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開發區引“鳳”記


武漢開發區引“鳳”記

南太子湖創新谷


“我們主動對接上海精晟,交流過多次,談了五個月,對方已在開發區開展業務。但我們希望它儘快落戶,開設分支機構。”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以下簡稱“武漢開發區”)知識產權工作中心相關人士說,這與“四辦(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改革、優化營商環境乃至高質量發展都息息相關。


上海精晟是經國家知識產權局批准設立的大型涉外專利代理機構,主要從事商標註冊、專利申請、版權登記和科技項目申報等業務,目前每年代理武漢市企事業單位專利申請量超過1000件。


武漢開發區知識產權工作中心為何期待上海精晟的落戶?引進高端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與“四辦”改革、高質量發展又有著怎樣的關係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武漢開發區。


既是引鳳,也是築巢


湖光翠景,清風拂面。走進南太子湖創新谷,看著年輕人充滿朝氣的臉龐,不禁感受到勃勃生機。


南太子湖創新谷是武漢市首批兩大“創谷”項目之一。智權、松塔、維盾等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落戶於創新谷二期。目前,已經入駐或正計劃入駐的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近10家,它們是武漢開發區打造知識產權服務業聚集區的一支生力軍。或許不久,上海精晟也將在此“安家”。


早在2015年,武漢開發區入選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率先在全國開發區(高新區)啟動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改革;大力推動國家專利權質押融資試點園區工作;開設全市首家區級知識產權交易市場……經過三年多的建設,2018年8月,武漢開發區通過了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驗收。2019年7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公佈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園區名單,武漢開發區成功入選,成為湖北省唯一入選的國家級開發區。


“建設示範園區,需要強化高端要素聚集。” 武漢開發區知識產權工作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以“四辦”改革作風,主動出擊,貼心服務,採取走訪對接、宣傳政策等措施,鼓勵並積極引進國內外高端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同時,注重培育區內一批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做優做強。


2019年8月,武漢開發區出臺《促進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辦法及實施細則》。對獲得國家級、省級專利獎的單位和獲批國家級知識產權示範企業等,給予重獎。同時,還率先在全市對專利人才引進和培養給予獎勵。


既是引鳳,也是築巢。引進高端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和專利人才,打造“一站式”服務平臺,自然進一步優化了營商環境。


2019年12月5日,武漢開發區知識產權工作中心“握手”中國汽車產業知識產權投資運營中心(以下簡稱“中汽知投”)。中汽知投是國家知識產權局下屬國資控股公司,擁有強大的知識產權數據資源以及技術、法律、金融等各領域的專家團隊。


如何在知識產權方面更好地服務企業?圍繞這個核心問題,雙方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將從以下3個方面開展合作:積極推進開發區知識產權優勢產業目錄的制定,細緻、完整地展現開發區產業發展全貌;利用中汽知投專業分析軟件為開發區企業推出更加精準、全面、智能化的知識產權服務;探索建設開發區汽車產業專利智能分析展示平臺。


“此前通過走訪調研,我們發現,轄區還有不少企業對知識產權重視不夠。有的沒有認識到知識產權的價值,有的具有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但不知道技術如何保護、也不知道如何用專利去貸款。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的到來,有效地解決了這些問題。”上述人士坦陳。


可以說,“四辦”改革引來了“鳳凰”,而“鳳凰”又進一步推動了“四辦”的深化。


武漢開發區引“鳳”記


“馬上辦”“就近辦”的效應


那麼,這些小小鳳凰的魅力有多大呢,能帶來更大的鳳凰嗎?


武漢開發區被譽為“車都”,我們索性以汽車產業發展為例。


2018年7月20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批覆同意在武漢開發區設立中國武漢汽車及零部件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以下簡稱“快維中心”),這是湖北省內設立的首家知識產權快維中心。


快維中心採取備案制,將全市乃至全省範圍內符合條件的企業納入專利快速審查備案庫,備案企業可在快維中心進行外觀專利快速初步審查,隨後通過優先綠色通道上報至國家知識產權局,拿到專利從過去6個月縮短至10天。


同月,武漢開發區“國家新能源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獲批建設。一年後,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向該中心頒發資質認定授權證書,填補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第三方檢測空白。這是武漢市汽車行業首個國家級檢測中心。今後,武漢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產企業,無須再到外地進行樣車測試。


上述兩個“國字頭”的落戶,意味著武漢企業的樣車測試、專利審查授權可以“就近辦”“馬上辦”。


“四辦”築巢,“此鳳”引得“彼鳳”來。


2019年6月27日,涵蓋新能源、下一代汽車、車規級芯片、汽車模塊等領域的10個重大項目簽約落戶武漢開發區。其中,中國(武漢)電動智能汽車谷項目涵蓋汽車零部件製造基地、汽車科技創新中心、汽車商貿交易中心、汽車文化體驗中心及配套等功能於一體,並組建汽車產業發展基金。


9月22日,“百萬校友資智回漢•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基地專場活動”舉行。武漢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華為智能網聯汽車、中移智行5G研發、中電數字產業基地、東風電驅動生產及研發中心、T3出行華中區域總部等40多個重大項目落戶武漢開發區,簽約總投資金額近1100億元。


12月10日,全球汽車網聯高端論壇暨啟迪協信武漢科創園開園儀式舉例,6個國家千人計劃項目、近百家科創企業、300多項專利技術“花落”武漢開發區。


武漢開發區引“鳳”記


助推轉型升級


不論是企業、項目,還是人才,背後都寫著“創新”二字。


“中國已到了自我創新階段。”經濟學家樊綱表示,未來若要取得更大發展,還得繼續自我創新。比如,關於科技創新,這不是靠補貼就能夠實現的,也不是政府能夠決定出來的,而是要通過深化改革,建立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投資和激勵機制,激發市場活力創造出的。


可見,知識產權在經濟轉型升級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園區,武漢開發區的“示範動作”備受關注。


“兩項專利,貸款300萬元,產值翻4倍”,這個案例讓人津津樂道,在武漢開發區傳為佳話。它說的是武漢聖禹排水公司靠著2項專利,貸款300萬元,度過瓶頸期,預計2019年產值可達四五億元,比去年翻4倍以上。


在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帶動下,轄區企業獲得貸款總額超過6000萬元。目前,武漢開發區正大力推廣此種模式,讓更多的中小企業獲得資金“血液”,走出一條依靠知識產權支撐創新發展的路徑。


再以快維中心為例,其作用不僅僅是為企業在專利申請、保護方面提供便利,用武漢開發區知識產權工作中心副主任張於威話說,“為區域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武漢開發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9年前10個月,該區企業發明專利申請量達1183件,同比增長27.2%。其中,東風汽車、美的製冷設備、湖北億咖通、武漢聖禹排水等企業發明專利申請量,增長均超過100%。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從上年50件躍升至61件,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倍,位居全國國家級開發區前列。


武漢開發區,正煥發新活力。


END


記者丨宗合 通訊員丨楊玉紅 實習生丨單曉潔


出品丨湖北日報傳媒集團 支點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