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論文後,審稿人建議我退出學術界...”你遇到過審稿傷害嗎

審稿人制度是保證期刊專業性以及協助科研人員進步的重要手段,但某些不專業甚至惡語傷人的審稿意見也可能對科研人員造成傷害,讓他們感到信心受挫,科研產出效率降低。

歐美學術界流傳著“2 號審稿人”(Reviewer #2)的傳說,形容那些惡語傷人或提出無理要求的審稿人,他們的意見足以讓論文作者感到懷疑人生。事實上,這樣的審稿人很可能不是少數。近期發表在 Peer J 的一項研究針對 46 個國家、14 個STEM 領域共 1106 位科研人員進行了調查,發現 58% 的研究者表示收到過不專業的評審意見,並且這樣的評價會對科研人員造成多種負面影響。

審稿人制度是保證期刊專業性以及協助科研人員進步的重要手段,但以往多個針對審稿人制度的研究已經提出,投稿人的身份屬性(如語言、所屬機構、國籍等)以及雜誌自身指標(如稿件接收量、接受率、審稿時長以及審稿人水平)可能對審評過程的專業性造成影響。但針對“惡評”本身的研究尚屬首次。

近六成作者曾收到“毒舌評論”

在該項研究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的 Nyssa J. Silbiger 和來自西方學院(Occidental College)的 Amber D. Stubler 對不專業評審意見進行了定義,即“不道德或與論文本身無關”,具體特徵可能包括:

(1)缺乏建設性意見,例如“這篇文章就是垃圾”、“研究設計讓這個領域倒退了 20 年”;

(2)更多針對作者而非文章內在或文章質量,例如“該第一作者是位女士,她更應在廚房做飯,而不是寫論文”;

(3)基於個人意見而非事實證據對文章進行評判,例如“作者的姓氏看起來像西班牙語,因而我未閱讀該文,它肯定全是蹩腳的英文”;

(4)言語偏激、有攻擊性,對作者進行人身攻擊,例如“你應該認真在科學領域以外找個工作”。

“看完論文後,審稿人建議我退出學術界...”你遇到過審稿傷害嗎

調查中收到的“不專業評審意見”示例。圖片來源:Silbiger and Stubler (2019), PeerJ, DOI 10.7717/peerj.8247

明確定義後,研究作者們利用線上網絡平臺,針對 18 歲以上的 STEM 領域研究者進行問卷調查,統計他們收到這類評審意見的情況,並分別從自身學術能力、產出效率、職業晉升三方面,將非專業性評價對參與者的影響程度進行了統計。結果表明,近六成研究人員表示收到過不專業的評審意見 ,其中超過七成表示這種情況曾多次發生。

“看完論文後,審稿人建議我退出學術界...”你遇到過審稿傷害嗎

參與調查人員分佈(A)事業階段(N=11),(B)學科分佈(N=14),(C)國家(N=46)。(C)圖中顏色深淺代表不同國家參與人員數量,白色表示該國家參與人數為0。圖片來源:Silbiger and Stubler (2019), PeerJ, DOI 10.7717/peerj.8247

遭遇相同,影響各異

研究團隊還收集了調查參與者的基本人口統計信息,包括性別、受教育程度、事業階段、居住國、專業領域以及種族等,並據此將參與者分為四類:有色人種女性及非二元性別群體、有色人種男性群體、白人女性及非二元性別群體、白人男性群體。總體看來,不同的性別和種族群體收到惡評的頻率相當。

但是,不專業評審意見對不同群體的影響有較大差異,研究團隊認為這是加劇 STEM 學科中不平等的原因之一。參與者們被要求用打分的方式表明惡評對自己的影響,用打分的方式回答以下 3 個問題( 1 分代表完全沒有影響,5 分代表影響非常嚴重):

(1)不專業的評審意見在多大程度上讓你懷疑自己的學術能力?

(2)在你看來,不專業的評審意見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你的產出效率(以每年發表論文數量計)?

(3)在你看來,不專業的評審意見在多大程度阻礙了你的科研事業?

“看完論文後,審稿人建議我退出學術界...”你遇到過審稿傷害嗎

非專業性審評意見對參與者在(A)懷疑自身學術能力(N=617);(B)減少產出(N=620);(C)延遲職業晉升(N=618)方面的影響。顏色代表影響程度,其中最淺代表 1(無影響),最深代表 5(影響極大)。圖中從左到右分別代表有色人種女性及非二元性別群體、白人女性及非二元性別群體、有色人種男性群體、白人男性群體。圖片來源:Silbiger and Stubler (2019), PeerJ, DOI 10.7717/peerj.8247

研究發現,對於不專業評審意見是否引發對學術能力的自我懷疑,白人男性中表示未受到影響的人數佔比約為 40%;與此同時,其他三類人群中只有約 20% 表示未受到影響。

相似的趨勢也出現在對不同人群后續學術產出量的影響上。在女性以及非二元性別人群中,約 25% 表示不專業評審意見會對其後續學術產出量造成中等程度的負面影響(3 分),只有不到 20% 表示未受到影響;相比之下,有色人種男性中超過 20% 表示未受到影響,而白人男性中這個比例達到了約 35%。除此以外,不專業評審意見對有色人種女性及非二元性別人群在職業發展方面的負面影響也最為明顯。

學術界的“傲慢與偏見”

不專業評審意見對不同研究人員造成的不同負面影響成因複雜。論文作者們指出,考慮到 STEM 領域中男性平均論文發表量比女性高 40%,與此同時,要想達到與同一領域男性作者相同的產出率,女性要花上 2.5 倍的時間。他們在討論部分寫道:“我們的研究無法統計不專業評審意見導致的科研產出效率的下降,但調查結果顯示,

這些意見強化了不被充分代表的群體(underrepresented groups)日常遭遇的偏見。

作者們還引用其他文獻指出,女性在研究經費上缺乏支持,並且在學術機構中她們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完成日常服務性工作,這也使其對“非專業性評審”造成的職業發展負面影響更有感觸。

在《科學》雜誌對這項研究的報道中,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家 Denise Sekaquaptewa 指出,這樣的調查結果並不令人意外,符合心理學中許多刻板印象相關研究的結論。由於刻板印象認為女性或有色人種不夠聰明,或者不適合搞科研,因此收到強化這種刻板印象的評審意見會造成心理上的壓力,無論那些意見本身有多麼荒謬。這種壓力又會進一步導致自我懷疑、表現下滑和職業發展受損。

當然,這項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作者們表示,僅用英語進行相關調查有一定限制,並且由於調查採用自願參與的形式,從未收到不專業評審意見的人可能參與的意願更低。

你收到過不專業的評審意見嗎?

這讓你產生了什麼樣的感受?

Silbiger NJ, Stubler AD. 2019. Unprofessional peer reviews disproportionately harm underrepresented groups in STEM. PeerJ 7:e8247 https://doi.org/10.7717/peerj.8247

1. Nyssa J. Silbiger, and Amber D. Stubler, Unprofessional peer reviews disproportionately harm underrepresented groups in STEM(December 12, 2019)PeerJ, DOI 10.7717/peerj. 8247https://www.sciencemag.org/careers/2019/10/reviewers-don-t-be-rude-nonnative-english-speakers

2.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9/12/rude-paper-reviews-are-pervasive-and-sometimes-harmful-study-find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