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羅次”還是“羅茨”?

到底是“羅次”還是“羅茨”?


碧城觀點

偶然在世祥兄處看得此文,作者是碧城小學王兆宏老師。王老師考證詳實,難得這樣的嚴謹細緻。一個地方有天時地利人和,經濟強不難,最難在文化。文化在,民風淳。無幸與王老師見面,如有認識的朋友,幫忙引薦。


羅次是一個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存在有近700年的行政區縣域名,而從1958年因羅次縣撤併祿豐縣在中國地圖上卻找不到的地名稱謂。歷史的沿革,讓羅次這一地名幾乎塵封,並讓後來的人們從記憶中逐漸淡忘,不再知曉羅次指的是哪裡?羅次還是羅茨?


到底是“羅次”還是“羅茨”?


羅次作為地名,再次喚起人們被塵封的記憶,那還得從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說起,改革開放讓富有頭腦的羅次壩子的人們從傳統的農業經濟的思想狀態下走出,開始了商業、加工業、建築業等產業發展,許許多多羅次人走出了羅次,開始走上了勤勞致富的大道。在這樣的情況下,交通運輸業成為了當時發展最為迅猛的產業,一條橫穿羅次壩子的安武公路,成為了羅次人的致富路。歲月如梭,如今三十年已過,原來的土路,變成了柏油路,原設計每天車流量為3000輛的道路現在已經達到了每天13000多輛,超過了原設計負荷的4倍之多,羅次壩子交通業的發達、由此可見一斑。


到底是“羅次”還是“羅茨”?


上世紀80年代初,在穿梭於碧城與省城昆明、州府楚雄與縣城之間的客運車上,最早出現了“羅茨至昆明”的名稱,也或許是到楚雄的客運車?因時隔久遠,沒有記得太清楚,但可需肯定的,則是“羅次或羅茨一名”確確實實是我在客運車上第一次看到的(本人生於1967年,當時只知道碧城,而不知有羅次或羅茨之名)。


到底是“羅次”還是“羅茨”?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形形色色的廣告牌在羅次壩子成為了一道道風景,而美中不足的則是廣告牌中混用“羅次”與“羅茨”的現象一直在沿襲,企業商標中有之,商店牌匾中有之,客運車中也皆有之,若碧城的“羅茨客運站”,“維多利超市羅茨店”等等之類,在此皆不再復贅,但作為有文化底氣的人們所寫的一些多關於介紹羅次的文章中也不乏有這樣的現象,則不能不說這不是個問題了吧。


到底是“羅次”還是“羅茨”?

到底是“羅次”還是“羅茨”?


“羅次”究竟還是“羅茨”?相當初,第一個使用羅次到昆明牌號的駕駛人員可能沒有做過細究,也可能在當時羅次確確實實是一個客觀存在而又從地圖上消失了的地名,也或許他們是從昆明市北郊盤龍區有個茨壩街道辦事處名氣較大,再者允許是否因為羅次壩子土地肥沃、盛產茨菇而聯想到羅茨之名,至今已經無法得知。當然,從碧城出發的客運車為何要說成是從羅次出發,我想這一點還是有想象力的,至少在外地人心中,羅次比碧城更早被他們所熟知。



到底是“羅次”還是“羅茨”?


羅次至少曾經是一個縣或縣名,而碧城只是一個原縣城所在地鄉鎮或鄉鎮名稱。還有從1958年上溯至民國初年,碧城鎮作為羅次縣縣城所在地,說羅次至昆明也不無道理。又或從地理位置的角度來說,碧城剛好在羅次壩子的中心位置來說,也說得過去,曾有邑人作《碧城頌》詩一首為證:富饒美麗羅次壩,安武公路貫南北。上連勤豐下仁興,碧城鑲嵌玉盤中。莽莽青山擁玉龍,雄雄虎峰顯靈威。碧水西河金鳳翔,魚米之鄉美名揚。當年寫出羅次至昆明的車牌的人,還是對羅次的這段歷史往事應該說是比較瞭解的,今天看來,此舉對提升羅次壩子或羅次人的聲譽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作用。但從文字的角度將羅次寫成羅茨,對後來這兩個字的混用造成的誤導也是非常大的。當然羅次人已經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


到底是“羅次”還是“羅茨”?


近十年來,隨著羅次溫泉的興起,到羅次來休閒旅遊的人員日趨增加, “羅次”還是“羅茨”的地名問題甚至引起了遊客的質疑。在碧城,曾有遊客問及“羅次”還是“羅茨”是否屬兩個地方?筆者作為“土著人”還真有些不好解釋。你想,倘若不解釋,他們定會以為我們不夠熱情或不善交流,倘若解釋,說是兩個字通用,豈不是成了“忽悠”?倘若說是有一個寫錯了,也會讓他們覺得羅次人文化素質不高,連養育自己的故鄉叫什麼名字都沒有搞清楚,這樣,豈不有損羅次的聲譽。



到底是“羅次”還是“羅茨”?


追尋“羅次”稱謂的來歷,最早可見於元朝十二年(公元1275年)。據《雲南地州市縣概況》(楚雄彝族自治州分冊)(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資料記載,羅次“漢前與百蹼同隸,未有邑屬。漢為秦藏縣,屬益州郡。南詔前屬烏蠻羅部,南詔時為次賧,宋屬大理國,為羅部。元朝十二年(公元1275年)設羅次縣,設縣時,取當地歷史上曾有過的兩個部落各取“羅” 、“次”兩字位縣名,稱羅次縣,屬安寧州。


到底是“羅次”還是“羅茨”?


以此推理,總面積103平方公里的羅次壩子的稱謂也應該從這一時期開始。明、清時期,羅次縣改隸雲南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53年屬武定專區,1954年後屬楚雄專區,1958年並祿豐縣後,分為碧城、仁興、勤豐三個公社。”縣城所在地的碧城地區稱之為碧城人民公社。1961年,碧城人民公社複稱碧城區,1966年撤區,稱為碧城公社。1972年把原碧城公社屬城區的碧城、勝利、上村和下村4個大隊劃出建立碧城鎮。1984年4月又將碧城區所屬的洪流、西山兩大隊劃歸碧城鎮,共轄6個辦事處。1984年,碧城公社改稱碧城區。1988年碧城區和碧城鎮合併,稱為碧城鎮。1988年後,羅次壩子行政區劃為碧城鎮、勤豐鎮和仁興鎮。


到底是“羅次”還是“羅茨”?


記得兒時,父輩曾給我們講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在羅次壩子居住著兩個部落,一個叫羅部、另一個叫次部,起先,兩個部落為爭奪水源,常常發生爭鬥,有時還造成人員傷亡,時間長了,雙方首領認識到“冤家宜解不宜結”的道理。於是雙方開始了和談,並決定將兩個部落合併為一個部落以避免紛爭。但誰並誰呢?要羅部並次部,羅部的人們不同意,反之,則次部的人們也不同意。再後來,有人想到了將兩個部落的名字合在一起,建立新部落的主意,於是羅次的稱謂就這樣產生了。紛爭也得到了平息。


到底是“羅次”還是“羅茨”?


這個故事,孩提時不知聽了多少遍,因為屬懵懂的年齡且故事性強,於是都信以為真,心中還會為家鄉有這樣的先民豁達的胸襟及悠久的歷史而倍感驕傲。參加工作以後,有幸閱讀到有關羅次的一些資料,才知曉這個故事從時間上來講,大抵與“張飛殺岳飛”這類的故事有些相同之處,但若只從羅次地名的來由方面講,猶如聽易中天教授在央視《百家講壇》欄目所講的《品三國》一樣通俗而易懂,直觀而有趣,並我在那時記住了“羅次”二字,知道了自己生長之地叫羅次壩子。


到底是“羅次”還是“羅茨”?


除此之外,我還想起有一次,大約是在五年前,有一個從外地到碧城演出的雜劇團,在白天的演出宣傳中,打出了“表演地點在羅茨鎮”的廣告語,當時我還以為是政府部門已經將羅次壩子的三個鄉鎮併為了一個鎮(曾經聽別人提及過),但細想似乎不大可能,這樣大的事,不可能是給羅次壩子的人們一個驚喜吧!咋說,也要先進行宣傳才行。再說回來,就算是,也不可能在將“羅次鎮”寫成“羅茨鎮”呀?否則,這就是不瞭解歷史,也是對羅次的不尊重。那時,心中就萌發一種想為羅次正“名”的想法,但總因為瑣事所絆,而耽擱。


到底是“羅次”還是“羅茨”?


但我也曾想過外來人為何會有這樣筆誤或是地名誤的問題,或許還是因為外出的羅次人太多,在外地,凡是羅次壩子居住的人,大家都說是羅次人,就像雲南省的人到了外省都說自己是雲南人一樣。所以這些外來人,也就把碧城當成了羅次,碧城就是羅次、或羅次就是碧城罷了。於是碧城鎮就成了外來人心中的羅次鎮,也就順理成章。而至於將“次”寫成“茨”的問題,連羅次客運站,超市、甚至連一些文化人書寫的資料都不以為然,時常混為一體,那又怎麼能遷怒於一個初來乍到的人呢?


到底是“羅次”還是“羅茨”?


筆者祖居羅次碧城,又有幸成為一名小學教師,應該有為家鄉-----羅次正“名”的義務和責任,我想這樣做一方面不僅符合尊重歷史的原則,另一方面會讓更多到羅次來遊玩的人們不再造成誤解-----說我們(羅次人)太草率,連家鄉的稱謂也可以隨便加草字頭,也可也隨意拿去草字頭。


希望大家不要以為我是小題大做,則吾心安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