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總跟你唱反調?十餘年經驗班主任:應警惕“劇場效應”

一個教書匠,分享教育經驗,希望能給你啟發

01 教育中的“劇場效應”

作為一名有著十多年教學經驗的一線教師,我發現:

當前,“劇場效應”正在我們的教育中氾濫成災。

很多父母,為了能提高孩子學習成績,跟風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在他們眼裡,似乎不上輔導班就考不好,孩子週末上完一節還有一節,補完一科還有一門;更有些父母,為了子女能成龍成鳳而絞盡腦汁,給子女做好各種後勤服務工作。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一談到學習成績,很多家長焦慮、暴躁、無奈,而子女卻煩躁、易怒、逆反,正應了父母朋友圈的這句話——“不談學習親慈子孝,一談學習雞飛狗跳!

為什麼孩子總跟你唱反調?十餘年經驗班主任:應警惕“劇場效應”

在我的班上,就有家長時常抱怨:

為什麼我掏心掏肺地為孩子付出,換來卻是他的反感抱怨?

以班上李同學為例,他自上高中以來精神狀態就不是很好。

無論是上課還是課間,總是趴在桌子上,整日裡就像個霜打過的茄子,提不起精氣神兒,開學還不到一個星期,科任老師們紛紛反映他上課精神狀態不好,總是趴在桌上。

為了幫助李同學改善上課精神不佳的狀態,我進行了家訪,瞭解了他的原生家庭。

在他五歲的時候,因一場意外車禍,媽媽離他而去,只剩下爸爸和他相依為命。媽媽的不幸離世,對他打擊很大。打那個時候起,他不再愛說話,更是提不起精神,整個人顯得很壓抑、沉重。

而在媽媽走後,為了撐起這個小家,給他最好的生活,他爸拼命地工作,無論天晴下雨,還是戶內野外,經常四處輾轉奔波勞碌,包工地、跑業務……

儘管如此,爸爸還時刻關心他的學習狀況,時常關注他在校的動態,甚至再忙也要送他去上輔導班。尤其是上高中後,相較於初中階段,課程科目增多,難度增大,他各科成績都不夠理想。

為了摘掉學習“特困生”的帽子,爸爸給他四處打聽培訓班,聯繫補課老師。不管天寒地凍、酷暑嚴寒,都執意要求並嚴格督促他堅持去補課。

為什麼孩子總跟你唱反調?十餘年經驗班主任:應警惕“劇場效應”

對於他,爸爸“恨鐵不成鋼”,還時常嚴加訓斥批評,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夠依然奮起,成為世人眼中的佼佼者。

據他回憶,從初中開始,絕大多數時候,他從週五下午放學直至週日返校前,幾乎每個週末都在補習班渡過,補完一節還有一節,補完一科還有一門。

他直言自己痛恨上補習班,不願週末的到來,不願回到冷清落寞的家,每次聽到爸爸尖酸刻薄的諷刺——“你腦子給豬吃了嗎?”“考成這樣還好意思回來”等等,他都恨不得當時……

每次提及爸爸時,他眼光裡噙滿淚花,表情裡有的不是理解,也不是認可,更不是感激,是滿腔的怨恨和怒火!

說到激動的瞬間,他情不自禁地甩了幾句惡狠狠的話:“我已經受夠了,我討厭過這樣的生活,我恨他!我想,只有我死了,才能解脫!!……(一通怨聲載道之語)”

為什麼孩子總跟你唱反調?十餘年經驗班主任:應警惕“劇場效應”

02 為啥家長掏心掏肺,孩子卻埋怨反感?

1.孩子逆反,不能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

具體而言,孩子身上表現出以下兩種問題:

一是自我中心主義隱隱作祟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過:

青少年認為,自己的思想具有無窮的力量。

他自己是無所不能的,完全有能力按照自己的設想來改造社會和世界,使之達到理想的境界。

這種想要使社會適應於自己的理想和理論而不考慮他人看法的表現,就是出現在青少年身上的認知的自我中心狀態。

研究表明,

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習慣於關注自身的主觀感受,而不願意去感受父母的良苦用心。像李同學這類孩子,正值青春期,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生活中比較叛逆。

二是情感垃圾長久淤積於心

特殊的家庭結構,塑造了他寡言孤僻的性格,勢必導致內心的情感垃圾無法及時也無處傾瀉。而父親的嚴厲管教就像導火索一般,瞬間點燃了他內心叛逆的怒火,最終噴薄而出,一發不可收拾。

為什麼孩子總跟你唱反調?十餘年經驗班主任:應警惕“劇場效應”

2.強制性的嚴格要求,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可憐天下父母心,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子女的父母。因受中國傳統家庭文化影響,父母習慣於將“棍棒出孝子”等古語視為金科玉律,往往對自家孩子要求非常嚴格。無論是訓斥批評還是執意補課,都體現了李爸爸對孩子的嚴厲管教。

事實上,生活中多少像李爸爸般的家長,根本不顧及孩子的感受,違背孩子意願,強制要求孩子上各種輔導班。而多數孩子也只是人在曹營心在漢,上輔導班往往事倍功半。長此以往,到頭來遭到子女的埋怨和反感,也就不足為怪了。

(1)尖酸刻薄的語言暴力,給孩子攻心致命的打擊。

暴力的語言,就像一把無形的鋒利尖刀,雖不傷身卻足以攻心致命,在孩子心上烙下了揮散不去的陰影,甚至可能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全球兒童安全組織Safekids曾發佈過這樣一則海報,海報中製作人把父母對孩子的語言暴力刻在了孩子的身上,就像傷疤一樣,致使孩子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損害。

或許像李爸爸這類家長,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再平常不過的話語:

“你看鄰居家的誰誰誰,這次考試又拿了個第一!再看看你自己!”

“考成這樣還好意思回家?!”

“要是下次再考不好,就別回來了!”

……

他們的所作所為,在不知不覺中,竟然招來孩子的抱怨和憎恨,在親子之間掘起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導致孩子憤怒、反抗,還可能會毀掉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甚至成為壓倒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為什麼孩子總跟你唱反調?十餘年經驗班主任:應警惕“劇場效應”

(2)失衡的家庭關係,導致緊張的親子關係。

俗話說得好,父愛如山,母愛似水。只有在山水的相互調和作用下,家庭中的親子關係才能良性健康發展。

而自李同學失去了母愛後,這個家庭裡的兩個男人之間,便缺少了維繫親情的柔順劑。失衡的家庭關係中,親子間經常是針尖對麥芒;加之,平時疏於溝通交流,以至於親子關係嚴重緊張,越鬧越僵,甚至惡語相向。

事實上,不單是特殊的家庭結構,健全的家庭結構,也常常出現緊張的親子關係

家訪發現,健全的家庭結構中出現失衡的家庭關係也屢見不鮮,部分家庭的家長雙方在教育孩子問題時常各執一詞,往往爭論不休甚至相互對抗。

這樣的家庭,不僅導致親子關係緊張,還打破了家庭結構內在的平衡關係。

例如,我班裡王同學家的爸爸媽媽,王爸爸與王媽媽雙方都非常強勢,因為王同學學習問題,在我的面前都不知道吵了多少次,誰也不讓誰。

“你們丟人不?要吵回家吵去!”

每次,都是王同學當場發飆嘶吼後,方才消停會兒。面對這樣的家庭,王同學則表示心很累,想逃離,一度不願回家,更不想看到他們。

為什麼孩子總跟你唱反調?十餘年經驗班主任:應警惕“劇場效應”

03我們應該如何調和親子關係呢?

1、孩子:何不多一份感恩,少一點叛逆。

孩子,在這個世上,除了父母,沒有誰會一直對你掏心掏肺;

孩子,在這個世上,除了父母,沒有誰會始終為你無私付出;

孩子,在這個世上,除了父母,沒有人會一味包容你的種種過錯。

反過來:

對於父母的嚴厲要求,或許你一時還無法接受,孩子你不妨試著去感同身受;

對於父母的用心良苦,或許你一時還不能明白,你不妨試著去換位思考;

對於父母的百般呵護,或許你一時還不能真切感受,你不妨試著去用心感知。

為什麼孩子總跟你唱反調?十餘年經驗班主任:應警惕“劇場效應”

2、父母:何不多一份溫容以待,少一點尖酸刻薄。

美國著名人際關係學大師、20世紀最偉大的心靈導師和成功學大師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曾提到:“因批評而引起的羞忿,常常使僱員、親人和朋友的情緒大為低落,並且對應該矯正的現實狀況,一點好處都沒有。”

著名心理學家漢斯·希爾也曾說:“很多的證據顯示,我們都害怕受人指責。”

作為父母,要知道,孩子並不是任由你處置的私有財產,面對孩子必須要重新學習,溫容以待。

懂得多傾聽少說教;

懂得用鼓勵代替批評;

懂得適當尊重孩子合理的選擇;

懂得不要在孩子情緒很糟糕時提要求。

當孩子有過錯時,不如換種方式,好言好語,曉之以理,使之真正省視自己,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為什麼孩子總跟你唱反調?十餘年經驗班主任:應警惕“劇場效應”

3、親子間:何不多一份理解,重塑健康平衡的家庭關係。

家庭是一個生活系統,一個由行為習慣、情感距離、情緒反應等等各種因素共同發揮作用的生活系統。其中,家庭成員之間的心理距離,對該系統的正常運轉起到了絕對核心的作用,左右著家庭關係的健康發展。

家庭動力學認為,健康的家庭環境,需要家庭成員之間既有緊密的聯繫,也要有一定的分化。換句話說,就是丈夫、妻子、父親、母親、孩子都要各司其職,不過度沉迷於某個單一的角色,也不過分遺漏另一個角色。

因此,各位家庭成員不妨試著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扮演好爸爸、好媽媽、好孩子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