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工業大道》海珠首演

藝術與現實在舞臺上交織,詮釋“工業大道”精神何以經久不衰

圖/金羊網記者 林桂炎

舞臺上,張建設向後輩說起工業大道歷史,併為自己是一名工人深感自豪;

現實中,5.5公里長的工業大道上曾經滿是擁有自己核心技術和“全國第一”的工廠,機器轟鳴,爐火通明。

舞臺上,網紅娜娜希望把工業大道上的老房子改造成網紅樓;

現實中,保利·1918、BIG大幹圍藝術園區、海尚明珠智慧園和O2PARK等一批科技創新園區在工業大道遍地開花,承載工業記憶的園區成為網紅打卡點。

舞臺上,張子豪的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研發中心在琶洲建設順利;

現實中,截至2019年底,琶洲地區30個在建項目總投資約666億元,預計至2035年,將創造超過1.2萬億元產值,集聚超過80萬高端就業人口,建成大灣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话剧《工业大道》海珠首演

首部反映廣州工業化進程的現實題材話劇《工業大道》講述了三代人的工業夢

1月8日晚7時50分,首部反映廣州工業化進程的現實題材話劇《工業大道》在海珠區小海燕劇場上演,藝術和現實此刻在舞臺上交織。海珠區各行業代表,以及工業大道沿線企業退休人員、居民代表600餘人觀看了首演,不少觀眾熱淚盈眶。

話劇之中

三代人追求不同工業夢

“許多名牌在這裡製造,冰箱、籃球、球鞋、電飯煲……只要你想要的都能找到。爸爸媽媽是工人,我們都很驕傲。”隨著輕靈的音樂響起,舞臺的燈光漸亮,三代人的故事在工業大道一棟兩層老房子內徐徐展開:老一代人張建設曾在工業大道工廠裡創造自己的輝煌,如今時代過去稍顯落寞;中年一代張大偉不再子承父業,而是走上貿易之路,與父親始終有隔閡;遠赴他鄉求學第三代人,作為工業大道的孩子,選擇走進今天的琶洲,投身大灣區建設,開始信息智能的工業夢想。話劇通過三代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工業夢想的理解和追求,刻畫出一代代工業人的真實形象。

一個多小時過去,燈光漸暗,音樂漸止,話劇《工業大道》就此落幕,觀眾席上的市民卻久久沒有離開。31歲的關先生三歲起就在工業大道上居住,他告訴記者這部話劇讓他想起了小時候,“以前爺爺和媽媽就在工業大道東方紅印刷廠上班,快30年過去了,坐著爸爸的摩托車去廠裡玩的記憶仍舊鮮活。幾十年過去了,我們一家人眼見工業大道起高樓,也見證了廣佛線帶動工業大道沿線的飲食娛樂發展,這段路滿滿的記憶和溫情。”簡女士是新廣州人,她表示以前只是從別人口中略略瞭解萬寶冰箱、虎頭牌手電筒這些廣貨都是出自廣州曾經的工業重地——工業大道上,但有關這條道路的歷史知之甚少,“通過這部原創話劇,我瞭解了工業大道的歷史,深深感覺到它的精神沒有消失,而是在琶洲綻放。”

话剧《工业大道》海珠首演

話劇之外

工業大道精神歷久彌新

藝術來源於生活,廣州重型機械廠退休職工陳叔觀劇後表示,這部話劇一下子把他拉回到了那個爭創全國第一的崢嶸歲月。

歷史清晰地記載著,自1952年開始,廣州“河南”郊區被作為廣州市重要的工業基地加以建設,廣州造紙廠、廣州重型機器廠、廣州造船廠等30多家大中型工業企業陸續在此紮根。往後數十年時間裡,這條5.5公里長的工業大道生產出了萬寶牌電冰箱、虎頭牌電池、五羊自行車等當時風靡全國的產品,廣州第一條萬噸巨輪、中國第一臺離心機、世界上第一件鈦制潛水服等也是其“代表作”。

後來,因城市發展、產業升級等問題,工業大道沿線的廠房逐漸搬遷。2011年1月,廣州造紙廠基本完成環保搬遷工作,結束了其在工業大道的70餘年歷程,也為工業大道曾經的工業輝煌畫下了句號。

中共廣州市海珠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劉仕君認為,工業大道代表了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光輝歷程,也是展示海珠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主創團隊進行實地採風、資料研究等一系列的工作,才創作出這部貼近時代與生活的話劇,希望觀眾從話劇中看到不斷開拓、勇於創新的海珠精神。

舞臺上第三代人遊覽工業大道創新園區的場景便是一個例證。城市需要發展,工業遺產卻是城市歷史文化和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做好平衡,近年來海珠區一方面把老城區的空間騰出來,導入創新產業,另一方面在合適之處保留了工業記憶,於是便有了保利·1918、BIG大幹圍藝術園區、海尚明珠智慧園和O2PARK等一批科技創新園區,以創新集聚推動城市“逆生長”。“工業大道精神的延續可能也是我們科技創新園區的使命。與曾經爭創全國第一的工人們一樣,如今在工業大道各個科技創新園區的創新創業者們也在追求著自己的夢想。”保利·1918智能網聯產業園負責人說道。

舞臺上年輕一代高科技人才在琶洲搶抓機遇則是另一個例證。據介紹,目前,琶洲是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的核心區,是廣州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的戰略橋頭堡。未來,琶洲地區將打造成數字創新產業、會展產業、總部經濟等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外向型和創新型經濟集聚發展的高質量經濟增長極。“工業大道上雖已不見機器轟鳴的廠房,但工業大道的孩子去了琶洲開始新時代的工業夢想,正如我在劇本中寫道:工業大道的故事沒有結束,她穿過時間的隧道,延伸至琶洲,即將綻放絢麗的花朵。這是我想表達的。”導演李金澤表示。

话剧《工业大道》海珠首演

對話

編劇和導演李金澤

穿過悠長歲月“工業大道”沒有消失

金羊網:為什麼會以工業大道為題材打造一部話劇?

李金澤:有一天我看到了海珠區一堵承載了工業大道記憶的“工業牆”,我覺得很有意思。我不是廣州人,對工業大道的理解還停留在路名,深入瞭解後才知道我年輕時用的很多東西,萬寶牌電冰箱、雙魚牌乒乓球、555電池等等都來自工業大道,在這條大道上曾誕生特別多的優秀工業產品,但如今大道上所剩的舊工廠寥寥無幾。帶著這樣的感觸我開始挖掘工業大道背後的故事。

金羊網:為什麼要從一個家庭來體現《工業大道》?

李金澤:我認為所有的故事都要講情,人物的情感是一部戲的支撐點。我們團隊一年來進行實地採風、資料研究、內容討論,最後確定從一個家庭三代人的情感糾葛作為切入口:老一代人曾在工業大道的工廠裡,用火一樣的熱情,鍛造出一個時代的輝煌;中年一代不再子承父業,而是在電商的大風口撈到了人生第一桶金;遠赴他鄉求學第三代人,畢業後選擇踏入大灣區,開始人工智能的工業夢想,三代人的理想不同必定帶來碰撞,最後家庭的和解也預示著工業大道的精神以另一種形式在海珠延續。

金羊網:您希望通過這部話劇呼喚什麼?

李金澤:工業大道其實有三重涵義,一是地名,二是指這裡曾經都做工業,三是工業是條陽關大道。工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石,廣州的工業大道沒有消失,而是穿過悠長的歲月,在琶洲開出絢麗之花,我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加入工業製造中,託舉民族希望。

话剧《工业大道》海珠首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