領區,希臘勝利是所有戰敗中最讓土耳其人難以忍受的。希臘人曾受土耳其人統治長達5個世紀,此刻一場接一場的希臘勝利,令土耳其人無法容忍。希臘軍隊的終點何在是毫無疑問的。對他們來說,比起君士坦丁堡聖城,安納托利亞並不重要。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小亞細亞

士麥拿落入希臘之手當日,凱末爾正登上蒸汽船前往黑海,承蘇丹之令解散奧斯曼土耳其軍隊。對充滿魅力的戰爭英雄來說,這份工作極不恰當。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土耳其

倘若換做任何其他國家入侵安納托利亞,戰敗的土耳其人可能不會有所反應。事實上,意大利早已在未獲反對下,佔領安塔利亞。但希臘人不同,這兩群人數世紀來住在同一塊土地上,深刻了解彼此。希臘打了勝仗在土耳其人心中激起反抗意志。在安納托利亞,凱末爾開始招募組織土耳其軍隊,防禦希臘人進一步入侵。事態此後快速發展。辭去軍中職務的凱末爾召集了好幾次國會,最後則在1920年4月於安卡拉召開大國民議會。議會代表們堅稱自己忠於蘇丹,決心拯救蘇丹與帝國免於外國勢力侵略。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穆斯塔法·凱末爾,軍隊指揮官(1918年)

在君士坦丁堡,當凱末爾軍力成長時,土耳其民族主義者持續造成動亂。面對安卡拉的大國民議會,穆罕默德六世以遜尼伊斯蘭教哈里發的身分,發出宗教裁決,強烈抨擊凱末爾與支持者。凱末爾與其同黨在未出席的情況下,於君士坦丁堡受審,被判死罪。安卡拉的議會則齊聚超過百位穆夫提,宣稱在外國的威脅下,哈里發的裁決無效,並再次呼籲拯救蘇丹。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土耳其及周邊列強,土耳其海峽是亞歐大陸的樞紐

隨著安納托利亞事態發展,君士坦丁堡的情況也快速轉變。1919及1920年的希臘勝利中,西化佩拉區的歡慶派對連綿不斷,街上揮舞著藍白旗幟,君士坦丁堡的希臘人脫去氈帽,慶祝民族再起,許多人開始計劃都城的復興。在倫敦,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清楚表示希望看到君士坦丁堡國際化,或返回希臘人手中。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根據色佛爾條約,協約國瓜分奧斯曼帝國的情況

1920年8月10日,蘇丹政府簽下《色佛爾條約》,決定奧斯曼土耳其政府的最終議和條件。希臘將獲得阿德里安堡、色雷斯大部分及小亞細亞的佔領區。達達尼爾海峽與整個馬爾馬拉海岸將去軍事化,置於國際管轄。君士坦丁堡名義上留在奧斯曼土耳其人手中,但將由西方國家共管。小亞細亞其他區域不是由土耳其人控制,就是成為意大利或法國託管地。蘇丹下令各地土耳其軍隊解除戒備,準備執行條約內容。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土耳其海峽(又稱黑海海峽)

凱末爾率領的民族主義者取得勝利,終結了蘇丹統治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海峽

君士坦丁堡的命運,取決於凱末爾的民族主義軍隊與希臘軍之間的戰爭。1921年,戰爭在安納托利亞持續進行,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在撒加利亞取得重大勝利。厭倦無能的君士坦丁堡當局的外國政府,開始承認凱末爾與民族主義者為合法政府。1921年3月,蘇維埃與他們簽訂條約;10月,法國人跟進。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伊斯坦布爾海峽

同一時間,希臘政府災難性的變化,導致希臘戰場指揮官在最糟的時刻被撤換。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利用情勢,於1922年8月開始驅逐希臘人。希臘軍隊被迫自佔領地全面撤退,9月從士麥拿(伊茲密爾)離開亞洲。與軍隊同行的還有數萬名希臘難民,在土耳其民族主義軍隊來臨前逃離。小亞細亞的偉大理念至此告終。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黑海周邊港口

凱末爾的下個目標,是將希臘逐出色雷斯,重新取得埃迪爾內。為達此目標,他必須跨過英軍控制的達達尼爾海峽。勞合.喬治決心與凱末爾一戰,將他的軍隊逐出海峽及君士坦丁堡。然而英國人民與保守黨不同意。英國首相下臺後,協商開始進行。1923年7月24日《洛桑條約》簽訂,民族主義者、帝國與協約國之間終於達成和平協議。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黑海4大出海口

雖然多數內容在簽訂前已付諸實行。條約規定外國軍隊將撤出色雷斯、君士坦丁堡及小亞細亞,但仍保持達達尼爾海峽的去軍事化,希臘人則要將埃迪爾內返還土耳其。這是驚人的勝利。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橫跨土耳其海峽的第二座大橋征服者蘇丹邁赫邁特大橋,建於1988年,全長1090米。

凱末爾的才能在於,遊刃有餘地從軍事將領轉變為政治領袖。即便蘇丹曾發出過反對他的宗教裁決,凱末爾也未曾歸咎蘇丹。凱末爾瞭解外國勢力允許自己取得勝利,是因為切合他們實踐民族自決的熱情。同時,相對於君士坦丁堡的混亂局勢,外國更信任凱末爾的大國民議會。但若凱末爾欲將軍事勝利延伸到其他帝國失落的領土,如敘利亞、巴勒斯坦或馬其頓,他難以獲得信任。相反,凱末爾與支持者一心想建立一個土耳其人的國家,而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修繕後的君士坦丁堡城牆段落

當然,這是個問題。因為蘇丹仍舊是合法國家元首,也是洛桑條約簽署人。即便在民族主義者中,也有一股強烈情緒,認為國家改革應奠基於蘇丹國與哈里發的基礎之上。對此凱末爾卻不贊同。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伊斯坦布爾和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衛星圖

10月份,他在安卡拉議會面前提案,終結蘇丹統治。場內爭辯激烈,最終凱末爾贏得勝利。他提出的理由簡潔有力:奧斯曼王室得以擔任蘇丹,並非因為天賦,而是6個世紀前透過武力取得,而現在土耳其人民已重新掌握政府。因此,蘇丹統治必須終結,因其存在的目的已然終結。最終決議於1922年11月1日通過,宣佈終結蘇丹統治。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土耳其地形圖

兩週後,蘇丹穆罕默德六世致信君士坦丁堡的英軍指揮官查爾斯.哈靈頓將軍,要求政治庇護。哈靈頓同意,將蘇丹偷偷運上等待的英國軍艦,送往馬爾他島,這個此刻由英國掌控,最後十字軍軍團的前基地。

穆罕默德六世的離去,終結了自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開啟的君士坦丁堡歷史。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伊斯坦布爾

現今: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

16個世紀以來頭一次,君士坦丁堡不再是帝國統治者。民族主義者的勝利讓君士坦丁堡得意洋洋的希臘人收起旗幟,連忙戴上氈帽。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伊斯坦布爾金角灣

洛桑條約中包含現代史上最大型的民族強迫遣返。希臘將50萬名土耳其人送到土耳其,並接受150萬名希臘人,多數來自安納托利亞。

雙方政府都殘酷快速地強力推動以“種族清洗”為名的政策。數十萬名希臘人的先祖在公元前1000年就定居小亞細亞,卻被迫返“家”,留下空無一人的村莊、商鋪與土地。根據條約內容,唯有居住在君士坦丁堡的希臘人免於強迫遣返。雅典政府對外宣稱自己缺乏資源來安置君士坦丁堡的希臘人,但主因還是不願讓都城流失基督教人口。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比俄羅斯人建的橋高多了!

不意外地,留下來的希臘人發現城裡生活愈發困苦。成千上萬希臘人隨著英軍撤出君士坦丁堡,更多人在後續年代中離開。君士坦丁堡的希臘人口從1919年的35萬人,陡降到1925年的10萬人。同樣情況也發生在君士坦丁堡其他少數族裔身上,特別是亞美尼亞人與猶太人。土耳其是土耳其人的民族國家,其他族裔不再受到歡迎。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起霧的伊斯坦布爾

緊接著發生的事更令人驚訝。1923年10月2日,最後一批協約國軍隊撤出君士坦丁堡。4天后,民族主義軍隊入城,接受城中多數的土耳其人歡呼迎接。接著,10月13日,國民議會發布命令,將以安卡拉為土耳其國家首都。此後,博斯普魯斯海峽上的偉大都市,將不再是首都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由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馬爾馬拉海交匯處所見的伊斯坦布爾全景,包括沿岸的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聖索菲亞大教堂

回頭思考,遷離君士坦丁堡對現代土耳其國家的形成,是個正確的決定。此舉明示現代土耳其與過去的決裂,以及全新事物的誕生。君士坦丁堡所有的雄偉庫利葉、偉大清真寺、寬廣宮廷,都持續提醒著對蘇丹、烏理瑪與帝國的記憶。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土耳其海峽

根據1923年10月29日議會命令所成立的新土耳其政府,是個憲政共和國,也是穆斯林世界中的第一個共和國。君士坦丁堡與共和國的關係已斷裂將近兩千年。這是一個凱撒與蘇丹的城市。它是前現代世界十字路口上的大都會,多民族帝國的理想首都。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在自己領土上開鑿一條運河,屬於國內事務,他國無權干涉。」厄多安顯然沒有要與黑海國家合作的意思。

而另一方面,安卡拉是個安納托利亞中部的小山城。位於土耳其人的核心地帶,它可以建設成新的土耳其人國家的中心。君士坦丁堡屬於舊世界;安卡拉則大步向前。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伊斯坦布爾運河

此外還有一項改變。在成立土耳其共和國的命令中,1930年君士坦丁堡正式改名為伊斯坦布爾。伊斯坦布爾雖然不再是土耳其的首都,但仍是土耳其的最大城市,並與我國上海和西安結對為友好城市。

君士坦丁堡隨著凱末爾的腳步,卸下帝都光環蛻變為伊斯坦布爾

伊斯坦布爾運河計劃

如今,伊斯坦布爾也是土耳其的經濟、文化和歷史中心,經濟和歷史中心位於歐洲一側,其人口達到1440萬,有三分之一人口居住於亞洲一側,為全歐洲最大的城市群,亦是中東最大和全球第六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全市轄區面積5343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唯一橫跨兩大洲的城市,全市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全國的四分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