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裡活活烹死?

王事情


朱高煦是朱高熾的弟弟,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兒子。在靖難之役中,雖然朱高熾和朱高煦兩人都立下了顯赫戰功,但是老二朱高煦性情強悍,驍勇善戰,屢建奇功,使朱棣特別喜歡。朱棣當上皇上後,本來打算立朱高煦為太子,可擋不住大臣們用嫡長子繼承製的勸說,最後不得已立朱高熾為太子。這樣的結果令朱高煦很不滿意,所以開始一系列奪皇位的陰謀。



朱高熾是一位非常仁慈的皇子,在朱高煦屢次陷害他的情況下,依舊為朱高煦說情。《明史·朱高煦傳》中記載:“十四年十月還南京,盡得其不法數十事,切責之,褫冠服,囚繫西華門內,將廢為庶人。仁宗涕泣力救,乃削兩護衛,誅其左右狎〈目匿〉諸人。”這裡面的仁宗便是朱高熾。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迴歸的途中去世,朱高熾登上皇位,改年號為洪熙。可朱高熾在位僅執政一年,就去世了,按照朱高熾的遺詔,朱瞻基登基,即明宣宗,改年號為宣德。

朱高煦見朱高熾去世,於是又有了奪皇位的心思。在朱高熾死後,朱高煦為了篡位,準備派刺客截殺從南京趕回北京繼承皇位的朱瞻基,可因為預謀倉促,最終沒有得逞。

明宣宗見事情已經沒有任何挽回的餘地,似乎只有派兵反叛這一條路了。於是明宣宗採用夏元吉兵貴神速的辦法,決定親自率領軍隊趕往樂安州討伐朱高煦叛軍,朱高煦發現自己已經走投無路,只能選擇繳械投降,希望能夠得到明宣宗的寬恕。

後來怎麼處置朱高煦,版本有多個,一個是下令把他關入天牢,本來唸在親情,朱瞻基不準備殺朱高煦,準備關些日子就把朱高煦放出來,但是有一天朱瞻基有一天去天牢看朱高煦,朱高煦不但不念親情,還口出狂言,辱罵他的父親,也就是朱高煦的哥哥朱高熾,這讓朱瞻基忍無可忍,命人將朱高煦倒扣在數百斤的銅缸裡,周圍堆放木炭,將朱高煦活活烤死。



還有一個是把朱高煦貶為庶民,留在人間,在宣德四年,宣宗好意去探視朱高煦,但朱高煦卻乘其不備突然用腳將明宣宗勾倒在地上。這一來,一向好脾氣的宣宗終於惱羞成怒,他命人搬來大銅缸,用銅缸扣住朱高煦,然後在缸周圍堆上木柴,然後點火將高煦活活烹死了。趙王朱高燧聽說朱高煦被明宣宗活烹,嚇得主動交出藩鎮軍權,絲毫不敢生出忤逆之心。至此,明宣宗朱瞻基的地位已經徹底穩定。


每天新新鮮鮮


1426年,明成祖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被關壓在西安門內。一天,他的親侄子明宣宗朱瞻基去看望他,他卻故意用腳勾倒朱瞻基。朱瞻基大怒,令人用三百斤的銅缸把他扣在裡面。力大悍勇的朱高煦竟然頂著銅缸亂跑。朱瞻基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銅缸內,這裡並不是題主說的烹死。那麼,明宣宗為什麼要把自己的叔叔烤死呢?其實真正的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為他絆倒了朱瞻基。

朱高煦的死一方面在於他的父親,另一方面在於自己的所作所為。

一、朱棣對朱高煦的許諾讓他居功自傲對太子不服,為叛亂埋下隱患。

因在靖難之役時朱高煦多次充當急先鋒,並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朱棣很讚賞他,感覺這兒子有出息而且很有自己的風範,朱棣撫摸著他的背部道:“努力罷!世子常常生病。”朱棣對他的肯定,親自許諾給他太子位,讓他異常高興,並恃功驕縱,經常幹違法的事。

朱棣的長子朱高熾只愛讀書,不愛習武,他的體態很肥胖,連路都走不穩,必須要兩個人攙扶才行。一生愛武的朱棣感覺他不像自己,因而不喜歡他,朱棣幾次表現出有更換太子之意。靖難成功之後,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事上優柔寡斷,給了朱高煦很大的希望。但因朱高熾是朱元璋親自挑選的世子,他在其他方面很優秀,朱棣又必須遵守內閣制度和長幼有序制度,最終他還是立了朱高熾當太子,希望破滅之後的朱高煦很憤怒。

失去垂手可得的太子位,以朱高煦的性格自然不服,他表示反抗。他死守在京城挑撥是非對太子位蠢蠢欲動,不肯就藩。他向朱棣進讒言使支持立朱高熾為太子的功臣解縉最終慘遭殺害。他還私養大批武士隨時都有弄死朱棣和朱高熾的可能,在他母親許皇后和楊士奇的勸說下朱棣才削奪了朱高煦的部分護衛,強令他就藩樂安。至此以後他安穩了一段時間。

二、自己作死

1、他自幼在人心中都沒有好印象

朱高煦自幼生性兇悍,人品不好,又不愛學習,對人言行輕佻,就連他的爺爺朱元璋都非常討厭他。他的堂哥朱允炆繼位時,他與兄長朱高熾進京朝拜。他的舅舅徐輝祖看不慣他遊手好閒,品行不端的樣子,就暗中告誡他。他不聽告誡,不聽就不聽唄,還偷走了他舅舅最心愛的寶馬,跑回北平(今北京)。跑就跑唄,一路上還殺死官民,還在涿州擊殺驛丞。為此朝臣們都紛紛指責他的父親朱棣,“子不教父之過”,這樣的逆子實在是讓自己老爹下不了臺。他還私自訓養士兵,放縱手下濫殺無辜。

2、罪孽深重,忘恩負義、不思悔改

1416年(永樂十四年)十月,朱高熾已犯案數十起,要是平常將領早碎屍萬段了。朱棣一怒把他囚禁在西華門內,準備將他廢為庶人。太子朱高熾不計前嫌替他向父親求情,朱棣免了他的罪,削去他的兩護衛,將他的親信誅殺。攆他回到封地,但他仍不思悔改。

3、叛亂

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朱棣駕崩,太子朱高熾(明仁宗)繼位,朱高煦又開始積極活動起來,他想學他父親發動第二次“靖難之役”,他派遣心腹入京,伺機叛亂。結果被明仁宗查出,仍沒有剿滅他,給他悔改的機會。明仁宗將朱高煦召回京城,既加工資又賞寶物。然後命他回他的封地樂安,封他的長子為世子,其他的兒子為郡王。


4、謀反

1425年,明仁宗病逝,太子朱瞻基從南京回來奔喪。朱高煦卻在半路上設埋伏預謀奪皇位,但未成功。不久,朱瞻基(明宣宗)登上皇位,又對朱高煦大加賞賜並儘量滿足他所提出的一切要求。結果他認為自己侄子好欺負,繼續作死。

5、謀反

1426年(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急不可待帶著自己兒子起兵造反,被張輔告發。朱瞻基親征,他乖乖投降。朱瞻基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內,逆黨王斌等被殺,同謀640餘人被殺,因故意放縱和藏匿反賊的有1500餘人約一半被處死,另外的被罰守衛邊疆。但明宣宗並沒有治朱高煦死罪,只是軟禁。後來明宣宗派內侍看望他,他如果悔改認錯明宣宗很有可能會放了他,讓他頤養天年。但他作為一個階下囚,還想著要弄死明宣宗,沒有武器用腳絆。

明宣宗忍無可忍將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朱高煦的幾個兒子也受其連累全都被殺。朱高煦有野心無謀略,自不量力終覆亡。


小姐姐講史


皇權之下,權力之爭,無有親情。

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太宗(成祖)朱棣病逝於北征途中的榆木川。事出非常,大軍出征在外,稍有不慎,始皇帝沙丘之變將重演。

隨軍文臣楊榮、金幼孜於混亂中挺身而出,安排御營內外,秘不發喪。成祖大帳日常飲食照常進獻,平常如初,皇帝駕崩之事,外人無從知曉。

另一方面,楊榮親自率人疾馳返回京師,密報皇太子朱高熾,以成祖遺詔形式,詔令朱高熾繼位。

成祖次子漢王朱高煦,於“靖難之役”中為成祖出力甚多,立下汗馬功勞。成祖靖難成功後,本來屬意其為皇儲。但是長子朱高熾于靖難中也立下守城(北平)功勞,並掌管後勤糧秣,支持燕軍獲勝,同樣有大功。

經過各方面權衡,成祖最終於永樂二年(1404年),立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漢王,封地雲南,以圖兄弟安寧。

但是朱高煦自恃有功,忿忿不平,拒不就藩,還發怨言:“我何罪,貶斥萬里之外!”,成祖無法,只得將朱高煦留在京師。而成祖第三子朱高燧,也因年幼乖巧,鍾愛於成祖,封趙王,長居京師。

此後二十年,皇太子一直處於戰戰兢兢、朝不保夕地步,上不見愛於皇父,下不相容於諸弟,數次幾乎失去皇儲之位。幸好長子朱瞻基自幼深得成祖喜愛,並於永樂十一年(1415年)被立為皇太孫,明確了皇統世序,間接穩固了皇太子朱高熾的地位。另外諸文臣以儒家嫡庶禮法為依仗,堅決支持朱高熾,所以永樂一朝,朱高熾得以勉力保持皇太子之位。

成祖最後也承認了長子儲位正統性,先後將漢王、趙王遣往安樂(山東)、彰德(河南)就藩,平息奪嫡之爭。

成祖病逝於榆木川,消息封鎖嚴密,以漢王、趙王在京中耳目之多,也沒有能夠及時作出反應。等到確認消息,皇太子已經在京師繼位。

趙王朱高燧也罷了,漢王朱高煦簡直暴跳如雷,但是事已至此,無可奈何,只能暫時忍耐,暗地裡加緊叛亂準備,試圖將來一舉推翻長兄,效仿父親,奪取帝位。(具體經過,見拙作---回答:朱高煦戰功顯赫,朱高熾肥胖遲鈍,為何朱棣還把帝位傳給朱高熾)。

皇太子朱高熾繼位,即明仁宗,此後立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子,延續成祖皇統安排。

仁宗為太子二十年,小心謹慎,不敢造次,終於熬到成祖去世,得登大寶,成為大明之主。之後,天性仁厚的仁宗對於試圖奪嫡的兩個弟弟,厚加親愛,加祿米並賞賜,意圖以兄弟之情,緩解弟弟們的憤恨。但是漢、趙二王表面接受,私下根本不予領情,還是以奪取至尊之位為目標。

仁宗繼位時已經四十七歲,步入老年。雖然在政治治國上,確實頗有仁君風範,一改成祖時頻繁用兵、御下極嚴的風格,寬厚仁愛,穆穆儼然長者之風。但是私生活上,脫離了嚴父壓制,為天下之主,鬆懈之下,不免有些過度。

本來仁宗身體就不是很好,即位後一面勤於國事,一面又“操勞”頻繁些,於是病情加重,最終竟導致病危。

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病中的仁宗遣皇太子前往中都鳳陽祭拜祖陵、皇陵(明太祖朱元璋高祖、曾祖、祖父、父親之陵),並詔令皇太子祭拜後,往南京居住,以安定江南。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就在皇太子還在江南時,繼位不過十個月的仁宗朱高熾,於京師突然去世,遺詔皇太子朱瞻基立即返京,即皇帝位。

二十年的太子,十個月的皇帝,至尊之位還沒有坐熱,就黯然去世,仁宗朱高熾實在是可惜。

而漢王朱高煦於京師的耳目,這一次將皇帝駕崩消息探查極快,幾乎是第一時間,位於安樂的漢王就得知皇帝大哥去世,太子侄子還在南京!於是立即派出暗騎,自樂安往運河出發,截擊皇太子,使其不能回京繼位。

但是皇太子有如神助,早有準備,遠在南京,竟然對京師父皇病情瞭如指掌。仁宗駕崩後,立即得到消息,馬上疾趨返京,二十天內,就自南京抵達良鄉。而漢王的截擊騎兵,居然還落在太子之後。

朱瞻基抵達良鄉後,接受仁宗遺詔,馬上入京,主持舉哀發喪儀式,即皇帝位,即明宣宗。漢王朱高煦,再次功虧一簣,喪失主動。

宣宗即位後,對於野心勃勃的兩叔,還是以感化之意來對待他們。再次加漢、趙兩王祿米、並封諸堂弟王爵,以示親親之情。

而朱高煦起初為了掩飾謀逆行動,還主動向宣宗上奏,以“利國安民四策”言於宣宗。宣宗得奏疏後十分高興,對群臣說:“漢王此次上奏,所提建議確實有益,可見其誠心。叔父有心改過,朕即當鼓勵。”詔令朝廷按所奏事實施,並親自回信漢王,以示感謝。

但朱高煦將宣宗的好心當做軟弱,見宣宗態度和藹,撫慰自己,以為其可欺,更加輕視宣宗,加緊謀叛。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漢王朱高煦正式謀反,以“誅殺奸臣夏元吉等”的藉口,聯合山東都指揮使靳榮屬下衛所、並漢藩護衛,於樂安設立前後左右中五軍,打出“定難”旗號,公開對抗朝廷。此後朱高煦還陰謀聯絡勳臣英國公張輔,但是被張輔告發。

宣宗得到漢王作亂消息,開始仍不願用兵,派內官前往樂安,宣慰漢王。朱高煦面對宣宗使者,大大咧咧南面而坐,聲言:“永樂年,父皇信讒言,削我護衛,遠徙我到樂安。仁宗即位,盡以以金帛餌我,我豈能鬱郁居此!汝歸報皇帝,縛奸臣夏原吉等來,再議我所欲。”之後上書宣宗,其中多有不敬指斥之語,謀反昭然若揭。

宣宗得報,嘆息:“漢王果反矣。”於是準備派陽武侯薛祿統兵征伐。大學士楊榮等文臣以建文舊事為例,力主皇帝親征。英國公張輔奏對奏:“願假臣兵二萬,擒獻漢逆於闕下。”宣宗說:“卿誠足擒賊,然朕初即位,小人或懷二心,不親行,不足安反側。”於是決定御駕親征。

起初,朱高煦得知陽武侯領兵來攻,很是得意,胸有成竹的說:“大事可成矣!”後來得知宣宗將御駕親征,頓時氣焰全無,惶惶不可終日。

宣宗於領兵出征時,仍抱著挽回事態的念頭,給朱高煦致信:““張敖失國,始於貫高;淮南被誅,成於伍被。今六師壓境,王即出倡謀者,朕與王除過,恩禮如初。不然,一戰成擒,或以王為奇貨,縛以來獻,悔無及矣。”警告朱高煦,交出首謀者,可既往不咎。朱高煦得信後,戰和難擇,首鼠兩端,不能決定,導致部署不及,無法對抗朝廷大軍。

十二日後,宣宗率大軍抵達樂安,四面包圍,發出勸降信。朱高煦猶自頑抗,令黨羽登城頭髮炮攻擊。而明軍以神機營火器反擊,聲震如雷,擊毀城中房屋無數,樂安全城大懼。

明軍諸將請立即攻城,宣宗不許,還是致書朱高煦,勸起打消抵抗之心,出城投降。而樂安城中,果然如宣宗所說一樣,有人承受不住明軍壓力,想捉朱高煦父子獻於宣宗,以贖從亂之罪。

朱高煦才智遠不及成祖當年,內外交困之下,心神大亂,於是偷偷派出使者出城,表示願意投降。樂安叛軍聞訊,再無鬥志,紛紛投降,宣宗兵不血刃,消滅漢王朱高煦叛亂。

朱高煦投降後,隨軍諸臣都建議宣宗處死他,以儆效尤。宣宗念及叔侄至親,沒有同意,只是將其與后妃子女被押赴京師,廢除王爵,稱“漢庶人”,軟禁於皇宮西安門,並專門築一宮室,名“逍遙城”安置朱高煦及其家人。對於其同黨則沒有客氣,誅殺四百六十餘人,發配一千五百餘人,往塞外流放七百二十七人。

在平定朱高煦反叛後,宣宗準備回師時,有大臣上奏:“漢逆謀反,而趙王陰與共謀逆久矣。大兵出征,破漢逆,軍威正隆,乞移兵彰德,擒趙王。如若不問,則趙王反側不安,恐日後復勞聖慮也。”

宣宗對於一鼓作氣再擒拿趙王,遲疑沒有決定。而大學士楊士奇、蹇義、夏元吉都說不可,上奏說:“文皇帝(成祖)僅三子,先帝(仁宗)只此二弟。今高煦自絕於天,咎由自取。而趙王未有反據,倘貿然加罪,恐有傷先帝友愛兄弟本意。”

於是宣宗下詔說:“先帝友愛二叔,於甚。漢王自絕於天,朕不敢赦之,而朕僅餘一叔耳。今趙王未著反形,朕不忍欲加之罪,有負先帝仁愛之心,著勿議。”放過了趙王朱高燧。

而朱高燧得知自己幾乎就要重蹈漢王覆轍,魂不附體,再也不復之前跋扈奪嫡之心。為表示順服,朱高燧主動向宣宗上疏,繳還趙藩三護衛於朝廷,以示忠順。宣宗為體現寬宏,僅收回護衛,返還趙藩儀衛司。朱高燧及時服軟,得保首領,此後於宣德六年(1431年)薨於彰德藩地,朝廷賜諡號“簡”,稱趙簡王。其子孫世襲趙王,一直傳至明末,算是為成祖保留一脈。

而漢庶人朱高煦,於京師逍遙城內軟禁,無聊度日。宣宗念及親情,日常所奉可稱豐裕,所以朱高煦及其家室子女尚算平安,但與之前貴為藩王相比,境遇有如天地之別,所以朱高煦一直憤恨難平。

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無事,便想前去探望軟禁三年之久的漢庶人,查看其是否有改過之意,如有悔過,考慮釋其回鳳陽居住。

宣宗到達逍遙城後,朱高煦明知皇帝前來,但由於厭恨之情,不予理睬,自顧半躺閉目假寐。對於宣宗親自詢問也不予回應。

宣宗懊惱,還是忍住火氣,於城內四處探視一番,囑咐看守不得怠慢,於是準備返回。

但是朱高煦怨恨之下,極不理智,趁宣宗返程時,經過自己身邊,突然伸腳,將宣宗絆倒在地!宣宗終於勃然大怒,當即令人將宮外防火蓄水的銅缸搬來,將朱高煦壓在缸下,準備壓他一日,以做懲戒。

朱高熙半生戎馬,力氣非常,居然將重三百斤的銅缸頂起,作勢欲率向宣宗。盛怒下的宣宗再也無法遏制憤怒,命人壓住銅缸,堆炭於缸上,點火焚燒。朱高煦慘叫連連,被活活燒死於缸中,屍骨皆化。

此後,餘怒未消的宣宗下令,賜漢庶人後妃皆從死,諸子處死,諸女不問。當年“靖難”中威風凜凜、功勳卓著的漢王朱高煦,就在數十年如一日的不斷犯蠢、作死中,身死家滅,可恨、可悲、可憐。


伯虎42


糾正一點:朱高煦不是烹死的,其死法類似現在的“碳缸烤肉”,名為烤刑,和古代的烹刑完全是兩回事兒!

烹刑是十分殘忍的肉刑,一般是用三足青銅鼎鼎或者架起大鐵鍋,裡面加滿誰,將受刑的人放進去之後,在下面燒火直到水沸騰受刑人煮死!


最後要達到受刑人“骨肉分離”,成為一鍋肉湯,刑法才算徹底結束!

歷史上受過烹刑的名人有周文王的兒子伯邑考、口若懸河的酈食其等人。

朱高煦受到的烤刑和他們有本質的區別。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兒子,在靖難之役中勇猛過人,幾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深得朱棣的喜歡,還曾摸著他的後背鼓勵他:世子(朱高熾)多病,你要努力啊!

朱棣親手喚醒了朱高煦心中的魔鬼,他開始一心一意想學老爹造反。在仁宗朱高熾即位後,不但操練兵馬積蓄力量,還有大量的橫行不法之事,仁宗不忍心對弟弟動手,還效仿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有意的放縱他。

等到了宣宗時,朱高煦更不把這個侄子放在眼裡,拉起大旗舉兵造反。宣宗御駕親征,並且勸降朱高煦:只要投降,我不但保住你的性命,我叔叔還是我叔叔!朱高煦看著自己的實力的確打不過侄子,只能投降。

他被宣宗廢為庶人囚禁起來,可心中還是不甘。有一次宣宗來看他,他竟然伸腿給侄子下絆子,宣宗登時大怒,命人對他實施了烤刑。

具體做法是:用一口300多斤重的大銅缸,將朱高煦扣在裡面,然後在銅缸的周圍架起火堆,開始“碳缸烤肉”。

烤刑的要求很具體,就是要用小火慢烤,讓犯人受盡痛苦而死朱高煦雖然是自己作死,但他的死朱棣也難逃干係。


李飛叨


朱高煦被侄子用銅缸罩住燒死,從現有歷史記載來看,應該是一個巧合。
但朱高煦的驕縱很顯然並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而是被他父親朱棣嬌慣之下養成的。
說來也怪,朱棣一生有20多個妃子,但兒子就只有4個,其中一個還英年早逝。
這三個兒子都是皇后徐氏所生,而這個徐氏也不簡單,父親就是大名鼎鼎的六公爵之一的徐達。
這三個兒子都是嫡子,從道理上來講,三個兒子應該都一樣親才對。
只是從後來成長的軌跡來看,朱棣明顯對這個大兒子很看不上,不但對老二好,就連老三也經常受到父親的關愛。當然也不是因為別的,老大朱高熾從小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長成體態肥胖的樣子,而且從小因為小兒麻痺,所以瘸了一條腿。
朱棣是沙場起家,所以自然也對這個大兒子看不上,即便這個兒子也很有能力。
過於偏心眼導致了二兒子朱高煦,三兒子朱高燧都很驕縱,老二更是被反覆許諾,將來老大死了以後,就立你為太子。
所以朱高煦雖然在朱棣登基以後僅被封為漢王,但始終認為自己才是太子的不二人選。
朱高燧誇張到什麼程度呢,曾經私底下豢養死士,打算趁朱棣病重之時起兵造反,後來有人告密,這才被他爸給按住了,朱高燧差一點腦袋搬家,還是朱高熾求情才免一死。
朱棣病逝於第五次征討蒙古行動中,按理來說,朱高熾並未被廢黜太子之位,他是合法的繼承人,但朱棣病逝以後,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一路秘不發喪,這才使得朱高熾後來順利繼位。
但他幹了一件錯事,那就是把朱高煦從樂安叫回來,還給了不少的賞賜,從這一點上來看,朱高熾也的確是兄弟友善,雖然這個兄弟屢次和自己作對,但仍然本著寬仁大度的原則。
朱高熾病逝以後,使得太子朱瞻基從南京返回途中,差點遭遇了這個叔叔的毒手。
早在朱棣在的時候,朱高煦就對這位侄子很忌憚,據說朱棣帶著兒子孫子等去拜謁孝陵,當時朱高熾走在前面,由於體態肥大,不小心摔了一跤,朱高煦在後面嘲笑“前人蹉跌,後人知警。”,而後面皇太孫朱瞻基接著回了一句:“更有後人知警也。”朱高煦臉色大變,因而對這位侄子十分上心。
朱瞻基繼位以後,對於這位叔叔的表現也很優容,朱高燧雖然也很狂妄,但在朱棣時期已經被打壓過,比較廢柴,只有朱高煦仍然是帝國亡我之心不死。
事實上朱高煦謀反的行為,幾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甚至達到了路人皆知的水平,在他起兵以後,朱瞻基很快就準備好平叛大軍,在他親自指揮之下,朱高煦很快土崩瓦解。
對於皇族叛亂,朱瞻基不打算處置,之前朱高燧謀反,尚且能全身而退,更何況朱高煦。
大概朱高煦也是受不了這樣的心理落差,在朱瞻基好心來看望他的時候,伸腳絆了他一下,朱瞻基因此而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不想朱高煦居然力大無窮,將銅缸直接頂起來,這才惹怒朱瞻基下令,將他燒死。

漫步史書


明朝皇室有兩件違背倫常的事,一件就是朱棣奪了朱允炆的江山並逼死了親侄子,另一件就是明宣宗朱瞻基活烹了自己的親叔叔朱高煦!


朱高煦其人!

明成祖朱棣有三個嫡子,老大朱高熾、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在皇位的繼承權問題上,毫無懸念,肯是老大朱高熾今後繼承皇位。按理說朱高煦作為老二,就當個享清福的王爺就算了,然而皇權的吸引力是沒人能抵擋的,朱高煦也不例外,他私自招募兵士,想意圖造反,此事被朱棣知道後,就把朱高煦抓了起,後來由於朱高熾為朱高煦求情,朱棣才放過朱高煦,並把他打發到了山東做了個藩王!


幾年後,明成祖朱棣駕崩,明仁宗朱高熾繼位,由於朱高熾身體一直不好,繼位一年後就駕崩了,皇位由朱高熾的兒子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繼承!

這時候,朱高煦再也按耐不住對皇權的渴望,於是,他也想效仿朱棣奪朱允炆江山,招兵買馬,跟朱瞻基幹了起來。然而朱瞻基卻不是好惹,他御駕親征,親自討伐朱高煦,結果朱高煦手下的兵將聽說皇帝親自率兵來了,立馬慫了,孤家寡人的朱高煦也就乖乖的束手就擒了!



面對叔叔朱高煦的造反,朱瞻基本想網開一面,留他一條性命,於是親自到大牢看朱高煦,哪知道朱高煦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面對朱瞻基的到來,他居然伸腳把朱瞻基拌倒在地,這讓朱瞻基氣憤不已,於是命人找來了一口大銅缸把朱高煦罩進去,並在銅缸邊上架起了柴火,活生生的把朱高煦悶死在了銅缸裡面!


“人心不足蛇吞象”,朱高煦放著好好的王爺不當,非要學他父親朱棣反侄子,然而他卻沒有朱棣那般的能耐,結果被侄子反殺,落的個悲慘的下場!


唐古看今


常言道,不作死,就不會死,這位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朱高煦就是自己太作了,最後把自己給玩死了。

朱高煦出身高貴,原本是明成祖朱棣的嫡次子。他天生英武,力氣過人,而且善於騎射,跟朱棣非常類似。如果朱高煦能夠勤奮好學,行事謹慎,靖難之役後,被朱棣立為太子,基本上板上釘釘的事情。只是,朱高煦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缺點,那就是“言動輕佻”,“不肯向學”。正是朱高煦這個自幼已經顯現出來的缺點,最終害死了朱高煦。

據《明史·朱高煦傳》記載,太祖朱元璋去世後,朱高煦和長兄朱高熾作為人質,同往南京。朱高煦天天遊手好閒,惹是生非,他的大舅徐輝祖知道後,就曾暗中告誡他。而朱高煦不但不聽,還在返回北平時,盜走了大舅最心愛的寶馬。而且,朱高煦還經常肆意殺害官員、百姓,是一個比較肆意妄為之人。

朱高煦善武,在“靖難之役”中屢立戰功,數次於危難之中,營救父親朱棣。朱棣為了鼓勵朱高煦,曾經暗示著說:“世子多疾!”不管在誰聽來,這都是說,娃呀,好好打仗,世子多病,以後皇位就是你的了。

有了戰功和朱棣的暗示,朱高煦從此是更加的驕縱不法。正是因為這一點,最終讓朱棣放棄了他,而將多病,且身有殘疾的嫡長子朱高熾立為了太子。朱高煦對此非常不滿,不但不肯就藩雲南漢王府,還待在京城,廣招侍衛,常以唐太宗自比,而且多次陷害太子。太宗李世民幹過什麼事情呢?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迫使李淵禪位,自己做了皇帝。這朱高煦此時已經是在自尋死路了。

後來,朱棣心疼兒子,將朱高煦改封到了青州,位於南京和北京之間,算是中原地區了。結果,朱高煦還是不肯就藩,這讓成祖開始懷疑他有奪嫡的意圖。後來朱高煦又私募三千精兵,擊殺北平的兵馬指揮使,僭越使用御用車馬器物。這讓成祖非常憤怒,對朱高煦嚴加痛斥後囚禁。原本,成祖準備將其廢為庶人。幸得太子朱高熾的極力維護,朱高煦這才躲過了懲罰。

成祖病逝後,仁宗朱高熾繼位。仁宗探知朱高煦有意叛亂,不但沒有怪罪,反而將朱高煦召入京城,厚加賞賜,提高俸祿,並將朱高煦諸子皆加封郡王爵位,這才算是安撫了朱高煦。

仁宗去世後,當時仁宗長子朱瞻基還在南京。原本朱高煦是有機會奪位的,他可以封鎖消息,在北京矯詔宣佈繼位,然後冊封朱瞻基為王即可。可是,他錯過了時機,朱瞻基很快得到了仁宗去世的消息,急匆匆趕回北京。

朱高煦這時還是有機會的,可以多派幾路人馬,封鎖進京的所有道路,擊殺朱瞻基。結果,朱高煦倉促之間在山東境內設伏,截殺朱瞻基。因為準備不足,刺殺失敗。宣宗朱瞻基順利抵京,登基為帝。

可見,朱高煦雖然勇武,卻缺乏膽識與謀略。他還自比唐太宗,估計給太宗提鞋,太宗都不要他。

宣宗繼位後,也並沒有清算朱高煦,反而是對這位叔叔厚加賞賜。宣宗對於朱高煦提出的治國建議,全部予以同意,並且都交給朱高煦執行。宣宗原本示好,緩和矛盾的舉動,卻被朱高煦錯誤的理解為軟弱無能,從此更加的恣意妄行。

朱高煦在宣宗繼位第二年的八月,竟然學起了他爹朱棣,起兵造反,自立朝廷。宣宗開始不忍動兵,屢次派人勸朱高煦投降,並且答應絕不追究朱高煦的反叛之責。朱高煦剛反叛,玩的正高興,當然不肯投降了。宣宗無奈,只得御駕親征,包圍了朱高煦佔據的樂安城。

被包圍了,朱高煦慫了。他秘密派人找宣宗議和,說願意投降。手下人得知後,力勸阻朱高煦不要投降,他們願意誓死保衛他。結果,一慫到底的朱高煦喬裝改扮之後,偷偷的從小路溜出城,向宣宗投降了。朱高煦的這一舉動,直接坑死了所有堅決支持他的將領。從此,朱高煦真正成為了孤家寡人,他不死那才叫奇怪了。

朱高煦之亂平息之後,大臣們紛紛要求處死朱高煦。但此時的宣宗,還念及叔侄親情,堅決不許。宣宗對朱高煦的懲罰,僅僅是廢為庶人,關押京城。朱高煦被關押後,宣宗還希望感化這位叔叔,親自前往探望。這位朱高煦,的確是“言動輕佻”,也不知道是怎麼想的,竟然伸腳將宣宗朱瞻基給絆了一個大跟頭。感覺朱高煦這心智,也就是五六歲孩童的水平。

朱高煦的這一舉動,讓宣宗哭笑不得。宣宗只能命人控制住朱高煦。可是朱高煦還不老實,奮力掙扎。宣宗無奈,讓人取來了一口三百多斤重的大銅缸,將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然將大缸頂起來,晃來晃去。

這一下,徹底激怒了宣宗。宣宗命人在銅缸周圍點起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給烤死在了銅缸之內。朱高煦一死,等於親情徹底決裂,宣宗又將朱高煦的幾個兒子也全部處死。

怎麼評價朱高煦呢?歷史上的一個調料包,一個笑話而已。


奕天讀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謀反的下場。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兒子,他哥哥就是太子朱高熾。

朱高熾的能力比弟弟朱高煦高百倍,可惜身體過於肥胖,體重超過200斤,走長路都不行。

朱棣是馬背上皇帝,對於這個肥胖的長子不太喜歡,認為他很可能會短命(事實也是如此),不適合做皇帝。

而二兒子朱高煦是個壯漢,身體強健,還擅長騎馬射箭,還立過戰功,朱棣對他很喜歡。

但是,朱高煦有勇無謀,做個軍官倒是可以,缺乏政治頭腦,智力也不夠。

猶豫再三,朱棣最終還是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而封朱高煦為漢王。

朱高煦對此極度不滿,就有樣學樣,想等到父親死後就篡位殺死哥哥,自己當皇帝。

朱棣也察覺了朱高煦的野心,將他貶到雲南。當時雲南是不毛之地,主要用於流放官員。朱高煦抱著父親的腿哭泣,不願意去。

朱棣一時心軟,讓他留守京師南京。

沒想到朱高煦到了南京就開始扶持自己的力量,排擠其他勢力,殺死了不少政敵投入長江,甚至親手殺死了朱棣的心腹,兵馬指揮使徐野驢。

朱棣當時正在北伐,回來以後知道這些事情,勃然大怒。

朱棣不是草包,當然知道兒子朱高煦此舉是意圖謀反。本來要將他廢掉成為平民,然而朱高煦的哥哥不念舊惡,趕來說清,最後改為在山東小地方居住。

但朱高煦死性不改,還是胡來,甚至將自己一個妃子無故殺死。

這個妃子的兒子不服,親自找到爺爺朱棣告狀,說自己的母親沒有犯錯卻被父親殺了。

朱棣很寒心,認為朱高煦沒有人性,不念親情,感嘆道“爾父子何忍也”。

後明成祖病死,朱高煦的哥哥即位。

朱高煦認為機會到了,立即籌備謀反。他住了招兵買馬以外,還派出大量心腹潛入北京甚至宮內,試圖暗殺政變。

沒想到,那個被他殺了母親的兒子知道風聲,立即向皇帝密報。

皇帝派人來質問,朱高煦百般抵賴,不敢立即叛亂了。

然而,肥胖的朱高煦哥哥果然短命,在位10個月就病死(一說是被朱高煦派人暗算毒死)。當時朱高煦哥哥的太子朱瞻基(宣宗)在南京,緊急趕赴北京繼位。

朱高煦一面派人在山東伏擊太子,務必將其斬殺;一面在山東封地起兵叛亂,勾結英國公張輔為內應。

沒想到,宣宗也不是普通角色,他見勢不對,扔下部署逃走,僥倖逃過了叔叔的暗殺。

回到北京以後,宣宗極為惱怒,御駕親征,打垮了叔叔朱高煦。

本來謀反是死罪,但宣宗考慮到剛上臺就殺死叔叔,面子上不好看,就將朱高煦改為囚禁在行宮中。

然而,朱高煦此人極為兇悍,竟然不服輸。

一次宣宗來看望朱高煦,卻被他一腳絆倒,揮拳就打。

宣宗被打了幾拳後,惱怒異常,下令用行宮的銅缸將他扣住,什麼時候哀求了再放出來。

朱高煦不斷破口大罵,還試圖將缸扛起。

宣宗想起朱高煦之前連續謀害父親和自己,本來就罪該萬死。現在如此猖狂,難道皇帝真的不敢殺人嗎?

宣宗下令,將柴火堆到銅缸上點燃,將朱高煦活活烤死。

火燒超過一個時辰,最後銅缸熔化,朱高煦死無全屍。

其妃韋氏及諸子其後也被全部處死。


薩沙


現在由朱亞文和湯唯主演的《大明風華》真正開播。應該講的就是這段歷史。



朱高煦是明宣宗朱瞻基的親二叔,他跟明仁宗朱高熾是一母同胞的弟弟,都是徐皇后所生。

徐皇后是朱棣的原配,是明朝開國大將徐達的女兒。

朱棣謀反奪了建文帝朱允文的皇位,等他當上皇帝后,也面臨皇位傳承的大問題,這個問題千年來,一直是皇位繼承中的一個悖論:立長還是立賢?

立嫡立長,是正統觀。



可是江山擔負社稷畢竟是重任,如果資質平庸,也會誤國誤民,歷史上的晉惠帝就是一個深刻的教訓,晉武帝司馬炎也算一代英傑,可是卻又一個資質平庸的兒子,當時大臣都反對立他為儲君,但是晉武帝顧念對皇后的舊情,而且深受嫡長子繼承製的正統觀影響,還是決定讓嫡子繼位,最後釀成西晉分崩離析的慘劇。

朱棣的這兩個兒子,長子仁德,但懦弱無能;次子朱高煦驍勇善戰,在靖難之役中,履立戰功,性子果決,最像朱棣自己。



“類我”這是帝王決定皇儲一個很打動人心的因素。兒子作為父親血脈的傳承者,“累我”相當於自己的生命,在另一個年輕的生命上延續。

漢高祖就曾因趙王如意“類我”,要廢太子劉盈。漢武帝立八歲的劉弗陵為帝,也是考慮到“類我”這個因素

因此,仁懦的太子朱高熾和驍勇的漢王朱高煦比起來,作為父親的朱棣偏愛之心,自然不言而喻,但是江山社稷傳承又必須遵循一個世俗普遍接受的觀念:嫡長子才是。

如果以立賢為由,廢長立幼,就會留下無窮禍患:嫡長子就一個,是確定的;誰賢誰不賢,有太多主觀考量和利益糾葛在裡面,少不了起爭執,動干戈。

在朱棣晚年,朱高熾與朱高煦親兄弟倆,一直為儲君之位,明爭暗鬥。一個處處忍讓,一個咄咄逼人。



這期間作為皇長孫的朱瞻基一定是看在眼裡,恨在心裡,但是爺爺朱棣、父親朱高熾一直顧念親情,對朱高煦諸多僭越行為,予以包容和忍讓。

這些包容和忍讓讓朱高煦野心更加膨脹,他不就封國雲南,一直想盤踞南京藉機起勢,這讓朱棣看到自己的造反戲碼可能重新上演,才加強逐漸開始抑制朱高煦的力量。

朱棣死後,朱高熾繼位不到一年(1424年9月1425年5月)就駕崩了。

明宣宗剛繼位,朱高煦就起兵造反,年輕的皇帝御駕親征,併力排眾議招撫了朱高煦,將他帶回首都,廢為庶人,囚禁在西安門內。



朱高煦是猛將出身,被囚禁西安門,狂躁如虎豹,在明宣宗去探視他時,叔侄兩人應該起了很大沖突,以朱高煦的性格,必定是質問宣宗誘降他,沒有履行依舊保他榮華富貴的承諾,而是囚禁於此變成階下囚。

他甚至挑釁宣宗,伸腿出來將宣宗絆倒,讓堂堂一國之君,在眾人面前摔了一個大跟頭,是可忍孰不可忍!

宣宗雖然年幼,他招降朱高煦只是不願重啟干戈,讓許多無辜生命枉死,但是不等於他作為帝王能容忍朱高煦的造反行為,即便是親叔叔,他是不會顧念舊情而手軟。



這些年的新仇舊恨,加上父親那些年所受的委屈,排擠讓宣宗投,痛下殺手。

他命人抬來一口大缸,將朱高熾罩住,讓人在邊上堆上柴火點燃,將朱高煦活活烤死,並誅殺了他的兒子。


開涮歷史


朱瞻基(明宣宗,1398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出生於北平燕王府,明仁宗朱高熾長子[1],明朝第五位皇帝(在位10年),被尊為“章皇帝”。 早年數度隨朱棣征討蒙古[2]。即位後,御駕親征平定番王叛亂,並重用“三楊”等賢臣,改組內閣,減免賦稅,使得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發展,與其父一起開創了“仁宣之治”。1435年駕崩,終年38歲,葬景陵,廟號宣宗,諡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早年的朱瞻基深受朱棣喜愛,當時在靖難之役勝利後,親子挑選當時的著名文臣擔任朱瞻基的老師,除此之外,又在翰林學士的指導下學習儒家學術。他的父親朱高熾也深得朱棣歡心,而後朱高熾被封為皇太子,而朱瞻基就立刻被封為皇太孫。

而這樣的寵信難免會遭到奸人的嫉妒之心,而這個人就是朱高煦。因為朱高熾被封為皇太子,所以朱高煦就總是找他倆的麻煩,而青年的朱瞻基絲毫不膽怯,而是憑藉著祖父對他的喜愛和自己的勇氣與睿智一次次的幫助父親和自己化險為夷。


最後朱高熾好不容易順利登基做了皇帝,可是沒多久就暴斃身亡,這時的朱高煦就覺得少主年幼可欺,然後更加積極去爭奪皇位,最後在朱瞻基的接連征討下朱高熙被捕入獄。對於朱高煦之前對自己和父親的刁難及陷害,朱瞻基選擇了寬恕。

但是,在聖明的君主也是人,也會善辨善惡。朱高煦被囚禁三年後,朱瞻基親自帶著侍衛去探望,不想朱高煦對自己當前的處境還是痛恨這朱瞻基,於是用腳將朱瞻基勾倒。驚魂未定的朱瞻基當時憤怒至極隨即便命人將朱高煦罩在300斤重的銅缸下,四周佈滿了柴炭,最終將其活活燒死。

而燒死朱高煦,可能是看他經過了這麼久依舊沒有悔改之心,隨即就將其除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