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誕生46億年了,為什麼從來沒有和其它星系碰撞?

Lost-學不會


太陽系誕生了46億年,為什麼沒和其它星系碰撞?其實這些都可以用太陽系內的行星運行來解釋。

太陽系中的各個行星都按照自己原有的軌道圍繞著太陽穩定運行,互不干擾,這是幾十億年形成的一個穩定體系。因為太陽對行星的引力正好等於行星的離心力,所以行星在這條軌道上穩定的運行。



但隨著太陽質量的逐漸較少,行星的運行軌道會發生變化,終究會打破這一穩定,太陽的質量是逐漸減小的,行星的軌道會逐漸向外移動。同樣太陽也是一樣,圍繞著銀河系中心的黑洞運行,跟行星一樣,太陽也是以一穩定軌道圍繞著銀河系中心的黑洞運轉,如果沒有什麼外界因素的話,太陽和銀河系中的其它恆星一樣,都在自己的軌道上穩定運行。

在銀河系的圖片上,我們看到密密麻麻的星光,可能會誤以為這些恆星隔著很近。


其實不然,就拿太陽來說,離太陽最近的恆星是比鄰星,距離太陽4.3光年,這是什麼概念呢?如果把太陽比作一顆籃球的話,那麼比鄰星大概距離太陽900公里,你說它們相隔遠不遠,挺遠的對吧。
900公里要相撞上,你覺得可能性有多大,不太可能是吧!太陽的引力範圍大概是一光年左右,所以說太陽的引力不會對比鄰星產生任何影響,而比鄰星如果是按隨意軌跡來的話是幾乎不可能與太陽相撞的。


科學日記


看這個問題,渣以為,我們對星際空間的理解被教科書帶偏了。書上的插圖中,太陽系充實得有些擁擠,事實根本不是這樣。
太陽系是一個直徑兩光年的巨大球形恆星系(太陽系以奧爾特云為邊界,奧爾特雲是包裹整個太陽系的球形結構)。我們熟悉的行星區域實際上只是太陽系極小的中心區域而已。如果站在柯伊伯帶的冥王星上看太陽,她只是一顆很亮的黃色星星,而冥王星與太陽的距離也不過40天文單位(日地距離為一個天文單位),光線走五個多小時就到了,離一光年還遠著呢。

太陽系內部已經如此廣闊而空曠,太陽系之外……更空曠。太陽系屬於銀河系的“郊區”,天體密度比擁擠的銀心區域稀疏多了。離我們最近的恆星都遠在四光年之外,坐神舟飛船去的話……我都懶得算需要多少年。組成銀河的各個恆星系中間幾乎空無一物,每立方米的空間裡頂多也就一顆氫原子。
所以說,即使未來織女星系與銀河系“碰撞”融合,那也是藉由引力將天體聚在一起,恆星、行星相撞的事兒不可能大量發生——銀行系內部的“空當”大了去了。而且我們的宇宙在不斷快速膨脹,除了織女星系,其他的星系都在高速遠離我們。碰撞?跟誰撞去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