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曾說過“素描影響了國畫的創作”,您怎麼看?

聖圖書畫


陳丹青這句話從中國畫的根本性質上點出了問題,雖然陳氏是個有成就的油畫家,還不是一個專門的國畫家。

中國畫的特點與西畫是完全不同的,或者說是從根本上有區別的,雖然都說是繪畫。

中國畫尚意,藉助筆墨,或者說藉助形象書寫心意,書寫情緒,書寫意趣等等意識形態方面的內容,而不是以形象塑造的正確與否為能事。

中國畫的這一獨有特點不是憑空出現的,與我們這片土地上的生活狀態,意識形態,以及審美習慣,審美判斷的標準有關,是整個中國文化的一個部分。比如我們的中醫,我們的戲曲,我們的曲藝,我們的音樂,我們的漢字,它們中有很多與中國畫同曲同工的意象,會意,借代等等的因素。

中國畫正是這個以意為勝的大家庭中的一員。中國畫寫意,寫神,不求工整,所謂“求神遺貌”,“得意而已”,“寫其大意”等等都是它的理論體系的聲張,它追求的境界。

中國畫的修養追求不在外在的形和像的精準與科學,不在吸引眼球的色彩和光影。中國畫正是在精神層面的修煉與追求。

比較中西繪畫的區別,西畫則是以形象刻畫表現為目標,並且也形成它的體系。它依據科學的視覺原理,光影原理,來如實地完成事物客觀狀態的再現。它以不失真為能事。

當然,很多西方藝術家其實已經與我們的一些人相反的走在了吸取東方文化,東方藝術或者說在探求東方的審美理念,意識形態的表達方法的道路上。

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吸收本來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捨本求末,甚至取代,則中國畫從根本上失去了自己。中國畫以意為尚變成了如西畫般的寫實為能,其實是一種由高就低,是一種悲哀。而這個始作蛹者就是在國畫中引進了寫生,將素描,畫準畫象作為必修。這,也確實是對中國畫從根本上的危害。

(泊廬小品)


錢塘泊廬


任何事情都有他的兩面性。徐悲鴻先生引進素描後,確實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新東西。但傳統的國畫韻味卻彷彿丟失了,甚至有的感覺是用國畫顏料一味的仿製素描樣式去作畫。雖然是一種創新,但過於強調素描基礎也未必是好事。我們國畫同樣可以練習造型功底,同樣可以勾勒草圖,為何不取之傳統,再創新呢?非要把素描強加於說是繪畫基礎,並且現在高考都是必須考素描而並非可以選擇國畫。我覺得陳丹青先生說的是有道理的,因為過於刻板的東西是很難打動人心的。素描引進也是有他的好處的,畢竟現在有很多油畫學者,油畫上還是需要講究一定的素描功底。對於國畫學者,寧願多進行一定的國畫創作創新。不應該把素描學的太死,靈活對待素描。陳丹青先生恨考前素描的形式,這樣說也不為奇。







藝起聊Art


中國畫和西方繪畫完全不同,透視不同,用色不同,筆法不同,情趣不同。中國畫講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油畫注重寫實或抽象,講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西畫必須學習素描,素描是西方繪畫的基礎,中國畫不一定學素描,寫意是中國畫的根基。


中國畫的傳承都是從先人的作品臨摹開始,學百家筆墨,成就個人章法。百年前的中國畫學人都沒有學習素描,尊重中國畫的法理,照樣出大家,齊白石沒學素描,黃賓虹沒學素描,試想下,如果他們學過素描,那還有他們嗎?


確是,自徐悲鴻先生開素描教育以來,中國畫品味不是那麼太正統,創作上也不是那麼重寫意,造型雖好,氣息差也!我想,陳丹青先生可能是從這方面考慮的。

我覺得,事情都有個正反面,學習山水花鳥可以不學素描,人物吧,還是得學學,造型重要啊。不管學與不學,中國畫的氣韻得延續,還得發揚光大。


陳莊水墨畫家


只要是寫實的畫,不管西畫國畫,都會客觀用到素描,中國畫畫人如果要做到準和像,也會自然用到素描,中國人物畫自古講究惟妙惟肖,如果需要肖,就需要準,準就需要素描。你不承認也不行。好像一個人很會寫文章,但又不懂語法,由於閱讀經驗太多,寫出來的東西自然暗合語法,只是他不知道而已。繪畫法則的運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認為中國畫不要素描的人大錯特錯。陳丹青老師把中國畫的寫形寫意割裂開來理解,是形而上學。即使寫意的意,也是依形達意,不是無根之閣。

中國畫不是不需要素描,而不過是前人不知道有素描而已。實際上優秀的國畫都客觀用到了素描的法則。比如經營畫面、留白、構圖,都與素描實際相關。它的思路,它的陰陽、虛實、佈局等方法,都與素描理論中透視、比例、構圖等等理念不謀而合,本質上是一個東西,只是兩套學說所依沿的文化環境和意識導向不同,呈現出了不同的文化表達罷了。但如果你非要說中國畫是平面的,與立體感的西洋畫不同,我只能告訴你,中國畫筆墨濃淡的結構表達就是立體的,即使是平面外觀形式,也是厚度為零的立體,是立體的特例。無論如何表現,均在大道之中。





老吳文畫


個人認為陳的此言論是偏頗的,過激的觀點。學習中國畫過去的方式是師帶徒,從臨摹入手,如《芥子園畫譜》類,陳陳相因,優點缺點都繼承,導致千人一面,都如兄弟姐妹,沒有個性特徵,與時代脫節,使中國畫走進死衚衕。這才有近代有識之士呼籲革新國畫。徐悲鴻留法歸來,學習西畫卓有建樹,本又有國畫基礎,於是努力實踐結合中西繪畫之長,改造國畫,成就斐然。既保留國畫氣韻生動的特點,又以西方素描結構明暗畫法,吸收其表現物象生動逼真的特性,別開生面。其影響遍及國內,其門弟子李可染,蔣兆和,楊之光,周思聰,盧沉,李斛,張德育等卓有成就為一代大家。受其素描教學影響的方增先,劉文西,王子武,李震堅,周昌谷等也都成為大師級畫家。這些畫家都學過素描,並未成為其學習國畫的羈絆,而是成為助力。證明素描作為基礎引入國畫教學並不是有害,而是有利。

同時,國畫包括多種類別,有寫意,有工筆,有兼工帶寫,不一而足。寫意畫法多從文人畫而來,文人詩文讀書之餘,信筆草草,不求形似,只講氣韻。但文人畫與當今時代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實踐嚴重脫節,與人民大眾審美要求脫節,只會因不接地氣而衰落,這與引入素描教學沒有什麼關係,只是舊的表現形式審美習慣與時代不合拍而已。再有素描本也是豐富多彩的,荷爾拜因,安格爾,以線為主,略施明暗,其線條表現手法不輸國人,倫博朗,門採爾素描線與面結合,大筆畫法,大開大闔,頗有中國畫寫意之韻,異曲同工。因此,不是不能引進素描基礎教學,而是看你是否在理解的基礎上去靈活有機地學習,而不是機械照搬,僵化固化地學習。陳丹青以偏概全,實際是另有所指,是主要矛頭對準了建國後引進的蘇俄契斯恰科夫素描體系,是對由此發展出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美學體系和美術教育體系的不滿,是與其一貫的崇美崇西崇民國思想意識形態相一致的。


大漠風神1


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國畫不需要素描嗎,那是大錯特錯。

國畫和素描有相通之處在於:如構圖佈局(經營位置)、以形寫神、形神兼備、局部服從整體的關係等,藝術規律是有共性的。

其一:國畫人物創作,你有素描頭像基礎就能認識到了人體比例關係、骨骼肌肉知識。這樣,在以後的創作中才能更好地把握形體的結構。然而中國畫中,人物畫自古講究惟妙惟肖,如果需要肖,就需要準,準就需要素描。人物結構都需要素描。

其二:國畫,花鳥畫的創作中同樣需要素描,花頭的造型、鳥的形體、樹杆的形體,都需要素描,俗稱“抓形”。素描就強調的是形體準確,國畫花鳥、國畫山水,國畫人物的構圖,素描中第一步就是構圖俗稱“確定位置”。

其三:國畫,山水畫創作中的皴檫,山石的三塊面和素描中的黑白灰三塊面不謀而合。

其四:素描對國畫的影響:自從20世紀30年代,徐悲鴻先生引進西畫造型以“改造”中國畫,其後經蔣兆和先生承傳、發展而成的"徐蔣體系"作品與古代的水墨人物畫有了很大的區別。他們借用西畫的素描手法,對中國畫進行改良!以至於此後對中國的美術教育和中國畫的畫法有了很大的影響。

因此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對國畫來說亦是如此。在國畫創作中,素描不僅可以對形體有更深刻的認識。百利無一害。










藝術傳播者


中國畫在傳承筆墨線條基礎上,也應著重塑造形體的寫實,特別是某些形體局部的細節上的表現,更加的映襯出筆墨線條的神韻,而又在寫實中見到虛幻,從意境裡釋放出空靈,雖色彩芳華豔而不媚俗,略有幾分沉著蒼勁,真正美的是有藝術穿透力,扣動大多數人心,但往往優秀而有創新藝術美的需要時間來消化。

正如焦點透視兼容多點透視,在經營章法是中國畫的精髓,打破常規性的焦點透視、那呆愣死板缺乏趣味性的佈局,能夠將筆墨線條,應用在各類形體上,分別使形體的真實性,更具備有中國畫的章法和特色,做到形體和意境深遠美麗,並不是愚昧的堆砌,而是大膽的留白和筆墨線條兼容色彩寫實,又不丟失造型體感美的方式,做足寫意神態,在中國工筆畫與兼工帶寫方面,所表現較為兼容素描功能,具備有抗衰竭走樣變形的底氣,是通過藝術的加工,萃取精華和仙氣,空靈與厚重的形式美更為傳神,讓人一看便知中國畫耐人尋味。

為何有的西畫不象西畫,中國畫不象中國畫,那是沒將新的中式國畫(傳統的精髓)滲透界定,新中式國畫的目的就是將西畫,整合滲透到傳統中國畫筆墨線條裡打下烙印,新的中式國畫更為鮮明爽朗亮麗,逐步走向更加廣泛的未來和世界,但素描在造型寫實方面起到必要性的作用。











竹林堡人


陳丹青每每有驚人之語!有時一語中的,入木三分;有時天馬行空,不知所云。如此觀點,即屬後者。毫無疑問,陳丹青油畫作品當屬一流之作。但是…一說但是就要來事…陳丹青的國畫作品卻乏善可陳,皆因丹青先生不是國畫家!素描作為西畫的繪畫基礎,訓練造型能力不可或缺。引進中國後,對國畫造型能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說使國畫前進了一大步,對比前後的畫作,誰都不能否認這一事實。國畫能有今天的成就,不說全賴素描之功,但作用不可否定。束縛住國畫創作創新的,不是素描,而是國畫家的不思進取、不會寫生、得過且過、依賴技法、全憑經驗、閉門造車、意淫自嗨所致!不想多說了,說多了浪費。


風從何來763


說“素描影響了國畫的創作”,那麼這個影響是好的還是壞的呢?我個人比較傾向於“好的影響”。

第一,西方繪畫和國畫之間的主要區別。

素描和國畫,一個西式一箇中式,而且在各自的理論上也有所不同,素描在最初的時候主要是作用於記錄,也比如說最早的洞穴壁畫,裡面的內容就是為了記錄每天的生活或者某一些大事,和藝術本身並沒有關係。到中期還是隻用於配圖和說明,而它單獨作為藝術形式是在後期了。

那麼如果作為記錄和配圖說明的話,素描就要以“寫實”形式為主,能讓人一眼看清楚是什麼,所以寫實就是素描最為主要的特徵。

其實咱們得國畫在最初也是以記錄為主,這種方式一直貫穿始終,比如說到了明代李時珍時期《本草綱目》裡面還有大量的配圖說明,那是因為咱們得國畫形式比較單一,這主要原因在於工具。


咱們得繪畫工具一直以來都離不開毛筆、宣紙和水墨。當然早期的時候在絹和綾上面作畫主要是紙張製作技術還不夠完善,大家仔細研究一下就能發現,宋代以前的國畫主要是在綾上面的。

工具的單一導致國畫的藝術形式不如西方繪畫豐富,但是論道寫實咱們也不比他們差,咱們的工筆畫在具象方面也是相當的厲害。

第二,素描對國畫的影響。

素描進入國內主要還是在上個世紀,由徐悲鴻等一批留學國外的藝術家發起,後來被逐漸發展成現在美術教學的主要基礎內容,所以說起來素描在本土真正的普及也就這100年左右的時間。

素描以具象、寫實為主,這是咱們本土的國畫藝術所不具備的,當然工筆畫也能做到很真實,但是和素描比起來還是有一些劣勢,比如說攜帶性和易學性。素描理解起來非常簡單,這是國畫不具備的,所以它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和理解。



素描理論對國畫有一定的補充作用,傳統國畫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想要有所突破,必須又要一個新的形式,而和素描相結合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向,而且兩者最大的共同點在於對線條的運用。在本質上他們並非完全的不同,所以一直以來都有人在研究兩者的融合。


藝術作為文化,它的多樣性本身不會起到壞的影響,更多的時候它是一種相互借鑑和融合的作用,所以說,我個人認為素描對國畫的影響是好的影響,謝謝!


萬物皆明


近幾十年我們的國畫在人物造型方面,有了根本性提高,和學習素描有直接的關係。尤其是上世紀下半葉,出現的人物畫大師,如徐悲鴻,蔣兆和,吳作人,李可染,梁黃胄等,素描速寫都很好。如李可染,黃胄,儘管後來不畫西畫,埋頭中國畫的創作,我們仍然看出西畫的影響,比如在透視,解剖,寫生,速寫,觀察記錄生活方面,把中國畫的造型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傳統意義上也有觀察,寫生,默記等。也講高遠,平遠,深遠的透視法則,但和西畫的,不完全一樣。學習素描,吸收西畫的有益成分,為我所用,這是藝術自信的表現。

至於搞創作,你喜歡什麼手法,你可以專門鑽研,可以摒棄你不喜歡的東西。葉淺予當初以速寫入手畫人物,到後來成為中國畫人物畫的大師,誰又說什麼東西擋住了他的步伐?學習了素描一類,改畫中國畫,對畫畫的人來說,就好比自小吃慣了豬肉,現在改吃牛羊肉,照樣也能長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