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牌皇后胡善祥被廢除後,太后同情皇帝后悔,這是為何?

觀景說史


曾經聽人說過,明朝的君主,總是會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來,今天看到這個問題,細細一想,還真就是那麼回事。



最近《大明風華》熱播,很多人都開始明朝的歷史,瞭解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明朝有一個無罪被廢的胡善祥,那麼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對於胡皇后被廢,張太后真的是同情?皇帝真的是後悔嗎?

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胡皇后,胡善祥和朱瞻基的婚事是朱棣親自指定的,當時胡皇后就早已有了“賢德”的稱讚,所以朱棣在世時親自做媒,封其為“太孫妃”。

當朱瞻基登基稱帝之時,很多人都以為胡皇后的開掛人生就此開始,可是事與願違,我們的朱瞻基陛下做出了一個不惜惹惱大臣,甚至自己親媽太后的出格事情來,就是廢除皇后胡善祥,讓孫貴妃為皇后!


孫貴妃和朱瞻基從小一起長大,可謂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其實朱瞻基內心一直都是喜歡孫貴妃的,登基之後一直都想讓孫貴妃當上皇后。

可是胡善祥是爺爺親指的原配夫人,其“賢德”之名又傳遍天下,朱瞻基找不到一個合適的理由來廢除胡善祥。

但是在幾年之後事情出現了轉機,孫貴妃為朱瞻基生出了一名兒子,而胡善祥卻沒有一子,僅有兩個女兒。

當時處於封建社會,沒有子嗣就不能為皇室開枝散葉,所以朱瞻基抓住機會,以此為藉口來廢除了胡皇后,並藉機推孫貴妃為新皇后。


為了堵住眾人嘴,朱瞻基還提出了承諾,胡善祥皇后廢,但是依然享受皇后的待遇。

看到這裡,朋友們應該心中有了自己的判斷吧,可是我還是認為皇帝從來沒有後悔過,因為朱瞻基和胡善祥之間沒有所謂的愛。

從始至終朱瞻基都在等待一個機會,沒有考慮過胡善祥的感受,所以他晚年說自己後悔感覺非常的敷衍。

而太后表現卻明顯的不同,在胡善祥被廢之後,太后還經常找到胡善祥聊天敘舊,在出席活動的時候,只要太后在場,都會讓胡善祥上座。


這些做法是真正的把胡善祥當成兒媳婦在看待,所以我認同太后的同情,但不認可朱瞻基的後悔!


東方大史


朱瞻基是朱高熾的嫡長子,朱高熾死後,朱瞻基繼承了皇位,年號宣德,廟號宣宗。

朱瞻基自幼深受爺爺朱棣的喜愛,後來被立為皇太孫,十五歲那年爺爺朱棣給他包辦了一門親事,女方就是長他一歲的錦衣衛百戶胡榮的第三女胡善祥,既然是包辦,肯定沒有感情基礎在裡邊,所以朱瞻基對女孩子也不感冒,但是胡善祥,突落的落落大方,彬彬有禮,爺爺朱棣很是看好。


公元1426年朱瞻基上位,冊封胡善祥為皇位,冊封大禮很是隆重。但這只是面子工程,朱瞻基始終不愛她,不愛一個人,他提不起興趣來,他心裡想的一件事就是能儘快的離婚,什麼時候可以離婚。

終於讓朱瞻基逮到機會了,因為皇后胡善祥只生育了兩個女兒,沒有兒子,而他的寵妃孫貴妃先誕下他的皇長子朱祁鎮,這麼多年來想擺脫這個女人,這次機會終於來了,他不能放過。於是他就對大臣說:“你看朕現在就30了,皇后也沒給我生個兒子出來。而人家孫貴妃先生下龍子母憑子貴,孫貴妃不能只當貴妃”大臣也聽出皇帝的意思,但是他還在勸解皇帝說:“胡皇后又沒有犯什麼錯,而且人家端莊大方,待人接物都彬彬有禮,從來沒有皇后的架子。無緣無故的廢除她會遭人把柄的”朱瞻基一聽也確實是這麼回事,但他還是不死心,因為他的終極目標就是和皇后離婚,把自己心愛的女人立為皇后。


於是乎他就天天的,在大臣面前磨牙,而且還把幾個大臣都召集起來商量對策,大臣們也拗不過他,只好同意,朱瞻基欣喜若狂,因為他的廢后大計,終於要實現了。

宣德三年春,宣宗以胡皇后無子多病的理由,命令胡皇后上表辭去皇后之位。胡氏廢居長安宮為道姑,賜號靜慈仙師,然後冊立孫貴妃為皇后。

如果說朱瞻基廢后後悔那是假的,因為他根本就不愛這個女人,始終不愛,他只不過是拿人家沒生兒子當藉口,想要早點擺脫人家,胡皇后也是夠悲催的,一個男人不愛自己,始終不愛感情靠培養這句話是最虛偽的。


佳寧談歷史


正史上的胡善祥,可沒有在《大明風華》裡的那個胡善祥心機那麼深重,是個本本分分的老實人,史稱“有賢名,守孝道”。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為人很本分很老實,聽婆婆的話。胡善祥就因為太本分,不會來事,不受朱瞻基的待見。又因為只生了兩個女兒,沒有皇子。就“無故”被廢了。

而孫若微搶先生出了皇子,也就是後來的朱祁鎮,僅僅四個月就被立為太子,孫若微也就從貴妃的位子上被扶正為皇后了。

胡善祥被廢后就做了道姑,一輩子青燈為伴,自然也就更不可能生皇子翻盤了。其實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的確孫若微更受寵。


當然劇情中故事情節更生動。把胡善祥和孫若微設定為親姐妹,都是建文御史大夫景清的女兒。

孫若微被孫愚救了,帶到福建去長大;胡善祥被朱高熾救了,放在胡尚宮那邊長大。

其實胡善祥在正史中,是錦衣衛百戶胡榮的女兒,是朱棣給朱瞻基冊立的太孫妃。而孫若微的身份和胡善祥倒是差不多,她是永城縣主簿孫忠的女兒。不過她才是真正從小在宮裡陪著朱瞻基長大的。這可能才是正史中兩人感情不錯的真正原因。


胡善祥是大明朝真正的第一任“平民”皇后。她比此前任何一個皇后的身份地位都低。

這也是相當於朱元璋防止後宮和外戚干政立下的規矩,真正開始被重視且執行的開始。

因為朱瞻基的老孃張妍還是勳貴家庭出身,而且張太后權力慾一點都不小。丈夫在世想控制丈夫,兒子在世想控制兒子,孫子在世想控制孫子。她的確是個宮鬥狠人,朱瞻基死後,她可是親自出現在過臺前一段時間的。

但是大明朝的制度實際上給予不了太多她干政的機會。後來加之朱瞻基死後,和孫若微之間的婆媳鬥爭。她是非常不喜歡權力慾同樣重的孫若微的。


可惜死在了孫若微前面,在正統7年,也就是土木堡之變前7年,太皇太后張妍死後,胡善祥也就跟著去了。

在劇情中,孫若微因為主角光環的原因,孫若微一直都被合理化,一直都處於高光時刻。

她救過朱棣,本來更可以當太孫妃,但是由於“靖難遺孤”的身份問題,最終沒能實現。但是孫若微和朱瞻基相當於自由戀愛。所以這份感情的脈絡也成為了該劇的主線。


但實際上,張妍其實是不待見孫若微的,經常噁心朱瞻基,雖然胡善祥被廢了,但是還是邀請她到清寧宮同住;有宴會的時候,還是把胡善祥請上桌子,並且讓她坐在孫若微的上首。時時刻刻提醒朱瞻基“無故廢后”,藉此打壓孫若微。

其實關於朱瞻基後悔自己年輕不懂事廢后的話,“此朕少年事。”出自於《明史》,而非《明實錄》。有此類言論記錄的,幾乎也是出自天順(朱祁鎮復位後的年號)以後,所以朱瞻基究竟有沒有後悔廢掉胡善祥,大概率是不存在的。所以《明史》這麼寫,實際上是為朱瞻基辯護。

可見因為朱祁鎮輕信王振,斷了大明的夢想。後人才開始懷念如果胡善祥沒有被廢后,或許太皇太后張妍死後,她就不會死,也就有可能制約王振,歷史會改寫吧。


一直等到孫若微死了,朱祁鎮聽了錢皇后的話,才給胡善祥復其位號。可見孫若微的確是個宮鬥狠人。

(正史上這些後宮女人都是某氏,沒名字。文中為了脈絡清晰,都採用了《大明風華》劇中的名字)



炒米視角


想要廢后不容易——第一天

明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皇帝朱瞻基神秘兮兮的把朝中重臣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全都請到後殿,聲稱有機密事商量。一頭霧水的幾個大佬只能放棄回家休閒,在宮裡陪朱瞻基磨牙。

時年29歲的皇帝到底還是年輕,不喜歡拐彎抹角,直接跟幾個大佬表示俺都三十來歲還沒有兒子,現在孫貴妃生兒子了,母從子貴自古有之,咱們討論一下怎麼處理皇后的問題吧!隨後還列舉了一些皇后胡善祥的錯誤,例如吃飯吧唧嘴之類的。

楊榮作為皇帝鐵桿立馬錶示乾脆廢后就得了,小朱同學表示欣賞這種決策,但還是略微要臉的詢問以前這種事兒有慣例嗎?領會老大意圖的蹇義趕緊跟進,宋仁宗就降皇后郭氏為仙妃,沒影響廟號為仁。

這時小朱又問剩下三個人的意見,一直玩理學的楊士奇有點崩潰,表示按照綱常倫理,皇帝是爹,皇后是媽,有兒子鼓動爹媽離婚的道理嗎?這不扯淡嗎?而張輔和夏原吉則表示這麼大事兒還是得詳細討論,不好我們擅自做主。

到這情況就很明顯了,關於廢后的事情楊榮和蹇義是贊成派,楊士奇是反對派,張輔和夏原吉事醬油派。沒搶到第一個贊成的蹇義趕緊開炮,自古就有的事兒,幹就完了,商議個毛線!楊士奇也不甘示弱,宋仁宗廢后到現在史書還罵呢,是那麼好乾的?

小朱眼瞅著一票大佬要幹起來,趕緊出來和稀泥,表示你們先下去商量,免得打起來濺我一身血,然後一個彎道就沒影了。皇帝跑掉這群人說話也少了顧忌,楊榮和蹇義表示你們都看不出來嗎?皇上有這想法很久了,這事兒咱們擋不住!楊士奇依然認為吃飯吧唧嘴不是離婚的理由......

想要廢后不容易——第二天

到了第二天,小朱同學又賊兮兮的把楊榮和楊士奇拉到了故宮西角小門,賤兮兮詢問商議結果。要說這小朱為了離婚也是拼了,面子也不要了,挺大個皇帝蹲門檻子上求離婚,洪武大帝的臉都丟光了。

這時候楊榮從懷裡掏出一卷紙遞給了他,按這個來就可以廢后了!大喜過望的小朱一把抓過來,看了幾行字就懵逼了,上面洋洋灑灑列了皇后20大罪狀,每條都夠賜死的,當然,每條都是誣陷的。

小朱趕緊表示老楊你別鬧,我就是想離婚,不是想殺媳婦!我只是想當渣男,暫時還沒有當殺人犯的打算!於是他又詢問楊士奇的意見,楊士奇還是那套話,這不是啥好事兒,不贊成!無奈的小朱只好再次讓他們退下。

想要廢后不容易——渣到入骨方為聖

事情到這個地步朱瞻基也看出來了,不搞定楊士奇就別想離婚,你丫不是骨頭硬嗎?且看我的疲勞戰術!第三天下朝小朱又單獨把楊士奇留下磨嘰這事兒,頭昏腦漲的老楊被折磨的半瘋,只好藉口聽太后定奪跑掉。

第四天下朝小朱又把老楊給留下了,告訴他太后讓我找你們商議,還是得你來出主意。明白自己沒處跑的楊士奇只好問小朱:“胡皇后與孫貴妃相處如何?”

小朱說:“挺和睦的,最近幾個月皇后生病,孫貴妃經常看望。”

楊士奇就此開始冒壞:“這就好辦了,你趁著皇后生病,勸她自己辭職不就完了!這樣你婚也離了,聖君體面也保住了,幹嘛非得跑來折騰我啊?”

小朱一拍大腿:“果然天不生你楊士奇,萬古渣道如長夜!這麼缺德的招我咋沒想到呢?”

楊士奇:“總覺得這話不像誇我”......

就這樣,宣德三年春,朱瞻基命令皇后胡善祥上表請辭,皇后依令上表後這孫子居然還玩了回三請三讓,命令人家胡皇后上三次辭職信才批准。廢黜了的皇后被留在宮裡,也不給人家名分,只是在長安宮修道,號稱仙師。


到這吐槽機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了,當時別說是太后張氏同情胡善祥,全天下沒幾個人不同情她的,因為這個女子根本啥也沒做錯。朱瞻基這麼處心積慮的廢黜人家,等於是犯了眾怒,哪有好人這麼辦事的?至於他本人後沒後悔一點都不重要,一句“少年事”遮擋不了事情的本質。扯淡完畢。


歷史吐槽機


明宣宗朱瞻基元配皇后胡善祥,為人忠厚,張太后很喜歡她,朱瞻基本人,也找不出她什麼缺點。

但無奈少年天子有個青梅竹馬的孫貴妃。

若說孫貴妃狐媚惑上,那也太冤枉她了。

這位孫貴妃,在朱瞻基還小的時候就進了太子府。當時也是蹊蹺,本來把孫美女叫進宮來,就是給朱瞻基預定的太孫妃,不曉得這中間出了什麼變故,等到朱瞻基成人後,朱棣卻給孫子指了胡善祥為太孫妃。

這下孫美女的地位就很尷尬了。她與朱瞻基,真算得上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出了這檔事,朱瞻基也很煩惱。



為避此尷尬,孫美女就去修道了。

等到朱瞻基當了皇上,當然忘不了少年戀人,又把孫美女接進宮來。

也許是少年情深,也許是心存愧疚,總之,朱瞻基找個藉口,廢了髮妻,理由有點不上臺面——多病無子。這實在有點說不過去,皇后無子,可以養孫貴妃的兒子嘛。

總之。這個事就這麼遮過去了,胡善祥為孫貴妃騰了位子。孫貴妃變成了孫皇后,胡皇后變成了胡道姑。

但是張太后還是憐憫這個前兒媳,宮中有宴,總是召前胡皇后上席,還特地把她安在孫皇后之上,惹得孫皇后不高興,當然,她也不好說什麼,誰讓自己晚了一步呢。

朱瞻基到後面,的確有點後悔了,也許是孫皇后天天和自己相處,他也覺得平常了還是怎麼地。他對胡皇后有些個內疚了,說是自己少年衝動,——“此朕少年事”。

然而,在孫皇后那裡,朱瞻基是個圓滿交待,此誠然是少年事,但少年事是為情切意真。


錢多多讀文史


胡善祥被廢當時確實有很多人同情,不過皇帝朱瞻基可沒後悔,最多就是口頭表示一下遺憾而已。至於太后,很可能也是面子上照顧一下而已。

胡善祥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她父親是山東濟寧錦衣衛百戶胡榮。明成祖朱棣一向喜歡孫子朱瞻基,所以在朱瞻基的婚事上直接插手,親自為他選妃。欽天監觀天象以後說應該出自山東,於是朱棣命人去山東選妃。胡善祥也是參加選妃的人選之一,不過她住的小樓有“有紅白氣自戶出,彌月不散”,被人稱為祥瑞出現。因為這個原因,胡善祥被成功入選,被朱棣欽定為朱瞻基的妃子。

不過早在此前,皇太子朱高熾、太子妃張氏也曾經為朱瞻基找了一個妃子候選人,就是了永城縣主簙孫忠的女兒孫氏。孫氏不僅“幼有美色”,而且從小住在朱高熾府中,和朱瞻基兩人是一起長大,可以算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感情很好。

朱棣的命令自然沒人敢反對,朱瞻基乖乖娶了胡善祥當皇太孫妃。之後隨著朱瞻基成為皇帝,胡善祥也順理成章成為皇后,而孫氏則只能為妃。朱瞻基對孫氏不能當皇后一直耿耿於懷,因此在孫氏生下長子朱祁鎮以後,多次召見大臣商議廢后。

然而胡善祥素有賢名,以賢惠著稱,因此雖然廢后一事得到了楊榮等大臣的支持,但是卻沒有什麼藉口實行。楊榮為了順應朱瞻基的心願,倒是草擬了一個胡善祥的罪行錄,不過連朱瞻基看著都覺得太假,只能廢棄不用。

榮出懷中紙條“後當廢事”以進。上覽未及竟,艴然曰:“渠曷有此。”

最後原本反對廢后的楊士奇見朱瞻基無法勸阻,為了保全胡善祥,於是提出讓胡善祥主動請辭的建議。朱瞻基採納,胡善祥無奈,最後只能自己請辭。

胡善祥被廢后以後,退居長樂宮修行。不過胡善祥無過被廢,朝堂之上民間大多對她比較同情。朱瞻基為此後來自嘲說自己當時年少無知,“此朕少年事”,算不上真的後悔,只不過是掩飾下自己的行為而已。而朱瞻基的母親張太后在宮廷宴請時把胡善祥放在首座,這主要也是做個姿態,不一定真的同情胡善祥。


不沉的經遠


胡善祥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她在朱瞻基登基後三年(宣德三年)便被朱瞻基廢為道姑。但胡善祥的被廢在民間引起了廣泛的同情,連朱瞻基的母親張太后對胡善祥都心生憐憫。數年後,當年執意廢后的朱瞻基也一度內疚。到底什麼原因使胡善祥由雲端跌入地獄,從尊貴的皇后淪為寂寥的道姑呢?

胡善祥是山東濟寧人,她的父親是錦衣衛百戶胡榮。永樂十五年時,明成祖朱棣為皇太孫朱瞻基選妃,胡善祥以其溫婉賢淑被選中成為朱瞻基的妃子,而來自山東鄒平的孫氏只被冊封為朱瞻基的嬪。

宣德元年(1426年),朱瞻基即皇帝位,是為明宣宗。胡善祥由太子妃升格為皇后,而孫嬪也晉封為貴妃。

胡善祥雖然明禮有德,但並不受朱瞻基的寵愛,朱瞻基最喜歡的是精明而富有心計的孫貴妃。胡善祥母儀天下,經常規勸年少的朱瞻基收斂玩心,勤政愛民,這更激起了朱瞻基的不滿,經常向母親張太后告胡善祥的黑狀。

胡善祥貴為皇后,按照明禮,只有皇后賜金冊寶,貴妃只有冊而無寶。但朱瞻基專寵孫貴妃,竟破例為孫貴妃爭取到了金寶。可見,朱瞻基與孫貴妃處心積慮地想奪取皇后大位。可是,胡善祥公明賢德,並無失德之處,朱瞻基想廢掉她也沒有說得過去的理由。

機會終於來了。宣德二年十一月,孫貴妃為朱瞻基誕下長子朱祁鎮(一說孫氏竊宮人之子為己子)。而皇后胡善祥這幾年只為朱瞻基生了倆閨女,即順德公主和永清公主。於是,朱瞻基在此事上大做文章,稱自己老大不小了才有了個兒子,自古至今都是母憑子貴,但是我又該如何處置胡皇后呢?接著又不失時機地點明瞭胡皇后的多次過失。而孫貴妃也故作高姿態,故意推辭稱胡皇后一定會生下皇子。

‌朱瞻基的改後主張遭到了楊士奇的強烈反對。楊士奇甚至引經據典,稱宋仁宗廢郭後,此事在史書中遭到指責。但朱瞻基廢后心意已決,他的母親張太后雖很喜歡胡善祥,但也拗不過兒子,只得被迫同意兒子的廢后決定。因此,楊士奇此時雖力挺胡善祥也是孤掌難鳴。最後,楊士奇為顧全朱瞻基的聲望,建議由胡善祥主動提出辭讓中宮之位。

‌這樣,胡善祥被迫辭去了皇后之位,由正宮遷到長安宮修行為道,朱瞻基為其賜號靜慈仙師。中宮之位騰出來了,孫貴妃假惺惺地力辭,最後“不得已”戴上桂冠。

‌胡善祥並沒有任何失德之處,卻失去了皇后之位,民間都佷同情這位皇后。而張太后本身就喜歡胡善祥,只不過由於兒子朱瞻基的堅持,才不得已同意了兒子的決定。她對胡善祥更加憐愛,多次詔胡善祥入宮與自己同住。甚至舉辦宮延宴會時,張太后也總是將胡善祥的座次安排在孫皇后之上,氣得孫皇后乾瞪眼。


‌但是張太后在正統七年就去世了,胡善祥失去了她的依靠。胡善祥本來體弱多病,加上張太后去世也使她心傷過度,因此在張太后死後一年,她也撒手西去。

‌胡善祥去世後,在孫皇后的授意下,胡善祥的葬儀以嬪妃的規格舉行。胡善祥端莊賢淑,識大體顧大局,淡泊無爭,對於她的無過被廢,朱贍基一度也深感內疚,將此事歸咎於自己的年少衝動。

‌令胡善祥欣慰的是,在天順六年孫太后死後,明英宗朱祁鎮在錢皇后的規勸下,下詔為胡善祥恢復了皇后名份。


歲月是一條河流


胡善祥是朱瞻基的正牌皇后,這皇帝過著過著,不想再過了想離婚,於是在冥思苦想之後,終於把皇后趕走了,在那個時代,丈夫和自己離了婚,特別自己是皇后身份,簡直就是沒法活了呀,於是乎這個胡皇后就出搭當了尼姑與青燈古佛為伴。

話說作為山東人的胡皇后為人忠厚善良、天性貞一、舉止莊重、無媚順態。既然這皇后沒有一點錯,那朱瞻基為什麼處心積慮的要和她離婚,要廢掉她呢?這一切的原因源於重男輕女因為胡皇后只生育了兩個女兒順德公主和永清公主,再加上孫貴妃率先得子,在那個母憑子貴的皇宮裡,因此她並不得寵。



自從孫貴妃率先生子,朱瞻基廢后的打算越來越強烈,但是人家胡皇后沒有犯一點錯誤,就算是雞蛋裡挑骨頭,他也挑不出來啊。怎麼辦?作為皇帝的朱瞻基因為想不出辦法,一時急得抓耳撓腮。(看來朱瞻基和自己的結髮妻子真的沒有感情,想離婚都快想瘋了。)


自己想不出辦法,於是乎他就和大臣們商議此事,皇帝離婚,這畢竟是自己的家事,和外人商量,這確實確實有點不太妥當,大臣們也都皇后是好人,端莊又典雅又是來自孔孟之鄉,禮儀之邦老子故里的一名知書達理的女性。沒來由,沒有原因的廢除人家於情於理都說不通啊,於是乎,大臣們開始反對此事。

但是,朱瞻基心已決,俗話說男人只要變了心,九頭牛也拉不回來作為皇帝的朱瞻基,後宮佳麗如雲,他不缺女人,他想不要誰就不要誰,但是人家是皇后,畢竟還得費些周折。

《明史》列傳后妃記載:時孫貴妃有寵,後未有子,又善病。三年春,帝令後上表辭位,乃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而冊貴妃為後。諸大臣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等不能爭。張太后憫後賢,常召居清寧宮。

皇帝朱瞻基的意思就是說我今年都30歲了,胡皇后還沒給我生了一個兒子出來,如今孫貴妃有子,我必須要立他為皇后。最後,皇帝朱瞻基用了一計讓皇后主動請辭,然後他再假意再三挽留。至於說他後悔那是假的,因為胡皇后是他的爺爺,朱棣安排給他的,可能並沒有多少感情。屬於爺爺包辦婚姻。而作為他的母親張太后,感到惋惜,也其實就是面子上過不去而已。


佳寧姐姐說歷史


胡善祥的一生,很無辜,遭受到了太多不該有的虐待。張太后同情她,說明張太后還是知曉事理的人;明宣宗感到羞愧,說明他還良心未泯,知道自己做了丟人的事。



明成祖朱棣不太喜歡太子朱高熾,因為他覺得太子多病,又胖、又瘸,遠不如自己二兒子朱高煦優秀。可是朱棣又喜歡自己的大孫子,也就是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他覺得大孫子又帥又聰明,再加上他想換太子又沒人支持,就權衡利弊後,把朱瞻基按照實際皇位繼承人,進行了全方位培養。

為了培養朱瞻基,朱棣親自教他軍事課,文化課則由翰林學士戴綸,林長懋負責。另外朱棣還為朱瞻基留下了“三楊”輔佐,爺爺對孫子的器重和喜愛,可謂是世人皆知。

不過,朱棣在給朱瞻基選老婆這件事上,他猶豫了,幹了一件很作的事。

朱瞻基小時候,他的外婆,也就是朱棣兒媳婦張皇后的母親,朱棣的親家母,推薦了張皇后老家的孫姑娘為朱瞻基的媳婦。朱棣當時沒意見,便把年僅十歲左右的孫姑娘接進皇宮,陪朱瞻基一起玩耍,增進感情。朱瞻基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培養了與孫姑娘非常堅固的感情。


可是,等朱瞻基快要成人了,朱棣突然覺得大明連續兩代皇后出生在同一個地方,貌似有點不合適,於是他就突然決定,再選皇太孫妃,並通過算命的方式,在山東濟寧府找到了底層武官家庭出身的胡善祥。

至永樂十五年,有詔選皇太孫妃。司天奏“星氣見奎婁,當在濟河間求之。”使者下濟寧,因以榮第三女進,則後也。按之,合法相,遂於是年冊皇太孫妃。——《勝朝彤史拾遺記》



朱瞻基是個很有主見的人,不喜歡別人逼他幹自己不想幹的事,比如他老師戴綸整天勸他多讀讀聖賢書,他繼位後,就把戴綸打死了。所以對於爺爺給他定的這門親事,他打心眼裡是反感的。他至始至終都覺得,孫姑娘才是他的原配,而胡姑娘是第三者。他為了能跟孫姑娘長久相伴,不離不棄,就一定要休掉胡姑娘。

PS:朱瞻基不喜歡胡皇后,有一個原因可能是胡皇后沒有孫姑娘漂亮。因為明朝的選後標準是“選賢不選豔”,孫姑娘入宮時,年紀小,看不出豔不豔。但胡皇后入宮時,已經不小了。她可能不如孫姑娘漂亮。

當然,朱棣活著時,朱瞻基還不敢明目張膽的欺負胡姑娘,不過當爺爺駕崩,他繼承皇太子後,長期的隱忍,再加上他梟雄般的性格,便導致他的報復很快就開始了。

朱瞻基的第一個動作,是他為皇太子後,賜予孫姑娘“皇太子妃之冠服”,讓其與正經的皇太子妃胡善祥平起平坐。

第二個動作是仁宗駕崩,朱瞻基繼位後,提出立孫姑娘為皇后的提議。當時朱瞻基的母親張太后表示不同意,並最後定奪:這個事沒什麼好商量的!就立胡氏為後,孫姑娘應為貴妃。(“兩家定位久,無可議,仍冊胡氏為皇后,孫氏為貴妃。”)



朱瞻基吃了一回癟,估計是心生怨恨,便在後宮專寵孫貴妃,冷落胡皇后。並且還試探性的以“貴妃恭肅小心,動循禮則。祗事皇太后盡孝敬,又能輔朕及奉順皇后”為藉口,要求禮部賜予孫貴妃金印。

時任禮部尚書的胡淡知道朱瞻基心思,知道他所謂的孫貴妃“恭肅小心”僅僅只是授印的藉口而已,但是他不敢忤逆皇帝,便開了先例,同意授予孫氏金印。

明制,皇后金冊金寶,貴妃以下,有金冊無金寶。朱瞻基破例授予孫貴妃金寶,從本質上來看,是一種抗禮皇后的僧逾行為,此舉也幵啟了明朝寵妃破例加禮的方便之門。

用《明史》的話說——“貴妃有寶自此始”。



面對朱瞻基的行為,胡善祥太善良,也太懦弱了,從她被選為皇太孫妃開始,她就如一個出氣筒,被朱瞻基百般刁難。她也許對朱瞻基有過憧憬,幻想他能對自己好一點,但現實卻是朱瞻基對她一次又一次的傷害,而她又無力進行反抗。


朱瞻基見胡皇后好欺負,就派人去找胡皇后要皇后才有的寶印,並直接挑明瞭說,這就是給孫貴妃的。胡皇后對此,沒意見,也不敢有意見。畢竟她沒為朱瞻基生下兒子,沒有嫡長太子這一護身符為她撐腰,大臣們也不會拼死保護她。

到了朱瞻基繼位的第三年,由於他實在不喜歡胡皇后,又太喜歡孫貴妃,所以儘管胡皇后已經只是有名無實的擺設皇后了,但朱瞻基仍然打算廢黜她。

不過,胡皇后在皇后位置上三年,並無任何過失,朱瞻基想廢黜她,沒什麼理由。如果硬要強廢,肯定會導致天下非議。於是,朱瞻基便單獨召見了內閣學士,他的心腹楊士奇,讓他幫忙出主意。待楊士奇進宮與朱瞻基合謀後,兩個“大豬蹄子”居然想出了一個臭不要臉的主意——讓胡皇后自己給自己挑毛病,自己當眾認錯,自己主動提出辭職。

當胡皇后聽到朱瞻基的決定後,也不知道她是怎麼想的。我估計,她當時內心已經冰冰涼了吧。這個後位,死賴著不走,最後肯定也沒什麼好下場,乾脆不要也罷。於是她就同意了。



不久後,胡皇后在朝堂上以自己沒子嗣的七出之罪為理由,自我請求廢后,申請到道觀當道姑。皇后自己主動這麼說,群臣也不好駁皇帝的面子,所以對廢后這件事,朝廷也就沒什麼異議了。(廢后的時候之所以大臣不護著胡皇后,有一部分原因是孫貴妃當時已經有兒子朱祁鎮了,群臣害怕朱祁鎮繼位後清算自己)

三年春,帝令後上表辭位,乃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而冊貴妃為後。——《明史·列傳一·后妃》

史書上記載胡皇后辭位這件事,記載內容非常冷冰冰。但如果將心比心的想一想,站在胡皇后的角度想一想:一個女人,因受皇帝的徵召嫁給皇太孫,過門之後謹小慎微,從沒有幹過任何出格的事情。僅僅只是因為不受喜歡,便被丈夫百般刁難。最後,居然還是以自己主動在朝堂上提出辭職而結束了自己的婚姻。她的臉面,她的尊嚴,她一生的幸福是不是都被無情得踐踏了?

對於這樣一個無辜之人的悲慘遭遇,當時的張太后可憐她,看朱瞻基不過眼,請大家一起來吃飯,包括孫皇后,並專門請胡氏坐尊於孫皇后的位置,氣孫皇后。以及朱瞻基後來自我反省,說自己當年年少輕狂,做的過分了。這難道很奇怪嗎?

不,一點都不奇怪。我想任何還有一點憐憫之心的人,應該都不會覺得奇怪吧。



胡善祥辭去後位十三年後,一直同情她的婆婆張太后去世。她對此悲痛不已,不久後她也抑鬱而亡。而她死後,因攝於孫皇后的淫威,滿朝文武都不敢為胡善祥說話。以至於胡善祥最終僅以嬪御禮葬於金山,諡號”靜慈仙師“。可謂是死了也被羞辱了一把。

明英宗天順七年,由於明英宗朱祁鎮的皇后錢氏,就是那位朱祁鎮被囚禁後,仍然一直對他不離不棄的錢皇后對胡善祥的遭遇有一種將心比心的理解,再加上當時孫太后亦已去世。因為錢皇后便常常對朱祁鎮講,昔日的胡皇后是個很好,很好的人,她沒做錯什麼事情,卻被無辜廢了,你應該為她正名。

於是,朱祁鎮事後就和大臣商議,恢復了胡皇后的尊諡。而胡皇后到這裡,才獲得了她曾經身為皇后娘娘,應該有的一點點尊重。


Mer86


出於愧疚!

在明朝漫長的兩百多年曆史中,胡皇后無疑是被廢后的第一人。她的一生,可悲可幸。可悲的是,她僅僅是因未能為明宣宗生下一位兒子而被廢后;可幸的是,她遇見了一位仁慈的張太后(張太后十分同情胡氏無故被廢,又欣賞她的賢惠,因此經常將她召到清寧宮中,和自己一同居住。有時內廷設宴,她命胡氏坐在孫皇后上座,孫皇后經常因此怏怏不樂),遇見了一批體諒同情她的大臣(明宣宗在廢后這件事上,先是召見了大臣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等人商議,但諸位大臣們基本都認為胡皇后沒有過錯,不應廢去。宣宗也沒有辦法。後來又多次宣召大臣商議,還是沒有結果。見宣宗帝廢后意已決,楊士奇在宣宗再一次單獨向他詢問廢后事宜時,提出了兩點要求,一是希望對“無過而廢”的胡後,仍然能夠在宮中享有不亞於從前的待遇。畢竟她與其它失寵妃嬪不同,皇帝和新皇后應該對她加以禮遇。二是建議宣宗好言開導胡皇后,讓她自己上表請求辭去中宮,這樣更合乎禮儀)。明宣宗一一允諾。就這樣,廢后事宜才算是“大功告成”。

  據說,數年後,宣宗也頗生悔意,曾針對此事說過一句:“此朕少年事”,算作是自我解嘲吧。明宣宗無論從治國安邦看,還是從成就業績看,都可以說是位“守成之君”,可惜在胡皇后無過被廢一事上卻做了一個糊塗決定。也許,對他本人來說,能與夢寐以求的孫貴妃(後來的皇后)相伴一生,是人生的快樂;但對僅因無子而廢后的胡皇后來說,卻無疑是人生悲劇的開始、痛苦的源頭。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能怪明宣宗嗎?畢竟,他所處的社會,是個深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帝王社會,莫說皇帝會如此,即便是平民百姓也可能如此。所以,從這個角度分析,要怪只能怪吃人的制度和無情的陋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