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太子真如《大明風華》者樑冠華演的這麼委屈、窩囊嗎?

火星上的豹子


《大明風華》中,朱高熾的言行舉止,很容易給人一種感覺——又慫又笨。但《大明風華》畢竟是文藝作品,歷史上的他,並非如此。

明仁宗朱高熾是朱棣的長子,也是徐達的外孫。他作為繼世之君,在位僅十個月,也沒有父親爺爺那般雄才大略,但卻處於明朝從創業到守城的關鍵時刻。他的歷史作用在於調整國策與指導思想,為後來者守成創造條件,對明朝的穩定發揮過積極作用。

從藩王世子到坐穩太子,一路磕磕絆絆

洪武十一年,朱高熾出生於鳳陽。這年,朱元璋命令朱棣去鳳陽待命。鳳陽是大明王朝先祖陵墓所在,朱元璋令諸王就藩前先辭祖廟。兩年後,朱棣就藩北平,在北方立下赫赫戰功。朱高熾雖生活於尚武的王府之家,卻有宅心仁厚的性格。

明朝帝王立嫡長子為嗣,朱高熾作為長子,於洪武二十八年被冊封為燕王世子。這位世子從小就受儒家思想薰陶,熟悉儒家的治國之道,被朱元璋讚賞為“有君人之識”。但是,朱高熾沉靜好文,體弱多病,無論個性還是身體狀況,都讓朱棣大失所望。他的同母弟弟朱高煦卻因勇武過人而深受父親喜愛。朱棣當藩王時,朱高熾的世子位置還比較穩。

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繼位,即建文帝。太祖遺詔,禁止藩王進京奔喪,命諸王派兒子臨喪,三年後回封地,這實際上是防範藩王干擾朱允炆繼位的措施。當時,朱棣的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和朱高燧都在南京。

朱允炆繼位後,馬上就開始削藩,朱棣成了主要打擊對象。朱棣稱病,上書要求放回其子。朱允炆這時就犯傻了,竟然真的放朱高熾等人離京。

朱棣本就對朝廷削藩不滿,父子團聚後,沒了後顧之憂,就開始起兵爭奪皇位。在長達四年的內戰中,朱高熾鎮守北平,朱高煦隨父出征。朱高熾雖也有亮點,還擊退朝廷大軍,但功勞卻不如朱高煦。

朱棣繼位後,因朱高煦沒有明顯過錯,並且還是太祖所立世子,而內閣文臣又堅定立長子,於是,將朱高熾立為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

朱高熾雖是太子,卻有三個不穩定因素:

一、朱棣對他不感冒,甚至立他為太子都有點勉為其難;

二、功勞相對較小,在軍中缺少威望;

三、朱高煦曾立下大功,有軍方將領支持,還深受朱棣喜愛,並且對朱高煦不服。因此,他多次給朱高熾挖坑,以至於朱棣時有改立之意。

仗著自己的功勞大,朱高煦越發囂張跋扈,不僅不去封地,而且積極策劃奪嫡活動。他曾求得天策衛為護衛,自比李世民。有一次,朱棣北征時,朱高煦募兵三千,到處劫掠,連朝廷大員也不肯放過。朱棣回京後,得知朱高煦罪狀,忍無可忍,將其拘禁。由於朱高熾的營救,朱棣才赦免朱高煦之罪,但將其趕往山東。

朱高煦奪嫡失敗後,朱高熾並沒有安全。朱高燧覺又跳了出來,多次撥弄是非,挑撥太子與朱棣的關係,但朱高煦每次都能轉危為安。見挑撥不成,朱高燧甚至準備政變,結果被人告發,最後又是朱高熾出來求情。

經過數次良好的表現,朱高熾也逐漸得到朱棣的信任,太子之位也越做越穩。

繼位之後,一改明朝往日作風,贏得世人支持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途中去世,朱高煦有驚無險地繼承皇位,是為明仁宗。當時的明朝,經過多年軍事征戰,已經疲憊不堪,國庫空虛,老百姓生活貧困。尤其是大規模的宮殿建設,勞民傷財。朱高熾繼位後,對朱棣的做法很不以為然,立刻停止之前的窮兵黷武,休養生息,減免賦稅。他採納大臣的建議,停止下西洋以及各地採辦金銀。

在用人方面,朱高熾釋放許多被朱棣關押的大臣,包括建文帝的諸臣家屬。他的這個舉動,開了明朝新帝繼位平反冤獄的先例。這些被平反的人,自然對他感恩戴德。

此外,朱高煦重用文臣,提高閣臣權力和地位,讓內閣實際成為協助皇帝決策的機構。內閣臣子還要兼職教導太子、太孫,對儲位的確立和傳承起到很大作用。

秋媚說:如果說朱元璋、朱棣的執政風格是法家那一套,那朱高熾就是就是典型的儒家踐行者。他在位時間雖短,但行事風格處處都體現出“仁”,符合儒家的行為準則,因此,也就能受到文人的普遍擁戴,好名聲也就隨之而來。


秋媚讀史


委屈是真的,但是窩囊是不可能的。

先說大明風華里的太子,他是朱棣的大兒子,叫朱高熾。

歷史上的朱高熾倒真的是一個大胖子,他身體肥壯,走路的時候,需要兩個侍從扶著。

朱高熾雖說很胖,但是絕不平庸,更不窩囊。

他本人的執政水平很強。還是燕王世子的時候,就曾經替父親看守燕京城。

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帶著自己的兵在外面打仗,而在家處理各項日常雜物,守城,提供糧草等一系列的事情,都是由朱高熾去主持,並且做得還不錯。

後來李景隆率50萬大軍攻打北平,而是他與徐後,以一萬兵力相抗,最張守住了城池。

而後來燕王登基之後,更是多次親征大軍,討伐北元餘孽,而在這個過程中,都是由朱高熾監國。

只不過,他由於比較胖肥,為人仁慈,和朱棣從長相到性格,都差距很大,於是朱棣便很不喜歡他,並且多次有廢太子,並二子朱高煦為太子的想法。

而二子朱高煦長相帥氣,武藝高強,在靖難戰爭中,多次隨父親衝鋒陷陣,在軍方也有著不錯的人緣。並且,由於靖難之役中,他曾經救過朱棣的命,曾被朱棣許諾,將來把皇位傳給他(這他李淵有著諸多相似吧)。

而雙方鬥來鬥去,但是朱高熾有一個好兒子朱瞻基,一直受到朱棣的喜愛。後來,文臣解縉曾經以“好聖孫”來說服成祖,成祖終於下定了決心,於公元1404年立朱高熾為太子。

雖說後來朱高熾只是當了九個月的皇帝,還是有不少政績的。比如說赦免一些曾經支持建文帝的臣子及他們的後人等,為後來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礎。


木子君的小屋


歷史上的朱高熾,廟號明仁宗,一個“仁”字,就可以知曉此人是怎樣的性格。雖然做了短短10個多月的皇帝,可是他的政績卻是有目共睹的,套用當年明月的話,這個大胖子是個好人也是個好皇帝。

梁冠華《大明風華》裡面的扮演太子朱高熾,個人以為他用精湛的演技,還原了一個比較接近歷史上的胖太子形象,就衝這點就得給梁老師一個大大的贊👍

朱高熾是朱棣與徐皇后的長子,可是在顏值上面,他並未遺傳父母優良的基因。朱高熾外形肥胖,還有點瘸腿,喜歡讀書,宅心仁厚,是個大大的好人。

可是行伍出身的朱棣並不喜歡自己的胖老大,他鐘意的是二兒子朱高煦,的確老二武藝高強,外形俊朗,集合了他與徐皇后的一切優良基因,所以朱棣想廢長立幼。

不僅僅是徐皇后,還有文武百官都是反對永樂大帝的這一決定。古代皇室都是遵循立嫡長子為太子的原則,當時朱元璋也想離老四為太子,可是他是庶出,群臣反對,老朱只能作吧。

現在朱棣登基稱帝后,他終於體會到了老爹當時左右為難的心情。所以朱高熾坐上了太子之位,可是一直都做得並不怎麼穩當。

他每天都過得提心吊膽,一個是對他百般猜忌的皇帝父親,一個是對他的太子之位虎視眈眈的漢王弟弟,還有個喜歡沒事找事的趙王弟弟。

都是血脈至親,可是因為皇權,親人成了仇人,心底善良的胖太子,每天過的如履薄冰,縱然心中委屈萬分,可是他還是盡職盡責地做著監國一事,還做的特別出色。

從當上太子之後到當皇帝之前,朱高熾做了20多年的監國太子,雖是太子之名,行的是皇帝之實,就連為人苛刻的朱棣也十分放心對於老大監國。

所以說從私情方便,朱高熾的確從父親與弟弟那裡受了不少委屈,可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朱高熾是拎得十分清楚的,他可一點都不窩囊。


劇來叨


《大明風華》的整體色調、佈景我都還挺喜歡的,就是人設有點崩。女主角孫若微,在歷史上本是永城縣主簿之女,不是什麼御史大夫的女兒,和朱家更沒有血海深仇。

小小年紀就因有美名而被朱高熾的外婆推薦入宮,由朱高熾的妻子親自教養,預備讓她嫁給兒子朱瞻基為正妻。

不料朱瞻基到了成親的年紀時,朱棣聽了方士的話,另選胡善祥為皇孫妃,孫若微只是嬪。但朱瞻基和孫若微青梅竹馬,早已有了感情,登基後還是找理由廢了胡善祥,立孫若微為後。

(孫若微)

朱高熾的人設也崩了,要論委屈,他在朱棣面前是委屈的,卻也沒像電視劇裡那樣有裝瘋賣傻抖機靈的嫌疑;要說窩囊,他可不窩囊。身為皇帝的嫡長子,哪怕老爸再不喜歡他,他活得也不窩囊。

朱棣不喜歡朱高熾,理由很充分。他尚武,朱高熾身體肥胖行動不便,別說武了,正常走路都要兩個內侍扶著;他像父親朱元璋一樣,主張從嚴治政,朱高熾卻溫和仁善,兩人的治國方針完全不一樣。

如果沒有對比,朱棣勉勉強強也能接受這樣的長子,奈何旁邊有個次子朱高煦對比著,朱高煦無論從性格愛好還是外形上來說,都極像朱棣,用古人的話來說,叫做“深肖其父”。當朱高熾只能

朱棣很喜歡朱高煦,某次戰役中朱高煦表現出色,朱高熾撫著他的背說:“勉之!世子多疾!”這意思是說,你多努力吧,你哥身體不好,有可能活不了多久,他一死,世子之位就是你的了。

(朱高熾)

所以說朱高煦的野心是朱棣養出來的,此後常常為難朱高熾。有一次,皇子皇孫們去拜謁孝陵(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合葬陵),朱高熾走在最前面,因身體羸弱而跌了個跟頭,走在他後面的朱高煦就嘲笑道:“前人蹉跌,後人知警”。

朱高熾拙於言詞,不知道怎麼回擊。朱高煦洋洋得意,朱瞻基在後面高聲道:“更有後人知警也”。朱高煦回顧失色,覺得這侄子不是普通人。

朱瞻基的確不普通,英武勇毅,自幼聰慧,朱棣最終選擇朱高熾為太子,和朱瞻基是很有關係的。諸皇孫中,朱棣最喜歡的就是朱瞻基,著名文臣解縉稱之為“好聖孫”,促使朱棣下定了決心。

但是,並不能因此就認為朱高熾一無是處。事實上,朱棣雖然偏愛次子朱高煦,但幾乎所有的朝中大臣都偏向朱高熾,在他們看來,朱高熾遵循孔孟之道,溫和仁慈,善於納諫,是最好的儲君人選。

(朱瞻基)

而朱高煦從小就不愛學習,舉止輕浮,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就特別不喜歡他。何況朱高煦性情暴烈,稍有不合心意就要殺人,還在涿州擊殺過驛丞,導致當時的燕王朱棣都被朝臣們彈劾。

如果朱棣一意孤行,立朱高煦為太子,肯定會有許多大臣死諫。而這也是朱棣沒有選朱高煦的原因之一。

所以,朱高熾受到文官集團的擁戴,身份上又是名正言順的是嫡長子,沒什麼可窩囊的。哪怕他在朱棣面前謹守兒臣本分,那也不叫窩囊。

《大明風華》裡的朱高熾,真的有點崩了。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大明風華》有個片段,太子朱高熾從他爹那兒回去之後,老婆指責他太慫了,他說了一段話,大意是,老爺子自己篡權謀反,所以他最怕自己這幾個兒子也自相殘殺,怕太子這個慫也是裝的,所以太子說他不能對老二老三落井下石,他頭一天落井下石把老二老三送進天牢,第二天他們兩口子就也要跟著去天牢。至少從這段話裡看,朱高熾很清楚的知道自己並不是真的慫,而是裝的慫,為的是讓他爹放心。

老爹太雄才大略,當兒子尤其是要當太子,都很難,很不容易。曹操雄才大略一輩子,在立儲的問題上就一度在曹丕和曹植之間搖擺,曹丕被曹植逼得很壓抑的時候,找賈詡問計,賈詡回答說:“原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賈詡這話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你好好修身養性,先當個好兒子,就可以了。因為這時候曹植正在千方百計的展現自己在文學、政治上的才華,但賈詡給曹丕的建議完全沒往這個路線走,因為他知道這時候曹丕要讓曹操放心,就只有裝慫。

朱元璋也是如此。雖然從朱元璋稱吳王的時候,朱標就已經被確立為接班人,但朱標從不飛揚跋扈,朱元璋也特別注重按照儒家的要求進行培養,延請名士給朱標做老師,對他進行教育。在兄弟們犯了錯誤,朱元璋發怒要殺要砍的時候,別的大臣都不敢勸諫的時候,也只有朱標每次都敢站出來苦苦相權,保全他的弟弟們。而在別的人眼裡,朱標這些不省心的弟弟當然都是該死的,只要朱元璋一死,就會成為朱標的麻煩,但朱標卻一直在不斷的給他們求情。

朱棣雄才大略不次於曹操,也不次於他爹,雄猜也同樣不次於曹操和他老爹朱元璋,同樣給他當接班人也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太子首先要保住自己的命,然後是保住自己的位置,首先就要認真揣摩他爹的心思。恰恰是在這一點上,朱高熾其實一直在暗暗的學習他大伯朱標,而朱高煦則自以為別人都說他英果類朱棣,就沾沾自喜,所以胡作非為,一直在不斷的給自己挖坑,但卻沒有猜透他爹的心思。

作為朱元璋的孫子、朱棣的兒子,朱高熾其實一點都不窩囊,同樣是有性格、有想法的,否則怎麼會在很小時候就讓朱元璋說他已經有了君人之識呢?朱高熾繼位後只當了十個月的皇帝,但在這十個月期間,他幹了大量的事,可以說是為仁宣之治打下了基本的基礎,而他做的事情中,最多的就是“罷”,也就是把他爹生前開始做的許多事情都停下來,因為那都是一些不急之務,勞民傷財,沒有多大意義,而他要做的就是像漢文帝一樣,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收攬人心。

而且,在朱棣謀反的時候,朱棣率軍出征,每次都是老二老三隨軍出征,留下朱高熾鎮守老巢北平。在李景隆率五十萬大軍圍攻北平時,正是朱高熾在城中全力抵抗,才保住了北平老巢沒有被攻破。而在他在臨死之前,小臣李時勉上書勸誡他,他勃然大怒,甚至到臨終時還不忘“李時勉廷辱我”,可見他其實也是很有脾氣的,並不是真的那麼慫、那麼窩囊。如果他和老二老三一樣不識大體,就是要和老二老三硬懟,那才會讓朱棣不放心。


蕭武


NO!當然不是了!戲劇化永遠只發生在屏幕裡,而歷史遠比我們看到的要深刻、複雜的多。一個能在暗藏著洶湧的東宮坐穩太子之位的人,說他委屈和愚蠢?不,是我們太單純。


一、朱元璋欽定他為燕王世子,有出色的文才和行政天賦

朱高熾偏科嚴重,身體肥胖,不愛運動的他,在“武”這方面要遠遠落後於他的二弟朱高煦,軍將出身的朱棣也因此更偏愛其二弟。但上天給你關上一扇窗的同時,往往會給你開另一扇門。從小,他就愛讀書,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為登位之後實施仁政奠定了深厚的基礎。仁厚、善良的他,即位後,從政治、文化、經濟和科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大刀闊斧的改革。

政治上,把有學識的老師和親密的大臣任命為大學士和少傅,獎罰分明,文化上,在京城思善門外建弘文館,鼓勵大臣覲見,各抒己見。經濟上,設置公平的購買制度,免除受自然災害的人的田賦。科舉制度上,在錄取南北進士的方面,規定比例“南六十,北四十”,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因此,明仁宗統治期間,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


二、以“仁”著稱,終成一代英主

《明史》對朱高熾的評價是: 在位時間不足一年,用人行政,善不勝書。 假使老天能讓他多活幾年,涵濡休養,德化興盛,絕對可以與漢朝“文景”之治相媲美。他的仁德似乎是與生俱來的。

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讓他批閱奏章,有意考察他,他很快就從中挑選出了那些有關軍民利弊的奏章來進行表述。太祖又問他:“堯、湯時,水、旱災頻繁,百姓依賴什麼生存?”他不假思索,答,“依靠聖人有撫卹百姓的政策。”他的仁義,是骨子裡透出來的慈悲,真正做到了站在民生的角度來愛民,怪不得,百姓對這位在位僅僅十個月的皇帝如此愛戴。仁愛德政的儒學理論是對他最好的詮釋。


三、臨危不懼,意志堅定

在靖難之役中,只有一萬兵力的朱高熾面臨著一個危急的境況:建文帝大將李景隆率領50萬大軍攻打北平。此時,為了誘惑朱高熾投降,敵方給他發了一封秘密文書,而他看也不看,直接給了朱棣,他堅守自己的國家,還積極聽取城中老兵的意見,以多種方式與李景隆鬥智鬥勇,最終李景隆被迫撤軍。

朱高熾也因此創造了萬人守城的奇蹟。可以說,這場戰役也是一場心理的博弈,在雙方懸殊如此大的情況下,他能轉危為安,逆轉局勢,與他強大的心理素質和對國家的濃厚的感情是分不開的。

這樣看來,朱高熾的委屈與懦弱何嘗不是他的“中庸之道”,是一種深宮裡的智慧呢。畢竟,比皇宮更危險的地方是東宮;比皇帝更難當的是太子。


以史正衣冠


朱高熾表現的委屈但不窩囊,這個委屈是真委屈,但同時也是在塑造一個不被父親重視的太子的形象,來獲得眾人的同情,這裡包含了政治智慧,而且梁冠華還原的朱高熾真實度還是很高的。


劇中的朱高熾是一個胖胖的形象,走路都需要人攙扶,在雄才大略的朱棣面前,朱高熾總是表現的非常懦弱和委屈,比如劇中有這麼一段,朱棣親征,讓朱高熾監國,結果朱棣回來就要看朱高熾在監國期間的奏摺,朱高熾委屈對兒子哭道:“我監國已經累成這樣了,你爺爺還是不相信我。”本就肥胖的他一時間竟站不起來了,被兒子攙起來後,由兩名太監架著回屋。



而朱高煦則看起來軍功赫赫,盛氣凌人,更加襯托的朱高熾懦弱無能,不少不懂歷史背景的觀眾都吐槽,朱棣怎麼會選這樣一個人,來當自己的繼承人。除了朱高熾不是還有朱高煦和朱高燧嗎?其實這是大傢伙誤會朱高熾了,朱高熾並不像他表現的那麼懦弱無能,而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


朱高熾之所以在電視劇中表現的這麼窩囊,實在是因為形式不同了,當時作為燕王世子的時候,朱棣雖然對朱高熾不喜歡,但是也沒有要把朱高熾世子的位置廢掉,而且這個世子的名號還是朱元璋欽點的,朱高燧和朱高煦雖然也眼饞世子的位置,但畢竟不是太子。

朱棣在發起靖難之役的時候,命朱高熾留守北京。朱高熾團結北京城的士兵,雖然一直處於劣勢,但是朱高熾始終能夠穩住軍心,並且當李景隆的50萬大軍攻打北京的時候,朱高熾更是以一己之力堅守城池,李景隆的50萬大軍愣是沒有攻下北京城,北京保衛戰的成功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而且在李景隆攻城期間,建文帝曾使用反間計,遣書給朱高熾,許給朱高熾封王,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朱高熾接到書信之後看也沒看,原封未動地送到朱棣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間計失敗。就這份膽識、毅力以及心計,也是朱高煦和朱高熾沒法比的。


綜上所述,朱高熾能夠繼承皇位成為太子,那也是靠的自己的實力,如果是朱高煦登上皇位,大明王朝的走向還未可知啊


歷史百家爭鳴


歷史上的真太子,是永樂皇帝朱棣的長子朱高熾。他的確是一個挺委屈的人,但一點也不窩囊。

《大明風華》中梁冠華扮演的太子,只能說是一個虛構或者叫曲解的太子。


一、太子朱高熾的委屈

歷史上的真太子朱高熾之所以委屈,是因為身體患有先天疾病——肥胖症,行動極其不便。朱高熾胖到了什麼程度呢?據記載,他必須有兩個內侍攙扶著才能夠走路。

因為他的這個病,他從小遭受了不應有的不公待遇。他的的父親朱棣十分不喜歡他,如果不是因為嫡長子的身份,他永遠沒有機會當太子的。

即使因為皇家祖制不得不立朱高熾為太子,但朱棣內心依然不爽,不爽到什麼程度呢?他親自慫恿兩個小兒子努力超過太子,暗示小兒子們“大好的機會就在眼前”。戎馬出身的朱棣出征,永遠帶著兩個小兒子,當然這也因為朱高熾實在太胖很難帶著打仗。

朱棣經常鼓勵小兒子們:“加油,你哥身體不行……” 這可是史料實實在在記錄在案的:

“勉之,世子多疾。”——《明史》

“世子多疾”四個字,細細想來,透著一股讓人不寒而慄的冷漠——“多疾”,這是“命不久矣”的暗示嗎?

親爹如此態度,能不讓人心裡委屈嗎?況且親爹是皇帝,一言九鼎,他說東沒人敢說西,至少不敢當他面說。絕大多數人都順著皇帝的心意,那自然所有的委屈都給了那個無辜的大胖子——太子朱高熾了。


二、太子朱高熾的不窩囊

按理說,自身先天不足,後天環境又如此不利,朱高熾應該很難活過大明歷史劇的三集吧?可是,你錯了!

這個肥胖、委屈太子,不但好好地活著,還最終順利登基,成為了明仁宗。這一切,歸功於他有一顆強大的心臟。

首先,他因為先天不足和後天不利而自暴自棄,“言動有經。稍長習射,發無不中。好學問,從儒臣講論不輟。”雖然身體不好,但文武雙修。

朱棣在外打仗,讓朱高熾在家監國,但又一直不放心他。就命令禮部侍郎胡濙暗中去監視朱高熾的行為,並叮囑他說:“人們常說太子失德,你可以到京師,多多觀察。要有什麼不好的事情,趕緊來奏報。”

雖然朱棣一直對朱高熾已經有傾向性意見,但胡濙在接觸過程中卻被朱高熾的真誠老實折服了,“以皇太子誠敬曉謹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釋”

。監視他的人最終被他的誠實打動,上報他的政績。

朱棣造反的時候是燕王,他的老窩就在北平城。1399年9月,朱允炆當時命令大將李景隆率領五十萬兵馬進攻北平城,想要一舉端掉朱棣老窩。當時朱棣領兵在蒙古一帶作戰,只有朱高熾帶著一萬多老弱婦孺駐守北平。但這些人在胖子朱高熾的帶領下,硬生生抵擋住了李景隆的五十萬人,為朱棣爭取到了寶貴時間。

“成祖舉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萬人拒李景隆五十萬眾,城賴以全。”——《明史》

同時,朱高熾治理有方,把大後方打理的井井有條,讓朱棣在前線沒有任何後顧之憂。正是這些努力,讓朱棣沒有堅持再堅持改立太子,而朱高熾也笑到了最後。

所以,歷史上真實的太子,一點不窩囊,而是一個文武全才的人。登基後也是一位愛民勤政的好皇帝。絕對不是梁冠華演的那個裝瘋賣傻以示自保的樣子。


《明史》

<strong><strong><strong>


國史無雙


個人認為他是一位難得的守成太子,如果不是死的早,還將是一位成功的守成皇帝。

歷史上的太子朱高熾肯定有委屈,但是窩囊肯定沒有的,很多史書包括歷史學家對他的評價還是蠻高的。

好像有一句“ 明有仁宣,猶如周有成康;漢有文景”,把他和他兒子朱瞻基跟西周的周成王、周康王,以及漢朝的文帝、景帝相併列,足以說明他一代仁政之君的歷史地位。


為什麼說朱高熾不窩囊呢?

這位太子爺,雖然成為皇帝之後在位時間比較短,但是他參政的時間卻是非常長的。靖難之役期間,朱棣兵指南京,朱高熾因為太胖身體又弱不宜隨軍,就被留守北京,當時大將李景隆一度領五十萬大軍殺到了北京城下。

他組織起城內僅餘一萬多人的軍隊阻擋住了李景隆的進攻,保住了北京城。這一舉動直接為朱棣解決了後顧之憂,是拿下南京取得最後勝利的關鍵,這一點電視劇中也有提起。而後,作為皇長子加之又有政治和軍事才能,被封皇太子順理成章。

眾所周知永樂皇帝朱棣是一個非常尚武好戰的帝王,恨不得把所有威脅國家安全的邊患消滅在自己在位期間。所以常年領兵在外打仗,他比較喜歡的兩個兒子朱高煦和朱高燧也隨他征戰在外,把皇太子朱高熾留下監國。

兼國期間朱高熾把國家打理的井井有條,常施仁政,可以說他做的很多件事都是在補他父親朱棣常年屠武造成的國家吏治、司法等政治弊病。繼位以後更是立刻進行政治改革,還把因靖難獲罪的官員以及家眷子女從流放地赦免放回來,可以說為他兒子當政之後的政治清明打下不可磨滅的基礎。


《大明風華》中的皇太子朱高熾

歷史上的太子朱高熾不僅不窩囊,還是一位文治武功都相當出色的人,其實電視劇《大明風華》中,梁冠華演繹的太子爺也不是真窩囊,而是有大智慧,他雖然善良但是不是無能,雖然沉靜,但不迂腐,對待皇帝的為難他是有一套自己的應對心法的,那就是真誠真實,對待心懷叵測的兄弟也應對自如,完全不受制於人。

電視劇中,他仁善、有點摳、懼內、友愛兄弟,沒有一點身為皇太子的架子,可以看出來他對權利沒有執念,但是在其位必謀其政,從不推卸責任,他之所以死的早,有理由懷疑第一是被累死的,第二是被朱棣三天兩頭給嚇的。

雖然大家都說之所以不廢他的太子之位是因為朱棣喜歡他兒子朱瞻基,但是我覺得朱棣作為一代雄主,未必看不到太子才是最適合幫他把辛苦打下來的天下給守住的繼承人,只是這個太子因為太胖身體又太弱而已。

因為之前狄仁傑太過深入人心,所以剛開始看的時候老覺得太子是狄大人,但是幾集過後,越看越覺得演繹深入人心,還是挺成功的。


可惜這位太子繼位沒多久就死了,才活到47歲,如果研究過明十三陵,就能看出,這個獻陵是所有明皇陵中最簡單簡樸的一個,這也是他自己的要求,可見其仁德。

對於歷史上和電視劇《大明風華》中的太子朱高熾是不是真的窩囊,你有什麼更有趣的看法和故事,歡迎分享留言!


楚二姑娘


在《大明風華》裡,梁冠華演的朱高熾還是很靠譜的,他只是表面委屈、窩囊而已,實際上內心中還是非常有堅持的。


朱高熾是一個受到過儒家系統教育過的人,理論上裝瘋賣傻、插科打諢是絕對不可能發生在朱高熾身上的。而且朱高熾一生也沒有遇到那種需要他裝瘋賣傻的險境。但是史書只會記錄結果,過程有可能會為尊者諱,刻意美化。

他的“醜態”源自於他疾病導致的肥胖,用現在的觀點來看,可能是高血壓加糖尿病。以至於腿腳浮腫糜爛不能行走,和後來萬曆皇帝的症狀類似。

雖然朱棣因此而不喜歡他,但是實際上並沒有能夠動搖他的位子。因為他比朱高煦是有著決定性的優勢的。


首先根據嫡長子繼承製度,他是朱元璋欽命的燕王世子;其次他還有一個倍受朱棣恩寵的兒子朱瞻基;再次因為其崇儒重文,所以得到了大明新興的文官集團的支持。

朱高煦的背後是“靖難勳貴”,是一幫純武人。朱高煦勇猛善射,膂力過人,堪與呂布比肩。打仗在同時代近乎無人可敵。但是搞政治,還是洗洗睡吧。

朱高煦最大的優勢在於朱棣不喜歡朱高熾。其他因為尚武和長得帥,並不能成為朱棣選嫡的理由。即便在正定救過朱棣,朱棣為了使朱高煦出工出力,暗示朱高煦“世子身體不好。”也是權宜不留把柄的話,而非誠心選嫡的話。

後來的很多事實都證明了朱棣寵愛朱高煦也好,為了彌補救自己的虧欠也罷。朱高熾雖然一再被打壓,但是地位是從來沒有動搖過的。朱棣北狩時,監國的是朱高熾。


其實對朱高熾的打壓,本質上並非為了使朱高煦上位,而恰恰是朱高熾的能力以及圍繞在朱高熾身邊的文官集團,讓朱棣感受到了沉沉的壓力。

在朱棣時期,朱高熾或許會迫於朱棣壓力,而不敢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但是他善於聽取別人意見,迴歸事理本真。這些其實在他守北平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他的能力。

而朱棣駕崩以後,朱高熾的一系列措施,為建文忠臣方孝儒等人翻案;使用的楊溥 、楊士奇、楊榮、金幼孜、黃淮等人,大都是反對朱棣政策受到迫害的人;廢除了朱棣很多花錢的項目,休養生息。


這樣的事情需要多大的魄力、膽色和底氣?這是一個窩囊且醜態畢露的人能做出來的麼?所以朱高熾不是個窩囊的人,他是一個非常狠的人。

但是唯一的遺憾是朱高熾一脈都短命,而且都是胖子多。明朝皇帝壽命最長的是朱元璋,其次朱棣。後世皇帝唯一一個活到60的也只有嘉靖,所以嘉靖一輩子煉丹求仙,就可以被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