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子星上一塊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物質軟著陸到地球,會發生什麼?

旺仔vip


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僅次於黑洞的恐怖天體,中子星密度非常大,指甲蓋大小的中子星物質,其質量可以與一座山相匹敵。


中子星和黑洞都是恆星演化到生命末期可能形成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生命末期可以形成一種密度在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特殊天體,這就是中子星。絕大多數中子星都是脈衝星,但是中子星也不一定就是脈衝星,只有有脈衝的才可以稱作是脈衝星。簡單來說,中子星的密度在每一立方厘米1億噸到10億噸之間,也就是原子核的密度,這個密度相當於水密度的100萬億倍。

由於中子星在形成的過程中角動量守恆,而最終形成的中子星往往直徑只有數十千米,於是中子星的轉動速度很快很快,自轉週期從毫秒級別的700分之一秒到30秒都有。在自轉變快的同時,中子星也會變成一塊強有力的磁鐵,這塊磁鐵在它的某一部分向外發射電波,當它快速自轉的時候,就會像燈塔上的探照燈一樣,有規律地不斷向地球掃射電波。


題目中提到了如果一塊一立方厘米大小的中子星物質掉在了地球上,那麼對於地球可能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首先需要強調的一點就是,中子星的碎片是不會掉在地球上的,因為在地球的周圍根本就沒有中子星存在,而且中子星物質也只有在中子星強大的引力場下才可以變得如此緻密,如果掉在地球這種引力場比中子星弱得多的星球上,中子星物質就會四處潰散。

而前面也已經提到了,一立方厘米中子星物質的質量足足有1億噸。1億噸到底是多少呢,簡單計算一下就知道了,假設一座山完全由花崗岩組成,山是圓錐形的,底面半徑200米,高100米,花崗岩密度為2.6噸/立方米,那麼這座山的重量也僅僅只有1000萬噸罷了,差不多10座這樣的山才能有1立方厘米中子星物質那麼重。這麼一比較,就知道中子星為什麼可怕了吧,如果中子星物質掉在地球上,那麼地球恐怕會被砸個大窟窿吧,而且如果物質要是爆炸了,那麼爆炸的威力完全可以將地球摧毀。


鏡像科普


前不久正好發了一篇中子星的文章,說到這個了。

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質量可達到10億噸。

這樣大的密度僅此於小質量黑洞。(夸克星暫未被發現,不算在內)

因為20世紀初白矮星被發現,並證實宇宙確實存在這種超高密度的星球。

而白矮星的密度只有1立方厘米1000噸,雖然也相當恐怖了。

因為白矮星是全部由遊離電子和原子核構成的。

所以後來20世紀30年代,有科學家提出了是否存在一個全部由中子構成的星球。其密度可以大到驚人的程度。

但是這樣的星球非常小,很難被直接觀測到。

直到1967年,英國科學家休伊什和他的學生喬絲琳·貝爾首先發現了脈衝星,後來證實這個確實是中子星。

這個發現使得休伊什獲得了1974年的諾貝爾獎!


如果把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放在地球上。

那麼這個1立方厘米的物質會迅速破開土地下沉。

而且會迅速吸附地殼物質加速膨脹,並且開始衰變。

因為中子星的超高密度,就算衰變損失的質量百分比少,但是架不住基數大。

衰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10億顆人類最大爆炸當量的氫彈“沙皇炸彈”。

值得一提的是,導致毀滅恐龍的希克蘇魯伯隕石造成的爆炸能量只不過是“沙皇炸彈”的200萬倍。

也就是說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輕鬆炸開地球一個大洞,但還不至於炸碎。

不過地球上的生物就不那麼好受了,基本上算是全部滅絕。

順帶一提,1立方厘米的黑洞如果放在地球上會怎麼樣?

因為1立方厘米的黑洞質量已經超過地球了,地球如果要達到黑洞層級,得要壓縮到直徑9毫米以內才行。

黑洞也不會像中子星那樣爆炸,地球會被這1立方厘米的黑洞給吸引過去。

然後地球會迅速變成一個岩漿球,越來越縮小,越來越亮。

而且還能順帶把月球也給吸過來。

最後這兩個星球一起被扯碎,吸入黑洞~


呦呦科學館


如果中子星上一塊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物質軟著陸到地球,會發生什麼?

無論是多少體積的中子星物質都無法帶到地球,不止是因為其質量,還有其失去中子星的超高壓裡環境後物質將成為自由中子,它會在約15分鐘內衰變成一個質子,並且釋放出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即β衰變,不過比較要命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會有0.15%的質量虧損,並且遵循E=mc²這個能量釋放過程!

我們來簡單做個計算,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物質有多少質量,然後再來看看這問題有多嚴重!

中子星物質密度:每立方厘米約8^14~10^15克,我們取值8×10^11千克

那麼0.15%的質量虧損是:1200000000KG即:120萬噸左右

那麼E=mc²後是多少焦耳呢?

E=107850621448418116800000000J

約合:1.08×10^26J

地球的引力結合能:2.45X10^32J

看來並不能炸散地球,不過讓地球開膛破肚絕對沒有問題!

簡單的說從它帶到地球上釋放出來之後,我們在地球上在的時間也就15分鐘了!

當然這只是15分鐘之後釋放出的能量而已!而在0-15分鐘之內,發生的事情可就比較有趣了,因為這個1立方厘米的物質超過1億噸,其產生的引力會導致周圍的物質全部向其靠攏,並且地表根本無法支撐其巨大的質量,會逐漸向下塌陷,但速度並不會快,因為包裹了物質也在減低其密度!但最終會壓裂地殼,岩漿噴薄而出!但比較好玩的是中子星物質是軟著陸,這過程中將會包裹大量的空氣,會成為一顆空氣球降落地球!剩下的結果就差不多了!

而在另一個可能中,如果中子星物質直接因壓裡消失而直接擴散的話,這也許會更恐怖,因為這個質量的正常物質的直徑高達十幾千米,突然擴散產生的效果堪比炸彈爆炸,還是一個超大噸位的!

無論是哪種,明顯不會有一個好的結果,毀滅地球的方法千千萬,但請不要是中子星這種死法!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誠然如以上的一些答主所說,這樣的物質根本無法從中子星分割出來,更無法運送到地球上。但既然題主提出了這樣一個腦洞的問題,我們不妨假想這一小塊兒中子星的物質,在保證其物理特徵不變的情況下,落在地球上會出現怎麼樣的情況?

為什麼我想設想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物質繼續保持原有性質?

我們知道中子星,形成於極端的物理環境之下,巨大引力將物質的電子壓進了原子核之中,使得質子與電子合併為中子。但維持中子星物質的狀態一定得還在巨大的引力之下嗎?不見得。就像黃金是在超新星爆發的極端物理過程中形成的,但爆發過去後,黃金還會主動變成鐵嗎?顯然不會。

而中子星物質也是一樣,極端的物理環境已經改變了它的物理性質,中子星成為了由核力維繫的特殊物質。它的成因和維持這種性質需要的環境是兩個概念,而如何能維持它的性質還從未有過實驗驗證,也沒有專業學術的論文解釋過,但至少不一定還需要與形成時等同的物理環境。

當然,中子星物質離開中子星,也一定會產生一些變化,但並不會就像一些人說的完全轉化為能量爆炸了,然後直接用質能公式E=mc^2來計算其威力。

據我們現在所知,在地球的環境中,中子要轉換為質子和電子,至少是以β衰變的形式來轉換的。而β衰變的半衰期分佈在接近10秒到10年的範圍內,中子星物質到底是10秒,還是10年,我們並不知道,我們也並不知道它會衰變為什麼物質。

既然如何,為何不能假設它在短時間內繼續保持呢?

而我喜歡的科普男神——卡爾·薩根——是這樣描述的

一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物質,質量大約可達到1億噸到10億噸之間,相當於地球上的一座高大的山峰。如果有這樣一塊兒物質讓它在地球上自由落下,這塊物質會像石頭穿過空氣一樣,毫不費力底穿透地球。從地球的一端直接穿透到另一端,盤旋了一會兒又鑽回地底。

如果地球剛好在這小塊物質下方自轉,那這團中子星物質直至與地球相互摩擦停止之前,會反覆地穿過自轉的地球,為地球留下成千上萬個小洞,而最終停留在地球中心位置。而這時我們的地球內部看起來就會像一個瑞士奶酪一樣千瘡百孔。不過隨後,地下的岩漿和熔岩,會慢慢抹平這些創傷。

雖然,一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物質在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但更小團的類似中子星的物質在地球上卻隨處可見。因為中子星看起來就像一個大號的原子核,那麼地球上所有物質的原子核都可以看成一個縮小版的中子星。它們隱藏在每一隻老鼠體內,每一口我們呼吸的空氣之中,每一樣美味的食物之中……可怕的中子星能量就潛伏在每一個原子核中。這樣想來,看似可怕的中子星,實際上就是我們司空見慣的的事物罷了。

如果中子星能對應原子核,那黑洞對應什麼呢?

順著這個思路,如果我們不妨繼續腦洞一下,既然中子星可以對應看成一個原子核,那麼中子星進一步坍縮之後的黑洞,能夠對應那種微觀物質呢?我覺得黑洞可以對應成我們日常所說的質子。

質子由三個夸克構成。雖然我們知道了有夸克的存在,但是由於“夸克禁閉”現象,我們無法把它們分離出來,三夸克總是三位一體。

也就是說,我們無法打開質子的內部空間,就好像黑洞一樣,我們知道它有“三毛定理”描述的三個物理量,但卻無法打開黑洞的內部空間。“三個物理量”對應“三個夸克”,而質子空間同樣與黑洞空間一樣對外隔絕。“夸克禁閉”與“事件視界”在某種程度上何其相似。只是質子的電荷力變成了黑洞巨大的引力。

打破思考邊界,中子又能對應什麼?

好啦,我們繼續腦洞。既然質子可以對應成黑洞,那一箇中子(一箇中子和中子星這樣的一堆中子完全是兩個概念)又可以對應成什麼了?

一箇中子同樣由三個夸克構成,只是電荷相互抵消之後呈電中性。而黑洞大家都知道它是由大質量的天體坍縮形成的,而質量等同於能量,所以說黑洞可以看成是把能量壓縮到極致而形成的。能量集中到一點造成的時空扭曲對外表現為巨大的引力。那有沒有什麼東西把它壓縮到極致之後,不會形成巨大的引力呢?

或許它不是一種什麼東西,而是像夸克一樣幾種什麼東西,混合而成。由此,我聯想到了導致宇宙無限膨脹的暗能量。如果把表現為引力的能量與表現為排斥力的暗能量,等比例糅合在一起,壓縮至極致,是不是就可以變成一種既沒有排斥力也沒有引力的奇異超濃縮物。而宇宙中可能存在這樣的東西嗎?或許沒有。但或許這就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那一個奇點。

關於“宇宙奇點”的猜想

任何物質在微小尺度上,必須遵循量子的特徵。

但實際上我們所謂的量子特徵只是基於能量世界的微觀特徵而已,而暗能量世界的微觀特徵是否如此,我們還不得而已,畢竟我們連暗物質是什麼都還無法確定,不是嗎?

但基於能量與暗能量的相反特質,是否可認為“暗量子”(這名字我腦洞的)的特徵一定是抑制“量子不確定性”的某種表現形式。

一個呈“中性”的宇宙奇點。經歷了漫長悠久的歲月(宇宙大爆炸前時間的概念不存在,也可認為只是一瞬)。一天,突然出現了量子隧穿效應。導致平衡的破壞,暗能量的排斥力引起了大爆炸。爆炸產生了“空間”,空間讓暗能量與能量出現了分離的可能,爆炸也讓宇宙有了起點,產生了時間。

如何解釋現今觀察到的宇宙膨脹及物質出現?

大爆炸後,暗能量主導宇宙空間的膨脹,而能量主導空間的收縮。隨著空間的出現及變化就有了時間的概念,時間與空間相互依存,即愛因斯坦所說的“時空”。由於能量具有收縮效應,所以在宇宙小尺度上必然凝聚形成物質,而暗能量具有外溢效應,所以在宇宙大尺度上暗能量必然讓空間膨脹,而越靠“外”膨脹越快。

隨著膨脹,暗能量逐漸稀釋,宇宙膨脹的速度會減慢。宇宙在大爆炸最初的暴脹階段後確實是減慢了膨脹的速度,但由於能量凝聚為物質,宇宙“外延”空間中抗衡暗能量的能量減少了,所以宇宙就又開始加速膨脹。這樣就能解釋宇宙的暴脹到減速再到宇宙現在的膨脹加速現象。

也就是說宇宙膨脹加速,意味著宇宙中新的星系或物質的誕生加速。

這一假設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思路。

這個“宇宙奇點”的假想,是基於能量和暗能量平衡推導出來的。也就是說,能量與暗能量的總量必須對等。然而,現在科學界普遍認為宇宙中正常物質只佔4.9%,暗物質佔26.8%,剩下68.3%都屬於暗能量,這正是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吉姆·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發現的。

這樣看來,暗能量的總和遠大於能量(正常物質與暗物質都屬於能量)的總和。難道這個假想就不成立了嗎?不見得。

如果結合弦理論對微觀世界的描述,所有的物質都是由普朗克尺度下的弦振動而產生的。那讓弦振動的能量是那來的?

是否可以這樣認為,剩下的那一部分缺失的能量被鎖在了普朗克尺度之下,而這個尺度下對現有的物理定律都不適用,所以我們無法探測這部分能量,但這些能量能引起弦的震動。

普朗克尺度下,之所以物理定律不適用,極有可能就是弦理論說的捲縮的高維空間,這裡的能量有了高維空間的性質。

而在靠近普朗克尺度的微觀世界,微粒子受到這部分高維能量的影響,才表現出如鬼魅般的“量子不確定性”現象。只有當這些微粒子聚合在一起,受到宏觀“暗量子”的影響,才能穩定為宏觀的確定性。

繼續思考,普朗克尺度下的空間結構與作用

這有點類似黑洞空間的概念。只是黑洞是由於巨大的引力將能量強行鎖進了一個點內。而普朗克尺度下的能量被鎖在彌散的空間內,也就是說被分散鎖在無數的點內,所以沒有表現為巨大的引力,這也許就是真空能,而這些能量只有通過普朗克尺度下弦的震動,才能被重新釋放出來。

而“宇宙微波輻射”與其說是宇宙誕生的餘暉,不如說是被鎖在普朗克尺度下的空間中,還未被用於弦振動的能量。

而如果普朗克尺度下的空間,與黑洞奇點的空間是連通的,那就能衍生另一大猜想:“黑洞”是吸收物質的普朗克尺度下空間的入口,而愛因斯坦場方程預言的“白洞”就是普朗克尺度下空間的出口,但它並不像黑洞一樣集中在某一點,而是彌散在真空中。真空即白洞,而所謂的弦正是在捲縮的高維空間裡加工能量,產生物質重新拋灑進宇宙。

普朗克尺度下的高維空間,就像一個能量中轉站。另外,這一部分能量被鎖在普朗克尺度之下,讓宇宙空間的暗能量佔據主導優勢,使宇宙成為處於持續膨脹的不平衡狀態,抵消“熵增定律”帶來的毀滅結局。同時,有了高維空間與我們認識的宇宙空間的連通,宇宙不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也能避免“熵增定律”帶來的“熱寂”末日。

如何驗證這一假說?

雖然只是一個大膽的假說,我暫且也提出一些物理性的預言。

由於上面的假說,黑洞與真空之間形成了一種物質的循環系統。我們就能大膽預言黑洞周圍更容易產生新的物質,所以星系中心的超大黑洞周圍總是有許多大質量的恆星環繞。而組成這些恆星的物質,只靠超新星爆發時所噴灑的星塵,是顯然不夠的。

第一,同時根據上面所說,宇宙膨脹的速度與星系(物質)生成的速度成正比。如果我們能夠探測到宇宙中星系的誕生或成長速度,剛好與宇宙膨脹之間存在正比關係,那就能驗證這一假說。

第二,由於能量守恆定律,宇宙中所有的能量總量本應該是不變的。但由於被鎖進普朗克尺度之下的能量無法被檢測,而物質的黑洞吸收與真空釋放都具有隨機性,所以如果能證明宇宙空間中的能量總量會出現浮動性的變化,也能驗證這一假說。

總結

今年諾貝爾獎頒給了宇宙學,於是就腦洞了一下深不可測的宇宙。僅為腦洞探討,不喜勿噴,有其他想法歡迎暢所欲言!

有些關於高維空間的知識並未細說,如想詳細瞭解,可看一下我專欄《揭秘高維背後的故事》。相信對於理解上面的闡述有所幫助。

歡迎關注@想法捕手,讀科學,聊宇宙。

想法捕手


中子星是宇宙中一種十分極端的天體,其物質狀態與眾不同。倘若在中子星上挖出1立方厘米的物質,然後將其置於地球上,這會有怎樣的結果?

中子星的來源

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之一,它們之所以擁有極高的密度,與它們的形成方式有關。中子星的前身是恆星,只不過這種恆星要比太陽重得多,它們的質量為8至20倍太陽質量。這種恆星在消耗完核聚變燃料之後,由於輻射壓不足,它們的核心會劇烈坍縮,導致外層物質向外猛烈爆發,從而產生超新星。

在核心發生引力坍縮的過程中,原子的電子殼層無法抵擋重力,將會被壓碎,形成高密度的電子簡併物質。不過,電子簡併壓力仍然無法抵擋重力,引力會進一步把電子壓縮到原子核中。原子核是由帶正電的質子和電中性的中子組成,進入原子核中的電子就會與質子相結合,形成中子。由於中子簡併壓力足夠強大,能夠抵擋重力,不會繼續發生引力坍縮,結果就產生了主要由中子構成的中子星。

中子星的密度

在中子星中,原子核緊密排列,只是原子核中基本上都是中子。中子星非常緻密,其密度與原子核相當,達到了5×10^17千克/立方米,這相當於太陽平均密度的350萬億倍。

經過超新星爆發之後,前身恆星大量的物質都被拋射到太空中,殘留核心所形成的中子星質量一般為太陽質量的1.4至3倍。但由於強烈的引力坍縮作用,中子星的半徑僅為10至20公里,而太陽的半徑將近70萬公里。

把中子星物質放到地球上

如果在中子星上取出1立方厘米的中子簡併物質,那麼,它的質量將會高達5000億公斤,即5億噸。倘若把這塊物質放到地球上,將會出現怎樣的現象呢?地球會被破壞嗎?

中子簡併物質只有在巨大引力下才能存在,而當把它們置於地球上時,由於沒有引力束縛,中子簡併物質將不復存在,它們會變成自由中子。這種粒子是非常不穩定的,它們會發生β衰變:

結果會產生質子、電子以及反中微子。自由中子的半衰期只有10.2分鐘,平均壽命只有14.7分鐘。β衰變所產生的粒子可能會與自由中子相結合,產生氫氣或者其他普通物質,地球本身並不會遭到中子簡併物質的破壞。


火星一號


首先是拿不過來的,

單獨1立方米中子星自身質量是無法提供足夠的引力來維持住原中子星的物質狀態的,

你拿過來時這1立方米已經變成1個太陽了。

假如你能束縛住,讓1立方米物質不膨脹的拿過來,

中子星物質密度足夠大提供的小範圍緻密引力場可以使附近的地球物質會被吸過來,

地球物質會坍塌,也會變為質子甚至中子。

直至整個地球都坍塌。

最終會形成1立方中子外面裹著一層質子氣體的小體積星體,

並伴隨著核聚變,

變形成的重核會在靠近中子處再次變為質子(這是與太陽不一樣的1點)。

這個前提是你有辦法把中子物質束縛住不讓他膨脹。

假如,你現在把束縛中子狀態的能量或力場去掉了,

中子會立馬膨脹為質子,並在短時間內維持核聚變。

繼續膨脹,星體的密度會驟降,溫度也會下降至無法維持核聚變。

最終地球將膨脹為體積巨大的氣態行星,可參考木星。

可悲的是,這時候你已經不在人世了。


生活聽事兒


不可否認,中子星是比黑洞密度差點的高密度星體,那麼它一立方厘米的物質,相當於地球上1.5億噸。和一座大山差不多吧。那麼把地球壓縮成乒乓球大小,就會形成一個黑洞。

下圖就是一個雙中子星系統。當然還有單中子星系統。

它如果軟著陸來到了地球,會像地下鑽洞。直至到達地球中心。同時它的磁場也特別的厲害。不過,由於體積太小,不會對我們地球造成什麼影響。

而如果一立方厘米的黑洞來到了地球。那麼它會用幾十萬年的時間,把我們的地球全部給吸進去。不要不相信乒乓球大小的黑洞,是可以裝下我們整個地球的。這是科學家經過計算得到的結果。

下圖充分的表現了黑洞的威力

宇宙這樣龐大,各種奇怪的天體都是存在的 ,有些天體甚至顛覆了我們的物理定律。像黑洞這樣的天體,任何物理定律進去都會失效。

還有我們地球上的金子。都是由中子星爆炸而產生的。等我們的科技足夠發達,我們就去捕捉一顆中子星,為我們製造金子。所以我們戴的不是金子,是中子星的殘體。漲知識了吧。

所以下圖不是金子,是中子星的爆炸殘骸。


宇宙幻想


太陽這種中等質量的恆星在壽命將盡膨脹成紅巨星後,再經過百萬年時間不等就會坍塌成一顆每立方厘米一到十噸的白矮星


然而對於質量大於太陽卻又不足以坍塌成黑洞的恆星來說,比白矮星體積更小密度更大的中子星才是它們的“歸宿”。

從恆星物理角度來看,一切恆星的自然死亡都是因為內部氫元素的消耗殆盡而導致的引力坍塌,這種坍塌將使得恆星的核心區域物質密度不斷增加最終形成一個極端緻密的白矮星或者中子星。


實際觀測和計算表明如果一顆恆星的質量沒有超過太陽的1.44倍,那麼它最終將成為一顆穩定的白矮星,如果它的質量超過了1.44倍太陽質量而未超過3倍太陽質量,那麼它就會變成一顆中子星,而如果坍塌時的核心質量超過了3倍太陽質量,那麼就會出現一個黑洞。

根據天文學家觀測到的中子星來看,這種密度達到每立方厘米5億噸的天體有著強磁場與強引力,正是這種環境才使得上面的物質得以保持中子簡併態。

如果把一立方厘米中子星物質轉移到地球上,那麼它那5億噸的質量產生的引力會嚴重影響地球的軌道乃至月球的軌道,更為可怕的是這些“自由中子”15分鐘之內就會衰變成質子,並且在衰變過程中還會有大約0.15%的質量虧損。

所以說質量達到5億噸體積卻只有一立方厘米中子星物質將在15分鐘後發生衰變,屆時5億噸質量中的0.15%都會完全轉化成能力釋放在地球上,其威力雖然不足以在一擊之內劈開地球,但動搖地球的結構還是沒問題的。


宇宙觀察記錄


如果中子星物質可以在地球上存在的話,我認為它由於引力會吸引大量物質然後像石頭掉進水裡一樣,啪嘰,然後沉降到地心位置。

中子星

中子星是理論上排在黑洞和夸克星之後,密度第三高的天體。當恆星生命走到後期發生超新星爆炸,其緻密內核就有可能形成中子星,其質量一般為太陽的兩倍左右,但是直徑卻小於四十公里,所以密度非常之高。之所以稱之為中子星,是因為組成它的物質收到極強的壓力作用,使核外電子和原子核中的質子結合,形成中子,所以中子星可以認為是由中子組成的星星。通常中子星表面的溫度在一千五攝氏度以上,其轉速也高的嚇人。

如果我們把地球壓縮成中子星,那麼它的直徑只有40米左右

構成中子星的物質,每立方厘米質量在10億噸左右,如果同樣的密度填充地球的質量,那麼地球的直徑只有40米左右。

中子星的引力和硬度都很高

由於中子星質量非常高且密度也非常大,所以它的引力效應非常強,硬度也會非常高,可能類似於科幻作品《三體》中構成三體人探測器“水滴”的材料。同理,如果中子星物質降落到地區上,首先要考慮用某種力場封閉中子星物質,否則中子很容易衰變出質子和電子,甚至爆炸,當中子星物質軟著陸到地表時,由於引力作用很強,應該會吸引大量的地表物質,然後緩緩沉入地表,最後直達地心,和地球引力受力平衡。

感謝瀏覽,我是漫步的小豆子,歡迎關注。


漫步的小豆子


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8~30倍)在核聚變燃料耗盡後的產物。當恆星核心處的核聚變反應進行到鐵時,由於鐵的核聚變反應會吸收大量熱量,這導致恆星核心的冷卻。這時,核心處的輻射壓再也抵擋不住恆星重力的壓縮。恆星外圍物質極速向內部坍縮,並在核心處撞擊到一起。這就是超新星爆發。

圖:圖片上方的泡泡狀天體就是15000年前超新星爆發的衝擊波,並且
還在極速擴張

超新星爆發會產生鐵以後的元素,並會將外層物質拋灑到太空中,形成星雲。剩下的物質如果質量大於1.44個太陽質量,重力就會將原子外層的電子壓入原子核內部,並與質子形成中子。這就是中子星。中子星依靠中子簡併壓支撐自己的體積不被壓縮。

圖:中子星結構

這時的中子星相當於原子核緊挨著原子核,使其密度非常大。一個典型的中子星有太陽質量的1.35~2.1倍,半徑卻只有10~20千米,而且是質量越大半徑越小。密度達到了每立方厘米8000萬噸~20億噸之間。

這是宇宙中密度最大天體(可能存在的夸克星比中子星密度大),這使得中子星表面的逃逸速度達到了每秒1萬~15萬千米,這樣高的逃逸速度(最快達到了光速的一半),使得中子星物質很難逃離它的表面。除非兩個中子星相撞。

圖:中子星合併



即使是中子星合併時拋灑出去的中子星物質,它也會迅速的衰變成質子,並釋放出電子和反中微子。中子簡併態物質沒有了重力的束縛後,會成為不穩定的自由中子。

人類幾乎沒有辦法產生維持中子簡併態壓力。即使維持住了中子簡併態物質,也沒有什麼器具能夠託舉住它。一立方厘米10億噸左右的重量會使它像炙熱的針穿過奶酪一樣穿過地球。然後在地球中來來回回的穿透透,直到失去動能,停在了地心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