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第:鬧市經過幾人知

將軍第:鬧市經過幾人知

李鴻祥舊居第二院落古樹滄桑,紅牆木樓顯得清幽和精美。

在紅塔區聶耳路上,隱藏著一座明清時期建築,它是一代名將的舊居,對於玉溪人來說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它的主人擔任過廣東討袁軍第一軍軍長、雲南省民政長(相當於省長)等,為百姓做了許多實事,並與朱德委員長結下深厚的師生情誼……冬日的早晨,記者走進李鴻祥舊居,想透過現存的遺蹟,更好地瞭解他令人心生敬意的一生。

鬧市中的將軍第

李鴻祥舊居的正門位於人民路上,相信地地道道的玉溪人再清楚不過,這條路上除了有很多老房子外,就是很多的商鋪。記者在此來回走了兩圈,沒有找到李鴻祥舊居的正門,轉而來到舊居的後門。之後,在路人的指引下找到了聶耳路4號所在,這裡的牌子標註著“玉溪市紅塔區第一幼兒園”。接著,記者帶著疑問跟著幼兒園的工作人員往裡走。

沒想到進去以後,厚重的歷史感和滄桑感讓人忍不住慢下腳步。這裡的一磚一瓦足以讓人想象這所老宅當年的輝煌,想象它的主人曾有著多麼不平凡的人生。漫步其中,條條過道相互交織,房屋之間錯落有致,內部窗戶、槅扇、斗拱、雀替、樑柱等做工精緻、雕花精美。

這是一座明清時期的磚木結構老宅,院子是玉溪本土建築的典型代表。李鴻祥在抗戰期間,曾居住於此,並曾接待過許多社會名流。走進第二院落,天井中間石雕花臺內種植著大型盆景,古樹蒼翠繁茂,陽光透過枝葉灑在斑駁的青石、地磚上,使紅牆木樓顯得清幽和精美。

記者從紅塔區文物管理所得知,這座老宅原是晚明禮部尚書、高倉村人雷躍龍的府宅。辛亥革命後,李鴻祥的五弟李鳳祥向雷氏後人購下此宅,掛上紅底金字的匾額,就成了“將軍第”。2012年7月,李鴻祥舊居被紅塔區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紅塔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玉溪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塔區第一幼兒園安管主任劉自恆告訴記者,幼兒園1962年經政府調整安排搬遷到此處。2015年,因棚戶區改造項目的啟動,幼兒園又搬離了這裡。不過,幼兒園每個星期都會組織人員做消防安全檢查,保證建築整體的安全,並定期安排人員打掃衛生。

杯湖走出的名將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得知,李鴻祥,1879年出生,字儀廷,晚年號杯湖居士,紅塔區大營街杯湖人。他自幼聰慧好學,13歲考入昆明五華書院,後又到西古城就讀。1904年,26歲的李鴻祥報名投考公費留日。錄取後,與李根源、謝汝翼、唐繼堯等留學日本,並加入同盟會。1909年初歸國後,李鴻祥參與講武學堂的籌備工作,學校建成後兼任該校教官。1911年,李鴻祥和蔡鍔等人領導了“重九起義”。1913年至1916年,他先後擔任雲南省民政長、總統府顧問、廣東討袁軍第一軍軍長。

紅塔區文物管理所所長李松告訴記者,青少年時期,李鴻祥親歷了列強侵略中國領土,目睹列強屠殺同胞,強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國家主權一步步喪失,國勢岌岌可危的艱難世事,萌發了救國救民的思想。後來,受民主革命思想的薰陶,他聆聽了孫中山的演說,毅然加入同盟會,成為早期會員之一。

記者瞭解到,辛亥革命前夕,雲南和全國一樣,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已十分尖銳,以推翻清王朝為宗旨的民主革命運動正在醞釀之中。1911年5月,李鴻祥與蔡鍔、謝汝翼、唐繼堯等經常秘密集會,策劃和組織反清革命鬥爭,他們公推蔡鍔為起義軍總司令,並在暗中安排人員掌握軍隊實權。10月10日,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成功,蔡鍔立即召集李鴻祥、謝汝翼、唐繼堯等秘密商議,決定10月30日半夜響應武昌起義。

起義前夕,李鴻祥的部下在北校場搬運槍彈時,開槍打死前來阻止的北洋系隊官,李鴻祥當機立斷提前起義。他率領革命軍架雲梯攻打城門,並在謝汝翼、李根源等協助下攻克軍械局,後又分兵攻打五華山,最終佔領昆明全城,推翻了清王朝在雲南的統治。11月3日,資產階級執政的雲南都督府成立,昆明重九起義宣告完全勝利,李鴻祥被任命為城防衛戍司令。

雲南起義勝利後,雲南軍政府出師援川,李鴻祥被任命為第二梯團長,率軍經貴州省威寧縣向四川進發,最終四川叛亂被平定。回省後,李鴻祥被任命為師長兼政務廳長,管轄全省80餘營巡防營。

1915年,為反對袁世凱稱帝,李鴻祥與蔡鍔密議回滇討袁,拒任參政院參政。1916年春,他敦促廣東都督龍濟光宣佈獨立,並就任廣東討袁軍第一軍軍長,簽發討國賊袁世凱通電,袁世凱病亡後,李鴻祥辭去軍長職務。1919年,赴北京受封懋威將軍。1933年,李鴻祥回到故里。

為百姓做實事

李松說,李鴻祥回到家鄉後不久,抗日戰爭爆發。在抗戰中,李鴻祥出任雲南省臨時參議會議長,這雖然是一個有職無權的機構,但他替人民說了一些公道話。在其辭去參議會議長後,熱衷於地方文獻的整理、名勝古蹟的修復等。其間,他主持修纂了《玉溪縣誌》,撰寫了《杯湖亭記》等。

1937年,李鴻祥和李士厚曾到玉溪石狗頭訪問鄭和後人,尋得《鄭和年譜》,為研究航海家鄭和提供了有價值的史料。同年,他又倡議修建玉溪城內一條街,名叫“新市場”,建鋪面住房幾百間,到1940年全部建成。除此之外,還在昆明修建玉溪會館。

抗日戰爭之前,玉溪出現人多地少,農民難以為生的困境。而早在民國初年李鴻祥在雲南執政之時,就倡導修建玉溪街。這條街建成後,直到解放初期的幾十年中,成為玉溪風味小吃集中的一條街,使玉溪農村過剩的勞動力有了就業的市場,不少家鄉人得以養家餬口。

同時,在農業方面,李鴻祥主持設立水利、墾殖兩司,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工業方面,他設立模範工廠、礦物化驗所和地質調查所,請著名地質學家丁文江調查、整頓錫務公司;交通方面,他籌建個碧鐵石鐵路和三迤公路;教育方面,他將全省劃為六區,創設師範學校培養師資,增設視學員,並親自主持考試,選派官費留學生數十人,分赴美、法、日留學。他選送的留學生如數學家熊慶來、經濟界著名人士繆雲臺等學成回滇後,對雲南經濟文化建設、引進先進技術設備起到積極作用。

李鴻祥的一生,前半生轟轟烈烈,後半生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他於1963年11月26日逝世,享年85歲,朱德委員長還從北京致唁電悼念。原來,當年朱德進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就是李鴻祥推薦的。後來,朱德赴德國留學,李鴻祥又贈給他2000塊銀圓作為路費,二人之間一直保持著深厚的師生之誼。

如今李鴻祥舊居雖已歷盡滄桑,但無疑是後人緬懷他、紀念他的最好去處。祝願李鴻祥舊居能夠得到更進一步的保護和修繕,李鴻祥的事蹟和他經歷能繼續為後人傳揚。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內容,請點贊或推薦給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